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 : 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水占总体积的4/5。),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顾与反思: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 )
=( ):( )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第1、2题。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按比的配制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 a、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b、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 方法二
总分数1+4=5
每份数: 500(1+4)=100(mL) 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
水占总体积的4/5
浓缩液:1100=100(mL)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4100=400(mL ) 水有:1004/5=400(mL)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课后反思:
按比的配制稀释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的配制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配制。按比的配制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的配制是比例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进行配制,去感悟按比的配制存在的价值。以生活实际例子入手,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每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因为数学源自于生活。其次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时能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也凸现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2
福和希望小学:匡俊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2、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
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多层次练习题,巩固认识
在课的巩固过程,安排了一个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和强化新知识,从而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3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4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
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师:同学们从咖啡奶的这个比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3、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5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类型,那学生是非常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的,并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或者说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那就只培养了一班只会考试的学生。
1、钻研教材,改造教材。比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他们对此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此课的关键应如何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因此,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教材创设分糖果这个学习情境是有趣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对这个情境我们可以照搬应用,但是教材在创设这个情境时,一开始出现“幼儿园有大班30人,小班20人,现在有一些糖果要分给这两个班,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就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不用操作就已经知道要按照大班与小班的人数的比来分。于是我把此设计删除。课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多大受到限制,相反更加开拓。由此看来,我们老师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教材是死的,老师、学生是活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与求比值,但对分数与小数的比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是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两个数量的和,这一类应用题,学生们基本上是会做的,但如果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还知道两个数量的比求另一个数量,有少部分学生还用上面的这种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数比是6:5,求女生,学生会错误列成48×[5÷(6+5)]。又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6,长和宽的比是5:4,求长和宽或面积是多少,这一题计算错误特别多,大多数学生列成:长:36×[5÷(5+4)]
宽:36×[4÷(5+4)]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练习。困惑。第一,当学生没有想出与教材中的几种解题策列时,老师有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如果要介绍,那么又该不该组织学生从这些方法中讨论出最优的解题策列?还是直接引导学生去寻找最优的方法?第二,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第三,其实,按比例分配就是平均分,都是把总量按总份数平均分再按各部分不同的份数去取,即归一法。但为什么还要说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方法?只不过是我们所说的平均分,取走的份数相同而已。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效果会更好。在全班交流合作时,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想法的时间,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效率就会更好。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6
《比的应用》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下就是我针对着课上做的教学反思:
一、唤起与生成
在唤起与生成环节,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比的意义,多让学生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出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出示例2,学生对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把握,所以对出示的例题不会感觉到陌生,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
二.探究与解决
在本环节中我本着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解决,教师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可以适时点评,达到方法的总结,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7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认为: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总之说,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作为我们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8
这节课我自认为最大的亮点是选用的材料很简单,都是运用身边的资源。
在课的一开始我是用拍手导入,我拍5下,学生拍7下,请学生提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教学过程中我也没有采用书上的主题图,而是在课的一开始就与往常一样用画五角星的形式开展小组竞赛活动,然后就直接运用这副小组评比图来教学,让学生感觉很亲切。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没有调控好。学生拿到学具就顾自玩,虽然只是极个别,但影响到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
2、课堂中的提问不够精炼。有些问题我反复问,而且反复用同一种表达,显得不够生动也缺少启发性。因此我意识到课堂中体温应尽量简练,尽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难易合适富于启发性。不应该提过于简单零碎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深度没有促进提升的作用。而且最好问题由学生来提出,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就强了。比如我在课堂小结时问学生:你觉得比多比少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太宽泛,学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说。
3、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在课堂中我只关注于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知道得不够。当我问:五角星和圆形怎么比较大小?学生说应该在同样多的地方画一条线,这样容易看。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也没有及时加以概括与提升。
4、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过于简单化。比如在做拍手游戏时,我问学生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算式怎么列?学生都列出了算式,我也没有问为什么这样列直接到了下一个环节。为了把知识内化,我们应该多问为什么。
有些环节在安排上过于烦琐,可以合并成一个环节。在摆一摆的环节中有三个小环节:一是摆图形,二是比较多少,三是提问题并列算式。在布置时,可以说:摆出5个圆形,7个三角形,怎么样摆能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多几少几?算式呢?这样就把三个环节合并在一起去思考和解决。
5、细节处理不够圆润。比如在学生反馈时没有作适当点评。让学生提问,学生已经提得差不多了,但是我还在问:还有吗?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只要目标达到了,下面的该做只是巩固和提高,而不是反复在同一层次上反复练习。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9
《比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在生活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本节课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比例分配问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这种特征,能正确、灵活地解决此类实际问题是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因此我将其列为教学重点。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借助了多媒体,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并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推进。课后,我细细回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对整个课堂做了反思:
1、首先课堂时间还是没有把握好。
2、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不太活跃。
3、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组织不够精炼,显得有些苍白。
4、在让学生做一做得过程中,讲得不详细不是很清楚。
5、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平淡,没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
6、在这个课堂中,还是没有做到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是课堂结束后自我的反思,但是我在我们数学组集体备课下通过他们的建议也更进一步的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感谢集体备课中各位老师给我的'建议和意见。他们所说的每一项对于我都是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在画线段图的地方以及两种方法的解释上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我下次的公开课的集体备课上能收到更多宝贵的建议,让我更上一层楼。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10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密切相关。教材用配制稀释液例题,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重组了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分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我创设了分练习本的情境。当然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我适时点拨:平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来分。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课堂结构不紧凑,导致练习中的部分题没做完。解决的策略:教师的语言要再简练,环节设计要再推敲,通过预习要了解学情。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对比的理解,运用整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就可解决。所以,在理解题意后,就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能迅速掌握归一法,能理解和熟练运用,对于分数方法在理解上迟缓,所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鼓励和引导他们交流对于分数方法的理解,讨论解答方法。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能力的获得对于学习数学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展示交流、点拨时既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又要让他们不偏离轨迹,教师就要发挥指明灯的作用,侧重于分数方法。以着重让他们说清楚每个分数表示的'含义,如:水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已知稀释液的质量也就是已知单位1,利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可得到相对应的量,就是未知量。在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为家庭解决勾兑农药的问题,可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因为自己学以致用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创造美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后续练习发现,比的应用中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尤其重要,理解了比与所转化的分数之间的根据和转化的分数的意义,
就能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实际运用这种方法。但不仅仅限于把已知比转化成分数,还要训练学生能根据已知的比推理出跟多的比,进而得到更多的用分数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解答应用题非常有利,能很快找到相关的数量和他们的关系,得到有用的直接数据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有难度的题目,效果更是明显。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12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考虑到让情境更切近学生的生活,我舍去教科书第72页得例三,直接利用上一节课学生小组比赛获得的红花来进行比多比少的例题教学。
本节课利用上学期学习的“同样多“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然后再汇报总结。把第二组的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8朵,跟第一组同样多;另一部分是4朵,比第一组多出来的红花数量。学生利用学具和直观的图片很容易知道答案,但是让学生列式的话就还有一部分孩子还不懂得列式。于是就请一些孩子来说:12朵减去和第一组一样多的8朵就等于第二组比第一组多出来的红花数量。然后又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独立解决之后再同桌讨论,全班汇总。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因为有些孩子已经会的.听起来就觉得很烦躁、精神不够集中,而有些孩子就老是听不明白。也许是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恰当!我希望自己备课的时候多预设一些情景,想想假如出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解决?会说那些话?
一年级的学生现在还不会涉及到如何去概括自己解决的数学问题。我想在练习时给学生养成及时作出口头总结的习惯,让他们有一个完整解题理念。相信不断总结思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加油宝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13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分配的一种常见形式,其结构是已知几个数的和与这几个数的比,求这几个数。在解法上可以用整数的思路来解答,如果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
我的设想是:首先,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为新知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通过2个练习题,使学生既复习旧知又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其次、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在教学例题时,我抓住“几部分的和”与“这几部分的比”,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使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再通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我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在各种方法都得到认同后再指出用分数解答比较简捷,并鼓励学生用分数的思路解答。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梯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安排,既让学生得到基本练习,而且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让学生在练习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良好的师生约定和鼓励性评价都给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美中不足:
1、设计了四种解题思路,没预设到学生还多想了一种解题方法,导致超时2分钟,以后备课中应设计更多方法解决问题。
2、能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仍然少。
3、对于鼓励性语言和评价还要再多样些。
总之,教学是一个相长的过程,虽然任教多年,但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不断进步。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1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应用就是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如果按照1:1分,习惯上称为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按比例分配。
一、成功之处: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例2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液清洁剂的问题,明白稀释液就是浓缩液与水的混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两种解法:
第一种: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第二种:1+4=5,浓缩液有:500×1/5=100(ml),水有:500×4/5=400(ml)。
把两个量的比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通过总结这两种解法,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二、不足之处:
由于过多的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新课之前安排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导致用时过多,以致新知识内容练习时间不足。
三、再教设计:
出示两道乘除法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按比例分配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15
1、创设“分物情境”,建立表象,《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动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主观意识。
设计“猜想——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组织学生操作、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
比的应用是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深入体会比的意义
准备题的第一题是根据两个数量的比(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说说你能想到哪些分率?(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目的在于看到比就想到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2.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
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3.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的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4.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无论是是例题,练习题、还是拓展题,每道题的每种方法都要求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解法的异同,哪种解法更具有普遍性。练习题1和例题比较,只是两个数量的比变成了三个数量的比,解题的方法是相同的。练习题2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部分量,难度增加。已知果汁质量,求水的质量,最需要的分率是水是果汁的几倍或果汁是水的几分之几,这两个分率都可以由果汁与水的比是3:7得到。还可以先求出果汁和水的总质量,再求水的质量。练习题3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两个部分量的差,最需要的分率是两个数量所占分率的差,由男女生人数的`比3:5,可以得到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女生比男生多占总人数的
5.在比较中归纳比的应用的解题题方法
从上述练习题中,可以明白:看到几个数量的比,就要把比转化成分数。更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例题的讲解中应画出相应的线段图,这样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中下生也会更好理解。
2.拓展题与例题的跳跃过大,有部分学生会有认知上的困难。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2
本课时教学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解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或方程。
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进行一些判断练习。如给出一些数量,然后提出下面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着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新授教学。教学例5时,先让学生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他们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生自己分析题中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是不是相关联?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5时,设所求问题为未知数x,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用两对对应数值列出等式,最后解比例求出未知数x。紧接着出示变式练习,让学生列式解,进一步巩固用比例解答正比例关系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6时,让学生参照例5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例6,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独立学习,从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做课堂检测题,要求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以有利于巩固本课时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3
昨天听了李婷婷老师的一节问题发现生成课,老师准备充分,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应用得当。课后蔡校长又对这堂课及时进行了点评和引领,使我对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上课的情况进行了自我反思,现总结如下:
1.口号:李老师的学生设计的口号知识点概括的非常全面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回想自己的学生设计的口号,要么是知识点的罗列,要么是空洞的大话,每次设计都不如人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对学生口号的设计重视起来,口号是学生预习的一种体现,也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
2.多媒体的使用:一直以来我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在数学课上能用多媒体的地方太少了,今天看来,多媒体确实是省时省力的好帮手。也可以让学生时刻注意各项要求。
3.小组交流:李老师的小组交流有三种形式,2人小组交流,4人小组交流,8人小组交流,这三种交流方式要求各不相同,解决的`任务也各不相同,一次比一次的交流的深入,一次比一次有提高,这样交流无疑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回想自己在上课时的交流,每次交流完后成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提不出问题,或者提的问题不好。我认为这种交流方式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也是我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另外我认为在交流中要使每个人都有任务,每个人都是自己任务的责任人,尤其是在交流中去抓好小组长和学科长的作用,可使交流的有秩序的进行。
4.课堂记录:李老师班里的同学的课堂记录本记录的满满当当,工工整整,有组长学科长的批阅,也有老师的批阅,学生能对课上的知识点及时整理,或者是平时做错的一些题目,或者是重要的题型,这样学生课下在复习时才能有抓手,成绩当然会提高。这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5.评价:在一堂课将结束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既可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蔡校长说“评价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要让学生人人都会评价,人人都被评价,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也就提高了自己。
6.读:在平时学生的预习中,学生读的遍数肯定不够,主要是监督检查的力度还不够,老师督查的角色没有扮演好,所以在上课时总是嫌学生提不出好的问题,解决不了几个问题,其实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去管理,老师给学生设置一个怎样的平台。学生的预习做的好,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我要重视起学生的预习来。
以上是我对听李老师课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4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考虑到让情境更切近学生的生活,我舍去教科书第72页得例三,直接利用上一节课学生小组比赛获得的.红花来进行比多比少的例题教学。
本节课利用上学期学习的“同样多“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然后再汇报总结。把第二组的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8朵,跟第一组同样多;另一部分是4朵,比第一组多出来的红花数量。学生利用学具和直观的图片很容易知道答案,但是让学生列式的话就还有一部分孩子还不懂得列式。于是就请一些孩子来说:12朵减去和第一组一样多的8朵就等于第二组比第一组多出来的红花数量。然后又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独立解决之后再同桌讨论,全班汇总。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因为有些孩子已经会的听起来就觉得很烦躁、精神不够集中,而有些孩子就老是听不明白。也许是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恰当!我希望自己备课的时候多预设一些情景,想想假如出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解决?会说那些话?
一年级的学生现在还不会涉及到如何去概括自己解决的数学问题。我想在练习时给学生养成及时作出口头总结的习惯,让他们有一个完整解题理念。相信不断总结思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加油宝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5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类型,那学生是非常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的,并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或者说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那就只培养了一班只会考试的学生。
1、钻研教材,改造教材。比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他们对此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此课的关键应如何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因此,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教材创设分糖果这个学习情境是有趣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对这个情境我们可以照搬应用,但是教材在创设这个情境时,一开始出现“幼儿园有大班30人,小班20人,现在有一些糖果要分给这两个班,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就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不用操作就已经知道要按照大班与小班的人数的比来分。于是我把此设计删除。课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多大受到限制,相反更加开拓。由此看来,我们老师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教材是死的,老师、学生是活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与求比值,但对分数与小数的比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是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两个数量的和,这一类应用题,学生们基本上是会做的,但如果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还知道两个数量的比求另一个数量,有少部分学生还用上面的这种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数比是6:5,求女生,学生会错误列成48×[5÷(6+5)]。又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6,长和宽的比是5:4,求长和宽或面积是多少,这一题计算错误特别多,大多数学生列成:长:36×[5÷(5+4)]
宽:36×[4÷(5+4)]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练习。困惑。第一,当学生没有想出与教材中的几种解题策列时,老师有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如果要介绍,那么又该不该组织学生从这些方法中讨论出最优的解题策列?还是直接引导学生去寻找最优的方法?第二,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第三,其实,按比例分配就是平均分,都是把总量按总份数平均分再按各部分不同的份数去取,即归一法。但为什么还要说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方法?只不过是我们所说的平均分,取走的份数相同而已。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效果会更好。在全班交流合作时,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想法的时间,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效率就会更好。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6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课堂上,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张奶奶家的用水量和水费的这两种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知道了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之处: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7
第一、为新知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
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行比与分数之间的转化,课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些求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练习,为以下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
在教学例题时,教师紧紧抓住几部分的和与这几部分的比,以3:2是谁与谁的比、播种面积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为题,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都用分数解答,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可以用整数的思路,也可以用分数的思路,最后在各种方法都得到认同后再指出用分数解答比较简捷,并鼓励学生用分数的思路解答。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梯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练习的层次的安排上,教师不满足于教材中的基本练习,而是在完成这些练习之后,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练习设计的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看清了按比例分配这类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设计不拘一格。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例2时紧紧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师生共同由分析数量关系入手,在学生彻底弄清3:2的含义之后,立即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例3为学生模拟了一个植树的场景,去确定分配方案。这样做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学生明白了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这个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8
练习时,运用“做一做”直接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题说一说这两量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懂得往返顾本次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良和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课前的画面情境的引渗入渗出,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我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比例与实际联系起来,懂得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地逐步地渗入渗出,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我想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
三、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比例的应用”关键是断定题中不变量,特别是变量的比例关系,如果不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础思路还是含混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9
比例的应用是学生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依据什么判断。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入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进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理解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6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学生完全自学,但最后注意了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练习时,运用“做一做”直接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题说一说这两量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回顾本次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课前的画面情境的引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比例与实际联系起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地逐步地渗透,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我想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
三、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比例的应用”关键是确定题中不变量,特别是变量的比例关系,如果不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0
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如:张师傅和李师傅加工零件,张师傅加工了180个,李师傅加工了200个,经理给他们每人发了190元工钱。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平吗? 由此题引课,其目的是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产生了质疑……
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如:课堂中,学生用了归一法和分数除法,还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学生自己进行了方法的优化,认为比例分配比较简单。这样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不足及改进策略
1、时间控制上,有些拖拉,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2、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1
《比的应用》是属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此我在备课时“先备课标再备教材最后备学生”。课标中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明确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教材,不只是看本节内容还要看前几册教材甚至是下册教材这样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也为下学期的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算法——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由3: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的比例该怎么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后的练习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2
《比的应用》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下就是我针对着课上做的教学反思:
一、唤起与生成
在唤起与生成环节,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比的意义,多让学生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出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出示例2,学生对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把握,所以对出示的例题不会感觉到陌生,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
二.探究与解决
在本环节中我本着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解决,教师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可以适时点评,达到方法的总结,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3
《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比例的应用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前提之间因果的.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课堂上我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通过设置两个表格,给于学生几个问题作为提示,通过问题带领学生,让学生在形象的数字中寻找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建立等式,然后去感悟这个比例式成立的依据进行自学,探究新知,而且通过以前学习的方法:旧知与正、反比例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课堂上,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行驶路程和行驶时间的这两种量,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说明速度一定,因此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教师: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之处: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4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3、运用探究、研究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
4、评价方面,重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的评价。
如: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方法是否合理,学生积极参与,很快问题越辩越明。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了原来由老师包办评价的倾向,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使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和谐。有一点值得应引起注意的是:在学生把知识点明朗化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重点给予及时的引导,加深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5
优点:一是研究性学习上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学生能够充分的讨论交流,并得出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也能充分让汇报的学生去说方法,没汇报的学生去提出疑问,从而达成一致,再进行归纳总结。是在二是选取的例子比较吸引学生,用师傅的话说是有趣。三是选取的例子能够容易理解,特别是新知拓展题设计比较巧妙,与例题衔接较好。
缺点:
1、在设计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复习部分,就以例题为题。出示黄:蓝=2:3,让学生去说份数和转化成的分数。在拓展新知上,放给学生去做。再进行拓展练习,例如已知黄色是60ml,求蓝色;已知黄色60ml,求绿色,这样就更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2、在难点上还没有突破,就是“将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数”。应该借助线段图,这样既一目了然学生又容易理解。
3、时间控制上,还是一样的老毛病——拖拉。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学生都能说会说,但是自己还是老重复他们的`话,又啰嗦又浪费时间,这个毛病一定要纠正过来呀。当然也因为在复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没有进行,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3、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师傅要求教学要“有趣、有效、有价值”,这“三有”要好好的去体会、研究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