词典翻译的双刃剑从一篇开幕式致辞的英译失误谈起

时间:2019-05-15 09:0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词典翻译的双刃剑从一篇开幕式致辞的英译失误谈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词典翻译的双刃剑从一篇开幕式致辞的英译失误谈起》。

第一篇:词典翻译的双刃剑从一篇开幕式致辞的英译失误谈起

词典翻译的双刃剑从一篇开幕式致辞的英译失误谈起

—— 从一篇开幕式致辞的英译失误谈起

摘要: 照搬词典与意合思维是英汉互译的大忌。词典翻译不同于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章还指出,大型投资洽谈会以及诸如此类的社会活动,一定要十分注意翻译质量。须知,拙劣的翻译会招来拙劣的印象。

关键词:翻译、词典、意合、开幕式致辞

翻译查词典天经地义,但翻译靠词典,就遗患无穷了。道理不言自明,仅凭英汉词典,“His face is very red”肯定翻译成“他脸很红”或“他红光满面”,而在交际语境下该句十有八九应该译成:“他气得脸色通红”。

笔者手头一份由宁德市投资洽谈会组委会秘书处印发、由市委书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2007年宁德投资洽谈会”开幕式上致辞的英文翻译稿(以下简称《致辞稿》),粗略统计,仅翻译硬伤就多达10余处,加上文辞欠妥,拼写错误,总数不下几十处。一个邀请了八方宾客和外国友人参加的市级大型投资洽谈会的开幕辞,居然出现如此严重的翻译失误,无疑警示我们:翻译领域陷阱密布,希望靠词典蒙混过关,难矣。当然,本文目的不在纯粹指误,更不是批评嘲笑,而是希望透过对错误的分析,探讨英-汉翻译中存在的普遍性、趋同性问题,以引为鉴戒。

1、英语不逮,母语替代

外语不逮者率尔操觚历来是翻译的大忌,但如果这些人偏偏又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借助词典就可过关斩将,那就错上加错了。《致辞稿》中有这样一段话:

1)宁德将成为海西东北翼“北承南联、对接两洲,西进东出、内外拓展”的桥头堡。

原译:Ningde will be the bridgehead of the west economy zone‟s northeast wing to “undertake northern industry and link to the south, connect to the two deltas, exploit the west and explore the east, develop both from inside and to outside”.“海西东北翼”其实指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角(部)”。此“翼”非彼“翼”,怎么可以照套wing(鸟翼)呢?“北承南联、对接两洲,西进东出”到底讲的是什么?undertake northern industry and link to the south就是“北承南联”吗?根据BBC English Dictionary,“undertake”的意思是:When you undertake a task or job, you start doing it and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it.(p.1232)该词的主语一般是“人”,也只有“人”才能“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sth”(对……负起责任)。至于把“内外拓展”译成“develop both from inside and to outside”,更是照搬词典的“中国式英语”。可以说,原文整句翻译语焉不详,让人不得要领。不过,尽管语焉不详,借力词典和汉语语感的痕迹却清晰可见。本文作者试改译如下:

参译:Ningde will become the bridgehead “that links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joins the two delta areas, becomes a passage for the east and west , and expands towards hinterlands and overseas” in the northeast pole of the West Coast Economic Zone of the Taiwan Straits.2)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参观考察、旅游度假、投资兴业、分享商机。

原译:We sincerely to welcome friends from home and abroad to visit and inspect Ningde, go traveling and vacationing to Ningde, invest and boom industry in Ningde, and shar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here together.这又是一句典型的英语不逮,母语替代的误译例子。汉语原文中出现了多个四字格,可谓平仄协调,音韵合拍。由于汉字的象形性、单音性特点,汉语可以轻而易举地组成四字格,念起来琅琅上口。然而,这种句式结构也往往容易出现冗词赘字,语义重复,甚至“因韵害意”的现象。举个最简单例子,“称心如意,喜上眉梢”怎么译?拘泥表层语义者势必译成:after one‟s own heart and happiness appear on the eyebrows.殊不知,在中国人看来音韵合拍的这句话,在英美人的思维中却冒出了问题:所谓“称心如意”,其实就是“称心”或者“如意”;“喜上眉梢”仅是“喜悦”而已,硬说“喜悦”爬上“眉梢”而不上别处,不符逻辑。所以,凡理解这句话真实意思的英美人绝对不会照词典直译,而是避开字面意,转而译成be happy and satisfied。这便是汉英两个民族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上的一大区别。回到上面这句误译,句中要么是语病,要么太罗嗦。比如,“We sincerely to welcome friends”就明显犯了语法错误;“go traveling and vacationing to Ningde”也不对,go traveling和vacationing怎么能共用一个介词“to”?此外,英语有说vacationing to(某处)的吗?再说,作为东道主的宁德市委书记对着嘉宾说“go traveling to Ningde”,妥当么?把“投资兴业”按词典直译成“invest and boom industry”,怎么讲都称得上拙劣翻译。笔者试改译如次:

参译:We cordially welcome friends from home and abroad to Ningde for visits and inspections, tourism and vacationing, investment and prosperity, and shar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行文至此,笔者禁不住想起宁德市福鼎京生宾馆内令人困惑的类似翻译,试列举数例:

(1)安全疏散示意图

Security Scattering Sketch Map.(2)★红点表示阁下所在位置

★Point profess your excellency.(3)如若发生火灾及紧急情况下,请您切勿惊慌。本宾馆拥有先进的消防安全避险设施,可确保您安全转移。

Please don‟t worry if a fire is occurring.Our hotel have owned succour scattering facilities to sure your transmitted safely.以上这些译文,英美人看了不啼笑皆非才怪!句(1)纯粹就是从词典上逐字照抄。英语的习惯表达应该是: Fire Escape Sketch。句(2)的英译更是搞笑,如果将它倒译回中文,则是“红点表示阁下”。岂不怪哉!要知道,your excellency一般情况下只用于非常正式场合的尊贵客人,比如国家元首、外国使节等等。笔者的改译是:

★红点表示阁下所在位置:The red star ★ indicates where you are.至于句(3),那不只是搞笑的问题,简直要误事的。“Please don‟ t worry if a fire is occurring”的意思是:“火灾时请不要担心”。火灾发生时怎能不担心(don‟ t worry)呢?句

(3)后半部分的译文更是让人莫名其妙,字比句次地照字直译,恐怕只有译者自己才清楚究竟是什么意思。本来想叫外国客人别担心,老外看到这种译文想必会担心得更厉害。请看笔者的参考译文:

参译:Please keep calm(或:do not panic)if a fire occurs.Our hotel has been equipped with advanced fire-escape facilities that can ensure your safe escape.2、望文生义与“意合翻译法”

汉字是象形字,又是方块字,汉字这种象形、单音、独立自足的特点自然使得单个的汉字成了基本语音单位,同时也成为视觉上的认知单位。人们可以直接通过对汉字所蕴涵的“意”、“象”进行认知,所以,在汉字语境下“望文”有时真的能“生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人“写山曰嶙峋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鲁迅,1981)。可是,将这种中国人对待汉字的认知表达方式照搬进英语就大谬不然了。请看例:

3)宁德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众多天然画廊的自然风光和极富特色的人文景观。

原译:Its unique geological and climate conditions create many natural gallery-like scenery and characteristic human culture scenery.“geological”指的是什么?根据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它的意思是:“of, relating to or based on geology”(p.513)译成汉语即“地质(学)的”。译者明显是望文生义,误把“地理的(geographical)”译成了“地质的(geological)”。除此之外,原译的动词时态也用得不对。笔者改译如次:

参译:Ningde‟s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limate conditions have helped created many natural gallery-like and cultural scenic spots.我们不妨再找出两个望文生义的译例:

4)今年,“闽东北亲水游”线路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CCTV全国完美假期十佳线路”之一。

原译:This year the “Northeast Fujian Aquatic Ecological Tourism” routine was honored as one of “CCTV national ten perfect vocation routines” by the China central TV station.糊涂的译者把“线路(route)”译成了“日程(routine)”,把“假日(vacation)”译成了“职业(vocation)”。风马牛不相干的词汇怎么会扯到一起来了?其实还是望文生义在作祟!译者很可能平时就没有弄清楚“route”与“routine”,“vacation”与“vocation”的语义关系,翻译时更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除了这些“形似”字词外,该译文用Aquatic Ecological Tourism对译“闽东北亲水游”中的“亲水游”也让人见笑。须知,Aquatic指的是:“existing or happening in water”(BBC English Dictionary p.50),其汉语意思则是:“水生的,水中(进行)的”,跟“亲水游”中的“水”是两码事。笔者的改译是:

参译:This year, the route of “the Water-loving Tour in Northeast Fujian” has been chosen one of “The Ten Best National Perfect Vacation Routes of CCTV” by the Central Television Station.5)即以钢铁、火电、核电、精细化工、建材为主的能源、原材料产业群

原译:The first is the energy and raw material industry group, mainly including steel and iron, fire power, nuclear power, fine chemicals, construction material industry.“火电”如果能够译成“fire power”,那么,“他发火了”是不是也可以译成“He caught fire”呢?这就是被戏称为“意合翻译法”的名堂。分明是有了这样的翻译套路,一位学者才轻而易举地用一则最简单的英语玩笑,考倒了一大群大学生。这个玩笑是:请在“good、quite good、most good、very good、fairly good”中,按程度次序排出“最good、次good、第三good、、、、、、”(张传彪,2005)结果是,几乎所有在场的同学,甚至英语老师们,都认定“most good”最good。而天底下压根儿就没有“most good”!笔者试将上句改译如下:

参译:The first is the energy and raw material industry group of steel and iron, thermal power, nuclear power, fine chemicals and building materials.类似的“意合翻译”在《致辞稿》中还可找出许多,不妨再看两例:

6)最后,衷心预祝“海西”2007年宁德投洽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发达、家庭幸福!

原译:Finally we sincerely wish 2007 “West Coast” Ningde Investment Symposium held successfully, wish the leaders and guests health well, work smooth, career prosperous, and family happy!

这段译文基本上都按词典上的释义,以“意合翻译”的方式进行。比如:“工作顺利”之译work smooth,“家庭幸福”之译family happy,等等。由于字体结构的特点,汉字不可能有字(词)形变化,而汉语也不像英语那样依靠严密的语法规则来组词构句,它只须通过字词粘合就可按事理逻辑关系进行语义运作。诚如张传彪教授所指出:“(因此)汉字成了富含理据、独立自足、自我关照的,集形、音、义于一身的基本语言单位,从而能在组词构句时粘合灵活,意合自如。一句„他不怕辣‟,可以随意改成„他辣不怕‟,„不辣他怕‟,„ 他怕不辣‟,„ 辣他不怕‟,而意思却几乎不变。”(张传彪,2004)然而,同样的意合手段移用到英语中,就根本行不通。请看本文作者是怎样改译的:

参译:Finally I sincerely wish the 2007 Ningde Investment and Trade Fair of the West Coast Economic Zone of the Taiwan Straits a success!I also wish all the leaders and guests good health, smooth work, prosperous career, and a happy family.7)在2006年首届浙商投资博览会上,宁德荣膺2006浙商(省外)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成为全国十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

原译:In the first Zhejian Businessmen Investment Exhibition, Ningde got the honor of the most potential city for investment, as one of the ten cities which got this honor in China.原译用to get对应“荣赓”和“成为”两个汉语动词,其实也是“意合翻译”的一种表现形式。道理很简单,在汉语原文中,“荣赓”就是“光荣地获得(got)”,“成为”则是“取得(got)某种荣誉称号”。基于这种深层母语“意合思维”,所以,译者就很自然地反复采用to get来表示“荣赓”和“成为”的动作。请看笔者的改译:

参译:In 2006 during the First Investment Fair of Zhejiang Businessmen, Ningde received the honor of being the most potential city for investment outside Zhejiang Province, becoming one of the ten cities that have obtained such honors in the country.3、结语

鉴于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不属于表音体系的文字,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从文字形态到语法体系都截然迥异。中国人从事英汉/汉英翻译所面临的问题,跟英美人从事英法/法英或英德/德英翻译所面临的问题是大不相同的。前者属于语系之间的语言转换,后者则是同根同源的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有鉴于此,笔者深感英汉互译中照抄词典之弊端,意合思维之弊端,望文生义之弊端。解决办法何在?无他,多读,多练,多借鉴。万万不可迷信词典,更不可率尔操觚。

还有一点虽然跟翻译本体无关,却不能不说。那就是类似“海峡西岸经济区2007年宁德投资洽谈会”开幕式这样有大批外宾参加的,有一定影响的场合的翻译,千万要慎重。有关部门切不可草率点将,以为“抓到手的都是鱼”。要知道,拙劣的翻译会招来拙劣的印象。要不然,首都北京就无需大张旗鼓地清理公示语误译了。

参考文献:

[1]BBC English Dictionary[Z],Glasgow: BBC English and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1993

[2]鲁 迅,自文字至文章[A].鲁迅.鲁迅全集(9)[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4

[3]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Z], Massachusetts, U.S.A.1983

[4]张传彪,汉字背景:一支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5(12):34

[5]张传彪,从汉字本源看中西方诗歌发展轨迹之迥异[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4(6):79

词典:翻译的双刃剑

龚帆元: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福建宁德 352100)

Dictionaries: a Double-edge Sword for Translation

——A talk beginning with the pitfall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 opening speech

Gong Fanyuan

(English Department of Ningde Teachers College, 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Just copying the dictionaries and parataxis thinking are the taboos for English to Chinese and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s.The dictionary transla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ragmatic translations: the former is generally made literally and in no context at all while the latter is often done flexibly and in a pragmatics-oriented way.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ranslation for these activities such as large-scale investment fairs and the like.It is obvious that shoddy translation will bring awful images.Key words: translation, dictionary, parataxis, opening speech

龚帆元(1961-),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副教授,福建寿宁人,研究方向: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

Tel: *** josephgong@126.com

第二篇:警苑《申论》热点之: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谈起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谈起

——如何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08年8月8日晚,一个璀璨夺目的月明之夜,一个万众瞩目的节庆之夜,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了。盛大的开幕式绚丽多姿、美轮美奂,从铿锵的缶声、悠扬的管弦,到水墨丹青、曼妙歌舞;从远古的飞天梦想,到自由的太空遨游;从徐徐铺陈的精美画轴,到扣人心弦的点火仪式„„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与当今中国的时代风采交相 辉映,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手段巧妙融合,令人惊叹、令人沉醉。盛况空前、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生动展示,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呢?

文化何以成为“软实力”?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人类社会发展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经济、军事实力的较量。人们往往把创造多少财富、占有多少土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从匈奴铁骑的呼啸到罗马帝国的兴盛,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风帆到大英“日不落帝国”的神话,无论是古代封建帝国的扩张,还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无不是倚仗金戈铁马、坚船利炮来攻城略地、开疆拓土、掠夺财富。正如有学者描述的那样,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往往都伴随着刀与剑的搏杀、血与火的印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小视。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政治两极格局的结束,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竞争中仅凭经济、军事实力已经很难完全取得优势,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有学者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把这些与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相对应的“柔性”力量,称为“软实力”。认为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需要有形的硬实力作基础,还要有无形的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否则难以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软实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情感人,以文化人,让人“服”你,有时能比硬实力发挥更大作用,正所谓“纤笔一支胜似毛瑟三千”。

在软实力诸多因素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它像流淌在人们生命肌体内的一条难断的血脉,能把人们的心联结在一起;它像一台播种机,能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孕育创造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不少曾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落败的民族,靠着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那些拥有璀璨文化并充分展示了文化力量的民族和国家,必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

特别是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一方面,文化实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正是科学把握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文化软实力”提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探讨。一般认为,从我国来说,文化软实力是指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事业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它渗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什么战略意义?

2008年一部叫《功夫熊猫》的电影风靡全球。电影的主角熊猫“阿宝”以及影片中的水墨山水背景、庙会、功夫、针灸等鲜明的中国印记,让人感到这部片子“很中国”。包括此前流行的电脑游戏《三国志》以及火爆许多国家的电影《花木兰》,这些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却不是出自中国人之手。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为什么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却让外国拿去赚了个盆盈钵满?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三贸易大国,中国硬实力的提升世所公认,然而盘点文化软实力,与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还不相称:文化产品贸易存在着很大逆差,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还不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影响还不小„„这些都凸显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民族凝聚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凝聚力,势必分崩离析,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饱经磨难而不衰,历尽坎坷而弥坚,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今天,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更离不开民族凝聚力。凝聚力来自哪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凝结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它具有凝聚人心、增进共识、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强大力量,始终是维系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我们只有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倚重于文化软实力。文化不仅是精神意义上的财富,其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一方面,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日益决定着其竞争力。现在,国外一些高档品牌,价格与同类产品相比之所以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关键就是文化含量大、品牌知名度高。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但中国商品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中低端产品上,科技和文化含量还不高。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继推出500余集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投资600多万元的动漫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创造了9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文化消费表现出“口红效应”,文化发展呈现出反周期性,在经济寒冬中逆势上扬。以电影票房收入为例,全国2008年增长超过35%,2009年1、2月份比2008年同期增长110%,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动漫游戏产业在2008年也增长了97%。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不仅仅能实现文化自身的发展,也必将极大推动经济发展和整个综合国力的提高。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迫切需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古往今来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民族和国家一旦在文化上失去抵御能力,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性,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就会成为别国的附庸甚至走向消亡。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日益频繁的文化交往,在推动各种文明相互学习借鉴的同时,也加剧了文化的竞争和较量,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扩张提供了便利。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只有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取得主动,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固防线,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为什么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初夏的深圳,绿树葱茏,生机盎然。2009年5月15日至1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这里举行。短短几天时间,文博会交易额高达877.62亿元,比上届增加175.3亿元。其中出口交易额87.66亿元,占成交总金额的近10%。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文博会可观的交易量和出口额,让人眼前一亮。

文博会好像一个窗口,生动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一批具有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能力的文化企业不断壮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精品佳作迭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占据国际文化市场“一席之地”;中国文化年、文化周、文化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孔子学院迅速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与我国综合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都还不相适应。如何才能切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呢?

实践证明,提高文化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改革。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冲破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从点到面逐步铺开,不断深化,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发展的宏观体制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作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可以说,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改革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在面上展开、向纵深推进,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要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在市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改革使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起来,文化繁荣发展才有坚实基础。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文化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要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加强管理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把工作职责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有效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努力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着力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新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第三篇:从“土豪”翻译透视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汉语新词的英译

从“土豪”翻译透视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汉语新词的英译

摘要:当代,中国大量汉语新词随着科技、网络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而产生并快速传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汉语新词是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土豪”新词的翻译引发了人们对于此类词语的热烈探讨。本文将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指导,结合汉语新词的不同类别,尝试探讨汉语新词的英译策略。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旨在为汉语新词英译探索一条更合适的道路,借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繁荣。

关键词:“土豪”翻译汉语新词文化翻译翻译策略

一、“土豪”翻译

自2013年9月微博上发起“与土豪做朋友”和“为土豪写诗”活动后,“土豪”一词开始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之后在苹果发布香槟金色iphone5s之后,“土豪”一词再度火爆。那么正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总编的发问一样,“土豪”这个网络汉语新词,到底该如何翻译呢?

众所周知,当前人们所说的“土豪”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土豪”是有所区别的。那时的“土豪”在毛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频繁出现,其英译为“local tyrants”,并已经被许多权威词典正式收录。那么作为新词的“土豪”,翻译起来就必须考虑到词语的来源、背景以及文化内涵。通过分析网上比较流行的几组翻译,我们来探讨翻译新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土豪:网络用语。指网络上无脑消费的人,也可以引申到其他领域(网络游戏、电子设备、动漫ACG等)。后在网络游戏中引申为无脑消费的人民币玩家,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通过装穷来炫耀自己有钱的人。有些人把比自己肯花钱的人都称之为“土豪”。在公众的观念中土豪一般指一些有钱、爱炫富却没有文化品位的人。因此,对于土豪的几种翻译,我们应该结合新词的文化内涵来予以比较。

newly rich:新富;暴发户。属于中性的翻译,其中的文化内涵会根据目的语读者对译语不同的观念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对西进运动之后的美国人来说,新富往往指一些勤劳、聪明、积极努力的人,甚至带有褒义色彩。upstart:暴发户、新贵,还可以指傲慢自负的人,这个词还有形容词词性,翻译为暴富的;这个翻译会自然给目的语读者一种贬义概念,也就是说,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土豪的译语指一群自命不凡的、傲慢无礼的暴发户。provincial tycoon:地方上的大亨,这是在地域上定义土豪。中性词,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会根据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而异。比如,英国人可能会想到乡绅country squire,是一个在乡下安居乐业的富裕阶层,在文化内涵上,他们与周围相处融洽,甚至是公正、慷慨和善良的代名词;而在中国,乡绅的概念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携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vulgar tycoon:粗俗的、不雅的大亨。这一译语带有十分明显的贬义色彩。rural rich:意思是乡下的、农村的有钱人,与之相对的是城市(urban),给目的语读者的感觉也摆脱不了浓重的乡村气息。Beverly Hillbillies:Beverly Hillbillies是一部很搞笑的喜剧电影《贝弗利山乡巴佬》的片名,Beverly Hills是好莱坞富豪云集的贝弗利山庄,Hillbillies是“土包子”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聚集在豪华山庄的土包子们。这个翻译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直接联想到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可谓十分形象生动啊!还有诸如rich rednecks:redneck是“红脖子”的意思,在美国南方,没文化的老土常被人称为redneck,再加上有钱(rich),大概也就是土豪了吧!

通过这些翻译,我们不难看出汉语新词的翻译是一份非常艰巨的工作,不单单是简单的意思的传达,还要对词语本身的来源和意义做到透彻地理解,以便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上给目的语读者一种比较对等的效果。

二、文化翻译理论

汉语新词承载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就如何处理新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提供了方法。巴斯奈特指出语言与文化间联系紧密,并进一步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既包括文化内的交流也包括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她将翻译宏观地分为两大类,即文化内翻译和文化外翻译。第三,翻译应走出语义等值的局限,实现文化中的功能等值,翻译的等值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面的。翻译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中功能的等值。她认为,翻译只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的转换。因此,她不仅关注译文读者,也关注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有的功能。第四,翻译的原则和规范也是不断变化的。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根据文化翻译观,翻译重在文化交流,文化是第一位的,而信息是第二位的。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的功能取决于两个方面:翻译的服务对象和源语文本在源语文化中所起到的功能。根据这两点,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但巴斯内特在对等上与奈达不同的是,文化翻译观是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等值作为手段,文化转换才是目的。因此,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

三、汉语新词的分类(词源发展和语言特点)

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洪堡于1836年就曾指出:“一种语言的词汇决不能看作是无生命的、完全的整体――词汇是会通过其构词能力不断地生成和再生成的。”汉语作为一门开放性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的不断出现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而汉语新词的英译也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汉语新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来词

许多汉语外来词是由于引用不同国家出现的相同事物或现象而产生的,比如“脱口秀”“丁克家族”“宅”“森女”。对这种汉语新词的文化内涵加以分析,我们能直接或者间接地从西方文化中找到相应的对等词。这些语言往往十分新颖,对汉语本身冲击也比较大,但是就翻译而言,如果词语在源语和目的语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就比较容易找到文化对等的翻译。

2.中国特色新词

诸如“土豪”,许多汉语新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现实社会的新事物和新概念。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本民族中的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在另一民族的文化中缺乏“对等语”或“对应语”。对于这类富含中国特色文化的新词的翻译,在源语言中没有现成的对等语,我们必须“原创”(杨全红,2003:71)“中国英语”,即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李文中,1993:19)。这其中有网络创新词,比如范跑跑、啃老族等,也有旧词新意,比如土豪、?濉⒙砑住⒏?力等。语言作为文化的标签,在翻译这类新词的时候,应当充分表达出新词的涵义。

四、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汉语新词的翻译策略

1.对于外来词,我们一般可以用下几种翻译策略

(1)回译:这是外来词翻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许多外来词都是由英语直接音译过来的,所以对于这类词语,回译可以保证完全的文化对等,比如:脱口秀talk show,比基尼bikini,丁克家族Dink family,克隆clone等。这类外来词的翻译不拘泥于符号形式,能够较好地达到文化交流与转换的目的。上一类词语属于在读音上完全“拿来”的词语,那么还有一类词语,如冒鼠、直升机父母、甜爹等,本来就是根据英语的单词逐个翻译并组合起来的词语。这类词语当然也应采用回译的方法来保证文化内涵上的对等。冒鼠mall rat,甜爹sugar daddy,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但在这些新词的回译中,一定要追本溯源,搞清楚这些外来词真正的文化内涵,不能想当然地回译,应力求到位,切忌变味或变形。如林书豪的雅号“林疯狂”不要想当然地译为“Lin-insanity”,而是“Lin-sanity”。这样的回译才是准确的,能完成无障碍文化交流。

(2)直译加注脚:当然还有一部分舶来词,在传入汉语的过程中,已经跟源语言中表达的意思有了出入。比如“血拼”是根据“shopping”这个词语引入的新词,但在回译的过程中,却必须采用直译加注脚的方式。因为“血拼”一词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有“疯狂”的意味,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加注脚“like crazy”以保证文化交流上的对等。

(3)意译:在新词中有一部分是那些原封不动移植过来的单词,如hold、in、out、high等,由于脱离了原有语言土壤的滋润,与汉语结合可能变得面目全非,回译时也不一定能委以重任。如2011年风靡一时的“hold住”早已偏离了“hold”这个词语本来的意思,不如使用keep it together,contain,control,restrain等更能准确地传递其含义。这些在文化的转换与交流中失去了原本内涵的词语,在意译过程中必须深入探究新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找到目的语中能完成相同文化交流任务的对应词语或词组。

2.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策略

(1)音译:音译即直接采用汉语拼音来书写的格式。这其中最著名的应属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音译。“Fuwa”和“Friendliness”两个译名相比较,虽然后者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但“Fuwa”的译法却更能表现出中国特色的民族底蕴和文化内涵。这其中还有其他已经成功音译并且被接受的中国特色新词,比如“Guanxi”(关系)已经被World English Dictionary收录。其他诸如“八卦bagua”“风水fengshui”“汉办Hanban”之类的中国特色词语的音译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能够彰显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但是在音译的过程中应该加以注脚以便于理解和文化传播。

(2)直译与回译:直译与回译是翻译中国特色词语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在中西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对应事物的词语或者通过文化的传播已经被外国文化所熟知和了解的中国特色词语,我们首推这种方法。这样的译法不单简洁明了易操作,而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达到文化的对等,有利于交流。直译中的译语与原语形式、内容比较一致,容易在内容和文化上达到比较接近的效果,比如:集体婚礼group wedding ceremony、炫富show off one’s wealth、团购group buying、秒杀second killing、虎妈tiger mom、酷抠族cool carl等。回译的使用是根据词语而定的,在英语中找到与中国特色词语完全对等的已有表达方式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若能找到可以用来回译的词语却不失为一种绝好的方法。这样的翻译既保持了原文的特点,又十分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比如:“草根grassroot”“恶搞spoof”“房奴mortgage/house slave”“冲浪surfing”等。

(3)意译:汉语新词反映了中国当代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和新现象,其中国特色浓厚,内涵丰富,如果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会加深读者对译文的生疏感,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如“菜鸟”被译为“vegetables birds”“人肉搜索”被译为“human flesh research”很难被目的语读者理解。根据文化翻译理论,对于这些词汇无法回译,又无法用直译的方法译出其本身具有的中国特色文化,如一些形象词或双关词,我们就只能忍痛割爱,不拘泥于符号的形式和信息的交流,去除其所具有的附加美,采取意译的方法,将主要注意力放在文化转换和交流上。如,“??[jiong]”“??[méi]”这样的在《新华字典》中查不到、智能ABC打不出的生僻汉字,我们只能根据它们的现有意义翻译成embarrassing和naive;再如“锅”,“杯具”等双关词,只好译为I和tragedy。

五、结语

翻译中国特色新词对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流行文化、改善和拓展外国人对中国当代社会以及文化的了解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翻译中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只有充分反映出这些新词文化内涵的翻译才能有效完成这一传递。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从语义层面上深入体会和理解特定新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以及感情色彩,又要从语用层面上准确地把握汉语新词所反映出的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和话语行为方式,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应对不同类别的汉语新词,从而真正达到文化翻译的目的,继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高永伟.谈谈汉语新词翻译中的两大问题[J].上海科技翻译,2003,(02).[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2).[3]任开兴.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关于时尚新词语英译的再思考[J].中国翻译,2012,(05).[4]许钧.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5]杨全红.汉英词语翻译探微[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6]杨全红.汉英新词翻译: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J].中国翻译,2003,(5).

第四篇: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

文化信息的处理

陆军 马春芬

内容提要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翻译观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本文从姓名和习语两方面对《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文化翻译策论的选择,以达到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 文化翻译观 《茶馆》 异化 归化

20世纪是翻译活动纷繁交递,翻译理论精彩纷呈的世纪。许多翻译理论家越来越意识到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的重要性。著名翻译理论家Lambert和Robyns认为翻译等同于文化,意即翻译活动就是文化的转换活动,从而在翻译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的变革。中外有不少学者从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角度来讨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从而形成文化翻译观。“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观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文化因素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无论是姓名的文化翻译,还是习语和宗教的文化翻译都要求译者以原语文化为基础,从文

化翻译观的角度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语的文化,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戏剧中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人物群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霍华和英若诚先后翻译了《茶馆》这部伟大的戏剧。本文以《茶馆》的这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姓名和习语文化两方面谈谈如何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

一、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

文学作品中离不开人物描写,有人物就离不开姓名称谓,否则就无以标志,无法区别。姓名称谓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它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具有多种社会身份,总是在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并总是随着交际对象的不同而变换自己的身份角色,由此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称谓词。姓名称谓这个特殊的文化元素对小说家的创作思维有着直接的影响,姓名艺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有着特殊的影响。不同社会的文化制度、文化风貌和文化心态,使称谓词和姓名包含不同的语义内容。“姓名字号是人生的符号,也是一种文化。”

要翻译《茶馆》给外国人看,如何处理这些姓名文化无疑是对译者的一个考验。《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其时间的历史跨度很长,刻画了各个阶层的人物,突出了各个人物鲜明的性格。其中人物众多,姓名称谓也各异。《茶馆》中一共有五十多个人物,总的来说,可以把姓名称谓分为如下这几类。

第一类:松二爷、常四爷、马五爷、林大哥„„

这类姓名称谓中“爷”和“哥”并不表示一种家庭关系,而是出于尊敬和礼貌的称呼。英若诚的译本中将松二爷译成“MasterSong”,而霍华则译成“SecondElder Song”。译成“Second Elder Song”在中国人看来,能够理解其意思,但是译入语的读者就读不到尊敬或礼貌这一层文化意义了,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困惑或不解。有人可能要说英若诚翻译成“MasterSong”没有体现“二爷”,但是松二爷体现文化意义的词重点在“爷”而不是在“二”,因此英译中采用异化的策略

译成Master兼顾了原语言的文化内涵,也考虑了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第二类:小唐、小王、老刘、老杨„„

在汉语中,人们通常在姓氏前面加“老”或者“小”来作为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称呼“老刘”、“小王”并一定表示年长,他们也可以是年龄相仿的人之间的互称。霍华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成“OldLiu”和“LittleLi”。译入语的读者很可能会以为“Little Li”是一个叫做“李”的孩子,而理解不到它是朋友之间的一个称呼。英若诚将“老刘”、“小王”直接翻译成“Liu”和“Wang”,虽省略了“老”和“小”的翻译,但是比较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二、习语中文化的传递

“习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词组、短语或短句,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典故、俚语和歇后语等。”作为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习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英语和汉语中都有非常丰富的反映各自文化特征的习语,但是在翻译中要做到习语的完全对等是非常难的。因此,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译文最好以原语为归宿,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原语的民族特色,使读者能学习和欣赏到更多的异国文化。欲使习语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得以充分表达,同时令译文传神达意且绘声绘色,达到与原作同样的感染力,译者应该从站在译入语读者的立场上,运用翻译技巧,做适当的文化顺应,从而使译入语的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原语习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下面就是几个很好的例子:

1、康六:我,唉!我得跟姑娘商量一下!

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

KangLiu I,well,I’II have to talk it over with my daughter.Poek—MarkLiu I’m telling you,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nthis.If you lose it,don’t blame me!You’d better get a move on.(英若诚,17)

SIXTH—BORNKANG:I„ah!„I’ve got to talk it over with myd aughter.POCKEACELIU:I’m telling you,this is your only chance.If you miss it,don’t blame me.Hurry up.(霍华,31)

在很多情况下,英汉习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在汉语中,“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表示的是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来了,它与“村”和“店”并没有关系。如果直译成“if you pass by this village,you could not find that inn”,译入语读者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到机会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了这层含义的。两个译本都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读者能够抓住原文本的意思,达到了文化交际的目的。

2、茶客丙: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茶客丁: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自己去 谋生,非死不可!

Third Customer Anyway,by the time we get our subsides,our superiors have creamed off the best part of them.It’s a dog’s life whichever way you look at it.Forth Customer Still that’s better than nothing!A dog’s life is better than no life.If I were to earn my own living,I’dsurely starve.(英若诚,44)

THIRDCUSTOMER:The bulk of our stipends is creamed off by the top officials

anyhow.We have a hard time whichever way you look at it.FORTHCUSTOMER:But it’s better than losing everything.I’d sooner live in poverty than die in style.There’s no way I could survive if I had to make my own living.(霍华,51)

对于“好死不如赖活着”上面两种译法都比较自然,能够让读者理解和接受。相比而言,霍华翻译成“I’d sooner live in poverty than die in style”,突出了死与活的区别,可以说更确切的表达了原语言的意义。然而,英若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用英语中另外一个意思相近的习语代替,译成“A dog’s life is better than no life”,则达到了一种贴切的自然对等,让原语言的文化自然流畅地传入到目标语中,略胜一筹。

三、结束语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填补文化差异的空白。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文

化翻译应建立在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是在充分考虑两种文化之后做出的抉择。”要处理好交流中的文化信息,就要求翻译中既要体现和保持原语文化的特征,又要考虑译入语承载的异族文化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理解障碍。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这是由其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读者取向所决定的。因此,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并非熟优熟劣,而是要求译者在其中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对于不同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有效的处理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宪礼.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姓名文化.红楼梦学刊,1997,(3).[3]苏子恒.从文化翻译观看习语翻译的异化.文教资料,2008,(12).[4]徐玉萍.以《红楼梦》中“红”为例剖析当代文化翻译.作家杂志,2009(1).[5]老舍.Teahouse.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6]老舍.Teahouse.霍华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 陆军 马春芬,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原载:《安徽文学》2009年第10期

第五篇: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

摘 要:汉语散文与英语散文存在这很大的差异,因此汉语散文的英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张培基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研究,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散文的特点决定了散文翻译可以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本文将运用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张培基;《匆匆》

一、引言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重的文学体裁,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以散文历史悠久、成果丰硕而骄傲,中国现当代散文由“五四运动”以后初见雏形。《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著于1922年,正逢“五四运动”尾声,其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朱自清先生背负着当时作为文化人的历史责任,在《匆匆》一文中,他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与无奈,并揭示了当时年轻人对国家命运感到迷茫的现实。文中关于时间匆匆的思考不仅对当时的年轻人有所触动,对今天的读者也具有警醒作用[1]。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

二、翻译美学

西方美学思想具有很长的历史,然而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仅两百多年[2]。尽管中国的美学思想也具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现代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对中国翻译美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是傅仲选先生的《实用翻译美学》、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导论》及毛荣贵先生的《翻译美学》。《实用翻译美学》是中国第一部独立、完整的翻译美学著作,标志着中国翻译美学的建立。《翻译美学导论》是中国翻译美学领域的另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该书对中英翻译进行了系统性的综合研究。《翻译美学》则对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及总结。本文将运用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

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中包含了三个重要术语: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再现。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AO)是指审美活动中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物质。翻译审美客体(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TAO)顾名思义,是指翻译活动中具有美学价值并能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审美客体,即原文。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指语言的形式特征,是可以由人直观感受到的美学价值,即“形式美”。美学理论将其定义为包含审美客体外部特征的自然属性。语言的形式系统审美构成可从语言的各个层面得以展现,即语音、词汇、句法等。相对形式系统的物质性、可感知等特性而言,非形式系统则是非物质性的、抽象的。非形式系统是模糊的,一般包含四个要素:“情”、“志”、“意”、“象”[3]。“情”与“志”通常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意”与“象”则是“情”与“志”的体现。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AS)是指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人,因此翻译的审美主体简单而言就是译者。审美主体具有两个属性:

一、受制于审美客体;

二、审美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潜质的高度启动、激发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是指译者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审美再现是翻译活动中的最后一步,因此译者能否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美学价值注入译文显得尤为重要。

三、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中的审美再现

张培基是中国散文翻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中国散文翻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将从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对《匆匆》译文进行分析。

(一)形式系统审美再现

1.音韵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叠词是汉语中的普遍现象,使用叠词可使得诗词等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此句中,朱自清先生(以下简称朱)将太阳拟人化,用“轻轻悄悄”形象地描写了太阳如少女般曼妙的步伐。张培基先生(以下简称张)则采用英语中常用的头韵和尾韵的方法译为“softly and stealthily”,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2)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此句中,朱用了对称的句式表达了自己对时间匆匆的无奈,两个“只有...罢了”将作者的懊恼与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译文中,为符合英文避免重复的表达习惯,张没有照搬原文的对称句式,而是采用了头韵和尾韵的方法译为“waver and wander”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

2.词汇

1.修辞手法

(3)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原文中,作者将流逝的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将时间流逝这一抽象过程具体化,形象生动。译文中,张采用了英文中相应的明喻修辞,将该句译为“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从而到达了相同审美效果。

(4)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此句中,作者将太阳拟人化,描写了时光流逝的难以察觉。译文中,张直译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译为“The sun has feet too”,使译文如原文一样形象具体从而实现了审美再现。

2.遣词

(5)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6)……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挽着的手边过去,……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这两句中,朱描写了时间逝去的多种情况,例6)中朱采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式,节奏明快,将读者置身于时光匆匆的状态之中。译文中,张挑选恰当的英语动词及动词短语,用词多样如例5)中的“slipped away”例6)中将一系列时间逝去的动作“flows away”、“vanishes”、“passes away”、“bushing”、“strides”“flits”,不仅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且达到了与原文相同的美学效果。

3.句法

(7)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Aware of its fleeting presence,I reach out for it only to find it brushing past my out-stretched hands.In the evening,when I lie on my bed,it nimbly strides over my body and flits past my feet.汉语与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因此在句子表达习惯上有较大差异。汉语重意合,因此原文中,表达时间的状语通常置于主句之前从而为主题的表达做出铺垫。而英文则注重形合,通常将主句置于句首以突出主题。因此译文中,张将时间状语从句置于主句之后,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8)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此句中,朱采用了排比的句式,译文采用了相应的句式以达到形式的效果。同时,张采用了英国诗人雪莱(Shelley)的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烘托了原文的韵味[4]。

(二)非形式系统审美再现

1.意象

意象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巧妙使用意象可烘托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如例8)中朱通过“燕子”“杨柳”“桃花”等意象描绘了实际的春景,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在情绪上收到感染,并让读者了解大自然的荣枯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译文中,张使用了相同的意象即“swallows”“willows”“peaches”再现了其美学价值。

2.情感

《匆匆》一文旨在表达作者对时光一去不返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与无奈,如例7)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阐述了时间的匆匆,形象表明了时光的转瞬即逝,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能为力。译文中,利用“flows away”等一系列的动词短语也到达了同样的美学效果。

3.风格

纵览《匆匆》一文,作者通篇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如例7)中洗手、吃饭、躺在床上等动作,生动地描写了时光的流逝以及自己对这种状态的无奈之感,从而使得文章更贴近生活,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张在译文中合理地再现了此散文的风格特征,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翻译如“wash my hands”、“have my meal”、“lost in reverie”等,再现了原文风格。

四、结论

本文仅从审美客体的角度分析了张译《匆匆》的审美再现,日后的研究可从审美主体角度出发研究其审美再现,甚至可研究张译《匆匆》中的审美缺失。散文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散文翻译应受到同诗歌翻译、戏剧翻译、小说翻译一样的重视。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指其选题自由、取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方法不拘泥、结构自由等,“神”即每篇散文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由本文对《匆匆》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美学理论中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正好对应了散文的两大特征,因此翻译美学可以对散文翻译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以期散文翻译取得更大的成就。从美学角度研究散文的翻译,有助于推动中国散文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薛功平.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J].科教文汇,2008(07):229.[2]曾文雄.中国翻译美学研究新发展[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6(1):44-48.[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41,168.[4]张培基.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一辑)[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5-60.

下载词典翻译的双刃剑从一篇开幕式致辞的英译失误谈起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词典翻译的双刃剑从一篇开幕式致辞的英译失误谈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