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2023-0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使计算教学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关注教学的本质来设计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沟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原理,因此,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分数单位,以这个切入点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3、关注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对计算方法上的探讨,在计算中能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题,力求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4、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出课题,课尾再次回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设计,贴近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只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想体现的一些想法,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例如,新知部分学生,缺少画龙点睛的点拨,感觉到学生说得比较费劲。又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计算法则时,学生说了半天,我不知所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评价方法单调,未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后半部分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二、设计的教学意图不到位。例如,课堂结尾的练习题,提的问题过大,学生提到了分数除法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显得练习深度不够。

三、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很好的利用,感觉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多次出现预案外的生成资源,而我没有充分利用。其实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我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做,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2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习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00—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习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3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处: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摘取义卖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2.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3.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总结的问题上,小组讨论的珍环节上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也是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结果。

4.练习的多样性还做得不足,其中没有改错题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知识点,改错题应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5.课讲得也多,主要是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系统,讲起来话就多。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附数加减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对齐。

2、小数部分空缺的数位用0补。

3、进位和退位要标清,得数不要忘写小数点。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4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不安,很内疚、很遗憾,带着不自信走上讲台,又带着懊恼走下讲台,整个过程让我有些晕。课处理到这个程度,的确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下面谈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三个遗憾点、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一、自问自答的两个问题

1、问题一: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

(1)原因:问题的推敲不到位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是,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尽管我在课堂上数次的看表调整时间,依然无济于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又和一位听课教师核实了一下,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复习约10分钟+新授约20分钟+拓展约10分钟,很显然,这样分配不合理,计算教学的课堂,怎么能没有训练就下课呢?!时间浪费在复习和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处理上。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有意强调学生的学习、书写习惯而忽略了重点的把握,比如因为想照顾多数学生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等等,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的问题提炼的不到位。

典型错例:当学生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问题应该是:“这样做对吗?”而不是:“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写的竖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不同意见吗?”问题的跑偏带动学生关注点、思维点的跑偏,学生很无辜,我很懊恼。

(2)对策:修正问题、微调切入点

如果重新来上这节课,我想这样改动:

复习环节:组织学生做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并提问:“这样做对吗?”、“同学们来想一想,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该注意什么?”把学生的评价点集中到题目做的对不对上面,迅速回忆起注意事项,揭示课题。

新授环节:继续使用三本书的价格情景,学生提问并列式时,顺势把5.40改写成5.4,确保两个例题一个是小数位数相同的,一个是小数问题不同的。然后以这两道题为载体,研究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注意事项,明白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和怎样对齐的道理,同时讨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环节:重点处理两种特殊情况,一个是整数和小数相加减,一个是得数的末尾有0的题目。借这两道题把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继续补充。

2、问题二:课为什么会上到这个程度?

(1)原因:面面俱到的'负面影响

郯城吕主任有句话说的好:“课不要考虑太多,不要面面俱到!”听时就心中一惊,课上完后才觉得,我就是“面面俱到后遗症”的典型代表。从设计教案到课堂操作,我在想什么呢?

复习环节:想复习的充分,想做题,想让学生谈注意事项,还想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新授环节:想小步子走,想把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对比做充分、想讲透算理、想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特殊情况都展示总结出来……

面对学生:想给更多学生回答的机会,尽管有时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回答了......

想得太多,结果失去的更多!

(2)对策:有舍才有得

课堂本不是产生完美的地方,我又何必强求。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习惯,怎么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得到培养!“舍得”是什么?有“舍”才有“得”!我需要抓住本质问题去关注,其他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就可以了。正如王永胜老师重述的华老师的那句话——“行动的摇摆缘于认识的模糊”,的确如此!我的认识本来就不够清晰,怎么可能奢望清晰的课堂实践?患得患失之后一定会失去很多,纵使性格使然,也要努力改正!

二、三个遗憾点

1、遗憾一:估算和笔算没有对比。

笔算之后,没有和估算进行对比。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估算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验算方法。

2、遗憾二:没有及时改错。

拓展练习,在处理小数加减法的几种特殊情况之后,应该组织学生改错,及时修正。但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带走了我的预设,忘记处理了。学生不能及时的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打折扣。

3、遗憾三:0的处理还不够。

尽管吕主任肯定了我对0的处理,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是不够的。比如,当学生在认识到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把15.90和0.27这两个得数中的0做下对比,明白数学的简洁美是有限度的,不是什么0都可以去掉的。

三、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1、思考一: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究竟该设置哪些复习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很多,比如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等等,这些知识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复习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那么究竟该把哪些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复习呢?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必须复习,因为我需要学生对这一知识充分的回忆,以便顺利的把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中来。后来又觉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既然已经学习过了,置之不理好像也不合适,也需要在课上复习一下。但是这样设计之后,复习将占用10多分钟的时间(即使问题不跑偏也会这样),这在时间的分配上显然不够合理。后来和一些同事一些朋友交流,觉得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更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做小数加减法时会自然的启动一位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不进行专项复习也可以。所以最后选择了在课堂上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希望这样可以充分的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更到位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靠学生灵活嫁接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和各位领导、老师再讨论一下。

2、思考二:竖式中的横线是否该强调用尺子标着来画?

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在名师的课堂中,在全国一等奖的课堂中,老师们都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尺子标着画竖式中的横线,究竟需不需要?从学生的习惯培养来说,很需要!我们需要强调,需要让学生这样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把横线画直只是为了让竖式更美观,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在画线时很用心,不用尺子一样可以画的很好,又何必一定要强调呢?我觉得用和不用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太确定该不该强化用尺子画线的要求,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可以给我指点。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5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习小数。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根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习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新课的预习,有意识的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习能力。从作业反馈的情况看来,对于一些如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位小数的加减等这样有章可循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的掌握情况还比较可喜的。

第二,教学充分联系了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不停的“举一反三”,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我有意识地调快了教学的速度,使课堂更加紧凑,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来看,粗心大意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后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平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7

一、有几支铅笔

本课用学生感兴趣活动贯穿全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具体、从动到静,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几辆车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法问题,拉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接着,又创设了到生活中调查加法问题的情境,使数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学起来轻松而有趣。

2.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停车场”、“公园”,“小白兔拔萝卜”等问题情境中,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论是全班交流,小组交流还是同桌交流,都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不加干涉,使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3.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

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指出,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手是大脑的老师”。在观察鲜花图时,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花,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做“我摆你说”的游戏,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精神体验。

三:摘果子

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资料:运算是一种对应法则.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对于A中的任意两个元素a,b,根据某种法则使A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c与它们对应,我们就说这个法则是A中的一种运算.这样,给了A的任意两个元素a和b,通过所给的运算,可以得到一个结果c.反过来,如果已知元素c,以及元素a,b中的一个,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得到另一个元素,这样的法则也定义了一种运算,这样的运算叫做原来运算的逆运算.

在一个给定的数集中,说某种运算可以施行,指的是对于这个数集中的任意两个数,施行这种运算所得的结果,仍然属于这个数集.例如,在自然数集中,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它们的和仍然是一个自然数,所以加法总可以施行.但是,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不一定都能在自然数集中找到它们的差,可见减法在自然数集中不是总能施行的.如果把自然数集扩充为整数集,由于引进了负整数,在整数集中减法运算就总可以施行.数系的每一次扩充,都使原数集中不是总能施行的某种运算,在新的数集中变为总可以施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这六种运算,称为代数运算.其中加、减、乘、除四种又称为算术运算或者四则运算。

四、小猫吃鱼

紧密结合学生熟悉实际生活的特点,大胆构思,重新创设课件。创设了给小明过生日生活情节,巧妙地将小猫吃鱼这个课题加入这一情节中,从而形成了这一完整的数学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个情境,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教学时采取紧密结合画面,让学生观察、猜想、推理、探索的方法,并采用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五:猜数游戏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活动,极具开放性。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数学故事,针对数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并说明含义。这样一道题变成了一组题,克服了僵化的只看表面现象的思维弱点,使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从质上有了一次飞跃,养成了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六、跳绳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情景,让学生猜想,提出问题,在小组交流中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七:可爱的企鹅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实现一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尝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情境性和活动性。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率。

八:分苹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事件、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实现一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尝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情境性和活动性。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率。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算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九:操场上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十:乘车

本节课要使学生达到: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十一:加减法一(整理与复习)

以数学竞赛题的形式,激起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整理,完全放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于是采用了引导学生先按得数进行分类,然后再排序的方法,这为下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减法表及20以内加减法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结果的多样性。后来在加法表的应用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漏掉,学生说出了要按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来写,这样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十二:大家来锻炼

通过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能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解决。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8

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设计中,结合学生对于加减法计算方法的体验和‘一图四式’的学习,设计了让学生总结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中的规律的教学环节。这样就把课本的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学会一些学习的方法!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如:在本节课教学中要学习8、9的加减法,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学习的`体验,接着去根据图片中的要求进行列式,然后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学会计算,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发生“考虑”。

不足之处:

一是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整一节课都顺着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思维导致教学内容完不成;

二是突出“精讲多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强把学生拉入自身的教学设计中,先进行“填鸭式”的讲解,再实施“题海战术”。

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同学合作交流学习”和“教师恰当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现成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协助下亲自动手、动脑,在观察、尝试、探索、实践中获得体验。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9

今天教学小数的加减法,首先让孩子从情景图中能获取信息,并提出一些需要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上。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在计算中“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是个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之后,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教学有时也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在课堂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如:在创设情境提问题时,放的太开,学生的提问过多,用时过长。最好两轮成绩逐步出示,递近提问。又如:在学生反馈时,应把握时机,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在这节课中,我对数位不相同的数,在计算时怎样对齐,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补0的知识点,点拨的不到位。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本节课上,有些学生的发言不恰当或不准确,我都没有及时指正,形成规范。特别是一名学生建议用先把小数点去掉当整数算,然后再在得数中加上小数点这种方法计算,我没有这种方法的弊端,导致后来有学生误把这种方法当成简便方法。在强调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时,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说成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也没指正。

3.课堂节奏没把握好,导致练习数量、种类过少,学生容易出问题的题形没有出现,讲评不到位。

今后还应重视提高个人素质,多学习,备课要多思考,学案要备的更精确。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0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习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平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习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1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成功之处:

练习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及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2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是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解决生活中小数加减问题及以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并积极寻找材料进行验证,再在进一步的运用中进行拓展、反思,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了使例题的运算“有根有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主要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运用于小数,之后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复习,主要是有加减法运算的算式进行比大小,在这几个算式中隐含着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改变运算顺序的两个算式,连减的算式和连续减两个数的和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且自己举几个相似的例子来验证,整数中的一些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中。这样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出来,一个接一个补充的更加完整。

接着,先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试做,(不提“简便计算”的要求),试做后再提问,你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利学生体会课本中先说明“同样适用”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时,意外地出现了学生的发言,当时他的发言也未必是严密思考的结果,更多的是为了证实自己“按顺序计算”才是正确的找理由,我即利用此契,抓住“可以这样计算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了归纳小结。

有了加法运算可以简便计算做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的想到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学生一尝试发现计算更加简便。

然后是巩固练习环节,首先是“找找哪两个小数是好朋友”,这个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练习凑整,接着是“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最后是运用。应该说整个练习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地,使练习达到了目的。

整节课层次清晰,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验证,完成了学生的“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过程,但是在细节处理上有些欠缺。因为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数、三位数的小数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让他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他们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另外,作为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把握有利的契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学生探究的资源,呈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3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习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习,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习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4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数学的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5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不安,很内疚、很遗憾,带着不自信走上讲台,又带着懊恼走下讲台,整个过程让我有些晕。课处理到这个程度,的确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下面谈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三个遗憾点、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一、自问自答的两个问题

1、问题一: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

(1)原因:问题的推敲不到位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是,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尽管我在课堂上数次的看表调整时间,依然无济于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又和一位听课教师核实了一下,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复习约10分钟+新授约20分钟+拓展约10分钟,很显然,这样分配不合理,计算教学的课堂,怎么能没有训练就下课呢?!时间浪费在复习和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处理上。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有意强调学生的学习、书写习惯而忽略了重点的把握,比如因为想照顾多数学生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等等,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的问题提炼的不到位。

典型错例:当学生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问题应该是:“这样做对吗?”而不是:“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写的竖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不同意见吗?”问题的跑偏带动学生关注点、思维点的跑偏,学生很无辜,我很懊恼。

(2)对策:修正问题、微调切入点

如果重新来上这节课,我想这样改动:

复习环节:组织学生做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并提问:“这样做对吗?”、“同学们来想一想,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该注意什么?”把学生的评价点集中到题目做的对不对上面,迅速回忆起注意事项,揭示课题。

新授环节:继续使用三本书的价格情景,学生提问并列式时,顺势把5.40改写成5.4,确保两个例题一个是小数位数相同的,一个是小数问题不同的。然后以这两道题为载体,研究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注意事项,明白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和怎样对齐的道理,同时讨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环节:重点处理两种特殊情况,一个是整数和小数相加减,一个是得数的末尾有0的题目。借这两道题把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继续补充。

2、问题二:课为什么会上到这个程度?

(1)原因:面面俱到的.负面影响

郯城吕主任有句话说的好:“课不要考虑太多,不要面面俱到!”听时就心中一惊,课上完后才觉得,我就是“面面俱到后遗症”的典型代表。从设计教案到课堂操作,我在想什么呢?

复习环节:想复习的充分,想做题,想让学生谈注意事项,还想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新授环节:想小步子走,想把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对比做充分、想讲透算理、想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特殊情况都展示总结出来……

面对学生:想给更多学生回答的机会,尽管有时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回答了......

想得太多,结果失去的更多!

(2)对策:有舍才有得

课堂本不是产生完美的地方,我又何必强求。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习惯,怎么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得到培养!“舍得”是什么?有“舍”才有“得”!我需要抓住本质问题去关注,其他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就可以了。正如王永胜老师重述的华老师的那句话——“行动的摇摆缘于认识的模糊”,的确如此!我的认识本来就不够清晰,怎么可能奢望清晰的课堂实践?患得患失之后一定会失去很多,纵使性格使然,也要努力改正!

二、三个遗憾点

1、遗憾一:估算和笔算没有对比。

笔算之后,没有和估算进行对比。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估算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验算方法。

2、遗憾二:没有及时改错。

拓展练习,在处理小数加减法的几种特殊情况之后,应该组织学生改错,及时修正。但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带走了我的预设,忘记处理了。学生不能及时的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打折扣。

3、遗憾三:0的处理还不够。

尽管吕主任肯定了我对0的处理,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是不够的。比如,当学生在认识到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把15.90和0.27这两个得数中的0做下对比,明白数学的简洁美是有限度的,不是什么0都可以去掉的。

三、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1、思考一: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究竟该设置哪些复习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很多,比如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等等,这些知识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复习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那么究竟该把哪些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复习呢?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必须复习,因为我需要学生对这一知识充分的回忆,以便顺利的把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中来。后来又觉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既然已经学习过了,置之不理好像也不合适,也需要在课上复习一下。但是这样设计之后,复习将占用10多分钟的时间(即使问题不跑偏也会这样),这在时间的分配上显然不够合理。后来和一些同事一些朋友交流,觉得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更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做小数加减法时会自然的启动一位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不进行专项复习也可以。所以最后选择了在课堂上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希望这样可以充分的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更到位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靠学生灵活嫁接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和各位领导、老师再讨论一下。

2、思考二:竖式中的横线是否该强调用尺子标着来画?

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在名师的课堂中,在全国一等奖的课堂中,老师们都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尺子标着画竖式中的横线,究竟需不需要?从学生的习惯培养来说,很需要!我们需要强调,需要让学生这样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把横线画直只是为了让竖式更美观,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在画线时很用心,不用尺子一样可以画的很好,又何必一定要强调呢?我觉得用和不用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太确定该不该强化用尺子画线的要求,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可以给我指点。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成功之处:

练习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及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3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是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解决生活中小数加减问题及以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并积极寻找材料进行验证,再在进一步的运用中进行拓展、反思,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了使例题的运算“有根有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主要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运用于小数,之后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复习,主要是有加减法运算的算式进行比大小,在这几个算式中隐含着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改变运算顺序的两个算式,连减的算式和连续减两个数的和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且自己举几个相似的例子来验证,整数中的一些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中。这样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出来,一个接一个补充的更加完整。

接着,先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试做,(不提“简便计算”的要求),试做后再提问,你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利学生体会课本中先说明“同样适用”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时,意外地出现了学生的发言,当时他的发言也未必是严密思考的结果,更多的是为了证实自己“按顺序计算”才是正确的找理由,我即利用此契,抓住“可以这样计算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了归纳小结。

有了加法运算可以简便计算做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的想到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学生一尝试发现计算更加简便。

然后是巩固练习环节,首先是“找找哪两个小数是好朋友”,这个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练习凑整,接着是“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最后是运用。应该说整个练习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地,使练习达到了目的。

整节课层次清晰,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验证,完成了学生的“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过程,但是在细节处理上有些欠缺。因为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数、三位数的小数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让他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他们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另外,作为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把握有利的契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学生探究的资源,呈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近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和以前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只涉及到一位小数的加减(小数的性质到五年级上学期再学,所以整数减小数、得数末尾是0的计算都不涉及)。

在课前对5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时,全部学生都能说出0.3+0.9等于多少,并能列出正确的竖式。可见学生能把整数加减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对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算理与算法都能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根据对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拓展例题功能,渗透搭配规律。

例题是点心店买点心的情境。四种点心及其价格分别是馒头- 0.5元、豆浆 -0.7元、馄饨-1.8元、面条-2.4元,通过提出问题求其中两种点心的总价和价格差引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在教学完例题后,我让学生思考“任意选两种食品,求它们单价的和与单价的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再让学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搭配规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

2.精心设计,提升计算练习的功能。

计算课往往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计算练习单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课学习内容简单,所以我力求在练习设计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计算练习中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而书上的五道练习中,第1、2题是纯粹的计算练习,第3、4 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总体来说都比较简单。经过思考,我合并简化了1、2两题,因为在课堂上大量练习竖式计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舍弃了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计算,而且像第3题“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题意并进行变式练习,可以在下节练习课进行。同时重新设计了两个练习:

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渗透加减计算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3.创造一个有规律的数列。

让学生在找规律中既能练习小数的加减法,又能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练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第二个练习在第2小题填中间数时对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这也是我自认为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导师却指出,这样的数列很容易产生歧义。像第1小题的两个数列,即使再多给几个数,答案也是不唯一的。为了更严密些,可以尽量多给几个数或后面加个数进行验证。而第2小题填中间数,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学生还没有“等差数列”概念之前,做这样的题目要“小心”。曾经听曹老师做过有关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讲座,这一刻自己对此有了更深感受。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对所教知识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再巧妙的设计也会弄巧成拙。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5

一、有几支铅笔

本课用学生感兴趣活动贯穿全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具体、从动到静,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几辆车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法问题,拉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接着,又创设了到生活中调查加法问题的情境,使数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学起来轻松而有趣。

2.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停车场”、“公园”,“小白兔拔萝卜”等问题情境中,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论是全班交流,小组交流还是同桌交流,都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不加干涉,使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3.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

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指出,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手是大脑的老师”。在观察鲜花图时,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花,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做“我摆你说”的游戏,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精神体验。

三:摘果子

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资料:运算是一种对应法则.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对于A中的任意两个元素a,b,根据某种法则使A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c与它们对应,我们就说这个法则是A中的一种运算.这样,给了A的任意两个元素a和b,通过所给的运算,可以得到一个结果c.反过来,如果已知元素c,以及元素a,b中的一个,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得到另一个元素,这样的法则也定义了一种运算,这样的运算叫做原来运算的逆运算.

在一个给定的数集中,说某种运算可以施行,指的是对于这个数集中的任意两个数,施行这种运算所得的结果,仍然属于这个数集.例如,在自然数集中,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它们的和仍然是一个自然数,所以加法总可以施行.但是,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不一定都能在自然数集中找到它们的差,可见减法在自然数集中不是总能施行的.如果把自然数集扩充为整数集,由于引进了负整数,在整数集中减法运算就总可以施行.数系的每一次扩充,都使原数集中不是总能施行的某种运算,在新的数集中变为总可以施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这六种运算,称为代数运算.其中加、减、乘、除四种又称为算术运算或者四则运算。

四、小猫吃鱼

紧密结合学生熟悉实际生活的特点,大胆构思,重新创设课件。创设了给小明过生日生活情节,巧妙地将小猫吃鱼这个课题加入这一情节中,从而形成了这一完整的数学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个情境,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教学时采取紧密结合画面,让学生观察、猜想、推理、探索的方法,并采用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五:猜数游戏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活动,极具开放性。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数学故事,针对数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并说明含义。这样一道题变成了一组题,克服了僵化的只看表面现象的思维弱点,使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从质上有了一次飞跃,养成了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六、跳绳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情景,让学生猜想,提出问题,在小组交流中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七:可爱的企鹅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实现一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尝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情境性和活动性。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率。

八:分苹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事件、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实现一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尝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情境性和活动性。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的效率。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算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九:操场上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十:乘车

本节课要使学生达到: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十一:加减法一(整理与复习)

以数学竞赛题的形式,激起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整理,完全放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于是采用了引导学生先按得数进行分类,然后再排序的方法,这为下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减法表及20以内加减法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结果的多样性。后来在加法表的应用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漏掉,学生说出了要按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来写,这样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十二:大家来锻炼

通过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能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解决。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6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习小数。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根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习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新课的预习,有意识的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习能力。从作业反馈的情况看来,对于一些如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位小数的加减等这样有章可循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的掌握情况还比较可喜的。

第二,教学充分联系了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不停的“举一反三”,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我有意识地调快了教学的速度,使课堂更加紧凑,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来看,粗心大意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后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7

今天教学小数的加减法,首先让孩子从情景图中能获取信息,并提出一些需要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上。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在计算中“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是个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之后,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教学有时也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在课堂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如:在创设情境提问题时,放的太开,学生的提问过多,用时过长。最好两轮成绩逐步出示,递近提问。又如:在学生反馈时,应把握时机,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在这节课中,我对数位不相同的数,在计算时怎样对齐,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补0的知识点,点拨的不到位。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本节课上,有些学生的发言不恰当或不准确,我都没有及时指正,形成规范。特别是一名学生建议用先把小数点去掉当整数算,然后再在得数中加上小数点这种方法计算,我没有这种方法的弊端,导致后来有学生误把这种方法当成简便方法。在强调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时,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说成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也没指正。

3.课堂节奏没把握好,导致练习数量、种类过少,学生容易出问题的题形没有出现,讲评不到位。

今后还应重视提高个人素质,多学习,备课要多思考,学案要备的更精确。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8

估算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较好载体。二年级教材中估算内容的编入,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生活情景的创设,努力体现数学学科特色。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我在出示课题、引入问题、展开讨论、进行猜想等环节上,都创设了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情景,有猜健身房器材的价格,有买运动会用品款的.估算等。这些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文化底蕴,显得自然贴切,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体现估算学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我在教学中发掘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估算形式的个性化。如:分别估算排球、跳绳、羽毛球拍价格;三种物品价格先加起来再估算;用口算估算;用心算估算;用笔算估算等等。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三、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我在实施运动会前买体育用品、统计参赛人数、安排啦啦队员,运动会后就餐、划船这些教学环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析比较、合理估算,从而细雨润物般地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逐步发展学生爱思考、善表达,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9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处: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摘取义卖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2.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3.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总结的问题上,小组讨论的珍环节上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也是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结果。

4.练习的多样性还做得不足,其中没有改错题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知识点,改错题应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5.课讲得也多,主要是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系统,讲起来话就多。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附数加减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对齐。

2、小数部分空缺的数位用0补。

3、进位和退位要标清,得数不要忘写小数点。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0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习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平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习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平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2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习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习,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习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3

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设计中,结合学生对于加减法计算方法的体验和‘一图四式’的学习,设计了让学生总结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中的规律的教学环节。这样就把课本的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学会一些学习的方法!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如:在本节课教学中要学习8、9的加减法,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学习的体验,接着去根据图片中的要求进行列式,然后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学会计算,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发生“考虑”。

不足之处:

一是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整一节课都顺着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思维导致教学内容完不成;

二是突出“精讲多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强把学生拉入自身的教学设计中,先进行“填鸭式”的讲解,再实施“题海战术”。

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同学合作交流学习”和“教师恰当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现成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协助下亲自动手、动脑,在观察、尝试、探索、实践中获得体验。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4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习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00—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习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15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数学的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载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数加减法混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数加减法 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第十一周 今天上了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教后自我反思: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有: 1、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实现知识迁移 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在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同时,让学生......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找准起点算用结合法理互通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石林鹿阜中学小学部杨庆波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学时选取贴近学生的现实素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