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季建业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8月31日)
全力推进旅游名城建设
——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季 建 业(2007年7月11日)
这次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一次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会议。为开好这次会议,今年5月份,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山西、浙江、海南等省份分古城保护利用、城市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三类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会前,市委常委扩大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这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坚定决心。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研究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把扬州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名城。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精神,讲五点意见。
一、建设旅游名城,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大意义
旅游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 进步的标志。在新的发展阶段,着力打造旅游名城,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也是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人文生态自然资源,增创新优势、建设新扬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旅游产业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是投入大但产出周期长、效益好、带动性大的产业。
●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特点,是人们公认的“绿色产业”、“无烟工业”;具有高增值、高就业、高创汇、高效益的特点,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和文化娱乐的市场繁荣,进而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据测算,旅游产业每创造1元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社会财富;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就带动社会就业4至5人。
●旅游产业不仅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也给相关行业带来诸多商机,给老百姓带来就业岗位、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是名副其实的“摇钱树”,是政府和百姓共同拥有的一个“金饭碗”。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推进工业和服务业的良性互动。
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关键是靠工业化、城市化和服务业“三轮驱动”。
●工业是主体,一个城市没有工业的支撑不行。去年扬州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892亿元,今年可达2500亿元,2010年将达5000亿元。
●城市是载体,去年底我市城市化率已达49.2%,2010年将达55%以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对服务业产生强大的市场需求,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加速发展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在工业增长、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现阶段我市赢得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就会兴旺起来;达到3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到周边国家旅游的热潮;达到5000美元时,就会更多地追求周游世界。目前,我市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在这个时期,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极,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扬州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为建设旅游名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扬州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名都”。悠久的历史给扬州留下了璀璨的文化。扬州文化具有延续性,历代文化都在扬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扬州古城素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称。扬州文化具有包容性,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东西文化在这里汇合。扬州文化具有多元性,广泛体现在艺术、绘画、园林、烹饪等众多领域以及扬剧、扬州评话、剪纸、漆艺等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扬州是生态优美的“绿杨城郭”。扬州历来以环境优美而著称。“绿杨城郭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等,都是扬州生态环境优美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我们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形成了滨河、沿路、环城400多公里的风光带。“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绿水长流,鲜花常开,空气常新,已成为扬州的鲜明特质。
●扬州是精致秀美的宜居城市。自古就有“人生只合扬州居”之说。这几年,我们着力打造精致秀美的城市环境,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去年荣获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做优做美城市环境的同时,我们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重视增强文教卫生、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城市功能,加快传统商贸服务业的整合、提升。
●扬州是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扬州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然遗产、人文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全市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24个亚类和49种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各类别的100%、77.4%和31.6%,仅市区就有484处历史建筑,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2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16处;有旅游景区、景点40多处,其中4A级景点4处。扬州古城有着丰富灿烂的遗存,古朴深邃的老宅、曲径通幽的街巷,是我国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扬州园林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唐代即“园林多是宅”,清代更是“以园亭胜”,特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扬州是“中国运河第一城”,古邗沟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盐文化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一批保存完好、颇具规模的盐商古宅和人文遗迹。扬州宗教文化昌盛,汇集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各有代表建筑遗存,在海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扬州大力实施产业布局调整、城市环境整治,为建设旅游名城提供了空间和环境。
●按照“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繁荣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思路,拉开城市框架,对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古城区工业“退城进区”、“退二进三”,为保护古城腾出空间;沿江产业带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新城西区建设加快,瘦西湖新区建设全面推进。这种布局的大调整,为旅游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扬州建设旅游名城成为可能。
●全面实施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计划,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对历史街区实施严格保护,整修了东关街、东圈门等街区,修缮了准提寺、吴道台宅第、卢氏古宅等一批古建筑。重视弘扬扬州工艺、评话、扬剧、木偶等非物质形态文化,新建了“双博馆”、工艺美术馆等一批文博馆。实施名城解读工程,让市民感知古城内涵,使游客认同扬州文化。
●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集中力量建成了铁路、润扬长江大桥、环城高速公路、扬州港扩容工程等重大交通基础 设施,构筑了对外大开放、大流通的交通格局。加强扬州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基础设施对接,构建“市域环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路先导段等先后建成开通,进一步完善了市域内交通网络。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对城市街巷全面进行改造。
●注重城市旅游景点的开发,初步建成开放了万花园、卢氏古宅、大王庙、南门遗址广场等新景点,深入挖掘和保护城市文化资源。
——从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来看,扬州必须把握机遇,加快建设旅游名城。
●从国际看,世界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旅游产业已经超过汽车、石油化工产业,跃升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安全、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世界旅游及观光理事会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今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旅游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经济强国。
●从国内看,当前我国旅游产业正进入大发展的黄金期。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结构正由“吃穿用”向“住行游”升级。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和国家扩大内需方针的实施,旅游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消费大众化、常态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激发国内游、入境游的热潮。●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以更大的力度又好又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
●从周边的发展态势看,苏州将休闲生态类旅游新项目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启动或在建的旅游项目总数达152个,总投资达450亿元。无锡提出,打造“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度假中心”。
我们前不久考察的山西、浙江等省的6个城市都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发展定位高,发展思路活,发展势头猛,综合效益高,给大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次考察的城市分三类:一是城市旅游类,主要是杭州和桂林。二是古城保护类,主要是平遥、丽江、乌镇。三是度假休闲类,主要是三亚。
●杭州提出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构建“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的大旅游构架,建立1个半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十五”期间景区投入超过100亿元,恢复或新建景区、景点80处。
●桂林提出建设“世界山水体验之都、休闲度假上选之市、居住创业向往之城”,编制了漓江风景区和9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46个景区开发保护规划,着力构建“一城两带三大板块”大旅游圈发展格局。
●平遥提出建设“国际更具知名度、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晋商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一城一山一水一线”的“四个一”的大旅游框架。●丽江提出“远学岜厘岛、近学九寨沟,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
●乌镇先后从“面、线、点”三个方面对乌镇镇区、保护区、重点建筑进行不同功能的规划,提出了“保护古镇、开发新区”的保护利用思路。
●三亚将城市发展思路调整为从“收缩整治”向“拓展提升”转变,从“控制规划”向“应变规划”转变,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建设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这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六个特点:
一是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上下形成共识,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六地党委、政府都把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来抓。发展思路上,跳出旅游抓旅游,把城市本身作为最大的旅游载体,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开发建设,整合全市域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制订旅游规划,开发旅游产品,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二是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把握资源及地域文化特点,创造鲜明个性,以特色吸引游客。这次考察的6个城市,他们都善于挖掘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特征,创造自身特色,打造各具个性的旅游产品,形成了吸引眼球的卖点。如,杭州西湖景观改造、丽江古城酒吧街。
三是大做文化文章,提升旅游度假休闲的文化含量。各地都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注重将文化融入旅游,形成了旅游促文化、文化兴旅游、文化旅游助产 业的发展态势。张艺谋领衔创作的“印象·西湖”、“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这“三大印象”已成为三地的标志性文化旅游项目。杭州重金打造的“宋城千古情”、丽江的“纳西古乐”、“丽水金沙”等文化精品,极具震撼力,大大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桂林阳朔的“世外桃源”,景区内的原始村落、民族寨楼、民族舞蹈、诗词书法、造纸、蜡染等极具古典文化与民族特色。三亚拿着放大镜寻找亮点,抓住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时曾经漂流到三亚这一点,在南山文化旅游区建造了“鉴真文化园”。平遥精心策划“晋商文化”,把古城建筑文化、寺庙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儒家文化和民俗文化都挖掘出来。
四是把准旅游定位,善于找卖点,做亮点,推介城市。三亚创造性地推出了世界小姐大赛,“在争论中加快发展,以成效说服群众”,通过三次世界小姐大赛将三亚推向了世界,大大提高了三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五是深化改革,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各地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提高了旅游的综合效益。杭州对中心城市和近郊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整合,把整个市域直到乡镇都一同纳入旅游规划范围。桂林对一城九县全面规划,同时按照旅游产品的形成要素,以桂林山水四大精品公园和漓江为核心,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整合与旅游产业有关联的13个企业,组建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并发起成立桂林旅游股份公司成功上市。乌镇旅游开发由桐乡市政府直接领导,组建了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和 旅游开发公司。平遥引入企业力量,通过云锦成将大批古宅院改造成民居式酒店,融古朴和现代于一体,既做活了市场、盘活了资源,成为旅游景点,又增强了旅游的体验性。
六是以游客为中心,按旅游化要求改造城市。三亚以游客为中心,对城市的软硬环境进行旅游化改造,不断完善城市旅游交通、旅游标识、旅游咨询、旅游预订、旅游投诉等配套功能。杭州提出,一切为游客着想,“黄金周”引导市民理性出行,鼓励本地人下乡,让客人进城,让景让路于外地游客。
——我市旅游业发展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也有差距。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名城的目标,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加强项目建设,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增长。2004年提出了“三个一”的目标,即国内旅游者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旅游项目投入超过10亿元。到2006年,旅游总人数达13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旅游总收入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旅游项目投入18.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各项指标全面突破。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中瑕瑜互见的特点十分明显。一是发展加速,但在全省的位次不高。2006年,我市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列全省第6位,分别仅占全省的6.6%、5.9%,分别是第1位苏州的30%、25%,在全省没有赢得应有的位臵。二是资源丰富,但整合力度不够。这几年我们加大了对各类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力度,一批新景点对外开放,社会反响较好。但这些对扬州来说,只是刚刚揭开了“千年陈坛老窖”的盖头,还有一大批宝贵资源犹如尘封 的珍珠,散落在扬州城的各个角落,个别部门把社会资源作为“部门所有”。三是产品众多,但整体优势不强。扬州旅游产品以园林观光、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生态休闲等观光型景点为主,但点不成线,线不成面,小、散、浅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更没有形成气势、形成优势、形成冲击力。同时,休闲度假类高端产品开发不够,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游和会议旅游等中高端客源仅占34%。四是环境改善,但整体配套能力不足。这几年我市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得到海内外宾客和广大市民的好评,但对照建设旅游名城的要求,在交通基础设施、酒店、景点建设、旅游配套设施、综合服务、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还不够匹配。五是推进力度加大,但体制机制不活。这几年,我们加大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着手进行了市区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旅游产业的活力和动力得到增强。但就整体而言,条块分割、事企不分、权责不明的问题仍很突出,内生机制缺乏,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步伐缓慢。
当前,扬州旅游产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整合时期、转型时期、突破时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并举的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面对周边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我们不能再观望等待、犹豫争论,不能再封闭分割、各自为战,不能再按部就班、小打小敲,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机遇意识,努力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推进旅游名城建设。
二、全面规划,进一步明确旅游名城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总 体格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世界的眼光、创新的理念、改革的思路、市场的机制,全面谋划、整体推进扬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旅游名城。
——旅游形象定位。
按照“立足基础、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定位。要把握三个方面:
●对城市性质的把握。这是谋划旅游发展的基础。“人文、生态、宜居”是扬州最鲜明的城市特质。文化扬州让人感悟宁静致远的意境,生态扬州让人体验回归自然的纯朴,宜居扬州让人享受和谐美好的生活。
●对旅游资源特色的把握。这是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标志。作为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与有些城市相比,资源的唯一性并不明显,但正是这些资源的多元化,让游客在扬州能感受到文化力量的震撼、精致生活的体验、回归自然的享受、找寻心灵的宁静、复原生机活力。
●对市民、游客认同程度的把握。对市民来说,他们认同的城市是一座和谐、安宁、宜居、能体现生活品质的城市。对游客来说,扬州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能让人放松身心、增添活力的城市。
综合以上分析,扬州的旅游形象口号是“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这符合游客的心理期望,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可以漫步扬州、寻找心灵绿洲。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一经确定,我们就要以此为线索,全方位展示扬州旅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积淀;以此为依托,设计扬州旅游文化标志性项目和系列产品;以此为内涵,策划国际国内旅游传播与营销活动;以此为视角,提炼概括对外宣传扬州旅游文化的口号、标识;以此为方向,倡导城市新生活,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向世界展示扬州清晰的个性化旅游城市品牌形象,推动扬州更有效地参与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竞争。
——发展目标。
●推进旅游产业从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转变,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把扬州建设成为国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国际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旅游名城。
●近期目标:力争到2010年进入全省旅游第二方阵前列,即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超过25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0万人次,年均增长15%以上;旅游外汇收入超过4亿美元,年均增长18%以上;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300万人次,年均增长15%以上;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2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6.5%以上。●中远期目标:到2015年跻身全省旅游第一方阵,到2020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全市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百姓的富民产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布局。
围绕建设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以国内市场为重点,以国际市场为突破口,以历史文化为特色,以资源整合、创新管理为手段,重点建设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会展商务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对扬州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实施整合,形成“一主四片十类”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全面提升扬州旅游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一主”,即以扬州城“两古一湖”(古城、古运河、瘦西湖)为核心的主板块。
●“四片”,即东部滨湖茱萸湾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区,包括茱萸湾、湾头镇、凤凰岛、江都水利枢纽及南水北调源头等景区;南部滨江风情时尚休闲度假区,包括瓜洲古镇、润扬大桥、润扬湿地公园等景区;西部山林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区,包括白羊山、石柱山、庙山、登月湖等景区;北部沿河环湖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区,包括沿京杭大运河、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射阳湖等景区。
●“十类”,区别不同资源,按照整合创新的要求,突出做特做亮10大类别的旅游产品。
一是湖上园林游,展现“扬州以园亭胜”。主要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宋夹城、唐城、保障湖、蜀冈西峰、明月湖一线。二是水城风情游,体验水城风情魅力。主要是古运河线,由湾头茱萸湾—古城段—高旻寺—瓜洲古渡;城区线,由瘦西湖—二道河—荷花池—古运河—北护城河—漕河—邗沟—小运河—长春河—唐城城河—宋夹城河。
三是宗教文化游,带您感悟人生。佛教,包括大明寺、鉴真纪念堂、鉴真学院、观音禅寺、高旻寺、中国佛教文化博物馆(天宁寺、重宁寺)、文峰寺、愿生寺、旌忠寺等;伊斯兰教,包括普哈丁园、仙鹤寺;天主教,包括圣心堂;基督教,包括礼拜堂;道教,包括琼花观、武当行宫、槐左道院。
四是盐商文化游,体验扬州盐商雅致生活。包括个园、何园、卢氏古宅、汪鲁门古宅、汪氏小苑、丁宅、马宅、湖南会馆、湖北会馆、四岸公所、岭南会馆、小盘谷、盐运使司衙门、盐宗庙等。
五是古城历史街区游,聆听小城故事。重现“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历史盛况。可以分为“双东”街区、教场街区和南河下街区三个片区游。如“双东”街区中,东关历史街区包括个园、逸圃、钱庄、武当行宫、准提寺、谢馥春、东关古渡、东门遗址等;东圈门历史街区包括青溪旧屋、熊成基故居、壶园、丁宅、马宅、汪氏小苑、剪纸博物馆等。南河下历史街区包括卢氏古宅、康山园、汪鲁门古宅、湖北会馆等。也可以分为陆轴和水轴游。陆轴为东关街、彩衣街、大东门街、南河下一线,水轴为小秦淮河一线。
六是古城遗址游,溯源城市变迁。有:文昌阁、四望亭、宋井、唐城、宋夹城、南门遗址(历代城门博物馆)、东门遗址(双瓮城)、北门遗址(水陆城门)、西门遗址(宋大城)等。
七是名人故居游,追寻名人的足迹。有:东圈门16号、阮元故居、朱自清故居、董子祠、青溪旧屋(刘文淇故居)、双忠祠、吴道台宅第、贾氏庭院、金农故居、罗聘故居、潘玉良故居、王少堂故居、马可·波罗纪念馆等。
八是文博之旅,穿越扬州文明时空。有: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唐城遗址博物馆、史可法纪念馆、八怪纪念馆、汉陵苑、鉴真纪念堂、崔致远纪念馆、工业展览馆、水环境展览馆等。还有:工艺美术馆、玉景苑、工艺坊等。
九是度假休闲体验类游,还复生机活力。在各景区、景点增加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加强度假设施的建设。
十是淮扬美食、沐浴休闲、购物娱乐游,享受生活的情趣。美食有富春、冶春、共和春、菜根香、小觉林、绿扬旅社、九如分座、寄园旅社;购物有金鹰国际、时代广场、万家福、京华城中城、瘦西湖新天地、五亭龙玩具城等;娱乐有扬州评话、扬剧、扬州木偶的表演等。
同时,我们要针对特殊的群体,利用鉴真、崔致远、普哈丁、马可·波罗等与扬州有关的特殊人物的影响力,推出“鉴真故里游”、“崔致远与扬州游”等。
“一主四片十类”主要指全市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彼此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同时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体打造不同的产品及线路,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扬州旅游资源类别众多、特色鲜明的优势,又可以应对现代旅游竞争的要求,适应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形成扬州旅游整体推进、竞相发展、局部超越的发展格局。以上几个方面是初步构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深化。
三、整合资源,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高起点打造旅游精品 项目规划和实施要围绕大目标谋篇布局,突出重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今后几年,要重点打造的旅游板块和项目是:
——精心打造市区旅游主板块。
瘦西湖、古城、古运河是扬州旅游的传世精品,集中展示扬州文化、生态、宜居特色,是彰显城市特色、引领全市旅游发展的龙头项目。可以说,瘦西湖、古城、古运河旅游板块的开发,不仅是全市旅游的重中之重,是全市共同的品牌,也是全市最大的亮点和卖点。
●扩展做精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是扬州悠久历史的浓缩,是扬州文化资源、文化遗址、人文景观全景式的展现。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优势,积极融入体验、参与、互动等现代旅游元素,努力把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融人文、生态、休闲于一体,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区,构筑“漫步古扬州,穿越三千年”、“诗画瘦西湖,度假新天地”的生动画卷。着力推进以下三类项目建设。△主体观光类项目。
○以人文、生态、休闲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进一步营造出更加自然、和谐、宜人的生态环境;活化水系,沟通瘦西湖与保障湖水系,打通笔架山两侧水道,使邗沟水系直接与瘦西湖水系相连接。
○提升瘦西湖景观,充分利用湖上园林建筑,丰富文化内涵,扩展参与性项目。
○瘦西湖景区扩展工程。以长春路为界,万花园以东形成景区,东南侧为开放性度假休闲观光地;长春路以西,西北侧为园林景区,平山堂路北侧为唐城风情区。
○唐城保护利用工程。○宋夹城湿地公园。
○十里蜀冈绿化提升,实现东西峰连接。
○万花园提升工程。突出花的主题,做足花的文章,通过花卉展示、花卉欣赏、花文化传播,做到“月月有花开,季季有花看”、“步步赏花景、处处闻花香”。
△度假休闲类项目。凸显人文历史、湿地生态特色,打造水上街市和展示宋代风情的温泉小镇,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美食养生等多位一体的高档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笔架山温泉度假村。○华新瘦西湖度假村。
○傍花村、杨庄、梁楼民居改造。○动物之窗。增设参与性游乐板块,开发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旅游新产品。
△人文溯源类项目。
○城址展示项目。挖掘“一城三址”的内涵,描摹汉唐风韵、宋元历史、明清风情,展现扬州城悠久历史之源。
○宗教项目。大明寺、鉴真学院、观音禅寺、铁佛寺等宗教场所,扩大宗教文化游,吸引回头客。
○邗沟,溯古运河之源。汉陵苑、隋炀帝陵、平山堂、观音山复建迷楼、整修唐城,溯汉王、隋炀帝、宋知州之遗风,“穿越三千年”。
●保护复兴古城区。扬州古城的特质在于人文底蕴深厚,富有生活的气息。漫步古城,可以感受到书卷气、宁静感,可以领略古城的繁华、盐商的雅致生活,可以体验一种心路历程,感受文化力量的冲击。重点要做好几个历史街区的复兴与改造,全方位再现扬州古城的生活方式。
△“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双东”历史街区汇集了扬州老城区古巷名园、古宅民居的精华。要按照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原则进行保护和整治,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充实旅游休闲内容,增添新的公共活动空间,将“双东”街区打造成为欣赏传统风貌、品味古城经典、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旅游街区。近期重点整治个园片区、壶园片区,沟通街巷游线路。
△南河下盐商生活街区。盐商古宅、会馆是这一街区的看点。要以盐文化为主题,将众多的园林会馆、盐商住宅等景点 整治串连,打造具有传统风貌和特色、展示扬州盐商文化的旅游体验区,打响“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的品牌。近期重点整治以卢氏古宅为重点的康山园文化街区,以汪鲁门古宅、湖北会馆为重点的会馆区,以二分明月楼、小盘谷、廖可亭故居为重点的丁家湾街区。
△教场市井民俗生活街区。以商贸购物、市井文化、休闲体验为主,打造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示区。近期重点恢复修复一批老字号店。
△特色街。国庆路、广陵路—甘泉路老字号、传统店铺林立。彩衣街与大东门街、东关街是“十里长街市井连”的典型街区。北护城河打造工艺美术休闲长廊。毓贤街、萃园巷等要进一步加强整合和策划,努力打造商贸特色街区。
△开发利用民宅。民居式酒店是古城街区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可以把一批古城旧宅开发成地方特色旅馆,让游客们体验扬州盐商、扬州市民的雅致生活,使古城民居成为游客的心灵驿站,也可把名人名宅改为博物馆等。
●开发提升古运河。以茱萸湾、大王庙、康山园、汪鲁门古宅、南门遗址、高旻寺为重点,向邵伯湖、瓜洲古镇南北延伸,打造运河游,通过运河沿线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景观的解读,全景式展现运河的历史文化。将康山园、汪鲁门古宅、大王庙打造成休闲服务重要节点。依托城区内主要水系,打造临水风情街、工艺美术长廊。加大古运河综合整治、景观提升和项目开发力度,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古运河旅游线,创 响“中国运河游”品牌。
——推进县(市、区)旅游片区联动发展。
●东部:滨湖茱萸湾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区。以京杭大运河、廖家沟、邵伯湖水系为依托,以茱萸湾、湾头镇、泰安镇(凤凰岛)、邵伯镇为主体,以滨湖生态游览度假为主题,整合广陵、邗江、江都的湖河资源,打造养生、健身等休闲度假类产品。重点发展茱萸湾、凤凰岛生态游,开发一批度假村、养生健身度假园,开发归江十坝、水上运动休闲等项目,形成游客生态度假市场、市民休闲娱乐市场、老年养生型“银发”市场、商务会务市场。
●南部:滨江风情时尚休闲度假区。整合邗江、仪征滨江地带的旅游资源,以瓜洲古镇、润扬湿地景区、润扬大桥、滨江高尔夫球场等为主体,以“古渡、大桥、滨江风情” 为主题,以休闲度假为重点,重点打造瓜洲古镇、春江花月夜景区、阅江楼、青少年度假营地、高尔夫球场和长江风情游、健身游等项目,应对白领人士、青少年休闲度假客源市场。
●西部:山林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区。以仪征白羊山、庙山、石柱山、登月湖等为主体,开发西郊森林公园、石柱山地质公园、星河生态园、汉墓群等产品,突出生态观光、休闲、健身功能,打造西郊休闲度假类产品。
●北部:沿河环湖水乡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区。以京杭大运河为轴线,以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射阳湖为主体,打造沿河环湖生态旅游区,发展邵伯古镇、高邮邮文化、盂城驿、文游台、宝应湖西正润生态园、宝应射阳湖温泉以及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应对大众市场。
——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文化旅游项目是文化与旅游的有效对接和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也是扬州旅游的特色所在。
加快文化博览城建设。高水平建设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和文化广场,充分展示扬州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民俗风情,促进古城保护、文化设施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联动,把扬州打造成“文化博览城”。
全面实施古城保护和名城解读工程。进一步提升古城保护、全面保护水平,按照遗存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可识别性要求,对古城区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进行更加严格的保护,对现有的各级各类文保单位、文保点以及今后新发现的所有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全面保护。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作,加强对扬州历史文化包括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建筑、扬州宗教、扬州盆景、扬州工艺、扬州戏曲等的研究与整理,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资源。
打造综艺节目。利用扬州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借鉴杭州的“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等模式,着力打造一台特色鲜明、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精品。木偶剧《白雪公主》可作为文化旅游的保留节目。拍摄一部反映扬州盐商的电视剧,拍摄一部推介扬州旅游的城市形象片,征集扬州旅游形象宣传的口号、标 识,评选扬州旅游形象大使,联合一批城市电视台集中连续宣传扬州。
建设民风民俗民艺展示工程。相对集中开辟扬剧、木偶剧、扬州评话等专业演出场馆;在扬州工艺坊展示工艺、技艺等百艺;整合挖掘扬州民俗文化。
——加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产品的开发。
●各景区、景点增加参与性体验性项目,让景区、景点“活”起来。
●规划建设一批演艺中心、娱乐中心、度假中心、健身中心、养生中心,让青少年游客“动”起来。
●开发一批文化体验类项目,名城解读、文化讲堂、工艺表演等,让高端客人体验文化、体验生活。
●开发一批会务、修学项目。
●积极引导和开辟夜间游览、夜间演出、娱乐购物等现代生活内容,进一步聚集人气、激活消费、促进繁荣。
打造以上旅游精品,工程浩大,项目众多,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六项原则。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主要在规划引导、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旅游产业是一个长线产业,政府要超前投入、适度投入、引导投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各类企业广泛参与,引导各类资本多元投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产业发展机 制。二是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保护是开发的重要前提,开发是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把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好,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集约发展的道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环境建设相结合。把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工程、打造文化博览城、打造“绿杨城郭新扬州”结合起来,与扬州城市建设管理结合起来,按旅游化改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四是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结合。要大力继承和弘扬扬州文化,坚持文化与旅游相融。同时,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注重“推陈出新”提升传统旅游项目,善于“无中生有”开发旅游项目,巧于“移花接木”创新旅游项目,使旅游成为展示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五是坚持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以长远的眼光、大的思路去规划,分步、分区域、分时段实施,统筹规划协调,市、区、县联动,不断推进,逐步完善。六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增长、环境优化、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社会进步的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格局。
对旅游布局和项目,会后还要进一步谋划、论证,明确分步实施序时,明确责任单位。
四、优化环境,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
良好的旅游环境是旅游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和基础,是 体现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城市进行旅游化改造,全面优化提升旅游发展环境,努力做到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机统一。
——改善交通设施环境,完善旅游交通体系。
●着力形成航空、公路、铁路、水运、城际交通、公共交通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切实改善我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通达条件。
●加快推进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江海高速、扬溧高速、扬州至安徽公路扬州段的新建、扩建等工程。
●开拓扬州火车站发往各地的线路,增加运力,扩大容量。●重点加快苏中机场、宁扬城际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的申报与建设。
●完善扬州港客运码头。
●努力健全宁、镇、扬城际旅游公共交通网络,提高与苏南、上海等地的班车频率和便捷程度,构建全面对接、融入“宁镇扬”经济板块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大旅游交通格局。
●整合城市旅游交通资源,完善公交车、旅游巴士、出租车、水上巴士、观光三轮车有效衔接、互补的市区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加紧推动市域内旅游直通车(线路)的开通,辐射周边地区。
——加强旅游功能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按照旅游发展的六要素的要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酒店住宿:增加接待能力,提高接待水平。改造提升现 有酒店星级,有重点地规划、建设一批高品位有特色吸引高端客人、商务客人的五星级酒店或度假村,加大香格里拉、华新瘦西湖度假村等项目的推进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力争新增3-5家五星级酒店或度假村。合理有序地利用古城区名园旧宅开发建设民居式酒店或民俗客栈。鼓励引进、发展城市经济型连锁酒店,适度发展民居、家庭旅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旅游购物:合理规划旅游商品集散中心的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经营管理规范的旅游商品基地和购物场所。如完善提升文昌商圈、京华城、瘦西湖新天地、五亭龙玩具城、工艺购物、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等。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规模”的原则,加强特色娱乐点、娱乐项目、特色休闲街区的建设打造,形成街区化、特色化、系列化。如东关风情街、演艺中心、茶馆、酒吧。
●发展有特色高层次的休闲项目。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转变传统休闲观念,积极倡导高层次、雅致化的休闲方式,重点打造一批沐浴、足疗、SPA等场所,提升城市休闲文化品位,培塑扬州休闲旅游品牌。
●完善提升市民公园、游园以及市民广场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游憩功能、休闲功能。按照景区标准规范,改造重点街区、社区、道路、公园、广场等,进行绿化、美化、亮化、人文化。积极打造古城区、古运河沿岸景观步道和亲水平台,形成亲近友好的街道界面和开放式、游乐型滨水空间,实现旅游休闲功能的配套化、特色化,着力体现文化性和主题性,凸 显古城、水城的人文、生态、休闲特色,凸现城市即旅游的整体氛围。
——旅游化改造市政设施,整治市容环境。
用科学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重视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在建筑、街景、道路、空间、绿化、水系等方面,保持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质、地方建筑风貌和自然生态原貌,凸现名城形象清丽、内涵深厚、精致典雅的个性。
●推进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用生态理念、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名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增加城市绿地,整治城市水环境,完善沿路、滨水、环城的城市绿色空间,增加绿化层次,提升绿化档次,打造形成沿路、滨河、环城绿化长廊和“绿肺”系统,形成一路一景、一路一树的城市环境。加大水污染防治和空气污染源治理力度,打造水清气爽的清新环境。
●对市政设施进行旅游化改造。统一规划,逐步改造城市道路、街巷、水系,增设盲道、健身步行道,增加旅游标志、标识,配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环卫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停车设施、消防设施,整治市容市貌、广告店招,整合各旅游点的连接线等,建立良好的旅游秩序。
●建立健全医疗急救系统、区域性旅游标识系统等,配套完善旅游景区、景点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切实强化公共卫生管理。完善数字化城管新模式,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以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旅游环境的提升。
——提升城市文明,优化服务环境。
●积极传承扬州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凸显城市宁静、和谐、文气的独特气质;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程度,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致力于打造充满活力、亲和力、人文魅力的现代化旅游名城。
●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旅游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弘扬市民热情好客的美德,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不断完善旅游软环境。
●大力推进诚信旅游建设,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健全旅游诚信体系。依据有关旅游法规,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和游客投诉机制,加大对旅游行业和各环节的监管力度,推进全市旅游市场的规范化。
●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可移动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旅游企业公共平台。
●建立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整合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旅游投诉等功能。为做好旅游安全工作,设立旅游呼叫中心,设立呼叫专号,实现与110、120等公共服务专线的联动,为游 客提供全天候旅游咨询、投诉、紧急事件应急处臵等服务。
五、创新机制,切实增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旅游产业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的“集成”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名城,不仅是旅游部门的首要任务,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各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围绕建设旅游名城的目标,要突出“五个强化”。
——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发展旅游经济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切实把旅游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驾驭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能力,定期部署工作,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调整完善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规划指导、协调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旅委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加强行业管理和市场管理。
●园林、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部门和县(市、区)要按照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做大做亮各类各级景区、景点,积极兴办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增强扬州旅游产品的常年化、丰富性与参与性,提高扬州城市和旅游的关注度、美誉度。
●公安、城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景区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工作,方便游客出行,打造“平安扬州”。
●商贸部门、工艺联社要不断强化商旅结合、工(艺)旅结合,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购物、休闲环境。●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加快旅游名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把旅游宣传融入招商、外事等各项活动中,调动各方面力量宣传扬州旅游、发展会展经济;统一对外宣传推介的标识、口号,各项工作在旅游名城的整体形象架构之下有序开展。
——强化旅游投入机制创新,整合旅游资源。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旅游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旅游资源跨地区、跨部门整合。
●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加强推介招商,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景点、经营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重点吸引国内外著名的旅游企业集团、投资公司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
●进一步改进政府投入方式,通过适当注入引导资金、协调贷款、提供贴息,合理运用项目特许权、运营权、资产所有权等方式,引导更多的资本投资旅游、发展旅游。
●加快旅游事业单位改制步伐,对于特殊的文保单位、宗教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保护资源、维护所有权的前提下,实行公有资产、保护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三产”分离,积极运用拍卖、租赁、转让、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盘活经营性资产资源,提高效益。瘦西湖旅游发展公司、扬子江集团作为我市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融资;名城公司吸收城控 公司投资,进行增资扩股,重点负责古城保护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积极探索通过资本运营方式,打造成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形成市区旅游“一委三公司”的构架。
——强化政策激励机制,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市委、市政府将制定出台《旅游名城建设行动计划》,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旅游,特别是高档次酒店、度假村、会展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城保护和景点开发,鼓励跨部门、跨地区整合旅游资源,鼓励国内外一流旅行社来扬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地方和部门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在旅游规划编制、宣传促销、重点项目建设、公益性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设立旅游产业扶持发展基金,安排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加强扬州城市的整体推介,加强对旅游项目投资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推广、人才培训、旅游配套等方面的项目贴息和扶持引导。鼓励本地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旅游景点升级扩容。
●加大对旅游企业扶持力度,实行旅游企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用水、用气价格并轨。加大对旅游景区、景点升级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景区、景点升级及文化遗产申报,重点抓好瘦西湖景区申报国家5A级景区、古城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以及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
——强化宣传促销机制创新,大力提升旅游形象。
●在宣传中我们要突出扬州品牌,突出城市形象和整体优
势。今后全市各类宣传活动都要冠“扬州”名,统一打“扬州”牌。
●进一步做好节庆营销文章。充分发挥“烟花三月”节品牌效应,积极探索新的办节方式,提升办节、办展档次,打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品牌。
●进一步提高媒体营销水平。针对重点国家和地区,加强与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凤凰卫视、重点城市晚报等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和知名网络媒体的合作,构建立体化宣传格局。
●进一步加大文化营销力度。突出打好“文化牌”、“名人牌”、“盐商牌”等,创作一批以扬州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大型综艺节目、名篇佳作。
●进一步挖掘开发鉴真、崔致远、普哈丁、马可·波罗、盛成等名人品牌资源,加强日本、韩国、东南亚、西亚和欧美市场的开拓力度,拉长入境游这条“短腿”。
●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南京、镇江的联系和协作,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要素配臵、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
——强化人才培育机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坚持科教兴旅、人才兴旅,加快形成企业管理、行业服务、一线员工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
●强化旅游专业人才、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认证制度。重点培养和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导游、翻译等专业人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
●积极参加全国和世界各种旅游相关组织,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扬州旅游知名度。
●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支持创办旅游经济实体,鼓励兴办旅游开发研究机构,完善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创造尊重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创业环境。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建设旅游名城,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思路、更大的决心和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季建业烟花三月致辞
季建业在“烟花三月”节开幕式上致辞
2008/04/19 06:39 来源:扬州日报 进入社区讨论 听听音乐 看视频新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千年古城扬州的历史街区,隆重举行2008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开幕盛典。站在古城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我们内心充溢着对古城的感恩、对文化的崇敬、对历史的敬畏、对市民的挚爱和对远道而来朋友的深情。首先,我代表中共扬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459万扬州人民,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 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扬州市民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站在这块土地上,我们会感受到扬州古城的古朴典雅、大气从容,感受到扬州文化绵绵不绝和扬州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里是扬州的历史长廊。眼前的青砖、小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每一个文化符号都镌刻着扬州的历史印迹,一幅千百年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次第展开。这里是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的发源之地;这里是2100多年前西汉吴王刘濞 “即山铸钱、煮海为盐”,1200多年前唐代扬州开埠建港、云集万商,200多年前清代扬州盐漕并重、发展商贸,创造了扬州历史上三次辉煌的兴盛之地;这里是“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繁华之地;这里是“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千百年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正是扬州历史上的繁荣兴旺,激励着我们今人再创新的辉煌。
——这里是扬州的文明之“根”。文化是扬州城市的“魂”,古城是历史文化的“根”,街巷是文化古城的“脉”。在近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丰厚的历史遗存在这里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传承,独特的人文风情在这里展现,扬州园林、工艺、美食、曲艺等在这里荟萃。正是由于扬州源远流长的文脉,才使扬州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才使今日扬州能够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这里是扬州人民的精神家园。悠久的历史和南北文化的交汇、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塑造了扬州特有的人文精神,吴王夫差、隋炀帝在这里开挖运河、沟通南北,鉴真大师从这里六次东渡、百折不挠,文章太守欧阳修、苏东坡在这里心系民生、讴歌扬州,民族英雄史可法在这里抗击清兵、可歌可泣,一大批盐商巨贾在这里创造财富神话,“扬州八怪”在这里创新求变、开一代艺术新风。近代以来,古城还走出了一大批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走出了令人骄傲的市民百姓。应该说,开放包容、创业创新、自强不息、守望相助的人文精神已深深铭刻进古城大地,铭刻在扬州人民的心灵天地。正是世世代代扬州人民辛勤耕耘、精心呵护这片精神家园,扬州才具有不断跨越前行的不竭动力。
——这里是扬州的魅力所在。徜徉在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漫步在花木葱茏、生机勃勃的古运河畔,穿行在名人故居、盐商古宅、私家园林、书院会馆、道观名刹,传统文化触目可及,古韵古风扑面而来。扬州城外美内秀,形神兼备,美在城市格局,美在建筑形态,美在整体色调,美在环境和谐;秀在人文内涵,秀在优美环境,秀在历史风貌,秀在精致典雅。正是这种迷人的魅力和夺目的光彩,彰显了今天扬州“人文、生态、宜居、和谐”的城市特色。
女士们、先生们,市民朋友们,扬州古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独特资源,是扬州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扬州市民的生活空间和精神家园。世世代代的扬州人精心守护着古城,历届党委政府悉心保护了古城,传承文化、延续文明、推进扬州古城可持续发展、再创辉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这几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秉承“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方针,以崇敬而又感恩的心情、谨慎而又科学的态度、务实而又细致的作风,从点及线到面,全面保护古城街巷体系,保护古城风貌,保护古宅名园,保护古巷古井、古树名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整治了一批古老街巷,修缮了一批古宅名园,恢复了一批历史遗迹,建设了一批遗址公园,开辟了一批展览馆所,挖掘展示了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了非物质文化,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提升了城市形象品位,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激发了扬州人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双东”历史街区是古城保存最完好、历史遗存最丰富、传统风情最浓郁的区域,今天我们修缮了逸圃、李长乐故居、胡仲涵故居、壶园、武当行宫等,打开了一扇集萃古城人文的窗口,再现了扬州丰富和谐、富有情趣的古城居民生活状态,塑造了古城保护利用的样本,让古城街区恢复了历史记忆,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灿烂辉煌的历史、悠久绵长的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一个国家前行的精神力量。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就有了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就有了城市的张力,源远才能流长。文化既是城市的魅力和影响力,也是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千年古城,我们为扬州古代文化的万千气象和繁荣昌盛无比骄傲;环视今日扬州,我们为扬州深厚的人文底蕴、优美的生态环境、精致的人居品质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扬州,我们为良好的合作空间和无限的发展前景激情满怀。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新一轮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发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集中集约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进一步推进文化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进一步推进旅游名城建设,打造一流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推进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城乡建设、完善功能,改善老百姓生活品质,努力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建设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为和谐,世人更为羡慕和向往的新扬州。
女士们、先生们,市民朋友们,历史文明绵绵不绝,未来发展浩浩荡荡。我们期待着与大家共享文明,期待着与大家合作发展,期待着与大家携手开创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第三篇: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新疆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2 011年5月2 5日)同志们:
今天,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隆重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面部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各项工作。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刻分析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做出的重要决策,必将对新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次大会必将成为新疆旅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旅游局,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全区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新疆旅游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春贤书记、努尔主席就新疆旅游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组对新疆旅游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向区党委、政府提交了调研报告。借此机会,我结合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对新疆的旅游业发展谈一些意见建议,不当之处,谨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一是全球旅游发展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0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不少国家政治动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全球旅游业仍然实现了快速复苏和较快增长。2010年全球入境过夜游客达9.35亿人次,比2009年增长了6.7%。2011年以来,日本发生特大复合型灾害,西亚北非激烈动荡,美国击毙本·拉登之后发出全球旅行警示等等,对全球旅游币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基于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乐观估计,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11年全球旅游业将继续增长,增长幅度在4%—5%之间。
二是全球旅游发展重心逐渐东移。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北亚市场和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市场保持强劲增长,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市场以及东南亚市场保持稳定增长,为全球旅游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使得全球旅游发展重心不断东移,据亚太旅游协会统计,1995—2009年,亚太地区国际旅游接待量年均增长率达5.8%,明显高于全球同期3.6%的年均增长率。2 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亚太地区旅游降幅明显小于全球平均降幅,2010年亚太地区在全球率先复苏并成为增长最为强劲的地区,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04亿人次,增长12.6%。
三是主要国家或区域组织普遍制订旅游发展中长期战略。如美国出台《旅游促进法案》英国制定《2012年决胜:旅游业战略和超越》,澳大利亚制定《国家长期旅游业战略》加拿大公布《2009—2013年旅游业发展战略》,日本出台“新成长战略—重建活力日本方案》,韩国制定《观光产业先进化战略》等。最近,欧盟发布了《新欧盟旅游政策框架》,东盟十国签署了《2011—2015年东盟旅游发展战略计划》。这些国家战略的总体特点是以国家整体宣传推广和产业促进为导向,以旅游新产品开发和旅游品质监控为重点,政策目标非常明确,操作性很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经济年均增速达1 5%,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速,旅游业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率先恢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亮点之一。2 01 0年,我国国内旅游21亿人次,同比增长1 0.6%,居民年人均出游1.6次;入境过夜游客5566万人次,增长9.4%,旅游外汇收入4 5 8亿美元,增长1 5.5%;中国公民出境旅游5 7 39万人次,增长2 0.4%,旅游息收入1.5 7万亿元,增长21.7%。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 35 0万人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旅游人数7.6亿人次,增长1 5%;国内旅游收八5 2 6 2亿元,增长23%。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33亿人次,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出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旅游消费”。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旅游业和旅游消费意义重大”。2 0 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最近,国务院把每年的5月1 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5月1 9日前后,全国各地组织了多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利民惠民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公民旅游意识、激发了群众的旅游热情。国家层面的“旅游法”互法工作由全国人大财经委牵头,正在加快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越来趟高,全国有27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最近上海、北京、江苏、云南等省市又明确提出把旅游业率先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由于旅游业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和工作抓手。同时,外资、民资投资旅游业的热情持续升温。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表明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新疆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其中对新疆发展旅游特色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将新疆建设成为西部旅游胜地”,“要发展旅游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是旅游业成为新疆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我们认为,从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新疆所处的发展阶段看,新疆旅游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优化新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新疆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新疆农牧民脱贫致富和促进社会就业,有利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
在人均GDP超过4 0 00美元与我国旅游业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的大背景下、新疆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六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新疆毗邻中亚、西亚和南亚,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历史上就是欧亚大陆交通和叉明交往的通道,在7000多公里的丝绸王路中新疆段长达26 0 0多公里,是丝绸之路线路上保存历史文化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新疆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的特殊地理环境,构造了极高极低的奇特地形、最热最冷的独特气候,形成了绵延上千公里的壮丽立体景观。新疆与欧洲王要旅游客源城市间的距离仅有京沪广与这些城市距离的三分之二,发展跨国旅游和边境旅游优势明显。
二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富集。新疆拥有5 6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约占全国资源类型总量的8 3%。新疆旅游资源充满新奇感、神秘感和原始感,天山、喀纳斯、吐鲁番、那拉提、喀什、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旅游景区,浓郁民族风情和多元宗教文化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知名度。新疆特定的地理区位,使新疆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的特色。兄弟民族各具风采、民族风情浓郁、文化艺术独特、成为天山南北最生动、最活泼、最具吸引的人文景观资源。
三是处于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推动下,新疆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十二五”期间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今年就将完成6 2 0 0多亿元,这也将使新疆成为旅游投资的热点地区。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在新时期的战略定位,将加快推进形成国内外游客通过新疆“西进东出”和“东进西出”的新格局,新疆作为亚欧大陆桥上重要旅游通道、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正在加速形成。19个省市全方位、立体式的对口援疆,将极大地增强新疆与内地省市之间的联系,新疆的人气旺了,往来的投资者、商人多了,旅游就更发达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下,各旗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树立新疆理念,创造新疆效率,弘扬新疆精神,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将成为新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是区内外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改革开放初期从乌鲁木齐乘火车到北京需要耗时一周,现在乘飞机只要3个多小时。到2015年,新疆将基本实现连续14个地州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各师的公路高速化,高速公路将超过5000公里;铁路网络将形成环绕塔里木和准葛尔两大盆地、沿天山南北、多条出疆通道相互交织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系统;全疆机场将达21个,形成“两网两路”的航空网络。目前、新疆连接1 9个对口援疆省市的航班已全部开通,新疆航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东呈扇状连接内地城市,向西呈扇状辐射中亚乃至欧洲各地的“一网两扇”的航线网络布局将日趋完善。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使新疆远离主要旅游客源地的历史将会彻底改变。
五是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新疆接待国内游客突破3 0 0 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 0 0亿元,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新疆旅游法规和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从自治区到各地州市再到县的旅游分级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新疆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健全,全区共有A级景区226家,其中5A级4家,逐渐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五区三线”为重点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扛造了喀纳斯、喀什、天池、葡萄沟、那拉提、赛里木湖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旅游景区。新疆目前拥有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较高、乐于奉献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和一批善于市场开拓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全区旅行社4 4 0多家,星级饭店500余家(五星级15家),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系的院校2 0所,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1 00万人。
六是新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在各个时期都对旅游业发展做出重大决策部署。“7.5”事件后,新疆区党委、政府及时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安排专项扶助资金,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帮助旅游企业度过难关,2 01 0年以来,新疆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并决定逐年递增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党委第十七次常委(扩大)会议强调要刻不容缓地推进旅游业发展,本次大会又下发了《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从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资金项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支持力度随着全区上下对旅游业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各部门、各行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重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全区旅游业发展环境有了根本改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新疆旅游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新疆旅游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旅游业发展还面临若干制约因素。一是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富集的旅游资源还不相适应。资源优势尚未转变成经济优势。二是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准与海内外游客快速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三是旅游人才与新疆建设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时,由于时间距离和气候环境制约,游长游短问题依然存在,旅游淡季时间较长,旅游综合效益易受影响。对这些司题,新疆第十七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已经做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国家旅游局将按照区局合作协议的精神,与新疆共同推进上述问题的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一是围绕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强刘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建议新疆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进一步加强刘旅游业发展的领导,进一步发挥新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建卫和完善适应大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进一步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政策,例如推动旅游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水、电、气同价的政策。进一步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在区内逐步建立统一无障碍的旅游大市场。要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旅游开发保护理念,按照春贤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做好旅游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规划布局上既要注重大气又注重精致,既注重传统又注重现代,突出地域、民族和又化特色。
二是围绕建设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围绕本轮新疆基础设施的大投入,配套做好直接为游客服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规划建设一批连通重点旅游区得断头路和连接线,一批旅游安全救援设施和项目、旅游集散中心和游客咨询中心、旅游指示标识系统,自驾车服务设施、旅游环保设施。要继续重视旅游厕所建设。要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原则,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和重点景区建没项目。根据新疆景点多、线路长的特点,要推进支线机场之间的环飞,改目前的放射状为网格状,增加各支线机场到国内主要客源地和周边主要目的地的航线。
三是围绕西部旅游胜地建设,进一步打造新疆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十二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将与新疆共同在国际市场打造代表新疆的主导品牌,推出1到2条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新疆是个好地方”是新疆的整体品牌形象,建议围绕这个主导品牌,树立全区旅游宣传推广一盘棋的思想,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币场结合起来,做好针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国内主要客源地和对日韩、欧美、东南亚、港澳台国际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推广活动。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对口援疆客源地的宜传推介,吸引支援地区居民赴疆旅游。新疆人均GDP已经突破3 0 0 0美元,要积极开发新疆区内旅游市场,推进新疆人游新疆。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外相关地区的旅游合作,发挥新疆在上合组织框架中的特殊优势,把“丝绸之路”打造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要开发具有中国地域特色和新疆民族特点的旅游品牌与项目,着力建设好天池、喀什、喀纳斯、那拉提、吐鲁番等一批国家级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乌鲁木齐、吐鲁番,克拉玛依、石河子、喀什等一批国际性的特色旅游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地域鲜明、文化浓郁、产品各异的特色旅游乡村(镇)。
四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发展软环境建设。新疆各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特色多样、民间文艺丰富多彩,要注重保护挖掘,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 文化的紧密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水平。要整合利用新疆旅游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提升现有旅游从业人晁专业化水平,鼓励新疆与对口支援省市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实习与合作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从国内外引进一批懂经营、懂管理、懂市场宣传推广的专业性、适用型旅游人才。建议加快制定修订新疆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等方面规章和标准建设。要进一步规范和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投诉处理等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海内外游客对新疆的满意度。
在这里我想对推动兵团旅游业发展提点建议。从旅游业的角度,地方和兵团是一个整体,从旅游者的视角,到了兵团也就到了新疆。经过多年发展,兵团旅游业已经成为兵团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兵团经济转型、富民兴边发挥了特殊作用。同时,兵团旅游作为新疆旅游业的重要板块,为推进兵地融合、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兵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兵团旅游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兵地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视角,从创建机制、共同开发、共树形象、共享客源切入,总体规划新疆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布局。对此,国家旅游局将大力支持并与自治区和兵团一道推进。同时,建议自治区继续大力支持兵团旅游发展,比如,将兵团旅游企业纳入享受与自治区旅游企业同等的优惠与奖励政策范围。
同志们,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前景广阔。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疆一定能早日建成西部旅游胜地和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新疆旅游业发展。衷心祝愿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谢谢大家。
在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张春贤
(2011年5月25日)
同志们:
这次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在“十二五”起步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亲临大会,让我们表示感谢。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在去年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首次从战略层面上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设为 “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随后,自治区又专门邀请国家旅游局和专家组来疆调研指导;去年11月,自治区出台了在财税政策方面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文件;今年4月份,自治区又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旅游工作汇报,研究旅游发展问题。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提出新时期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出台政策,加强领导,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区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281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1%。接待国内旅游者0.3亿人次,是2005年的2.1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通讯、住宿、餐饮、会务等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有较大改进。到2010年,全区旅游星级旅店435家,其中五星级就有15家;三是旅游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喀纳斯、喀什、天池、葡萄沟、那拉提大草原、赛里木湖等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旅游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2010年,新疆旅游实现了三个突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了3000万人次,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一成绩是在“7·5”事件使新疆靠游业遭受重创,加之受国际盘融危机冲击,年初稳定形势严峻、各方面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这一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医党委、政府牢牢把握旅游对重塑新疆形象的重大意义,科学部署、综合施策,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全力推介,各级旅游部门主动作为的结果;也是国家旅游局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各兄弟省市区大力支持的结果。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广泛宣传了新疆安全稳定、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大大提升了新疆的形象和影响力,而且进一步鼓舞和提振了全区各族人民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信心和决心。在此,我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有关部委、向全区旅游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旅游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旅游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旅游发达省份相比,与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新疆旅游资源开发挖掘还不够,旅游精品少、产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游长游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正视差距,进一步增强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科学跨越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开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充分认识旅游业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新疆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同时具有连接欧亚、毗邻多国的地缘优势,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当前,新疆已经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特殊重要作用,立足新疆实际,刻不容缓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是推进新疆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战略选择。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产业,也是惠及民生的富民产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新疆旅游业既是着眼长远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信心、营造发展环境的迫切现实需要。当前,旅游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入境过夜旅游平均增长4%以上,国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8%以上,高于全球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不少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社会投资、就业,税收已超过本国经济总量的10%以上。目前,世界旅游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全球最安全、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新疆旅游业已经呈现出大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5.6%,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2010年全区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00万人。旅游产业正在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完全具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
(二)要充分认识旅游业是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既可直接扩大消费,还可带动其他消费,对交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会展等有明显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有积极促进作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元。2010年,新疆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总体看,新疆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随着新疆新一轮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到来,我区经济总体规模将迅速壮大、第二产业比重会大幅上升,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繁重。调整产业结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点产业,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对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扩大内需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保持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在扩大内需上下更多功夫。旅游业是市场需求旺、消费潜力大的产业,“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处处与消费密切于日关。抓住旅游这个第三产业的龙头,就抓住了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去年以来,我区“黄金周”旅游消费不断增长,带动全社会假日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旅游新产品不断出现,旅游日益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领域,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将越来越明显。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对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要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实施惠民战略的重要举措。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可带动4—8个间接就业。当前,新疆面临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的双重压力。旅游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和带动效果明显的特殊优势。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4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76元。尽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新疆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山区和农牧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牧民增收比较困难,发展旅游产业是加快贫固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譬如,通过喀纳斯国家5A级景区的开发建设,成功解决了景区内牧民的就业和脱贫致富问题,也极大地带动了布尔津县域经济的发展,2010年,该县旅游业收入相当于该县GDP的43.4%农牧民依托旅游增收致富,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布尔津县由贫困县一跃成为自治区的经济发达县。
(四)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实施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客观要求。旅游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增进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生活方式了解和理解,加深相互交流的最重要、最便捷通道。通过旅游,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增进互信、共识和谅解,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国内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凡是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人们的开放意识、文明意识、发展观念就比较强、比较新,就更容易接受先进理念。新疆特殊的地缘区位环境,决定了旅游是新疆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突破口,在一定意义上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实现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的目标,对构建和谐稳定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重新思考、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新谋划我区旅游业发展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内地旅游发达省区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新疆旅游的现有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特色优势和品质优势等)、制度优势(对口援疆机制等)和后发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宾馆、物流、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提升,带动城市建设、文化娱乐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冶久安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紧紧抓住机遇,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大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世界级旅游精品名牌,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区实现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5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在8%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左右,旅游从业人员力争达到50万人以上,带动200万人就业。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必须做到几个坚持:
一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跨越。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造旅游精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台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二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政策激励、资源整合和市场监管职能,着力构建具有新疆区域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把带动当地就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大发展,确保让各旅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走向富裕、走向现代文明。
四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必须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确保新疆旅游资源成为最具永续发展能力的绿色、生态、健康、环保型产业。
四、突出重点,全面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十二五”是新疆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科学跨越的关键时期,要围绕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1、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规划。要着眼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搞好旅游产业各项规划,加快形成以以自治区规划为总纲、地州(市)规划为框架、旅游区点规划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体系,;要加强与其他产业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在已编制好喀纳斯、伊犁河谷等几个主要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编制好其他重点区域、重点线路、重点产品的各项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规划编制一定要做到精细化,譬如具体到旅游厕所的最佳选址应该在哪里,旅游休闭的座椅应该摆在什么位置等等都应该统筹考虑、精心安排。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度,重大项目建设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没有规划的旅游项目坚决不开发。确保全区旅游资源开发及产业建设科学发展。
2、突出特色、打造精品。①新疆是大美之地、壮美之地,任何一个地方都展现出一种神奇的意境和自然风情,都沉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新疆旅游产业发展要根据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突出打好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这张牌。②继续重点建设好喀纳斯、天池、吐鲁番、喀什、那拉提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景点,不断增强新疆旅游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③建设好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克拉玛依、石河子等一批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等重点旅游城市要在理念、管理、制度上与国际接轨,学会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④不断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建设冰雪旅游基地,积极举办重要冰雪运动赛事和冰雪旅游节庆活动,将新疆打造成全国冰雪旅游胜地。⑤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民族文化旅游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⑥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积极开发沙漠探险等特种旅游产品,推进特色旅游基地建设。⑦加强旅游食品、旅游商品、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和生产加工。
3、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要切实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通连接内地省市、周边国家和疆内的交通大通道,提高进出旅游目的地的便捷性。要以打造乌鲁木齐西部门户枢纽机场为重点,开通更多的与国内和境外中心城市的直接航线,开通更多的疆内旅游城市间的环线,开辟空中旅游走廊。要加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做到配套齐全、布局合理,便捷安全,特别是要注重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游客需求相适应。要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构建旅游信息平台,完善旅游信息网络,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4、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新疆的旅游资源非常富集,更要非常珍惜,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旅游资源开发要严格按照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科学规划、水续利用的要求,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进一步完善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精华景观完整性的保护,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促进我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大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队伍。要利用对口援疆工作的机制,加强旅游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市场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重视少数民族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严格执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树立和维护新疆旅游的良好形象。
6、加大客源市场开拓力度。①继续深入开发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客源市场.在保持大众观光旅游客源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拓展中高端会展、商务、休闲、度假、沙漠探险等特种旅游客源市场。②充分利用“中国—亚欧博览会”、“环塔汽车拉力赛”、新疆国际旅游节等重大节庆和赛事活动吸引客源。③重点围绕19个援疆省市加大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使援疆省市成为我们稳定的客源市场。④大力拓展“新疆人游新疆”活动,不断扩大疆内市场客源规模。⑤充分利用我区与周边国家在地缘、人文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序开发周边国家客源市场。
7、发挥现代文化对旅游业的引领作用。文化是旅游之魂。要充分利用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进一步挖掘、整合和提升新疆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把文化作为灵魂渗透到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营销,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8、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所有制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业开发和经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控股、联合等方式,实现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培育一批品牌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旅游景区经营集团、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集团、旅游文化娱乐制作演出集团。注重引进大旅行社、旅游饭店集团的品牌、资本、管理和人才优势,壮大旅游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五、加强领导,形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需要各方面的配台支持,努力形成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政部门要站在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工作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每年研究几次旅游工作,总体分析情况,坚持办几件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旅游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能,加大综合协调、行业指导、市场监管和旅游宣传力度。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沟通衔接,密切协同配合,形成促进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加快完善政策法规。要进一步健全旅游法规,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提高旅游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要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这次会议自治区将出台《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3、加大旅游舆论宣传力度。旅游经济是品牌经济,牌子响、有知名度才会人气旺。旅游宣传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的作用、整合资源,创新宣传方式,针对不同目标市场、不同旅游季节,有效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和载体,立足多形式、广覆盖,增强独特性、吸引力,形成宣传推介旅游的强大声势,不断提升新疆旅游在国内和世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4、多渠道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以企业为平台、资本为纽带,多渠道引进国内外资本,开发和包装一批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鼓励民资和外资投入旅游产业。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转变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同志们,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区国民经济的觇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任重道远,使命光荣。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新疆旅游业大发展、大跨越,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旅游目的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在全县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大会,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全面分析总结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专题研究部署2020年旅游重点工作。刚才,xx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大家务必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凝聚发展合力,以创新的思路、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全县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刚才xx书记对疫情当下所面临的旅游形势作了全面分析,我就不再赘述,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操作方面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解放思想,在创新理念上下功夫
市第x次党代会确定了率先创建“xx”的目标,县第x次党代会将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推动我县发展的“第一工程”,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传统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实现旅游发展的观念转变、思维转变、经营转变和管理转变。一要坚持多管齐下,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旅游产业的发展从空间、业态、产品到管理、服务、营销无不依赖于创新。要认真分析国家和省市旅游发展的新态势,充分借助全域旅游、旅游扶贫、智慧旅游等新动能,促进旅游业全方位创新。区域创新上要立足各乡镇(站)不同的主题文化和自然资源促进旅游差异化发展;产品创新上要加大特色主题线路、冬春季旅游产品和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旅游产品供给;营销创新上要推动旅游服务和产品实现线上线下预订、销售;体制创新上要尽快组建好县旅游综合执法局、景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开发公司等,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当前,我县旅游产业正处在由粗放向精细、由分散向集约、由景点向全域过渡的蜕变期,面临着基础设施功能不全、景区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旅游产品简单粗放、市场运作模式单一、资源开发参差不齐、市场监管疲软乏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综合因素导致形成的,只能以综合施策的方法来解决。必须统筹协调好供给需求平衡、城乡旅游同步、景区内外共建、相关产业关联、软件硬件配套、规模质量并重等六个方面的关系,促进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三要坚持转变方式,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是发挥生态优势的低碳产业,是实现生态美与经济富的最佳结合,我们最大优势就是绿水青山。要充分利用x富集的自然生态、绚丽的人文生态,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与x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示范区创建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大生态”、发展“大旅游”、构筑“大屏障”,突出解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一方面,生态保护为旅游经济提供必要的发展前提,守住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为x旅游业发展筑牢基础。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为生态保护提供可靠的投入支持,形成旅游收入持续反哺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要依托资源优势,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保护绿色生态与推动旅游经济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开拓x绿色崛起新境界。四要坚持全域开发,在开放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要以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为抓手,以市委、市政府“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健康人生、廉洁社会”主题活动为引领,继续组织干部群众常态化开展旅游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巩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果,向“x”的目标看齐,营造县域干净宜人的旅游环境,积极开展同兄弟县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交流和共建,促进多层次、全方面的旅游合作,持续深化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客源地的旅游合作,主动融入xx大旅游圈和精品红色旅游线等主题品牌线路,实现信息、资源、客源和利益的共享。多方努力,争取“xx”和x至x公路年内有实质性进展,切实解决向南出口不畅的问题。五要坚持服务民生,在共享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旅游既是一个经济产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不仅具有经济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动力和精神文明推手。要积极带动就业,发挥旅游就业容量大、门槛低、层次多、方式灵活的优势,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大众创业。要带动增加收入,利用旅游经济目标准、成本低、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积极扶持提升农家乐、林家乐发展水平,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要促进旅游消费,让广大群众走出家门、走出x,实实在在分享旅游业发展成果,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二、高位谋划,在做大格局上下功夫
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项目”的发展思路和“全县一盘棋”的思想,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局,构建x旅游发展大格局。一要做到规划先行。规划是建设的依据和蓝图。要紧盯x市被国家旅游局纳入xx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规划》提出的构建xx等重点工作任务,全力争取衔接,力促早日落地见效。要积极主动参与编制《x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遵循x旅游产业发展实际,遵循“多规合一”的原则,按照将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的思路,积极配合市上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难成合力等问题。要严格执行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要着力打造最美彩色风景线。线路是旅游开发的骨骼和脉络。要大力推进绿色长廊建设,县农牧林业局要牵头继续实施国道、省道两边的绿化,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突出乡村生产生活特点,在省道xx沿线以及重点景区周边打造油菜花观赏带,引导群众合理发展吸引游客停留消费的旅游点,促进游客消费,拉动当地居民就业,增加收入。三要做大做强旅游企业。落实x市旅行社奖励办法,支持省内外旅行社在x设立分社,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旅行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旅游客运,引进旅游策划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户外运动等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扶持特色中小微旅游企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增产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三、深化改革,在注入动力上下功夫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必须盯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改革、求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动力活力。一要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强权增责,建立与全域旅游创建相适应的旅游行政管理和区域治理体系。省、市相继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目的就是强化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指导监督,破除旅游发展中多头管理的体制障碍。我县也要顺应全域旅游创建大趋势,推进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市“旅游局”改“旅发委”已全面完成,旅游工作综合性、协调性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接下来,县旅游部门要抓紧沟通衔接,做细做实“局”改“委”后的相关工作。市旅游综合执法局组建以来,在旅游消费侵权先行赔付、旅游市场整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参照市上的做法,我们要尽快制定旅游综合执法局组建方案,尽早开展工作。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旅游协会改革发展,成立县旅游协会,并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相关旅游分会,建立健全导游、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行业组织,制定协会章程,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消除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监管缺失的体制弊端。二要推进大景区管理改革。深化大景区改革,有利于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也是我县发展全域旅游的一项核心改革任务,必须作为攻坚战来打,作为硬骨头来啃,务必在今年按期见效。按照x市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重点打造x那大景区,要全面完成x那大景区管委会组建工作,理顺景区管理体制。
四、强化基础,在完善设施上下功夫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必须瞄准旅游业发展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这几个关键,按照“抓项目、强基础、补短板”的思路,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域旅游蓄积后劲。一要全面加快旅游投入。2020年,县上将安排x万元旅游发展资金,作为导向性投入,用于旅游宣传促销、规划编制,举办节庆活动等。县发改、旅游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积极论证、争取一批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扩大信贷规模,尽快会同旅游、财政等部门出台相关办法,切实加大对旅游开发的信贷支持力度。二要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力争打通与周边景区的连接公路,积极争取xx等景区道路建设项目,加快推进xx等旅游交通道路建设,切实加快县内与县外、景区与周边、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建设步伐,努力形成便捷畅通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三要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坚持处处为游客着想,围绕精细化服务,加快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景区景点要提档升级,积极构建以旅游巴士、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为互补的旅游公交体系,拓展汽车租赁业务。2020年5月底前启用已建成的xx游客服务中心,年内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用x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在重点旅游乡镇、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置旅游咨询服务站,年内实现国家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全覆盖。持续实施“厕所革命”行动,新建旅游厕所x座,改建x座。协调所有交通沿线和临街、临景的企事业单位厕所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旅游厕所的管理服务工作,安排专人管理,负责日常保洁工作,做到“干净、整洁、无味”,彻底解决游客如厕难问题。加强县域停车场和车站、景区、酒店自备停车场建设,年内在x那景区新建停车场x处,县城内新建x处总面积x㎡以上的标准化停车场。按照有景就有观景台的建设原则,计划在x那、电尕、x、x景区新建观景台x座。启动xx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落地实施,为自驾游提供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维护保养等服务。四要加快特色城镇建设。坚持把地域、文化、资源特色有机结合,打造具有丰富内涵、独特亮点的旅游城镇。以大景区的理念规划县城,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镇,推动景城一体化建设工程,启动x旅游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并在城区建设x条美食街、旅游商品购物街、民俗文化体验街等特色街区,并按照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标准创建打造x旅游名镇。
五、多业并举,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充分发挥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强大联动作用,跳出旅游看旅游、抓旅游,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农牧、商贸融合发展,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x万人次以上,同比增长x%;旅游综合收入达到x亿元以上,同比增长x%。一要深化文化旅游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找准旅游和文化高度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整理搜集独特的民俗、“非遗”等各类文化资源,特别要进一步深入挖掘x、x、x和x等红色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品牌效应。要切实解决好文艺演出团队人员紧缺的问题,发展x、x等民俗文化演艺,编排推出一台精品文艺节目,在x那景区定期驻场演出x次以上;x月在广场开展常态化演出;传唱推广一首旅游宣传歌曲;开发青稞酒酿造工艺等民俗文化产品;鼓励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开展常态化演出,组建xx个旅游专业村农牧民业余文艺演出队。二要推进体旅融合。发展时尚健康旅游和户外旅游,集中打造一批户外运动基地和系列户外体育运动产品。积极开发白龙江动感漂流项目,在x那及同类型景区推出徒步穿越、驴友在途等休闲体育产品。三要加大农旅融合。在旅游专业村、农(林)家乐聚集区开发高原农林业生产生活体验游,积极尝试、开发如制作xx等参与性较强的藏家生产生活体验式项目,引导群众将xx等特产转化为旅游商品。四要加快商旅融合。县商务局、经信局要做好旅游商品开发相关工作,努力推出极具x特色的“必购旅游商品”。县商务局、药监局要负责挖掘特色美食,积极参加x美食评选活动,征集一单x本土特色食谱。县商务局和工商局要引导和扶持旅游企业在城区和重点景区设立旅游商品专卖店,支持旅游商品在线销售。五要挖掘养生旅游。在x等具备开发潜力的景区打造温泉养生、森林浴养生旅游产品,引导并鼓励扶持有条件、积极性强的企业家投资开办中藏医康体养生保健基地项目。
六、促进共享,在旅游扶贫上下功夫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生机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对于我们加快脱贫攻坚、实现转型跨越、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要改善乡村旅游环境。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着力改善乡村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等服务设施。在建档立卡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店、旅游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实现垃圾净化、村容绿化、环境美化,切实改善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和综合承载服务能力。二要发展乡村旅游。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平台,以aaa级景区标准创建x那旅游名村。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高标准打造x个规划有序、设施完善、产业培育潜力大的旅游专业村。进一步强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扶持发展示范性农家乐x户,探索以发展农家乐为模式的旅游扶贫道路。全力打造国家旅游局确定的x等x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三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按照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的要求,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不断提高贫困户在旅游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对具有较强脱贫能力的贫困户,要鼓励扶持开发乡村客栈、户外营地、特色餐饮等,实现贫困群众转产增收。对缺乏经营能力的贫困户,要根据自身条件,吸收到旅游企业、旅游项目就业,获得劳务收入。乡镇(站)、村组要积极创造条件,成立乡村旅游公司或合作社,共同经营,增加贫困群众的经营性收入。采取贫困村集体资产、闲置土地房屋共同入股和贫困户土地、林地、草场流转等方式,获得分红、租金,增加贫困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七、整合营销,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
推介营销是占领旅游市场制高点的关键,要紧紧围绕“x”的主题形象,打响“x那”生态旅游品牌和“x”红色旅游品牌,提升x旅游品牌知名度、关注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一要打造节会赛事活动品牌。按照x市“一县一节会、一县一赛事”的原则,加大节会赛事活动的宣传推广。在x月举办xx等三大节庆活动;举办xx等活动。二要大力开展精准宣传。提高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的针对性和精准性。x月,到主要客源地和省内兄弟市市开展宣传推介活动;x月,配合市上完成xx国际旅游节嘉宾、主流媒体、旅行社等开展采风、摄影和旅游线路考察;积极组团参加省、市组织的国际国内旅交会和招商活动;认真开展“5·19”中国旅游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旅游网和微信平台、手机客户端开展网络营销。三要建设“智慧旅游”平台。逐步建设旅游网站和智慧旅游平台,年内实现国家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及以上饭店、涉旅场所无线网络免费全覆盖。依托全国知名的淘宝、携程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加强互联网宣传,充分利用知名旅游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新媒体,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宣传叠加效应。加强旅游门户网站建设,配合市上完成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信息数据采集工作。四要整合资金重点宣传。整合宣传经费x万元,积极参加省、市在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广告宣传活动。五要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县交通局要在xx等重点路口设置旅游标识指示牌,表明重点位置及里程。
八、加强监管,在营造环境上下功夫
加快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不断强化旅游安全保障,全力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一要全力推进环境卫生整治。紧紧围绕“xx”的目标要求,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开展“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健康人生、廉洁社会”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营造全域干净宜人的旅游环境,以城乡环境大转变服务旅游产业大发展。二要依法整治旅游市场。旅游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大旅游旺季时段和景区景点、商场超市、酒店宾馆、农家乐、旅游点等重点区域的执法检查力度和频次,严管严打欺客宰客、价格欺诈、私自收费等市场乱象。5月底前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旅游诚信记录和“黑名单”制度。继续落实好旅游消费侵权先行赔付办法,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对旅行社、宾馆饭店、导游队伍的全程管理,不断提升从业主体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三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全域旅游创建,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并实施停车场、观景台、旅游厕所、自驾车房车营地等地方建设标准,按照全市旅游行业标准推进景区、旅行社、酒店、导游、农家乐等行业服务标准。四要强化旅游安全监管。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修订完善旅游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救助技能培训,开展旅游包车客运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旅游道路、a级景区、星级饭店的安全质量监管,定期检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确保旅游设施安全、游客出行安全。
同志们,加快旅游业发展事关全县大局、事关民生福祉、事关x形象,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动员全县人民、调动一切力量,靠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奋力开创全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幸福美好新x、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在全县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这在我县还是第一次。特别是市旅游局陆局长莅会指导,充分体现了市局对岷县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让我们再次表示感谢!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县旅游业发展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创新实干,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关于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个《意见》,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握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并且第一次召开全省旅游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的战略决策,确定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省委书记陆浩
同志明确指出“要像重视农业一样重视旅游业,像抓工业那样抓好旅游业”。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之所以做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并对旅游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主要是因为我国旅游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它在带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011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既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战略选择,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改善民生和扩大开放的重要选择。就我县而言,加快发展旅游业,既有资源优势,也有政策机遇,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可谓正逢其时,机不可失。
第一,我们应该认识到,经过持续的建设、宣传、推介,我县加快旅游业发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开发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开发,并成立县旅游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我们在不断加大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人文古迹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的同时,立足“中国当归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国洮砚之乡”的实际,紧紧围绕打造“甘肃南部道地中药材生产、商贸重镇和旅游避暑胜地为特色的经济强县”的发展定位,把旅游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依托项目,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累计完成各类投资1.78亿元;积极实施 “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通过在
我县成功举办“中国当归节”、“洮岷花儿会”等全国性旅游节会,在北京、重庆成功举办中药材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以及赴外参加各种旅游节会,大力宣传推介了我县的地旅游资源,使我县的“岷州会议”纪念馆、狼渡湿地草原、二郎山、双燕峡谷等旅游品牌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不但展示了我县的资源优势,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只要我们进一步做好开发、宣传、推介等各项工作,就能使我们的旅游产业效应有一个大的提升,使我们所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第二,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和省、市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县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200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中央、省市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我县实现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创造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只要抓住这些政策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就能夺得先机,取得更大突破。
第三,我们应该明白,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县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交通不畅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县发展的最大瓶颈因素,对于旅游发展来说,显得更
为突出、更为重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近年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完成了城马路、岷野路、梅维路、转虎路的拓宽改造,新修了二郎山景区道路、占旋路、锁龙—双燕、岔套—天门山等6条56.1公里景区支线道路,实现了旅游景区公路的全覆盖,取得了公路建设史上的超速发展。我们要相信,随着闾新路、寺郭路、省道306线、国道212线岷县段的升级改造,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兰九旅游大通道、成兰铁路的陆续开工建设,就可以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快捷贯通,我县的人流、物流就会急剧增加,我县旅游业发展就会迎来一个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我们应该清楚,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既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也是提升岷县知名度、吸引外界关注的需要。旅游业消耗低、污染低、效益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产业,同时现代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能够影响和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成倍扩大消费需求,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选择。实现我县“打造甘肃南部道地中药材生产、商贸重镇和旅游避暑胜地为特色的经济强县”这一目标,就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而做大做强服务业,就必须把综合带动性强,关联性度高,产业链条长,就业空间大的旅游业作为重要的产业来培育。通过发展旅游业,提升我县的知名度,吸引各级的扶持政策和资金;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交通、商务、信息、物流等多个链条的持续协调发展,促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转移从事旅游服务业,实现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切实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基础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促使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前来我县投资的客商及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休闲、娱乐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所以,全县上下都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推动我县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开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和水平的攻坚时期。全县旅游产业开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以“革命遗址、人文生态、休闲度假”为特色,精心打造品牌,创新机制体制,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把我县建成特色明显、设施良好、功能齐全、“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套的宜居宜商宜游区域中心小城市。具体要坚持“四个结合”,抓好“六个方面”:
坚持“四个结合”: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市场监管、政策激励的主导作用,更加注重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作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政府调控、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二要坚
持重点突破和全面发展相结合。走“重点先行、逐步推进、保护原生、多元发展、打造精品”的开发路子,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科学开发和整合包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重点打造“岷州会议”纪念馆、二郎山、狼渡湿地草原三大景区,推动旅游产业全面发展。三要坚持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相结合。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不断开拓旅游产品新领域,创建旅游产业新业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大力推进旅游和城市建设、工业建设、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四要坚持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旅游,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永续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抓好“六个”方面:
一要高起点谋划,科学引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和引领发展的蓝图。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要强化旅游业发展的意识,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把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各个方面与旅游产业发展统筹考虑、一体规划,促进相关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一是在着力提升城市城镇化建设品位上下功夫,把县城、小城镇和景区周边区域作为景区来建设,把城市的每一个建设项目、每一个单体建筑作为精品景观来打造;新农村建设要与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紧密
结合;现代工业和设施农业建设也要按照发展工业旅游、观光农业的思路去规划设计。二是与各重点景区建设规划相衔接,使总体规划能够更好地指导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景区(点)规划能够有效支撑总体规划。三是与全省、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使我县旅游发展重点和项目与国家、省、市投资导向一致,尤其是对规划中涉及的项目要抓紧向上级汇报衔接,争取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倾斜。
二要打造优势品牌,培育特色旅游产品。要以项目为支撑,大力实施一批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综合开发,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打造精品。围绕打造优势品牌,集中力量建设精品景区。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和基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着力点。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景区的建设。我们必须把景区建设作为重要一环,集中力量打造几个精品景区(点)。立足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高举红色旗臶,高标准打造“岷州会议”纪念馆景区。红色资源是我县建设“全国重要红色旅游基地”的基础,而我县的红色资源是全县资源的引领者。我们要抢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大机遇,加快“岷州会议”纪念馆、二郎山战斗遗址、旋窝大草滩毛泽东朱德居住旧址、清水乡红军大学、红军医院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把岷县建成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甘肃的红色旅游中心。要积极培育洮河沿线旅游产业带,加强连通周边旅游区域的关键性景点建设,加快改善景点分散的局面,形成局部融为一体的区域旅游格局。充分落实我县与宕昌、迭部“红三角”发展格局,建立积极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融入到川甘陕红色大旅游圈。立足我县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尽快编制《狼渡湿地草原建设性详规》,积极衔接争取,确保规划项目早日批复,早日开工建成,带动东山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建设马烨风景区和玫瑰生态园,为周边城乡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度假胜地,做优做特生态旅游产业。立足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高举“洮岷花儿”、“貂禅”、“张有才”人文名片,重点建设好二郎山风景区、洮砚文化产业园,开发利用大崇教寺、吉祥寺、红莲寺、前川寺,规划貂禅故里园、秦长城等历史旅游景点,做名做强人文旅游产业。二是突出特色。充分利用我县优美的自然风光、绿色生态的农副产品、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等特色资源,深挖“气候养生”、“中药养生”、“食品养生”、“文化养生”等内涵,加大岷归中药材等养生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同时,要结合当前乡村游、短线游、近郊游兴起的有利时机,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农业观光等乡村旅游业态,以景区、林区、郊区四周为重点,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特色,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依托景区、林区、县城周边建设、当归GAP标准化种植加工基地和洮河梯级水
电站建设,积极发展与工农业相结合的观光旅游。集中挖掘民间庙会、社火秧歌、婚嫁礼仪、古建民居等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培育民间乡土菜肴体系,推广“鸡肘宴”、“红军宴”、“军民联欢宴”、“牛肉骨头”、“牛(羊)肉面片”、“筒筒花糕”等特色餐饮和小吃,大力发展乡村“农家乐”、“林家乐”和采摘游,使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
三要完善景区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今后几年,我们要着眼于畅通我县与外界、各地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联系通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一是要加强县内旅游交通建设。结合全县交通建设规划,配合推进省道306线、国道212线岷县段的升级改造,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兰九旅游大通道、成兰铁路的陆续开工建设,实施闾新路、寺郭路、双燕—柏家庄和青年林洮河大桥等县内道路桥梁工程,进一步提升景区、景点之间的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二是要加快中心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大型物流中心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岷山国际大酒店、力源酒店等旅游星级饭店、旅游购物和娱乐场所的建设,形成与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旅游基础设施体系,把岷县建设成为区域游客集散中心和集中展示特色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的旅游城市。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我们这几年针对游客吃住难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旅游环境,对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近3年全县创建旅
游星级饭店4家, 市级挂牌“农家乐”旅游示范户7家,建设星级旅游厕所2座,收到了较好效果,受到了广大游客欢迎。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好旅客接待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安全和卫生管理,规范设臵垃圾箱及指示标志等,不断提升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四要着眼提升旅游品质,大力提高文化含量。要全面加快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一是围绕“岷州会议”纪念馆、洮岷花儿、巴当舞、洮砚文化、大崇教寺、红莲寺、铁城遗址、大禹治水、董卓、貂禅、张有才等历史文化遗存,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景点的文化特色。二是培育旅游商品文化,重点开发富于岷县地方特色、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围绕洮砚、点心、中药材系列产品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进旅游商品的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例。特别要突出旅游餐饮文化特色,精心包装鸡肘宴、牛肉骨头、牛(羊)肉面片、红军饭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三要培育演艺文化,深入挖掘岷县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组建旅游宣传表演队(农民艺术表演队和职工艺术表演队),编排一批如“军民联欢会”等反映岷县革命历史、民俗文化的节目,采取外出宣传和景点循环演出的方式,丰富景区含量。
五要加强宣传推介,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和眼球经济,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宣传推介至关重要。一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按照“面向全国,重在周边”的思路,切
实加大旅游宣传和市场促销力度,提高宣传策划水平,创新宣传形势,建立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机制。通过长期、系统、大规模、多形式的连续宣传,把“岷州—红军从这里走向辉煌”的旅游品牌产品推向全国,提升岷县红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二要创新推介形式,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品牌形象宣传与产品路线推介相结合,联合推介,捆绑营销。要借助举办中国当归节、洮岷花儿会的机会,积极参与,争取部分运动项目在我县举行。要邀请知名机构来我县举办有影响的专题活动、采风写生,举办特色体育项目,多形式宣传岷县旅游。旅游部门要围绕全县最有代表性的景点景色和旅游商品,策划制作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宣传促销资料,提高对外宣传推广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要加强区域交流协作。要借助成都—松番—若尔盖—迭部—岷县—兰州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兰九旅游大通道,积极培育哈达铺(腊子口)—“岷州会议”纪念馆—盐井会议纪念馆—榜罗会议纪念馆—会宁—华池和天水—陇南—定西古三国历史遗迹旅游两条成长型旅游线路、加强与兰州、天水、陇南、甘南、漳县、武山、宕昌、迭部、卓尼等市县的友好合作与宣传,重点开拓西安、西宁、乌鲁木齐、银川、成都等中程客源市场,通过景点整合、设施对接、共同促销等手段,主动融入川甘陕旅游圈和临夏—甘南—九寨沟—陇南—天水旅游圈,联合甘南、临夏共同打造沿洮河旅游产业带,实现区域资源整体开发,推动旅游业区域联合,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六要推行精细化管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要牢固树立“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意识,重视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营造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让游客游得舒心、游得满意的旅游消费环境。一是服务行业要标准化。要进一步提高全县旅游行业监督管理水平,加大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两次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选拔、培养出一大批服务型高级技能人才,注重引进行业技术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要严格按照旅游行业国家标准,加快A级景区和星级饭店的创建工作。二是旅游市场要规范化。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深入推进旅游行业诚信建设,坚决打击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定期、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交通运输、卫生质量、安全应急、服务价格和宾馆饭店、景区景点进行联合执法检查,着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营造安全、舒适、卫生、和谐的旅游环境。三是旅游服务要信息化。要依托上星卫视、互联网、报刊杂志、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等信息平台,尽快建立完善岷县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各重点旅游景区、星级宾馆要建成旅游网点,实现旅游信息化全覆盖,最大限度地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三、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合力 发展旅游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负其责、齐抓
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坚持政府推动,强化组织保障。政府推动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培育发展,通力协作,打破行业壁垒、条块分割,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把旅游业作为岷县经济的助推器、岷县的形象窗口来共同培育,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要建立健全旅游工作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督促检查,从2011年开始,把旅游工作纳入相关乡镇、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县旅游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今后,凡是影响景区整体布局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凡是有破坏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凡是需要拆除的建筑和需要搬迁的农户,有关部门要制定详细计划,妥善做好动员及安臵工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建设部门要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小城镇布局规划,确保旅游产业布局与小城镇发展相协调,确保旅游资源得到有序利用;财政、土地、林业及相关乡镇要积极做好景区的土地收购、臵换及绿化工作,保障旅游发展用地,改善周边环境;电力、水利、交通等部门要做好配套规划编制及发展工作,为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做好学校、医院(卫生所)布局调整和人员调配工作,确保旅游景区社会服务事业正常发展;公安、工商、安监、质检、消防等部门要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和消防保卫工作,保障旅游景区安
全运营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各有关乡镇和驻岷各单位要全力予以配合,保护好旅游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共同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
(二)不断深化改革,强化体制保障。目前,我县还没有专业化、有影响、有实力的旅游开发企业,投融资机制不活,开发渠道单一。要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下功夫,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要放宽旅游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吸引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来我县投资。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新模式,把除文物单位外的旅游景点全部划归旅游部门管理,加快旅游资源开发进程。
(三)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投入保障。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没有有效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要创新思路,坚持多元化筹资,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部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旅游开发和发展。一要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从2011年开始,县级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旅游项目前期、宣传推介、客源市场开拓、节会活动、人员培训、专项执法和奖励、旅游工作目标考核奖励等,并根据旅游业发展形势和需要,适时适当进行追加。二要充分利用岷县的特殊历史地位,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倾斜扶持和专项资金的支撑,进一步加强基础条件的改善及景区建设。发改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和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扶贫开发、天然林保护、以工代赈、财源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也应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促进和带动旅游业发展。三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景点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旅游宾馆、餐饮、商品、娱乐项目建设等,进一步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兑现相关优惠政策,完善旅游要素,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四要加大奖励与补助力度,对晋升等级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对旅游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旅游企业,要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补助奖励,充分调动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保障。要积极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方法。人力资源部门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列入全县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合理安排部署。要积极构建岗前、岗中和技能培训体系,强化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深造,同时有计划地吸收专业人才,建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逐步解决旅游队伍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旅游工作队伍,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
同志们,发展旅游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旅游业的重要作用,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像重视农业那样重视旅游业,像抓工业那样抓好旅游业,全力推动我县旅游业发展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