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
基础知识复习
一、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市场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3.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4.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5.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7.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8.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9.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10.实证研究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11.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12.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13.总人口率参率= 劳动力 /总人口×100%
14.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 ×100%
*15.劳动力供给增加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16.供给无弹性 E=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17.供给有无限弹性 E=~ 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18.单位供给弹性 E=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19.供给富有弹性 E>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20.供给缺乏弹性 E<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21.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22.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23.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24.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1.需求无弹性:E=0 2.需求无限弹性:E=~
*27.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28.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
*2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 30.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3.单位需求弹性:E=1 4.需求富有弹性:E>1
5.需求缺乏弹性:E<1 *26.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总产量绝对减少)
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2、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31.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 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L 瓦尔拉。*3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33.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34.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35.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36.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七所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同时它也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 *37.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瓦尔拉
38.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39.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福利
40.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41.工资率就是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42.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若货币工资不变,实际工资随商品价格变动发生反方向变动。*43.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44.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45.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46.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47.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大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48.延期支付: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49.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50.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51.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52.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53.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Y=C+S=C+I *54.总供给=消费+储蓄=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55.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56.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季节性失业
*57.非正常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增长差距性失业。*58.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
59.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60.失业率= 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 ×100% *61.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63.失业给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64.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6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
2、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66.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66.1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
*67.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
*68.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69.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70.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71.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4.有利于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7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最常用的)
73.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74.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75.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
*76.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1)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2)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3)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
2、收入平等化措施:(1)个人所得税制度;(2)对遗产,赠与,财产等征税;(3)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失业保险,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这是财政的“转移支付”部分)。
*77.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78.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79.影响货币工资的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80.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
众多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二、劳动法
1.侠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
*2.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所调整地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
*4.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转台远远大于具体规定.*5.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6.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 *7.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8.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9.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10.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等方面。*11.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保障.保障劳动权首先就是要保障基本利益 *12.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
*13。所谓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应当坚持安全重于生产的原则)
*14.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具体内容是:1。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2。平等协商的权利;3。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4。三方原则:政府、工会和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5。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6。工会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等。*15。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还具有以下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尝性。*1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7。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18。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19.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20.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1.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2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成为劳动规章
*23。正式解释: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24。劳动(雇佣)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5。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26。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和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27.集体合同分为产业集体合同、行业集体合同。
*28。习惯法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29.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30。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动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规法,以绝对肯定的形式予以规定,具有必须严格执行的法律约束力,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不能由当事人协议予以变更。
*31。依照法定程序延长工作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月也不能超过36小时。
*32。社会保险制度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 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
*33。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的体制,社会保险的项目,种类,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和标准,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原则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管理等。*33。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对社会特定人口群体如妇女、残疾人员、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等的专门促进就业措施。
*34。职业培训制度:发展培训事业和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方面的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用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35.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为了保证劳动实体法的实现而制定的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调解程序、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的规范„„
*36。劳动法的监督检查的内容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37。劳动体系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38。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9。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其一,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其二,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40。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其条件
*41。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42。劳动法体系: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检查法。*43。劳动标准法: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4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
45。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在确定劳动关系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当事人各自的行为时,如工时、工资、劳动条件等,以及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时,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的制约。*46。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47。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48。劳动合同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49。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0。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是具有国家强制性。
*52。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
*53。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雇员的权利即为雇主的义务,而雇主的权利也即雇员的义务。*54。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55。主体: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55.1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 *51。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义务。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55.2 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客体 *56.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57。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58。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59。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60。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61。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62。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
*63。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63.1 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的必须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3)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示于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64。劳动法律事件: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三、现代企业管理
*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2.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和抗争性的特征。
3.微观环境是指市场和产业环境。宏观环境是指间接影响企业活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
*4。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方法: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
*5。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潜在竞争对手分析、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顾客力量的分析、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6。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7.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资源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物质、人力、财务、技术、管理、无形——资源状况。
*8。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
9.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
*10。基本活动: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11。支持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12.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
13.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重要的指标。所谓效率是指实际产出和实际投入的比率,所谓效果是指实际产出达到预计产出的程度。
*14.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O机会,W劣势,T威胁,S优势)WO:扭转战略(第二象限)SO:增长战略(第一象限)
WT:防御战略(第三象限)ST:多种经营战略(第四象限)*15。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16。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17。差异化战略制定的原则: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
*18。企业主要的撤退方式有: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产为股/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19.重点战略与其他的竞争战略不同,它是选择行业内或某一些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的竞争的领域,以充分满足这个领域的市场需求的战略。
*20。成熟行业的特点: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成本和服务成为竞争的中心内容;行业利润水平下降;行业生产能力增长缓慢
*21。衰退行业的战略制定:1。领导地位战略;2。合适定位战略;3。收获战略;4。迅速退出战略 *22。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
23.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建立和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地战略控制。*24。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25.企业战略控制由企业最高层控制,其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26。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性。
27.科学的决策程序: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三个阶段。
28.决策方法科学化:两条基本途径:按常规办事、不必事事重新决策;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赋予其专门处理某类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分工明确。
29.新的方法:硬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软技术也使决策越来越科学化。
30.确定性决策方法:量本利分析法,是将企业的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观察产品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存在“边际贡献”。量本利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寻找的方法有图解法和公式法。
31.安全余额=实际(预计)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的差额 *32。安全余额越大,经营越安全,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
*33。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经营安全率在0~1之间,越接近于1就越安全。当经营安全率低于20%的时候,企业就要作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34.风险型决策方法:是一种随机决策,要具备5个条件:
1、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
2、存在2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
3、存在着不以决策人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自然状态;
4、可测算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
5、可测算出种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客观概率。
*35。决策树的分析程序:绘制树形图,计算期望值,剪枝决策。*36。决策树的构成有四个要素:决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和概率枝 37.不确定性决策方法:
*38.悲观决策标准————————————————————————华德决策准则 乐观决策标准————————————————————————赫威斯准则 中庸决策标准————————————————————————中庸决策标准 最小后悔决策标准——————————————————————萨凡奇决策标准 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拉普拉斯决策标准 39.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PDCA循环法、综合平衡法
*40.现代企业计划职能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决策目标具体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控制提供标准 41.滚动计划法计划期可长可短,若是年度计划则按季度滚动,若是中长期计划在按年度滚动。
*42。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43.综合平衡法是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因素,通过反复测算制定科学的计划,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监督、控制和协调,从而实现企业综合平衡的要求,取得最佳经济效益。*44.目标管理的特点:
1、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3、更富于参与性。
4、强调自我控制。
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45。建立合理有效的目标体系或目标网络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
46.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和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47。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局限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通领域,而且还渗透到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之中,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
*48。按交换对象不同可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等等。*49。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无法转售,不可触知等无形特征,必须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50.按买方类型可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
51.按活动范围和区域不同可分为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和地方市场等等。
*52。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或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53。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个人和心理等因素。
*54。消费者参与购买的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55。根据参与者的介入程度和品牌间的差异程度,可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为四种:1。习惯性购买行为;2。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3。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4。复杂的购买行为
*56。购买者的购买决策过程的构成:引起需求,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买后行为 57.学习指由于经验而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
*58。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产业市场、转卖者市场、政府市场。*59。产业市场具有一些显著特点:1。产业市场上的购买者多为企业单位,数量较小,购买规模较大。2。产业市场上的购买者往往集中在少数地区;3。产业市场的需求具有派生性;4。产业市场的需求缺乏弹性;5。产业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波动性;6。专业人员购买;7。互惠;8。直接购买;9。产业购买者往往通过租赁方式取得产业用品;
*60。产业购买的决策参与者(采购中心):使用者,影响者,采购者,决定者,信息控制者
*61。直接重构:即企业的采购部门根据过去和许多供应商打交道的经验,从供应商名单中选择供货企业,并直接重新订购过去采购的同类产业用品。
*62。影响产业市场购买者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环境、组织、人际、个人因素。
63.市场营销的管理过程: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设计市场营销组合;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64.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变量(4P): 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65.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是指一个企业的各个产品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密切关联程度。
*66。产品大类是产品类别中具有密切关系的一组产品,又称为产品线
*67。产品项目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68。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和规格
70。品牌是指用来识别商品或劳务的名称、记号、图案、颜色及其组合,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两部分。*71。商标是指已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
72.一般来说,对于不是以生产企业而是以规格划分质量的均质产品,如电力、钢材等产品,消费者习惯上不认商标。
73.包装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商品,便于运输、携带和保存。
*74。包装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相似包装策略,差别包装策略,组合包装策略,复用包装策略,附赠品包装 策略
75.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76.投入期企业的营销重点是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力,使产品尽快为顾客所接受,促使其成长期过渡。以下几种营销策略可供企业选择:快速掠取策略,缓慢掠取策略,快速渗透策略,缓慢渗透策略
*77。在成长期,产品成长期的营销重点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巩固市场地位,采取以下营销策略:1。改进和完善产品,2。开拓新的市场。3。树立产品形象。4.增强销售渠道功效 5。适时降价 *78。产品改良:品质改良,特色改良,式样改良,附加产品改良,*79。服务策略按营销过程可以分为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80。售前服务:提供咨询,协助选购,提供资料
*81。售后服务:安装调试,提供维修,提供零件,质量三包,技术培训,特种服务 *82。定价的方法有三类: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
*83。折扣和折让定价策略:数量折扣,功能折扣,现金折扣,季节折扣,推广折让和补贴,*84。心理定价策略:整数定价策略,尾数定价策略,声望定价策略,招徕定价策略,分级定价策略 *85。销售渠道是指产品由企业(生产者)向最终顾客(消费者)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或企业通过中间商(转卖者)到最终顾客的全部市场营销结构
*86。渠道的长度是产品在从生产者流向最终顾客德整个过程中所经过的中间层次或环节
*87。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产品因素,市场因素,企业因素,企业的营销意图,国家的法律约束,中间商的特性等
*88。企业实力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物力和财力
*89。独家性分销:即企业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只选择一家中间商经销或代理其产品
*90.促销策略:广告(是企业以一定代价,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可能的购买者传递企业产品或劳务信息,以增加影响,扩大销售的一种手段),人员促销,营业推广,宣传
91。价格是影响产品销售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产品的最高价格取决于市场需求,最低价格取决于该产品的成本费用。
92.目标收益率=1/投资回报率×100%
93.需求导向定价法:以顾客为基础的差别定价;以地理为基础的差别定价;以时间为基础;以产品为基础; 94.逆向定价法的特点。不是单纯考虑产品成本,而是首先考虑需求状况。特点是:价格能反映市场需求情况,有利于加强与中间商的友好关系,保证中间商的利润,使产品迅速向市场渗透,并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状况及时调整,定价比较灵活。
95.最佳分销渠道的选择要解决三个问题,是否使用中间商、确定中间商的数目、中间商的选择。
四、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1.能力差异:心理学所指的能力,其一是指个人在某方面所表现出的实际能力,即“所能为者”,其二是指个人将来有机会通过学习,在行为上表现出的能力,即“可能为者”。前者称为实际能力或“成就”,后者称为潜在能力或性向。
2.大五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外向、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
*3.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4。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5。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6。组织承诺的三种形式: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
*7。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贝克尔。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相关
*8。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类型有:首应效应《最先印象对人的知觉 产生的强烈影响》,光环效应《是指当对一个人的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投射效应,对比效应,刻板效应《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
*9。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认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内因,外因,稳因和非稳因。
*10.人的多重需要和组织的报酬形式: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安全需要,地位需要。
11。最初,金钱被认为是唯一的报酬形式(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过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外部诱因又包括了工作环境、安全感或者民主管理的风格。然后,更为稳定的工作动机又被认为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自尊和自我实现(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代表)、责任、赞赏、成就和进步、以及个人成长和发展,因而组织所设计的报酬形式要更多地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如晋升、发展、创造等。*12。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的原则: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13。第一个将期望理论运用于工作动机并将其公式化的人是:弗洛姆 *14。第一个对学习中的强化做出理论分析的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
*15。组织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1。识别和确认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2。对这些关建行为进行基线测量。3。做功能性分析。4。干预行为。
*16。团队的有效性由四个要素构成:绩效、成员满意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意度。
17.边界管理:指一个团队与自己团队之外的人们进行合作的方法。边界管理是团队运作的主要范畴之一,在创造和维护团队有效性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8.团队过程的主要范畴(关键过程)是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氛围和情绪问题。*19。团队的任务职能帮助团队成员设定团队议事日程,让团队始终瞄准目标,做出高效决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而不是扯皮。
*20。维护职能则关注于人际关系,它让团队成员结合在一起,使大家能够继续相处甚至有某种乐趣。*21。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群体多样性(群体异质性),群体熟悉度,群体的认知能力,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参与决策的平等性、群体规模、群体决策规则。
*22。群体决策有如下优点:1。能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2。能提供比个体更多的不同的决策方案;3。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4。能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性
*23。群体决策存在的明显不足: 1.要比个体决策需要更多的时间;2。由于从众心理会妨碍不同意见的表达;3。如果群体由少数人控制,群体讨论时易产生个人倾向;4。对决策结果的责任不清
*24.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选择或定向阶段,试验和探索阶段,加强阶段,融合阶段,盟约阶段。
25.周哈利窗模型是对沟通风格进行评估与分类时最常用的模型。根据周哈利窗,要想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就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时增加自我暴露的程度,缩小隐藏区,扩大开放区,让对方了解自己多些,诚实坦率地与对方分享信息;另一方面,提高他人对自己的反馈程度,缩小盲区,扩大开放区。
*26。根据这种分析,可以把个体的沟通风格划分成四种类型。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实现型。
27.领导的特质:内驱力,自信心,创造性,领导动机,随机应变的能力。
*28。对领导行为的早期研究显示出以下两个维度:关怀维度《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和情感,更愿意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结构维度《领导者更愿意界定自己和下属的工作任务和角色,以完成组织目标》
*29。领导行为的权变理论的种类有:1。费德勒的权变模型2。领导情境理论3。路径—目标理论4。参与模型 *30。费德勒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第一个综合的权变模型
*31。在常规性任务为主的生产部门,高结构的领导行为与生产效率成正比,关怀的领导结构与生产效率成反比。而在非生产部门情况则刚刚相反。32.费德勒的权变模型:任何一种领导行为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关键是它是否适合于特定的领导环境。
*33.以下三个情境因素是决定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关键: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结构;领导者的职权 34.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工作取向”的领导都会比“关系取向”的领导更有效。“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在中等有利的情境中工作绩效会更好。
*35。领导情境理论:由赫塞与布兰查德开发的理论,把下属作为权变的变量,即认为下属的成熟水平是选择领导风格的依赖条件。
*36。而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工作成熟度(被领导者的知识和技能),心理成熟度(工作的意愿和动机)。
*37。路径—目标理论认为 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确保他们的目标与群体和组织的目标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38。路径目标理论中,有四种领导行为:指导型(结构维度),支持型(关系维度),参与型,成就导向型 *39。”领导者参与模型”是把领导行为风格与下属参与决策相联系,并在具体情境和工作结构下讨论如何选择领导方式和参与决策的形式以及参与的程度
*40。缺乏情感智力的个体可能拥有出色的受教育经历,长远的远景规划的新想法,但是依然难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在高层管理岗位上,优秀者与业绩平平者相比,有将近90%的差异归因于情商,而不是智商 41.领导理论中的新观点:情商与领导效果,领导替代论,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42.优秀的领导者在以下五个情感智力因素上表现突出:
(1)自我情绪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力;
(2)情绪控制力,即针对具体情况以及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即树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的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即正确地判断、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能充满情感地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43.领导替代论:领导行为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效。
*44。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加速站,辅导,按需培训,确定领导技能的范畴。
45.有效领导的四个范畴:参与性和人际关系(如支持性沟通和团队建设)、竞争性和控制能力(如决断性、实施权力及影响)、创新性和企业家精神(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维持秩序和理性(如管理时间以及做出理性决策)。
*47。心理测量,就是将人的智力,人格,兴趣,情绪等心理特征按一定规则表示成数字,并赋予这些数字一定解释的过程。
*48。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测验是测量的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49。心理测验的类型:
*按测验的内容可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验的方式:口头、纸笔、操作、情境 *按测验的人数:个体,团体
*按测验的目的: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按测验应用领域: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 *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信度,效度,难度,标准化,常模
*50。信度,又称为稳定性或可信性,指一个人在同一心理测量中几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51。效度,指一个测验的测验结果与被测验者行为的公认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是一个测验希望测量的心理特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52。标准化的步骤:1。选定所需要的测验题;2。抽样选定标准化样本进行试测;3。施测程序标准化;4。从施测结果中建立常模
53.信度越高,测验越可靠。通常信度在0.90以上的能力测验,0.80以上的人格测验视为是好的测验。*54。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有三种策略:择优策略,淘汰策略,轮廓匹配策略。*55。测量方法在培训与开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它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工具
2、为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提供依据。
3、它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步骤
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1。人性,即人的本性。人具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心理属性。
2.自然属性(生物属性)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之性。心理属性即人的感觉、知觉、记忆等一切心理现在的总和。这是人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性的本质。
*3。人性的特征:能动性、社会性、整体性、两面性、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4。西方的管理理论中,存在着四种人性假设,也有四种不同的管理方式。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5。经济人,又称唯利人,实利人
*6。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是 社会人 假设说的代表人物。
7.对以上几种人性假设应当予以正确的评价:
1、四种人性假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先后出现,反映了对人和人性认识的逐步深化和社会的进步。
2、四种人性及以其为基础所提出的许多管理主张、措施有其合理性、科学性的一面,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3、四种人性假设也有其片面性、非科学性的一面。
4、四种人性假设虽然随历史进步一次产生,但是我们不能武断地完全否定前者,以后者取代之,应当科学、审慎地分析每一种人性假设,构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8.所谓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根本的管理。其基本含义:
1、企业中的人是首要因素,企业是以人为主体而组成的。
2、企业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生产,为人的需要而管理。
3、人本管理不是企业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现代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理念、指导思想、管理意识。
*9。人本管理原则:
1、人的管理第一。
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
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员工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
*10。人本管理的机制。
1、动力机制;
2、约束机制;
3、压力机制;
4、保障机制;
5、环境优化机制;
6、选择机制。
11.人力资本,是指通过费用支出(投资)于人力资源,而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总和。
*12。人力资本具有一般资本的共性,但是,与物质资本相比,它呈现出以下自有特征:
1、人力资本存在人体之中,它于人体不可分离。
2、人力资本以一直无形的形式存在,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方能体现出来。
3、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4、人力资本具有收益性。
5、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6、人力资本具有积累性。
7、人力资本具有个体差异性。
13.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
*14。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连续性、动态性、投资主体和客体具有同一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者与收益者不完全一致、投资收益形式多样。
*15.人力资本投资支出分为三类:实际支出或直接支出、放弃的收入或时间支出、心理损失。
(机会成本,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边际成本,沉淀成本)(人力资本投资一旦发生便不可回撤,此时面临着投资资金丧失的危险,即成为“沉淀成本”。)
16.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支出发生在三个层面上,国家对公共服务系统人员的培训支出、企业为增进人力资本 投资的培训支出和个人培训支出。
*17。影响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因素包括:1。个体偏好及资本化能力2。资本市场平均报酬率;3。货币的时间价值及收益期限;4。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5。国家政策 18.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变化规律:
1、投资和收益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收益率递减规律:随着受教育年限延长,技能与知识边际增长率下降,从而使边际增长速度放慢,因而影响到内部收益率;边际教育成本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与人的预期收益时间有关。19。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特性: 开放目标的多元性;开发目标的层次性;开发目标的整体性。
*20。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多元性: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性,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个体发展需要的多元性;不同员工的发展需求不同;员工的发展需求可能改变
*21.1 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整体性:目标制定的整体性,目标实施的整体性,目标不相互孤立
*21。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 *促进人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开发并有效运用人的潜能是根本目标;
*22。人的发展具有下列特征:一是充分发展的可能性;二是发展方向的多样性;三是发展结果的差异性; 23.人的潜能包括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人的心理潜能是有限的,而人的心理潜能却是无比巨大的。24。个体或群体的潜能值PV=ID 其中,I智力,D动机
25.所谓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发展的成果。
26.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是保护人力资源,要保护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27.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要研究温度、湿度、气压、毒物、噪声、振动、辐射等环境的生理效应,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护。
*28。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有四个途径:需要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综合激励
*29。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运营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创新能力开发体系,创新能力激励体系,创新能力配置体系。
30.影响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因素:天赋、知识和技能、个人的努力、文化、经济条件。
31.人力资源教育开发的重点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就业后的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32。人力资源开发分为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管理开发、环境开发四大环节来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法。
32.在正常的情况下,组织开发的重点是组织的协作能力。组织开发的基本出发点是改善整个组织的职能。*33。组织开发的目标:提高组织的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善组织内部行为方式;提高组织内成员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满意程度;提高个人与群体在计划和执行中的责任程度。
*34。组织开发的主要方法:库尔特利温的散步模式;拉里格雷纳德的过程顺序步骤模式;哈罗德莱维特的相互作用变量模式
*35。三步模式:解冻、改变、重新冻结。
*36。管理开发的基本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和目标管理手段等等。*37。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和国际环境 38.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39。劳动力即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时间性、消费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 40.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例活动的总称。
*41。从人力资源管理对象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42.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企业人力资源为中心,研究如何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学问。43.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44。通俗的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一系例工作任务。*45。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1、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
2、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
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采取人性化管理。
4、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按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
5、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
6、管理手段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系统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
7、管理策略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属于战术性与战略性相结合的管理。
8、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处于决策层。46.人是社会中的人,管理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采用特定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管理者,总是既把人看作管理的对象和客体,又把人看作管理的主体和动力。47.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48.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重要作用:
1、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企业赢得人才的制高点。*49。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50。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1。同素异构原理:总体组织系统的调控机制
2。能位匹配原理:人员招聘,选拔与任用机制;
3。互补增值、协调优化原理:员工配置运行与调节机制; 4。效率优先、激励强化原理:员工酬劳与激励机制; 5。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原理:员工竞争与约束机制; 6。动态优势原理:员工培训开发、绩效考评与人事调整机制
*5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1。完整全面地看待人的因素;2。使员工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及员工与企业的利益休戚相关。3。肯定个人的尊严,公正待人,对人彬彬有礼 4。鼓励员工自立自强;
5。不断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随时向员工提供有关信息;6。不要高估自己而低估下属的能力; 7。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计划、决策和意图,要用简洁的语言向下属解释清楚;
8。因人而异,随机相宜,适时适度,有理有利有节
52.所为高素质人才包括三类:一是有经营战略头脑的企业家人才;二是掌握并具有开发能力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三是一大批训练有素,具有敬业精神的员工队伍。
53.人力资源管理哲学:一种哲学是将员工看成单一的技术要素,另一种是把员工看成组织中“活”的要素,是最具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特殊资源。
*5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吸收,录用,保持,发展,评价,调整
*55。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定编定岗定员定额,员工的绩效管理,员工技能开发 *5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测量技术:工作岗位研究,人员素质测评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总结
一,人力资源: 托马斯·彼得斯
人力资源资源(HRM Human Resource Manage)
二,工作分析
含义:又称职务分析,指全面了解获取与工作有关的详细信息的过程,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的描述和研究过程,即制定职务的说明和职务规范的系统过程。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工作信息,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所收集的工作信息找出主要工作因素,为工作评价与员工录用等提供依据的管理活动
工作分析包括两部分活动,一是对组织内各职位所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承担的工作职责进行清晰的界定;二是确定个职位所要的任职资格,如学历、专业、年龄、技能、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工作分析的结果一般体现为职位说明书。类型
岗位导向型: 是指从岗位工作任务调查入手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以岗位为核心,韦伯官僚层次理论)人员导向型: 是指从人员工作行为调查入手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以员工为核心,前提条件人岗匹配,员工绩效良好)过程导向型: 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调查入手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以生产过程为核心,流程的科学性)工作分析方法
观察法 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 工作日志法 工作分析原则
系统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职位性原则 应用性原则
三,招聘
广义招聘 包括招聘准备,招聘实施和招聘评估三个阶段
狭义招聘 指招聘的实施阶段,其中主要包括招募,筛选(或称选拔,选择,挑选,甄选),录用三个具体步骤 招聘的主要形式
具体途径: 一,内部招聘 ①内部晋升 ②工作调换 ③岗位轮换 ④返聘 内部招聘优点: 第一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第二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第三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组织内成员对组织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解能较快地胜任工作工作起来要比外聘者显得得心应手从而能迅速打开局面。第四有利于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
内部招聘缺点: 第一引起同事的不满。
第二容易造成“近亲繁殖”。第三从内部招聘到的人可能只是组织中最合适的人却并非一定是最适合职位的人。
二,外部招聘①员工举荐 ② 广告招聘 ③中介结构 ④ 网络招聘⑤校园招聘⑥海外招聘
外部招聘的优点:①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从外部招募来的员工对现有的组织文化有一种崭新的、大胆的视角而较少有感情的依恋 ②树立形象的作用。外部招募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交流方式组织可以借此在其员工、客户和其他外界人士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③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外部招募的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很大能招聘到许多优秀人才尤其是一些稀缺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可以节省内部培训费用
外部招聘的缺点:①招募成本大 ②筛选难度大,时间长③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④决策风险大
招聘测试:①心理测试 ②知识考试③ 情景模拟④面试 面试分类:①平时面谈②正是面谈③随机问答④论文答辩平时面谈
四,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
培训开发的意义:①适应环境变化② 满足市场竞争需求③满足员工自身发展需求④提高企业的效率
影响员工培训的外部因素:①政府 ②政策法规 ③ 经济发展水平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⑤工会⑥劳动力市场
影响员工培训的内部因素:①企业的前景与战略②企业的发展阶段③企业的行业特点④员工的素质水平⑤管理人员的发展水平
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培训需求分析和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 ⑴要和组织长远目标相吻合⑵ 一次培训的目标不要太多⑶目标应定的具体,可操作性强
培训实施阶段 分为两个步骤 设计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计划
1,设计培训计划 ⑴希望达到结果 ⑵学习的原则,如脱产,不脱产 ⑶组织的制约,如部门经理必须参加 ⑷受训者的特点,如新进员工,大学刚毕业,年龄在30岁以下 ⑸具体的内容和方法,包括时间,地点,培训教材,培训的方法 ⑹预算,要根据培训的种类,内容等因素
2,实施培训 实施培训是整个培训工作实施模型中的关键步骤 包括以下内容 ① 确定培训师 ②确定教材 ③确定培训地点 ④准备好培训设备 ⑤决定培训时间 ⑥发通知
评价培训阶段 分为五个步骤:确定标准,受训者测试,培训控制,针对标准评估培训结果,评估结果的转移
1,确定标准 原则: ⑴ 要以目标为基础 ⑵ 要与培训计划相匹配 ⑶要具体,可操作
五,薪酬
薪酬是指员工在从事劳动、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之后所获得的经济上的酬劳或回报。狭义来说,它是指直接获得的报酬,例如工资、奖金、津贴、股权等。广义来说,薪酬还包括间接获得的报酬,例如福利。
广义:除了包括狭义的薪酬以外,还包括获得的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满足。狭义指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
薪酬的基本形式: ①基本工资 ②固定工资 ③计件工资 ④计时工资 管理意义: ①吸引人才 ②留住人才 ③ 激励人才 ④满足组织需要
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形势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订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本身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
企业薪酬管理主要包括确定薪酬管理目标、选择薪酬政策、制定薪酬计划、调整薪酬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
六,绩效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组织绩效实现应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绩效概念的认识,可划分为五种:(l)绩效就是完成工作任务;(2)绩效就是工作结果;(3)绩效就是行为;(4)绩效就是结果与过程(行为)的统一体;(5)绩效=做了什么(实际收益)+能做什么(预期收益)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和帮助员工取得优异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达到改善公司绩效的效果 绩效管理四个阶段;计划,执行,考核,反馈
意义 ①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升②促进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优化③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① 提高计划管理的有效性 ②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③暴露企业管理问题 ④强化企业的聚焦能力、执行能力,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绩效考核方法:目标管理法(内容:工作业绩,工作行为考核)
(其他方法;图尺度考核法, 交替排序法, 配对比较法, 强制分布法, 关键事件法, 叙述法,行为锚定等级考核法, 360°考核法)
绩效考核体系包括:
1、绩效指标体系
2、考评运作体系
3、结果反馈体系
绩效考核的定义为: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过去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
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定义: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1,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②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③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④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2.目标管理的缺点
在实际操作中,目标管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①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团队工作在技术上不可解;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的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组织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
②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实际中的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③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
④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目标管理法实施过程: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时限,评价绩效
四步骤: 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明确责任, 组织实施, 检查和评价
八步骤: ①从战略制定到战略目标的过程, ②从战略目标到战略计划的过程, ③从战略计划到目标责任的过程, ④从目标责任到目标实施的过程, ⑤从目标实施到目标督导的过程, ⑥从目标督导到目标实现的过程, ⑦从目标实现到目标评价的过程, ⑧从目标评价到目标刷新的过程
目标管理法内容:⑴要有目标 ⑵周密计划 ⑶相互为用 ⑷管理意识 ⑸有效配合
目标管理意义:企业必须具备统一的目标,企业只有具备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在组织内部形成紧密合作的团队才能取得成功。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同的因素妨碍了团队合作。组织内部的等级制造成老板和下属之间的摩擦和误解。下属抱怨老板根本不想理解他们的问题,而老板对下属的无动于衷也颇有微词。
2.主要目标也许只有一个一般来说,主要目标也许就只有一个。它可以按照企业的目的来定义。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前总裁西奥多?韦尔,称“我们的企业就是服务”。一旦主要目标明确后,企业其他不同领域的目标也就易于确定了。
企业发展取决于目标是否明确。只有对目标做出精心选择后,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和繁荣。
目标管理的作用:①指明方向,产生凝聚力 ②提高士气及激情 ③减少管理压力,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篇: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早在1954年就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德·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实践》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并逐渐取代人事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也不断成熟。人们更多的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如何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阶段。
力资源管理[1]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因此,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具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第一资源要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持续领先,企业应该如何加强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的代表,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反映。知识经济时代,谁赢得智力谁就是胜利者,智力就是人的创造力、人的聪明才智,就是人力资源——发达国家甚至称之为“人力资本”。一个组织离开了人力资源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一切都成为空谈。所以,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的竞争。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而技术或者能力的载体是人力,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能力。加强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才是有效的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
完善公司组织架构,设置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升到决策层面、战略层面,发挥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规划性、辅助决策功能。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功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组织、监督、激励、协调和控制等职能。
完善人力资源的相关控制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综合协调职能。
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注重调查研究,制定远景的人力资源发展纲要以及阶段性的人力资源预测与需求计划,建立人才储备库,为企业经营提供科学、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系统。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系统,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武器和分析工具,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装备和水平,增强选人、用人、育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企业只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建立和完善的现代人力资源技术系统,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准人力资源经理”管理团队,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工作基础,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力度,则整个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竞争力就会不断提升,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中粮集团:新国企,新人力资源管理
中粮集团:新国企,新人力资源管理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英文简称“COFCO”),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在农产品贸易、生物质能源开发、食品生产加工、地产、物业、酒店经营以及金融服务等领域成绩卓著。1994年以来,中粮集团一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企业。
中粮集团拥有50余年的国际贸易经验,是中国粮油食品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最重要的桥梁,是小麦、玉米、大米、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出口的主渠道。中粮集团在葡萄酒、精炼食用油、面粉、大米、啤酒麦芽、番茄制品等行业居中国领先地位,旗下拥有“长城”葡萄酒、“福临门”食用油、“金帝”巧克力、“黄中皇”绍兴酒、“中茶”茶叶等知名品牌;中粮集团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生产和销售可口可乐系列饮料;中粮集团投资开发的海南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开发区被外国游客誉为中国的夏威夷;中粮集团旗下的凯莱国际酒店集团是世界酒店300强之一。
“中国食品0506”“中粮控股0606”是中粮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在国内还拥有“中粮地产000031”、“中粮屯河600737”、“吉生化600893”、“丰原生化000930”等4家上市公司。
中粮之变
2004年12月28日,原华润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宁高宁从中粮集团老董事长周明臣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出任新董事长。
2005年4月,以“承先启后,创新中粮”为主题的“2005年中粮经理人年会”在北京举行,而过去中粮年会一直保持的说法是“中粮中层干部大会”,从“中层干部”到“经理人”的细微转变却折射出一个深层次的变化,中粮由此开始了“新国企”背景下整体战略和发展的大转型。
在此,有必要首先回顾一下中粮集团的发展史。1952年9月,中粮的前身——中国粮谷出口公司、中国油脂出口公司和中国食品出口公司在北京组建,主要经营粮食、油脂等大宗农产品以及食品的出口业务。1953年1月,中国粮谷出口公司与中国油脂出口公司合并为中国粮谷油脂出口公司。1961年1月,中国粮谷油脂出口公司与中国食品出口公司合并成立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在中粮接下来数十年的发展中,公司先后更名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1965)、“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1998)、“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2004)、“中粮集团有限公司”(2007)。
1987年底,中国外贸体制发生重大改革,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同中粮总公司脱钩,中粮集团开始逐步由管理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原来的中粮集团控制着全国粮油出口的计划、销售等关键环节,其他各地粮油公司只是负责供货。与中粮总公司脱钩后,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独立开展业务,与总公司形成了竞争关系。而总公司也不再具有原来的管理身份,其业务运营也都要按照市场机制进行。
从1992年到2004年,中粮集团进入了全面改革,多样化发展阶段,由单一外贸公司向产业化转型,在管理上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而今,中粮集团在“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战略定位下,业务覆盖粮油食品贸易及物流、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生物化工业、酒与饮料制造业、房地产业、酒店与旅游业、零售业、金融业、包装业,用宁高宁的话说,“中粮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在粮食的加工产业里面,做到了从贸易、流通、生产、销售到食品的全价值链”。中粮总部通过“6S”管理体系,从业务战略、管理报告、全面预算、内部审计、业绩评价和经理人考核的角度实现对下属业务板块的协调、管理。
中粮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也从最初的“计划经济下的组织人事管理”、“市场经济初期的人事管理”到现在的“新国企体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集团人力资源部以“做员工成长的促进者”为使命,紧扣人才发展主线,整合中粮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逻辑和管理体系,致力于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使人力资本迅速增值,并积极推动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部的组织机构设置也由原来的干部人才部、薪酬激励部、培训部、劳动人事部,相应地转变为人才发展部、激励报酬部、培训部和员工关系部。
目前,国资委确定了10家企业(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各5家)作为2007年典型国企宣传,中粮集团便是5家中央企业之一。那么,新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到底是怎样的呢?在对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迟京涛的采访中,中粮集团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体系逐渐在记者脑海中清晰了起来„„
注重校园招聘,培养内部人才
中粮集团强调人才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招聘为辅,所以,目前中粮集团的招聘重点仍然放在校园招聘上,大约80%的知识型人才都是通过校园招聘的。这样的定位使得企业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而且企业自己培养起来的人才对企业有较高的忠诚度,同时也相对容易形成良好的人才配比结构。
集团总部集中招聘,提升员工素质水平
过去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职责范围相对较窄,特别是招聘方面,仅仅限于集团总部的人员招募。最近几年,人力资源部加强了对集团范围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整合,各经营中心和业务单元逐步建立人力资源部门,并将用人需求提交给集团人力资源部,由集团统一组织实施。这种可以形象称之为“集团搭台,单元唱戏”的招聘模式,一方面可以依靠总部更专业的甄选水平严格把握招聘质量,从而提高新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统一对外的招聘形象和宣传方案,有利于提升集团整体品牌的知名度,展现集团文化理念和专业水平,为下属各经营中心和业务单元招聘到与需求岗位相匹配、综合素质优秀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也让这些优秀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发现自己在中粮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了组织支持和渠道保障。
宣传重于招聘本身,高校选择有的放矢
对于中粮集团来说,招聘人才一直不是什么难题。由于企业自身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增强的影响力,中粮集团对于优秀人才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吸引力,根据集团“宣传重于招聘”的原则,为了让更多优秀的学生了解新国企背景下的中粮,打破其对传统国企的旧有印象,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通过一届一届的校园宣讲,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对加盟中粮集团充满了期待与憧憬。比如,2005年以来,中粮集团开始跟中华英才网进行校园招聘合作,招聘的岗位逐年增加,从50个增加到120个,每年收到的简历也接近3万份。
中粮集团招聘时对于专业、能力跟岗位匹配度的考核非常注重,根据不同业务单元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HR部门会选择不同的高校进行相应的校园招聘。比如对于中文、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偏重于去中国人民大学或北京大学招聘,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偏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而地产建筑类的人才则会偏重去清华或同济大学招聘。
笔试重在综合素质,面试追求高效公平
收到的简历经过初选之后,大约会有二十分之一的学生进入笔试阶段。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的个性特质、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和潜质。与其他公司不同,中粮集团在笔试中没有安排英语考试,只要求提供大学英语六级证书。中粮认为,筛选进入笔试的学生均为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本身英语素质不错;而且英语作为一门工具,重点在于运用,在未来的工作中都有机会获得锻炼和提高。
笔试过后,大约会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进入下一步的面试,面试着重考察学生的性格态度、外在形象、反应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面试小组成员为5~7人,面试时以用人部门为主,人力资源部门为辅。面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综合能力进行考察;另一部分是专业知识考察。过去面试时常用的方式是面试小组对应聘人一个一个地单独面试,在招聘岗位候选人较多的时候,面试的效率不仅不高,而且容易混淆对不同学生的印象,也容易使部分应聘者产生公司存在“暗箱操作”的误解。而现在则采取集体面试的方式,面试小组对几个候选人一起进行面试。集体面试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整个面试的公平性。
KAAPP评价体系,锤炼职业经理人
中粮集团下设九大业务板块,总部有8个职能部门,按照“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战略指导思想,如何管理好集团有限相关的多元化产业和分布在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经理人队伍,给中粮集团的管理层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粮集团实行了“6S”管理,“6S”实际上是6个体系(System)的简称,即:业务战略体系、全面预算体系、财务管理报告体系、内部审计体系、业绩评价体系、经理人考核体系。
2005年4月,中粮第一期高层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中粮行业战略、地域战略、组织战略、财务战略、经理人标准及评价、业务单元竞争战略以及企业使命和愿景等进行了反思和研讨。其中,中粮经理人的评价标准成为这次会议的一个讨论焦点。
KAAPP:全面的评价指标
中粮集团最初对于经理人的评价完全依据业绩,更重视结果。由于业绩受到许多外界因素影响,因而无法完全用业绩反映一名经理人的贡献。后来中粮集团采用了“KAAPP体系”,它是在董事长宁高宁的亲自参与下,高层经理人经过研讨共同得出的一套体系。K指知识(Knowledge),通过后天学习可以获得的认识以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第一个A指能力(Ability),工作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个A指态度(Attitude),是否愿意投入并认真对待工作;第一个P指个性(Personality),对待工作中的挑战和职业生涯能够成熟地面对;第二个P指代业绩(Performance),工作所应该达到的阶段性成果。
中粮集团确定了经理人评价框架后,对于知识(K)、能力(A)、态度(A)和个性(P)四个方面的评价,采取专家决策的方法。高层经理人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对人力资源部提出的知识、能力、态度、个性四个维度共120个要素的指标库进行筛选,最终得到20个具体指标。
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首先对讨论出的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并对不同的要素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首先,对于知识要素的评测,一般管理人员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而对中高层经理人,则主要采取上级评价的方法。其次,对于能力和态度的10 个要素评价,主要采用360度评价,通过上级、平级、下级和自我对同一个指标进行评分,就会得到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数。其中,上级、平级、下级权重分别为5、2、3。第三,对于个性评价中的6个指标,最初是采用心理测量的方式进行,后来又逐步跟他人评价相结合。
除了前四个字母“KAAP”之外,对于业绩(P)的评价,则来源于每年业绩考核结果,业绩的评价重点在于基于战略的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有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净资产收益率(ROE)、现金流等指标。
KAAPP体系采用量化的方式解释难以量化的问题,通过对知识、能力、态度、个性的分级描述,分权赋分,统一了大家对于各评价要素和标准的理解,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KAAPP评价报告通过关键事件和事例进行描述,使报告阅读者能够通过案例发现和了解被评价者的特点。
KAAPP体系从五个角度切入,多维度考虑经理人的贡献程度,不仅考虑业绩达成的结果,还着重考虑了达成业绩的过程和经理人发展的潜力。
科学的评价操作程序
中粮集团从2006年开始运用“KAAPP体系”对全体中高层经理人进行评价,累计超过80%以上的人员接受过KAAPP评价,评价结果为集团高层领导了解、评价和任用经理人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信息支持,有效地改进了原来经理人使用开发中“重学历、看身份、凭印象”的方式,逐步形成了适应“新国企”变革转型需要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KAAPP体系在制定和操作执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在经理人评价实施初期,中粮集团在对所有经理人采用同样的行为标准进行评价时,发现一把手在许多项目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副职,其实企业对一把手的要求和副职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都按相同的标准评价,一把手自然会占有优势,这样就缺乏公平性。基于这样的分析和思考,人力资源部进一步将评价标准细化,分别建立了不同级别的KAAPP评价标准,逐步将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经理人评价标准分别进行了细化。
在具体的评价环节当中,中粮集团一开始使用的是“均值”和“标准差”的概念,但由于原始得分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划分,故在分析结果和汇报时不易清晰表述。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最终引入“分位”的概念,将每个要素、维度的得分都用“分位”表示出来,这样通过清晰表达被评价者在全体中粮经理人中所处的位置,比较出各要素之间得分的差异,最终能够清楚地发现经理人的优势和不足。
在实际运用360度评价时,企业发现有的被评价者没有平级或者下级,那么最早制定的上级、平级、下级所占权重就形同虚设,于是将其改变为全面的评价者权重分布矩阵,对参加各级评价人员的权重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对于像中粮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来说,由于被评价人员数量众多,信息的录入、分析成为一项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KAAPP 体系要想顺利实施就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经过与信息部门的通力合作,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开发出符合中粮特色的信息化评价系统,不但便于评价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同时还提高了数据录入和分析的准确性,推动了经理人数据库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评价与经理人职业发展紧密结合KAAPP评价体系的实施,对于中粮集团经理人队伍的晋升、薪酬、培训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经理人任用时,需要综合考虑KAAPP五个方面,其中知识和个性是前提条件,只有这两个项目符合经理人的要求才能够纳入候选人范围。在评价中,业绩优秀,而且能力、态度优秀者才能够获得晋升;能力、态度优秀,而每年的业绩都没有出色表现者,企业会对其进行岗位调整;对于业绩优秀,而能力态度平平者,参考知识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能力和态度,从而保持高业绩;对于业绩、能力和态度评价均相对较弱者,给予降级或淘汰。
为了进一步使经理人重视能力、态度的锻炼和培养,中粮集团还将二者的评价结果跟奖金分配挂钩,奖金的发放根据业绩、能力和态度评价的结果,权重为7:2:1。薪酬调整对于优秀员工、良好员工和一般员工的调整比例差距会很大。
“评价不是为了惩罚过错,而是为了追求完美。”KAAPP评价结果向被评价人反馈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反馈谈话通常由被评价人的直接上级和人力资源部人员共同参加,这是直接上级向被评价者提出期望和建议的最好时机,也是每年经理人评价结束后一项重要的核心工作。评价反馈机制改变了原有经理人评价结果仅仅由人力资源部和部门集团领导掌握,而被评价者并不知道的缺憾,通过反馈渠道,经理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促进其自我改进和优化,这也将原有经理人的自我成长逐步转变为企业帮助经理人成长。
中粮集团构建的KAAPP体系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修正和完善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KAAPP体系将中粮对于经理人各方面的评价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与集成,通过这个平台,集团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经理人的状况,同时能够将晋升、激励、培训和职业生涯发展与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集团人力资源系统的核心关键作用。
让培训成为员工发展的核动力
在中粮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迟京涛看来,中粮的培训体系一定要跟经理人评价体系相结合,虽然在业务发展方面各个业务单元相对独立,但围绕着“人才发展主线”,集团人力资源部要起到主导作用。
培训,重在统一思想、融炼团队
中粮集团的培训不是传统意义上请老师讲课,学员在台下听,而是将培训作为一种工具方法引入到组织和团队建设中来。董事长宁高宁认为,培训师跟传统意义上老师的职责应该不一样,并不单纯是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是要通过培训来促进组织的发展,促进团队的建设,启迪大家的思维,挖掘大家的潜力,最后达成共识,培训的过程也就成为统一思想、融炼团队的过程。现在中粮的很多培训课,宁高宁都会亲自参加。培训现场非常活跃,大家分成小组进行研讨,不拘泥于形式,而注重培训效果。有了集团领导的有力支持,人力资源部建立培训体系的时候,更容易打通各个业务单元的沟通渠道。
中粮集团的培训既重培训结果,也重培训流程,培训之前人力资源部培训部会先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培训目的,清楚培训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中粮集团各个业务单元和经营中心提出培训需求之后,由培训部跟业务单元一起设计完成培训日程和培训内容。对于初次参加培训的人员,首先会介绍一些关于研讨式学习的方法,比如“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解决问题的六步法”等。如果是跨业务单元的培训,还会首先安排一些拓展训练,使得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相互融合,在开展讨论的时候会有很强的团队意识,效果更好。
《企业忠良》和“忠良书院”
中粮集团有一本非常出色的内刊——《企业忠良》,这本内刊也可以说是中粮集团的一种独特培训方式。中粮集团的各种培训,员工的思想活动以及对企业发展的看法,都会在内刊上有所展现。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董事长宁高宁对内刊格外重视,甚至在内刊开设了专栏,每期都会抽出时间来写文章。他的文章语言平实,往往从生活小事说起,但最后都会落到跟中粮发展相关的问题上,折射出深刻的管理哲学。依托于这本刊物,中粮的培训达到了课堂培训方式起不到的效果。
现在,中粮集团正在建立自己的企业大学——“忠良书院”,目前已经在中粮原来的培训中心龙泉山庄建立了具有深厚中粮文化特色的校区。关于软件建设方面,第一步就是要建设适合中粮经理人发展的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和知识信息管理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围绕着员工的职业生涯和企业战略的发展要求来设立的。在不远的将来,中粮集团各级经理人的培育和成长都要通过“忠良书院”进行,“忠良书院”将成为中粮经理人的摇篮,成为中粮思想的发源地。
薪酬绩效逐步与市场接轨
以岗定薪,按绩取酬,注重公平
中粮集团虽然是一个国企,但其业务都处于竞争性领域,人才自然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步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绩效体系,关系到能否吸引到人才,留住人才,关系到中粮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粮集团总的薪酬体系架构所遵从的原则就是按照市场的游戏规则,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尽管各个业务单元分属不同行业的企业所采用的方法有所差别,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整个薪酬体系设计要报集团总部审批,总部则会根据实际情况把握三个方面的平衡:一是外部平衡。按市场、行业特点建立薪酬体系,以便更好地招聘选拔人才;二是内部平衡。根据各个业务单元贡献大小来评定岗位的价值,对岗不对人。随着人员岗位调整,级别也要调整,以避免过去能上不能下,“背着级别跑”的现象;三是自我平衡。鼓励员工发挥积极性,每人每年的贡献不一样,评价也会各不相同。
业绩评价纵横兼顾
过去中粮集团在进行业绩评价时,主要是将实际完成情况与年初的预算进行比较,这使得每年的预算会成为“吵架的预算”:总部倾向于为单元制定一个较高的预算目标,而单元为了在年终业绩评价获得高分,倾向于将预算压低。每年的预算其实是在一个总部与单元的博弈中达成。现在由于业绩评价中,预算在评价中的权重仅占20%,而更多是强调与历史值的比较,更加强调业务的成长,而并非与预算的比较。
中粮集团目前除了以历史比较作为纵向标准外,还在横向上寻找参照坐标,开始对标行业内竞争对手的业绩数据。比如,如果中粮集团某个业务单元的增长率是30%,但是竞争对手或者所在行业内的平均增长率是50%,那么这个业务单元的业绩增长就是达不到集团要求的。
最终,中粮集团的业绩评价体系采用了自身历史数据和行业内数据相结合,纵向评价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做到了既关注自身发展状况,又进一步与市场接轨。
充满阳光的“新国企”文化
阳光文化下的主人翁精神
现在中粮集团的员工,只要是在上班时间打他们的手机,首先就会在手机中听到一首《阳光》的歌曲,歌曲由高晓松作曲,董事长宁高宁作词,这首歌是中粮集团正在积极建设和推广“阳光下的企业文化”一个方面的反映。过去传统国企的文化特点之一就是人际关系复杂,但目前中粮集团内部在积极倡导“诚信、业绩、专业、团队、学习、创新、公开、公正、透明、简单、处以公心、与人为善”的企业文化。
在集团内工作,讲求的是“感恩”、“欣赏”、“信仰”。就像宁高宁在文章《高境界》中提到的,“ 永远用感恩的心态看待你的周围,就不会特别地挑剔别人,也不会对环境总是抱怨不休 ”;“用欣赏的眼光看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你家人的时候,会觉得他们特别美,甚至缺点都是美的,人会变得很大度。德鲁克的《旁观者》前言里写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当我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都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的时候,世界变得非常美好。对同事,你要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他,把他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他的长处,让他去成长,这是我们组织成功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你要为善,你要助人,你要爱你的家庭,你要对这个社会做个好的公民。从我们来讲,要有为社会、为公司做贡献而不只是索取的思想”。
“新国企体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就是保留国有企业人事组织化管理优点的基础上,加入外资和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市场化机制。比如在国有企业人事组织化管理当中,大家都有“主人翁”的感觉,也就形成了员工普遍热爱企业、忠诚企业的组织文化。很多去国外留学的员工,即使是自费留学,学成回国后还是愿意继续在中粮服务,类似这样的文化恰恰是外资企业所缺少的。
客户导向,追求完美
在宁高宁上任之后,中粮集团开始完全按照国际化企业的要求来建立资本运营机制,同时人力资源部也按照国际化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使命、愿景、战略和具体工作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目前更加注重流程:一是客户导向流程,要求HR在工作中要把员工当成客户来对待;二是内部工作导向流程,倡导工作过程的“透明、公开、阳光”。比如,经理人评价体系并不是为了惩罚过错,而是围绕着员工成长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追求完美。
第五篇:朗新人力资源管理系列软件功能介绍
朗新煤矿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介绍
北京朗新天霁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煤矿事业部----合肥朗霁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专注于煤矿行业考勤、人力资源(劳动工资)管理信息化及煤矿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高科技企业。
朗新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及考勤系统在国内用户数已超过1万家,行业、区域覆盖率达到100%,是拥有用户数最多的产品。“朗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成为国内人力资源信息化的领导产品。
劳动保障部劳科所是国内劳动人事领域研究的权威机构,公司一开始就与劳动科学研究所合作,以实现业务与计算机技术的完善结合,优势互补。立足于煤矿行业的实际需求,公司合肥煤矿事业部依托中国科技大学,针对煤矿行业劳资、人力资源及考勤管理的难点及瓶颈问题,在淮南矿业集团公司试点的基础上,形成煤矿行业版,并在国投新集煤矿能源集团、江苏大屯煤电集团、黑龙江双鸭山矿业集团、神火煤矿集团等大型煤矿企业得以成功应用与推广。
一、朗新人力资源管理系列软件功能特点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中国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劳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建立适合煤矿行业特点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朗新合肥煤矿事业部结合淮南矿业集团等公司成功应用实践,联合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在总结国内优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合力开发了《朗新煤矿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系列软件。
功能特点:
功能强大、内容全面
集顾问与助手与一身,为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全面服务。系统从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培训、考核,人事档案的管理,薪资的管理,考勤的管理到人力成本及统计汇总的分析等,全面管理人力资源的各项事务,为煤矿企业的管理规划决策提供有利的支持。
结构合理
功能模块的设置,符合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求;数据库按照管理工作间的内在联系相互支持;功能结构考虑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进行安排;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保证系统数据的充分利用。
独具特色的“用户级”的二次开发功能
系统允许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对本系统90%以上的功能进行修改和定义。用户可以自己定义、修改或增加新的管理项目及管理内容。使系统符合实际管理需要;用户不仅可以修改系统提供的报表,还可以自由设计新的报表。工资计算公式编辑器可以将各种类型企业的工资管理计算。软件真正作到了“以制度转换为数学计算公式,用户可以自由组合各种工资计算公式,完成“千变万化”的工资计算不变应万变”,用户不必担心单位管理内容改变,重复“大量此项投资”。 适用煤矿行业复杂性要求
软件设计充分考虑煤矿行业企业的特殊要求,结合煤矿行业劳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考勤要求高、薪资方案多样性、人员类型复杂、人员变动频繁、集团公司分布式管理等特点,实现强大的管理功能,同时提供强大的用户级二次开发功能,使软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开放性。
“友好”的界面
软件设计充分考虑煤矿行业人员计算机素质的要求,界面设计简捷、功能一目了然,即使是初次使用者,也不会感到陌生。多页的录入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录入;树形结构显示部门列表,使部门人员情况直观清晰;丰富的提示信息,为用户提供了操作向导。
二、系统功能模块简介
系统维护:
包含代码维护、数据重构、数据接口、用户权限管理、日志功能。通过代码维护、数据重构、数据接口功能,完成对系统管理内容的重新定义,使系统符合实际管理内容。
机构设置:
在系统中建立公司的部门机构,及对部门的调整进行维护,并输出相关机构报表、统计报表。
人员管理:
建立人员信息档案,管理各类人员基本信息及变动信息,完成各类人员管理台帐;即对提取员工各类信息,即时对各类人员信息进行快速统计分析,并输出相关报表。完成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
劳动合同:
完成劳动合同订立、变更、续订、解除等各项管理功能,管理医疗期及培训等与劳动合同相关的信息,完成各种劳动合同管理台帐。
工资管理:
根据企业工资制度,灵活设定各类人员工资项目、工资计算公式,轻松实现如岗位工资、绩效考核工资、计件工资、辅助工资等计算公式定义;进行工资调整,完成强大的工资计算与发放功能,即时按员工或部门快速统计本月及历史工资发放情况,打印各类工资报表,提供银行报盘功能;与考勤系统可无缝连接,根据员工考勤情况调整员工的薪资福利;提供完善的薪资统计分析功能为公司工资改革及薪资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保险福利:
完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保险福利的自动计算、缴纳、提供个人帐户管理功能;并可自定义新的保险项目,对其进行自动计算、缴费、个人帐户管理。
综合统计报表管理:
设计完成各类各种报表,如登记表、花名册及统计报表等。系统提供个性化的报表处理,提供强大的统计报表制作与管理工具,有灵活的报表生成器,可快速完成各种复杂统计报表的设计,并对报表的编辑、修改、浏览提供了完善的权限管理。
领导查询:
采用WEB方式查询检索,领导可以查询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信息数据。 员工自助:
员工可以在网上方便的查询自已的档案、工资、保险、考勤等各种资料。 决策支持:
与市场、生产等结合,提供人工成本计算及分析工具,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