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及总结 d 文档

时间:2019-05-15 09:4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及总结 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及总结 d 文档》。

第一篇: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及总结 d 文档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 人员和设备条件

1.1 人员 应有一组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专业队伍,术者应是熟练掌握起搏器安置技术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内科医生,还应有熟悉ICD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护士配合。

1.2 手术间 ICD的埋置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专用导管室或手术间是比较理想的手术环境。

1.3 药品和器械

1.3.1 体外除颤器 要求除颤性能良好。在ICD埋置术中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时,若发现电极导线位置不合适、起搏系统工作有问题(如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正确或机器本身性能故障)、病人机体反应不佳以及除颤阈值高等等情况,致ICD不能终止VT/VF,必须立即进行体外除颤。

1.3.2 血氧和血压监测 为随时了解病人血液动力学变化,对重要的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十分必要。监测指标以血氧饱和度为佳,作动态血压监测亦可。

1.3.3 心电图机或多导生理记录仪 随时观察和记录病人的心率和心律变化,以便及时处理。

1.3.4 体外除颤分析仪 该仪器具有ICD功能,并能程控ICD参数、进行电生理检查、诱发VT/VF、测试除颤阈值、记录心电图等,是埋置ICD时不可缺少的。

1.3.5 起搏分析仪 ICD具有像起搏器一样的起搏功能,在电极导线固定后,需进行起搏和感知阈值测试。

1.3.6 药品 必须备齐心肺复苏、心律失常等抢救药品。亦应充分准备不同类型的电极导线,如:弹簧电极板、片状电极等,以备不时之需。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应保持静脉通畅,静脉内最好保留细塑胶管,这样,即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也能有供抢救的静脉通道;同时也可避免病人因躁动而致输液针头刺破静脉。

手术麻醉

埋置ICD对麻醉的要求不同于安装心脏起搏器,除了充分局麻外,还应辅以适当的静脉麻醉。但麻醉不宜太深,手术开始前给予少量镇静、镇痛剂,如杜冷丁、非乃根、安定等以减轻病人恐惧心理和制作囊袋时的疼痛。当需要诱发VT/VF和进行除颤阈值测定时,可给予异丙酚或咪唑安定。切忌使心率增快的兴奋剂。

埋置途径

早期系采用开胸埋置心外膜电极导线,其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近年所用经静脉埋置的心内膜电极导线大大简化了手术操作,倍受临床医师欢迎。

3.1 经胸外科手术方式

3.1.1 手术切口 有数种可酌情选用。随着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增多,就某一病人而言埋置ICD可能只是种种措施中的一种。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与病人的病史和是否需要同时进行心血管手术很有关系。假如只是单纯埋置ICD可作剑突下或左肋下切口,这不仅手术创伤小,而且左室可清楚暴露。对既往做过心脏外科手术或埋置ICD同时需要进行其它心脏手术的患者,宜采取左侧开胸或胸骨正中切口,这既可缩短手术时间,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1.2 电极埋置 早期的ICD电极有四种类型:①片状电极,②心肌螺旋电极,③弹簧电极,④双极心内膜电极。四种电极组成两种工作方式。①全部经胸方式:两个片状电极组成一对,用于除颤放电和感知QRS波群;一对心肌螺旋电极用于感知频率。此种方式的电极埋置,全部通过开胸完成。②部分经胸、部分经静脉方式:经静脉的弹簧电极与一个经胸的心外膜片状电极组成一对,用于除颤放电和感知QRS波群;另一个经静脉双极心内膜电极用于感知频率。通常将阳极置于上腔静脉,阴极置于心尖部心外膜处。这种方式因需开胸和静脉插入导线,操作不如前种方式方便。

3.2 经静脉方式 CPI公司生产的Vantak PRx导线系统是一条长100 cm,由三个电极组成的经静脉导线。它集频率感知、除颤和起搏功能于一体,最远端接触右室心尖部的是一个翼状多孔头电极,作为阴极用于感知和起搏。另两个为弹簧电极,位于靠远端的电极具两种功能,阴极用于除颤和起搏,阳极用于感知;近端电极作为阳极,用于除颤。阈值高时也可将心内膜导线和一个片状电极合用,片状电极的面积为28 cm,埋于左胸部的皮下或肋骨下。

3.2.1 静脉选择 ICD的电极导线较起搏器的导线粗,一般选锁骨下静脉穿刺,用12 F扩张管、套管送入电极导线。为不影响病人上肢活动和避免肌电干扰、误感知,多采用左侧锁骨下静脉途径。穿刺点应选择锁骨中点,不宜太偏内侧,以避免导线在狭窄的锁骨与第一肋骨间的间隙通过而受挤压,甚至折断。

3.2.2 电极固定 ICD电极导线有两个电极比较粗,操作方便,容易越过三尖瓣固定于右室心尖部。将直指引钢丝头端塑成45°角度的弯曲,以使电极导线顺利地通过三尖瓣;再换成直指引钢丝操纵电极导线使其头端固定于右室心尖部。电极导线固定的位置关系到ICD能否感知心动过速和有效除颤。

23.2.3 囊袋制作 目前使用的ICD可像起搏器一样埋于胸前,不过脉冲发生器体积仍较大,最小者容积也达45 ml,重量不低于90 g。为防止皮肤受压而产生破溃,多采取肌肉下埋置,切口可选在胸三角区或锁骨下静脉下缘5~8 cm处。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胸大肌,将胸大肌和胸小肌进行钝性分离(不剪断肌肉),彻底止血,作一适合脉冲发生器大小的囊袋,以脉冲发生器可完全埋入为度。在切口以下彻底止血,防止渗血和发生血肿。对肥胖、皮下组织丰满的病人,亦可在皮下制作囊袋。

阈值测定

阈值测定关系到埋置的ICD能否正确识别VT/VF并及时予以心律转复、除颤与起搏等。

4.1 起搏阈值 ICD具有起搏器的功能,所以拟用起搏分析仪测试起搏阈值和感知阈值。对ICD来说后者的测试则更为重要,要求R波振幅>5 mV,最好是达到8 mV。因为发生VT/VF时QRS波群振幅往往较低,如不能感知则不能除颤和转复心律,这将是很危险的。其它参数值与埋植起搏器的要求一样。适宜的起搏阈值是除颤阈值不高的间接反映。在测试除颤阈值时,宜从低能量开始,以减少VT/VF的诱发次数。

4.2 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 threshold,DFT)系指将VF转为窦性心律的最低能量,为了安全起见,一般只要求有效转复心律的能量相对较低便可。因此所测定的DFT都比实际的DFT偏高。为了测试DFT需诱发VF。诱发的方式有四种:①T-电击,②50 hz暴发式起搏,③手控暴发式起搏,④程控电刺激。诱发VF应予静脉麻醉,使病人处于朦胧状态,以减少痛苦。当VF诱发时,如ICD不能终止,则应立即行高能量体外除颤。

术后观察

埋置ICD后应进行24 小时持续心电监测,了解心律和心率的变化,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术后第二日应该用体外除颤分析仪进行电生理检查,诱发VT/VF,观察ICD的治疗效果。这一点实际上很难做到。但至少应进行一次起搏阈值和各项参数的测试,如各项参数没有太大变化、阈值低,说明电极导线固定位置良好,据此可推测ICD具有很好的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除颤功能。

并发症的预防

良好的手术环境,规范的手术操作和术前停用一切抗凝药可以防止渗血、血肿、感染和电极移位的发生。DFT测试的次数不宜过多,特别对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更要注意,以免因除颤次数多而发生血液动力学变化。对术后出现过心律转复的病人,应立即用体外程控仪调出储存的信息,了解心动过速的性质、发作次数、ICD治疗效果和是否需要调整参数。20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技术总结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8年第6期第卷 临床研究

作者:任自文 宋有城 胡大一 张金荣 马虹 葛堪忆 杜雪平朱俊 丁燕生 杨新春 商丽华 王青 郭静萱 单位: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任自文、丁燕生);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宋有城、朱俊);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胡大

一、杨新春、商丽华);北京安贞医院(张金荣);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虹);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葛堪忆、郭静萱);北京复兴医院(杜雪平、王青)

关键词: 除颤器,植入型;心动过速,室性;心室颤动

【摘要】 目的 总结20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安置经验。方法 总结分析2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技巧、心室颤动(室颤)的诱发及除颤阈值(DFT)测定方法以及ICD的程控原则。结果 20例患者中男18例, 女2例;平均年龄54.1±14.4岁;冠心病11例, 扩张型心肌病2例, 房缺修补术后1例,右室发育不良2例, 原发性室颤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3例;19例术前均接受胺碘酮治疗, 1例服用索他洛尔。手术全部采用单切口, ICD埋于胸大肌下, 电极导线于切口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右心室。首选T波同步电击法诱发室颤, 成功率 80%。DFT18.4±4.7J, 1例对调电击极性、1例加用上腔静脉电极后DFT才符合要求。电击阻抗53.7±7.6Ω。R波振幅12.4±6.0mV, 1例因R波振幅低而加用心室螺旋电极。起搏阈值0.6±0.2V。起搏阻抗540.0±110.8Ω。1例与单极起搏器合用, 术中测试无相互影响。结论 胸部单切口置入ICD方法简便可靠, 术中需酌情决定上腔静脉电极及心室螺旋电极的使用, T波同步电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诱发室颤方法。ICD与起搏器合用时,术中需测定二者的相互影响。Implantation techniques of 20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Ren Ziwen, Song Youcheng, Hu Dayi, et al.The First Hospital of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Beijng 10003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implantation of imptanl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in 20 patients.Methods The general clinical status, skills of procedures, the methods of inducing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and measuring defibrillation threshold(DFT), and the principles of programming ICD were analyzed in 20 cases.Results Eighteen males, two females;the average age was 54.1±14.4 years old;eleve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wo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one with repaired atrial septal defect, two with right ventricular desplasia, one with primary Vf, three without organic heart diseases.Nineteen patients took amiodarone and one took sotalol before procedures.Single chest incision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 all cases, ICDs were implanted under pectoralis major and the electrode leads were introduced to the apexes of right ventricles by puncturing subclavicular veins.T wave synchronous shock were used to induce Vf at first in all cases and success rate was 80%.DFT 18.4±4.7J.DFT was qualified after reversing polarity in one case and by using SVC lead in another case.Shock path impedance was 53.7±7.6 ohms.R wave was 12.4±6.0 mV, A screw-in electrode lead was added in right ventricle in one case because R wave was lower.Pacing threshold was 0.6±0.2V.Pacing impedance was 540.0±110.8 ohms.Combined use of ICD and unipolar pacemker in one case, measures revealed no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during the operation.Conclusions Single chest incision procedure of implanting ICD was simple and reliable.Whether use of screw-in electrode lead and SVC lead should be determined during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 wave amplitude and DFT.T wave synchronous shock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ty method of inducing Vf.The interaction of each other should be observed and measured during operation if using combined ICD and unipolar pacemaker.【Key words】 defibrillators, implantable

tachycardia, ventricular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临床对比研究业已证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ICD 的临床应用将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 我国应用ICD的数量虽有所增多, 但仍局限于少数医院, 绝大多数临床电生理工作者对ICD应用中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还不熟悉, 因此有关ICD的埋藏技术和随访经验对于促进我国广泛开展这一技术至关重要。本文总结20例ICD埋藏技术的有关经验体会。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0例患者中男18例, 女2例;年龄20~74(54.1±14.4)岁;冠心病11例(其中6例有陈旧性心肌梗塞), 扩张型心肌病2例, 房缺修补术后1例,右室发育不良2例, 原发性心室颤动(室颤)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3例。19例患者有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7例有室颤史;14例于术前有电击复律/除颤史;1例于ICD术前装有单极VVI起搏器(Prevail 8085)。19例患者术前接受胺碘酮治疗, 1例服用索他洛尔, 药物能减少但未能彻底预防室速/室颤发作, 术后继续服用。

2.ICD系统简介:Ventak PRxIII 1720与Endotak系列导线相匹配, 导线顶端为翼状起搏电极, 其后约1cm为远端弹簧电极, 距顶端15cm左右为近端弹簧电极, 顶端电极与远端弹簧电极为起搏感知电极, 电击通过二个弹簧电极进行。Jewel系列ICD与Sprint 6932导线相匹配。Sprint导线顶端为一对起搏感知电极, 其后约1cm处为一弹簧电极, 电击是通过弹簧电极和ICD机壳进行的。上述各型号ICD的快速心律失常识别标准均由频率阈值和持续时间所组成, 都有快速心律失常的突发性和稳定性二项辅助标准, 分别用以鉴别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Micro Jewel 7223Cx尚有EGM宽度标准, 用以鉴别室上性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程序均有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电击复律(CV)/除颤二种方式。ATP有短阵快速和周长递减刺激二种方式。Micro Jewel 7223Cx最大电击能量为30J, 其它型号为34J;每种型号都可设置三个工作区即一个室颤和二个室速工作区。这些型号的ICD也都有抗心动过缓起搏功能以及储存心内心电图、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周长、联律间期、治疗方式和效果的功能, 便于术后随访, 正确调整工作参数。

3.ICD埋藏方法:除2例采用静脉全麻外均于局麻下在锁骨下约2~3 cm处做约10 cm长的横切口,切开皮下组织, 钝性分离胸大肌胸骨部与锁骨部,在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做ICD囊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电极导线, 先端至右室心尖部。测定R波振幅(要求5mV以上)及起搏阈值(要求小于1mV), 均合要求后,连接导线尾端与体外心脏复律除颤器(ECD)及ICD模拟器并将模拟器置入囊袋。静脉注射安定20~30mg使患者深睡, 通过程控仪诱发室颤, 测定电击阻抗及除颤阈值(DFT), 若DFT≤24J, 电击阻抗在30~130Ω范围则置入ICD, 再诱发室颤, 用所测的DFT除颤成功则逐层缝合肌肉、皮下组织及皮肤。若DFT达不到要求时加用上腔静脉电极。R波振幅不满足要求时, 加用或换用心室螺旋电极。1例术中测定ICD与起搏器的相互影响。结果

8例用Ventak PRxIII, 1例用Jewel 7219, 7例用Jewel Plus7220, 2例用Micro Jewel 7221, 2例用Micro Jewel 7223;7例ICD埋于右胸,13例埋于左胸。

所有患者首选T波同步电击法诱发室颤, 成功率80%(16/20)。诱发成功能量0.6J 9例, 0.8J1例, 1.0J 4例, 1.2J 2例;未成功的4例采用交流电刺激诱发成功。本组DFT18.4±4.7J。1例DFT 34J, 交换电击极性后降为20J;1例DFT大于34J, 加用上腔静脉电极后降为24J。电击阻抗53.7±7.6Ω。R波振幅12.4±6.0mV。1例R波3mV以下, 加用心室螺旋电极专司感知后为6.9mV;1例R波3.5mV, 但术中诱发的3次室颤及3次室速均被及时感知, 未用螺旋电极。起搏阈值0.6±0.2V。起搏阻抗540.0±110.8Ω。1例术中测试观察未发现ICD与单极起搏器间的不良相互作用。讨论

1.埋藏方法及操作要点:ICD自临床应用以来,其功能和物理特点都有了很大改进, 体积和重量不断缩小, 现代的ICD都可以埋置在胸部;经静脉电极的使用避免了开胸手术[1],使埋藏技术大大简化。尽管如此, 目前ICD体积仍然较大, 不宜埋于皮下, 故本组20例全部埋于胸大肌下。分离胸大肌时要注意切勿损伤内侧靠近胸骨处的一束神经血管。在Jewel 和 Sprint 组成的ICD系统中,电击是在弹簧电极与机壳之间进行的, 为使电流最大限度地覆盖心脏, ICD应置于左侧;而在Ventak 和Endotak 组成的ICD系统中, 电击在导线的两个弹簧电极之间进行, 可以不依赖于机壳,因此亦可置于右侧。本组有7例Ventak置于右胸, DFT均符合要求。ICD放入囊袋时应将有字面朝向胸大肌, 反置虽不影响电击效果, 但影响程控和遥测。有1例发生此情况, 将ICD反转后始能正常询问和程控, 这与ICD的技术手册所述不同。

本组20例全部采用单切口手术, 在切口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电极导线。切口宜内侧高、外侧低, 以便与胸大肌纤维平行, 否则影响囊袋入口的大小, 给ICD置入造成困难。锁骨下静脉穿刺点宜尽量靠外并需酌情朝锁骨方向分离皮下组织。

2.诱发室颤及测定DFT: 诱发室颤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低能T波同步电击, 该方法诱发室颤速度快, 成功率高, 安全性大[2,3];另一种是用间期为20ms、30ms或50ms的交流电刺激, 交流电刺激时, 患者心跳及呼吸停止, 对患者损伤大。本组均首选T波同步电击, 不成功者再改用交流电刺激。我们体会,T波同步电击诱发的成功率与电击能量及其落在T波的位置有关, 一般从0.6J开始, 不成功时酌增能量, 电击位置在T波顶点附近最易成功。在心室起搏的情况下电击比感知自主心律电击的成功率高, 本组4例电击法诱发未成功者均未进行心室起搏。

DFT是指最小的除颤能量, 如再降低能量, 则除颤无效, 在术中逐步降低能量测定这样的DFT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诱发室颤的次数越多, 患者的生命危险越大。实际上只要用比ICD最大电击能量小10J、除颤成功2~3次即符合要求, 因此ICD术中所测的DFT并非真正的除颤阈值。我们在前5例中首次选用15J,成功后降至10J再测一次, 10J不成功则再重复一次15J;从第6例开始, 用ECD和ICD各测一次15J, 均除颤成功即结束手术。不成功者试测24J, 再不成功加用上腔静脉电极, 尽量减少室颤诱发次数。胺碘酮对DFT的影响,看法尚不一致[4]。本组19例术前服胺碘酮, 有1例术中未诱发室颤, 但次日诱发成功,2例DFT不合要求, 1例加用上腔静脉电极, 1例改变电击极性后符合要求, 说明胺碘酮对诱发室颤及DFT影响不大。而术前服用胺碘酮对减少室速/室颤发作、安全等待ICD埋藏术是必要的。现在, 我国已有患者在ICD术前1日或数日内因室颤而死亡的事件发生, 这与患者精神高度紧张, 体内儿茶酚胺的增加不无关系, 因此术前应酌情给予适量的β受体阻滞剂。

诱发室颤前要做好体外除颤准备, 使用非手持除颤器最为理想, 其优点是不破坏无菌条件, 不需移动X线机头, 除颤迅速, 除颤后能按部就班进行手术。对于局部麻醉的患者, 诱发室颤之前要静脉注射安定让患者深睡, 避免疼痛与恐惧;本组18例采用此法, 术后无1例有痛觉回忆。1例用25mg安定后呼吸轻度抑制, 因此对年龄较大的患者要注意其呼吸状况, 并尽量减小用量。

诱发室颤和测定DFT时, 要扶牢程控仪磁头, 勿使移动位置, 否则可能会导致感知不足, 从而延误治疗。1例在诱发室颤后电击时程控仪磁头移位, ICD不再感知, 而第一次电击又未成功, 只好进行体外除颤, 这样对于患者是不安全的。

3.ICD与起搏器相互影响的观察: 1例术前已有单极起搏器(Prevail 8085)埋于右胸, 必须确认二者无不良相互影响才能置入ICD, 为此术中进行了以下测试观察:(1)将起搏器的输出及脉宽调至最大值, 分别为8.0V及1.5ms, 观察ECD在感知灵敏度为0.3mV时的感知标记, 未发现ECD对起搏脉冲及起搏除极的双感知;(2)置磁铁于起搏器脉冲发生器上使其为VOO工作方式, 通过ECD先后2次T波同步电击诱发室颤, ECD感知灵敏度1.2mV, 均及时感知并一次除颤成功;将ICD置入囊袋后,同样及时感知了诱发的室颤并除颤成功。以上3次诱发室颤后起搏器均有起搏脉冲发放, 但均迅速1次除颤成功, 说明室颤时起搏器未影响ICD感知。ICD除颤后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未受影响, 只是自动重设工作参数。术后随访表明,ICD与起搏器工作完全正常[5]。

4.ICD工作参数的设定及输入:

测定DFT之前要设定并输入ECD/ICD对室颤的工作参数, 同时也要设定室速和心动过缓起搏的工作参数, 因诱发室颤的方法也可能诱发室速, 而室颤/室速终止后可能发生心动过缓。室颤频率阈值一般设180~200次/分, 室速的频率阈值要比临床发作频率低10~20次/分。室颤只设2次电击除颤, 通常我们第一次用15J, 第二次用最大能量34J, 若第二次无效立即体外除颤。室速选用ATP、低能CV、高能CV的阶梯治疗方案, 180次/分以下的室速采用ATP方式终止成功率较高[6], 可先用短阵快速刺激, 起搏周长从心动过速周长的80%左右开始,每阵4~10个脉冲, 阵间递减10ms, 限定最小周长200ms, 共设4~5阵。第二套ATP程序可选用周长递减的起搏方式, 起搏周长从心动过速周长90%以上开始, 每阵3~4个脉冲, 共设3~4阵, 阵内、阵间均可递减10ms, 电击程序排在ATP之后, 首次能量1~10J, 第二次增加5~10J, 第三次开始可用最大能量。抗心动过缓起搏频率50~60次/分。

DFT测定完毕后要修改ICD工作参数能量: 将室颤治疗程序(4~6次CV)全部打开, 首次除颤能量比DFT高5~10J;第二次开始用最大能量, 最后1~2次改变电击方向。如果术中诱发室速, 根据原来程序的工作效果调整参数。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者加设突发性标准, 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加用稳定性标准。

缝合伤口之前应将ICD工作程序暂时关闭, 以免缝合时发生肌电感知, 引起误放电。手术完毕再把ICD工作程序重新打开,并打印全部工作参数。

第二篇:干式除渣设备系统安装及试运技术总结

干式除渣设备系统安装及试运技术总结

吕春阳

1概述

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灰渣综合利用水平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为便于灰渣的综合利用、节约用水、减少废水排放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推广干式排渣技术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电站燃煤锅炉干式排渣系统是一种用特殊的钢带取送,同时引入适量的自然风有效冷却炽热的炉底灰渣,不需用任何水,从而改变火电厂传统的除渣方式,实现污水零排放,为火电厂提供一种洁净的电力生产的方法,伊敏煤电二期2×600MW亚临界、三期2×600MW超临界机组扩建工程均采用钢带式排渣机干式除渣系统 2主要设备系统

2.1二期2×600MW亚临界机组排渣设备系统

2.1.2碎渣及缓冲渣斗设施:在每台炉钢带输渣机一级碎渣机的出口,通过一级缓冲渣斗分成两路,每一路进入1套独立的气力输渣单元。每一路气力输渣系统设置二级碎渣机,可将一级破碎后的干渣进一步破碎至3mm以下。在二级碎渣机出口设置一个二级缓冲渣斗,容积为3.2m3。

2.1.2输送装置配置:在每个二级缓冲渣斗下设置1套干渣输送装置,每套包括:补偿器、进料阀、输送罐、给料机等,输送罐容积为4m3。

2.1.3输送单元配置:每套输送装置组成1个独立的输送单元,每台炉设2个独立的输送单元,即A单元和B单元,该2个单元互为备用。2个单元即可单独运行,又可同时运行。2.1.4输渣管道配置:每个输送单元单独设置1条输渣管道,管径为DN250,将干渣输送至渣库,系统出力为38t/h。每台炉共设2根输渣管道,每根管道在渣库顶部通过管道切换阀可将干渣送至两个不同渣库

2.2三期2×600MW超临界机组排渣设备系统

2.2.1三期2×600MW超临界机组排渣设备系统与二期相比有所不同,二期是通过管道气力输送到渣仓,通过输送带运输;三期是通过斗提机提至渣仓后散装汽车运输。

2.2.2在钢带输渣机出口布置1台环锤碎渣机,环锤碎渣机出口分两路通过2台斗提机提至渣仓。渣仓排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汽车散装机排渣。一种是通过给料机、双轴加湿搅拌器排渣。

3.除灰渣设备系统安装工艺 3.1钢带输渣机安装

3.1.1工艺流程:渣斗安装→立柱安装→平台扶梯安装→液压破碎机安装→炉底膨胀节安装→油缸支撑组件安装→钢带输渣机安装→渣井浇注→机械密封装置安装→液压破碎油管安装。

3.1.2渣斗各组件运至现场,三个渣斗分别进行组合焊接,而后将三个渣斗组装成一体。采用每侧用4个5吨手拉葫芦,整体起吊,待起吊高度位置后,安装渣斗立柱、横梁,待立柱、横梁安装找正后将渣斗就位。通过测量、调整保证渣斗入口几何尺寸及上口的水平度。渣斗安装完毕进行平台扶梯安装。

3.1.3液压破碎机安装时,应按图示位置焊接膨胀节连接板;挤压头应伸缩灵活,无卡涩现象;两个箱体结合面及侧板与箱体结合面之间填充δ=3㎜的耐热垫石棉布,结合面结合要紧密;箱体上盖连接筋板待组装调试完后再焊接,角焊缝要打磨平整;将连板与破碎机纵支梁焊接。将膨胀节立边置于排渣箱体上法兰的平面上,另一个立边在渣斗出口法兰立边外侧,且两个膨胀节接口搭接;待膨胀节全部固定后,对各焊口满焊,防止漏风。

3.1.4油缸支撑组件安装:各焊接件要焊实,焊牢,施焊时注意工艺防止变形;行程开关安装板待油缸安装后再安装;各支撑梁与渣井立柱分别焊接,支撑梁间不能焊接。

3.1.5钢带输渣机安装是除渣设备系统安装工艺较为复杂的,也是除渣设备系统的关键设备。3.1.5.1以锅炉房0m钢带机基础垫铁水平面作为钢带输渣机安装的基准面,以锅炉横纵中心线为钢带输渣机安装的中心线在基准面标出,按照《干式排渣设备布置图》的位置要求,在基准面上标记钢带输渣机滚筒、尾部张紧段、标准段、过渡段、头部驱动段中心线及过渡段与钢带输渣机水平部分连接面的位置线。钢带输渣机上升段支撑斜梁倾角角度偏差必须控制在±15′以内。

3.1.5.2钢带输渣机箱体安装一般先安装水平段、过渡段再安装倾斜段,最后安装头部驱动段的顺序。

3.1.5.3按照过渡段与钢带输渣机水平部分连接面的位置线安装一个标准段,作为过渡段的定位面,依次连接水平方向的标准段和尾部张紧段。

3.1.5.4安装过渡段与倾斜段第一个标准段,检查与过渡段相连的标准段法兰的结合情况,达不到设计要求时要进行调整,保证圆滑过渡。依次安装第二个标准段(或调整段)至头部驱动段。

3.1.5.5调整标准、过渡段、尾部张紧段、头部驱动段的相对标高,各段底部安装的垫板和底部沿钢带输渣机长度方向的结合面应保持一致的高度,最大误差≤0.5mm。

3.1.5.6调整标准、过渡段、尾部张紧段、头部驱动段的的刮板清扫链、钢带托辊及托轮的相对高度及平行度。保证在标准范围内。

3.1.5.7依次将导料板层和罩体安装在钢带输渣机上层箱体上。3.1.5.8在钢带输渣机尾部布置一台卷扬机,沿钢带输渣机的中心线将钢丝绳绕过改向链轮和驱动链,从清扫链回程侧进入,从清扫链承载侧返回到尾部。将改向链轮组置于尾部端面最长处,在驱动链轮附近安装一个改向滑轮。

3.1.5.9联接钢丝绳与清扫链,操作卷扬机将清扫链沿承载侧牵入,当清扫链到达驱动链轮时,把改向滑轮摘下,使清扫链绕过驱动链轮,不要错齿,启动清扫链驱动机构完成剩余的牵引工作,为防止清扫链堆积,卷扬机应起到张紧的作用。在牵引的过程中应保证圆环链的竖环必须沿着所有轮槽通过,当牵引工作完成后,截去多余链条,用开口环将清扫链联接起来,张紧清扫链,检查清扫链的长度。

3.1.5.10钢带安装时沿着钢带输渣机的中心线将钢丝绳绕过改向滚筒和驱动滚筒,从钢带回程侧进入,从钢带承载侧返回到尾部,在承载侧须借用一个托辊,以限制钢丝绳绷起。如果驱动滚筒与减速机分离,可以把驱动滚筒作为“改向滑轮”;如果驱动滚筒与减速机已经相连,那么需要在驱动滚筒附近布置两滑轮,保证牵引过程中钢丝绳与驱动滚筒没有接触。3.1.5.11将钢带防置在与钢带宽度相当的托架上,钢带安装时,按照出厂时已经编好的各段的编号顺序连接。将第一段钢带沿运动方向置于钢带输渣机尾部平台上,通过牵引板与钢丝绳联接起来,操作卷扬机,时钢带向前移动4m,将第二段钢带置于钢带输渣机尾部平台上,与第一段钢带尾部相连插入串条,这时需注意该串条所联接的两根网条的旋向、两根网条的相互位置以保证所有螺钉在一条直线上,安装好承载钢板,按上述步骤将剩余钢带全部牵引进去。

3.1.5.12当钢带前进至过渡段承载侧时,要注意钢带必须从托辊与压轮之间通过,并且让钢丝绳在托辊上经过,当钢带前进至驱动滚筒时,保证滚筒的中心线与钢带的中心线重合,当驱动滚筒附近布置滑轮时,将钢丝绳与滑轮分离;当钢带前进至过渡段回程侧时,要注意钢带必须从压辊与托轮之间通过。

3.1.5.13如果驱动滚筒已经与减速机相连,那么在回程侧,需要减速机与卷扬机相互配合来完成牵引工作。

3.1.5.14当牵引完成时,改向滚筒应该位于尾部端面距离最长处。将牵引钢丝绳及牵引板拆下。装在最后一段的尾部,同时将另一块牵引板与手拉葫芦连接在第一段的头部,通过操作,使两段逐渐靠近,当接口位于尾部箱体的开孔处时,拆去牵引板,装上对接工具,张紧钢带以确定合适的长度,将最后一根串条插入,使钢带成为闭合回路。

3.1.5.15将所有螺钉与承载板点焊,并将段与段之间的连接串条与网条焊接牢固。3.1.6前、后水冷壁下集箱横向管排平整度及机械密封生根件的间距及平整度是影响机械密封装置安装质量、进度的关键。机械密封生根件要求在锅炉水压前安装完成,二期工程机械密封生根件沿前、后水冷壁下集箱横向间距大100mm,锅炉水压已经完成且机械密封生根件与水冷壁管排焊接完,不允许改动,只能修改机械密封白钢板,造成不必要的人工时的增加。三期工程中,前、后水冷壁下集箱与冷灰斗水冷壁管排组合时变形较大,整体找正也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前、后水冷壁下集箱两侧标高较中心点最大差95mm,导致安装的机械密封生根件整体呈圆弧形且参差不齐,没有在一条直线上。因渣井上部四周密封梁是水平的,如按前、后水冷壁下集箱两侧标高为准安装机械密封,集箱中心点处膨胀量不够,按中心点标高为准安装机械密封,集箱两侧白钢密封板短。不得已在保证水冷壁向下膨胀量的情况下,修改白钢密封板、渣井上部四周密封梁。增加工时6天。在以后施工中,认真仔细的进行图纸会审,严格控制各工序的施工质量,加强专业之间的协调沟通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3.1.7液压破碎油管安装时应保证管道内部清洁,防止液压油管缸堵塞,油管路快速接头较多要对正均匀拧紧,以防漏油。3.2其他设备安装

3.2.1二期工程中钢带输渣机出口设备采用的是从上至下分别进行一级碎渣机、缓冲渣仓、二级碎渣机、中间渣斗、给料机及附件安装的安装顺序。设备存放在安装位置下方后利用手拉葫芦提升安装就位。

3.2.2三期工程中钢带输渣机出口设备较二期工程工作量大,分别布置在室内和室外,室内的环锤碎渣机存放在安装位置下方后利用手拉葫芦提升安装就位。室外布置的斗提机、渣仓及支架、平台扶梯、防雨罩及支架安装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机械优势,均采用整体组合吊装的方式。施工周期大为缩短,其他辅助设备穿插进行安装。4.干式除渣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1一级碎渣机减速机机壳断裂

二期工程4#机组在168小时试运期间一级碎渣机减速机机壳两次断裂,第一次断裂更换备用减速机,第二次断裂拆用3#机组一级碎渣机减速机,两次事件间隔不足3天,在减速机壳体断裂抢修期间,锅炉排渣不得不采用事故排渣,人工清理,投入大量人力、机具,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又造成环境污染。且险些造成停机事故。4.1.1原因分析

经实际检查造成一级碎渣机减速机机壳断裂的主要原因是锅炉炉膛内有金属杂物,第一次断裂时,检查时发现一级碎渣机碎渣齿内卡一长500mm,∠50角钢,第二次断裂时,检查时发现一级碎渣机碎渣齿内卡一长600mm,过热器防磨瓦。当金属杂物将碎渣机碎渣齿卡死不能运转时减速机与驱动电动机间液力偶合器熔断塞保护未动作,使电动机产生的扭矩大于减速机所能承受的载荷而损坏。液力偶合器熔断塞保护未动作的原因是设计比匹配,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电动机、液力偶合器的功率大于减速机的功率。在没达到液力偶合器熔断塞保护动作时,减速机机壳已经断裂。在第一次断裂时,因机组168小时试运,时间仓促,为能及时发现设计不匹配的问题,对炉膛存在杂物考虑不周,认为机组运行多日已无较大金属物,没有采取可靠的措施,是导致第二次减速机机壳断裂的一个原因。4.1.2解决办法

4.1.2.1在机组点火前对炉膛、烟风道要彻底清扫,保证清洁。4.1.2.2在除渣设备系统投用前,钢带输渣机反转,以清除内部杂物。

4.1.2.3在钢带输渣机头部一级碎渣机入口前加装除铁器,定期巡检并清除吸附的金属物。4.1.2.4更换电动机、液力偶合器,与减速机功率相匹配。

4.1.2.5加强对炉膛内各受热面设备的紧固件、防磨件在安装前检查,对于焊接质量不合格的进行补焊处理。4.1.3三期工程的改进措施

4.1.3.1三期工程中钢带输渣机出口设计布置的是PCH8080环锤碎渣机,驱动电动机与环锤碎渣机采用带传动,该环锤碎渣机对于焊条头、短铁丝等小金属物有较强的通过能力,减少了卡堵的机率。若碎渣机出现卡堵,则电气控制碎渣机交替正反转以便排除卡堵故障,如果反复3次仍不能排除卡堵,则自动跳闸并发出报警。一旦电气失灵,电动机带动液力偶合器输入端旋转而使偶合器迅速升温至易熔塞熔化而卸油卸载,保护电动机闷车而烧毁。当碎渣机出现卡堵时传动带打滑,以保护电动机及碎渣机免受损坏。三期工程中该碎渣机运行较为稳定。

4.2输渣管排渣不畅管道堵塞,给料机卡堵

结合4#机组除渣系统运行经验,在3#机组除渣系统投入前对锅炉炉膛、钢带输渣机及烟风道进行了彻底的清扫,并在钢带输渣机头部一级碎渣机入口前加装除铁器,且更换电动机、液力偶合器,与减速机功率相匹配。在头运的前一天运行状态良好无异常,在第二天出现排渣不畅通,出力不足,中间渣斗累积渣量逐渐增多。一级碎渣、二级碎渣机运行正常,给料机卡阻频繁。多次人工排渣,且排渣时扬尘造成环境污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使运行维护工作量大大增加。4.2.1原因分析

在人工排渣处理给料机卡阻时发现给料机内卡有焊条头、铁丝、钢丝绳扣等金属物,将给料机叶轮卡死,导致卡阻保护动作给料机停止运行。钢带输渣机头部孔门加装的除铁器上也吸附了类似的金属物,并也进行了定期清理。经进一步排查金属物的来源确定为改造锅炉再热器时的遗留物。在锅炉点火吹管结束后,整套启动前夕因再热器管壁超温,进行了改造,为保证整套启动工期,改造工作24小时作业,改造结束后即机组启动,时间仓促,拆除危险区域的脚手架及清理现场时不够彻底。加上锅炉吹灰原锅炉一些死角处可能存有的金属无也会落下。在运行时一些金属物压在灰渣下面的钢带输渣机头部除铁器吸附不彻底,有遗漏,人工清除金属杂物过程中,因炉膛负压、灰尘较大,视线不清晰,可能掉入除铁器后一些小的杂物,通过一、二级碎渣机后进入给料机,给料机叶轮与壳体间隙较小而卡死堵渣。

在对系统检查时发现输渣管道动力气源母管减压阀后压力表压降迅速,约30秒从0.6MPa降为零,正常压降一般为0.2MPa,即降至0.4MPa。这一情况表明空气流量不够,压力不足,而减压阀前压缩空气储气罐压力波动不大,管道为φ219通流面积足够,不存在截流,将减压阀顶丝压到最大流量还是不足,后将减压阀解体检查发现在减压阀压阀芯的弹簧上卡有一个M10×25螺钉和一个螺母,限制了弹簧的行程,使阀芯压不下去而截流,压缩空气流量满足不了排渣需要,致使排渣不畅通,出力不足,中间渣斗内积渣增多并造成堵管。4.2.2解决办法

4.2.2.1增加除铁器人工除铁频率。4.2.2.2修复减压阀

4.2.3三期工程因距渣库较远,采用管道输渣需要布置多台大功率空压机,输渣管道磨损维护量大,费用高,三期工程是通过斗提机提至渣仓后散装汽车运输。渣仓排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汽车散装机直接装车,一种是经给料机、双轴加湿搅拌器装车。在机组运行初期给料机也多次发生卡堵,主要是由于环锤碎渣机通过的小金属物造成的。为避免给料机发生卡堵,在机组运行初期可采用汽车散装机直接装车排渣。

4.2.4锅炉投粉吹管期间,灰渣量小,金属杂物较多,可采用环锤碎渣机入口前事故排渣口排渣,人工清理。4.3冬季室外设备防冻

三期工程中除灰渣设备在安装前轴承润滑脂已经加完,润滑油随设备供货,电厂招标技术协议中对高寒地区润滑油脂的要求进行了说明,但室外布置斗提机、双轴加湿搅拌器、给料机等设备在环境温度-30℃以下时,润滑油脂凝结启动不起来,需要烘烤启动。说明厂家提供的润滑油脂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由于室外气温低更换耐高寒润滑油脂非常困难,放油时需要烘烤、拆解设备等措施。在以后的安装作业中高寒地区室外设备防冻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注油前进行必要复检或是要求提供有效的质量证明文件,确保油脂合格。以避免因油脂性能问题影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6.小结 从试运出现的问题不难看出,炉膛内部清洁是干式除渣设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这一点希望我们在以后同类型机组安装中能一起足够的重视,以避免在运行时被动的人工清渣,投入大量人力、机具,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危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通过对干式除渣设备系统安装工艺及试运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意在能为以后的安装作业中有所借鉴。由于本人知识浅薄,粗浅不足、错误纰漏之处,请批评指正。

下载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及总结 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埋置技术及总结 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