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观后感
十二公民观后感1
严格的说,十二公民更像是舞台剧,话剧,密室剧,虽然没有《狗镇》来得更彻底,连房屋都简化成了透明的几何体。
导演似乎急于突出呈现这种特殊的舞台效果,上来还没等观众缓过神,长桌会议已展开阵势。决议也基本出奇的一致,十一比一,哈哈,剧透一点吧,—————这一点,没法不吐槽,否则还真的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以一敌十一的居然是个检察官,以其身份扭转乾坤,实在是造势造大了点。结尾何大检捡起工作证时那故作奥妙深沉的一笑,笑出人间几多悲欢,几多惺惺作态,是为了展示我泱泱天朝公检法不但不仅绝不冤枉一个好人,而且普法普到春雨润无声的境界,还是为了天朝某局奇妙的审查制度,算是神来之笔,还是画蛇添足,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情绪推进的虽然捉急了点,但想以基本单一的场景,十二名演员,让观众基本没打盹,十二公民其实是成功的,虽然有很强的模仿的痕迹,但编剧是用了力的。呵呵,窃以为,开篇可以适当地虚以委蛇,互相察言观色,模棱两可,似乎更符合天朝百姓众生态。当然这可能又偏移了编剧颂歌的宗旨。
其实就案情的有罪与否恐怕只是第一层意思,编剧更多地是想反映对同一事件的世间百态。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代入感,人与人的疏离感,有罪其实并不是嫌疑人有罪,而是评判者认为他有罪,而可怕地是,评判者评判的标准往往是评判者不自觉地代入了自己的生活。我们以为客观地时候,其实已经带上了有色眼镜。
十二公民观后感2
这部电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个职业的人对整个定案的看法及观点,从一开始的几乎所有人都轻易相信证人的证言,而对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动机,到最后通过辩论,怀疑,争执,尽量还原场景,以及对证人证言的验证,到最后全员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整个过程是对案件的辩论,也是对人性,法律以及逻辑的辩论。在电影的最后,8号陪审员,也就是整个过程坚持认为嫌疑人无罪,对整个讨论的进行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检察官证。电影结束的时候有几行字:在公安机关提出复议后,检察院依然维持存疑不起诉的决定,一个月后真凶落网。
在电影结束之后我们想想假设这位检察官也和别人一样,相信证人证言,相信物证,那么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会被认定是有罪的,毫无疑问,有一件冤假错案出炉。是的,电影中有一位陪审员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时候被告知我们判错了。当他在再次步入社会的时候,别人是怎么想的,我管你冤枉还是不冤枉,总之你都是蹲过大狱的人。是啊!
就是因为整个案件审查程序的不严谨,就因为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纰漏,造成了别人百分之百的伤害。
十二公民观后感3
第 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于20xx年06月20 日举行,颁奖礼第一次全面公开评审全过程,最终《十二公民》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五项大奖,成为大赢家。
一部伟大的电影,无需大制作、大场景,亦无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反思现有的生活。《十二公民》成功了。
影片开始,用几个简洁的镜头陈述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最后产生的结果也与一开始举手表决的局面大相径庭。
十二公民观后感4
影片的表现层面可以说做的不错,从比较废旧的老式板楼教室或者说会堂,四周陈旧的暗色系桌椅台阶管道,这里就是一个最没有压力的环境,而且只有十二个人没有任何围观,可以尽情畅所欲言,也全靠团体自知,为之后的冲突也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随着剧情的发展,天气由晴转雷阵雨,随之而来的是案情的扑朔迷离和激烈的冲突,音乐沉重,深邃,剧情开始反转。案情逐步走向光明的结局,天气由雨转晴,伴随的也是舒缓的钢琴曲。但是,从剧情的发展来说还是避免不了尴尬。各自的冲突都起的有点突兀,从案件本身到陪审的个人故事之间的衔接也算不上完美,总有种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为了洗白而洗白的感觉。
从影片的内容来讲,深层次反应的是人权的保护和法律的公允。每个人都有权做有罪怀疑,同样每个人也有追求真相的权利。但是对于生命的判定绝不能马虎大意,是值得吹毛求疵的事情。因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误判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灾难。这也是法律讲究的疑罪从无,无罪推定原则。同时,法律是人类社会最底线的保护制度,法律是无情的,但却是公允的。带感情,带偏见,带歧视的态度去解读法律世界,是对法律最大的不尊重。所以,我可以不说话,但是我保留说话的权利,法律上也可以不起诉,但是可以保留合理的怀疑。
十二公民观后感5
十二公民,十二怒汉,这个电影有很多版本,我最早看过美国的,觉得拍的很好,然后看了俄罗斯的,有人说还有日本的,但是我没有看过,因为觉得电影题材很好,因此方式国内也拍类似的电影的时候,虽然当时拍片比较少,我还是很走心的去电影院看了。
作为一个家庭是一直放电影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喜欢电影的人来说,我一直对电影有很大的容忍度,毕竟题材很多,感悟很多,甚至表现手法也是不胜枚举。因此我打分一般比较高,但毕竟还是很有个人好恶在里面掺杂影响判断,我对这部电影打三分,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令人作呕的浪费资源之作。
从电影的立意和最终的结局,不得不说,中国特色的臭味熏天。中国离开对于人民是不信任态度的,对于精英崇拜特性的,对于领导是阿谀奉承的,因此在现实中,正如一位前人说,我们觉得身居高位的人天赋异禀,其实他们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居于高位,而是居于高位后,才会被认为有才能。法律和道德,竟然也都是如此,法律觉得不守法的更是无知的人,道德也更体现在教育学历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优劣。
在假设定普通民众民智未开的情况下,未受到专业训练对于事件判断缺乏逻辑性情况下,我国法律系统不采用陪审团制度,三个庭长决定有罪与否。而正是这样制度的国家却要拍十二公民。为了让人感觉合理一些,说是大学的模拟法庭。最后的结局还是情绪化的民众还需要公安干警的敏锐观察缜密思考悲天悯人挽救了冤案~
十二公民观后感6
刻才揭晓——人民检察官!正是他的坚持,案子一步步抽丝剥茧,最后戏剧性反转,十一个人终被他一个人说服。面对其他陪审员一致意见的压力,他不为所动,坚持法律,体现了维护法律尊严的精神,给荧幕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意识启蒙课,也引发我们深深的反思。
在当今一个法治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的时代,网络却异常发达的国家,公民往往更愿意利用自己朴素的价值观来对当事人进行舆论宣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网络陪审员',仅仅凭借媒体或者其他人口口相传的一些片段,就轻易的给当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机关严密的调查和专业的判断。这部电影就给了我们理性的洗礼,让我深深地知道何为‘理’,又该(转 载 于:w :十二公民观后感)如何做到‘理’。
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目前社会和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希望促使民众反思现状,进而提倡法治精神、回归人性的美好。这或许就是电影《十二公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十二公民观后感7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杀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这部电影正是唤醒人们对待生命的尊重,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的有罪,除非证据确凿!请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12个陪审,11个人认为有罪,只有一个人觉得有疑点不怕所有人指责和埋怨,敢于站出来说话,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尊重,从只有他一个人认为无罪,到挨个疑点一一排除最后所有人都投无罪票,最后到一个月后真凶落网,这部电影没有很炫的特效没有大成本的制作,有的是对人内心呐喊的和灵魂的唤醒。因为即便是陪审们模拟讨论,也要对自己的举手表决权负责,因为那真的可能会关乎一个人的生死。
《十二公民》观后感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他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他是指以人们的法律观,法制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治观念 而“公民”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具有某一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的参与意识,是一种权利。我们应当尊重不同意的存在,正是不同的声音促进了讨论,免去了盲目,维护了社会的公正。影片的公民就有明显不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情况。我也认为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规定是非常明智的,不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冤死在那些人手中,看完了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大部分人都很肤浅,所谓的证据不过是一个瘸腿老人和一个近视女人的片面之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如何能就这样去给一个年轻的生命定罪,话说富二代在大家眼中可能是一个坏孩子,其实细想,会发现,富二代并没做出什么坏事,只是很难管教罢了。
影片一开始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嫌疑人有罪,这是常理,毕竟表面上看是人证物证具在,而且嫌疑人有明显的犯罪动机,尽管那个人是他的生身父亲,但是却是一个未尽到责任的抛弃了他的父亲,常人的思维就是他和父亲争吵然后恼羞成怒杀了人,没有人发现证词有疑点,所以才会认为此案能就此定论。可以说这是人之常情,换做我我也会认为有罪。说实 8号陪审员很牛,不是说他检察官的身份使他够那么深层次的看待问题,那么地具有理性思维,他的法律意识以及追根究底的态度令我钦佩不已,而是说他的一种坚持,他是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来看待事情的,而现在的很多人包括大学在内法律意识都很淡薄,而中国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的最重要的一条依法治国,首先肯定要求我们尊重法律,信服法律,但是事实是很多人都不了解,挑战法律权威的事又不没有,而尊重法律权威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最大的尊重,不管8号陪审员是什么身份,他就是具有法律意识和尊重法律权威的一种代表。
年轻的团长1号陪审员,稚嫩做作。而2号陪审员,每一次自嗨的哈哈大笑,也很让人莫名,因为世间老好人都要么赔笑,要么不语,3号陪审员,在影片中他提到了百善孝为先,说儿子只要和老子顶嘴就是十恶不赦的,我觉得很可笑,这个确实是不对的,到也不至于像他说的,特别是最后完全推翻了所谓的证据但他就是死鸭子嘴硬,专业点讲他这种人就是法律意识薄弱,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运用法律,凡事都应该讲求证据,而在所有证词被推翻的情况下,他依然完全停留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在他的意识中主观意识是第一位,而法律意识和法制思维被他抛到了后面。但是现实中这样的不在少数,固执己见。4号陪审员明显是上层阶层的富豪。5号陪审员纹身男,略显夸张的发型与人物形象的反差度太明显,有些戏剧性的逆转,他有着很细腻心思,除了八号其他人就他的思想没那么偏激,他是很正视这个讨论。6号陪审员存在感很弱,尽管他是一开始就给予“无罪”表示理解的人,但是中规中矩的性格,四平八稳的表演,是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他的人生跟他的花衬衫一样精彩,但是所谓的个人经历并不能做为评定他人的标准,他的经历和嫌疑人不同,他想把他的思想强加到别人身上那是不好的,他也是很缺乏法治观念,特别是他说他烦了所以改投,完全是意气用事,丝毫不把法律放在心中。9号陪审员,一个曾经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他对独居老人出镜作证动机的猜测,和对历史记忆的个人回述,恰是片中最让人动容感觉温暖的地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法律也是具有温情的,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冷冰冰的。10号陪审员房东男,和7号差不多,现实中也不 占少数。11号陪审员小保安,青年的代表,姑且也能算是正义之希望的象征,他的身上还是有原则充满着正能量的。12号陪审员,在“有罪”和“无罪”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被反复说服缺乏自我态度的人,这算是大多数墙头草人群代表。
十二公民几乎代表着全社会各个阶层,或富有,或贫穷,或文化高,或没文化,他们常常受到明显或隐藏的各种不公平现象的侵害,缺乏解决不公平现象的办法,对社会公平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感受的不公平涵盖在这一个案件当中,而法官作为公平的裁判者,掌握着命运的天秤,如何公平正义的裁判,关系着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每一位司法人员都应该明白,自己话语的重量,一句话或许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正因如此,他们更应该谨慎才对,直到证据确凿,才能判定一个人有罪无罪,因为这世上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事。
十二公民,十二种身份,十二个角度,十二种想法,十二个故事,十二个选择,然而真相只有一个。反映出了社会法律的重要性,呼吁真理正义,拒绝盲目从众是对法律的尊重,是对生命的尊重。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公正,才能真正成为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