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型养路机械及轨道车辆车轴超声波探伤工艺规程(试行)
附件17:
大型养路机械、轨道车辆车轴 超声波探伤工艺规程(试行)总则
1.1 车轴是各种大型养路机械、轨道车辆的重要部件。对大型养路机械、轨道车辆车轴的轴颈、轮座、防尘板座及齿轮座等应力集中部位实行超声波探伤是发现各种车轴内部缺陷及疲劳裂纹,防止断裂事故、确保行车安全的可靠措施。为了规范车轴的探伤工作,保证探伤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2 本规程适用于大型养路机械(包括D08-32型自动抄平起拨道捣固车、SRM80型全断面道碴清筛机、WD-320型动力稳定车和SPZ-200型双向道床配碴整形车)、轨道平车及160HP以上轨道车等走行轴的超声波探伤。其它车辆车轴的超声波探伤可参照本规程。
1.3 大型养路机械、轨道车辆的车轴探伤应贯彻预防为主、质量第一的工作方针。
1.4 对大型养路机械、轨道车辆车轴实施探伤的过程中,探伤人员应根据具体的车轴型号,结合本规程中的相关参数及规定进行。1.5 本规程未做规定者,按国家和铁道部有关规定执行。1.6 本规程由北京铁路局起草,由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提出并归 —3— 口。2 探伤范围
2.1 凡大型养路机械、轨道车辆车轴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均需按本规程实行超声波探伤检查。2.1.1 大型养路机械每年进行一次。
2.1.2 轨道车、轨道平车走行3000km~5000km或行驶满一年。2.1.3 车辆颠覆或脱线。2.1.4 车辆大修。
2.1.5 单独更换车轴或轮对。
2.2 判为轻伤的车轴,下次探伤时间缩短为正常周期的一半,并由司乘人员加强检查。3 探伤人员
3.1 大型养路机械、轨道车辆车轴超声波探伤人员,必须取得铁道部门无损检测资格鉴定考核委员会颁发的超声Ⅱ级或以上级别资格证书方可独立工作。
3.2 探伤人员应熟悉被探车轴的材质、制造工艺,以及易于产生缺陷的部位、性质、形状及分布情况和车轴几何尺寸。3.3 探伤人员应熟知有关被探车轴的内部质量标准和有关技术条件。
3.4 探伤人员应了解大型养路机械和轨道车辆在运行中车轴应力集中的部位及范围。4 主要设备及性能
—3— 4.1 超声波探伤仪
4.1.1 六通道超声波探伤仪应有六个通道同时显示和每通道单独显示功能,并有足够的显示亮度。
4.1.2 每个通道灵敏度余量均应≥46dB;K1斜探头探测压装部深度为 1mm 的人工伤余量应≥26dB。4.1.3 水平线性误差≤2%。4.1.4 垂直线性误差≤6%。4.1.5 每道衰减器总量≥80dB。4.1.6 动态范围≥26dB。
4.1.7 分辨力(纵波纵向)≥26dB。4.1.8 探测深度(纵波)≥3m。4.1.9 适用于交流、直流两种电源。4.2 试块
4.2.1 车轴超声波探伤TZS-R型专用标准试块一套,见图1。4.2.2 各种轴型半轴实物试块各一件,如图
2、图
3、图
4、图5所示。按各种轴型加工的半轴实物试块的人工伤部位见附录三规定,人工伤深度应符合TB/T2494.1—94和TB/T2494.2—94要求,并在1/2轴长度的端面上钻Φ10mm、深60mm的平底孔。
4.2.3 GDC型专用试块一套,如图
6、图
7、图
8、图9所示。4.3 ZHT-1型组合探头
4.3.1 探头频率为2.5MHz-5MHz。4.3.2 回波频率为f ±15%。
—3— 4.3.3 直探头声轴偏角≤1.5°。4.3.4 斜探头折射角误差Δβ: 4.3.4.1 β≤45°时,Δβ≤1.5°。4.3.4.2 β>45°时,Δβ≤2°。
4.3.5 超声波小角度纵波探头探伤参数,见附录二。4.3.6 超声波纵波探伤参数,见附录三。
4.3.7 以超声横波检查轮座、齿轮座镶入部疲劳裂纹使用K0.7~K1.6横波斜探头,如图
10、图
11、图12所示,超声波横波探伤参数见附录四。5 探伤前准备
5.1 专用组合探头由6个不同角度的单个特殊探头组成,探伤前应按被探轴型组配每个单探头的角度。6个单探头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全轴、齿轴座内侧、齿轮座外侧、轮座内侧、轮座外侧、轴颈顺序排列(对应于六通道探伤仪1~6道)。
5.2 检查横波斜探头的入射点和K值,按TZS-R型车轴标准试块使用说明规定方法进行。
5.3 了解被探车轴的型号、几何尺寸、走行公里数、组装年限。5.4 擦试探测面。为了保证探伤过程中有良好的声耦合,拆除轴箱盖和销钉后,还必须除去轴端面的锈污和毛刺。5.5 测距的标定
5.5.1 纵波探伤测距的标定:
5.5.1.1 使用专用组合探头检查各种车轴时,应按探测长度进行标 —3— 定(相关参数见附录三),具体调整方法是把 0 度探头置于TZS-R型标准试块C面上,将第五次底波前沿用仪器粗调和微调旋钮调至荧光屏刻度第4大格,如图7所示,此时屏幕上刻度每大格(1cm)代表车轴实际长度250mm(详见TZS-R型车轴超声波探伤标准试块使用说明书)。
5.5.1.2 用半轴实物试块直接标定。以轴承脂做耦合剂,将第一次底面回波用深度粗调和微调旋钮调至荧光屏刻度相对应的格数(半轴实物试块长度÷250 = 格数),屏幕上每一大格代表车轴实际长度250mm。
5.5.1.3 用GDC型试块标定。用仪器调节旋钮,将第一至第四次底波前沿调至示波管显示屏机械刻度第2、4、6、8大格,此时,每大格代表试块(或车轴)实际尺寸250mm。5.5.2 横波斜探头测距的标定:
5.5.2.1 将K值探头置于TZS-R标准试块R面上,调节仪器微调和水平旋钮,使A面下棱角最高反射波前沿和A面上棱角最高反射波的前沿分别对准荧光屏水平刻度的第2与第4大格上,见图8。此时,仪器刻度每大格代表探测深度H为40mm,其水平距离L和声程S可用式1和式2计算。
L=K H
(1)
S=H√K2 +1
(2)
5.5.2.2 斜探头置于半轴实物试块轴身上,将半轴实物试块轮座(或齿轮座)内侧(或外侧)人工伤反射波前沿用水平(或延迟)—3— 和微调旋钮调至荧光屏刻度适当位置(例第五大格,见图9),根据公式3~5计算出屏幕上每大格代表的实际探测深度H、水平距离L及声程S值(详见TZS-R型车轴超声波标准试块技术说明)。
Φ1 + Φ2
H = ─────
(3)
Φ1 + Φ2
L = K(─────)= K H
(4)
Φ1 + Φ2 2
______
_______
S = ───── √K2 +1 = H √K2 +1
(5)
式中:K=Tgβ;
β=探头折射角;
L=从探头入射点至人工伤的垂直距离(mm);
S=横波声程(mm);
Φ1=轮座(或齿轮座)直径;
Φ2=探头所在位置的直径。
水平(L)/格数——每格代表的水平距离 ;
深度(H)/格数——每格代表的深度;
声程(S)/格数——每格代表的声程。探测程序 6.1 纵波探伤
6.1.1 纵波探伤灵敏度的确定:
6.1.1.1 使用GDC型专用试块调整探伤灵敏度。将与被探测车轴相 —3— 对应的专用组合探头置于涂有耦合剂的GDC型专用试块端面上,如图10所示,依次调整穿透(一通道)、齿轮座内侧(二通道)、齿轮座外侧(三通道)、轮座内侧(四通道)、轮座外侧(五通道)、轴颈(六通道)等部位探测灵敏度。
6.1.1.2 全轴穿透探测灵敏度的调整。使用GDC型专用试块调整全轴穿透探伤灵敏度,仪器“增益”最大、“抑制”关,调整探伤仪第一通道衰减器控制键(详见CZT-1型超声波车轴探伤仪使用说明书),使GDC型试块端面直径φ5mm平底孔反射波高度为荧光屏满刻度的80%,再增益16dB~20dB(轴端直径<φ120mm,增益20dB;轴端直径≥φ120mm,增益16dB)作为车轴超声波穿透检查的探伤灵敏度。
6.1.1.3 齿轮座内侧探伤灵敏度的调整。仪器“增益”最大、“抑制”关,调整仪器第二通道衰减器控制键,使人工伤反射波高度为荧光屏满刻度的80%,然后增益18dB~22dB,作为判伤灵敏度,再增益4dB作为扫查灵敏度。
6.1.1.4 齿轮座外侧探伤灵敏度的调整方法与6.1.1.3相同,先增益16dB~20dB作为判伤灵敏度,再增益4dB作为扫查灵敏度。6.1.1.5 轮座内侧探伤灵敏度的调整。调整仪器第四通道衰减器控制键,使人工伤反射波高度为荧光屏满刻度的80%,然后增益14dB~18dB作为轮座内侧判伤灵敏度,再增益4dB作为扫查灵敏度。
6.1.1.6 轮座外侧探伤灵敏度的确定。调整方法与6.1.1.5相同,先 —3— 增益12dB~16dB作为轮座外侧判伤灵敏度,再增益4dB作为扫查灵敏度。
6.1.1.7 轴颈探伤灵敏度的确定。仪器“增益”最大、“抑制”关,调整仪器第六通道衰减器控制键,使人工伤反射波高度为荧光屏满刻度的80%,然后增益8dB~12dB作为轴颈判伤灵敏度,再增益4dB作为扫查灵敏度。
6.1.1.8 使用半轴实物试块调整全轴穿透探伤灵敏度。仪器“增益”最大、“抑制”关,调整探伤仪第一通道衰减器控制键(详见CZT-1型超声波车轴探伤仪使用说明书),使半轴实物试块端面直径10mm平底孔反射波高度为荧光屏满刻度的80%,再增益16dB作为车轴超声波穿透检查的探伤灵敏度。
6.1.1.9 使用TZS-R型标准试块调整全轴穿透探伤灵敏度。将探头置于试块C面,调整第一通道衰减器控制键,使第一次底波为荧光屏满刻度的80%,在此基础上检查平轴端车轴时,提高增益45dB,作为车轴超声穿透检查的探伤灵敏度;检查轴端带螺纹或轴径直径<120mm的车轴,提高增益50dB,作为车轴超声穿透检查的探伤灵敏度。
6.1.2 纵波探伤操作程序:
6.1.2.1 用仪器控制键输入车型、轴号、探头角度等有关参数(参见附录三)。
6.1.2.2 将与被探轴相对应的组合探头置于涂好耦合剂(油脂)的轴端面上,使6个单探头均有良好的声接触。仪器置于六通道同时 —3— 显示状态下,向探头体施以均匀压力,观察第一通道扫描线上应出现底波的位置是否有轴端面反射波出现,如有幅度足够高的反射波,表示组合探头接触良好,否则应重新检查组合探头的弹簧是否正常。然后匀速顺时针旋转组合探头360°,观察六条扫描线是否有异常反射波出现,如有异常反射波出现,则应使用单通道显示键依次显示第一通道和出现异常波的相应通道,判断该轴是否有伤和伤的大小。判伤时除周向旋转探头判断伤的周向长度外,还要单独上、下移动有异常波的探头,以提高判伤的准确性和判断伤的尺寸及位置。
6.1.2.3 车轴全轴探伤必须从两端进行,严禁仅从单端探测。6.1.2.4 判伤
6.1.2.4.1 0 度探头穿透探测全轴超声波的衰减情况时,如果轴端面反射波高<50%,则认为该轴透声不良。如果发现始波与底面回波间有伤波出现、且波高≥80%,应根据伤波在荧光屏上所处的格数,计算出伤在车轴上的位置,再将探头放到轴另一端面上探测,如果亦有伤波出现,而且伤在轴上所处位置与前者相对应,则判该轴有超过标准的伤,应予落轮检查。
6.1.2.4.2 车轴各应力区疲劳裂纹判断。当在显示六条扫描线时发现某部位有可疑反射波出现,则应将仪器转换成单道显示状态,根据反射波的位置和特点进行判断。车轴疲劳裂纹反射波的特点是波峰尖锐、反射干脆、猛烈,当探头周向旋转时,有一定的周向长度,裂纹反射波幅度由低变高再由高变低,有规律地逐渐变化,无突变 —3— 现象,反射波没有明显的位置变化。当探头在轴端面上作上、下扫查时,裂纹反射波的位置随着探头上、下扫查,在扫描线上左右移动,其幅度由低──高──低有规律逐渐变化,无突变现象,并且探头向上扫查比向下扫查时波幅下降速度快。6.2 横波探伤
6.2.1 在探测落轮的车轴探伤时,可采用横波探伤方法探测各应力区疲劳裂纹。
6.2.2 横波探伤灵敏度的确定:
6.2.1.1 将带弧形的K值(0.7~1.6)探头置于涂有耦合剂的半轴实物试块的轴身上,调整仪器衰减器控制键,使轮座(或齿轮座)人工伤反射波高度达荧光屏满刻度80%,再提高增益10dB~18dB作为轮座内、外侧(或齿轮座内外侧)的横波探伤灵敏度。6.2.1.2 将带弧形K值(0.7~1.6)探头置于TZS-R标准试块R面上,按图
7、图8所示方法,探测TZS-R试块上1毫米深的人工伤,调整仪器衰减器控制键,使人工伤反射波高度为荧光屏满刻度的80%,然后再提高增益12dB~18dB作为轮座内、外侧或齿轮座内外侧的横波探伤灵敏度。6.2.2 横波探伤操作程序:
6.2.2.1 用仪器控制键输入车型、轴号、探头K值等有关参数(参 见附录四)。
6.2.2.2 探头扫查区域。以横波探测不退轴承和齿轮的车轴轮座内、外侧和齿轮座内、外侧时,均在轴身上进行(探头K值的大小 —3— 视几何尺寸而定)。探头的扫查区域必须保证轮座(或齿轮座)内、外侧探测区域之和大于轮座全长,即必须保证探头主声束扫查整个轮座(或齿轮座)全长,如图9所示。
6.2.2.3 斜探头移动方法。使用横波斜探头探伤时,使探头均匀受力(0.2kg~0.5kg),以20mm/s~50mm/s的速度在轴身上沿轴向往复移动。6.2.2.4 判伤
车轴疲劳裂纹是一种金属表面断裂,内部含有气体,多出现在轮座和齿轮座的压合线上或卸荷槽的底部,呈线性分布,有一定的周向长度和深度,其反射波的特点是干脆、波峰尖锐、猛烈、根部粗些。又因为裂纹有一定深度,当探头前后移动时,反射波在扫描线上左右移动,而且波幅有从低到高再到低的逐渐变化规律,没有突变现象。在车轴几何尺寸和探头K值一定时,其声程为常数,故疲劳裂纹反射波波幅最大时的前沿所对应的刻度不变。探头周向扫查时,裂纹反射纹仅有幅度的逐渐连续高低变化,没有位置变化。车轴探伤中除根据裂纹反射波特点判断外,还应注意观察轮心反射波或台阶反射波的变化,当出现裂纹反射波时,周向移动探头,由于疲劳裂纹的存在,轮心或台阶反射波会随着裂纹反射波的升高而降低。如果裂纹较深时,轮心或台阶波消失。7 车轴超声波探伤中常见杂波及其特点
7.1 在大型养路机械、轨道车辆车轴超声波探伤中,常见的杂波主要是由压装部的腐蚀坑、腐蚀沟、刀痕、透油透锈、台阶和卸荷 —3— 槽底部等引起的反射波。
7.2 腐蚀沟的反射波。腐蚀沟是多个腐蚀坑连成的,多出现在使用年限较长的车轴表面的疲劳裂纹区域内,有时与裂纹重合,长度不等。一般在横波探伤时有较明显的反射波形,其特点是较宽,多峰前后移动探头时反射波在扫描线上左右移动,其移动距离较裂纹波小,且有交替起伏现象。
7.3 刀痕反射波。超声束在车轴压装部表面遇到粗糙刀痕时,在荧光屏上会出现数条反射波,且彼此间距相等,波峰尖锐,探头周向移动时,一周均有这种波形;前后移动探头,刀痕反射波有此起彼落现象。
7.4 轮毂孔内表面缺陷反射波。由于车轮制造过程中在其内部存在缺陷,如果缺陷恰好存在于车轮内孔表面,在紧箍力足够大的条件下,则会出现很强的缺陷反射波,其在荧光屏上出现的位置比车轴表面裂纹反射波略靠右,移动探头时,这种内孔缺陷波很快消失。7.5 透油透锈反射波。轮对经过长期运用后,压装部有时会发生透油透锈现象。轮座处的透油透锈实际上是一种表面夹杂物,一般在间隙较大时,会造成油泥锈垢固化后紧贴在车轴表面,这些紧贴在轴表面的油锈混合物,在探伤时会引起较强的反射波。透油透锈反射波前后沿不规则,比疲劳裂纹反射波宽的多,波峰不尖锐,幅度低,严重者会形成所谓的“空心波”。探头前后扫查时,有起伏变化,但无左右移动现象。因为透油透锈的存在,一般轮心波或台阶波波幅很小,甚至消失。
—3— 7.6 轮心反射波。车轴探伤时,超声束穿透轴与轮心的压装面到达轮心上表面棱角处所反射回来的反射波,称为“轮心波”。其特点是反射比较强,根部较裂纹波宽,探头前后扫查一定距离后很快消失。如果降低探测频率,轮心波波幅增大,提高探测频率波幅减小或消失。轮心反射波出现在裂纹反射波之后,探头周向扫查时,只有幅度变化而无位置变化,且一周都存在。
7.7 台阶波。轮对在不落轮条件下轴探伤时,在超声传播路径上,遇到车轴几何尺寸突变的台阶时,会出现台阶(轮座、齿轮座前后肩和卸荷槽等部位)反射波。其特点是波幅高、反射强、猛烈,波的前后沿干净无杂波。探头前后扫查时,反射波在扫描线上左右移动;探头周向扫查时,一周都存在。8 探伤记录及管理
8.1 车轴探伤结束后,如果发现车轴有伤,且伤波高度≥80%,超过TB/T24—94标准的疲劳裂纹或透声不良时,判为重伤;凡伤波高度>40%、<80%者判为轻伤。判为有伤的车轴,必须用白铅油在轴身上注明缺陷部位和长度。
8.2 探伤结束后,探伤人员应认真填写车轴探伤记录表(详见附录一)。探伤记录的填写,应做到字迹清晰、整齐、不涂不改。8.3 探伤前认真输入有关车轴探伤参数;探测后,用探伤仪所带打印机打印每根轴的探伤结果。
二、附录一:轨道车、轨道平车、大型养路机械车轴超声波探伤 —3— 记录表(表1)
三、附录二:超声波小角度纵波探头探伤参数(表2)
四、附录三:轨道车、轨道平车、大型养路机械车轴超声纵波探伤参数(表3-1~6)
五、附录四:轨道车、轨道平车、大型养路机械车轴超声横波探
伤参数(表4-1~7)
六、附录五:GDC型试块示意图
七、附录六:轨道车、轨道平车、大型养路机械车轴示意图
—3—
第二篇:超声波探伤操作工艺规程
超声波探伤操作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检测人员资格、仪器探头试块、检测范围、方法和质量分级等。
1.2 本规程采用A型脉冲反射型超声探伤仪器对钢板、锻件和焊缝进行检测。
1.3 本规程按JB4730.3-2005编制,符合《容规》和GB150-1998的要求。
1.4 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必要时由III级人员按合同要求编制,其检测参数规定的更具体。引用标准
JB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JB/T 7913-1995 《超声波检测用钢制对比试块的制作与校验方法》
JB/T 9214-1999《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系统工作性能 测试方法》
JB/T 10061-1999 《A 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
JB/T 10062-1999《超声探伤用探头性能测试方法》
JB/T 10063-1999《超声探伤用1号标准试块技术条件》 GB150-1998《刚制压力容器》检测人员
3.1 从事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 头无损检测的人员,应按照 特种设备无 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的要求 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
3.2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 Ⅲ(高)级、Ⅱ(中)级和 Ⅰ(初)级。取得不同无损 检测方法各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 该方法和该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1.4 仪器、探头和试块
1.4.1 仪器和探头
现使用仪器为汕头超声仪器厂生产的CTS-22和CTS-26型仪器以及CTS-2000数字超声探伤仪和武汉科声超声仪器厂生产KS-1030数字超声探伤仪及探头。
a 仪器和探头的组合灵敏度:在达到所检工件最大声程时,其灵敏度余量应≥10dB。
b 衰减器精度:80 dB 以上连续可调,步进级每档 不大于2dB 精度为任意相邻 12 dB 误差在±1dB 以内,最大累计误差不大于 1dB。
c 水平线性:水平线性误差不大于1%。
d 垂直线性:在荧光屏满刻度的80%范围内呈线性显示,垂直线性误差不大于5%。
e 探头
(1)晶片面积一般不应大于 5002mm 且任一 边长原则上不大于 25 mm。
(2)单斜探头声束轴线水平偏离角不应大于2。,主声束垂直方向不应有明显的双峰。
f 超声探伤仪和探头的系统性能
(1)在达到所探工件的最大检测声程时,其有效灵敏度余量应不小于10dB(2)仪器和探头的组合频率与公称频率误差 不得大于 ±10%。
(3)仪器和直探头组合的始脉冲宽度(在基 准灵敏度下)对于频率为5MHz的探头,宽度不大于10 mm。对于频率为 2.5MHz的探头,宽度不大于15mm。
(4)直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不小于30dB斜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不小于6dB。
1.4.2 试块
a 试块应采用与被检工件相同或近似声学性能的材料制成,该材料用直探头检测时,不得有大于φ2mm平底孔当量直径的缺陷。
b 标准试块的其他制造要求应符合JB/T10063和JB/T7913-1995 的规定。c 现场检测时,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等效试块。
1.5 检测的一般方法
1.5.1 检测复盖率
检测时,探头的每次扫查复盖率应大于探头直径的15%。
1.5.2探头的移动速度
探头的扫查速度不应超过150mm/s。当采用自动报警装置扫查时,不受此限。
1.5.3扫查灵敏度
扫查灵敏度通常不低于基准灵敏度。
1.5.4耦合剂
采用机油、浆糊、甘油和水等透声性好,且不损伤检测表面的耦合剂。
1.5.5检测面
a检测面和检测范围的确定原则上应保证检查到工件被检部分的整个体积。对于钢板和锻件应检查到整个工件;而对熔接焊缝则应检查到整条焊缝。
b检测面应经外观检查合格,所有影响超声检测的锈蚀、飞溅和污物都应予以清除,其表面粗糙度应符合检测要求。
1.6 校准
校准应在基准试块上进行,校准中应使超声主声束垂直对准反射体的轴线,以获得稳定的和最大的反射信号。
1.6.1仪器校准
在仪器开始使用时,应对仪器的水平线进行测定,测定方法按JB/T10061的规定进行。在使用过程中,每隔三个月至少应对仪器的水平线和垂直线性进行一次测定。
1.6.2探头校准
在探头开始使用时,应对探头进行一次全面的校准。测定方法按JB/T10062的有关规定进行。
a斜探头校准
使用前,斜探头至少应进行前沿距离、K值、主声束偏离、灵敏度余量和分和辨力等的校准。使用过程中,每个工作日应校准前沿距离、K值和主声束偏离。
b直探头校准
直探头的灵敏度余量和分辨力应每隔一个月检查一次。
1.6.3仪器和探头系统的复核
a复核时机
每次检测前均应对扫描线,灵敏度进行复核,遇有下述情况应随时对其进行重新核查:
(1)校准后的探头,耦合剂和仪器调节旋纽发生改变时:
(2)开路电压波动或者检测者怀疑灵敏度有变化时;
(3)连续工作4h以上时;
(4)工作结束时;
b 扫描量程的复核
如果距离-波幅曲线上任意一点在扫描线上的偏移超过扫描读数的10%,则扫描量程应予以修正,并在检测记录中加以说明。
c 距离-波幅曲线的复核
复核时,校核应不少于3点。如曲线上任何一点幅度下降2dB则应对上一次以来所有的检测结果进行复验;如幅度上升2dB,则应对所有的记录信号进行重新评定。
1.7报告存档
按统一表样由Ⅱ级以上人员填写报告,经责任工程师认可。钢板,锻件报告送委托人转技术质量部存档;压力容器焊缝检测报告,与其它检测报告一起交技术质量部存档。资料存档不少于七年。压力容器钢板超声检测
2.1检测范围和一般要求
本条适用于板厚为6~250mm的钢制压力容器用板的超声检测和缺陷等级评定。奥氏体钢板材的超声检测也可以参照本条执行。
2.2探头选用
探头的选用应按JB4730-2005表1的规定执行。
2.3标准试块
2.3.1用双晶直探头检测壁厚小于或等于20mm的钢板时,采用标准试块如JB4730-2005图1所示CBI标准试块。
2.3.2用单直探头检测板厚大与20mm的钢板时,标准试块应符合JB4730-2005图2和表2规定的CBII试块。试块厚度应与被检钢板厚度相近。
2.4检测灵敏度
2.4.1板厚小于或等于20mm时,用CBI试块将工件等厚部位第一次底波高度调整到满刻度的50%,再提高10dB作为检测灵敏度。
2.4.2板厚大于20mm时,应将CBII试块Φ5平底孔第一次反射波高调整到满刻度的50%作为检测灵敏度。
2.4.3板厚不小于探头的3倍近场区时,也可取钢板无缺陷的完好部位的第一次底波来校准灵敏度。其结果应与2.4.2条的要求一致。
2.5检测方法
2.5.1检测面
JB4730-2005表2
试块编号
被检钢板厚度
检测面平底孔的距离 S 试块厚度 T CBII-1 CBII-2 CBII-3 CBII-4 CBII-5
CBII-6 >20-40 >40-60 >60-100 >100-160 >160-200 >200-250 15 30 50 90 140
190 ≥20 ≥40 ≥65 ≥110 ≥170 ≥220 可选钢板的任一扎制平面进行检测。若检测人员认为需要或设计上有要求时,也可对钢板的上下两扎制平面分别进行检测。
2.5.2扫查方式
a探头沿垂直于钢板压延方向,间距为100mm的平行线进行扫查。在钢板坡口预定线两侧各50mm(当板厚超过100mm,以板厚的一半为准)内应作100%扫查,扫查示意图如JB4730-2005图3所示。
b根据合同,技术协议书或图样的要求,也可进行其它形式的扫查。
2.6缺陷记录
2.6.1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即作为缺陷:
a 缺陷第一次反射波(F1)波高大于或等于波刻度的50%,即F1≥50%者。
b 当底面第一次反射波(B1)波高未达到满刻度,此时,缺陷第一次反射波(F1)波高与底面第一次反射波(B1)波高之比大于或等于50%,即B1<100%,而F1/ B1≥50%者。
c 当底面第一次反射波(B1)波高低于满刻度的50%,即B1<50%者。
2.6.2缺陷的边界或指示长度的测定方法
a检出缺陷后,应在它的周围继续进行检测,以确定缺陷的延伸。
b用双晶直探头确定缺陷的边界或指示长度时,探头的移动方向应与探头的声波分割面相垂直,并使缺陷波下降到检测灵敏度条件下荧光屏满刻度的25%或使缺陷第一次反射波高与底面第一次反射波高之比为50%。此时,探头中心的移动距离即为缺陷的指示长度,探头中心点即为缺陷的边界点。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以较严重者为准。
c用单直探头确定缺陷的边界或指示长度,移动探头,使缺陷波第一次反射波高下降到检测灵敏度条件下荧光屏满刻度的25%或使缺陷第一次反射波与底面第一次反射波高之比为50%。此时,探头中心移动距离即为缺陷的指示长度,探头中心即为缺陷的边界点,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以较严重者为准。
d确定2.6.1c条缺陷的边界或指示长度时,移动探头,使底面第一次反射波升高到荧光屏满刻度的50%。此时,探头中心移动距离即为缺陷的指示长度,探头中心点即为缺陷的边界点。
e当采用第二次缺陷波和第二次底波来评定缺陷时,检测灵敏度应以相应的第二次反射波来校准。
2.7缺陷的评定方法
2.7.1缺陷指示长度的评定方法
一个缺陷按其指示的最大长度作为该缺陷的指示长度。
2.7.2单个缺陷指示面积的评定规则
a一个缺陷按其指示的最大面积作为该缺陷的单个指示面积,当其小于JB4730-2005表3的规定时,可不作记录。
b多个缺陷其相邻间距小于100mm或间距小于相邻小缺陷的指示长度(取其较大值)时,其各块缺陷面积之和作为单个缺陷指示面积。
2.7.3缺陷面积占有率的评定规则
在任一1m×1m检测面积内,按缺陷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来确定。
2.8钢板缺陷等级评定
2.8.1钢板缺陷等级划分见JB4730-2005表3。
2.8.2在坡口预定线两侧各50mm(板厚大于100mm时,以板厚的一半为准)内,缺陷的指示长度大于或等于50mm时,则应评为V级。
2.9.3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如确认钢板中有白点、裂纹等危害性缺陷存在时,应评为V级。
JB4730-2005表3 等级
单个缺陷指示长度 mm 单个缺陷指示面积cm2 在任一1mX1m检测面积内存在的缺陷面积百分比% 以下单个缺陷指示面积不计cm2 I II III
IV <80 <100 <120
<150 <25 <50 <100
<100 ≤3 ≤5 ≤10 ≤10 <9 <15 <25 <25
V 超过 IV级者
3.压力容器锻件超声检测
本条适用于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锻件的超声检测和缺陷等级评定。
本条不适用于奥氏体钢等粗晶材料的超声检测,也不适用于内外半径之比小于80%的环形和筒形锻件的周向横波检测。
3.2 试块
应符合1.4.2.条的规定。
3.2.1 纵横直探头标准试块
试块应采用CS1试块,也可自行加工,其形状和尺寸应按JB4730-2005表4和JB4730-2005图4的规定。
JB4730-2005表4 纵横直探头采用的标准试块尺寸
L 56 100 150 200 D 50 60 80 80
3.2.2纵波双晶直探头标准试块
a.工件检测距离小于45mm时,应采用纵波双晶直探头标准试块。
b.纵波双晶直探头标准试块的形状和尺寸按JB4730-2005图5和表5的规定。
3.2.3检测面是曲面时,应采用CSIII对比试块来测定由于曲率不同而引起的声能损失,其形状和尺寸按JB4730-2005图6所示。
3.3检测时机
原则上应安排在热处理后,槽、孔、台阶加工前进行。若热处理后锻件形状不适合超声检测时,也可在热处理前进行,但在热处理后仍应对锻件进行尽可能完全的检测。检测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6.3μm。
3.4检测方法
锻件一般应进行纵波检测。对筒形锻件还应增加横波检测,但扫查部位和验收标准应由供需双方商定。
3.4.1横波检测应按JB4730-2005附录Ⅰ(补充件)的要求进行。3.4.2纵波检测
a.原则上应从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检测,尽可能地检测到锻件的全体积。主要检测方向如JB4730-2005图7所示。其它形状的锻件也可参照进行。
b.锻件厚度超过400mm时,应从相对两端面进行100%的扫查。3.5检测灵敏度的确定
3.5.1纵波直探头检测灵敏度的确定
当被检测部位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探头的三倍近场区时,原则上可选用底波计算法确定检测灵敏度。对由于几何形状所限,不能获得底波或壁厚小于探头的三倍近场区时,可直接采用CSI标准试块确定基准灵敏度。
3.5.2纵波双晶直探头检测灵敏度的确定
根据需要选择CSII试块,并依次测试一组不同检测距离的Φ3mm平底孔(至少三个)。调节衰减器,使其中最高的回波幅度达到满刻度的80%。不改变仪器的参数,测出其它平底孔回波的最高点,将其标在荧光屏上,连接这些点,即是对应于不同直径平底孔的纵波双晶直探头的距离-波幅曲线,并以此作为检测灵敏度。
3.5.3检测灵敏度一般不得低于最大检测距离处的φ2mm平底孔当量直径.3.6工件材质衰减系数的测定
3.6.1在工件无缺陷完好区域,选取三处检测面与底面平行且有代表性的部位,调节仪器使第一次底面回波幅度(B1)为满刻度的50%,记录此时衰减器的读数,再调节衰减器,使第二次底面回波幅度(B2)为满刻度的50%,两次衰减器读数之差即为(B1-B2)的dB差值。
3.6.2 衰减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1)衰减系数计算公式(T<3N,且满足n>3N/T,m=2n)
α=[(Bn-Bm)-6]/2(m-n)T(2)衰减系数计算公式(T≥3N)
α=[(B1-B2)-6]/2T
式中:α--衰减系数,dB/m(单程);
(Bn-Bm)、(B1-B2)--两次衰减器的读数之差,dB ;
T--工件检测厚度,mm。
N--单直探头近场区长度,mm m、n--底波反射次数。
3.6.3 工件上三处衰减系数的平均值即作为该工件的衰减系数。
3.7 缺陷当量的确定
3.7.1 采用AVG曲线及计算法确定缺陷当量。对于三倍近场区内的缺陷,可采用单直探头或双晶直探头的距离-波幅曲线来确定缺陷当量。也可采用其它等效方法来确定。
计算缺陷当量时,当材质衰减系数超过4dB /m,应考虑修正。
3.8 缺陷记录
3.8.1 记录当量直径超过φ4mm的单个缺陷的波幅和位置。
3.8.2密集性缺陷:记录密集性缺陷中最大当量缺陷的位置和分布。饼形锻件应记录大于或等于φ4mm当量直径的缺陷密集区,其它锻件应记录大于或等于φ3mm当量直径的缺陷密集区。缺陷密集区面积以50mm×50mm的方块作为最小量度单位,其边界可由6dB法决定。应按JB4730-2005表6要求记录底波降低量。
3.8.3 衰减系数:若供需双方有规定时,应记录衰减系数。
3.9 缺陷等级评定
3.9.1 单个缺陷的等级评定见JB4730-2005表7。
3.9.2 底波降低量的等级评定见JB4730-2005表6。
3.9.3 密集区缺陷等级评定见JB4730-2005表8。3.9.4 JB4730-2008表
6、表7和表8的等级应作为独立的等级分别使用。
3.9.5如果被检测人员判定为危险性缺陷时,锻件质量等级应评定为V级。
3.9.7 锻件修补后,应按本标准的要求进行检测和评定。
4.钢制压力容器焊缝超声检测
4.1 检测范围和一般要求
本条规定了焊缝缺陷的超声检测方法及检验结果的等级评定。
本条适用于母材厚度为8-400mm全焊透熔化焊对接焊缝和管座角焊缝的超声检测。本条不适用于铸钢及奥氏体钢焊缝,外径小于159mm的钢管对接焊缝,内径小于或等于200mm的管座角焊缝,也不适用于外径小于250mm或内外径之比小于80%的纵向焊缝检测。
4.2超声检测技术等级
超声检测技术等级分为A、B、C三个检测级别。根据压力容器产品的重要程度进行选用。
(1)原则上A级检测适用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焊缝检测;A级用1种K值探头;A级适用于母材厚度≥8mm~46mm;A级为单面单侧;对横向缺陷的检测,A级一般不需检测横向缺陷;
(2)B级检测适用于一般承压设备对接焊缝检测;B级用1种或2
种K值探头;B级适用于母材厚度≥8mm~400mm;B级为单面双侧或双面双侧;B级应检测横向缺陷。
(3)C级检测适用于重要承压设备对接焊缝检测;C级用2种K值探头;C级适用于母材厚度≥8mm~400mm;C级为单面双侧或双面双侧;C级应检测横向缺陷
(4)对焊接接头余高的要求,A级、B级不要求将焊接接
头的余高磨平,而C级要求磨平。
(5)对扫查区母材的检测,C级要求用直探头对斜探头扫查经过的母材区域进行检测。A级和B级则不需要。
4.3 试块
4.3.1 应符合1.4.2条的规定。
4.3.2采用的标准试块为CSK-ⅠA,CSK-ⅡA、CSK-ⅢA和CSK-IVA。其形状和尺寸应分别符合JB4730-2005图14`图
15、图
16、图17和表17的规定。
4.3.3 CSK-ⅠA,CSK-ⅡA和CSK-ⅢA试块适用壁厚范围为6-120mm的焊缝,CSK-ⅠA和CSK-IVA系列试块适用于壁厚范围大于120-400mm的焊缝。在满足灵敏度要求时,也可采用其它形式的等效试块。
4.3.4检测曲面工件时,如检测面曲率半径R小于等于W2/4(W为探头接触面宽度,环缝检测时为探头宽度,纵缝检测时为探头长度),应采用与检测面曲率相同的对比试块。
4.4 检测准备
4.4.1检测面
a 压力容器检测一般采用K值探头,利用一次反射法在焊缝的单面双侧对整个焊接接头进行检测。当母材厚度大于46mm时,采用双面双侧直射波检测。对于要求比较高的焊缝,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将焊缝余高磨平,直接在焊缝上进行检测。
b 检测区的宽度应是焊缝本身,再加上焊缝两侧各相当于母材厚度 30% 的一段区域,这个区域最小5mm最大为10 mm,见JB4730-2005图18。
c 探头移动区应清除焊接飞溅、铁屑、油垢及其它杂质。检测表面应平整光滑,便于探头的自由扫查,起表面粗糙度Ra应为6.3цm,一般应进行打磨。
(1)采用一次反射法或串列式扫查检测时,探头移动区应不小于1.25P: P=2TK 或 P=2Ttgβ
式中:P--跨距,mm T--母材厚度,mm K--探头K值
(2)采用直射法检测时,探头移动区应不小于0.75P。
d去除余高的焊缝,应将余高打磨到与邻近母材平齐。保留余高的焊缝,如果焊缝表面有咬边,较大的隆起和凹陷等也应进行适当的修磨,并作圆滑过渡,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的评定.4.4.2 探头K值(角度)
斜探头的K值(角度)选取可参照JB4730-2005表18的规定。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较大K值探头。
4.4.3 母材的效验
a 方法:接触式脉冲反射法,采用频率2-5MHz的直探头,晶片直径10-25mm;
b 灵敏度:将无缺陷处第二次底波调节为荧光屏满刻度的100%。
c 记录:凡缺陷信号幅度超过荧光屏满刻度20%的部位,应在工件表面上作出标记,并予以记录。
4.5 距离-波幅曲线的绘制
4.5.1 距离-波幅曲线按所用探头和仪器在试块上实测的数据绘制而成,该曲线族由评定线、定量线和判废线组成,评定线和定量线之间(包括评定线)为I区,定量线与判废线之间(包括定量线)为II区,判废线及其以上为III区。如JB4730-2005图19所示。
4.5.2距离-波幅曲线的灵敏度选择
a 壁厚为6-120mm的焊缝,其距离-波幅曲线的灵敏度按JB4730-2005表19的规定。
b 壁厚大于120-400mm的焊缝,其距离-波幅曲线灵敏度按JB4730-2005表20的规定。
c检测横向缺陷时,应将各线灵敏度均提高6dB.d检测面曲率半径R小于或等于W2/4时,距离-波幅曲线的绘制应在曲面对比试块上进行。
e 工件的表面耦合损失和材质衰减应与试块相同。
f扫查灵敏度不低于最大声程处的评定线灵敏度。
4.6 检测方法
4.6.1平板对接焊缝的检测
a为检测纵向缺陷,斜探头应垂直于焊缝中心线放置在检测面上,做锯齿型扫查,见JB4730-2005图20。探头前后移动的范围应保证扫查到全部焊缝截面,在保持探头垂直焊缝做前后移动的同时,还应作10°-15°的左右转动。不同检测技术等级对纵向缺陷检测技术的要求见4.2。
b不同检测技术等级对横向缺陷检测技术的要求见4.2。
c对电渣焊缝还应增加与焊缝中心线成45°的斜向扫查。
d为确定缺陷的位置、方向和形状,观察缺陷动态波形和区分缺陷信号或伪缺陷信号,可采用前后、左右、转角、环绕等四种探头基本扫查方式,见JB4730-2005图21。
4.6.2曲面工件对接焊缝的检测
a 检测面为曲面时,可尽量按平板对接焊缝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对于受几何形状限制,无法检测部分应予以记录。
b 纵缝检测时,对比试块的曲率半径与检测面曲率半径之差小于10%。
(1)根据工件的曲率和材料的厚度选择探头K值,并考虑几何临界角的限制,确保声束能扫查到整个焊缝。
(2)探头接触面修磨后,应注意探头入射点和K值的变化,并用曲率试块做实际测定。
(3)当检测面曲率半径R大于W2/4且采用平面对比试块调节仪器时,应注意到荧光屏指示的缺陷深度和水平距离与缺陷实际的径向埋藏深度或水平距离弧长的差异,必要时应进行修正。
c 环缝检测时,对比试块的曲率半径应为检测面曲率半径的0.9-1.5倍。4.6.3管座角焊缝的检测
a 一般原则
在选择检测面和探头时应考虑到各种类型缺陷的可能性,并使声束尽可能垂直于焊缝结构中的主要缺陷。
b 检测方式
根据焊缝结构形式,管座焊缝的检测有如下五种探测方式,可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方式组合实施检测。检测方式的选择应由合同双方商定,并考虑主要检测对象和几何条件的限制。(JB4730-2005图
22、图23)
(1)在接管内壁采用直探头检测,见JB4730-2005图22位置1。
(2)在容器内壁采用直探头检测,见JB4730-2005图23位置1。在容器内壁采用斜探头检测,见JB4730-2005图22位置4。
(3)在接管外壁采用斜探头检测,见JB4730-2005图23位置2。
(4)在接管内壁采用斜探头检测,见JB4730-2005图22位置3和JB4730-2005图23位置3。
(5)在容器外壁采用斜探头检测,JB4730-2005图22位置2。
c 管座角焊缝以直探头检测为主,探头频率、尺寸及扫查方法应按3.3.3条的规定执行。对直探头扫查不到的区域,可采用斜探头检测。
4.7 缺陷定量检测
4.7.1 灵敏度应调到定量线灵敏度。
4.7.2 对所有反射波幅超过定量线的缺陷,均应确定其位置、最大反射波幅和缺陷当量。
4.7.3 缺陷定量
应根据缺陷最大反射波幅确定缺陷当量直径φ或缺陷指示长度△L。
a 缺陷当量直径φ,用当量平底孔直径表示,主要用于直探头检测,可采用公式计算,距离-波幅曲线和试块对比来确定缺陷当量尺寸。
b 缺陷指示长度△L的测定采用以下方法:
(1)当缺陷反射波只有一个高点,且位于II区时,用6dB法测其指示长度
(2)当缺陷反射波峰值起伏变化,有多个高点,且位于II区或II区以上时,使波幅降到荧光屏满刻度的80%后,应以端点6dB法测其指示长度。
(3)当缺陷反射波峰位于I区,如认为有必要记录时,将探头左右移动,使波幅降到评定线,以此测定缺陷指示长度。
4.8 缺陷评定
4.8.1 超过评定线的信号应注意其是否具有裂纹等危害性缺陷特征,如有怀疑时,应采取改变探头K值、增加检测面、观察动态波型并结合结构工艺特征作判断。
4.8.2 缺陷指示长度小于10mm时按5mm计。
4.8.3 相邻两缺陷在一直线上,其间距小于其中较小的缺陷长度时,应作为一条缺陷处理,以两缺陷长度之和作为其指示长度(不考虑间距)
4.8缺陷等级评定
焊接接头质量分级应根据JB4730-2005表23的规定予以评定。.记录和报告
5.1检测过程记录的格式由技术质量部负责编制,经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执行。
5.2检测过程记录由检测工程部检测人员参照工艺卡或者按照报告内容按统一要求填写,技术负责人审核。
5.3检测过程记录应包括足够的信息,必要时试验复现,应做到准确、全面、清晰、及时。
5.4检测过程记录不允许重抄,记录要“原始”,不能追记,不应直接记录计算的结果。
5.5超声波检测纪录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有关规程和标准的规定要求,填写必须正确、完整、齐全。
5.6检测报告由检测人员按统一格式填发并编号,无损检测责任师审核。
5.7 检测结果必须准确、清晰、完整、客观地在报告中表述。
5.8检测报告应包括为说明检测结果所必须的各种信息以及检测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
5.9 检测资料和底片由检查科存查,至少保存七年.
第三篇:完善大型养路机械检修工艺管理探讨
完善大型养路机械检修工艺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大机检修工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同时对检修工艺管理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型养路机械 运用检修 工艺管理 措施
一、概述
对于使用大型养路机械的单位而言,大机状态是否良好是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如何才能保证大机良好,这就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设备检修系统。因此需要不断对大型养路机械检修工艺的管理进行创新,解决现阶段检修工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检修工艺管理办法,以提高大型养路机械检修质量,建立适合本单位的设备检修管理系统,才能做到检修监测不漏项,保质保量完成各类保养检修任务。
二、状况
从近期对大型养路机械检修时工艺范围的落实情况看,我们检修工艺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技术管理存在漏洞
1)是检修工艺、范围存在制定不周全、职工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例如大型养路机械轴箱轴承拆卸工艺制定不周全,职工不知如何操作,致使工艺无法执行。2)是检修工艺、范围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随着大型养路机械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检修技术的不断更新,检修工艺要
不断修订,例如捣固车捣固装置的自动注油装置没有检修方法。3)是检修标准规则更新存在滞后的情况。如曾有轮对数据测量未及时按新规则标准更新。4)是不按技术要求作业。车间在检修时未完全按设备科下发的技术文件执行,不能够按规定的时间完成。
(二)检修工艺范围的执行存在漏检漏修的现象
1)是工艺执行中存在不按工艺进行检修而单凭经验检修的问题,例如清筛机车轴轴端面探伤后组装车轴轴端轴箱时,必须按规定使用塞尺调整轴箱滚动轴承的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而实际检修中职工用目测的方式凭经验组装完成。2)是探伤工作中待探伤部件的清洁度达不到要求,个别探伤工没有严格执行探伤标准。如车轴轴端面探伤时,没有使用清洁的柴油进行除污处理。这样会大大降低探伤的精度。3)是检修过程中没有完全按检修规则要求执行,存在漏检漏修现象。如按《大型养路机械使用管理规则》三级检查保养,应对捣固车捣固装置的升降油缸进行密封试验,更换其失效的密封组件,而实际检查保养中,未做密封试验工作,导致漏检、漏修。4)是检修记录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检修记录是反映大型养路机械检修的整个过程,填写记录必须及时真实,现在普遍存在补记录的现象,数据就按限度进行编写,不是检修部件的真实数据。
(三)大型养路机械检修管理工作职责存在模糊现象
大型养路机械检修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1)是岗位责任模糊,干什么、怎么干,不清楚、不明确。如技术人员主要职责是对大型养路机械检修工艺过程及范围执行过程进行控制,而现在技术人员变
成了故障处理、配件发放人员,没有完全发挥出技术人员的作用。2)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大型养路机械检修规则执行多年,而在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3)是现场施工质量信息反馈没有得到重视。施工作业质量的好坏是大型养路机械设备状态完好的重要标志,质量反馈可为检修提供第一手可靠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查找问题所在,制定最佳方案进行检修。4)是管理人员有时考虑检修任务的完成、存在降低标准的问题,无论是车间还是设备技术部门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情况。
(四)检修检测设备不完善
一些检修、检测设备、计量器具存在管理不到位、使用不熟练、修复不及时的情况,这样造成工艺及工艺范围无法落实。
(五)专业检修人员不足
大机检修现基本是实行设备轮修制,检修基地有一批专业的检修力量,积累了丰富的检修经验,但检修人员配备未能跟上设备发展速度。上级管理者出于成本的考虑,车组人员仍然作为主力参与年修。车组人员检修力量参差不齐,造成检修质量不稳定。
三、分析及措施
(一)检修工艺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工艺管理的定义为“科学地计划、组织和控制各项工艺工作的全过程”。根据这个定义,工艺管理一方面是存在大型养路机械检修的全过程,同时又涉及到检修技术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处理检修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近年来,工艺管理的概念已由传
统的工艺技术准备为主,扩大和延伸到整个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处理检修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近年来,工艺管理的概念已由传统的工艺技术准备为主,扩大和延伸到整个工艺过程的技术管理、技术服务和工艺过程控制。因此,大机检修工艺管理不仅仅指工艺的制定,而且包括检修工艺实施过程的控制及工艺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等。为此应建立检修工艺管理系统,即对工艺过程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技术管理和控制,以保证工艺活动按照制定好的工艺流程、规程、技术要求进行,最终检修出质量优良的大机。
(二)通过技术管理提高检修工艺范围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人员对大型养路机械部件的结构和性能掌握不够,没有及时学习新技术,车间管理者及职工对技术纪律认识有偏差。因此,技术专业人员要严格工艺写实,加强技术业务的学习,掌握大型养路机械部件的结构、性能以及技术参数,同时要深入现场了解部件检修的实际操作过程,积极向上级反映,对检修工艺进行修订,使之不断完善。对于大型养路机械采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技术人员要积极进取,努力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及时制定新的检修工艺,报请上级审批。
(三)采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强化检修工艺的控制
IS09000 质量管理体系中对检修过程的控制有严格的要求,特别强调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检修,实时进行记录,并且必须有中间过程的检验,只有中间检验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工序的检修。因此采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对检修过程的控制一是可以使职工能够严
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作业; 二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在进行下一工序前及时处理,保证了每一工序的检修质量。三是大机投入运用后发生问题可以很方便地检查部件检修时的实时记录,进行原因分析和责任追溯。
(四)加强检修工艺实施过程的监督与服务
强化技术专业人员对状态修大型养路机械的工艺写实,把重点放在对大型养路机械走行部、制动系统等影响行车安全的关键部件,工艺写实一方面可以发现工艺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职工执行工艺过程中不按工艺要求检修的问题,同时对职工在执行工艺过程中对工艺理解不确切的进行现场服务。通过工艺写实可以进一步优化工艺。采用较先进的设备和工具,能够保证工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可促进工艺的落实。
(五)不断进行管理创新,确保检修工艺落实到位
现在工艺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漏检漏修还是凭经验检修,均是由于采用计划时期的管理模式。这种检修管理模式渐渐不适应现代大型养路机械检修的需要,因此只有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利用制度来促使职工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大型养路机械检修,才能保证大型养路机械检修质量。
四、小结
我们作为大机使用单位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安全生产,二是设备。设备是根,安全生产是生命。设备检修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系统才能长治久安。只有结合实际建设相应的检修基地和人员,健全完
善检修体系,才能保证大机状态良好,为安全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大型养路机械空调系统检修规则(试行)
大型养路机械空调系统
检修规则(试行)
1总则
1.1大型养路机械空调系统用以调节司机室内温度,改善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电气控制设备的运行环境。为了规范其检修工作,保证检修质量,特制定本规则。
1.2本规则适用于D08-32型自动抄平起拨道捣固车、WD-320型动力稳定车、SRM80型全断面道碴清筛机、SPZ-200型双向道床配碴整形车空调系统(包括BHER、KK6、KK7、DYK-64型空调装置)的检修,其它大型养路机械空调系统的检修可参照本规则。
1.3大型养路机械空调系统的检修工作贯彻预防为主、质量第一的方针,实行检查保养、计划性修理和状态监测修理相结合的检修制度。本规则暂按计划性修理的原则制定检修修程,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开展状态监测修理。
1.4各单位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主要零、部件和总成的换件修及专业化集中修,以缩短空调系统的在修时间,提高检修质量。
1.5本规则未做规定者,按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技术标准或产品设计要求执行。
1.6本规则由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起草,由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提出并归口。
2基本要求
2.1空调系统的检修修程分为日常检查保养、定期检查保养、年修和全面检修。各修程的周期为:
2.1.1日常检查保养在机械夏季施工期间每日进行。
2.1.2定期检查保养在机械施工期间每月进行1次。
2.1.3年修在每年进行1次。
2.1.4全面检修每5年进行1次。
2.2日常检查保养由机组人员实施,定期检查保养、年修和全面检修由专职检修人员和机组人员共同完成。年修和全面检
修在机械段修理车间或经规定程序认证的单位进行。在检修过程中,施修人员必须对检修内容做出详细记录。
2.3根据检修工作需要,机械段和有关单位应配备必要的检修设备及工具。检修设备中的仪表、量具等应按规定校验合格。
2.4机械段和有关单位应配备专职检修人员和质量检验员,并按本规则制订相应的检修细则,编制检修工艺,同时加强检修管理,严格质量控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努力提高检修效率,降低检修成本。
2.5年修和全面检修竣工后,由验收人员按本规则验收,并在检修记录上签章。
2.6空调系统检修用配件必须是合格品,并符合《大型养路机械配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3日常检查保养
3.1日常检查保养主要是对空调系统进行外观检查和功能检查,确保其正常使用。
3.2滤油器指示表的指针处在红线位置时,应更换滤油器滤芯。
3.3空气导流板上的温控开关、三速开关应完好。可调百叶窗转动灵活,可停放在相应的位置。
3.4打开空调开关时,压缩机电磁离合器通电工作指示灯亮,空调系统进入正常制冷工作状态,手放在导流板冷风出口处应有较凉感觉。
4定期检查保养
4.1定期检查保养应拆开空调装置的顶罩,检查各组成零、部件的工作性能,确保空调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4.2制冷压缩机、电磁离合器和液压马达应工作正常,紧固螺栓无松动,传动皮带松紧程度应适宜。
4.3储液器液视窗出现气泡或浮球位置下降时,应检查制冷循环系统的泄漏情况,严重时应及时修复。
4.4冷凝器和蒸发器应安装牢固,翅片间积聚较厚的尘埃或夹有杂物时应清除。
4.5各风机安装牢固,工作时无异常声响,否则应更换风机。
4.6各电器接插件及端子应插接牢固、接触可靠。保险烧
损时,应全面检查电路,确认无误后再更换保险。
4.7制冷系统工作时,用手摸压缩机吸气口和排气口表面,应有明显温差;用手触摸热力膨胀阀前后,应有明显温差;用手触摸冷凝器出口到热力膨胀阀进口之间的管道温度,应接近一致。否则,查明原因,进行排除。
4.8在无需使用空调的季节里,空调系统应每月运转一次,每次约10min左右。
5年修
5.1年修时应对空调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对状态不良的零、部件进行解体检修,以消除故障隐患,恢复空调系统的工作性能。
5.2制冷压缩机、电磁离合器、液压马达及各风机应安装牢固、工作正常,状态不良者更换。
5.3传动皮带表面有损伤和过度磨耗时,应同时更换所有皮带。调整传动皮带的松紧程度符合6.9.4条款规定。
5.4热力膨胀阀应作用良好,其感温包应扎紧在蒸发器出口管外壁上,否则用冷冻胶带重新绑扎牢固。
5.5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安装应牢固可靠;表面积附灰尘时,用软毛刷轻刷或用吸尘器吸除;翅片弯曲变形时,用翅片梳校直。
5.6温控器及高、低压开关工作不正常时应更换。
5.7储液器液视窗出现气泡或浮球位置下降时,应检查制冷循环系统的泄漏情况,并做必要处理。
5.8电线穿过金属板的橡胶护圈脱落、损坏时应更换。制冷系统软管出现老化、龟裂、变脆时更换。
5.9制冷循环系统在更换配件或发现泄漏进行处理后,应按6.10条款的规定进行制冷剂充注。
5.10年修后,空调系统应达到的性能要求按照6.11条款执行。
6全面检修
6.1全面检修是对空调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彻底修理,重新组装、调整,使其基本恢复到新造的技术状态。
6.2综合要求
6.2.1维修空调时要注意清洁和防潮,一定要防止污物、灰尘及水份进入系统。组装周围环境应清洁干燥,避免在雨天进行维修作业。
6.2.2拆卸管道时,应立即将管道或接头封住,以免潮气和灰尘进入。
6.2.3清理管子内壁时,只能用氮气或无水酒精,并充分加以干燥,不可使用压缩空气。连接金属管之前,应在密封面上涂抹冷冻润滑油。
6.2.4空调系统电器控制部分和液压传动部分的检修可参照其它相关的检修规则执行。
6.3制冷压缩机的检修要求:
6.3.1制冷压缩机应安装牢固、可靠,工作正常,运转良好,作用状态不良时应更换。
6.3.2更换制冷压缩机内的冷冻润滑油,重新加注到规定要求。
6.4电磁离合器的检修要求:
6.4.1前板与皮带轮配合表面的间隙要求在0.4mm~0.7mm范围,超过时应进行调整。
6.4.2空调运转时的工作电流应在2.5A~4A之间,如果超差,应更换电磁离合器。
6.4.3摩擦片裂纹及磨损严重时,应整体更换电磁离合器。
6.5储液器的检修要求:
6.5.1观察液视窗,确定制冷剂液量是否充足,当液视窗出现气泡或浮球位置下降时,应检查制冷循环系统的泄漏情况并加以修复。
6.5.2观察液视窗的玻璃片判断干燥剂是否失效,如出现铁锈色云雾状或露水,即说明干燥剂已达饱和状态,此时,应整体更换储液器。
6.5.3拆装储液器时,不要把壳体倒置或倾斜,应始终保持其竖直位置,偏摆角度不得大于15°。
6.6热力膨胀阀的检修要求:
6.6.1热力膨胀阀拆卸后,应取出进口处的过滤网进行清洗,去除污垢。
6.6.2热力膨胀阀各组件应完好,发现损伤时更换。
6.6.3感温包扎紧在蒸发器出口管外壁上,否则用冷冻胶带重新绑扎牢固。
6.7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检修要求:
6.7.1冷凝器和蒸发器有破损、泄漏时,应进行焊补修复,无法修理时更换。
6.7.2冷凝器和蒸发器内部应用高压氮气吹扫;翅片间积聚较厚的尘埃或夹有杂物时应清除;翅片弯曲变形时,用镊子或片梳校正。
6.7.3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安装应牢固可靠。
6.8温控器的检修要求:
6.8.1温控器内部触头及温控开关接触不良、静触点不能闭合而失去其控制作用时,应更换温控器。
6.8.2感温毛细管破裂或损坏时,应更换温控器。重新安装温控器时,将感温毛细管的尾端插入蒸发器散热翅片隙缝中,用冷冻胶泥密封固定。
6.8.3当蒸发器表面温度降至-1℃时,电磁离合器应断电,压缩机停止运转,制冷系统不工作;当温度≥3℃时,电磁离合器应接合,使压缩机启动。否则,必须更换温控器。
6.9其它部件的检修要求:
6.9.1去除传动机架上液压马达和压缩机等件外表面的污物及灰尘,紧定各处安装螺栓、螺母。
6.9.2各风机应安装牢固,运转良好,工作正常。
6.9.3高、低压开关工作不正常时更换。
6.9.4对皮带张紧力进行调整,以100N的垂直力作用在皮带中点处,新皮带可压下的挠度为8mm~10mm,旧皮带可压下的挠度为10mm~15mm。新皮带运转5min后,应再次调整皮带张紧力。
6.9.5皮带表面有损伤或挠度较大时,应同时更换所有皮带。
6.9.6电线穿过金属板的橡胶护圈脱落、损坏时应更换。制冷系统软管应换新。
6.10制冷剂的充注:
6.10.1制冷循环系统在更换配件或发现泄漏进行处理后,应外接多路指示表进行充氮气检漏、抽真空和加注制冷剂的操作,同时加注适量的制冷压缩机冷冻润滑油,BHER和KK6空调装置制冷压缩机加注SUNISO5GS冷冻润滑油;KK7和DYK-64型空调装置制冷压缩机加注SP-20冷冻润滑油。
6.10.2充氮气检漏时,通过多路指示表的连接软管和截止阀,将氮气充入制冷循环系统,氮气压力为1.5MPa。充氮后保压24h,压力表指针下降不得大于5.3kPa,超过时应查出泄漏处进行修复。
6.10.3系统抽真空时,将多路指示表的中间软管与真空泵相连,启动真空泵运转30min~60min,抽真空度应达到105Pa;保压20min~30min,低压表指针回升应不超过1.33kPa。
6.10.4制冷剂充注时,将多路指示表的中间软管与制冷剂储存瓶相连,启动发动机,转速约为2000r/min,并使空调压缩
机运转,打开截止阀向制冷循环系统充入制冷剂直至储液器液视窗全充满或小球上浮至顶部。
6.11空调系统检修后应达到的性能要求:
6.11.1将温度开关置于关闭位,顺时针转动三速开关到1档、2档、3档,导流板冷风出口的排风量应从小到大有较明显的区别。
6.11.2打开温度开关使压缩机工作,依次转动三速开关到各档位的同时,顺时针转动温度开关,导流板冷风出口的空气温度应有较明显的区别。
6.11.3在环境温度30℃~40℃、发动机转速2000r/min、司机室门窗关闭的条件下,导流板上三速开关转动到3档、温度开关转到右极端位,空调系统运转15min后,制冷循环系统的工作压力应符合表1要求,并且,导流板冷风出口温度应为1℃~10
℃。
表1空调系统正常工作压力范围
第五篇:大型机械养路的意义及管理方法
《铁道工务》(选修)
论
文
报
告
题目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11日
大型机械养路的意义及管理方法
摘要:我国铁路的养护维修手段,早期主要是纯粹的人力养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路事业的整体进步以及刚性需求,单纯的人力维护已经远远制约了铁路的发展,对此开始在工作中使用小型机械,再发展到大型机械化。以及现在在应用大型养路机械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机械养护、人员管理、施工准备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铁路大型养路机械进行养护维修的重要意义和在上述三方面对其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大型机械 铁路 意义 管理
大型机械养路在铁路事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意义:
在列车长时间运行和自然条件作用 下,铁路线路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形或损坏。为了确保列车安全、平稳、快速运行,延长线路各组成部分的使用寿命,必须加强线路的养护和维修工作,使线路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20世纪6O年代以前,我国的铁路养护主要是依靠人力,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作业质量不高。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铁路养护开始在工作中使用小型机械,这些设备的使用,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减轻了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随着铁路运输密度的加大,重载繁忙干线的维修工作采用手工、小型养路机械和非标准自制设备的修理手段已无法完成。与此同时,轨道结构的日益现代化也向养路机械的作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铁路养护走向大型机械化。
大型养路机械主要是指养护、维修、整修铁路线路的机械设备。
现代化铁路的基本特征就是高速度、大运量、高密度和重型轨道结构,这样就对铁路的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证明,而且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得到证明。从行车条件看,由于列车速度加快,行车密度加大,采用小型养路机具和人工利用行车间隙养护已很难进行正常作业,造成行车安全隐患较大,而且,即使采用“开天窗”作业的方式,也不能满足作业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从轨道结构上来看,小型养路机械或人工作业对重型轨道结构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相反,由于其经常扰动道床会破坏线路原有的稳定性从运输安全上看,小型养路机械和人工作业使用的设备数量多,作业面分散,管理难,不仅人身安全存在隐患,而且一旦疏忽,就会造成机械挡道事故,据统计,由养路作业造成的各种行车事故,在全部行车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做出高质量轨道结构,适应提高行车速度、高运量、高密度和安全的要求,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善养路作业手段,采用高效的大型养路机械和相应的检测设备。
大型养路机械的使用以及科学维护管理:
随着我国铁路高速、重载、轨道重型化的发展,大型养路机械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大型养路机械的运行与检修管理,提高其可靠性并保持良好状态,是大型养路机械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以信息化促进新技术发展,通过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将信息化融合到大型养 路机械检修过程中,是提高大型养路机械检修管理水平和检修质量的途径。企业维修、生产设备的技术状态在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安全和环保等方面 起主导作用,这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结合的一种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