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枣庄市长陈伟谈区域旅游发展之“枣庄实践”
枣庄市长陈伟谈区域旅游发展之“枣庄实践”
尊敬的陈志学社长、李志壮总编、尊敬的张广军社长、尊敬的王元生局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枣庄市委、枣庄市人民政府向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中国旅游报、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和各家媒体对枣庄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想借致辞的机会给大家介绍三个情况。第一,我想给大家介绍下枣庄的旅游概况。
我来枣庄工作四年多,在来枣庄之前,也曾来过几次。当初它给我的印象有三个:第一铁道游击队,第二台儿庄大战,第三鲁南煤城。
这可能也是当时枣庄对外的一张城市名片吧。但是其实枣庄这个地方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宝天华。我们在这对这里的历史进行了考证,对资源进行了再挖掘后,我给它概括了两个方面。
从自然景观方面,有四个最。
江北最大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公园——微山湖湿地公园,这目前也是,其实也是中国最大。目前我们国家湿地办批复的20个湿地公园,以63平方公里,目前傲居榜首。这是周春贤在林业部当部长时批得,但是没来看过。周春贤到了环保部以后,有次来检查淮河流域的治水情况的时候,看了湿地,他非常震撼。他说我没想到在江北能看到这么美的湿地,这是一个最。
第二就是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我们有一座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整个熊耳山都把它震裂了。
第三个就是世界最大的石榴园,冠世榴园,这也是一个罕见遗产,这是由凿壁偷光的匡衡种下的,历时2000年,面积13万亩,冠世榴园。目前,我们将重新进行规划,在不短的三年、五年之内可能要发展到35万亩。
第四个呢就是最富盛名的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有天下第一崮号称。这个崮是自然界独特的地貌,我们常说自然界有五大地貌,其中一大地貌就是崮的地貌。全世界的崮主要分布在山东鲁南地带,所以有鲁南72崮之说,但是天下第一崮在我们枣庄,就是我们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所以说最富盛名的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这四样东西我想是大自然的造物主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比较有特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方面,我给它概括为四个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7300年的始祖文化。枣庄是历史遗迹很多的地方。我们知道,我国考古发现过很多遗址,一个地区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们把它称之为文化。那么在我们历史教科书里面被排在最前面文化是什么呢?是7300年前叫“北辛文化”的文化,这个北辛文化就被发现在我们枣庄。这个地方距此有10公里的一个村,叫北辛村,当时的北辛文化就以北辛村来命名了。这是目前考古发现,迄今为止,黄淮地区最早的文化。所以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啊,最早在这里,这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区之一。另外我们还有女娲文化,等等这些,构成了我们7300年的始祖文化。
第二个是4300年的城邦文化。大家知道在秦始皇统一之前,我们的中国的版图上出现过100多个国家。但是那时候的国家不是现在的国家。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时天下指的就是国家,这个国是在中国下面的一种行政形态。当时周天子分封诸侯国,中国的版图上一共出现过10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邦,一座城就是一个国家。那么100多个国家,考古界现在已经把它的所有古都城所在地都考证出来了。考古验证得知,中国有两个古都城的汇聚地,一个是河南的南阳,有10个古都城;第二个就是山东枣庄,有7个古都城。山东枣庄的底盘不大,但当时却分布了七个国家的都城。有滕国、小邾国、相国、薛国、逼阳国,所以这个地方说明有4300年城邦文化的代表。
第三个数字是2700年的运河文化。大家去看了台儿庄古城,这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个大龙头,这是一个运河文化的代表。经过考证,京杭运河不是枣庄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他的历史上此前曾有过4段人工开运河的历史。最早的一段,是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历时40年的一个考古成果:枣庄这里发现了一条逼阳运河,宽30米,深3米,直通城门。也就说早在2700年前,枣庄这块地上的祖先已经人工开凿运河进行生产生活和军事用途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说明我们目前认为最早的运河是开凿于扬州的吴王夫差挖的邗沟,我们这条运河比它还要早164年,这是考古得出的结论,但是我想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枣庄这个地区一直和运河文化有紧密联系。
第四个数字就是130年的工业文化。枣庄这里在1878年诞生了一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符号性的企业,叫中兴公司。这个中兴公司发行了中国第一张股票,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那么它这个公司的规模,历史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这是中国唯一一家由两任民国总统担任过董事长的企业,黎元洪、徐世昌担任过董事长,张学良也是最大的股东之一。这家公司的业绩,我想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浦线最大的股东是中兴公司;中国第一条民族资本的铁路,就是枣庄到台儿庄的铁路,是中兴公司修的;陇海线是中兴公司修的;还有五个港口青岛港、连云港、汉口港、江阴港和上海港,这都是中兴公司的。上海港是一直到了1952年由枣庄市中兴公司交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所以现在上海市外办、侨办所在地的外滩大楼,目前的产权证还在我们中兴公司手里。所以我曾经跟上海的同仁开玩笑,我说我们要起诉你啊,这就成旅游界的一大新闻了。中兴公司非常有影响。另外呢它创办了两所大学。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所以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第一任校董会校长是中兴公司派遣的。所以这一个中兴公司在中华民族工业史上,它是一个符号性的企业。1930年英国政府有一个报告说,能与外强抗衡者唯中兴公司也,也就是在9.18事变前,我们的民族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那么这个时候能与外强抗衡者非中兴公司莫数也。1956年中兴公司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当时交给中央政府的资产是这和1000万两银子,折合46亿人民币,所以这家公司可以说影响深远。枣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沿革,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又成为了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现在俨然是一座工业城市,所以枣庄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130年的历史。
最近我们省政府要在枣庄召开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会议,我们枣庄要把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努力进行一个很好的结合。像我们这样的城市,我们不求大、不求洋,只求有特 因为今天也是一个论坛,所以第一次向大家报告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披露过的一个考虑,一个想法。将来的枣庄要打造四块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在台儿庄打造一片千年历史文化街区。
因为台儿庄这个文化,运河文化史一个千年的文化,所以我们这个大家都看了,千年的历史文化街区;
我们还要打造一个百年的历史街区,这就是中兴文化主题公园,中兴文化保留了29栋百年左右的老建筑、老厂房,我们把它全部保护下来,而且要进行开发,这个开发要展现百年中兴的百年历史街区,2平方公里;
第三片历史文化街区是50年的市南工业园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以我们市南工业园,总共有3平方公里,我们要拿出一平方公里,把它当年的立窑水泥、当年的小钢厂、化工厂、当年的一些发电厂的装置全部保留下来,作为旅游的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符号,要做这么一个50年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一个街区就是要展示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个工业文化的历史,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街区。我们考证过全国的这些老工业城市,目前只有由俞孔坚博士在中山市搞了一个老工业展示区,但是他保留的这些工业装置,顶多是我们的十分之一。我们这些保存下来的密集的工业装置是非常有价值的。枣庄砸立窑水泥是全国第一爆,但是最后一个立窑我一定要把它保留下来,同志们现在再去找立窑就不好找了,虽然立窑水泥的历史也就几十年,但是这几十年的历史可能就毁于几天几个人,所以我们把这个符号留下来,这一块是50年的历史文化街区,围绕这个做一个老工业基地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
还有一个是现代文化街区。这块我们建设已经70%、80%了,就是在市中区的全民健身中心,搞了一个枣庄老街水城,大概有三、四百亩地。这块街区有十几万平方公里,那么这块街区展现的枣庄老街的风貌,也就说把我们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化符号,把它建成一处集现代时尚的、休闲的、商业的与旅游为一体的这么一个功能区;我们还有一个未来街区,就是我们新城的枣庄市民中心,体育馆、音乐馆、图书馆等等,文化体育、商贸休闲的,这里我们融入了未来的数码设计,展现未来。
这四块历史街区加上一块未来街区,就把枣庄的千年历史和未来连接起来了,这样的话,文化的内核和枣庄城市为发展融为一体。我们相信,这种考虑既是本土的,是地域的,同时它也是是民族的。枣庄把文化旅游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旅游的问题来看待,它是融入到了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各个方面,它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灵魂。第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枣庄为什么发展文化旅游。
我们都喜欢旅游。我们都喜欢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但是作为枣庄这么一个城市,他在城市发展中为什么选择文化旅游,我们有三点考虑:第一点考虑就是就业富民的需要。我们枣庄是一座老工业基地,是一座资源枯竭次那个的城市,很特殊,而且也是一个革命老区,尤其是现在资源濒临枯竭。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面临四大难题,这四大难题是世界性难题,国际性难题,至今尚未很好破解。实际上这么做我们也在趟路,在偿试。德国的鲁尔地区,目前被人们公认为国际上成功的转型的范例。我们来看一下,鲁尔地区经过了30年的发展,在德国政府长期持久的大力扶持下,现在是个什么状态。鲁尔二战期间,那可是是德国的心脏,但是现在呢?鲁尔增长速度要低于德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但是它的失业率却高于德国平均水平的三个百分点,也就说它还没有达到德国的中等发展水平。当然它比它30年前要好的多,但是仍然没有回到它应该有的位置。所以这是非常难的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会面对四大难题。
第一大难题,钱从哪里来?
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搞旅游也得有钱啊。所以我们枣庄选择了煤化工,并且煤化工现在做的还不错。我们三年连续引进了三个过百亿的煤化工大项目,包括最近我们又把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先生请来,把他们的180亿元的煤化工引了过来。这个项目五年达产以后,就可以提供工业增加值接近500个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因为它是烯烃和精细化工,附加值很高。工业增值税就是85个亿,再加上所得税和其他附税,一个项目就可以提供过百亿的财政税收收入。所以对一个地区来讲,我们必须要选择这样的项目,来解决突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应该说已经有了突破。
第二个难题,是人往哪里去的难题。
我们枣庄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矿工下岗,体制转轨带来了大量的下岗人员,我们目前已经有7万多,接下来还有5万多,如果我们的矿井在20年左右枯竭的话,还要产生10万下岗工人,也就说有20多万失业人口要产生。我们比一般的城市就业压力更大,难度非同一般。所以说,就业的压力非常重,富民的压力非常重。没有工作,人们的收入水平是不会提高的,有了工作,他就会有收入。提高富民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的紧迫的重大的民生问题。这就是人往哪去的问题。
第三个难题,就是民生怎么搞的问题。
就业也是民生,但是在就业之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还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棚户区。我们枣庄有345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啊,住在棚户区里头的,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建国初期,包括到改革开放,为我们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一批产业工人,但是他们现在生活条件是最差,所以我们有大片的棚户区需要改造。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的棚户区占山东的一半以上,山东的棚改看枣庄,所以我们的压力非常大,我们现在进行棚户区改造要搞三年,已经搞了一年了。我们要用三年的时间,把545万平米的棚户区,全部改造完毕,让它们走入历史。明年是建市5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在建市50周年之时,让枣庄的棚户区成为历史。这也就涉及到了刚才我提到的三片历史街区的问题。在棚户区改造的时候,我们的棚户区改造是与旧城改造结合的。此前我们也去东北等一些地方考察过,他们的棚户区改造做的也不错。但是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就是城市阴阳脸的问题。棚户区改完了,边上的旧城没改,阴阳脸。第二个产生了新的贫民区的问题。因为老百姓住房条件改善了,旧房变新房了,但是它他的收入没有改变,生活水平还是没有实质性提高,就产生新的贫困区,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所以我们枣庄在搞棚户区改造的时候,是不仅是把旧房变新房,同时我们要把旧区变新区,也就是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同时改,这样也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们545万平方米的棚户区要改造完,同时带来的周边,一起捆绑起来的旧城改造是1170万平米,1170万平方米,也就相当于把枣庄的70%要重新建一遍,这个压力很大
我们的棚改也不仅仅作为一个城市建设,我们把它还看做一种文化建设,所以这就是历史街区为什么要融入的问题。旅游、旅游商贸,融入楼宇经济,融入专业市场等等这些景、气、象的改变,把它做成一个城市综合经济体。这样子老百姓可以在此就业,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的棚户区也不是就棚户区抓棚户区了,这也是一种思路来解决抓民生怎么搞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城市分散。枣庄这样的城市和绝大多数城市是不一样的,城市分散,大家看到我们为什么要搞BRT。我们的BRT和北京、济南的BRT不一样。中国现在有13个城市搞BRT,我看了一下12个城市,枣庄之外的这些城市主要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而枣庄不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同城化问题,让生活在分散在几个城区的市民们,能够通过BRT的快速连接,像生活在一个城市一样,让城市资源共享。在搞BRT之前,我们新城老城之间的交通流量是1万人左右,有时8000人,也就说在8000-10000人左右,我们现在都是2万甚达到3、4万人,一下子多了一倍多,随着我们不断的发展,交通网络的的不断完善,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现实,我们同城化的效率就大大提高。所以薛城的老百姓开始跑到市中区去买肉,买菜了,因为薛城区的肉比市中区的肉每斤要贵1块五,我们的车票只要2块钱,他只要买两斤肉就很划算了。老城区的人跑到新城区来看凤鸣湖、南方植物园等这些设施。将来还要来这里参加文化体育活动,这样的话城市资源就共享起来了,效率会大大的提高,城市就会更加繁荣。所以解决棚户区,我们把它上升到这样一个概念高度来做。
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绿色发展的问题。
这个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是一对矛盾体。枣庄能耗是全省第二,除了莱芜,因为莱钢特殊些,所以,从这个方讲我们的能耗是全省最高的,我们的压力比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大。为此,这些年我们也是算了些帐的。比如水泥,我们枣庄的水泥产量 06的时候是3700万吨,产生的工业增加值是30个亿,30个亿占我们06年的GDP是3%,这3%的GDP消耗了多少能耗呢?25%。也就说我们用25%的能耗换来了3%的GDP,这个帐非常不划合算。所以反过来,我们砸掉它1000万吨小水泥,砸掉1/3,只影响到我们1%的GDP,但是我们却可以换来8%的能耗空间。所以用这个能耗空间如去发展煤化工,尤其是煤化工的下游产品,机床这些产业的话,至少比水泥多创造10倍以上的GDP。所以我们才有了全国水泥第一爆,小水泥、小火电,都是枣庄爆的。全省小火电砸的最多的也是枣庄,我们占了全省的1/3。
我们为什么敢这么大力度砸,是破和立的的统一啊。有立在后,所以敢破啊。因为有立才有破,不破不立。破了以后,腾出来的空间上了煤化工。正是因为我们秉承了这样一种理念,实现绿色发展,枣庄去年公布的16项经济指标中,有15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值,可以这么说,枣庄就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这是绿色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资源枯竭型城市要转型,就要解决这么四个问题,在这四个问题中,我刚才提到了一个很重要富民就业问题,这就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服务业是解决就业最大的一个领域,文化旅游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所以我们发展文化旅游。第二个考虑是科学发展观的考虑,也就是调结构转方式的考虑,绿色发展的问题。
我刚才讲了,枣庄面临这么一种现实情况,怎么去调结构转方式呢?我们怎么去科学发展?煤炭水泥这种资源性产业,06年的时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5%,财政收入占全市的40%,如果加上相关产业,就占到50%,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的比重很重,另外一方面你资源开始枯竭,开始走下坡路,一旦枯竭了的时候再去转型、发展,你连本钱都没有了,所以必须要提前考虑。所以我们是带着这样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贯彻落实调结构、转方式的。
调结构、转方式说到底,就是两条:分子和分母的关系。一个是把分子做的更加优化,水泥调成煤化工,这是调分子。第二个就是调分母,把分母做大,如果你把服务业做大了,那分母就大了。这是我们对调结构、转方式的一种理解。像台儿庄古城这个项目,刚才说解决就业问题,打个比方,我们古城内正在建设的一家五星级温泉酒店,就能安置2000人就。台儿庄古城整个建起来之后,大概要吸纳7-8万人直接实现就业。因引,我们现在台儿庄古城建设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什么市场风险、建设品位、景区管理等问题了,现在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所有的业主都跟我提出来现在招不到人,因为我们现在的业态都定位的比较高。
像万家大院,昨天大家也去看了。那家业主很有意思,他们把服务员叫大小姐、二小姐,三小姐。。。,都是大学生,他要求在那样的五星级客栈的服务员必须要一定文化层次的,服务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酒店的档次,一般的大学生要经过旅游专门的培训才能上岗的。现在在古城业主中有这么一种现象,业主与在读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签定协议,由业主为他们付学费,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培训,一年后到这里来工作。我们原来是要解决人往哪去的问题,现在是人往哪招的问题。这就是旅游服务业给我们带来的现实情况,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结构调整方面的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第三个考虑就是传承文化。我最近刚开了一个文化产业的会,我不是学文化的,我也不懂,在座的都是专家学者,都比我懂,比我更加的熟悉。我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文化。文化有很多定义。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文化也不一样。我从政府角度看,有四个特点、四个属性。
文化首先应该是民生,它具有社会属性。
刚才讲了就业,是不是这样呢?文化是民生,因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所以文化有民生的成份。我曾思考过,人类可能最早的文化是什么呢?自然界中只有人类有文化,它是人类专属,所以文化和人类紧密联系的,是人类思想、活动的体现。我们最早的文化,我考虑可能是原始部落时期开始的一种大家共同享有的形式。单个体是不会也不可能有文化的,只有形成了社会形态,成了部落以后,共同打猎、共同耕种的时候,大家收获农作物,收获猎物的时候,这个部落的人就要手舞足蹈,载歌载舞,庆丰收,庆收获啊,我看那可能是最早的人类文化。人类要用这种东西表达这种心态或意识,文化说明是和我们人类是息息相关的,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也是一个民生需求,这是第一。其次,文化是资源,它有物质属性。
我们往往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属性,但是文化是资源。为什么是资源?我举一个例子。有一部电影叫哈利波特,它有5个版本,它直接票房收入43亿美金,做成DVD、文化衫、球拍、服装,包括主题公园,主题旅游等等一系列的衍生产品出来后,又创造了接近70亿美金的利润,而然它的投入却不到10亿美金,也就是它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100亿美金,所以文化也是一种资源。哈里波特出成书,发行了3.25亿册,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畅销书。第一大畅销什么是圣经,第二大畅销书是毛主席语录,第三大畅销书就是哈利波特。所以,我觉得哈利波特现象非常值得去研究,这就是文化的价值,你可以把它做成资源。有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里文化资源就是米,就看你做成什么饭了。我就举台儿庄古城这个例子,台儿庄古城,我们如果说按照当时改成房地产项目那么搞的话,按照当时的测算,这一片搞下来我们前期投入4个亿,可能也就才换取8个亿的销售收入,就是4个亿变8个亿,这就是地产回报,台儿庄的地产回报。但是我们把它做成了旅游景区、做成了文化遗产,做成了文化的概念,我们现在台儿庄古城的土地从每亩30万元,现在已经增值到每亩300万元了。台儿庄周边的土地,离台儿庄大概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块土地,在2006年拍出去的时候是21万/亩,在今年上半年拍出去是210万/亩,城区的地价都涨了10倍。现在台儿庄区的房地产价格是全枣庄市最高的。枣庄新城的房价是全市最高的,2006年的时候是2500元/平米,当时台儿庄的房地产价格是900元/平米。但是今天枣庄新城房地产价格,均价是3057元/平米,台儿庄房地产价格均价达到3370元/平米,已经超过枣庄中心城区和市中心的房地产价格。它为什么会升值?台儿庄还是那个台儿庄,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为什么古城投资公司的资产已经达到100多个亿了,我们注册的资本是4个亿,现在已经增值到100多个亿了,为什么?这就是文化的价值,文化是一种资源。当一个建设项目融入了文化资源,它会产生这样的价值,所以文化是资源,它具有物质属性。再者,文化是产业,它具有经济属性。
哈利波特这个例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哈里波特在05年播出的时候,我们枣庄的GDP才760亿元人民币,不到100亿美金,也就八、九十亿美金吧,但是哈利波特一部电影,可以超过,至少相当于一个城市的GDP,这就是文化,是产业。最后,文化是灵魂,它具有精神属性。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为什么枣庄市委市政府把文化看的这么重呢?因为我来的时候有两件事给我触动很大。一件是当时的动车组开通,不停靠枣庄。这对枣庄人而讲,这是心灵上重大的创伤。枣庄是以铁路闻名的,中国的第一条民族铁路,第一条铁路经过这里,中国的第一条民族铁路修在这里,中国的第一部以铁路为题材的电影就拍在这里,这里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啊,但是恰恰动车组不停靠枣庄,这对枣庄市民的心灵上的冲击是很大的。第二件事,奥运会火炬传递,在山东传递9个城市,东边传过临沂,西边传过济宁,唯独跳过枣庄,不经过枣庄。所以枣庄的市民就感觉到,当年在山东是排在第一方阵的,车牌号是鲁D啊,第一批,四个大城市之一啊,济南、青岛、淄博、枣庄,现在却连个火炬传递也经过不了,所以枣庄市民就在议论枣庄边缘化的问题,枣庄是不是被边缘化了?所以我当时就考虑这两件事情给我们的一个启示,那就是文化的重要性。我认为大家没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虽然表面看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文化归属感问题,所以后来我们非常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我们把它作为一种传承的东西做。我们常说要让外地人尊重枣庄,让枣庄人热爱枣庄,靠什么?靠的就应该是文化。所以我们在打造文化旅游的时候,是把它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一种灵魂来凝聚市民的,希望通过这个来形成枣庄的城市精神,城市灵魂,让大家对这个城市有一种归属感。
城市灵魂,让大家对这个城市有一种归属感。柳传志先生到这里来考察时,我陪他看完古城以后,他对一位采访他的记者讲了这么一段话:他说他66岁了,他们这一代人在经过了文革等等这些之后,最担心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传承需要有载体,需要有项目的。看了台儿庄古城,他说他放心了,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可以得以传承了。
台湾有一位著名的童话家叫郁化清,她的女儿也是一个著名的作家。郁化清是从十几岁时离开台儿庄到台湾的,她的女儿郁馥馨生在台湾,他以前经常回来探亲。人家告他你要经常回来呀,他说我以前说我还会再来这句话是客气话,因为台儿庄既没有现代文明的时尚鲜活,也没有偏僻乡村的纯粹宁静,它在两者之间不痛不痒的存在着,而且被现代进步和繁荣弄得蓬头垢面。他说他既没有探亲的理由,更没有去旅游的欲望,这是他在台儿庄古城重建前对台儿庄的印象。他说按照他的分析,台儿庄人也并不喜欢台儿庄,只是离不开,没有办法,在这里生活等到世界的末日。这就是台儿庄古城重建前的台儿庄,但是重建了以后,还是在重建过程中,过了五年,他这次回来,怎么说呢,是来扫墓的,她顺便看了下正在建设中的古城,那还是古城正在重建中,非常混乱,但是到了这里以后,他在只看到古城雏形的时侯,他就说自已心里有一种无名的冲动,一种心灵的呼唤,呼唤我赶紧回来,落地为安。于是,在他那里,一场扎根、寻根的旅程开始了,感觉到自已生命在延续。他说他走过台儿庄古城,那是他的古城他的梦,他走进了梦乡,梦才刚刚开始。
郁化清对台儿庄古城的比喻变成了一种落地为安的寻根、扎根的旅程。感觉到它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感觉到他是在寻梦,在走进梦乡,在寻梦,非常美好。所以他下定决心,回去就辞掉工作,就到台儿庄开一个小书店。他说他并不是为了挣多少钱,就是一种心灵的归属。
还有一个人,万家大院的女主人袁绮,她是留学美国的,在美国学习工作了10年,回来在广州园林任高管兼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就负责北方一片。我们当时把万家大院让她修,在修的过程中就提出要买,我说我们现在不卖,因为台儿庄古城不断在增值,我们只租不卖,当然也为了业态考虑。她就跟我讲她要租,她把这个租下来了,把广州园林的工作辞掉了,把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也辞掉了,到这里来当一个老板娘。昨天她跟我们省长说,我现在回广州一天都住不下,就赶紧想回到台儿庄。说我现在就把台儿庄和自己的生命联系到一起了。
有一位北京的游客,无意间从网上看到台儿庄古城的信息,借来游览台儿庄古城之机,向袁绮打听在这里还能不能租到店铺,他想来这里做生意。所有这些,我想吸引他们心灵的,能够抓住他们灵魂的就是文化。台儿庄不仅是一个古城的重建,它是一个文化的重建。所以它的作用还在于传承文化。文化这种精神属性,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对市民精神的塑造非常重要。所以这就是枣庄为什么要发展旅游的根本原因。第三,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枣庄是怎么发展旅游的。
枣庄发展旅游秉承了一个理念,是什么理念呢?我先讲一下中国的那句俗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枣庄发展旅游是先天不足的。因为老天爷没给我们留下什么东西,老祖宗也没有够我们留下什么现成的遗产,至少说是现成的大的旅游资源我们没有。我们非常清醒,在选择发展文化旅游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了,因为别的路我们走不通,文化旅游还是比较现实的,但是发展文化旅游中我们也感觉到先天不足。所以当时选择发展服务业,大家知道,服务业有四篇文章可以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枣庄做不了,物流可以做,但是要有个过程。没有产品何以物流天下?必须培植产业基础,要有一个过程。那么剩下的就是人流。人流只有两条路可以做,一条是做交通枢纽,枣庄交通不是枢纽,无法做。第二条就是做文化旅游。所以最后是逼得我们来做文化旅游。但是文化旅游我们也是先天不足,我们分析过我们的资源,我刚才讲了我们这么多,如数家珍般的,有点王婆卖瓜的感觉,但心情我想大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很清醒,我们现成的资源是做不了大旅游的。
微山湖很好,湿地全国最大,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湖泊类的旅游资源中去比较,它没有青海湖的神秘,没有天池的清澈,没有镜泊湖的生态,没有鄱阳湖、洞庭湖的浩大,更没有西湖的文化。如果在湖泊类旅游资源里头,你想要让全国人民来看微山湖,可能性不大,顶多只能做一个区域游,山东周边的游客来这里做一个生态游还行;抱犊崮,天下第一崮,很有特点,熊耳山也很有特点,但是放在山体旅游资源里头去,和张家界、九寨沟、黄山比,不在一个层次上,体量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我们也不可能做成一种山体类国内一流的资源;石榴园,世界最大,那确实是奇观,但是它农历的五月开花,八月结果,除了这个季节之外,人们还能看什么呢?中兴公司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这个东西,文化资源并不意味着是旅游资源。孟子那是很好的文化资源,但是孟子完全无法和孔子比,所以我们的墨子也存在这个问题。
这些问题我们分析的很清楚啊,所以枣庄要走旅游,这个决心是很难下的。但是权衡来权衡去,也就这条路可能还能杀出一条血路来。那么我们就要找米,这个米在哪?我们没有现成的米,得去找米。
我们就秉承了这么一个理念,那就是:枣庄不缺乏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但是我们缺乏的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挖掘资源的视角、创意水平和开发的能力,我们把这个因素归结到人的因素,而不是归结到先天去,归结到后天去,树立我们枣庄人发展文化旅游的决心和信心。我记得在第一次全市旅游大会上,我是用这句话和我们枣庄的干部同志们讲的。枣庄当时的干部群众有一句话叫“枣庄有嘛”?这是鲁南方言,意思是枣庄有什么东西能搞文化旅游啊?都很怀疑。还有,枣庄当时的现状是没有一个地接导游,为什么?枣庄的导游介绍那个兵马俑、少林寺什么的,比介绍石榴园和铁道游击队还熟悉,因为他们都是组织枣庄人到外地去旅游,而不是组织外地人到枣庄来旅游,枣庄是一个典型的旅游输出地,而不是旅游输入地;第二是没有一辆旅游大巴,这就是枣庄当时的旅游现状。枣庄要搞旅游怎么搞?我们考虑了很久,后来做出决定:挖,挖地三尺的挖,挖到历史中去,挖出最深层的旅游文化出来。所以我们最后选择了台儿庄。
我对旅游有一个理解:“店大欺客”和“客大欺店”,这就是旅游的规律。周庄大家都知道,曾发生过上海旅行社抵制周庄的案例,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因为周庄是一家大店。你爱来不来,你旅行社不组织,游客还是要来,这就是店大欺客的道理。我们不同啊,我们枣庄没有大的资源,没有大店的,只能是客大欺店,旅行社欺负我们,我们给他让利,让利100元钱他们不来,150元还不来,让到200,旅行社一想可以,那就做了,就是这种概念,我们现在处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所以客大欺店。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们必须要做大店。我把枣庄城市转型发展分为“三大战役”,煤化工叫辽沈战役,文化旅游叫平津战役,棚户区改造叫淮海战役。这个平津战役和发展文化旅游是一个道理:毛主席和傅作义谈和平解放的时候,傅作义是不谈的,我要和你成立联合政府,平起平坐。所以毛主席就不谈了,怎么办呢?因为敌强我弱啊,没有大店啊,所以毛主席就集中优势兵力打下张家口,吃掉35军,这一下子就改变了平津战役的格局,傅作义马上就和共产党签了和平协议。但是他还不愿意走出北京城,还抱有想从天津跑掉,徐州的兵过来增援等这样一些幻想,最后毛主席就下决心打天津,把天津一打下来,第二天,傅作义没有任何条件从北京城走出来了。我们枣庄发展文化旅游也是这个道理。打张家口就好比是建台儿庄古城,做出一个大店来,改变枣庄旅游资源的格局,我们要有大店;打天津就是二日游。因为让人家商家真正对古城、对枣庄旅游感兴趣,你必须要有人气。所以今年的五一台儿庄古城开城试运营,一年前,去年的5月1日启动的枣庄二日游,那就是让市场来推动它。我们现在让利给旅行社,利用旅行社进行渠道营销,把游客给我们送过来。这种方式也是迫不得已才这么做的,为什么呢?古城再好,也得有人来看不是?可游客为什么要来看台儿庄古城呢?我给你四个理由:如果你想看世界上最多的二战遗址到台儿庄来,53处;如果你想看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最后一段古运河到台儿庄来,只有我们有3华里;如果你想看大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活标本到台儿庄来,因为只有台儿庄是8大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体现了运河文化的融合,运河文化的多元性和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还有72座庙宇,五大宗教汇聚一身的大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活标本,你到台儿庄来,别的地方都没有;第四条,你想坐船到任何景点的,能够坐船14华里到任何景点的东方古水城到台儿庄来,我们台儿庄可以坐着船到任何景点。
还有一个问题,文化价值是挖出来了,商业旅游的投资者未必马上能进来,跟傅作义一样,也有侥幸心里呀。于是,我们就提前一年启动两日游,投资者一看,我们政府有这种力度推,而且能推出效果来。等我们十一月份,把这个A区建起来了,投资者一看到这样品位的古城,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立刻签协议吧。于是,古城内的商户进来了,能容纳600人的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开工了。这就是信心。
现在我来回答前面的提问,枣庄发展旅游秉承的是一种什么理念呢?我们利用的一招是打张家口,另一招就是打天津。我们发展旅游就是靠这两项措施,这就是我们树立和秉承的一种超常规的发展理念。枣庄人做要树立我们自已的城市精神,要秉乘这样一种思想: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为什么?因为我们底子薄,没有基础,在连一个导游都没有,一个大巴都没有的地方搞旅游,注定这个过程要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的。我们的部门都得走出去搞促销啊,但是我们按照市场规律来搞促销。我们不搞行政那一套,按照市场规律抓,我们叫市场促销,不叫市场营销。营销还是由旅行社来做,旅行社帮我们招客人,所以我们的部门不直接招客人,这就是我们二日游,我们要去下大工夫去做。住不下了,逼迫着市场自已来发展酒店。第二句话就是敢为天下人不敢为之为。我们枣庄做的这些事都是敢为天下人不敢为之为啊,在这样一个“一穷二白”条件地方想发展旅游,这个事大家想都不敢想的。再就是台儿庄这么一个地方,谁能想到它能让我们挖出四条这有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呢?我们请过国内十几家设计单位、专家和教授来帮我们策划台儿庄、挖掘台儿庄的历史,最后他们都自己退下去了,都不做这个活。台儿庄的历史资料实在是太少了,世界上没有一座古城是在毁坏72年之后再建的。唯一一座重建的古城就是波兰的华沙,是在大战之后,用了5、6年的时间建成的,所以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组织为什么认可台儿庄古城这个项目?就因为它跟华沙是一样的,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两座可重建的古城。而且我们比华沙晚了70年,所以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省建设厅的一位厅长对台儿庄古的评价是,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是前无古人的一项事业,所以我们就敢去吃,须吃这样的螃蟹,才能发展旅游。我们的建设也是这么一个路子。资金怎么办,我们不可能政府投入啊。所以才有了一个故事叫“50万吨煤换来一座千年古城”。五家地方煤矿出资,政府没投一分钱。古城的建设过程也是这样的,因为这是古建筑啊,缺少工匠啊,我们寻遍全国找来最好的工匠建这座古城,国内好的工匠都请来了,国家级大师都在这,这也就代表我们国内古建筑的最高水平。我们的管理、我们的业态也是这样的,请来华侨城帮助我们来经营管理。我们必须按照这样一种追求至高的理念来做事,要不然枣庄就很难有一条出路。
刚才说我们为什么发展文化旅游,就是为了解决富民就业。就台儿庄这么一个项目,彻底改变了枣庄的就业格局了。这就是我们的调结构、转方式啊。我给大家报告一下执行下去的效果,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最大的调结构就是调增量。因为说道底就是一个存量、一个增量的问题,经济存量的话,已经成为支柱了的,你很难调整。调结构转方式主要是调增量,增加新的东西,我认为目前最大的结构就是一二三产结构。枣庄去年的二产投资增幅是11%,和全省持平,全省三产投资增幅是18%,高于二产7%,这就是山东省调结构转方式的力度,高出7个百分点。那我们枣庄是多少呢?我们枣庄是54.5%,超过了二产的43.4%,是山东省调结构转方式力度的六倍还要多。
这个增幅来自于什么?就来自于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增长。我举一个例子,去年我们市中区新建宾馆38家,今年上半年新建就16家。枣庄五星级酒店开工建设的就10家,一家已经建成,另外还有两家今年年底建成,明年将有好几家建成。光在台儿庄古城里头就有5家五星级酒店在开工建设。所以这五家就是15个亿,这十家就是30个亿。三产投资增幅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目前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幸福的烦恼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前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条新闻,记者去采访山东的旅行社,今年双节,中秋和国庆到底去?哪里的游客可能会最多?旅行社的被采访者是怎么说的?回答是省外看世博,省内数枣庄。为什么去枣庄呢?因为到枣庄可以看山、可以看水,还可以看运河古城台儿庄,还可以看文化。我看这几句话总结的非常到位。枣庄的旅游已经深入到了旅行社一线的这些人员心里了。这就是我们通过文化旅游,对三产结构调整的一次拉动。省旅游局于冲局长告诉我,今年枣庄创了山东四个第一:专列来的最多、包机来的最多、自驾游来的最多、百人以上大团来的最多。中秋节三天,古城来了4.8万名名游客。仅西安就来了1500名游客到冠世榴园摘石榴、赏月亮、过中秋。我们中国的传统是,中秋大家一般是不出去的,可他们却来了。所以我现在很担心十一这个假期全怎么样啊,交通、餐饮、住宿什么的,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事情。所以我说这些就是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的幸福感,是一种阵痛。正是有这些吃不上饭住不下的突出矛盾,才推动了市场投资,所以我们希望这个阵痛期越短越好。我就是我常说的倒逼机制,实现枣庄城市转型凤凰涅盘和脱胎换骨的变化。
文化方面的变化,刚才已经举了这些例子。现在再到枣庄去,枣庄的同志们也挺自豪的。我看十一期间,枣庄的同志们家里来了访亲探友的亲朋,都可以领着他们到古城去看看,到景区去看看,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文化旅游是提升城市形象,树立市民信心的最好的一个方式之一,它对一个城市,对每一位市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不久前,我们一位分管建设的副省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台儿庄这个地方如果搞房地产,仅仅是改变了一部分人的居住条件,但是把它作为一个文化旅游大项目来做,那可是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啊,它影响的不仅仅是古城里的人,影响的台儿庄,影响的是整个枣庄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这座古城还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我就用我们省长的这句话来作我的结束语吧,这句话也是对我们枣庄发展文化旅游作的最好的注释。
谢谢大家!
第二篇:陈伟书记在枣庄城市转型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陈伟书记
在枣庄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主持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初稿)
(2012年1月14日)
刚才,我们各位专家、学者都作了热情洋溢又非常精彩的发言、讲演。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开枣庄城市发展的战略研讨会议?在岁末,各位专家都是非常的繁忙,我们枣庄的各项工作也是非常繁重,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候,我们邀请这些专家、学者到这来,利用一上午的时间开这么一个枣庄的战略发展会议,这是关系枣庄发展特殊的、关键的、重要的时期。
大家知道,半月前,我们召开了枣庄建市50周年庆典,枣庄从1961年建市,我们已经走过了辉煌的50周年。那么接下来,我们又要召开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谋划未来5年,当然这5年也是为未来10年、更长时间谋发展,所以在这么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的时期,又是我们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我们实施了5年的城市转型,现在又列入下一个5年的国家试点,这是国务院资源型城市转型,刚才专家、学者的发言也为我们实施城市转型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方法,我们又列入下一个5年的,第二批城市转型。但是中央又明确要求我们,让我们用5年的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所以城市转型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到了攻坚时期。我们形象的比喻前5年,我们实施城市转型是一架飞机的话,那么这架飞机经过5年的机场、跑道2000多米的滑行到了拉杆的时候,大家也都知道拉杆到
20000米高空,一般10000米高空,从拉杆到10000米高空,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往往事故就发生在这时候,所以枣庄的城市转型,往哪里转,向哪里飞,要实现怎么样的目标,必须要求我们做出科学的、全面的谋划。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建设“幸福新枣庄”,就是为城市转型提出一个航标。所以,这么一个特殊的、关键的时候,深感责任重大,使命重大,今天在座各位市几大家班子、部委、区(市)的主要负责同志,应该说,在座的我们是一个团队,都是这架飞机的机组人员,都关系到这架飞机飞的好坏,能不能飞行,能不能飞向既定的目标。
第一个,在市委党代会之前,我们集思广益、解放思想、把历届的老书记、老市长和在枣工作过的领导都请来,大家一起回顾,一起总结这50年来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同时也对未来进行谋划。历届的老同志、老首长对当前的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第二个,就是前一段时间刚开完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那是面对当前的形势开的千人大会,一直开到乡镇,把两级贯彻变成一次会议,贯彻中央、省委的要求。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5年的目标,所以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我们明确提出了建设“幸福新枣庄”,画了一个形象的画像。同时我们对未来枣庄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三个,就是今天的会议。我们还有第四个,就是在春节前,我们邀请各方面的、各界的,还有老同志来参加枣庄发展的一个座谈会。我们在短短的一个月召开4次会议,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对枣庄的未来进行谋划,为党代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我们今天这个会议,在这么一个时期
召开的。
今天到会的9位专家学者可以说代表面非常广:有政界、有文化界、有学术界,同时也有在国家文化界有重大影响的,也有从事过领导岗位的领导,等等。可以说今天的代表面非常广,我们今天请的都是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在全国领先,在全国有代表性,甚至在国际上都是有重要影响的。我个人认为,有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有一些可能是将来在国际上有影响,都可以称得上是精英,这9为同志的发言,代表了民族的思想、代表了国际的思想,是国家、民族的角度的战略的思想。
所以今天这个会议,我要讲几点,第一点“顶天立地”,今天的顶天,顶天是什么,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需要有看月亮而不是看树梢的人。所以,今天不像我们平时开会的模式,我们开一个台儿庄会议、开一个煤化工项目会议,套路很清晰。今天跳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就是要把顶天的思考、理念和枣庄的实际结合起来,化为我们的实际行动,变成发展的途径,形成我们发展的实效。所以,我想今天是顶天和立地,所以我们在审视的时候一定要跳出来看。
我们今天把全国优秀专家请过来,是大家对枣庄的关心和厚爱,当前思路、作风、能力、党的建设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也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对台儿庄足够重视,不是说台儿庄现在地位高得不得了,认为这是台儿庄的事,不是枣庄的事,用不了多少时间,台儿庄一定会成功,这是因为台儿庄的魅力、品质。这都是我们清楚看到的,这就是距离,这就是差别。我们要把顶尖的理念、视野、观念、思路运用好。
第一个是我们的发展为了谁,发展的目的。这是我们需要解释的主要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这决定了我们要为人民服务,这是首要的目标。
第二个是发展的理念和经验。具体工作日行千里,有时候忽视了外面的世界,今天我们在这里得到了很多的启示。我们让外地人向往靠的是文化。冯仑董事长到台湾去看大选,说明了大家对民主和民生的重视,即祖国的同一大业。我们的梁总编也谈到了发展的目的,给民族留下来点什么等相关观点。也说明我们的发展理念和我们的发展目的是相通的。我们搞台儿庄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张志明教授提出什么是战略性的问题,也讲到了如何落实党的建设等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思考。我想今天就是给大家的头脑来的一场风暴,会后我们慢慢地消化。
第三个是发展的思路。刚才大家对发展的思路谈了很好的意见。工业文明城市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我们现在处在转型的时期。包括战略性,执行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刚才,张文忠教授谈到了党的建设、制度建设,枣庄的产业的发展。我们杨院长谈到了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础,实体经济是坚实基础,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改善民生是根本目的,我看这四句话是中央对当前形势的把握。昨天中午两点我接待的是新奥集团的总裁,新奥总裁跟我讲了它的三大板块:第二大板块是煤化工,在谈到第三大板块的时候,他说还没有想到是什么。那么,第三大板块是什么?是文化旅游。他要搞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他就看到了文化旅游的大市场。这些事情不一定每个都能成功,但至少大家都能看到,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就是要鉴定信心。我们柳传志主席跟我讲到他
们的第一个产业就是RT产业,第二个就是枣庄的煤化工。政府不能直接去抓工业,不能直接去抓项目。我们的台儿庄也是企业化运作,我无非就是一个不领钱的CEO,这就是服务业。除了工业、煤化工以外,其他的我们都划在了服务业上面了。我想,联想集团和新奥集团这种战略的高度,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方向。一定要区分新型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新型城镇化一定是产成一体,和谐发展的,应该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实体经济是我们坚实的基础,房地产之外的二产、三产这些都是实体经济,所以我们的思想和发展思路要思考一下。
第四个就是发展的标准。发展的目标就是发展的标准,我们提出建设幸福新枣庄这是党的宗旨的要求,这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中央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的出发点是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老百姓的要求和期盼,也是党的宗旨的要求,百姓的期盼。有产业上的发展,有空间上的发展,有民生上的发展,这种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需要我们去努力克服。
第五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发展靠什么?市场经济。马克思说:“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中间最起关键作用的人才”。人才有三类:党政领导干部;专业专家技术人才;企业家人才。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人才,你愿意接受也好,不愿意接受也好;你证实也好,不证实也好;这其中,尤其是地方党委政府在这其中所起的关键性、不可替代性的作用。所以,既然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那么我们既要起到核心的作用,担当起这个责任。所以,关键在于党。如何
做好党的建设,要从制度环境上抓起。比如,刚才柳传志主席所讲的拨电话的故事,首先要拨对号,其次要一直拨下去。台儿庄大战决战最关键的部分就在最后的五分钟,这就体现了执行力的重要性,要在执行力上下功夫。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我想,下一步在党代会上,在政治方面要研究党的建设问题。当然,这些不是所有的我们都能做到,但是,我们要考虑在我们这个层面上能做到什么,“顶天不着地不行”,我想下一步,干部的思想的转变,要以改变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推动社会的管理创新,进一步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想今天的会议可能没有结果,我们的发展的目标、理念、思路、标准,我们发展的保障,对于这些,还有我们两会的讨论,最后会形成一个结果的,今天会议的背景和角度就是这个。最后,再次感谢各代表人士对枣庄的厚爱。我提议,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对各位专家的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三篇:(4十17)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教育教学讲座十之17)
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教育教学讲座十之17)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时间:2015年12月21日
(编号:zhongwei196207blog—4—10-17)编者按:本人对“(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分为十个系列:一备课研讨、二课例分析、三听课评课、四案例研究、五课堂调控、六教学效益、七高考备考、八素质教育、九教育科研、十观课议课,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十之专题17》分为四节,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钟炜博客(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系列十)“观课议课”编写(阅读)导引:(1)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讲座1至2);(2)观课议课策略方法(讲座3至7);(3)观课议课课堂观察量表(讲座8至10);(4)观课议课技能(讲座11至13);(5)观课议课活动实践(讲座14至17);(6)有效观课议课;(7)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8)新课改观课议课;(9)观课议课研修;(10)观课议课文化;(11)观课议课引领管理;(12)数学观课议课。
讲座内容: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 第1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
第2节 陈大伟论文--应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 第3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 第4节 陈大伟讲稿--观课议课的观念与实践
第1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来源:《四川教育》2007年第9期 转载:知网空间
(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DF稿将另行转发)观课议课是一次完整的研究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学现场所有方面人员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感受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I、研究课的课前准备
一、参与者的精神准备
研究课的参与者需要做好这些准备:一要有不断追求理想课堂、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愿望。二要抱着“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对呈现出来供研究的课要客观看待、准确定位、理性分析,不能只拣好听的说,不能云里雾里说了半天不知所云,也不能只管挑“漏眼”,指责抱怨一通却没有提供有效的改进思路和方法。三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不讳疾忌医,不文过饰非。
二、课前的协商
课前协商既指第一次上课前的协商研究,也指对同一节课“研究——上课——再研究——再上课⋯⋯”这个完整研究周期中每一次上课前的协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协商研究课的主题。有效研究课需要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以引领研究的方向和深度。研究主题可以是近期教学的热点问题,期望通过研究课内化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可以是教学实践中出观的普遍性问题,期望通过研究课找到普适性策略;可以是自己平时教学中感到困惑、期望通过研究课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是自己的教学尝试和创新,期望通过研究观察效果,进一步完善相关思考⋯⋯主题确定以后,一般需要在这个主题框架下再分解出几个基本的观察和讨论方向: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做了什么,学生有哪些反映,效果如何;二是推测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三是换位思考,“假如我来教,我该如何 教”;四是围绕观课议课的主题准备发言,在发言时要注意不伤害别人但又要讨论充分。需要强调的是,明确主题的时间应该尽可能提前,以方便大家进行准备。
2.课前的说课。说课要侧重介绍背景情况(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等)、教学设想、将要展开的.主要教学活动,重 点想研究解决的问题等等。
II、观课:用心灵感悟课堂
一、观课是心灵感受
观课强调用多种感官搜集课堂信息,不仅用眼观还要用心观。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要有意识地打通课堂与课前研究之间的联系,不“静止地”看这一堂课。
有一位老师上《一只小鸟》公开课。课中,我身边的同学嘟哝了一声:“无聊。”我问:“什么无聊?”他眼球一辖,想了想:“这就是无聊的作品。”不对呀!冰心先生的《一只小鸟》写得多数么感人,面,而且这位同学举手还很频繁。后来再一想,因为临近期末,老师准备时间有限,加上这次活动有很多校长参加,上课老师拿出的是一节已经上过的课。学生说无聊,并非是说作品本身无聊,而是说已经学过的、已经熟悉的东西再学无聊。但学生很爱护教师,他不愿意直接说教学无聊。明白了这一点,我意识到,他的频繁举手只是在配合教师演戏。
仅仅是听,我们只知道学生说“无聊”这个“表象”。通过询问和对学生举手答问的观察,再结合实际上课的情形,我们获得了学生的内心真实。通过对学生真实声音的解读,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不能为了做秀而让学生吃嚼过的馍”的认识,而且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善良,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教师身上的道德责任。
二、观课是主动思考
观课议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思考。第一,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很好地体现了研究的主题和成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需要推断支撑执教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怎么交流⋯⋯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反应,观课人员应参与到学生之中,看当时课堂的进程、情态,观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从教师的教揣摩背后的意蕴,从学生的表现看教学的效果,这样,坚持以学论教,观课者就能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而为下一步的议课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观课是发现困惑,选取案例
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教学困惑和故事是教学案例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学案例有案例提供者的思考,但教学案例本身并不封闭,对困惑和问题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是案例教学本身的魅力和价值。
教学案例中蕴涵着困惑,这就要求观课议课直面课堂上的困难和问题。从什么地方、用什么视角发现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呢?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中去发现,这就是“以学论教”。事实上,只有从学习效果出发,才更有可能引起教师对教学的真正反思,因为我们都知道,从学习效果看,我们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实际教学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也就是说,案例的作者并非只有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和观课者是课堂教学案例的共同作者,选取教学案例需要凝结观课者的经验和智慧。
III、议课:用对话理解教学 观课是基础,议课是核心。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理解对方,理解教学,探讨教学的种种可能性。
一、议课的态度:平等交流 在教学“夕照”时,老师请一位同学说哪些句子描写了“夕照”的美。学生找出了“柔柔的光泻下来”,但学生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打断学生:“这里面有一个‘泻’字,你很敏锐。”尽管我觉得此时打断发言会干扰学生思维,显得不够尊重学生,但议课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平等对话。于是,在议课时我没有先说自己的结论,而是先听一听授课教师的想法。执教老师说:“在这里,提醒的目的在于强调,它能够培养学生对某些关键字词的敏感,提高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的能力。”对话中,我知道了她的用意和道理;交流中,她也认识了这种做法还存在另外的可能。
议课不做评判式的结论,而是强调对话,是因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我们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但需要相互敞开,彼此认同。其实,对话关系是一种平等对称的主体性关系。对话关系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对话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强调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
二、议课的方式:同在共行 在一次二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十分积极和热情。活动结束,授课老师给离自己近的几位同学发了“五角星”以示奖励。议课时,观课老师提出:“你为什么只给前面几位同学发呀?其他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这就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授课老师说:“因为给五十多位同学发五角星会耽搁很多时间。一方面是不能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是不能不公平,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听一听:假如您来教,您会怎么处理?”
“假如你来教⋯⋯”表达了授课教师的一种权利,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学习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我来教⋯⋯”的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它规定了参与其中的教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课堂上的现象不是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对话者不能置身事外,对话者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我来教⋯⋯”不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的“好”与“坏”、“优”与“良”的评价,而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能够在多种可能中选择更适合的方法和技术。
三、议课的目标:发现可能
首先,议课要认识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系。议课是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和建立起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促进参与者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
老师在四个大组各抽调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时间长了,台下的同学就坐不住了。这时,老师说:“孩子们,现在你们组的同学在上面比赛,你们该怎么办?”
“给他们加油。”
老师:“对,你们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
同学们一下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 ⋯⋯
题目做完后,老师请同学检查,前两位同学都没有发现看起来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 很生气:“刚才在干什么,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发现?”
从学生没有发现问题入手,我们询问了执教老师是怎么想的,并讨论了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该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喊“加油”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可能性。在对这个问题取得一致认识后,我们接着讨论了教师的新设计、师生新的教学行为和由此可能带来的新的学习效果。
其次,议课要探讨教学活动的新可能。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
一、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譬如烹制鸡蛋,除了单
一、传统的煮鸡蛋方式外,还有煎、炸、炒、蒸等多种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第2节 陈大伟论文--应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来源:《江西教育》2010年第8期 转载:万万数据
(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DF稿将另行转发)
与常见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提供教学结论)和“我建议做这样的改进⋯⋯”(提供教学建议)的话语方式不同,笔者提倡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中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比如“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再围绕这些事实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探讨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观课议课的重点放在课堂的事实和现象上,其实施过程需要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展开。
一、为什么观课议课首先要定位于提供基于事实和现象观察的课堂教学信息呢? 第一,它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讲课时有人进教室来观察和研究,就难免对上课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因为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
在教研实践中,有通过评课而评人的,比如在评选特级教师时的评课;也有直接评课的,比如日常教研活动中,我们会说“这是~节成功的课”,“这是一节失败了的课”,或者“这一节课成功之处有这样几点,失败之处有那样几点”。相对而言,基于评人的课具有较高的利害关系,基于评课的利害关系次之。
降低教学研究活动利害关系的途径是不对课作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这样,讨论的对象就不再是课,而是课堂上生动而丰富的事实和现象。
第二,它是由教学行为的情境性特征决定的。与其他很多仅仅在教育理论上卓有建树的专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长期而深入的教育实践使他认识到:“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中可以知道,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情况”和“情境”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和“情境”,有关如何教学的意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是“无用”或者“荒谬”的废话。
这样,有效的意见就需要基于具体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事实和现象,在充分理解并分析这种事实和现象以后,再谨慎和审慎地提出改进意见,以防止出现认知偏颇。
二、如何收集和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关事实和现象的信息呢? 首先,最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教育的根本意 义在于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和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效果是观课议课实施“以学论教”、致力于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信息的需要,观课议课活动的参与者一定要尽可能坐到学生身边去,和学生建立理解、信任关系,充分读懂他们的学习活动,读懂那些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
其次,在观课中要围绕主题收集和整理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教育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观课议课中的案例教学包括两个部分:“观”是选取、组织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笔者认为,案例主要有两个要素:发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典型的真实事例;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教学案例就是蕴涵着需要讨论、值得讨论的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好的教学案例应当对事例的描述具体独特,有过程,有变化,有始有终,情节完整;问题具有典型性,有讨论价值,问题的解决思路开放,有研究和讨论的价值。
笔者曾经观察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期中测试以后,我们要召开家长会,每个家长要坐在自己子女的座位上。想一想,你回去怎么给家长说清楚你在教室里坐在什么位置,以便家长能很快找到你的座位?”第一个学生回答说:“我给妈妈说,我是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教师很高兴,但他关注了“第1组”和“第4个”并板书,“从前门进来”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意识到。后面的教学有了麻烦:在讲(3,2)这一数对的意义时,教师说“3”是代表横向的数字(方格),“2”是代表纵向的数字(方格),学生纠缠“为什么不可以‘3’是代表纵向的数字(方格),‘2’是代表横向的数字(方格)”。该教师解释这是规定的。学生又问:“为什么这样规定?为什么不那样规定?”教者解释了一通,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们,他们对这样的解释很不满意。
要把课堂上的教学事实和现象构造成教学案例,一是需要把复杂多样的课堂信息整合成教学故事,比如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性,注意重点细节的凸显和无关细节的删减,等等。二是要使故事具有讨论价值,从教学故事到教学案例,需要从“用句号结束”转变为“用问号引起讨论和对话”。在上述故事中,就不能简单地说:“你这里没有处理好‘从前门进来’这个和妈妈的约定。”如果这样说,故事就封闭了,就只是下结论的评课了。
再次,议课要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展开讨论。我们说,议课是对教学案例的讨论,对于这种讨论,我们建议的流程是:(1)由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真实的课堂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2)听取授课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构想和对相关困惑的理解:(3)听取案例提供者和其他参与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见解:(4)围绕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课后议课中,我们围绕“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坐标确定位置的约定俗成性”和“学生对妈妈说的‘从前面进来’有什么意义”这样两个问题展开对话和讨论,通过对话和讨论达到相互理解,共同探讨了改进教学的思路和出路。
大家最后认识到:“从前门进来”提出了确定位置的起点,只有明确了起点,后面的数字才有意义。找座位是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需要两者共同约定。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也需要起点,它是地图方位确定、航海航空位置确定等活动的基础。因为涉及面广,就不能随意变化,它必须约定俗成、相对稳定。在确定位置的(3,2)数对中,3是代表横向的数字,2是代表纵向的数字,这也是很早以前的国际约定。在没有新约定之前,我们只需要接受它,并通过它进行寻找位置的沟通和交流。
意识到学生答案的意义后,我们讨论了新的可能的教学思路,那就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答案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组织讨论:为什么要说“从前门进来”?有什么意义?“第1组” 是指什么,如果不说出来会出现什么情况7“第4个”起什么作用,如果不明确又会出现什么问题?从“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可以怎么写?数对(1,4)与“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比较,有什么区别和意义?由此解释数学转化和简化的思想。
第3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大学网(教育文摘)日期:2010年8月21日
编者按: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2005年,他开始以“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的方式与中小学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2006年4月出版了《怎样观课议课》一书,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观课议课”的概念。他认为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中,传统的“听课评课”应该改为“观课议课”更合适,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听”指向声音,“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 “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观课议课”的追求 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其次,“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观课议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的人际氛围。
第三,“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上述三者既是目的,又是彼此的手段,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应该先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容易感受。只有感受到对自己有实际帮助以后,教师才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观课议课”的综合效益和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二、观课如何“观”
“观课议课”过程中,“观”是基础。“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没有了“案例”,“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靶子。
笔者和很多老师交流,大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观课比平常的听课累得多。为什么呢? 观课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点还只是普通观课者“观”的任务。如果是组织者,还有第五项任务:思考如何展开议课,如何组织议课,如何生成有价值的议题。
三、“观课议课”主题的预定与生成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但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比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的工具,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想要成为画家、书法家,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说的是,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再说生成有没有必要。当然有,这种生成不仅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更因为每一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应该承认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当然,这个过程最好不是单纯的传递,而是变成一个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共享过程。
一般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所以生成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读书,需要积淀,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看课的眼睛”。
四、“观课议课”中的人员构成
对于“观课议课”的人员构成,有的朋友建议这样一种结构:“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老师的教学,如果这些人都懂教学,而且又有时间,当然很好。
但是,我认为,今天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时间并不充裕。“观课议课”当然要追求质量,但这种追求又必须在尽量减少烦琐程序的情况下实施,不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感觉太困难,这才有推广和运用的可能性。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这些人员需要精简。
首先,要“简”掉家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有的家长未必懂,也未必有兴趣。
接下来我期望领导不要参与。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1)在今天的背景下,很多学 校的很多老师对校长还是有顾忌的。校长来了,就不好说话了,就冷场了,“议”就没了那种“味儿”。(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难免不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评价中。(3)也有的领导,对教学本身并不在行,却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张口就说。领导说了,大家只好随声附和,议课也就失去了对课的改进价值。
再下来我要“简”掉专家了,这是不得不“简”的。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专家当然好,但是很多情况下,专家没有时间参加这些活动。没有专家,我们就自己掌握这种方法,逐步从由他人提问转向自我提问。当自我观察和提问成为习惯,我们也就发展变化成为了研究型教师。“观课议课”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就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另外,在没有外来专家的时候,学校需要培养自己的“土专家”,通过“土专家”引领大家。
我把学生放到倒数第二的位置。理由很简单,学生的变化是教学最终的效果,要以学论教,就要问学生对课的看法。
老师当然是“观课议课”的主要成员。相同学科有利于深入,不同学科有利于开阔。我是主张跨学科的老师之间“观课议课”的,抱着虚心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受到很多启发。
另外,“观课议课”提倡和鼓励各种观察工具和技术的介入。比如摄像,比如数据采集、统计、处理和分析。如果需要这些技术介入,相应地也就欢迎相关人员的参与。
第4节 陈大伟讲稿--观课议课的观念与实践 主讲人: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来源:百度文库 日期:2012年4月5日
(注:原稿为PPT,不便于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PT稿将另行转发)
注:钟炜的联系方式 ①0813—6201674(办)②邮箱:zhongwei1962@163.com
③博客 zhongwei196207.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