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奥梅拉的科学实在论思想解读

时间:2019-05-15 09:3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图奥梅拉的科学实在论思想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图奥梅拉的科学实在论思想解读》。

第一篇:图奥梅拉的科学实在论思想解读

图奥梅拉的科学实在论思想

本文从对反实在论哲学和给予神话的批判、科学实在论思想阐释、因果内在实在论建立三个方面,评介了图奥梅拉的科学哲学思想。作者指出,在当代勃兴的科学实在论中,图奥梅拉的学说是富有独创性和启发性的,该学说充分体现了科学是现存的万物(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尺度的思想。其哲学基础在于认为,理性原则上能够把握世界,科学方法是理性的最佳说明,从而堵死了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的通道。

科学实在论的勃兴及其与反实在论的激烈交锋,是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这个领域,异军突起,新论迭出,呈现出“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之势。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的科学哲学家赖莫•图奥梅拉即是芳林中的一片新叶和流水中的一朵波浪。他在其代表作《科学、行为和实在》 这都富有探索性和启发性的专著中,对唯心论、经验论、建构论等反实在论哲学以及给予神话以有说服力的批判,捍卫了科学自己的哲学即科学实在论,并提出了他的独树一帜的因果内在实在论。本文拟依据他的代表作,对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作一扼要的评介。

一、对有关反实在论哲学和给予神话的批判

作为一位科学实在论者,图奥梅拉把批判的矛头自然指向实在论的对立面。他不满意那种后康德的超验哲学唯心论。康德之后的唯心论哲学家把康德的超验自我(transcendental self)视为自我的先验决定的基础和根据,以致没有这种统一的实体,就不可能有认知和思维。这种唯心论的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胡塞尔、早期维特根斯坦、罗素、卡尔纳普以及几位著名的解释学家。图奥梅拉指出,这种唯心论是以永远不变的超验原则和存在所谓的人的认识“本性”的观点结合在一起的,明显地打上了给予神话(the myth of the given)的烙印,因而是站不住脚的。他进而强调,哲学不能为科学提供超验哲学家所设想的那样的强有力的知识基础,因而也不能在这一强有力的意义上作为专门科学之母起作用。

在图奥梅拉看来,经验论在其经典的形式(洛克、休谟)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关于事实的真实内容的知识是直接以人的感觉为基础的,感官的限度同时也是事实世界的限度。应用到科学哲学,经验论学说典型地产生了工具论的科学观,即科学理论只是生产观察的(经验的)知识的工具。图奥梅拉一针见血地指出,经验论及其变种工具论也包含着超验的假定即给予神话。经验论(在其经典形式中)预先假定,世界是通过非概念的、自我证实的状态因果地给予我们的。经验论也同样把概念看作是给予的。按照经验论的概念形成学说,所谓的经验论的概念、普遍概念是由感知世界的客体和性质因果地引起的特定感觉中抽象出来的。这些给予神话的变种归根结底与不可接受的超验原则有关。图奥梅拉也反对建构论(constructivism)。所谓建构论,即坚持认为可投射性判断和确认度判断深深依赖于构成现存理论的传统即范式理论。它对科学实在论的反驳集中体现在下述两个观点上:科学方****与科学理论密切相关,相继的理论与范式在逻辑上不可通约。图奥梅拉对建构论的主要批评是,它缺乏自然性,结果不能说明理论术语的超理论指称和科学的成功。

由于给予神话是上述几种反实在论哲学的立足基础,图奥梅拉自然地把批判的矛头集中对准了它。

给予神话的本体论变种是以下述超验思想为基础的:由于先验的理由,世界具有稳定的范畴结构,即世界最终是由某些种类的实体、这些实体的不同性质、这些实体的关系组成的。用公式可简单表示为(MGo):存在着本体论上给定的,范畴上现成的(ready-made)实在世界。

给予神话的认识论变种超验地假定,世界的范畴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如印章在软化的封蜡打上图形一样,“原初地”强加于人的精神。这在某种意义上承诺,世界能够因果地产生知识,而没有认识主体的任何概念贡献。这种认识状态能够称之为自我证实或自我鉴定。按照这种神话,人们能够借助于自我证实,而不需要关于世界是何种类型的任何概念,就能认为世界是某种类型的存在。用公式表示即是(MGe):人们能够与世界进行非概念的但却是认知的、认识论的交流。

给予神话也有语言学的变种。至少在其经验论的形式中,它包含这样的思想:所有事实的术语的(浯义的)意义性,建立在语言使用者和超语言的世界之间某种类型的因果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这种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是,在语言和世界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或逻辑的、或直接证明的)关联,这一关联涉及到指称、意义和/或真理。尤其是,在传统的经验论看来,观察术语可以说在它们的“袖套”上就携带着其意义。这种观点称之为概念经验论(concept empiricism)。在它看来,经验概念是从它们的经验例子中通过抽象而创造的,这至少在观察语言和世界之间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概念的(或逻辑的)关联。于是,所谓的语义概念(所包含的真理)被解释为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被认为是必然的,从而是有特权的。有特权的语言不能被替代,或者不能翻译为在语义学上和本体论上不同的语言,而又不改变该语言的客观内容或不使述说难以理解。该神话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Gl):存在着一种不可替代的、先验有特权的语言(或概念框架)。

图奥梅拉据理对(MGo)加以反驳。他说,世界的最佳描述建立在最佳说明理论(best explaining theory)的基础上,最佳说明理论讲的是世界中实际存在什么,这个世界的组分是如何实际相互联系的。而说明与理解相关联,理解本身又与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不可分离。因此,世界的范畴结构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描述系统,这种描述系统不能被看作是某种绝对的“自然的概念图式”。

针对(MGe),图奥梅拉指出,认识的内容不能借助于非认识的内容来分析,也不能还原为后者,正如不能把“应诙”还原为“是”一样。人并非因为他观察了一个事物才达到这样一个事物的概念,相反地,他是因为有了这个概念才能够观察这样一个事物。更精确地讲,对于任何项目X和任何特征F,当且仅当人们具有F的概念(概念要广义理解,如前语言概念),他才能注意到X是F。这就是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正是由于一切认识都基于认识者已经具有的概念和其他知识,因而人不能与世界处于非概念的然而却是认知认识论的相互作用之中。

正如普特南所说的,(MGl)是以意义的巫术理论为例示的。这样的理论假定,词的指称物和其他表达式在某种程度上固有地(逻辑地)属于它们。它们能够通过间接的、负荷意义的、但却是非语言的心理事件显示,或者能够与关于非语言的意象行为的假定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行为与非语言的宇宙处于直接的关系之中。图奥梅拉认为这种语言观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他指出,与此理论对立的是意义使用理论,即语言的社会使用对意义和指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语言使用理论也往往强调语言的约定性质和偶然性质,从而它能够通过假定语义学的语言-世界关系是偶然的,以普遍的、自然的方式否定给予神话的语言学变种(MGl)。

二、科学实在论:科学自己的哲学

图奥梅拉通过批判反实在论观点和阐释科学实在论思想,力图表明科学实在论是科学自己的哲学,是比任何其他哲学观点都更为认真地对待科学、更为恰当地贴近科学的哲学学说。

在图奥梅拉看来,科学实在论一般而言是这样一种学说:它宣称科学方法是什么存在和什么不存在的标准。或者,由于科学方法被实在论者典型地假定最终产生真的理论,因此科学的目的典型地在于或至少应该在于找出世界像什么,即找出关于世界(它的可观察的和不可观察的部分和方面)的为真的理论;而且,实在论者典型地相信,这样的理论原则上是能够找到的(也许不需要宣称能够得到并非唯一的关于世界的真的描述)。真理在这里包含——至少部分地包含——指明世界像什么,这典型地假定某种类型的真理符合观(correspondence idea of truth)。图奥梅拉的观点与著名的反实在论者范弗拉森关于科学实在论的下述定义大体上是一致的:“科学以其理论给我们一种字面上为真的关于世界像什么样子的描述,接受一个科学理论包含着它为真的信念。”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般哲学特征,图奥梅拉指出,科学实在论是认真看待科学的,它的最基本的论证前提在于:科学方法是达到世界知识的最好方法。另一个有争议的前提是宣称,当考虑并应用科学方法时,便自由地假定了不可观察的说明实体,以便产生真的或似真的世界描述。换言之,实在论认为科学方法预设了实在论。因此,科学实在论的基本主张就是,科学方法(在其最丰富的意义上)至少原则上能够导致最佳说明的世界理论(其他东西均不能)。由于理想的、最佳说明的理论被经验实在论者设想等同于真的理论,因此科学方法能够导致真的理论(其他东西均不能)。另外尚需注意,科学实在论容许超越于感觉经验的事物和性质的存在,科学理论典型地包含着表达这些在日常的不可观察意义上的事物和性质的术语,借助于这些术语,科学理论可以设法有意义地谈论(尽管也许是以理想化的方式)它们关切的题目。真实存在的东西原则上可以通过科学称心如意地发现,即最佳说明,真的或似真的理论以及规则的描述都以它们为基础,以科学方法的使用为基础。科学尺度(sciential mensura)或科学方法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什么存在和什么不存在的最后仲裁者(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主义)。在这里,图奥梅拉像实在论者波义德(R.N.Boyd)一样,抓住了科学实在论的两个核心命题——指称和似真。波义德就曾这样简明地定义科学实在论:“成熟科学中的术语典型地有所指称,成热科学中所接受的理论典型地近似为真。” 史密斯把这样两个问题分别称为指称问题(problem of reference)和述谓问题(problem of predication),而实在论者坚持的真理符合观则是指称问题和述谓问题的不可分割的形式,甚或是它们的必然的结果。

图奥梅拉认为,建立在基础经验论(foundational empiricism)之上的形而上学实在论(metaphysical realism)和工具论是内在科学实在论或认识论科学实在论(internal or epistemic scientific realism)的首要对手。形而上学实在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假定世界、语言和我们的知识在于超验地给予的感觉。讲详细一点就是,形面上学实在论认为:①世界是“预成的”,它是由固定的一组对象组成,且独立于人的精神。②存在着一个且仅有一个为真的、完美的世界描述。③真理是彻底的、非认识的概念,即语言表达和世界符合。(也可以把这称为外在论的透视。)而内在实在论(或内在论的透视)否认上述的三个主张。这种观点的特征是坚持认为:①“世界由什么组成”的问题仅仅在理论或描述中才有意义。因此,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人的概念图式“人造的”或“加工的”。典型的内在实在论变种也坚持:②世界能够用一些真的和完善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是竞争的方式来描述。③真理是认识的(或依赖于理论的)概念。

图奥梅拉指出,语言项目的意义并非恰恰在严格的意义上取决于语言,而且也取决于它们的概念图式,取决于概念图式所预设的背景知识。简而言之,意义不可避免地与某种认识论相关。而且,真理的概念也在下述意义上是认识论的:谈论真理预设了某种认识论的观点。他还相对于给予神话分析了形而上学实在论的谬误。首先,形而上学实在论的基本假定即存在一个预成的世界显然等价于(MGo),也就是形而上学实在论接受了给予神话的本体论变种。形而上学实在论能够具有较强或较弱的形式:最弱的形式仅接受(MGo),较强的形式也接受给予神话的认识论变种(MGe)或语言学变种(MGl),而最强的形式三个都接受。

在把内在实在论或更一般的实在论与工具论的比较中,图奥梅拉说明实在论确实优于工具论。按照工具论的观点,科学理论仅仅是经验陈述(或观察陈述)系统化的工具或做出经验预言的工具。标准的工具论也宣称,科学理论的理论术语或者根本未(和不能)成功地指称,或者大多数未指称经验实体。这里“经验的”广义地讲意指可观察的。标准的(经验的)工具论认为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两分法是本体论的两分法,并宣称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不可观察的实体。然而,工具论的比较精致的变种则接受至少存在着某些不可观察的实体。这种学说的一个例子是由范弗拉森的建构经验论(constructive empiricism)提供的,据此“科学的目的是给我们以经验上合适的理论,接受一个理论包含仅相信它在经验上是合适的。” 实在论胜过工具论的理由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学家假定的像电子、黑洞、病毒、基因等不可观察的实体,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无情的历史-社会学的事实,而且使用这样的实体的概念能够建立成功的说明理论。即使这些理论也许不是最佳说明的理论,也许己被或将被更好的理论代替,非实在论者(工具论者或建构论者)在解释科学取得显著成功这一“可观察的”事实时也不知所措。因为他必须远离最自然的即实在论的科学解释,并宣称科学家在假设不可观察实体时是自欺欺人。非实在论在这一点上不能成功,因为科学事实上确证了哲学实在论进化的、自然主义的世界观。第二,实在论者典型地是自然主义者,并强调人以许多方式****和约束自然的存在。正如文献已充分证明的,人的感觉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是有缺陷的和不可靠的,即使它们在正常情况下作为信息收集器能很好发挥作用。因此,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上依赖感觉似乎是相当无保证的。感觉不能成为在世界上存在什么的标准,可是这却是经验论者的一个基本假定。第三,在实在论看来,日常的明显图像(与科学图像相对而言)对世界成功说明的理论化是不合适的。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明显图像(manifest image)的框架是某种带有本体论承诺的东西,或认为它是与某些基本的方****假定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因此,明显图像具有不稳定性和说明不完善性。明显图像的概念框架或“日常”思维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完善的,即明显图像的概念资质不能断定或确认稳定的普遍主张即普遍概括(nomic generalizations)。

图奥梅拉也从给予神话的角度分析了经验论的工具论的谬误。经验论的(MGo)意指,世界在理想条件下是我们的感觉记录。基础经验论在(MGe)上典型地假定,存在着与经验世界“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的意识状态,以致原则上不可更改地给出了世界的某种知识。在语义或语言层次上,给予神话(MGl)意谓,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直接的,即存在着固定的和不可改变的语义的语言-世界关系。

图奥梅拉看到,赞同实在论的一个论据是所谓的“奇迹论据”(miracle argument)。因此,明显图像的稳定性和完备性预设了一种奇迹或“宇宙巧合”。假如没有电子,某些现象在检流计或云雾室中发生就是一个奇迹。依赖明显图像的工具论总是不能因果地说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于是,我们能够宣称,理论的理论术语事实上进行指涉:它们在其他事物中可以指涉这样的共同原因。对于最佳说明的这种推断(用不可观察术语)在某些重要场合对科学实在论的某些流派是主要的,当然经验论者不会接受这一点。图奥梅拉利用广义的“真的”(true)一词,系统化了支持实在论的简单的、逻辑上可靠的演绎论据:

(p1)若(经验)工具论不为真,则科学实在论为真。

(p2)若借助明显图像概念化的世界(原则上)在先验的基础上是稳定的,则给予神话为真。

(p3)若借助明显图像概念化的世界在先验的基础上不稳定,则工具论为假。(p4)给予神话为假。

(C)因此科学实在论为真。

三、图奥梅拉的因果内在实在论

在当今的科学实在论舞台上,流派杂陈,观点各异(一般说来是大同小异)。图奥梅拉虽然为科学实在论大加辩护,但他并不是赞同每一个科学实在论变种的(比如他对形而上学实在论就颇多批评),他赞同的是内在实在论(正如上面论述的),而他倡导的则是他别出心裁提出的比较精致的因果内在科学实在论(causal internal scientific realism),或简称为因果内在实在论即CIR。

图奥梅拉把因果内在实在论定义为下述原理的合取:

(A1)存在着独立于精神的实在的项目(particulars))(物、事件、过程等)。(A2)这些项目因果地相互作用(或至少能够相互作用),从而与人相互作用,作用的方式使诸如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意识成为可能的。

(A3)世界、我们的知识和语言无论如何不是“给予的”。换句话说:(a)不存在本体论上给予的、范畴上预成的实在世界。(=-(MGo))(b)人们不能与世界进行非概念的交流,而是进行认知认识论的交流。(=-(MGe))(c)不存在概念上有特权的、亦即语义学上不可替代的语言(或概念图式)。(=-(MGl))

(A4)在描述世界时,科学是什么存在和什么不存在的尺度。

在这些原理中,(A1)是本体论的条件,它假定实在的项目的存在,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假定独立于人的实在世界的存在。(A2)假定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的其余部分因果地相互作用,因果性在这里被广义地理解为仅包含不会刺激人的实体的含义。(A3)否认给予神话,(A4)提出科学尺度。(A1)和(A4)的合取包含存在可知的“物自体”(与康德相反,尽管不在他的框架内)。(A1)~(A4)并非先验地一成不变,而是易于受到批评和修正。不管它们的普遍性如何,它们的真实性在这里也依赖于观点和背景假设(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绝对的),这部分地说明了它们易遭批评的缘由。

图奥梅拉敏锐地注意到,原理(A1)是实在论所有主张的基石,但它的基本问题自然是它的不明晰性。因此,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A1)及其与其他原理的关系的阐明上。与此同时,他发现这里的关键问题不是如何区分实在论和工具论,因为工具论典型地愿意承认独立于精神的经验对象的存在,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涉及各种实在论变种之间的关系,以及涉及实在论和唯心论之间的关系。实在对象独立于还是依赖于精神的问题,显然是涉及面极广的问题。就独立于精神而言,可以设想独立性具有逻辑性质。因为这样的独立性严格地讲仅与句子有关(在超语言的实体之间不存在逻辑的关联),该论点相当于主张,像“铜受热膨胀”或“这只天鹅是白的”这样的句子,在逻辑上独立于含有精神存在或某种心理的东西存在的句子。这样的逻辑独立性的事实在“逻辑的”一词的狭****释下得到公认,即逻辑独立性是依赖逻辑法则的。

如果“逻辑的”一词被广义地解释为像“概念的”同义词的话,那么该论点在某种程度上就成问题了。因为此时我们正在处理的是代替或描述某些非语言实体的语言的(或其他描绘的)实体,此时这些实在对象的描述似乎与某个概念系统相关。如果概念系统逻辑地(广义地)包含(可能的或实际的)思想者和交流者,那么这样的描述对精神的某种依赖就受到辩护,其结果某些被描述的实在对象对精神的间接依赖性便包含在其中。这里我们便拥有一种看法:能够说实在对象依赖于精神。由此可见,唯心论和实在论在逻辑独立性的情况中有相同的立足点,即在严格地解释“逻辑的”情况下主张独立性,在广泛地解释“逻辑的”情况下主张间接依赖性。

应该理解的是,本体论独立性(A1)相对于(A3)尤其讲的是,拒绝在实在对象和某些相关的概念实体或语言实体之间有“明显的”或“必然的”关联。在语言和世界之间不存在这样的“巫术的”、不可替代的连结。在这个重要意义上,实在对像是在逻辑上或概念上独立于它们的描绘。因为这样的描绘可以是语言的描绘或心理的描绘即思想,我们在这里可以谈论对象的概念独立性,并且十分原原本本地谈论对象独立于精神。我们此时依赖的正是对语言学的给予神话的否定。但是,这一切再次原则上也适用于合适类型的唯心论。因此,我们应该寻找不适用于任何唯心论的含义。

我们所要寻找的认为实在对象能够是、并且是在本体论上独立于精神的基本方面,确实是某种因果独立性,这至少是实在论者所坚持的。唯一的困难在于分类出因果独立性所具有的方面。在图奥梅拉看来,似乎至少有两个因果性方面是实在对象独立于精神的,它不代表唯心论者的可行选择。这就是因果稳定性(causal stability)和因果不可穷尽性(causal inexhaustbi1ity)。实在对象(包括人类)和世界,它们毋庸置疑地有助于构成因果上的存在,即使我们闭上眼睛,即使我们事实上使我们丧失了一切感觉信息。而且,即使所有人都被消灭了,即使从来也没有人类,至少有一些实在对象肯定还可以存在。这确实必须为任何人接受(极端的怀疑论者除外,然而他们被令人信服地驳倒了)。实在对象从而被公认具有稳定的因果力量,它们在上述情况下不会丧失这种因果力量。这与对(MGo)的否定是相容的。这是因为,第一,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具有这样的稳定因果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如何确切地把它切割或概念化为小块和碎片(形而上学实在论者把世界比喻为一种可以用各种方式切割成小块或碎片的形而上学面团,应该特别谨慎地对待它)。第二,具有这样存在的因果力量并没有预先假定,参与包含因果关系的事情和事态能够通过直接证明清楚地识别,而宁可说这些因果关系的确定是意外发生的。(参见原理(A4),这与因果关联的发现有关,因果关联是个体化和识别的基础。)第二个主要的因果方面在于,这些对象未被心理的特性和特征所穷尽。无论我们对实在对象作多少心理描述和形容,它们仍然会超出心理描绘的范围。例如,我们可以考虑感觉不可能达到的实在对象和现象,在这里它们至多是间接可知的。也许可以提到在任何有感觉的生物出现之前的黑洞或宇宙状态作为例子,借助于依赖精神的断言和描述来处理它们是不可能的,或至少是困难的。图奥梅拉承认他无法肯定如何阐明这种直觉,但他却提出了一个本体论(而非认识论的)原理,它相当于否定所谓的物理的东西意外地依赖于心理的东西而发生的原理,他称这个原理为非意外发生原理或非穷尽性原理。用公式表示即是NS–(Vx)(Vy)(VQ∈φ)(Q(x)≡Q(y))◇→(VP∈Φ)(P(x)≡P(y))。其中φ是心理谓项的集合,Φ是物理谓项的集合,蕴涵◇→是逆事实的蕴涵(counterfactual-implication)。该原理说,对于所有对象x和y而言,若x和y(同时地)对于所有心理谓词Q具有Q和不具有Q,则对所有物理谓词P而言,它们(同时地)具有P或不具有P。

图奥梅拉还注意到,当把(A1)与(A3)(a)比较时,就暴露出深一层的困难。人们能够尝试主张,如果存在实在的项目,如果实在是这些项目的联合体,那么在条件(A3)(a)的意义上必定存在现成的世界。这与因果内在实在论的主张是矛盾的。因此必须给(A1)一种解读,即认为项目的概念是模糊的。可以假定,最佳说明理论不仅解决了实在对象和世界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而且也解决了这些对象的本体论类型(参见(A4))。换句话说,最佳说明的科学将决定“世界如何被分割”,将决定假定的实在实体是物、事件、过程、场还是诸如此类的什么东西,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普遍的和特殊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这种描述和概念化以理想的和间接的方式与人的概念图式连结在一起,在这种也许稍不重要的意义上,它是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以,(A1)中的项目概念必须理解为未被确定,这些项目的精确本性(而且甚至个体化原理)将由科学来裁决。

当我们详细阐明(A1)中的物(object)时,我们甚至能够谈论双重存在的限定。第一,(A1)限定了分割世界的可能的本体论方式,即本体论的连结(ontological articulations)。第二,对于每一个这样的限定,都存在着使(A4)实现的谓项,即最佳说明理论中的谓词。问题当然是限定的范围。如果该范围被定义为由对理性来说是可能的所有连结——在满足(A2)连结的意义上——和在理性上可能的语言系统的谓项组成,且二者都是在理想化的意义上看待的,那么它对理性和理性生物而言是相对化的,而且也是客观的。

在图奥梅拉看来,(A2)能够通过所谓的描绘假设(picturing hypothesis)与真理的因果符合论联系起来。这个十分普遍的心理学假设是:(p)人能够在他的意识中和他对语言的使用中(或多或少地)正确地反映世界,即形成对世界的(或多或少的)真理性的语言(和心理)描绘(表象)。这里的反映必须在拒绝给予神话的基础上理解为因果的和非语义的概念。(p)的目的是帮助说明(部分地)语言使用的成功和知识获得的成功。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图奥梅拉的因果内在实在论学说具有以下特色。第一,该学说从名称上看是在“内在实在论”前加上“因果的”一词构成的。从内容上看,确实结合内在实在论对“因果的”一词的涵义作了富有独创性和启发性的探索,这也正是该学说不同于乃至优于其他有关科学实在论变种之处。但是,三者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有机的“化学化合”,这充分表现在他对因果内在实在论的表述和对(A1)~(A4)的解释上。第二,该学说在本体论方面是“强硬的”或“严格的”(即唯物论的),但是在概念形成、认识论和命令内容上却是“柔软的”(即背离了机械唯物论)。图奥梅拉本人也承认这一点。他还进而指出,我们不仅主张在实在世界中存在的一切都是物质(在其广泛的、现代意义上理解的物质),而且也主张在我们基本的本体论实体中,我们不需要把任何抽象的实体的领域(结构、意义、共相、命题、价值或你拥护的什么)附加到唯物论地理解的实在世界中去。当然,把概念、结构、自然数等等说成是准本体论范畴,那是另一回事。只要把它们作为派生的、非必需的本体论范畴来处理,就是完全正确的。第三,该学说充分体现了科学是现存的万物(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尺度的思想,并坚决否定了超验的给予神话。这一论点的哲学基础部分在于认为,理性原则上能够把握世界,科学方法是理性的最佳说明。于是,该学说堵死了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的通道。参 考 文 献

Raimo Tuomela,Seience, Action, and Reality,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5.Bas C.Van Fraassen,The Scientific Image,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80, pp.8, 12.转引自H.普特南:什么是逼真实在论?北京:《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8年第2期。

P.Smith, Realism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同前注[2]。

第二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崇高者解读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之崇高者解读

《崇高者》解读

《崇高者》一文作者主要从表明崇高者的不幸出发,到查拉图斯特拉为崇高者指明方向以及崇高者应达到的理想状态来写崇高者的现有品质以及查对他们所寄予的希望,共通过三部分来体现。

一、崇高者所处的状态被认为是不幸的查拉图斯特拉的内心是平静的,这种平静是基于对真理的参透与释怀,“诙谐的怪物”则是查对于他所经历的事以及对世事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评价体系,而这种价值观是坚定的,稳定的,不可动摇的,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对世事进行一种客观评价和修正,因此,他说:“我的海底是平静的,谁能猜测他隐藏着诙谐的怪物!我的深渊是不可动摇的,但它发出漂浮的谜团和大笑的光芒。”

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待一些所谓的“崇高者”,查看到了“一个崇高者,一个庄严者,一个精神的忏悔者”,而这些人貌似庄严、冷酷,并且时常忏悔其内心,敬仰上帝,纯粹属于基督徒的他们是丑陋的,虚伪的,因此查说道:“我的灵魂是怎样因他的丑陋而发笑!”

“崇高者”依然在努力追求他们所谓的“真理”,在思考着是世事的因由,他们“默然无声”,在追求所谓的真理,“丑陋的真理”时,他已浑身衣衫褴褛,身上也布满了刺,为了追求其所谓的真理,他们几乎穷尽了努力,而结果却是“没有看到一朵玫瑰”,他们还没

有学会“笑和美”,“笑和美”即对事物的一种正确的评价和修正与释怀自身内心的纠结。“这个猎手”即“崇高者”,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真理而阴沉地,心怀遗憾和不满地从知识之林回来,“他从与野兽的战斗中回来:但从他严肃地神情上,也透出一只野兽的模样,一只未被战胜的野兽”,“野兽”代指未解决的问题和谜团,崇高者们总是被问题所困扰,他们一直在思考解决谜团的答案,正是这种心态占据了他们的整个思想,因此他们的灵魂都处于紧张状态,脸上也还有一只“野兽”的模样,而这恰恰是查最反感的。“一切生命就是趣味和口味的争执啊!”关于“趣味”,相对于探索者而言,是一种推动他们探索认识的不懈动力,“他既是重量,也是天平和衡量者”,他们是浑然一体的,理想化的,而“口味”却是生活现实中真正实现的行为,二者是相矛盾的。哲学家应有的品质是一种敏锐的品尝力和认识力,是一种重要的辨别力,因而是具有极其敏锐趣味的人;而现实世界中,人们被世俗的世事所萦绕,在思想上失去了一种极其敏锐的趣味,以及纯粹的认识力,从而趣味变成了口味,但是二者是相矛盾的,因此,他们只能在相互争执中存在。

一、查拉图斯特拉为崇高者指明了方向——成为天国的孩子

崇高者只有厌倦了自己的崇高,不再把自己看的那么重,抬的那么高,学会了谦虚时他的好的品质即美才得以实现,只有转变他们那种居高临下的目光和视角时,他们才会寻找到真正的真理,而不再是之前他们所谓的真理,这时查才会中意他,世俗中的人才会敬仰他们,“而且惟当他背弃自己时,他才能跳跃自己的阴影”。当崇高者们完全改变他们以前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探索的角度,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视一切时,他才会“跳入他的太阳之中”。但现实很骨感,崇高者们只是知道了他们应该做什么,但是他们未能从内心去接受这种教化,他们已经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太久了,而这种品质也形成了一种习惯,不容易改变了,他们依然对大地,对民众,对世俗持蔑视的态度,居高自傲,虽然对于查的说教有所感触,“现在安静了”,但他们还没有完全将自己的恃傲置于坦诚的境地。

“公牛”是忠实、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象征,查希望他们成为“公牛”,是希望崇高者能够拥有好的品质,这种品质是能够从现实出发,找到现实中的美来更好的完善自我的心态,而不是像走钢丝“智者”那样悬在空中,随时都面临掉下来的可能,诚然,“手掩蔽了行动者”,他还不曾克服自己的行为。但是查却对他们充满期待和信心,指引他们应该必须忘却自己的英雄意志,应当成为一个高升者,而不只是崇高者,依托大地的力量,他们才能高升,只有成为无意志者,他们才能解救自己的怪物和谜团,最终成为“天国的孩子”,孩子的精神是新的开始,有无限的可能性,更有圆融的希望。

二、超英雄的产生

崇高者们还没有学会好的品质,“他涌动的热情还不曾在美里安静下来,”但此时的崇高者已经开始改变,“他的渴望不应在餍足中沉默和隐匿,而是要在美中,优美风姿属于心思宏伟者的慷慨大度。”

美对于英雄来说是万物中最艰难者,是因为美是一种善的品质,而这种品质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可能有的,英雄所要做的就是坚守这种品质,这是最难的,是“对于一切热烈的意志都是不可获取的。”

崇高者开始将他的强力意志下降为善和仁慈,这便是美的产生,他们从内心里拥有了美的品质,他们“径直要求美”,这使得他们的善成为了最终的自身克服。

善的品质的拥有不是懦弱和无能的体现,而是强者做出的一种本质上的改变,他们应当“追求柱子的德行:柱子升的越高,就变的越来越美,越来越温柔,但内部却越来越坚硬,越来越有负荷力。”最高的美的品质是炼就的外柔内刚。只有成为高升者,崇高者才会超越自己,背弃强力意志的灵魂,“才会在梦中接近灵魂——那超英雄。”至此,从崇高者到超英雄的转化才会实现。

第三篇: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形式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思想秘书理论和实解读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形式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思想秘书理论和实务教学

【摘 要】简要评述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思想,用于指导秘书理论与实务教学设计,并得出一些启示:以体验为核心的秘书教学,既是原理又是方法论,是秘书教育问题的整体解决的理论方案,主张在秘书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体验教育核心理念,通过实施各类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职业人格、伦理道德、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 秘书教育 体验教学

一、理论要义及评析

1.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实质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要点之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三大驱力动机等理论对我国现代创新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吸取认知同化理论的合理成分,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导维,形成创新能力。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形式,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合乎非人为的实质性的标准,而且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为了进一步指导教学,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程度和组织结构。根据原有知识到这些特征及其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来逐级分化、整合协调和先行组织者三种教学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指导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二、学习理论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秘书理论与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同时涉及学习、教学、课程三方面的重要问题。他提倡在课堂中使用讲授教学模式。认为讲授法是一种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并把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发展智力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1.具体概念的教学

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模式可以说明具体概念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先是呈现概念的若干正例,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提出与检验假设,最后进行概括提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2.定义性概念教学

定义性概念的教学可以用两种方式进行教学。第一,概念形成: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用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同化模式解释,方式类似于具体概念教学模式,只不过定义中包含了一些已学习过的概念,因此定义性概念学习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学生必须先行掌握构成定义的相关概念。第二,概念同化:这种教学方法可用奥苏贝尔的下位先行同化模式来解释,其先决条件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下位概念的上位的一般概念。如掌握了“秘书”的概念,再学习公务秘书和非公务秘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举例与概念形成的作用不同,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证实已抽象出来的特征。

三、对当前《秘书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召唤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讲授法,为我们当前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作用。进入新世纪,秘书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对我国的秘书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提出了以体验为核心的秘书教学进行了研究,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或研究方向。在以体验为核心的秘书教学中,“体验”包含了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关于生命的体验。它重在关心学生身心素质,通过各种体验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丰富“人”的主观感受,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向上的人格。第二层含义是指以实践为主要特征,以积累经验为目的的对职业的工作经历的体验。它包含对秘书职业环境、职业角色、职业内容、职业工序流程的充分体验,以形成个人的职业经验。

作为教学方式的体验教育,重在强调在各类真实或趋近真实的秘书工作情景中,让学生对影响秘书工作的元素形成主观感受,并把感受与秘书学理论及实务结合,从而对秘书工作本质、秘书工作规律形成正确的理解或把握,深化对自我职业能力和潜能地认识。1.文学体验

文学体验主要指通过阅读、欣赏各类文学作品,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和思想的理性升华。文学源自生活,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学、史学、哲学修养,提高个人情操,还可以增加社会经验,了解社会真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一直以来,秘书教育界都忽视了文学对秘书成长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能力本位的秘书教学论中片面强调单调的秘书职业技能。

2.校园体验

校园体验是在校园生活中设计体验环节,增强职业认可度。主要形式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开展各类秘书体验活动,创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职业实践机会。如在校园内策划以国际秘书周、秘书节为背景的校园秘书文化节活动,学生在组织秘书文化节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秘书工作内容,体验了各种具体秘书工作和秘书职业的魅力,产生职业光荣感,增强了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方向。同时也向非秘书专业学生和社会各界展示一个健康的秘书真实世界,消除误解,重塑秘书职业尊严受。校园体验实施的方式是多样的,也是较有成效的。例如在班级管理中设计体验环节,进行职业意识渗透等。

3.社会体验

社会体验是在广泛地社会接触中体验秘书工作及社会真实。课堂体验、校园体验重在知识的内化、技能的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文学体验和社会体验则是侧重道德、伦理、价值观、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的养成。社会体验通过对不同社会角色体验,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人格和心理思维活动方式,学会处理不同情境中的各类问题,积累社会经验。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社会体验,他的人格才会在这种体验中不断走向完善,生命走向成熟,才可能成为优秀的秘书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杨鑫辉.西方心理学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下载图奥梅拉的科学实在论思想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图奥梅拉的科学实在论思想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