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艺和政治没有关系吗?——评莫言的文学观
文艺和政治没有关系吗?——评莫言的文学观
编者按: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成了网上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应该分开来看,文艺是文艺,政治是政治,不能将文艺纳入政治范畴,否则就会造成“文字狱”等悲剧。但是,文艺真的能和政治脱离关系吗?本文通过对莫言采访稿的部分点评,梳理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据凤凰网报道,2012年10月12日下午三时,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高密市凤都国际酒店召开了媒体见面会,与国内外记者分享了获奖后的感受,并回答了在场记者关于党派、政治、钓鱼岛、莫言热等的提问,凤凰网文化记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了报道。在记者会上,莫言表示,自己获奖是文学的胜利,而不是政治的胜利,作家的写作不是为了哪一个党派服务的,也不是为了哪一个团体服务的。在回应有关抄写《延安文艺讲话》争议时,他表示并不后悔,因为它有合理成分。
以上是一段新闻。这条新闻中,莫言谈了一些观点(加粗部分),我认为是不妥的。莫言:我们今天再来看这个《讲话》,会感觉到它有巨大的局限,这种局限就在于这个《讲话》过分的强调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过分的强调了文学的阶级性而忽略了文学的人性。……我觉得我抄这个《讲话》,跟我的创作没有什么矛盾,我抄他的,是因为他里面有合理的成分,我突破他,是因为他已经不能满足我创作的心灵需要。
认识不到《讲话》的重大意义,是当代作家最大的悲哀。他们都以为自己超越了毛泽东,其实都是自视甚高而已。《讲话》解决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这绝不是“过分的强调”,而是揭露了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之间的裙带关系。不管是哪国的政治和文艺,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涉及到公共空间——不管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的公共空间——的东西,都可以上升到政治高度,被政治利用,为政治服务。文艺工作者(暂且以毛时代的称呼称谓他们)却往往试图突破政治的束缚,其实是自欺欺人。你突破此种政治的束缚,必将投入另一种政治的怀抱。天底下不存在纯粹的、超越政治的文艺创作。躲避政治,不关心政治,莫谈国事,这些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表态。
莫言:我在中国工作,我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写作,但是,我的作品是不能用党派来限制的,我的写作从80年代开始,就非常明确的是站在人格角度上,写人的情感、人的命运,早已突破了这种阶级和政治的界限。也就是说,我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
毛主席在《讲话》中谈到一个观点:人性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人性。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写人的,描写人的情感和命运,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即使是怀着明确政治目的的创作,也都是写人的。这跟阶级和政治没关系。有关系的是写什么人,表达什么样的看法。莫言不谈自己写了什么人、表达了什么看法,而是抽象地去谈人格、谈情感、谈命运,这是思维模糊的表现。思维模糊的人,最容易被政治利用。莫言以为自己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这其实是他按照自己的模糊思维,自我感觉不受制于任何政治和阶级,是超越它们的,其实恰恰落入了某些政治阴谋家——比如西方的政治家——的圈套,不自觉中成了别人的打手。这种模糊的思维,也会让中国的普通民众跟着一起模糊,从而产生要挣脱本国政治束缚的社会情绪。这种社会情绪,就可以上升为政治事件。
毛主席在《讲话》中谈到一个观点:人性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人性。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写人的,描写人的情感和命运,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即使是怀着明确政治目的的创作,也都是写人的。这跟阶级和政治没关系。有关系的是写什么人,表达什么样的看法。莫言不谈自己写了什么人、表达了什么看法,而是抽象地去谈人格、谈情感、谈命运,这是思维模糊的表现。思维模糊的人,最容易被政治利用。莫言以为自己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这其实是他按照自己的模糊思维,自我感觉不受制于任何政治和阶级,是超越它们的,其实恰恰落入了某些政治阴谋家——比如西方的政治家——的圈套,不自觉中成了别人的打手。这种模糊的思维,也会让中国的普通民众跟着一起模糊,从而产生要挣脱本国政治束缚的社会情绪。这种社会情绪,就可以上升为政治事件。
人的判断力不是天生的,尤其是价值判断能力,更多的是社会塑造的结果。文艺创作就是从丰富的社会现实中抽取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加工、塑造、润色,使之更具有普遍意义,在这种普遍意义之上,再衍生出教育、批判等功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果艺术超越于生活,那就不是艺术了。而且,天底下根本就没有超越生活的艺术,即使是志怪、科幻小说,也是在根植于生活的,只是用更加隐蔽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看法而已。也就是说,那只是创作方式问题,不是内容问题。作家的良心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对于现实,作家要么赞扬,要么批判,要么就是逃避。以为自己的良心可以不涉及到对现实的表态,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
按照《讲话》的观点,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无产阶级文艺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这是两句话。前一句是普遍真理,任何人都超越不了。后一句是文化自觉,是真正对客观世界和价值意义有了清醒认识的人必然会主动去做的。莫言自称自己的作品超越政治,不为任何党派和团体服务,如果这些是莫言的真心话的话,那我只能说,莫言要么是睁眼说瞎话,否认普遍真理,要么就是对现实认识太肤浅,没有达到文化自觉。
第二篇:莫言诺奖发布会:获奖是文学胜利 不是政治胜利
一个作家,在趋同和从众已经成为时尚和潮流的时代还能坚持个性化思考与写作,莫言的确值得尊重。而这恰恰是作家尊重写作服从良心的职业常态,当写作也被集体驯化过以后,常态就显得难能可贵。————崔永元
莫言诺奖发布会:获奖是文学胜利 不是政治胜利
2012年10月12日15:52腾讯文化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上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12日下午,莫言在家乡高密召开新闻发布会,以下为腾讯文化记者从前方发来的报道。
法新社提问很犀利,说莫言是官员,站在权力角度写中国,作品引用毛泽东讲话。莫言回答:毛泽东讲话是历史文献,有局限,我们的创作就是突破局限。我认可一部分正确的。
莫言谈自己和体制的关系:诺奖是文学奖,不是政治奖。我在中国写作,体制内写作,但我是从人性角度写作。我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不是政治胜利。读过我的作品的人,知道我是有批判性的,是人性角度写作。
山东媒体关心作家与故乡的关系。莫言说:在这片土地感受颇深,离开时魂牵梦萦,尤其我这样写乡土的作家。莫言:我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希望快些冷却。
香港电视台问出版自由。莫言回答道:出版自由是相对而言。海外出版涉及宗教问题也会受限制。中国有限制,但是您读一下现在公开出版的书,对比上世纪五十年代,你会惊讶于这种放松的尺度。
至于钓鱼岛问题,莫言表示,赞成搁置争端:“我去过朝韩三八线,那里是动物的天堂。我希望钓鱼岛成为鱼类的天堂。”记者问莫言是否会离开中国。莫言说:“我连高密都不想离开。”
莫言也感谢微博了平台。他说:“微博让我知道有这么多人喜欢我,也有这么多人批评我。”
最后,香港文汇报请莫言荐书一本。莫言:“浩如烟海的书只推荐一本,我做不到。”
第三篇:三支一扶考试: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与政治的较量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背景链接】
2012年10月,从10月8日,十一长假结束的第一天开始,远在北欧的瑞典将陆续颁发出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很可能在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中产生。
然而,人们很少就莫言的文学成就是否达标展开讨论,反而是把目光盯在了莫言的政治立场上。莫言早前手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事情也被翻出来,作为反对莫言拿奖的证据。【标准表述】
任何正面甚至中性的评选都很难颁给“大奸大恶”之人 2001年的新闻人物评选成为难题,因为按新闻标准看,应该给本拉登,但本拉登这种大奸大恶之人,要是选上了会有很负面的影响,所以最后还是落选了。
上述这类中性评选都很难颁给大奸大恶之人,更别说诺奖这种正面意义的评选了。
“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本身就是文学成就的一部分 表面上看,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很多作品中具有“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作家,而“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又经常和反抗政治压迫相关,所以难免会让人产生诺贝尔文学奖与政治有关的联想。但是“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终究不等同于政治,这两种主题本就是“文学之美”的一部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分。
赫塔·米勒作品中那种“无所寄托的状态”深刻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共通困境,饱含着复杂而深切的痛苦——不见天日的痛苦,旁观他人痛苦的痛苦,由人及己的痛苦,对落入圈套、被逼迫、被摆布、被勒索、被戏耍、被分类、被羞辱之恐惧所带来的痛苦。对这种痛苦的刻画深深地击中了人的心灵,这就是文学价值之所在。
能否拿诺贝尔文学奖,主要看文学成就,不应考虑政治因素 莫言的作品揭示中国生活中的残忍,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红高粱》莫言以“红高粱”为代表的作品充满了民族性和一个古老民族的神秘感,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影响巨大。以他新的代表作《蛙》为例,通过陈眉这一人物个体的悲惨遭遇,从一种悲悯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怀出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不合理的一面提出了强有力的批判抗议。
能否拿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考虑政治因素,还是让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吧。
第四篇:从莫言《酒国》英译本谈文学翻译与洪堡特的语言观 文学院 陈薇
从莫言《酒国》英译本谈翻译与洪堡特的语言观
陈薇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洪堡特的语言观特别是语言的“世界观”思想在语言学史上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也有重大的启示。洪堡特关于语言差异性和统一性辩证相关的论述无时不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者其实就是在语言差异中寻求统一,利用统一性使差异性得到最好的整合。笔者试图通过莫言小说《酒国》英译本的部分语句做例子,来分析洪堡特语言差异性与统一性的观点,并且揭示了语言差异与统一的本质——“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以及对文学翻译的可借鉴性。
关键词:莫言《酒国》;翻译;洪堡特;语言观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种语码向另一种语码的转换,更确切地来说,是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碰撞另一种思维方式并且试图与之相交融的过程。语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独特的世界观,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拥有一种①特殊的语言。”这一观点看似矛盾,然而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者来说,其实不然。人类本性具有同一性,“人类的语言能力在任何正常人身上都可以成长起来”②,这都决定了人类语言统一性的特点,因为如果人类语言无统一性可言,就不能解释不同语言之间可以互译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甚至在同一民族内部也会出现许多不同的语言,语言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决定了语言翻译的复杂性,因此,翻译者更应该深入了解作者和读者的世界观以及文化背景,以求得翻译的准确有效。在这里,我们通过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所译莫言小说《酒国》部分句子为例,来看洪堡特语言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以及语言“世界观”的思想。
一、文学翻译与洪堡特辩证的语言观
由于人类的思想内容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可以认为每种语言的确包含了一 ①② [德]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2
[德]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71 种独特的世界观,各种语言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到词汇、语法都不可能有完全的对等性,因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我们不能确保所有语码都做到百分之百成功转换。正是由于语言的差异性,所以在翻译中出现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翻译能使人们彼此有心灵上的契合,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依然可以进行交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统一性,使语言的差异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整合。⒈ 洪堡特语言差异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语言并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一种可以永不停歇进行创造的文化和社会的综合体。在洪堡特看来:“语言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语言是精神,精神也是语言,两者是密切关联,无法分开的。”①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精神世界,所以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特殊的语言。我们说,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接触,而翻译者其实就是理解者,必须借助自己的内在力量和外在文化去重新把握一些语料,深入了解原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然而,“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独特的世界观,是一种精神不自由的流射”②,这些“不自由的流射”必然会表现出各民族语言的不同风格,因此,尽管译者试图去实现二者的对等,翻译后的语言也必定会存在差异。以莫言小说《酒国》英译本中一些句子为例:
例一:“如果您是千里马,相信会有伯乐来发现”。(Mo 2004:21)译文:If you are a true „thousand-li steed‟, I am confident there‟s a master groom out there somewhere for you.(Goldblatt 2000:25)我们知道英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汉语“千里马”和“伯乐”的说法,在这里出现了词语的空缺。原文的词语在译文中虽然有概念意义的对应,但缺少了一丝文化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由于语言存在差异性而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大障碍。
例二:“好!好!好!”(Mo 2004:38)
译文:Good!Great!Wonderful!(Goldblatt 2000:47)原文是主人公丁钩儿在酒店对美丽的女招待开了一个玩笑后感到十分满足,因而连说三个“好”字,译者在这里将三个“好”字用三个不同的英文单词代替,这其实是与英语国家语言的使用习惯相关。汉语的书面语采用重复同一事件来增 ① Wilss W.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4-35
② [德]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 强形象性,而在汉语口语里,我们也可以通过变换同一词的不同语调来实现。在英语口语中通常通过重音变换,而在书面语中则更习惯通过不同词来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不同程度。译者在这里使用依次递进的三个形容词,不仅使原作者想要在这里强调主人公丁钩儿那种得意的心情体现的淋漓尽致,更加符合英语国家的读者的语言习惯。
例三:“哪怕你皇亲国戚”。(Mo 2004:40)
译文:You may be on intimate terms with the rulers.(Goldblatt 2000:50)在英语中用来表示“皇帝”的词很多,如empire, lord, ruler, 如何选取合适的词语在文学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在这里采用了“ruler”主要是考虑到西方国家大多为君主制国家,“ruler”这个单词含有“主导”和“统治”之意,更加能突出原作者在这里所强调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意思。
通过上述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差异性使语言各具特点,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但需要仔细推敲源语言作家的用词,且需要考虑读者国家的接受习惯。我国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就是源于文化不同之上的语言差异性,在一种语言中不言而喻的某些东西,却要花费大力气向另一种语言国家的人做解释。语言的差异性源于语言的个性,也只有在语言的差异中去寻找统一,文学翻译才能实现语码的有机转换。⒉ 洪堡特语言统一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对于文学翻译而言,由于源语言国家和目标语言国家存在着民族文化、思维习惯、风俗等不同,翻译者就必须深入源语言作家和目标语言读者所处的两种文化中去寻找沟通的桥梁。文学翻译旨在于通过不同语言形式的转换,最终使人们达到思想、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洪堡特“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的观点解释为:通过翻译找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某一相似对应点,使人们通过不同语言形式达到思想内容的一致。洪堡特认为,各种语言在智力运作上似乎显得彼此相等。语言在智力方面确实保持者较大的同形性。人类的精神力量具有同一性并且是与语言的共性相联系的。这些共性和同一性决定了文学翻译是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同一种事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利用语言的统一性使语言的差异性得到整合。我们在考察任何已知语言时,都会发现有许多东西在不改变语言本质的同时,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还是以《酒国》英译本为例。
例一:“岳父者泰山也。”
译文:My father in law,the lord of the castle.此处译文的语用意义虽然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概念意义。“泰山”是“五岳之长”,中国人用泰山来比喻岳父,以显示其德高望重。英语中的lord是对贵族长者的一种尊称,“the lord of the castle”表示君主,同时在口语中也有“老爷”的意思,语言的统一性在这里使语言之间能够相互联系。⒊ 文学翻译中语言的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语言的实际差异和相似始终存在,前者使语言分裂,直至最最具体的特点,后者则使语言相互联系,直至构成一个统一体。①在洪堡特的学说中,语言的差异性和统一性是有相对意义的,是统一之中的差异,而统一则以差异为实在内容②和表现形式。在文学翻译中,如果译者可以深入了解作者和读者两方的世界观、思维习惯乃至文化差异,那么语言的差异性和统一性是可以协调的很好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下面两种说法同样正确:“一方面,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拥有一种特殊的语言。”③
二、文学翻译与洪堡特语言“世界观”思想
语言的差异和统一是一种表现形式,文学翻译的难点归根究底是因为不同语言涉及到不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简而言之,人类有不同的语言,同时这些语言又会制约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造成不同语言有不同“世界观”的原因很多,如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反过来,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同,语言存在着差异。洪堡特考察了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处理事务活动中的作用,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世界观,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隶属的语言,一个人只有进入到另一种语言中,才有可能摆脱母语的束缚。也就是说,“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在已经形成的世界观领域中有了一个新的立足点,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④ ⒈ 翻译中的思维模式与语言的“世界观”
语言会影响思维,思维也会影响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人们不同的语 ①② [德] 洪堡特W.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 [C].姚小平.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21.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64.③ [德]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
2④ [德] 洪堡特W.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 [C].姚小平.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99.言习惯。例如: “首长,您没醉,像您这般出色的人物怎么会醉呢?我们这里醉酒的都是没有知识、没有教养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从来不醉,您是阳春白雪,所以您没有醉。”
译文:How could a superior individual like you be drunk? People around here who get drunk are the dregs of society, illiterates, and uncouth people.Highbrow folks, those of the “Spring Snow”, cannot get drunk.世界观的不同表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多是先考虑外部成分,再考虑中心事件,西方人思维刚好相反,这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还表现在句子结构上。汉语中的状语总是放在句子的主体前,而定语无论长短,也都置于中心词语前面。这种结构和英语句式正好相反,英语的定语一般都置于中心词之后,状语也多放置在句子主体之后。⒉ 翻译中的文化背景的与语言的“世界观”
既然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就必然涉及到民族精神,民族世界观等一系列的变换,“具有不同语言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精神意识”,对于文学翻译者来说翻译就变得尤其复杂。译者不仅仅需要考虑翻译后的语言是否恰当,更加需要考虑读者的文化习俗和观念等方面的区别。以《酒国》中所引用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英译为例:
译文:“I feel the frenzied joy of the poet Du Fu when he packed his books to return to his war-torn home.”(Goldblatt 2000)
读过中国古诗词的人都知道,这是引用杜甫的诗句,抒写了作者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再也无心伏案,忙卷起诗书,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对于没有中国文学根基的外国读者来说,要理解中国的古诗可谓是非常难。于是,译者在这里先解释了这句诗的由来,并且对这首诗的背景作了简略的交代,使得读者很简单的就能体会主人公的心情。文学翻译中的俗语和诗歌翻译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译者必须深入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相当于构建起一个新的世界观。再比如:“你怎么敢在太岁头上动土”(Mo 2004:93)
译文:How dare you touch a single hair on the head of the mighty Jupiter.(Goldblatt 2000:116)文化观念的不同也是世界观不同的表现之一。原文是中国的一句俗语,意思是用鸡蛋碰石头,比喻触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这个传说源自汉代,凡是太岁所在的方位及相反的方位,都不可以动土营造,凡是违反这个禁忌的人,就会招来灾祸。“太岁”代表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显然在西方国家里没有直接的对应翻译,译者在此处借用了西方古罗马神话中的统治者朱庇特来代替“太岁”。西方民族对于古罗马神话很熟悉,译者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观念的不同,实现了一种很好的转译,从而使不同语言得到很好的统一。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造成了其世界观的不同。各民族的语言不同,影响着他们世界观的不同。语言引导人们去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制约着人们的认识。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也带来了语言的差异。洪堡特关于“人类语言的结构之所以会有种种差异,是因为各个民族的精神特性本身有所不同”①的观点,对于文学翻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结语
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沟通思想的方式。语言的差异性归根于不同的世界观,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使语言的翻译变得很复杂,也正是由于统一的存在,不同的语言之间才能实现互译,两者中间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尽管不同民族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世界观,但译者只要能很好的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把握造成语言不同现象背后的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等因素,理解东西方世界观的个性,就能够减少翻译中的失真现象。
参考文献
[ 1] [德]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 2] 李敏杰 朱薇.洪堡特语言观与诗歌翻译.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2,2,58 [ 3] 李锦琴 冯文坤.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8,224 [ 4] 李锦琴.洪堡特语言观与其翻译观的关联性.文学教育, 2011,6,131-132 [ 5] 莫言.酒国.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 6] 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78 ① [德]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3 [ 7] 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21
作者简介:陈薇(1989.12~),女,籍贯:云南昆明,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 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详细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邮编:710062
联系电话:*** 邮箱:8158979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