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2、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三、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四、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六、教师小结: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七、巩固练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八、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 大树
教后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