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学反思15篇
音乐课教学反思1
本课的导入,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设计了丰富的内容,强调学生参与,重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首先,让他们回想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在《粉刷匠》音乐声中,让学生动手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表演,让其充分表现自我,通过身心愉悦的活动,引出新课内容“粉刷匠”,为本课的创编歌词打好铺垫。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音乐艺术时间重要的过程。我认为在课堂中,必须设计“听”的环节,分层次、有目的的让学生听,让学生充分的感受音乐的美,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想像和联想。还可以培养良好的音乐习惯,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感受和鉴赏音乐的经验。我还想通过音乐的“弥散性”让孩子们学会歌曲,因此,我让他们听“歌词内容”,听“情绪”,边听边学动作。但是很失败,因为他们在幼儿园学过同样旋律的《粉刷匠》
音乐课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热情,欢快而又不乏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单乐段结构,旋律采用上行级进,乐句模进,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着的形象,反映了劳动时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的:
1.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歌曲。
2.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且能编创动作表演。
教具准备:
CAI课件,电子琴,录音机,磁带,金剪刀,电池,道具,话筒,小标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件一:出现文字“欢迎走进音乐课堂”
2.师生互问好
【教学构想: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1’
二.新课导入:
1.课件二:一幅发型设计中心的图片
2.师介绍发型设计中心情况,提出应聘条件。
【教学构想: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地激起他们的有意注意。】2’
三.新课教学:
1.课件三:一幅发型设计中心里设计师们在工作的图片
2.聆听歌曲录音。
【教学构想:边看图画边听录音范唱,激发学生无限的遐想。】2’
3.课件四:出示课题及大歌谱
4.用讲故事的形式朗读歌词。4’
【教学构想:理解歌词内容。】
5.课件五:音乐术语
【教学构想: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作出回答,初步了解音乐常用术语。】1’
6.课件六:出示大歌谱
(1)教师有感情地范唱。2’
【教学构想:进一步熟悉歌词及旋律。】
(2)跟琴逐句唱歌词。6’
【教学构想:边学唱歌曲边处理情感,避免了单学歌词的枯燥。】
(3)课件七:一卡通人物拿话筒唱歌
(4)举行卡拉OK大赛。6’
【教学构想:通过独唱,小组唱,对唱,集体分角色唱等多种形式纠正学生的音准,节奏等问题,并且通过自评,他评,互评,师评多元的评价方式,突出课改新理念。】
7.课件九:发型设计大赛
8.歌表演
(1)由学生展开想像,自由组合编创动作并表演歌曲。3’
(2)小组汇报并评价。4’
(3)发型设计师才艺展示。3’
【教学构想:在歌曲表演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演,使认知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想:
1.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把“突出审美,深化歌曲主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联想——认知——理解”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力求在教学中体现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力求在每个环节中突出音乐课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表现音乐。
二.教学特点: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善学成为本课的亮点问题。我边介绍我的发型设计中心情况边出示课件,并提出应聘的条件。通过这样导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且热情高涨,我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展开教学。
2.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独唱,小组唱,对唱,分角色唱使学生真正体会,理解,表现音乐。
3.积极对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自评,他评,互评,师评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有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对学生取得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注重非正式的评价,用眼神,笑容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及时地了解了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状况。
4.合理地运用了愉快教学法。我将这节课的知识点的学习转化为主体化的身势律动,及富有童趣的竞争性游戏,使学生在积极的兴趣中愉快地学习。同时将歌曲的能力、情感、目标,融入丰富的联想、歌舞、创新活动中,使整节课气氛活跃、轻松。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展现出一种愉快的学习心态。
三.需要改进之处:
1.提问的面还不够宽,应该尽量地鼓励更多的孩子的思维行动起来,让他们每一个都加入到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2.年轻的我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的调控上不够灵活,教育的机智还有待提高。
音乐课教学反思3
一年级的小同学爱唱、爱跳,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在一堂音乐课上,我就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点爱好,开展了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在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场面: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故事情节创编动作,同时配上音乐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随后的歌曲学习《小雨沙沙沙》时,我又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小雨、花儿、小鱼和麦苗,通过舞蹈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并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这样,通过各种表演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歌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教学反思4
音乐,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及着人们的灵魂,对人的心灵有着积极的陶冶作用.同时,音乐又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过对音乐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我已经从事音乐教育好几个春秋了,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总有一些有趣而又快乐的事,但有这样一节音乐课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天我讲的是《可爱的动物》,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空间,我让他们大胆地模仿音乐中的动物,同时也在活动中自觉地辨别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动作,选择肢体语言和体态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
师:日常生活中你都喜爱哪些动物,会模仿它的叫声或动作吗?
游戏猜一猜。请学生模仿动物动作和声音,其他同学猜一猜动物名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活跃起来,都来模仿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的晃头,有的拍腿,有的跺脚,有的学小兔跳,有的学小狗叫 ……学得特别的可爱而又活泼。有的孩子不但能够学得象,还能按照老师的节奏读出来。
小狗 唱歌 汪汪 汪,
小羊 唱歌 咩咩 咩,
小猫 唱歌 喵喵 喵
正在这时候,有一个平时很喜欢发言的孩子举起手来要学狗熊的叫声。因为狗熊并不是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动物,结果学得不但不对而且声音也非常不好听,节奏更是不对。同学们都笑他。我当时也没想太多,就随口批评了他一句。“叫得这么难听,以后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可别乱学了”。
但是从那以后我注意到,这个孩子在音乐课上就不再发言了,不管老师提出的问题多么的简单,多么的有意思,他都再没有把小手举起来。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可能真的伤害到了孩子,他对音乐课好象一下子失去了兴趣。也再没有了往日的自信。于是,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和这个孩子进行了交谈,并向孩子真诚的道歉。我总是仔细寻找发现他的闪光点,并且及时、适当地给予赞扬。努力的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慢慢的孩子又变得活泼开朗,乐于发言了。这让我知道一个老师的语言对孩子的自信有着多么大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启示,以后我就特别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你的嗓子真甜,你声音真好听等等.尤其对于那些很少得到表扬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会让他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甚至会成为他的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让学生明白这么一个道理:也许别人在有些方面比你强,但你却在另一个方面要比他强.当学生在由于嗓音不佳、音高不准或其它原因而不敢开口唱歌时,我就鼓励他用其它音乐形式表现音乐,给学生增添勇气,战胜自卑。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当看到学生们因不断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我还是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上,我经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充满了自信不断地努力,音乐课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能把自信还给孩子真的让我好开心。
音乐课教学反思5
第七课《大海的歌》,围绕大海的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声音,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表演《海》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但是,根据音高来读歌词难度较大。
音乐课教学反思6
人需要华丽外衣的装扮,是为了更美,同样,我们的课堂也需要,一位年轻教师的话至今还震撼着我,“既然我不是名师,不是特级,我无法让我的一支粉笔说话,无法让一支粉笔生动起来,无法让本色的课堂带给孩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那么,我只能让我的课堂披上华丽的外衣,让我的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比前几年鲜活、华丽了许多。老师们鼓励的话语多了,期待的目光柔了,学生们的发言自由度宽了,活动参与度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可是在深入第一线的音乐教学中,我却隐约间发现在这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华丽外衣下,似乎已经隐含着一种倾向化、曲扭化的东西,音乐课抓住的只是华丽的外壳,失去的却是音乐的本性。因此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学研究工作者,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这些形式多于实质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寻找华丽外衣,当前音乐课堂上存在着哪几件华丽外衣呢?
1、肤浅——兴趣唯一
如果说学生对语文、数学等主课的学习和重视是因为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的话,那么,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是唯一的动力,没有兴趣,音乐课程就可能成为虚设。可是在音乐课堂中,我们不安地发现,老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了,设计了许多时髦的教学形式,如教学手法很新颖、课堂气氛很热烈、音乐活动很有趣,却把内在的,本质的,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抛在了一边,最终并未使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形成了学生玩过了,有趣过了,也就忘了的现象。在现在的音乐公开课中,再也看不到视唱曲谱这个环节了,再也听不到一堂扎扎实实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了,甚至再也听不到学生柔美的歌声了,有的只是热闹与浮躁。为什么?老师怕啊?怕一涉及到跟基本技能有关的东西,学生就没兴趣了,怕一进行技能训练,课堂就冷下来了,更怕一出现划拍视唱的环节,就有人说:老套。对于兴趣,我们教师很有必要冷静下来分析,如果你的学生对怎样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不感兴趣,对一个个的小音符不感兴趣,对欣赏经典的名曲不感兴趣,这是真正的音乐兴趣吗?
2、时髦——参与无效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说它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听音乐做各种动作,听音乐用色彩、线条表达自己对音乐地感受都是老师常用的一种参与体验方法,,但是,我们许多教师在设计这些方法时较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方式,很少会想到我的这个参与活动真正对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起作用了吗?学生必须在认真聆听音乐的前提下参与吗?于是,在教室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做动作边打闹的现象。如《动物说话》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都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现在请大家听音乐各自表演自己喜欢的动物,看谁模仿的最像?最可爱?
接着教师开始播放音乐,学生自由表演,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做着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可有的孩子你推我,我推你,一不小心,一个滚到了地上,一瞬间,一堆人挤到了一起,没有一个在仔细的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课堂上简直乱成了一片。
这并不是真正的参与体验,而是图热闹,图形式,是无效的。
3、花哨——综合大拼盘
对于综合这件华丽的外衣,我想,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各个学科或多或少都披上了些。许多老师为了体现综合,将教学重点偏离,本末倒置,把音乐课上成了美术课,将美术课上成科学课,将语文课上成地课等等现象时常看到,有一次印象很深刻,到其他省观摩音乐课,一教师在上《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解傣族风土人情,孔雀的种类,学跳孔雀舞等等。惟独没有花时间好好地指导学生怎样唱好这首歌,怎样把傣家的韵味表现出来;课上一直播放着丰富的多媒体,惟独没听到老师弹一句琴,唱一句歌。一位听课的其他学科教师说:现在的音乐课流行这样上了吗?现在的音乐课不用唱歌了,不用弹琴了吗?是呀,没有钢琴,学生很难找到准确音准概念,没有钢琴,无法培养孩子敏锐的听觉,更严重的是,不弹琴,不唱歌,我们音乐教师的特点、优势如何体现,光用多媒体,别的学科教师也能胜任音乐课,久而久之,我们自己的基本功共会越来越生疏。
二、剖析华丽外衣,是什么导致了华丽的外衣华而不实?
1、没有正确处理好形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式”,是事物的“外壳”,任何教学形式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决不能游离于教学目的去大谈特谈。有的教师误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希望通过手段和形式的变化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光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新课程的形式与实质必须统一。
2、没有正确处理好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虽然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他具有了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因此,课标表述:音乐教学重结果,更重过程。但新课程并不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其实,结果不好,更应反思是我们的过程出现了问题。曾有一位特级教师在听了一线教师的研讨课后,感慨地说,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新课程理念不好,而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3、没有正确处理好学科本位与学科综合之间的关系。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方法、一切的综合应该是充分利用“音乐”这一情感艺术中: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必须以音乐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渗透和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一节课上得热闹非凡,但实际内容已游离于音乐之外,没有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学生也就不可能从中获取音乐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因此缺少了“音乐性”,就会使音乐课变得“是似而非”。我们不应该笼统地改变学科本位,必要的学科本位还是要的。其实,我们强调突出学科特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突出学科本位。我们要改变的是片面地,简单地坚持以本学科知识为本的学科本位。
音乐课教学反思7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叙事性极强的歌曲,歌曲表现了主人公对妈妈的热爱之情,所以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培养尤为重要。让学生在歌曲中既得到情感陶冶,也在从中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辛苦。
我的预设是让学生深刻体会母亲的爱。可以把这种感情放到表现歌曲当中去。总体来看整节课完成是比较好。首先我给大家欣赏妈妈唱给孩子的一首轻柔、优美的《摇篮曲》来体现出妈妈对孩子的爱,然后以孩子用歌声来表达感谢妈妈的爱,引出一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来导入歌曲。
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听歌曲并说出歌曲的情绪,声音,速度,在进行教学时把握歌曲深情、轻柔、宁静的基本情绪,启发学生仿佛妈妈就在你的面前。合理的想象是这节课的亮点所在。
音乐课教学反思8
这次音乐活动,我选取了《八桂大歌》中苗族音乐“摆呀摆”让孩子们在欣赏苗族歌“摆呀摆”中,感受苗族人民喜获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孩子们在活动中欣赏、互学、创编,所展现出的参与感、自信心,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很好地体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一、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
苗族音乐“摆呀摆”的旋律较为欢快流畅,节奏感较强,幼儿很感兴趣。在播放音乐进行表演时,大部分孩子都很踊跃地与老师、小朋友一起舞蹈,喜欢参加这次音乐活动。只有个别男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在旁欣赏同伴、老师表演。
二、幼幼互学,进步很大
舞蹈表演时,我发现部分孩子不单自己跳,看见同伴的动作不错时,自己也跟着跳。他们在互相学习的同时表演起来动作就很丰富了。其中谭天华、石欣怡、李千益较为出色,进步很大。
三、表现力的提高
这次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黄龙颖、卢泓洁、陈晓雪等几个小朋友在音乐伴随下,在同伴面前自由编动作,很有节奏,非常棒!在最后一次表演时,孩子们的表现更是大胆而丰富。
我从此次音乐活动中,得到了不少启示:
一、老师的表演要富有感染力
我在表演苗族舞蹈时,应更具感染力,动作幅度应更大点,表情、眼神应随音乐高低变化而变化,体现苗族舞蹈“摆呀摆”的风格。这样才更好地感染孩子,让孩子得到美的熏陶。
二、幼儿的能力给我们惊喜
在《喷泉与小鸟的乐园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的工作是相信孩子具备所需的才能来超越我们能想像的境界,然后尽可能地保留孩子们在创造和实际参与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在激发幼儿创编动作时,很多孩子都讲了手可以摆,腰铃可以摆等,潘嘉豪小朋友说:“老师,女孩子的辫子也可以摆”。孩子们的想法真的很棒,我们应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在这次活动中,我最大的体会是:音乐课的形式真的可以多种多样,我们要用心观察有发现、创造力的孩子,让他们得到更好的表现。
音乐课教学反思9
这是一个充满浓浓友情的音乐活动《小指勾一勾》,孩子们在与好朋友进行互动游戏的过程中,在边打节奏边念歌词的情形下,深深地被这首歌曲所吸引。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的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歌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减少对他们的限制,多给他们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迸发出超乎想象的东西来。以下是我们中(四)班小朋友在音乐活动《小指勾一勾》中的教学片段,我抓住了幼儿精彩的生成来丰富我先前预设的内容进行的活动实录。
小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中,学习着歌曲《小指勾一勾》,和孩子们边唱边做动作,最后我说:“我们勾了手指头就是好朋友了。”一个孩子突然大声说:“是永远的好朋友!”听到这句话,我很激动,马上说道:”对,老师要和你们做永远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动走进他们,主动和他们去勾手指头,怎么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又怎么会让这样普通的一节课充满了温馨和感动呢!我鼓励幼儿说:“想一想,除了小指勾一勾、手臂挽一挽的方法和好朋友做游戏,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去和好朋友做游戏?”小朋友们踊跃地讲出了许多方法:杨止幽:“我用小手拍一拍和好朋友做游戏。”李雨阳:“我用小脚碰一碰的动作。”刘彦希:“我用背靠背的动作。”杨国玉:“我用头碰头的动作。”
小朋友想出了这些动作之后,我和他们一起和着音乐创编起了歌词,“伸出你的小小手,拍拍手、拍拍手,我们来做好朋友。”“抬起你的小小脚,碰一碰、碰一碰,我们来做好朋友。”
孩子们都沉浸在愉快的创编游戏中,我也为这次预设活动的顺利完成而感到高兴,活动就要在小朋友的欢快游戏后结束了,这时突然听到有位小朋友说:“老师!我们可以笑一笑和好朋友做游戏。”
这样一说,一下引起了许多小朋友的兴趣,“是呀!老师可以这样笑,老师可以那样笑。”孩子们争着在我面前展现着自己的笑容。“你们笑得真漂亮,我们一起把你们想出来的各种笑编进歌曲里去,好吗?”我顺着孩子们的话说。“咧开你的小小嘴,微微笑、微微笑,我们来做好朋友。”“张开你的小嘴巴,哈哈笑、哈哈笑,我们来做好朋友。”“翘起你的小嘴巴,咪咪笑、咪咪笑,我们来做好朋友。”
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想:“小朋友们这么感兴趣,我们是不是可以启发孩子们用更多的表情来创编呢?”
于是我又接着问:“脸上除了的嘴巴可以和好朋友笑一笑,还可以用什么和小朋友打招呼呢?”“眉毛、眼睛、鼻子……”孩子们兴奋地边说边做着各种不一样的表情,看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动脑筋,我接着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那就是:让小朋友把想出来的动作,和其他幼儿交流讨论。小朋友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大家恨不得马上就去完成。不言而喻,我们又把这次的创编音乐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在《小指勾一勾》的创编活动中,我预设的活动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不同的肢体动作来创编歌词。不料,孩子们在教学中能表现出非凡的热情,不仅能想到用不同的动作来创编歌曲,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面部表情来创编歌曲。面对孩子们的热情,我因势利导,启发幼儿运用多种创编手法,并启发幼儿用符号来记录创作的过程和成果,把教学过程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反思这个活动,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当孩子有精彩的火花出现时,我们要把这些火花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去利用这些资源,并通过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带领孩子走向更高的挑战。这样的话,小朋友的积极性被提高了,思维自然活跃了,创编也就更丰富多彩了。所以,面对孩子们的这次生成,作为教师我扮演的角色是等待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我等待着孩子们的生成,因为孩子们的生成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所以我等待着孩子们的成熟,同时当孩子们有新的火花出现时,我一方面能及时关注孩子们的生成,另一方面调整自己的教育手段,来扶持孩子们的生成,更关键的是我还能积极引导孩子把生成的活动走向更精彩,更好的为大的教育目标服务。所以通过我的努力,我和孩子们一起使活动开展得更精彩。
音乐课教学反思10
新学期一开始,学校里每个老师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制定教研组计划、带队计划、教学计划、教案、课件制作等等,我们合唱团更是抓紧时间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教育局领导的常规督导组第二周就来我校进行了教学工作检查。
我们音乐组杨舟老师第一节课,上了二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绿色祖国》之《小树快长高》;在大课间时间,专家们检查了我校合唱团的训练节目;第三节课时间,我上的是一年级教材第三单元:《农场的早晨》之《母鸡叫咯咯》。在总结会上,专家的评价是学生常规训练很好,教学准备充分,课件制作合理有效,课堂调控能力不错,学生音乐素质较好,整体反映出老师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活动开展有序。同时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课堂上的训练还可以多增加一些内容。
不久,雨花区教研室又组织音乐老师听了《奥尔夫教学法》的讲座。讲座的老师说明,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培养全人格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宗旨,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喜爱,更深得儿童的欢迎,因而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自80年代初,这种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被介绍到我国,由中央音乐学院承教发展,迅速传播开来,对我国音乐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听力训练;节奏训练(打击乐器奏法及应用);律动训练(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语言学习(作为音乐语言教学训练及应用);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奥尔夫器乐的练习(节奏、音条乐器、竖笛、键盘训练)。
听完这次讲座,对我触动很深,由此结合讲座的内容,我认真地对低年级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有效地训练,既能增加学习时间和内容,又能让孩子们喜爱呢?奥尔夫的教学法给予我很多启示呀。
我们教师都知道,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那优美的旋律,羡慕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融合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游戏等之中,学会“听”音乐,听多了,自然就有了音高的概念,再学习简谱,就很容易上手。同时还可以利用创编旋律的方法来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在听《奥尔夫教学法》课例展示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卡尔·奥尔夫强调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他还发明了一套“元素性”奥尔夫乐器,同时利用人体各部位可以发出的声音来参与演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沉沁在一种游戏般的快乐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我的音乐教学生涯已有27年,现在的我对奥尔夫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它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孩子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音乐教学采用奥尔夫教学法是十分适用的。坚持此种音乐教学方法,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音乐课教学反思11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随时反思的习惯。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改变个别学生将音符1、2、3、4、5、6、7唱成1(yi)2(er)3(san)4(si)5(wu)6(liu)7(qi),错误唱法,我在课堂上多次将每个音符的读法写到黑版上,然后要求学生背下来,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个别学生总是记不住音符?怎样才能使学生尽快的掌握音符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这样的练习:
在看我的右手,我把食指伸出来可以说是1(yi),但上音乐课时我们也可以说是do,把食指和中指伸出不读2{er}要读”?学生齐回答:“读“re”。“把大指和小指伸出其它手指握住是6(liu)的手式,我们把这种手式说是6(la)可以吗”?“可以”。学生答道。“现在伸出你们的手指互相提问,看谁掌握的又快又准。”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个个面带笑容的伸出手指,你问我答,我答你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小组又选出一名同学做手式,其他组同学来回答。经过这样的练习,在音乐课上再也没有学生将音符读成1、(yi)2、(er)3、(san)4、(si)5、(wi)6、(liu)7(qi)了。
音乐课教学反思12
在这次艺术共同体活动中我上了一节中班音乐活动《雪花和雨滴》。在接到这个歌唱教学的任务时,首先思考:我怎么样让孩子喜欢去唱歌,能从中体会到唱歌的快乐,能够粗浅的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情感?我又怎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能够比较流畅,而没有刻意教授的痕迹?所以以此为前提,将活动的设计分为了三个部分:导入、展开、结束。
在导入部分,通过冬天的歌曲《听》作为发声练习的曲目,自然引出本堂课,在前面的创编小雪花从天空中飘下来这个环节,既符合活动的目标,又让孩子能感受到歌曲优美的旋律,通过碰钟很简单的区分了乐句,也发挥了想象,变幻了不同的动作,但是在这个环节原先是两段自由飞舞,但是一时疏忽少听了一段音乐。
在展开部分,孩子学唱歌的这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我设计了从“?”入手,出示简单的图谱,一步步的深入,这也是一个理解歌曲,分部教学的一个过程。接下来通过不同的演唱方式如对唱,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分组唱、创编动作演唱等等让孩子很有兴趣的学唱歌曲。有了小雪花的基础,小雨滴就比较容易进入。
最后结束部分,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通过这次的上课,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一件事情你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有哪方面的不足,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掩盖的。虽然歌唱并不是我的特长,但是课堂是发展孩子能力的场所,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老师们来听你上课,不是来听你唱歌的,而是看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学的,孩子又是如何在活动中能力发展了,而且还很快乐。在专家老师给我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后,虽然对于修改的结果底气不足,但是心中有一个想法,就是愿意去大胆的去尝试,哪怕失败也无所谓。
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感谢它!
音乐课教学反思13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所谓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学习变得更简便,更活泼多样;更密切地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习音乐经验,吸取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一、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经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我的想法和感受。音乐新课程正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把自我的生活体验感受和音乐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我喜欢的音乐方式表达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将自我对生活和音乐的理解融于一体。新课程从实际出发,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教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即要在新环境下与教师接触,学会与新同学友好相处。仅有教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对新团体的依附感,才会对其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所以,在教材的第一单元中设计了“好朋友”的主题。在“游戏”单元中,创设多样的“玩法”,挖掘“一齐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让学生经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愿望。学生在活动中经过交流,体验团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既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经过音乐与自我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本事,到达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本事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构成有机的结合。其中异常重要的是知识技能仅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无从谈起。在音乐课程的教学总,仅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新课程中《让我们手拉手》、《一对好朋友》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趣味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内心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欢乐。
三、经过多学科的整和,促进智能的发展
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资料,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会的机会,尤其能够使本事特长不一样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我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例如,一位语言朗读本事很强而音乐本事平平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可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热情也不高,但在语文课参加配乐朗读却十分进取,学习的效果也相当的不错。有些在音乐上有突出本事的学生,可能在对其他学科上做出自我的贡献而加强对那些学科的兴趣。在各科教学中,选择适宜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和,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四、了解不一样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音乐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经过音乐和文化的连接,能够更深刻的了解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人情各不相同。音乐教学经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一样民族、不一样风格音乐的特点,尊重各地不一样的文化。如在“过新年”的设计中,可在聆听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我明白的不一样地区过年的情景,在结合花鼓调《小拜年》播放录象,了解剪窗花、写春联、帖门福、扭秧歌等相关风俗,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无穷情趣,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
五、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审美素质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人人格素质与生活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的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多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艺术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的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让人们享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情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由于具备必须审美素质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所以,艺术教育的任务和使命便理所当然的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一样程度上的“艺术家”。所以,艺术审美素质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音乐课教学反思14
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不可多的机遇。面对改革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一味跟风,照搬和完全抹然的做法大概都不可取。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并经常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研究、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变革。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愿落后于其他学科,因此,在基层音乐学科教学中,也开展与其他学科相似的各种竞赛,当然也少不了“说课”这一内容。
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的东西不是*说出来的,它要借助一定的环境影响,渲染一种气氛,让学生身林其境感受一种东西,再通过老师的演唱、演奏,以老师的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就会自然的流露。这就是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点。音乐教学就是要用“情”去感染人、打动人。课堂上学生真实感情的流露在“说课”中是无法“说”到的,更是无法去想的。
音老师应该走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将自己融入学生这中;怎样使自己成为一名组织者、参与者,并能留余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像,自由地创造。我觉得,老师的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交上反映出来的。我们的音乐教学才会有质量和希望。
音乐课教学反思15
我们会发现: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然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誉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好“创新”教育的环境。
一、“四个开放”,全面营造创新的课堂气氛
1、放开视野,提供观察的机会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社会生活,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联系实际活动,从生活中汲取——模仿——表演,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如让学生回家寻找观察母鸡下蛋的叫声,然后在课堂上开展关于母鸡下蛋时叫声的讨论模仿,在学生情趣盎然之际切入学习切分节奏|咯哒|咯哒|,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XX的切分节奏。
观察插图,小学音乐教材中编配了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把这些插图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插图帮助理解歌曲内容,通过观察插图了解各类乐器的形状及演奏姿势,通过观察插图帮助掌握集体舞动作要领,通过观察插图放飞想象等等。
观察荧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特殊的窗口,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起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真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音乐的美。
2、放开说话,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摒弃那种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讨论”“说话”“争吵”的机会,让人人都说起来,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
说感受,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要学生说的感受分成两种:一种是初听后的感受。如欣赏某歌曲时,不告诉乐曲的题目要学生初听,结束后把感受说给大家听,学生会说:“这首歌好像在哪里听到过。”有的马上接下去说“在电视里听过”等,都急着把自己的直觉说给大家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一种是再听后的感受。对同一个曲子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对同一首乐曲每次欣赏都会有新的发现,听得越多它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透彻。如教师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内容后进行再听,这时学生说的比初听后的感受要更进一层了,将两部分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不需要老师生硬的说教,因为这些就是学生心灵深处创造性审美的体验,结合了生活创造性的理解乐曲,我觉得学生的这种感受就是创造力。
说标题,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结合欣赏教学,让学生就所欣赏的作品标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说说想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深刻起来,才能受到感情的熏陶。如欣赏中,在告诉学生标题后,让学生就展开想象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趁机启发学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场面?”大家尽情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竟能引起学生这么一大堆的话语,学生越说思维越活跃,对乐曲的理解也越深刻,像这样有目的、有选择的说标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说见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通过讨论的方法然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老师提供给学生一段音乐片段,在学生不知道的前提下,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你认为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描述。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端性。
3、放开思考,提供探究的机会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比老师直观教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在模糊点思考探究,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为乐曲添标题就是抓住了音乐的这一特性。如欣赏乐曲时,引导发现问题:这首乐曲我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我可以自己给它起个名字吗?在老师给予肯定之后,于是就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名字。
在动情点上思考探究,“动情点”通常是指晚会中,导演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让观众动心、动情、心理深处产生共鸣之处。而歌曲中的动情点则是指歌曲中的关键乐句和高潮处。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抓“动情点”,使学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产生共鸣,迸发出情感的火花。如让学生正确分析、把握、理解歌曲的节拍、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在关键乐句和音乐高潮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和碰撞,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疑难点上思考研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
4、放开实践,提供创作的机会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作”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
结合表演创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中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地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结合歌曲创作,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自信。
结合节奏创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从游戏入手,让他们喜欢节奏,学生有了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节奏的创作。如采用师击生答的方法进行节奏创作练习,可按重复句作答,稍作变化作答,自由式作答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除此之外,学生的节奏创作还可以采用为歌词编配节奏,根据节奏编配旋律等方式来进行。
结合绘画创作,音乐和绘画有较多的共性,音乐中的节奏和音高的变化都可以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音乐是抽象的,而具象的线条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音高变化。如在欣赏轻缓的乐曲和活泼的乐曲后,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变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很直观的感受到了乐曲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速度等特点对表达音乐的形象和情绪的作用。
二、“三个尊重”,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1、尊重学生的“怪异”
求异、偏激、怪才都是与众不同,都是突破常规,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基础和兆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敢于提出问题,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如在高年级的欣赏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的想象,为乐曲加题目。一次听课,欣赏乐曲《刀马舞》后有一位学生竟为其取名叫《锯木舞》,这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学生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表示不赞成。这时,老师却及时表扬了他:“你的想象力真独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同时对大家说:“欣赏任何一首乐曲,你的思维都是自由的,只要说得有理由。”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潜能。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胡”言“乱”语,就是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表现。相反,教师如果再发现学生的观点、行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马上将其当作怪异者的话,那么,学生的创造热情将受到挫伤,最后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
2、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又多为的延伸性,它既可以顺应老师的意志,按教师的思路前行,也可以逆教师的思路,另辟途径,思考问题和创造结果的角度一定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教师应“导而勿牵”让学生发挥,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允许学生出错。例如提问:假如用某种色彩来形容小号的音色特点,最恰当的是那一种?为什么?有部分学生认为用红色来形容小号比较合适,因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奔放,而有一部分学生却认为用黄色形容小号的辉煌嘹亮是最恰当不过了。两种说法,孰是孰非,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自主选择。
3、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就是创新成果,教师一定要及时捕捉,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是学生获得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言辞,特别是当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活动时,更应用“你真有创造力”“你回答得真独特”等言语随时表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学习的欲望,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不论学生的天赋和潜质如何,都要给予适当的,必要的肯定。
三、“一明确、四吸引”,教师自身做好创新
1、要明确开放学习的任务
教师营造愉快且充满感情的学习气氛。在传统教学中,常因教学资源不能充分运用,尤其是教学过程严肃化及老师单项信息的传递,因而使学生学习成效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宜以尊重鼓励以及多元化信息传递的方式,来营造愉快而又有感情的学习气氛。教师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自发性的探究与自我调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操作、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与环境中的物体、事件和人之间的互动,并慢慢掌握自己的知识。
2、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吸引教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形成“信任”的吸引;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形成“知识”的吸引;在展示新型教师形象的过程中要形成“气质”的吸引;在创设教学活动情境的过程中要形成“语言”的吸引。
四、好的音乐评价方式在营造创新教育环节中不容忽视
任何评价都不是随意的,音乐教学的评价也不例外。我们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们能唱出怎样的音,能打怎样的节奏,却忽略了音乐作为一门感性的艺术,其真正的美感和魅力以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上,我们常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我们却削弱了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和乐趣。因此我们必须去探索新的评价方式。
第一,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间接动机为主,他们更多地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不妨采用多种物质刺激的手段。给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评价,如奖励或走到他们身边给她一个微笑或全班学生用节奏表扬等评价手段。而中高年级学生则更倾向于主动学习,他们则需要精神评价,特别是语言的评价以及教师态度的评价。或时给予他们赞赏的点头,信任的目光。
第二,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音乐评价不仅形式和内容上要改革,评价方法也要大胆革新,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教师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拿手的项目进行表演,先有学生自我评分,再让大家评审,最后老师评审。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好的评委,因此,采用这种考评方式可使学生能全神贯注的欣赏别人的表演,注意吸取别人的经验,并给每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常为了给一个同学正确的评价而进行激烈的争辩,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聆听,而且在欢乐气氛中,每位学生都认识了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音乐课教学反思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低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万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简谱的概念。
二、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
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三、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大鹿》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小动物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狗,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电教渗透直观表达,引起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性强。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感受性强,在感知时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利用电教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新授,有时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教
学时,学生听了两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我便运用电教启发他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们骑过马吗?谁说说骑马时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来劲了,骑过马的同学纷纷举手回答,我又说:“老师今天带大家去大草原旅行!”于是我扮导游,小朋友扮游客、当小骑兵,在教室里扬起马鞭骑着“大马”,边玩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兴奋异常。歌声中充满了情感,洋溢着美的色彩。
讲课是一门艺术,尤其音乐属于艺术课,抑扬顿挫的语调,热情洋溢的激情都、优美的体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就受到了美得熏陶。这方面我做的还有些欠缺。
五、打击乐器进课堂
我感觉使用打击乐器很简单,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要想运用的自如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使学生一步步的提高。
总之,这学期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既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音乐新课标改革提出了更好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标,这要求我们更善于总结,经常回顾,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我们将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结合实际情况去更好地开展我们的音乐教学,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