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历史 品国学 净心灵 提境界
学历史 品国学 净心灵 提境界
——潘海瀛同志在全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稿
(2015年4月29日)
同学们、同志们:
经市委研究,全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中青年干部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说,“别的工作做不好固然要做自我批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这项工作做不好,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总书记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我们黄骅要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来抓,发展是政绩,出人才是更大的政绩。加强年轻干部培养教育,就是为黄骅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就是在做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业。
今天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学习的是:40岁以下的正科级干部,35岁以下的副科级干部,35岁以下、选调四年的选调生,35岁以下、录用四年、二本及以上的公务员,30岁以下考录四年、党员身份、二本及以上的事业编人员,共计59人。可以说,你们是黄骅的未来、黄骅的希望,是市委重点关注对象、培养对象。
按组织部培训安排,首先由我给大家上第一堂课,随后还有朱市长、王主任、张主席等分别授课,还请了清华、北大、中央党校、社科院著名教授讲座,这个培训班的规格、层次是历年最高的。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学历史、品国学、净心灵、提境界”活动。学历史,就是要增加历史厚重感,从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品国学,就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悟前人修身、为官、干事的思想和智慧。净心灵,就是要通过学习,塑高尚人格,养浩然正气。提境界,就是要做实干家,具有追求黄骅大发展的境界。下面,我结合对历史与国学的感悟,对同学们提十点希望。
一、要追求理想
任何干大事者,都要有追求、有理想,只有这样才有不竭动力。
一要勾画施政蓝图。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蓝图,是“大同社会”,实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孙中山的蓝图,是“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毛主席的蓝图,是全国人民达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邓小平的蓝图,是“三步走”战略,达到小康社会;总书记的蓝图,是“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他希望“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有多么大的理想,才能勾画出多么大的蓝图,才能干多么大的事。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善于去描绘自己的“岗位蓝图”。
二要立志建功立业。毛主席16岁离家求学,写出了“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周恩来19岁东渡日本,探索救国之路,作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朱镕基当选总理第一天发誓,“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温家宝当选总理第一天,用林则徐的话对全国人民立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有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年轻干部,必须要有这种为国家、为黄骅建大功、立大业的志向和追求。
三要有高尚价值取向。孟子提出要“舍生取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心系国家,壮志未酬,抱石怀沙,投身汨罗;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面对封赏,坚辞不就;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励志报国,勇战沙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抗金爱国,矢志不渝;“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南宋末期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和10万军民跳海殉国;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血洒刑场;女中豪杰秋瑾,“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为了革命生死置之度外;于右任赠蒋经国对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焦裕禄身患肝癌,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等等。他们是一种什么价值取向?是一种矢志不渝追求国家兴盛的高尚价值取向。他们想的只是房子、车子、票子、孩子吗?他们已经超越这些,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庸俗,是对人生的玷污。
二、要境界脱俗
一要有骨气。孟子《滕文公下》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商周时期两位重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礼记》有“不食嗟来之食”;孔子“不饮盗泉之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们面对威逼、利诱、贫困,不低头、不弯腰。当今社会,年轻干部必须要有这种骨气,才能干成大事。
二要有气节。什么是气节?就是坚持正义、正气,并为之矢志不渝的灵魂和脊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海瑞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还有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这是何等高尚气节?他们都是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现在,有的人办私事找这个求那个,今天弄个假档案、明天弄个假学历,气节在哪,脸面在哪?黄骅的正气在哪?甚至有的人找起官来,办起私事来,自己觉得挺坦然,实际别人觉得挺恶心。这就是没有境界、没有气节。
三要有品位。有的人气质高雅、风度翩翩,是因为有内涵、有学识、有修养。苏轼有句词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大学》讲,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周瑜儒雅多谋有品位,令程普赞叹道:“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作为年轻干部,要思想高尚,目标宏远,心胸宽阔,正气正派。如果低头一看就是“脚尖”,一想就是利益,一说就是自己,一做就是金钱,肯定是没有品位、没有前途。年轻干部首先就要修好自己、修正自己,要有让人愿意交往的高雅品位。
三、要把握大势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年轻干部要经常进行战略思考,研究形势,把握大势。重点就是搞好“三个研究”,参悟“两篇文章”,做出“一个判断”。
一是搞好“三个研究”。要研究世界,知道奥巴马在想什么,知道世界格局、军事力量、经济走向、金融形势等。要研究中国,知道习近平在想什么,明白经济体制、改革举措、结构调整、金融政策、环保治污、反腐治贪、正风肃纪等。要研究黄骅,知道市委、市政府在想什么,知道园区项目、城市建设、美丽镇村、阳光政治、千项基础性工作等。
二是参悟“两篇文章”。历史上有两篇文章对大势的分析非常好。一篇是《隆中对》,“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诸葛亮分析了当时大势,告诉刘备,曹操不可以打,孙权只可以援,现在要谋益州、图荆州、占四川,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形成一霸。一篇是《出师表》,首先提出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后进行了五点分析,一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二是“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三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四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五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具备了这些条件,则汉室兴盛,指日可待。
三是做出“一个判断”。就是要把握大势,顺应大势。孙中山讲,“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果逆历史潮流而动、逆社会发展规律、逆做人做官道德伦理,就会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即使得眼前,也不会得长远。年轻干部,要定位自己,树立目标,把握方向,为之奋斗。
四、要坚守干事
年轻干部一定要坚守干事哲学,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埋头干事,持之以恒。一是用干事推出自己。每名干部都应该像产品一样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推销是靠质量,干部对自己推销靠得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不浮不躁的埋头苦干。这个过程就像爬山,这个山是无形的,如果付出了80%的努力,就松懈了、不坚持了,也就失败了。更不能只付出了20%的努力,就觉得了不得,组织上就应该怎么样了,那肯定是肤浅轻薄。白居易讲,“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如果有能力,就要经得住烧、经得住炼。实干兴邦,实干兴黄骅,实干也兴你自己。
二是靠干事展示才华。什么是才华?一方面是干的活比别人突出,这是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自己具备的才干、学识、品德比别人优秀,这是主观存在。别人能干的你也能干,而且干得更好;别人干不了的你也能干,少了你不行,别人无法取代,那说明你更有才华。刘备“三顾茅庐”,是因为诸葛亮有帮助刘备抗庭曹魏、孙吴的才干;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因为韩信有率百万之众打败项羽的才干。关键你得是人才。
三是以干事评判干部。《荀子》讲:“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做国宝,不要做国妖,要重实干,不要尚空谈。是金子要发光,是锥子要冒尖。要判断哪个难关是自己攻克的,哪个急难险重是自己承担的,哪项具体工作干成了沧州第一、河北一流,给黄骅争了光、添了彩。谁能干成事,谁就是黄骅的英雄和功臣!
康熙时期,八爷党为争夺太子之位,结党营私、收买人心;雍正却苦恼国家困境,幕僚邬思道为雍正谋划说:“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雍正顿悟,于是韬光养晦,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当没人赈灾时,雍正去了;当没人清欠时,这个得罪人的活雍正干了;当太子失势,别人是“墙倒众人推”,雍正支持太子,支持康熙。最后“不争就是争”,当了皇帝。正应了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引用了韩非子的名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多在基层锻炼,增加基层历练,经过一番实干、苦干,锻炼出真本领,积累出真经验。不谗言领导,不巧言令色,不为官而官,只要踏实干活,肯定会得到提拔。汪国真《诗情画意》中讲:“如果本身发光,何惧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鲜花盛开,蝴蝶自来,一切自来。
五、要坚强毅力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成就一番事业,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挫折,经历精神压力,关键就是看有没有雍正那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精神,有没有郑板桥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
一是困难不足惧。工作就是矛盾,领导就是解难。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周文王在狱中演《周易》;孔子备受责难著《春秋》;屈原被流放写《离骚》;左丘明失明著《国语》;孙膑被砍双足著《孙膑兵法》;司马迁受宫刑成《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为霸主;蒲松龄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自勉;唐僧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毛主席经历过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爬雪山、过草地,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邓小平“三落三起”,推动改革开放,为国家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坚定“困难面前有我,我面前没困难”的思想,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二是人言不足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讲,忧谗畏讥,去国还乡,肯定满目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忧民,处江湖忧君,进不忧,退不忧,肯定是快乐!曾国藩赠其弟曾国荃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意思是说,尽管左面挂满了朝廷的褒奖状,但不要因此自满自傲;右边放了毁谤、诋咒我们的文件,也不要生气,人世间本来就像天秤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只要效法“屠羊说”(出自《庄子》,讲的是楚国一个卖羊肉的,在楚昭王失败后他跟随流亡外地,但在楚昭王大胜返国后,他却拒绝赏赐)的精神与做法,乐观豁达,淡然处之,荣誉也罢,诽谤也罢,不过是蓝天上的一片浮云,一会儿就会被吹散,成为往事。干任何工作,如果意志上不坚定,听到风吹草动,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前怕狼、后怕虎,必然导致工作停摆不前。佛家讲,杂念生就会百象生,当头脑中有了一百个主意,就会把干事主义淹没,最终一事无成。当心中只有干事主义,就会心静如水,纯净心灵,不管是潮起潮落,阴晴圆缺,你都可以免去浮躁,轻松自如地走在人生的大道上。
三是完美不现实。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君臣对》,讲的是唐太宗和许敬宗。唐太宗问许敬宗:“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人皆有叹,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无所不能的上天都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何况做人为官。胡适有句话叫,“对事要于无疑处有疑,对人要于有疑处无疑。”心理要健康,不要多疑。因为有疑,项羽逐范增,曹操杀杨修,崇祯杀袁崇焕。人之处事,固不可以不思,而亦不可以过思。不想是“傻子”,但是想多了就是“疯子”。朱熹曾言:“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君子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准确把握切入点的智慧,更要有果断行动的执行力。追求完美只会让人走进形式主义的怪圈,有智慧的行动家不会如此。追求完美主义就是空想主义,必然会导致形式主义,最后就是精神虚无、一事无成。干事不要追求所谓的完美,要长远谋划、全面思考、干好当下,贵在迈出“第一步”。
四是美言不乱脑。《邹忌讽齐王纳谏》讲,“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夸你的人不是亲近你、害怕你,就是有求于你。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把美言当成口碑,不要把谗言当成亲近,不要把挑拨当成战友,否则会陷入美言的陷阱,自我陶醉、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最终是害了自己。
六、要勤奋敬业
《警世贤文》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座的各位,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考上大学,高考前的勤奋,是大家“金榜题名”的关键。如果我们把提拔也作为一种“金榜题名”,那么“金榜题名”前的勤奋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天道酬官。《古今贤文》讲,“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韩愈《进学解》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长歌行》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祖逖“闻鸡起舞劲倍道”,“莫让年华付水流”,等等。这些诗句都告诫我们,干事业一定要勤奋。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君王之一,每天睡眠不超过4小时,白天亲政议政,夜晚批览奏章,他批阅奏折达2万2千余件,近1000万字,是全部《资治通鉴》字数的三倍还多。周恩来总理每天只睡3、4个小时,他在《一生之计在于勤论》一篇文章中写道,“人之一生求学,惟青年为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俟乎将来。”屈原《离骚》中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年轻干部,天道酬勤、天道酬政、天道也酬官。
二是量变才能质变。《劝学》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司马迁编《史记》用了18年,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用了19年,李时珍作《本草纲目》用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给自己定了“十二条规矩”,每天坚持。当官也需要积累,要积学成官、积事成官、积能成官、积德成官,经历大浪淘沙,方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知识是学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官位是积累出来的。
三是举重若轻。举重若轻就是干事潇洒。什么是潇洒?就是谋篇布局错落有致,领导艺术运用自如,协调关系左右逢源,面对困难胜似闲庭信步。苏轼在《赤壁怀古》中讲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一种潇洒。潇洒来自自信、来自积累、来自境界,如果没有丰富知识、政治定力、胸有成竹,潇洒的起来吗?现在有的人对“潇洒”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吃、喝、玩、不干事是“潇洒”,实际上是说这个人糊涂愚钝。如果一叶障目,自私狭隘,把小问题看大,把自己得失看得太重,不可能轻松潇洒。
七、要开拓进取
总书记在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一要有创新精神。胡适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是说要敢于打破旧有观念,挣破旧有思想,严谨求实,解决问题。我们阳光政治内容就是一种与时俱进,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展望的是未来,总结的是过去,干好的是今天。年轻干部是干部队伍中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接受的是新知识,面临的是新问题,拿出的是新办法,创造的是新业绩。一定要有一种王安石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魄力,敢闯、敢拼、敢创新。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最有前途的人。
二要创新自我。《周易》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新自我要出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管理方法,让别人眼前一亮、让工作大有成效。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独立思想。两千多年前,和孔子同时代的两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在一些观点和内容上产生严重分歧,有人说他背叛了老师,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陈寅恪在给王国维作纪念碑铭时写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年轻干部,一定要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创出自己的品牌、模式、经验。
三要敢于亮剑。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亮剑精神有一段精彩的对白,赵刚说:“一支部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而这种气质性格和军事主管有关,他的性格强悍,这支部队就强悍,就嗷嗷叫,部队就有了灵魂。”李云龙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要我在,独立团就嗷嗷叫,遇到敌人就敢拼命,要是哪一天我牺牲了,独立团的战士也照样嗷嗷叫。和一个剑客对阵,就算明天是个死,也要亮剑,倒在对手的剑下不丢脸,要是不敢亮剑,那才叫丢脸。”赵刚说:“亮剑,亮出的是气势,是胆略,是男子汉的精神。”通过他们的对白可以看出,一个团队的领导是什么性格,那么他的团队就是什么性格,所以李云龙的独立团是一支强悍的部队,一支嗷嗷叫的部队,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部队!在革命战争年代,“亮剑”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和平年代,这种精神非但不能消退,反而更应该升华,发扬光大。年轻干部,一定要有“盘古开天地”的气概,要有“女娲补天”的使命,要有“夸父逐日”的毅力,要有“羿射九日”的勇气,要有“精卫填海”的恒心,要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一鼓作气,不可再而衰、三而竭。要坚持原则,凡事敢于同不正之风斗争,不能怕担责任、怕得罪人、怕别人不高兴,就是不怕黄骅不发展。
八、要善于学习
总书记讲,“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要想获得做官、做人、做事的不竭动力,就要善于学习。关键要掌握理论知识、政策知识、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培养哲学素养、历史素养、文学素养。具备这“四种知识”、“三种素养”,才能武装起来、强大起来,才会“笨鸟先飞早入林”,才会厚积而薄发,形成“一桶水和一滴水”关系,否则“书到用时方恨少”、“船到江心补漏迟”。
一要勤学苦读。自古到今,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不勤学、苦读。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孔子“韦编三绝”、惠施“学富五车”、匡衡“凿壁偷光”、王羲之“读书吃墨”,等等,都是勤学的历史典故。《论语》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年轻干部一定要有一种杨时“程门立雪”的强烈求知欲,有一种叶剑英“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精神。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万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领导干部学习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学习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万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二要善于思考。《周易》中讲,“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人读书学习往往容易犯教条,成为书呆子。孟子在《尽心章句下》讲,“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关键是要学会思考,要像唐朝贾岛那样反复“推”、“敲”,反复琢磨,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通过学国学,要知道儒家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它的核心思想是“以仁治国、以德治国”。要知道道家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核心思想是以“道”治国,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让你不要违反自然规律任意地为。要知道法家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李斯,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提倡用完善的法律制度来治国理政。《尉缭子》中讲,“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刑重则内畏,内畏则外坚。”也是在讲要善于用法,善于政策先行。要知道佛家思想,它有个观点“心中有菩萨,满眼是菩萨;心中有魔鬼,满眼是魔鬼。”我们一定要从这些思想中汲取智慧,在干事上做儒家,升迁上做道家,管理上做法家,待人处事上做佛家。
三要学以致用。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曾国藩提出要“切己体察”。胡适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指出,“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侯,如何能有用呢?”现在,有一种不正确的判断,就是以讲话水平衡量领导者的水平,导致了人们在“知”上口若悬河、坐而论道,在“行”上躲避困难、不守原则,最终是一事无成。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否则那就会走向“常乃超”,永远成不了“李云龙”。千万不能犯“子鱼论战”中宋襄公的错误,不能做“纸上谈兵”的赵括,更不做“失街亭”的马谡。毛主席本是一介书生,为什么善于打仗?1965年12月21日,他在一次会议上讲道:“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就能打仗。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只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他就是把历史的方法运用到了战争中。还有毛泽东思想怎么来的?他坚决反对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因为王明是生搬马列主义,硬套苏联革命经验,毛主席则是主张一定把马克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九、要廉洁自律
习近平多次讲到,“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领导干部一定要心中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曾国藩讲,“心有敬畏之心,方能行为所止。”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最终会吞下自酿的苦果。
一是坚决反对腐败。中央反腐倡廉,老虎苍蝇拍出一大片,让贪官们胆战心惊,对陈旧的“千里来做官,就为有权贪”的为官思想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岳飞有句名言“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我希望,年轻干部要既当“文官”,还当“武官”,既不爱财,还要为了黄骅的事业敢于拼搏、敢于牺牲,有一种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有一种吴隐“饮贪泉而不贪”的清廉。二是吸取历史教训。《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姚崇讲,“慎则祸之不及,贪则灾之所起。”李商隐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包拯讲,“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王廷相讲,“贪欲者,众恶之本。”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执政党、一个管理者,对干部管理就是三件事:一是正面教育,二是干事发展,第三就是反腐倡廉。朱元璋时期,重典治国,遏制腐败,反腐杀婿,人皮当鼓,以警世人。雍正时期,诛杀贪官,保持高压,让官员们听到“钱”字就发抖。乾隆年间,和珅贪得无厌、富可敌国,最终白绫赐死。建国初期,刘青山、张子善虽是革命功臣,却因贪污腐败送上断头台。朱镕基讲到反腐时说“准备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自己,无非是一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长治久安。”反腐倡廉对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治理意义非常重大。“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要自身正,自身清,自身硬,有权不可任性,不要心存侥幸,老子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要因为一时之错,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三是一人身系全家。一名领导干部成长不容易,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进了这个圈,可谓是大浪淘沙。尤其是走到领导岗位上,一路锤炼你的学识、能力、品格等,非常不容易。如果疏于修身养性,不能正确使用权力,给个人带来的是身败名裂,给老婆孩子带来的是灾难,给父母家庭带来的是羞辱。你伸手那一刻,自认为是为了家庭父母孩子,实际上却是在害他们。林则徐讲,“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伸手必被捉,捉的不仅是你一个人,还会捉毁了孩子,捉散了家庭。
四是权威来自清正。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朝无极县令郭允礼的《官箴》讲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官威来自:一是明白,二是清正。明白就是对自己管的事、自己干的事,如数家珍,倒背如流,精通清楚。清正就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行得正、走得正、干得正。为什么海瑞会让皇帝怕三分,周围大臣都怕他?就是怕他的清正、清廉,无私才无畏,无畏才生威。民国教育家陶觉讲,“存心光明正大,言论光明正大,行事光明正大,斯之谓君子。”年轻干部要做光明正大的君子,有一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正气,有一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定力。
十、要领导有术
领导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要张弛有道。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种“驰”;到了秦朝就是一切讲统一集权的“张”,后来文景之治“无为思想”又是一种“驰”,汉武帝时期又有汉武盛世的“张”,在治国理政规律上形成了“一张一弛”的不断变化。如果是一味的“驰”,必然是国破家亡,没有了权威;如果一味的“张”,农民就可能起义。做官也一样,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张弛有道,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二要善抓重点。苏辙讲,“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郑玄讲,“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篇而万篇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讲,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画龙要点睛,擒贼先擒王,要分清主次,找准重点,但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通过抓重点带全面,忙碌而不盲目,实干而不蛮干,巧干而不乱干,面面想到而不面面俱到。
三要善揽人才。总书记讲,“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周公的“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刘邦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是善揽人才的典范。班固在《汉书》中讲,“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非常之人就是人才、就是骨干力量。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没有不尊重人才、善揽人才、笼住人才、使用人才的,要善于依靠人才,依靠骨干力量,不可唱独角戏。
四要看人之长。古人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顾嗣协的哲理小诗《杂兴》讲,“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作为年轻干部要善于看人之长、用人之长。如果你发现不了长处,眼里光他的短处,你肯定会把他当作对立面,肯定会把他边缘化,那你就少了一个帮你干事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你要善于发觉、挖掘,用其长、避其短,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对有争议的人辩证看,对有失误的人全面看,对有棱角的人从本质看,对资历浅的人从发展看,这才是科学的用人之道。
五要包容宽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陶铸也曾说过“心底无私天地宽”。从古至今,凡成就大业的君主,必然有一颗包容之心。齐桓公与管仲曾是政敌、仇人,管仲甚至为帮助齐桓公的弟弟射杀齐桓公,但齐桓公上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治理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魏征原是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献策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见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越,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这里还有个故事,唐太宗有一只漂亮的鹞鸟,十分宠爱,赏玩不已。魏征前来报告事项,太宗慌忙藏在怀里,魏征滔滔不绝,直至鸟死在太宗怀里。太宗感到非常可惜,但他非常敬重魏征,没有打断他的话。魏征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包容胸怀,才有了“贞观之治”。
六要以民为本。《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都在强调“民本思想”。“上兵伐心,下兵伐城”。管理学上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管人心。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其终极追求都是“为民”。以为民出发,让“仓禀实”、“衣实足”,这才是正确的方向。荀悦《申鉴》中讲,“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唐太宗中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共有20万党员时夺取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法西斯、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政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心丧失。历史和现实事例都充分证明,那些一心当官,不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侵害群众利益的人是得不到拥护和支持的。“民有所盼,官有所为”。作为年轻干部,要多结交几个企业家朋友、村干部朋友、村民朋友,少结交大款朋友、权贵朋友、吃喝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察民生、知民意、解民苦。
七要遵纪守法。孟子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什么是“规矩”?总书记指出,“规矩”既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又包括道德规范、标准礼仪。作为领导干部,要遵纪守法,这是红线,不可逾越。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这是真规矩,张廷玉有句话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要“不言温室树”,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议的不议,不要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小圈子。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听别人意见、别人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遵守规章制度,干部纪律、人事纪律、财经纪律等。刘备有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大家来讲,是规矩就要遵守,要从小处见品行,小处见为人,小处见未来。
八要做贤臣能吏。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有伊尹、周公、诸葛亮。伊尹,放太甲于梓宫,三年归权还君;周公,摄政七年,巩固王朝,归政成王;诸葛亮,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他们面临的都是弱君,但是为了国家、民族,他们选择不做权臣做贤臣。东汉的梁冀,毒杀质帝,另立桓帝,专擅朝政,结党营私;汉末的董卓,专权乱政,自立为王;三国的曹操,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是废帝篡位;清朝的鳌拜,操握权柄,结党营私,飞扬跋扈,把持朝政;年羹尧,大臣跪迎,坦然享受,腐败堕落,目无君王。这些历史权臣,不守本分,不守规矩,贪的是权力,失的是大义,忘的是国家和民族,最后带来的轻则是自己的祸害,重则是国家的灾难。年轻干部一定要以国家为重、以黄骅为重、以大局为重,让其成为一种脊梁里的精神、骨子里的修养。九要有政治鉴别力。什么是政治鉴别力?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清是非,不被假象所迷惑,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警惕“十种人”:一是“点火救火者”,先放火、后灭火,从中谋取自己的利益;二是“敲锅补纹者”,打着“补锅”的名义,没有裂纹敲出裂纹,小裂纹敲成大裂纹,然后再“修修补补”,最后“卖好讨好”,实际他才是罪魁祸首;三是“落井下绳者”,先制造矛盾,然后再去解决矛盾,以此来捞取政治资本;四是“华而不实者”,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干得却是一塌糊涂;五是“虎头蛇尾者”,干事有始无终,开头轰轰烈烈,最后悄无声息;六是“雷大无雨者”,喊得热闹、说得激情,就是不见成果、不见业绩;七是“明哲保身者”,遇到难事,畏首畏尾,不敢挺身而出,不能坚持原则;八是“阴暗心理者”,思想落后,行为阴暗,不阳光、不大气,光说落后话,光看阴暗面,光找别人短处;九是“善耍伎俩者”,耍小聪明、小伎俩,自私自利,没有一点政治智慧、政治格局;十是“编织圈子者”,搞盟兄把弟、同学聚会、老乡联谊、曾经同事、“跟我干过”,政治上摇旗呐喊、互相包装、上下呼应、左右互捧、乱议政治、搅乱时局、谋取私利。年轻干部,头脑要清楚,政治要坚定,要学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真理性、规律性结论。孔子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孟子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诸葛亮讲,“亲贤臣,远小人。”要远离那些是非之人,政通人和则百废俱兴。
十要读无字书、弹无弦琴。《菜根谭》中有句话叫:“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清朝张潮诗中讲,“山水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禅宗六祖慧能虽不识字,但其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参透禅机,以悟道获得衣钵。为官从政一定要会读无字书、弹无弦琴,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讲,“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史笔如铁”,作为年轻干部,要善于从历史、国学的角度,感悟修身、为官、干事的智慧,用实际行动去演绎精彩故事、书写黄骅历史,为黄骅大发展贡献青春、贡献力量!
4月26日著名诗人汪国真逝世,一代文星陨落,最后,我想用他的两句诗作为结束,一句是《山高路远》中的诗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第二句是《热爱生命》中的诗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第二篇:在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稿——学历史 品国学 净心灵 提境界
在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稿——学历史
品国学
净心灵
提境界
同学们、同志们:
经市委研究,全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中青年干部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学历史、品国学、净心灵、提境界”活动。学历史,就是要增加历史厚重感,从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品国学,就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悟前人修身、为官、干事的思想和智慧。净心灵,就是要通过学习,塑高尚人格,养浩然正气。提境界,就是要做实干家,具有追求黄骅大发展的境界。下面,我结合对历史与国学的感悟,对同学们提十点希望。
一、要追求理想
任何干大事者,都要有追求、有理想,只有这样才有不竭动力。
一要勾画施政蓝图。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蓝图,是“大同社会”,实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孙中山的蓝图,是“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毛主席的蓝图,是全国人民达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邓小平的蓝图,是“三步走”战略,达到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蓝图,是“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他希望“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有多么大的理想,才能勾画出多么大的蓝图,才能干多么大的事。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善于去描绘自己的“岗位蓝图”。
二要立志建功立业。毛主席16岁离家求学,写出了“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周恩来19岁东渡日本,探索救国之路,作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朱镕基当选总理第一天发誓,“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温家宝当选总理第一天,用林则徐的话对全国人民立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有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年轻干部,必须要有这种为国家、为黄骅建大功、立大业的志向和追求。
三要有高尚价值取向。孟子提出要“舍生取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心系国家,壮志未酬,抱石怀沙,投身汨罗;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面对封赏,坚辞不就;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励志报国,勇战沙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抗金爱国,矢志不渝;“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南宋末期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和10万军民跳海殉国;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血洒刑场;女中豪杰秋瑾,“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为了革命生死置之度外;于右任赠蒋经国对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焦裕禄身患肝癌,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等等。他们是一种什么价值取向?是一种矢志不渝追求国家兴盛的高尚价值取向。他们想的只是房子、车子、票子、孩子吗?他们已经超越这些,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庸俗,是对人生的玷污。
二、要境界脱俗
一要有骨气。孟子《滕文公下》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商周时期两位重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礼记》有“不食嗟来之食”;孔子“不饮盗泉之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们面对威逼、利诱、贫困,不低头、不弯腰。当今社会,年轻干部必须要有这种骨气,才能干成大事。
二要有气节。什么是气节?就是坚持正义、正气,并为之矢志不渝的灵魂和脊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海瑞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还有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这是何等高尚气节?他们都是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现在,有的人办私事找这个求那个,今天弄个假档案、明天弄个假学历,气节在哪,脸面在哪?黄骅的正气在哪?甚至有的人找起官来,办起私事来,自己觉得挺坦然,实际别人觉得挺恶心。这就是没有境界、没有气节。
三要有品位。有的人气质高雅、风度翩翩,是因为有内涵、有学识、有修养。苏轼有句词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大学》讲,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周瑜儒雅多谋有品位,令程普赞叹道:“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作为年轻干部,要思想高尚,目标宏远,心胸宽阔,正气正派。如果低头一看就是“脚尖”,一想就是利益,一说就是自己,一做就是金钱,肯定是没有品位、没有前途。年轻干部首先就要修好自己、修正自己,要有让人愿意交往的高雅品位。
三、要把握大势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年轻干部要经常进行战略思考,研究形势,把握大势。重点就是搞好“三个研究”,参悟“两篇文章”,做出“一个判断”。
一是搞好“三个研究”。
要研究世界,知道奥巴马在想什么,知道世界格局、军事力量、经济走向、金融形势等。要研究中国,知道习近平在想什么,明白经济体制、改革举措、结构调整、金融政策、环保治污、反腐治贪、正风肃纪等。要研究黄骅,知道市委、市政府在想什么,知道园区项目、城市建设、美丽镇村、阳光政治、千项基础性工作等。二是参悟“两篇文章”。
历史上有两篇文章对大势的分析非常好。一篇是《隆中对》,“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诸葛亮分析了当时大势,告诉刘备,曹操不可以打,孙权只可以援,现在要谋益州、图荆州、占四川,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形成一霸。一篇是《出师表》,首先提出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后进行了五点分析,一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二是“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三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四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五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具备了这些条件,则汉室兴盛,指日可待。三是做出“一个判断”。
就是要把握大势,顺应大势。孙中山讲,“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果逆历史潮流而动、逆社会发展规律、逆做人做官道德伦理,就会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即使得眼前,也不会得长远。年轻干部,要定位自己,树立目标,把握方向,为之奋斗。四、要坚守干事
年轻干部一定要坚守干事哲学,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埋头干事,持之以恒。
一是用干事推出自己。
每名干部都应该像产品一样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推销是靠质量,干部对自己推销靠得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不浮不躁的埋头苦干。这个过程就像爬山,这个山是无形的,如果付出了80%的努力,就松懈了、不坚持了,也就失败了。更不能只付出了20%的努力,就觉得了不得,组织上就应该怎么样了,那肯定是肤浅轻薄。白居易讲,“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如果有能力,就要经得住烧、经得住炼。实干兴邦,实干兴黄骅,实干也兴你自己。二是靠干事展示才华。
什么是才华?一方面是干的活比别人突出,这是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自己具备的才干、学识、品德比别人优秀,这是主观存在。别人能干的你也能干,而且干得更好;别人干不了的你也能干,少了你不行,别人无法取代,那说明你更有才华。刘备“三顾茅庐”,是因为诸葛亮有帮助刘备抗庭曹魏、孙吴的才干;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因为韩信有率百万之众打败项羽的才干。关键你得是人才。三是以干事评判干部。
《荀子》讲:“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做国宝,不要做国妖,要重实干,不要尚空谈。是金子要发光,是锥子要冒尖。要判断哪个难关是自己攻克的,哪个急难险重是自己承担的,哪项具体工作干成了沧州第一、河北一流,给黄骅争了光、添了彩。谁能干成事,谁就是黄骅的英雄和功臣!康熙时期,八爷党为争夺太子之位,结党营私、收买人心;雍正却苦恼国家困境,幕僚邬思道为雍正谋划说:“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雍正顿悟,于是韬光养晦,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当没人赈灾时,雍正去了;当没人清欠时,这个得罪人的活雍正干了;当太子失势,别人是“墙倒众人推”,雍正支持太子,支持康熙。最后“不争就是争”,当了皇帝。正应了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引用了韩非子的名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多在基层锻炼,增加基层历练,经过一番实干、苦干,锻炼出真本领,积累出真经验。不谗言领导,不巧言令色,不为官而官,只要踏实干活,肯定会得到提拔。汪国真《诗情画意》中讲:“如果本身发光,何惧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鲜花盛开,蝴蝶自来,一切自来。
五、要坚强毅力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成就一番事业,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挫折,经历精神压力,关键就是看有没有雍正那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精神,有没有郑板桥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
一是困难不足惧。
工作就是矛盾,领导就是解难。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周文王在狱中演《周易》;孔子备受责难著《春秋》;屈原被流放写《离骚》;左丘明失明著《国语》;孙膑被砍双足著《孙膑兵法》;司马迁受宫刑成《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为霸主;蒲松龄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自勉;唐僧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毛主席经历过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爬雪山、过草地,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邓小平“三落三起”,推动改革开放,为国家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坚定“困难面前有我,我面前没困难”的思想,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二是人言不足畏。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讲,忧谗畏讥,去国还乡,肯定满目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忧民,处江湖忧君,进不忧,退不忧,肯定是快乐!曾国藩赠其弟曾国荃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意思是说,尽管左面挂满了朝廷的褒奖状,但不要因此自满自傲;右边放了毁谤、诋咒我们的文件,也不要生气,人世间本来就像天秤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只要效法“屠羊说”(出自《庄子》,讲的是楚国一个卖羊肉的,在楚昭王失败后他跟随流亡外地,但在楚昭王大胜返国后,他却拒绝赏赐)的精神与做法,乐观豁达,淡然处之,荣誉也罢,诽谤也罢,不过是蓝天上的一片浮云,一会儿就会被吹散,成为往事。干任何工作,如果意志上不坚定,听到风吹草动,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前怕狼、后怕虎,必然导致工作停摆不前。佛家讲,杂念生就会百象生,当头脑中有了一百个主意,就会把干事主义淹没,最终一事无成。当心中只有干事主义,就会心静如水,纯净心灵,不管是潮起潮落,阴晴圆缺,你都可以免去浮躁,轻松自如地走在人生的大道上。三是完美不现实。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君臣对》,讲的是唐太宗和许敬宗。唐太宗问许敬宗:“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人皆有叹,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无所不能的上天都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何况做人为官。胡适有句话叫,“对事要于无疑处有疑,对人要于有疑处无疑。”心理要健康,不要多疑。因为有疑,项羽逐范增,曹操杀杨修,崇祯杀袁崇焕。人之处事,固不可以不思,而亦不可以过思。不想是“傻子”,但是想多了就是“疯子”。朱熹曾言:“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君子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准确把握切入点的智慧,更要有果断行动的执行力。追求完美只会让人走进形式主义的怪圈,有智慧的行动家不会如此。追求完美主义就是空想主义,必然会导致形式主义,最后就是精神虚无、一事无成。干事不要追求所谓的完美,要长远谋划、全面思考、干好当下,贵在迈出“第一步”。四是美言不乱脑。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夸你的人不是亲近你、害怕你,就是有求于你。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把美言当成口碑,不要把谗言当成亲近,不要把挑拨当成战友,否则会陷入美言的陷阱,自我陶醉、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最终是害了自己。六、要勤奋敬业
《警世贤文》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座的各位,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考上大学,高考前的勤奋,是大家“金榜题名”的关键。如果我们把提拔也作为一种“金榜题名”,那么“金榜题名”前的勤奋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天道酬官。
《古今贤文》讲,“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韩愈《进学解》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长歌行》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祖逖“闻鸡起舞劲倍道”,“莫让年华付水流”,等等。这些诗句都告诫我们,干事业一定要勤奋。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君王之一,每天睡眠不超过4小时,白天亲政议政,夜晚批览奏章,他批阅奏折达2万2千余件,近1000万字,是全部《资治通鉴》字数的三倍还多。周恩来总理每天只睡3、4个小时,他在《一生之计在于勤论》一篇文章中写道,“人之一生求学,惟青年为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俟乎将来。”屈原《离骚》中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年轻干部,天道酬勤、天道酬政、天道也酬官。二是量变才能质变。
《劝学》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司马迁编《史记》用了18年,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用了19年,李时珍作《本草纲目》用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给自己定了“十二条规矩”,每天坚持。当官也需要积累,要积学成官、积事成官、积能成官、积德成官,经历大浪淘沙,方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知识是学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官位是积累出来的。三是举重若轻。
举重若轻就是干事潇洒。什么是潇洒?就是谋篇布局错落有致,领导艺术运用自如,协调关系左右逢源,面对困难胜似闲庭信步。苏轼在《赤壁怀古》中讲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一种潇洒。潇洒来自自信、来自积累、来自境界,如果没有丰富知识、政治定力、胸有成竹,潇洒的起来吗?现在有的人对“潇洒”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吃、喝、玩、不干事是“潇洒”,实际上是说这个人糊涂愚钝。如果一叶障目,自私狭隘,把小问题看大,把自己得失看得太重,不可能轻松潇洒。七、要开拓进取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一要有创新精神。胡适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是说要敢于打破旧有观念,挣破旧有思想,严谨求实,解决问题。我们阳光政治内容就是一种与时俱进,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展望的是未来,总结的是过去,干好的是今天。年轻干部是干部队伍中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接受的是新知识,面临的是新问题,拿出的是新办法,创造的是新业绩。一定要有一种王安石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魄力,敢闯、敢拼、敢创新。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最有前途的人。
二要创新自我。《周易》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新自我要出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管理方法,让别人眼前一亮、让工作大有成效。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独立思想。两千多年前,和孔子同时代的两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在一些观点和内容上产生严重分歧,有人说他背叛了老师,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陈寅恪在给王国维作纪念碑铭时写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年轻干部,一定要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创出自己的品牌、模式、经验。
三要敢于亮剑。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亮剑精神有一段精彩的对白,赵刚说:“一支部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而这种气质性格和军事主管有关,他的性格强悍,这支部队就强悍,就嗷嗷叫,部队就有了灵魂。”李云龙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要我在,独立团就嗷嗷叫,遇到敌人就敢拼命,要是哪一天我牺牲了,独立团的战士也照样嗷嗷叫。和一个剑客对阵,就算明天是个死,也要亮剑,倒在对手的剑下不丢脸,要是不敢亮剑,那才叫丢脸。”赵刚说:“亮剑,亮出的是气势,是胆略,是男子汉的精神。”通过他们的对白可以看出,一个团队的领导是什么性格,那么他的团队就是什么性格,所以李云龙的独立团是一支强悍的部队,一支嗷嗷叫的部队,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部队!在革命战争年代,“亮剑”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和平年代,这种精神非但不能消退,反而更应该升华,发扬光大。年轻干部,一定要有“盘古开天地”的气概,要有“女娲补天”的使命,要有“夸父逐日”的毅力,要有“羿射九日”的勇气,要有“精卫填海”的恒心,要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一鼓作气,不可再而衰、三而竭。要坚持原则,凡事敢于同不正之风斗争,不能怕担责任、怕得罪人、怕别人不高兴,就是不怕黄骅不发展。
八、要善于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讲,“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要想获得做官、做人、做事的不竭动力,就要善于学习。关键要掌握理论知识、政策知识、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培养哲学素养、历史素养、文学素养。具备这“四种知识”、“三种素养”,才能武装起来、强大起来,才会“笨鸟先飞早入林”,才会厚积而薄发,形成“一桶水和一滴水”关系,否则“书到用时方恨少”、“船到江心补漏迟”。
一要勤学苦读。自古到今,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不勤学、苦读。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孔子“韦编三绝”、惠施“学富五车”、匡衡“凿壁偷光”、王羲之“读书吃墨”,等等,都是勤学的历史典故。《论语》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年轻干部一定要有一种杨时“程门立雪”的强烈求知欲,有一种叶剑英“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精神。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万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领导干部学习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学习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万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二要善于思考。《周易》中讲,“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人读书学习往往容易犯教条,成为书呆子。孟子在《尽心章句下》讲,“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关键是要学会思考,要像唐朝贾岛那样反复“推”、“敲”,反复琢磨,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通过学国学,要知道儒家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它的核心思想是“以仁治国、以德治国”。要知道道家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核心思想是以“道”治国,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让你不要违反自然规律任意地为。要知道法家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李斯,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提倡用完善的法律制度来治国理政。《尉缭子》中讲,“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刑重则内畏,内畏则外坚。”也是在讲要善于用法,善于政策先行。要知道佛家思想,它有个观点“心中有菩萨,满眼是菩萨;心中有魔鬼,满眼是魔鬼。”我们一定要从这些思想中汲取智慧,在干事上做儒家,升迁上做道家,管理上做法家,待人处事上做佛家。
三要学以致用。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曾国藩提出要“切己体察”。胡适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指出,“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侯,如何能有用呢?”现在,有一种不正确的判断,就是以讲话水平衡量领导者的水平,导致了人们在“知”上口若悬河、坐而论道,在“行”上躲避困难、不守原则,最终是一事无成。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否则那就会走向“常乃超”,永远成不了“李云龙”。千万不能犯“子鱼论战”中宋襄公的错误,不能做“纸上谈兵”的赵括,更不做“失街亭”的马谡。毛主席本是一介书生,为什么善于打仗?1965年12月21日,他在一次会议上讲道:“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就能打仗。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只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他就是把历史的方法运用到了战争中。还有毛泽东思想怎么来的?他坚决反对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因为王明是生搬马列主义,硬套苏联革命经验,毛主席则是主张一定把马克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九、要廉洁自律
习近平多次讲到,“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领导干部一定要心中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曾国藩讲,“心有敬畏之心,方能行为所止。”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最终会吞下自酿的苦果。
一是坚决反对腐败。
中央反腐倡廉,老虎苍蝇拍出一大片,让贪官们胆战心惊,对陈旧的“千里来做官,就为有权贪”的为官思想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岳飞有句名言“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我希望,年轻干部要既当“文官”,还当“武官”,既不爱财,还要为了黄骅的事业敢于拼搏、敢于牺牲,有一种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有一种吴隐“饮贪泉而不贪”的清廉。二是吸取历史教训。
《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姚崇讲,“慎则祸之不及,贪则灾之所起。”李商隐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包拯讲,“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王廷相讲,“贪欲者,众恶之本。”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执政党、一个管理者,对干部管理就是三件事:一是正面教育,二是干事发展,第三就是反腐倡廉。朱元璋时期,重典治国,遏制腐败,反腐杀婿,人皮当鼓,以警世人。雍正时期,诛杀贪官,保持高压,让官员们听到“钱”字就发抖。乾隆年间,和珅贪得无厌、富可敌国,最终白绫赐死。建国初期,刘青山、张子善虽是革命功臣,却因贪污腐败送上断头台。朱镕基讲到反腐时说“准备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自己,无非是一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长治久安。”反腐倡廉对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治理意义非常重大。“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要自身正,自身清,自身硬,有权不可任性,不要心存侥幸,老子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要因为一时之错,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三是一人身系全家。
一名领导干部成长不容易,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进了这个圈,可谓是大浪淘沙。尤其是走到领导岗位上,一路锤炼你的学识、能力、品格等,非常不容易。如果疏于修身养性,不能正确使用权力,给个人带来的是身败名裂,给老婆孩子带来的是灾难,给父母家庭带来的是羞辱。你伸手那一刻,自认为是为了家庭父母孩子,实际上却是在害他们。林则徐讲,“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伸手必被捉,捉的不仅是你一个人,还会捉毁了孩子,捉散了家庭。四是权威来自清正。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朝无极县令郭允礼的《官箴》讲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官威来自:一是明白,二是清正。明白就是对自己管的事、自己干的事,如数家珍,倒背如流,精通清楚。清正就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行得正、走得正、干得正。为什么海瑞会让皇帝怕三分,周围大臣都怕他?就是怕他的清正、清廉,无私才无畏,无畏才生威。民国教育家陶觉讲,“存心光明正大,言论光明正大,行事光明正大,斯之谓君子。”年轻干部要做光明正大的君子,有一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正气,有一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定力。十、要领导有术
领导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一要张弛有道。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种“驰”;到了秦朝就是一切讲统一集权的“张”,后来文景之治“无为思想”又是一种“驰”,汉武帝时期又有汉武盛世的“张”,在治国理政规律上形成了“一张一弛”的不断变化。如果是一味的“驰”,必然是国破家亡,没有了权威;如果一味的“张”,农民就可能起义。做官也一样,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张弛有道,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二要善抓重点。苏辙讲,“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郑玄讲,“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篇而万篇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讲,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画龙要点睛,擒贼先擒王,要分清主次,找准重点,但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通过抓重点带全面,忙碌而不盲目,实干而不蛮干,巧干而不乱干,面面想到而不面面俱到。
三要善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周公的“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刘邦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是善揽人才的典范。班固在《汉书》中讲,“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非常之人就是人才、就是骨干力量。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没有不尊重人才、善揽人才、笼住人才、使用人才的,要善于依靠人才,依靠骨干力量,不可唱独角戏。
四要看人之长。古人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顾嗣协的哲理小诗《杂兴》讲,“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作为年轻干部要善于看人之长、用人之长。如果你发现不了长处,眼里光他的短处,你肯定会把他当作对立面,肯定会把他边缘化,那你就少了一个帮你干事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你要善于发觉、挖掘,用其长、避其短,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对有争议的人辩证看,对有失误的人全面看,对有棱角的人从本质看,对资历浅的人从发展看,这才是科学的用人之道。
五要包容宽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陶铸也曾说过“心底无私天地宽”。从古至今,凡成就大业的君主,必然有一颗包容之心。齐桓公与管仲曾是政敌、仇人,管仲甚至为帮助齐桓公的弟弟射杀齐桓公,但齐桓公上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治理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魏征原是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献策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见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越,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这里还有个故事,唐太宗有一只漂亮的鹞鸟,十分宠爱,赏玩不已。魏征前来报告事项,太宗慌忙藏在怀里,魏征滔滔不绝,直至鸟死在太宗怀里。太宗感到非常可惜,但他非常敬重魏征,没有打断他的话。魏征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包容胸怀,才有了“贞观之治”。
六要以民为本。《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都在强调“民本思想”。“上兵伐心,下兵伐城”。管理学上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管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其终极追求都是“为民”。以为民出发,让“仓禀实”、“衣实足”,这才是正确的方向。荀悦《申鉴》中讲,“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唐太宗中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共有20万党员时夺取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法西斯、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政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心丧失。历史和现实事例都充分证明,那些一心当官,不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侵害群众利益的人是得不到拥护和支持的。“民有所盼,官有所为”。作为年轻干部,要多结交几个企业家朋友、村干部朋友、村民朋友,少结交大款朋友、权贵朋友、吃喝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察民生、知民意、解民苦。
七要遵纪守法。孟子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什么是“规矩”?总书记指出,“规矩”既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又包括道德规范、标准礼仪。作为领导干部,要遵纪守法,这是红线,不可逾越。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这是真规矩,张廷玉有句话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要“不言温室树”,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议的不议,不要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小圈子。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听别人意见、别人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遵守规章制度,干部纪律、人事纪律、财经纪律等。刘备有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大家来讲,是规矩就要遵守,要从小处见品行,小处见为人,小处见未来。
八要做贤臣能吏。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有伊尹、周公、诸葛亮。伊尹,放太甲于梓宫,三年归权还君;周公,摄政七年,巩固王朝,归政成王;诸葛亮,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他们面临的都是弱君,但是为了国家、民族,他们选择不做权臣做贤臣。东汉的梁冀,毒杀质帝,另立桓帝,专擅朝政,结党营私;汉末的董卓,专权乱政,自立为王;三国的曹操,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是废帝篡位;清朝的鳌拜,操握权柄,结党营私,飞扬跋扈,把持朝政;年羹尧,大臣跪迎,坦然享受,腐败堕落,目无君王。这些历史权臣,不守本分,不守规矩,贪的是权力,失的是大义,忘的是国家和民族,最后带来的轻则是自己的祸害,重则是国家的灾难。年轻干部一定要以国家为重、以黄骅为重、以大局为重,让其成为一种脊梁里的精神、骨子里的修养。
九要有政治鉴别力。什么是政治鉴别力?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清是非,不被假象所迷惑,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警惕“十种人”:一是“点火救火者”,先放火、后灭火,从中谋取自己的利益;二是“敲锅补纹者”,打着“补锅”的名义,没有裂纹敲出裂纹,小裂纹敲成大裂纹,然后再“修修补补”,最后“卖好讨好”,实际他才是罪魁祸首;三是“落井下绳者”,先制造矛盾,然后再去解决矛盾,以此来捞取政治资本;四是“华而不实者”,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干得却是一塌糊涂;五是“虎头蛇尾者”,干事有始无终,开头轰轰烈烈,最后悄无声息;六是“雷大无雨者”,喊得热闹、说得激情,就是不见成果、不见业绩;七是“明哲保身者”,遇到难事,畏首畏尾,不敢挺身而出,不能坚持原则;八是“阴暗心理者”,思想落后,行为阴暗,不阳光、不大气,光说落后话,光看阴暗面,光找别人短处;九是“善耍伎俩者”,耍小聪明、小伎俩,自私自利,没有一点政治智慧、政治格局;十是“编织圈子者”,搞盟兄把弟、同学聚会、老乡联谊、曾经同事、“跟我干过”,政治上摇旗呐喊、互相包装、上下呼应、左右互捧、乱议政治、搅乱时局、谋取私利。年轻干部,头脑要清楚,政治要坚定,要学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真理性、规律性结论。孔子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孟子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诸葛亮讲,“亲贤臣,远小人。”要远离那些是非之人,政通人和则百废俱兴。
十要读无字书、弹无弦琴。《菜根谭》中有句话叫:“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清朝张潮诗中讲,“山水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禅宗六祖慧能虽不识字,但其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参透禅机,以悟道获得衣钵。为官从政一定要会读无字书、弹无弦琴,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讲,“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史笔如铁”,作为年轻干部,要善于从历史、国学的角度,感悟修身、为官、干事的智慧,用实际行动去演绎精彩故事、书写黄骅历史,为黄骅大发展贡献青春、贡献力量!
4月26日著名诗人汪国真逝世,一代文星陨落,最后,我想用他的两句诗作为结束,一句是《山高路远》中的诗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第二句是《热爱生命》中的诗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第三篇:借助“少教多学”理念,为历史教学提质增效
借助“少教多学”理念,为历史教学提质增效
厦门三中
刘永欣
【摘要】以“少教多学”理念为指导,教师在自己多学的前提下,在备课阶段真正抓住教育的核心,在教学阶段优化课堂结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创造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注重学生课后拓展升华,学生就能“多学”、教师就能“少教”,为历史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少教多学
历史学科
提质增效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变相满堂灌、教学过度、多教少学等现象仍然存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行为脱节现象仍频频出现,如何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切实落实“少教多学”理念是一良策。
源于新加坡的“少教多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发挥空间,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提质增效。它与我国当今课改的理念相一致,反映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如何实施“少教多学”,笔者通过学习,结合实践,尝试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开展少教多学。
一、教师多学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前提
从字面理解,少教多学是给教师减负,但事实上要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不仅不能减负,还要增负。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一方面,现在的教材相当简练,一些具体的或关键概念、结论的理解,仍离不开教师的恰当引导,甚至是深入解读;另一方面,课改强调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若仅停留在教教材,没有相当的历史知识与思考,就无法满足知识面日益广泛的学生需要,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此外高考历史试题强调在“三新”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立意,不少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往往超越教材的程序化的描述甚至另有史论。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就具备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教师多学学什么?不仅要学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掌握、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还要学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全面地理解教材开展教学。当然,最主要的仍是学好、学透本专业的知识,关注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历史教师应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专著、论文来吸纳新知深化认知,构建深广的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如我备《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有意识、有选择地阅读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对全课涉及的内容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如何准确把握、处理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显得胸有成竹了。
教师多学就能高屋建瓴,能更灵活、高效地驾驭课堂,为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为学生的 1
多学提供了前提。
二、触及教育核心的备课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关键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每个教师都会认真进行,但能否真正触及到教育的核心——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却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落实到位的。要实施“少教多学”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必须触及到教育的核心。不但要备好教师的教,更要备好学生的学。1.精备教材,落实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核心是三位一体的,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教什么”、“学什么”,至于“为什么教”、“为什么学”和“怎样教”、“怎样学”考虑得较少甚至没有考虑,这导致教学中教师的教占主体,甚至取代了学生的学,致使教学过度、低效乃至无效,此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则顾及较少。为此,备课时一定要在正确把握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前提下,落实怎样教,才能确定如何“少教”。我在备《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先定位这一课的地位:本课既属于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历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又属于整体世界形成的推动因素。从专题的地位来看,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最终阶段;从影响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程;从会考、高考的地位来看,属于会考、高考的重点、热点。依据这一定位和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特点和影响。(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连接成为一体。难点为(1)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整体化”的有关历史概念。(2)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这样在领悟为什么教的前提下确定“教什么”时就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有所侧重,最后我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是如何实现并看待世界整体化。拟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表象到本质,利用旧知识,推陈出新,引出新知识,最后通过知识迁移来检验课堂效果,发展思维。随着本课重难点、教学主题的确立,就能对本课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学生能自主学习掌握的少教、略教,重难点及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益的则多教,教学中实施的少教多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精备学生,让“少教多学”的主体能真正发挥作用。
要实现“少教”,只有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才能让学生“多学”。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是对教师能力的大测试。备好学生,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与教师一起探究、发现,学会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学习风格,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易学的,难学的两类,分别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设计真正适合学生,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我在备《走向整体的世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和特点等基础知识属于易学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教师围绕如何实现并看待世界整体化的主题侧重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及 2
影响的分析。这样教学内容通过作“减法”,精确把握学生脉搏,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的“少教”和学生的“多学”就有了可能。
三、优化课堂结构是少教多学成功的核心
“少教多学”强调教学要由“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优化课堂结构,引领学生乐学、会学就成为少教多学成功的核心。1.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让“少教多学”顺利起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愿学、乐学、多学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如何让他们对过去感兴趣,就必须想方设法因材施教为其创设情境。我上《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一开始就展示哥伦布、亨利·摩根(17世纪侵掠西属加勒比海殖民地最著名的冒险家之一)、瓦特、爱迪生等四位人物的画像,并提出问题:你知道这四位人物吗?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他们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哪些事迹?这四位人物的排列说明了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如此借由人物图片,创设历史情境,马上激发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探求答案的渴望,从而为“乐学”、“多学”本课打下基础。在结尾时,提出“如果你作为记者回到过去,采访哥伦布、亨利·摩根、瓦特、爱迪生,他们会如何评价他们所处时代在世界整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回到过去,设身处地去思考,并与导入相呼应,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弹性的发挥空间,从而为学生乐学、多学本课划上圆满句号。2.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包容理解学生,为“少教多学”插上翅膀。
“少教多学”的教学过程是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创建师生共学、和谐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宽松、和谐的环境能使人心情放松,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主动去做事,课堂也是如此,我们如果能尝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做事情,多预设一些教学生成,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份尊重与关怀,多给学生一份耐心和宽容,多给学生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自然会以更自信、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教学中,多思考、多提问,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学”自然插上了翅膀。如我在上《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引导学生就“如果你作为记者回到过去,采访哥伦布、亨利·摩根、瓦特、爱迪生,他们会如何评价他们所处时代在世界整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展开讨论,由于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获得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讨论活跃,有些结论相当精辟,超出原先预设的教学生成。而且学生课后还意犹未尽,三三两两继续讨论,“少教多学”的目的自然而然地达到。
3.设计师生交流的问题环节,引导学生会学、多学。
现在学生的知识面比我们预想的要宽广。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整合内容,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教师的“少教”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提升历史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会学。如我在《走向整体的世界》教学中在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时,通过材料、图片、地图、表格的展示开展问题教学,引 3
导学生从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关系、世界市场、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思考,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这过程中,把学习的责任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很快就分析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这一环节在问题的激发和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材料、图片、表格的辅助理解,运用材料解析的方法,思考得出结论。不仅突破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感知到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原则,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会学。这样教师的“少教”和学生的“多学”落到了实处。
但是“少教多学”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教得越少越好,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精,教得更有智慧,由重教学内容的数量转移到重教学的质量。高中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只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否则“少教多学”就会沦为“少教少学”、“少教未学”。“少教”是要给学生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掌握更自主、更科学的学习方式。“少教”意味着教师的“教”要教在点子上,要教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教的知识要精要、有用,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设计的情境必须能激发学生深入及有意义的思考,提升学生对事物相互联系的概念,以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这种“少教”即“精教”、“精讲”。
四、课后拓展升华是巩固“少教多学”成效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少教多学”的目标。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进行知识的再生产,能让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课内外自学相结合。因而“少教多学”的理念不仅要运用于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后,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我在完成《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教学时,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结合本专题的学习,思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要做出对外开放的决策?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连接为一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以西方为主导的整体化?3.我国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是很高,为什么我们还要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究才能获得结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时代性、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到学习历史是要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策略,面向现实和未来,从而实现“知识再生产”。
总之,根据“少教多学”的理念,在备课阶段真正抓住教育的核心,在教学阶段优化课堂结构,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学、共同成长的一个平台。学生就能“多学”、教师就能“少教”,并达到有效、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陈曦.《“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7 4
期
[2]王海平.《新加坡倡导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世界之窗》2010年第9期 [3]李代贵.《我为什么问这些?》,《历史教学》2014年第2期
[4]朱汉国等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附: 姓名:刘永欣
工作单位:厦门三中手机:*** 性别:男
年龄:44岁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通信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兴隆路627号(邮编:361006)E-mail:lyxfjxm@163.com
第四篇:建筑工程系“学英雄找差距、提境界转作风”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建筑工程系“学英雄找差距、提境界转作风”
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把向刘洪坤同志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根据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学英雄找差距、提境界转作风”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滕群组发〔2013〕3号)文件精神,按照学院要求,结合系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在全系党员干部中开展“学英雄找差距、提境界转作风” 学习实践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滕州籍武警消防员刘洪坤同志为扑救火灾英勇牺牲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学院广大师生也迅速掀起了向英雄刘洪坤同志学习的活动。在目前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在全院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英雄找差距、提境界转作风”学习实践活动,是深入开展向刘洪坤同志学习的具体行动,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对于进一步把“学英雄、见行动”引向深入,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英模为榜样,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境界;对于激励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学院干部联系基层活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持续提升执行力,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院干部联系基层活动为契机,以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主线,以“学英雄找差距、提境界转作风”为主题,教育引导学院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向刘洪坤同志学习的精神实质,把学习活动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学英雄、见行动、比贡献,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观念,进一步发挥表率带头作用,为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方法步骤
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到2014年6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讨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以“学英雄、见行动”为主题,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和党员干部自身实际,通过座谈交流、专题研讨、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刘洪坤同志的英雄事迹,学习滕州近年来先后涌现的抗震救灾英雄张鹏、善国爱星、感动滕州人物以及学院身边的好人好事,认真开展“入党为什么、干什么、比什么、留什么”、“和平时期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健康快速发展我该怎么办”、“学英雄事迹、创岗位佳绩”等方面的大讨论,深刻学习刘洪坤同志等先进典型忠诚可靠的政治本色、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和党性修养,把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依照滕宣发〔2013〕55号通知要求,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学英雄、见行动”主题征文评选和演讲比赛活动。
(二)对照检查(11月中旬)
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开展“四对照四检查”活动:对照英雄忠诚可靠的政治本色,检查个人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宗旨观念方面的差距;对照英雄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检查个人在精神状态、担当意识、牺牲精神方面的差距;对照英雄一心为民的质朴情怀,检查个人在联系群众、为师生服务、工作作风方面的差距;对照英雄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检查个人在业务水平、履职尽责、爱岗敬业方面的差距。要按照“四对照四检查”要求,逐个部门、逐名同志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深刻剖析思想根源,增强整改问题、转变作风的主动性、自觉性。
(三)整改落实(11月下旬至12月底)
学院各总支、支部要组织党员干部在对照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列出整改任务书、时间表,明确整改目标、措施、责任人,确保整改到位、真正见效。要切实做好结合文章,真正将整改工作贯穿到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做好本职工作中去。要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与学院干部联系基层活动结合起来,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深入开展好领导干部“双联”、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在职党员回归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扎实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与当前学院中心工作和年初确定的重点工程结合起来,增强担当意识,提高执行能力,狠抓工作落实,把党员干部的热情和智慧凝聚到开拓创新、干事创业、推动发展上来;要与做好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强大动力,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巩固提高(从明年1月份开始,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
各总支、支部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活动中形成的好做法、好作风、好制度要长期坚持,形成长效机制,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发扬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并结合明年上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在具体工作实践中。
四、组织领导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 “学英雄找差距、提境界转作风”学习实践活动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此项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督导检查。二要强化联络督导。活动工作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作用,按照活动要求,选派联络人员,加强对活动的督导、检查,对活动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推广表彰;对于思想不重视,措施不得力,活动开展效果不明显的,要加强督促检查,促进整改提高。
三要营造浓厚氛围。活动工作小组办公室要会同宣传信息处精心谋划,科学安排,充分运用学院院报、网站、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刘洪坤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入挖掘其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要注意培养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引导身边的人,在全院迅速掀起学英雄、见行动的热潮,营造转作风、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四要搞好统筹兼顾。要正确处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全面完成学院的各项任务结合起来,为明年即将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夯实基础,以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检验活动成效,做到统筹兼顾,实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2013
年11月5日
第五篇:净居寺中学关于开展“学永威、找差距、树形象、提质量”活动的实施方案
净居寺中学关于开展“学永威、找差距、树形象、提质量”
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永威、找差距、树形象、提质量”学习实践活动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第四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教育法规政策和蔡林森教育管理思想,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第四次全教会精神上来,统一到改变学校面貌;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全体教师的精神面貌有一个新的变化,使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使学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使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使教师的教改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努力做到“四大明显”变化。(1)校园育人氛围明显浓厚,做到人人、时时、处处都能接受教育和熏陶,努力打造“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校园文化。(2)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全面推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四清”目标得到较好落实。(3)教师面貌明显变化,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更加突出,教师队伍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充满活力。(4)学生
教育成效明显,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习惯、生活习惯得到巩固和加强,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具体任务
1、校园文化:以打造班级文化、走廊墙壁文化、寝室及食堂文化为重点,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更高层次。
2、课堂教学:借鉴永威经验、杜郎口模式,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实验教学等各项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改革文化氛围,制定和完善教学环节规章制度和评价,保障课堂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3、教师管理:学校班子成员、教职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明显增强。
4、养成教育: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习惯和做人习惯为重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做到学生行为习惯周周有变化、月月有进步、一年有明显效果。学生养成教育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文明和谐校园。
三、明确责任
1、成立学习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方立可
副组长:赵家灿
熊启明
秦传高
成员:程光志
匡祖武
赵勇
王道恒
李磊
周秉清
2、职责要求
原则:分块负责,协调操作,各抓共管 ①学习讨论。责任人:方立可
②校园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寝室文化。责任人:程光志 走廊墙壁文化、食堂文化。责任人:赵家灿 处室文化:各处负责人。③养成教育。责任人:程光志
④阶段活动总结、信息。责任人:程光志
⑤课堂建模、教学环节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责任人:熊启明 ⑥教师队伍管理。责任人:秦传高
四、方法步骤
(一)学习讨论阶段(2010.12.13—31)
1、参加范围:全体教职工
2、学习目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教书育人责任感。
3、学习内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发展纲要》摘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及操作方法;教书育人责任制;《吃苦是福》及永威有关材料。
4、学习方式: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学习理论和学习实践相结合。
5、学习途径:(1)网络(2)集中培训(3)专题讲座
6、要求
①要有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责任人、检查评比方法。(计划另制定)
②集中学习每周1次,由校领导组成员轮流主持,每次不少于一小时。
③自主学习每周两小时以上。
④使用专用学习笔记本。学习笔记教职工每人不少于4000字,班子成员不少于5000字。
⑤每人至少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字数在2000字以上。笔记与心得均不能打印。
⑥12月30日上交记录和体会,活动小组检查。然后将本阶段总结交局活动办公室。
(二)查找问题阶段(2011年1月1日—20日)
1、校长负责查全校,班子成员分别查找分管和承担工作,班主任负责查找本班级,任课教师负责查找所教学科的问题。
2、查找要求:查找要紧密结合实际,对照相应法律法规,教育理论和永威经验,从主观上从自身上查找差距和不足。查找问题要客观,要具体,要细化,要实事求是。
3、制定整改方案。针对查找的自述,逐人写整改方案,学校在此基础上写出本单位活动整改方案,提交领导组通过。
4、审核上报。将整改方案报联系股室负责人审核后于2011年1月21日报局活动办。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1.1.22—6.30)
1、校园文化
①启动校园文化新变化工程。依据校情,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力求形式多样,内容多元。规划到位,分步实施。
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用语及文化景观版面设计评比任务。运用固定版面展示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和名言、警句及师生风采展示、教研教改成果展示等,努力体现学校特色。
2、课堂教学
①建立模式。根据校情,学习永威,创新模式。
②提升层次。在创建模设计的基础上,打造符合课改要求的,凸现模式特点的教学理论体系,形成师生知晓、主动参与构建、内涵丰富发展的文化氛围。
③完善制度。要完善和细化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重点建立与完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业水平评价制度,形成符合教学模式要求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过程管理便于操作的、教学效果易于评价的制度。
3、教师队伍管理
①开展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创先争优等活动,激发全校教职工为教育添光彩的工作热情。师德教育活动中,每人写一篇师德报告演讲材料,演讲材料2011年3月上交。
②完善教职工管理制度。建立优秀教师风采栏和教职工岗位公示栏,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完善本单位制度。
③签订岗位管理责任书。结合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意见,设岗定员,与定岗人员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实施学考核,对考评成绩末位者,通级上报,并建议调岗。
4、养成教育
①抓活动,促教育。一是抓日活动,制定本校一日常规,对学生在校的每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加强检查和督促。二是抓好月活动,通过宣传、讲解、示范等形式,集中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化训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借助2011年3月“光山县中小学养成教育训练日”,集中开展学生养成教育的主题教育,用特色活动育人,用精品内容育人。
②抓班级管理促教育。以班为单位,制定学生共同认可的班规,成立班级督查小组,时时检查、天天总结,对遵规守纪的学生及时表扬,树立榜样;对不良习惯的学生及时纠正,建立良好的班风。
③抓团队促教育。根据《光山县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方案》做好团队工作,以团队工作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为基础,切实抓好养成教育。
④抓课堂促教育。以思品课教学为重点,挖掘各科内容,把养成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融合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⑤抓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促教育。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形式、实现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创造、利用各科机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总结表彰阶段(2011年7月--10月)
学校对活动各阶段开展情况进行记录,凡工作按时开展要求完成给予肯定,受到上级表扬获表彰的责任人学校给予表扬或表彰;凡活动拖拉且不能按时完成的给予批评,受到上级批评或通报的对责任人
加大处罚,并立即整改直至达到要求。此项工作按任务分配和完成计入考评与绩效工资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