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定稿]

时间:2019-05-15 09:5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定稿]》。

第一篇:1.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定稿]

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四群工作队员 车桂华

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劳务输出工作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对农民外出务工褒贬不一。笔者在保山市农村局工作期间接触这方面的工作,有一此理性认识,但缺乏感性认识。今年二月本人有幸参加“四群”教育工作队,派驻龙陵县勐糯镇海头村,借此机会,于2012年3月至5月,就勐糯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调研:一是与勐糯镇政府及其所属的大寨、勐糯、海头、田坡、沟心等村民委员会分管和直接负责这项工作的镇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听取他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的看法和建议;二是走访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和外出打工者家属;三是与镇政府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收集了市劳促会制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表;四是直接对本人在四群工作中所联系的村民小组——海头三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一)勐糯镇基本情况

勐糯镇位于怒江峡谷之中,距保山市政府所在地166公里,距龙陵县城127公里,东边和南边以怒江为界与施甸、镇康隔江相望,东系施甸县酒房乡,南属镇康、永德,西与平达乡相连,北与碧寨乡接壤,国土面积206平方公里;全镇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1720米,最低海拔600米,年平均气温20.6℃,年降雨量1200¬—1700毫米,属怒江流域低热河谷亚热带气候。全镇辖6个村民委员会,83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4997户,总人口18315人,其中农业人口15818人,非农业人口2497人,耕地总面积6.41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3.5亩,全镇粮食作物总产7532 吨,人均占有粮食量476公斤,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6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12元。

(二)镇政府填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勐糯镇政府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镇报市劳促会制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表》载明:2011年全镇共农村劳动力资源8210人,占农业人口的51.9 %,其中:男劳力4220人,占劳动力的51.4%。年龄结构为,16—17岁的劳动力有768人,占9.35%,18—44岁的有3661人,占44.59%,45—59岁的有3052人,占37.17%,60岁以上729人,占8.88%;小学以下文化的有2356人,占28.7%,初中文化4690人,占57.13%,高中(含中专职高)980人,占11.93%,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84人,占2.24%。接受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有1498人,其中接受种养业培训1236人(种植业795人,养殖业441人),占82.51%,加工、餐饮和其他培训262人,占17.49%。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298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32%,占18岁至45岁以下青壮劳动力的81.45%。其中,常年在外务工597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20.02%;其中到省外121人,市外132人,县外141人,县内203人;自主创业40人,带动就业102人;季节性打工2345人,占转移总量的78.64%,其中到省外141人,在市外619人,到县外737人,在县内848人。

近两年来除了举办两期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外,镇政府基本上没有开展抓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工作。

(三)海头三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本人对四群工作中个人所联系的海头村三组120户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海头三组总人口548人,农业人口520人,农村劳动力350人,占总人口的63.87%;男劳动力167人,占47.71%。农村劳动力中:16-17岁有1人,18-44岁有226人,45-59岁有88人,60岁以上有35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有125人,占劳动力总量的35.71%;初中文化17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50.57%,高中文化有的42人,占劳动力总量的12%,大专以上文化有6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10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30.57%;其中,常年在外打工有7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0.28%;占外出总量的66.36%;到省外24人,占外出总量的66.36%;市外9人,县外1人,在县内有37人(铅厂19人),占外出总量的34.58%;自主创业19人,占外出总量的17.78%,其中在省外1人,县内1人,在县区内17人;季节性打工17人,占外出总量的15.89%,其中省外3人,县外1人,县区内13人。

(四)乡村干部和打工群众对外出务工的看法 1、基层乡村干部的观点。

在与镇、村干部的座谈访中,除了少数干部认为,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开阔眼界,还能带动乡村发展外,多数干部普遍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一是农村劳动力不足,制约“政治产业”(甘蔗、烤烟、香料烟)的发展;二是富余劳力少,红白喜忧无人帮忙;三是小姑娘出去后不回来,大龄男青年找媳妇难。还有的担忧:聪明能干的都出去打工了,今后的农村谁种地。因此,建议政府不要再抓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否则今后乡村两级工作更难做。

2、打工者及其家属的看法

常年在外务工的同志都认为:家庭承包土地少,田地活路不够做,不出去打工在家上没事做,一年下来挣不着几个钱。外出打工,一是活路不重,有规律;二是能开阔眼界,长见识,能学到一技之长或管理方法,将来有机会自己也能发展点什么;三是生活比较丰富,不像在家那么单调;四是收入比在家上好。还有部分年轻人认为,外出不只是为了赚钱,不出去打工呆在家上等于浪费青春。

打工者家属都认为,出去要比在家好。如余德恩(两个儿子在省外打工)所说:“在家他们两个人还做不赢我一个人,钱挣不到,还要吃要用,不注意就会学得些坏毛病,出去打工多少也受些约束,不仅能自己苦自己吃,每月每人有3、4千元的收入,一年下来能帮我陪3万多的帐,比在家种10亩香料烟还强呢。”

二、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一)转移方式和途径单一。镇内没有中介机构,近几年来镇政府也未有组织开展有序输出。外出务工者都是依托血缘、地缘及人际关系网,经亲朋好友介绍、在外务工的同乡引路、自己寻找而实现转移就业。

(二)外出务工仍具兼业性。勐糯镇地处怒江峡谷的亚热带地区,人少地多,农业产业收入也相对较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市第一,故农民恋地情节很浓厚,土地依然是农民心目中“最后的归宿”、生活的保障。在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亦工亦农,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季节性打工的有2345人,占转移总量的78.64%。

(三)本土转移务工人员多。一是因为勐糯镇人少地广产业多,农业生产用工量大,每年采摘香料烟和砍收甘蔗季节需要劳动力60万,本镇范围内的劳动力无法满足,需要从镇康、永德、缅甸等地引进大批劳动力;二是勐糯镇境内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目前有大小企业30多个,尤其是在辖区内有上市公司云南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康丰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勐糯制糖公司,这两个公司汲收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仅海头三组常年在在铅锌股份有限公司务工人员达19人,占常年在本地务工人员的51.35%,全镇在本土范围内转移就业人员占36%。

(四)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左右,多数人没有专业技能,因此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

(五)外出打工成社会时尚。近年来,长年在外打工的人不断增加,有的夫妻同行,有的是举家外出,形成了以打工为生的“打工族”。“打工”成为一种时尚,成了当代农村青年的生活方式,打工不再单纯是为了出去赚钱。部分长年在外打工的青年回到农村,竟然找不到自我,难以适应农村生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勐糯镇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外出打工呈现出“旅游式”。目前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未接受相关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技能,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就业需求,他们将失去竞争优势,那些需要一定文化程度和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与其无缘,体质相对差、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的青年农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务工单位。多数外出打工者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岗位,最多两年要“下岗”或“跳槽”,导致外出打工的就业地点不稳定,流动性大。单从“旅游”的角度看,我这个工作几十年的公务员不如一个打工农民。但“旅游式”的打工制约着劳动力转移的广度和深度。

(二)盲目无序的转移,增加了转移成本。多年来,由于基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网络和劳务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就业指导,外出务工仍处于无序转移状态,有许多农民盲目自发进城,走出家门以后很茫然,到什么地方?去什么厂?做什么工?待遇如何?远行几千公里到了沿海城市后靠自己到各企业去寻找工作。信息获取成本高,就业成功率低,很难针对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及转移效益,同时也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及相关组织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社会保障不落实,合法权益无保障。虽然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法》也已经于去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给职工购买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五种保险,缺一不可。但由于外出务工转移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急需找到工作的农民根本不懂也不敢向企业提出合理要求,加之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导致农民工依法所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造成务工人员的工作和就业不稳定性,也影响了企业的产业升级。

(四)政府服务缺位,信息不灵。近年来,基层政府组织和部分领导干部,对外出务工的认识片面,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年轻人外出打工看成是“懒”、不想干农活,把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劳动力工钱上涨归结于外出务工。从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引导工作不热心,不主动,甚至持抵触情绪,导致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的情况不明,底清不清,信息收报不实。市县下达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目标任务通常是由乡镇劳动保障部门的业务人员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弄虚作假,结果是报表数据失失,逻辑错误。

(五)培训针对性不强,工作滞后。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十分重视,每年中央财政和省级都有针对性地下达培训经费,由于我市的地方财政紧张,无法下达配套经费和相关工作经费,加之培训资源有限,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与转移脱节,培训滞后于市场需求,培训方式和内容单一,往往是以农业产业上的种植和养殖技能培训代替了转移技能培训,如勐糯镇前两年组织了1498人参加培训,其中种养业培训占了82.51%,且培训时间短,收获少,因此农民参与转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1、转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乡镇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的战略意义,明确农村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二、三产业转移,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民变为市民和产业工人,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转移符合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今年2月,胡锦涛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增强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继续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坚持不懈做好就业工作,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失业风险有效控制的目标,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同时把农民工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强调要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2011年12月,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各地必须按照“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摒弃“农民种地”、“懒人打工”的思想,树立农民进城、打工时尚的观念。

3、转移是农民脱贫致富最直接最现实有效的途径。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两年来多数农民在家种地年收入不过几千元,而外出务工最低工资一天50元,正常要在80元以上。一家人只要有一个人在外工作就基本上脱贫,如果有两个人在城市工作就业,就基本进入“小康”。现在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都是没有“承包土地”的人,回到农村没有土地种,家上的承包土地不够父母种,不让他外出务工能让他做什么?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好多农民都已经不愿意再种地了。在打工成为“时尚”的今天,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大中专毕业一定要回家种地呢?

4、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措施和客观要求。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在于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机械化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规模经营经济效益不能发挥。勐糯镇虽然属“人少地多”,但人均耕地不足五亩,且好田好地不多,多数是利用率不高、收益较差的山地,仍处于靠天吃饭、粗放经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就是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人口。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种植方式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领导的重视与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保证。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把劳务输出做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群众收入的主要途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研究部署,建立了由镇政府统一领导,各村分别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明确各村主任为劳务输出第一责任人的有效的劳务输出工作机制。要把劳务输出情况纳入对各村进行考核的指标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和强大的工作合力,使劳务工作远有目标,近有措施,考核到村,责任到人。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澄清底子,健全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以户为单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澄清底子,建立健全各类台帐;做到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去向、工作生活情况清楚,对在家闲置人员的特长、志愿清楚。建立了月报、季报、家访联系制度,由各村副主任负责劳务输出对象的储备、把关、宣传动员以及台帐的季报工作。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各村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情况要准确无误,相关政策和用工信息要及时宣传到户;乡镇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每季对各村劳务输出进度作一次情况通报。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建立与务工人员及企业的定期联系制度,最大限度的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确保输出人员的稳定性,使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致富。

(四)宣传发动,营造氛围。要通过粘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以典型事例加强宣传等方式,营造“转移才能致富,外出务工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有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劳务输出工作有序开展。

(五)增加投入,强化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必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摆在重中之重,加大投入,改善培训条件,进一步优化整合相关部门的培训资源和资金,以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落实优惠政策;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和外部劳务市场需求,对务工人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培训,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同时,引进其它发达地区有关劳务输出培训的先进经验,因地施教,以保证培训能够达到最大效果。利用网络培训学校、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技术、安全卫生等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保证输出劳务的质量,缩短外出务工人员的适应期,实现输出劳动力、换回生产力的目标。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六)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二、三产业。城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最有潜力的地方。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是要让农民进入非农产业,最终脱离土地,离开农村,成为市民。要让广大农民都能在不同的城镇找到合适的职业,关键是要让农民在城镇居有定所、劳有可做。既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兴业,安家落户,又要通过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使农民务工经商,安居乐业。既要在政策上给予宽松优惠,更要在经济上大力扶持、帮助、因势利导,使其享受城市职工的同等待遇。要加快工业小区建设步伐,引进一批企业加入发展,进而促进经商、餐饮、金融、保险、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培育城镇经济,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

(七)调整农业结构,拓宽就业空间。就近、就地转移是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使农民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围绕香料烟、烤烟、甘蔗、石斛、林果、畜禽等几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格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八)跟踪管理,做好服务。留守儿童的抚养教育和老人的赡养问题是外出农民工的远虑和近忧。为保证外出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和老人赡养问题,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让老人老有所养,改善办学条件,让留守儿童学有所教。妇联、民政等部门要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开展关爱行动。要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联系跟踪管理制度,了解务工人员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当好务工人员及其家庭的“通讯员”,适时做好有关服务工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要强化乡镇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提高管理功能,广泛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市场,为农民工转移提供优质服务。在较大的村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点,及时、准确地提供岗位供求信息,降低农民外出就业成本,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建立全国性的企业用工需求和各地现有富余劳动力的互联网站,完善县、乡(镇)、村、组、户五级畅通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全县统一的农民工数据库,在现有的社会保障网络的基础上,建立本县农民工就业管理档案和外来务工人员供求信息、动态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快捷的服务。

(九)加大对农民工维权的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大执法监察维权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加大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险的征缴力度,使农民工与城镇在职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二是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享受就业期间的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待遇;三是加大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的检查力度,及时受理劳动合同纠纷。对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采取欺诈和威胁等手段签订合同,以及不履行劳动合同的单位,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四是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要责令其及时补发,不能立即补发的,要制定清欠计划,限期补发。对恶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严肃处理。五是要做好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组织,净化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一二年六月六日

第二篇:勐糯镇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勐糯镇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我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种利益问题,引发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并大量从信访渠道中突显出来。国务院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开始实施,给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的迎接信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信访工作,创“平安勐糯”、“优质品牌”,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保障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我镇信访秩序,为我镇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办对全镇一季度信访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7年一季度的信访基本情况和特征

(一)信访受理情况

按照省、市、县信访工作的要求,围绕我镇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为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维护信访秩序,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一季度工作,我镇信访形势稳中有降,2007年1至3月我办未收到信访件,与去年同期1件次相比下降100%。

受理来访1件次1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00%和100%。个人访1件次1人次,无集体访。来访反映的问题是:土地权属纠纷,纠纷地点:小海头。涉及沟心村麻缅社和勐糯村团结一社相连的土地界限由于政府组织实施了烟水配套工作,团结一社的土地得于实施推田整治,(麻缅社没有项目实施),在推田整治中,团结一社大部份农户把两个社中间原有的机耕路、排灌沟渠开成田,目前基本无法通行,当事人匡体财称:多次向村、组干部反-1-

映无果,特来向政府请求解决。

下访,共了解到群众意见4件,与去年同期3件相比增33%。了解反映的问题:一是勐糯村大坪子社员杨荣所,反映康丰公司勐糯分公司,在提倡快锄低砍中,管理一刀切,并强行罚扣蔗农蔗款,群众应声载道,引发了部份蔗农情绪;二是大寨村自家田洼社员杨家勐,反映铅锌公司,钻探影响他家休息,长期下去,他家身体和精神将受到严重影响,本人已向铅锌公司相关人员反映过,但最终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三是铅锌公司在小区购买了宅基地的部份职工要求:我们购买了铅锌小区北面沿规划三十六米大街边,此区域当时镇政府和我公司的领导说三年内要实施,并且人代会也通过三年规划方案,可是我们购买地基几年了,现在无法建盖,请求政府尽快组织实施此区域,为我们缓解住房贷款压力,予圆所涉及职工的建房梦;四是勐糯村新民社、大洼五社反映:关于近段时间政府落实给水库搬迁移民的补助问题;反映称我们新民社和大洼社同时是水库搬迁移民,他们有补助,我们就没有,不公平,我们要政府给一个说法等。

(二)我镇一季度信访情况的特征

从2007年一季度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来信减少,来访增加;二是反映问题比较集中,都牵涉到政府协调;三是反映的问题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我镇信访基本情况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方面主要有:一是各级政府制定的政策,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一定差距,同时也存在实际生活中一头踩一头跷的问题;二是我镇付债过重,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导致无法按规划建设时间实施;三是企业管理规范严格,群众意识思想跟不上发展要求;四是在工程规划建设中,很难事事考虑到将会引发的问题。主观方面主要有:一是部门领导对群众信访问题不够重视,责任心和政治责任感不强;二是个别企业在严格管理和群众利益问题上没有妥善处理好,并且出现矛盾时没有主动化解,而且与群众各执一词,互争高低;三是单位部门在各项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干部,只考虑建设能否实施,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反映意见和将会产生的矛盾,考虑问题单一;四是个别部门宗旨意识不强,缺少群众观念,不为群众维护权益,而只是维护部门利益;五是部份群众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当遇到问题时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是采取过急形为、谩骂、围堵,甚至用暴力等形势来解决。

三、下一步应采取的具体工作措施

通过分析我镇目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下一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 做好信访工作,不仅要按照《信访条例》的要求,认真解决信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还要坚持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为此,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坚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能因为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出现矛盾,导致群众上访。要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化

解矛盾,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二)抓住工作重点,坚决控制集体访和越级访

各部门各行业党政领导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关心体察群众疾苦,摸清情况,研究政策、拿出对策。对于群众反映强烈、涉及面广、牵涉人数多的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调查、协调处理,争取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防止错失时机,激化矛盾。

(三)加强对信访热点问题的预警和排查工作

对排查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预案,充分发挥信访办、司法所和企事业单位、村委会的排查制度和工作网络,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当地、在萌芽之中。

(四)深化依法信访,加大宣传力度,学习贯彻信访法规 依法信访是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全镇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宗旨教育,树立群众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做好信访工作的政治敏锐力。另一方面,各部门领导要自觉学习信访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对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三是各部门要扎实地搞好依法信访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增强广大群众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依法信访。

2007年4月2日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14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接受问卷调查的500名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72人,占14.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28人,占85.6%。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145人,占2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占12.2%。薄弱的文化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农民工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主要集中在电子加工、服装、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六大行业。

(二)就业渠道窄,传统观念浓。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受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发育不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引导的占转移总数的77.8%,依靠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占22.2%。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91%,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传统观念浓厚,认为打工无需技能,有力气、有毅力就可以了,参与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职业规划,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

(三)工资待遇差,权益保障难。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居多,就业单位不稳定。调查显示,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的占59%,从事修理、装修、搬运、摊贩等流动性工作的占26%,在外资或港澳台资企业打工的占8%,在国有或集体企业打工占7%。月均工资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9%,2500元至4000元的占36%,2500元以下的占55%。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平等。调查显示,有12.4%的农民工有过工资被克扣或拖欠的经历,有54.5%的农民工有过强制加班加点或超时工作的经历。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有4.8%的农民工反应法律援助无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其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应注重培训质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农民工看到培训的作用,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平台,开辟就业新渠道。一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新闻网、电视台、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三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四是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三)重宣传,树立就业新观念。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二是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活动为契机,广泛搜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各种形式召开农民工专场对接会,为农民搭建就业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三是落实好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变“政府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为扩大就业与再就业、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体系,打造就业新服务。一是改革多头管理的就业管理体制,把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集中使用就业扶持经费。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工会、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实现三级联网,直通村庄,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开办农民工对口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集中办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业服务。

(五)强保障,建立就业新局面。一是对组织转移输出把好三关,即用工信息关、送人关和跟踪服务关。由政府宏观调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外地劳务市场及用工单位的性质、规模、实力,特别是劳资报酬、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统一组织,统一输出,到达用人单位后办理好交接手续,并对其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询查服务,尽量达到用工企业、劳动者、家庭三满意。二是努力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建立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的同时,明确用工单位必须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并对拖欠工资的用工单位给以重罚,不让农民工流汗流血再流泪。三是建立农民工维权组织,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保护农民工利益,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犯。四是加大农民工补贴、扶持、奖励政策力度,建立公平的就业援助制度。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农民工自谋职业或回乡创业,减免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困难就业援助范围、残疾就业援助范围、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范围,免费提供就业岗位及生活救助等援助。)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我市常住人口1139454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55220人,其中男性农村劳动力248710人,女性农村劳动力203490人;受教育程度方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村劳动力2610人,高中(含中专)学历的农村劳动力63300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村劳动力386290人。

我市农村劳动力以从事蔬菜种植业为主,随着蔬菜种植业规模化的发展,蔬菜种植业对农民工需求近年来有了较大增长,本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较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较大。目前,我市已经成为一个农村劳动力输入大市,全市共有外来农民工23.5万人,分布在建筑、食品加工、化工、物流和蔬菜种植等行业。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业结构上看,工业作为主导行业,比重为32.4%,其他依次为建筑业,批、零贸易餐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业,分别占21.7%、22.5%和13.4%。我市还存在临时性、季节性转移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这种情况在寿北及西部乡镇比较多见。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就近就地转移为主,外出转移为辅,省外输出主要以蔬菜种植技术人员为主,截至十一月份,我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988人。我市有6820名技术员遍布在全国各地传播种菜技术,仅三 1

元朱村常年在外地指导蔬菜生产的村民就有140多人,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2、农民工收入分配状况

近年来,我市农民工收入和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年人均收入3-4万元左右,农民工的工资一般包括基本工资、计件工资、加班费、奖金和其它福利待遇等,农民工加班加点工资做到了及时和足额发放,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已经很少存在。

3、农民工劳动管理情况

我市农民工多集中在二、三产业,我们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女性农民工和未成年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提高,目前已达到85%左右,农民工劳动合同期限以2-3年为主,劳动合同试用期大都遵循合同法的规定。我市对涉及农民工权益维护等问题高度重视,多部门联动,确保农民工劳动争议在萌芽阶段得到解决。

4、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状况

我市已经实现了农民工和当地职工“六个一样”政策:工资待遇一样、子女上学一样、享受医疗一样、受理投诉一样、参加培训一样、得到救助服务一样。义务教育实行就近入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对在我长期居住的外来农民工子女的预防接种工作同其他儿童一样,纳入了免疫规划管理,享受国家特定传染病免费治疗。我市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农民工在我的居住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很多农民工在城里拥有住房,流动性大、工作时间短的农民工则主要居住在城区和周边的“城中村”以及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

(三)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做法

1是强化组织领导。我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制定了《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全市23个部门参加的农民工工作联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定期召开会议,对涉及农民工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纠纷进行协调解决。

2是建立山东渤海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输出、农村劳动力引进、创业指导、就业创业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农民工援助服务、计划生育管理、党团组织管理、权益维护、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城乡互联、信息共享,市场资源、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

3是完善服务体系,维护合法权益。组织公安、劳动监察等政府职能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定期深入企业对农民工权益情况进行督察。通过报纸、电台、明白纸等形式深入贯彻《劳动合同法》等内容,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最大限度的减少侵犯农民工权益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农村劳动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转移意识。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典型带动”、“基地示范”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学知识、学技术的良好氛围,逐步培养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就业观。

2、要摸清底子。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服务平台,以农户为单位,摸清

劳动力人数、需转移就业人数等情况,并将这些数据分类整理后输入电脑,建立资料库。

3、要拓展转移途径。积极探索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及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并及时为他们解决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要进一步加强转移培训。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依托人力资源培训中心、职业中学、成人夜校等组织,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方式,把培训的着眼点放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业观念、劳动纪律、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综合素质,解决农民就业技能不强,缺乏竞争力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研报告)

杭口镇

熊金国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自己从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此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通过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杭口镇位于修水县中部,距县城19公里,是我县“城郊新镇、文化名镇、产业重镇”。全镇下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8725人,其中农村人口18196人,城镇人口529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8452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642人,占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5443人,占64.4%;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2367人,占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5528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2705人,占32.0%。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5%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杭口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尤其是对“502”胶粘剂、家私加工等企业集中的浙江温州和广东顺德等地,成为杭口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聚集地。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5、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无序化流动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相对偏低。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整体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2063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24.4%;1000-2000元的有4437人,占52.5%;2000元以上的有1023人,占12.1%,在外自主创业的有930人,占11.0%。同时,他们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据调查,长期在一个地方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8%,两个以上地方的占62%。

3、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外出务工人员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69.6%,其中一部分合同签订不规范;参加养老保险人员64%,少数参加了工伤保险。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完全落实到位仍需要一段时间。

4、较低的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领域也越来越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和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村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抓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要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农村劳动力不要盲目地挤大学这张门,要认识职业技能教育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培训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筑巢引凤,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近年来,我县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引来了一批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如腾达服装公司、民辉化工等企业。今后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

4、搞好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下载1.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1.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5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沁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 沁源县共有11.4万农村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6.1万 人,目前转移就业5.18万人,其中县以内就地就近转......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报告临沭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市局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调研,调研采取普遍调查与重点调查相......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几年来,若羌县紧紧围绕......

    农业局贯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调研报告

    农业局贯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调研报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辖四乡四镇,104个村委(社区),767个自然村,总人口38.54万人,农业人口36.49万人,现有农业劳力力21.81万人,农村剩余......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茶陵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甲方) 枣市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乙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