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清欢》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本书:《清欢》。这本书让我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美好。
读了这本书,可以让人勾起回忆。有时,我也会把所有的书翻找出来,一本本理清楚,或看看里面的内容,抚去那旧日的灰尘,这是过去的留给你的标志,不用刻意去想,只要去翻翻已沉睡的书纸,你会想起往事,微风吹过,回忆会像飘絮飞来,久久回荡在你的身边,一些杂念被抹去。
读了这本书,可以让人品味现在。生活中,少了看书,虽不会有特大的问题,但就好似吃主菜没有饮料或汤一样,缺乏了兴趣,生活就不会太有趣,像少了调味料;它可以让人在繁杂中有新颖,因为书中有故事啊,如果你身临其境,和它一起生活着,感受着,等于在过两种不同的生活。
读了这本书,可以让人展望未来。你所碰到的,想过的,以及谈过的事。从书中你可以知道别人关于这个话题的思想他们的看法,有的人,得到了启发,修正它,有了一个较好的转折点;有的'人不修正,但通过这也更加坚定自己了,这样,对人生很有帮助,设立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或前程。
读了这本书,可以让人丰富知识。知识是人的资本,知识可以让人了解这个充满神秘的世界;可以让人在困境中摆脱;可以用文明且智慧的方式去战胜对手;可以使人的科技水平更发达,这种读过书后的完美气质会显露无疑,让人看上去有文化的底蕴,这种无形的力量激励你不断进步。
读了这本书,可以让人提高修养。修养是人读书长久后形成的气场,它是种修行,可以让你静下心来,翻开封面,书香气弥漫在你的周围,不久,那一个个故事浸透了心灵,你会知道生活以外的事,有坐过山车;有漫步溪边;有轻踱落叶;有畅玩山水,多姿丰富,一言不尽,五彩缤纷。读了这本书,可以让人陶冶情操。它是一种娱乐的方式,而且读书可以让人身心愉悦,以调节血管的均匀流动,会让你整个人更舒适,它让你漫游大海、畅怀森林、豪放草原、翱翔天空、寻觅大陆、攀岩高山、翻越丘陵,它就像无垠的宇宙,我们虽然永远到达不了尽头,但给我们以充实。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它就像一只小船,把我们从狭窄的河道带进无边的海洋;“书籍蜿蜒伸入我们的心灵,诗人的诗句在我们的血流里舒缓地滑行……”英国的哈慈利特曾这样说道;“清欢”里说过,“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堂,永恒,无限,神圣……都是那么遥远,可是当一个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灵鸟,也就进入了生之密境。”文学能给人带来安慰,快乐,与美丽的微笑。文学的终极是什么?没有终极,在一些作家的境界里,今天比昨天有理想,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有智慧,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更宽容,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有领悟,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美好的生活,今天就成功了。
读书让人超凡脱俗,还可以更上一层楼,书中自有黄金屋,长久了便造成了这种娴静氛围,读书是人生坎坷路上的润滑剂;智慧的光泽将露水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
勤奋能点燃智慧的火苗,懒惰才是埋葬天才的坟墓,让我们读书,使精神世界更美好吧!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2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阙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阙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游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阙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可是,“清欢”就难了!
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木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里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下山时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只是悲伤,只是惆怅,浮起的是一阕词和一首诗,词是李煜的“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一成空,还如一梦中!”诗是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篙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凭着东栏看着栏外的梨花,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东栏的那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有一种惆怅之美,但是,人生能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这正是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只可子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3
在一个手机软件上,我无意间听到了林清玄的文章,当时的第一感是朴素、柔和,没有华丽的辞藻与冠冕堂皇的修饰,让人读了心神十分宁静。于是在暑假里我果断地拿起了林清玄的一本《清欢》。
林清玄的文风是超然,总是加入许多宗教的色彩,使他的文章变得神圣而体现出无常。他喜欢引用一些禅学大师与佛教高人的话与故事,丰富自己的文章,更显得神圣。
在一些人的眼里,林清玄的文笔甚是古怪,比如《清欢》中的某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玩物上智”,我们都说玩物丧志,可他的观点却完全不同。对于古董的喜爱,他却偏偏喜欢上了,还要再过一个月再来买,看看那件古董还在不在,再判断自己与古董有没有因缘,最终决定买不买,这与那些对某些物件要倾其所有当即买下的古董家不一样,我认为林老先生买古董的方式正如他所说:“
这样,当然不免遗珠之憾,遗珠也就遗珠吧!沧海如此之大,偶尔的遗珠也不必记挂吧!”。如此置无价艺术于身外之人,实在令人叹服。
另一篇文章更是让我会心一笑,“剪刀·石头·纸”讲述了这个时代手工的缺乏,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在趋于一个相同的方面发展,这是非常可悲,幸好,还有林清玄,他懂得手工的魅力,他懂得手工礼物让人感动的地方。“唯一能让一个民族在世界人中保有独特面目的是精密的'手工吧!”
他会犀利的语言抨击文学家的做作,“第四个诗人”就是批判了那些华丽而空虚的文学作品,只求金碧辉煌,不求实学。有一瓶很古老而醇香的酒,四个诗人遇见了,前三个诗人开始用大段大段的诗词来描述酒的香气,而第四个诗人一口气喝光了那瓶酒,他告诉他们:“我太迟钝了,没有那样的境界,我看不见酒的芬芳,听不见香的歌唱,也感觉不到翅膀的拍动,我只有用嘴喝它,希望我的感官可以更灵敏,把我提升到你们的境界。”那三个诗人多么可笑用不存在的东西自欺欺人,这就是一个朴素的作家最痛恨的东西吧。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4
清欢,一个淡雅的字眼,它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清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廖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必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从这里有感而发的吧。
林清玄眼中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是一种悠闲,清静,自由与舒服的`生活状态。作者年轻时,喜好到处游玩。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但是,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现在的一切都如加快了脚步,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了。现有的是汽车喇叭的”嗡嗡作响”,街上行人匆匆的脚步,就连茶楼,也是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清欢”就是丰子恺笔下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欢………代表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在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商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到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大厦,“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只能是脑海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连“清”都没有更别说“清欢”了。
“清欢”是不受物质的束缚的,没有外在条件的。它是发自内心的情意,只要心中有情,处处都有清欢。
人间处处是清欢,在孤灯下翻着富有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5
读林清玄是起于语文课上的一篇课外阅读《温一壶月光下酒》。当时读到三段就已被这温柔、温暖、温馨的笔触打动,未曾看着后边儿的大量诗词人物就断下心来定要好好地读一读林清玄。等读到后边儿的人物佐证,才晓得这书还是得多读,肚子里装的几斤几两,读书时都得派上用场。只那时下手太快,书已到手,也就略去了这文化不够的问题,还是想从林先生的笔下感悟到哪怕一丝半点儿的性灵。
读《清欢》是起于一首名为《陶然四季》的歌。词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词作者择荇所写。曲中多是二十四节气的串联描绘,充满了淳朴的田园生活气息和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的智慧。而其中的“清欢百味,不过粗茶饭。阴晴冷暖,无非布衣衫”也使我对清欢二字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正值外边儿的语文补课也正提到了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看来清欢这书是迫不及待地等着我去翻阅。于是我不得不在数本林先生的.书中率先启封了那一本《清欢》。也正是这本《清欢》开启了我对于心之境界的追寻。
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天空并非因为鼓声响起而现出光明,月光也并非为了照亮行人而垂影空中。
林先生告诉我们,人们所感受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规律更替,而并非有人力相左,之所以有人在这之中留下了情丝万千,皆是源于他们心中的那片景致。
此处不经意让我想起了王国维先生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只要心中有诗,看何物不是诗;只要心中有爱,看何处不是充满了爱。相反地,若是我将愁苦淤在心中,那哪怕是百花齐放、黄鹂欢鸣,也只会徒添了烦恼罢了。张继落榜听到寺中钟声,既是悲情又是抚慰。这其中内涵,皆因心中所想不同而现出不同的风貌。
外物不为己力所改,吾心却因吾念而执。
用心去感,万物皆有灵。用何心去感,万物皆有何灵。此乃一悟。
我赞美眼前的茶、远方的油菜花,还有将永远在心里飞舞的紫色梧桐花,因为我赞美!
天下之大,美何处无存?都市中的我们或许是与钢筋水泥相处得太久,以致忘记了世上还有那么多值得赞美的事物。
茶美、梧桐美、桃花美……
山美、水美、天空美……
泥土有香、阳光有味,连空气都流存着美的气息……
人人都可以发现这些美,人人都可以忽视这些美。
而林先生说,文学家“是在一切中看出美”。
茶品起来美,制作起来也美;梧桐落叶时美,光溜着肃穆萧条的时候也美;桃花开时美,桃花败后也美……美无处不存,却又善于伪装。文学家总是慧眼,能识出好些美来。我们却“开窍”不久,还得细细地寻找一番才是。
我赞美生命的伟大、赞美造物的神奇;我也赞美生命的衰败、年华的老去。善用发现美的眼睛。此乃二悟。
心里总是不忘对你真诚的祝福,就像夜夜不忘升起的星星。
这是林先生去杭州时,一位少女读者赠与他的装满水土的瓶子上印刻着的两行小字。
林先生就着这瓶水土、信件与小字谈到爱的表达。
我很欣赏赠以水土这样的方式,读到这篇时甚至不觉眼眶湿润。这也是我为什么将此篇内容记载在这“三悟”中的最后一悟的原因。
我从未收到过水土这样的礼物,也从未看到身边有谁收到过这种“廉价”又“不美观”的礼物。同学之间常送的大都是些包装精美的东西,或是一句简单的“生日快乐”,甚至通过网络送你一只虚拟的蛋糕或是一束虚拟的鲜花。我羡煞了古之人的折柳挽留之情,时常对于这种近处的“送礼程序”感到力不从心——这使我不能感受到爱,或者说,这使我无法感受到他们的真心。我不知屏幕那一头的人心中是否真的有个我,还是做套程序,以免我会“怀恨在心”?
林先生此处的表达爱的方式我大抵是能够明了的,其中唯美的意境却真真是让我落了泪来。
我将你放在心上;我对你微笑;我真诚的注视着你,这便是最好的爱。
此,乃三悟。
清欢二字,我时常将它译为清淡的欢愉。没有豪情万丈、没有壮志凌云、没有霸主雄心、也没有浓墨重彩,味道寡淡却回味深长。就像面里面最简单的一碗阳春面,也像是行走间不经意低头看到的那一朵野花。有心之人从中细品,悟出好些美来;粗心之人则粗粗略去,匆匆走过当下。
林先生将“清欢”与“淳喜”放在一起,也因此有了“清淳斋”,我却依旧对这清欢二字情有独钟。
清欢何处寻?且从吾心悟!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6
阳春三月,漫天纷飞的柳絮,像蒲公英一样传递着生命的美景,宛如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妙少女轻盈缓缓地显露,丰富迷人的情感,莺歌燕舞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尽的遐思与感动。让生命更从容,心灵更轻盈。
一个初春的假日,村庄那一片寂静、柔谧,清晰鲜美的空气可人的让我陶醉,仿佛飘向人间天堂,所有困惑和迷茫被诗情画意的景象、清净与快乐淹没。我聆听着微风吹过的细语,嗅花香的浪漫,听枝头小鸟的呢喃,这样诗意般气息又如何不美,又如何不够闲情呢?就是在这份美景中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民网推荐的于丹新作《人生有味是清欢》,让疲累的身心得到一份安宁,享受一份恬适,为自己奢侈的放任一点时间,给自己一个舒心的微笑。
本书讲述了作者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再度思考,也是她50年来首度自剖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部哲理散文集。作品以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生命的意义为重点,让我体会生命流逝中的温馨与感动。 成为美好生活不懈精神追求的原动力。书中延续了于丹作品的独特风格,细腻宁静、娓娓道来,以小见大,意味深长,处处引经据典,她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一起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有许多学者的哲思,小到一本书、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个节日……在作者于丹的笔下都被赋予了生命,一个个小故事被奇妙的语言描述得淋漓尽致、流畅轻盈、灵动鲜活,深奥的道理也变得浅显易懂,丝丝入扣。书中针对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和幸福困境,聊人生,谈幸福,讲传统文化,品古典之美,让我读出心灵鸡汤的味道。
作者于丹的文字如人,简约而别有趣味。她写少年时喜欢宋祁的句子,“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而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因为,过于勉强也是一种虚幻,珍惜只有在真实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她说,当你对生活不满时,看看自己是否珍惜了已经拥有的?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其实,你看我,我看你,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读后不禁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光谈人的'心灵感触,还有接地气的家庭教育经验,如谈到“不要苛求自己的孩子是全才,能够真实、坦率地活着,有阳光、健康的心态就好……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快乐,尊重成长”。此外还有生活中的美食感悟:“星云大师用大把时光烹制出食材本身香气的菌汤,让我顿悟到,吃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天地结缘。”
作为当代知识分子,于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诸如,所有节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意味呢?于丹解释说,这里蕴含着血脉之情,蕴含着眷恋,以及我们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忏悔,还有他们走后魂牵梦萦、每到夜半都会惊醒的深深惆怅。幸亏我们还有一个大节叫作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也可以在风清景明的日子里采一朵花,种一棵树,放一只风筝,仰望一朵流云。就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的魂魄能和所有的亲人在天上相逢。 书名“人间有味是清欢”,取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浣溪沙》。苏轼之意,似有淡出仕途的意思。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或者说,保持快乐的心情活着。很显然,于丹在书中选取了后者的意思。就像于丹所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人生中每一个脚印或多或少总会留下些痕迹,每一步都不会白走,蓦然回首,你会发现那一路的坎坷与崎岖成就的是一路的风景。走过岁月,走过朝夕,一路走来留下或深或浅,或直或曲,或脚步凌乱。就像作者于丹一样有梦想和执着的信念,有坚强的脚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拥清风入怀,望风轻云淡。或许,唯有人生的五线谱——酸甜苦辣咸,才能标以人生不同时值的音符,让自己的《命运交响曲》演绎的节奏明晰,情绪激昂,奏出生命中最动人的乐章。从而,让自己的思想内涵得以唯美诠释,这样的人生,即使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却是真实无悔,永远鲜活生动的。跋涉在生命的长河,年华似水缓缓地流淌,感受着四季不同的色彩,感悟岁月的宁馨悠然与静美!
人间有味是清欢,告诉我们:当我们沿着梦想的道路一路前行时,也别忘了停下来看一看四时风雨,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凭借着这份人生之趣,我们可以活出一个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完美人生。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7
清清淡淡的茶香飘来,清香袭人。生命就像这壶茶,转眼,就消失了。纯洁的天使与神圣的天堂如此遥远,人们畏惧死亡,祈祷着。然而,死亡来临只是一瞬间,夺去了几十年长长的生命。死亡就是这么残忍。
初升的太阳,有多少人留意了它从群山中缓缓升起的样子;
汹涌的大海,有多少人留意了它从远方涨上去的样子;
歌唱的鸟儿,有多少人留意倾听它悦耳美妙、清脆动听的歌声;
闪烁的星光,有多少人留意了它闪啊闪,究竟有几颗……
人就是这样,总抱怨自己没有幸福,其实,留意了它们,幸福就已经满满的了。或许有人也留意了它们,却不认为那就是幸福,幸福就在眼前溜走了。
人的一生追求的就是幸福,一生都在追求着的人,却总是带着遗憾死去。其实,那些人不明白,结束了痛苦的追求,带着真诚的微笑死去,也是一种幸福啊。
生的`意义在于幸福地生,死的意义在于幸福地死。
很多追求的幸福是开宝马,住别墅。其实,真正的,幸福的意义在于“清”。并不是一桌大鱼大肉全家分吃才是幸福,相反,一碟茴香豆,一碗咸饭加上两块路边八毛钱一个的烧饼或是油条,幸福就来了。而又有的时候,与朋友痛饮一杯啤酒,还不如到山间去,和山中的老道士下了一盘棋,品一壶清茶,这或许就是幸福的根本吧!可人们还是在网吧、酒吧中消磨时光,消磨一生,痛苦地活着,又痛苦地死去。也许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可能永恒,人们情愿无聊地度过一生。死亡终有一天会来临,如果一生幸福,就不会惧怕它。
一个人,如果能永远保持清欢——行清、声清、心清。那么,生与死对他来说是一样的。行清容易,声清不难,但心清,即使与天地浑为一体,保持婴儿一般善良、纯洁,心也难以清。人生本来就短,若不珍惜现在,心,还会清么?
人生的玄机在于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而不是盲目地去寻找它。
清清淡淡的茶香飘来,那么清。生命就像这茶香,转眼就消失了。但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去创造茶香与享受茶香。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8
记得书中有一篇写的是作者寻找三生石。提起三生石,总有一种很真切的感觉。虽然觉得这是迷信,但我从心底还是相信缘的。小时候总觉得北京很大,走到哪里都是新鲜的;渐渐的,我长大了世界变小了,中国就是国土面积再广阔,也是地球上的一小部分而已;地球就是能容纳再多的人,也是宇宙中不易察觉的一点罢了。“生命渺如沧海中的一粟,人生的因缘更加一粟之毫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缘分更加有价值,我们的相遇更值得珍藏。我信缘,不为别的,提醒自己要珍惜,用心相认,生活很充实。
在这个科学革命技术发展的时代,人们测出了你的智商情商,人们知道你的出生不过要感谢你的父母,人们算出了你和陌生人之间不过相隔七个人,人们争论的不再是赎罪还是永生,不再探讨灵魂的归属与缘分的延续,人们持着解剖刀,望着电脑屏幕,分析着大脑还是心脏停止工作才能定义死亡……
此非批判科学,非讽刺发展。相反,未知的事物逐渐呈现在眼前,朦胧的面纱被一一揭开,正是由于不断的进步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与周围和谐相处,所谓知己知彼嘛。
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们仰望星空的次数越来越少,我们不再注意路上的花、脚边的沙,不再出神的望云,不再……是的,当这一切都习以为常的时候,无诗的`时代便诞生了。有人会说,没有诗也并不可怕,世界原先就是没有诗的。没错,没有诗对自然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它们也不是因为有了诗才存在的,但是没有了诗,人的价值何以体现呢?曾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人类就这样与动植物混为一谈了吗?没有诗,“伤春悲秋故无以名状,而天翻地覆也不会形容”,这样的时代,我们还能让它继续下去吗?
其实“诗”也很简单,把握当下,体会安歇,欣赏美。是如此,就连温泉散发的硫磺气味,也会被描述成淡淡的香气。宛如在沙漠遇到一朵红花。
今天你“诗”了吗?捧起脚边的沙,捕捉流过的霞,人人都可享用的繁华,是活在饱满的当下。
一直喜欢一句简单的话,有种惜缘的感觉:对自己好一点,因为这一生并不长;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9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先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者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感动很久。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后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边无际?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
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的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在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混沌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看盘,人间百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10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清欢》,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林清玄,它,主要讲述了: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爱还不够充满,但只要心中有关怀、善意、温柔,只要把这些表达出来,不久,内心的情感也会变得充沛!在生活中,宇宙、天堂等这些事物,都是那么遥远,可是当一个人深深的融入了某些事物,那么也就可以触手可及了。
在生活中,我们总投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总是喜欢选择诉说,向父母说明困难,而不是自己动脑筋,动手解决。日常的杂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帮忙,不管现是用餐还是娱乐,父母的关怀和照顾总是无微不至。
学习空间里,老师又在不停的催促。帮助我们批改作业、纠正错误,他们就像燃烧着的蜡烛。朴实无华的'老师,往往日夜操劳。
生活在现代的城市里,是没有什么清欢的,仔细看一看大街小巷并没有什么清欢。原来绿荫荫的草坪,是留给孩子们放风筝的,可是现在草坪没了,建起了一栋栋房屋,大街上随时有垃圾,大大小小,堆满了废物,随处可见到痰,细菌弥漫在空中,大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受到了污染。
唯有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那在生活中虚无缥缈的“清欢”。
生活中我们所碰到的,想过的,谈过的事,都让我们历历在目。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别人对于这个话题,他们的看法和见解,有的人,受到了启发,人生有了个转折点,有的人似懂非懂,但也通过这更加坚定自己了,这样,对人生设立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或前程很有帮助。
有时,我也会把我所有看过的书翻出来,重新翻看里面的内容,便会想起往事,回忆会像柳絮一样飞来,停留在你脑海的最深处。
读书是一种娱乐的方式,而且读书可以让人沁人心脾,会让我整个人更舒适,它就像无垠的宇宙,我们虽然永远到达不了尽头,但给了我们充实的生活。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我看来,他就像一只小船,把我们从狭窄的河道带进无边的海洋。
我认为,知识可以让人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可以让人在困境中摆脱,可以使人的科技水平更发达,让人看上去有文化的底蕴,这种无形的力量激励你不断进步。
读书让人超凡脱俗,能让人更上一层楼。读书是人生坎坷路上的润滑剂,智慧的光泽将露水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勤奋能点燃智慧的火苗,懒惰才是埋葬天才的原因。
所以,让我们开始走向读书之路,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能增加自己的知识,让我们更上一层楼!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11
《清欢》是林清玄先生的人生主题经典散文集,这些文章读来如行云流水,通俗易懂却又不失高远深沉,风趣幽默却又不失让人深省,平淡直白却又不失含蓄隽永,主要表达了林清玄先生的所悟之理。
人们为清欢苦恼,为人间的浑浊而苦恼,为找不到一方净土而苦恼。眼欲清欢,找不到高山远水;鼻欲清欢,找不到清新空气;耳欲清欢,找不到平静之处;舌欲清欢,找不到淡水山蓼;身欲清欢,找不到寸方净土,心欲清欢,找不到静心之地。而在林清玄的心灵里,却是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以清静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
对啊,为什么人们要以浊为欢,以清为苦;以憩为欢,以劳为苦?
读了《清欢》,我开始有了一些明悟:明悟了苦的本真,明悟了欢的事实,明悟了什么应是什么。
可是,真正能体验清欢的地方在哪里?真正能体会清欢的人有哪些?真正能喜欢上清欢的人又有多少?
回想我自己,我又能在这茫茫又浑浑的大千世界里做什么?又有何处可供我一得清欢?先前似乎我能做的只有守着我们那小千世界的书房罢了。
读了林清玄的《清欢》让我深有感悟,我有幸体会到了清欢。我能回老家,看那高山流水,呼吸那纯正空气,品尝那乡间美味,体味那人间净土,听风儿拂过树梢的声音……
人间有味是清欢,体会清欢难,我却能在林清玄先生的引导下享受清欢,真乃三生有幸。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12
我,从心底喜欢这本书,在我心中,许多喊不出、不敢喊的真实,总是和书中的内容相映。许多被现代人所控制住的欲望,在这本书中释放出来,使人的心灵瞬间受到洗礼,使无论多污浊的心也变得纯洁无暇,这正应验了林清玄名字的一个字——清,清得像水,像冰、像雪,清清白白地度过一生。而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平常人想不到的道理,这也应验了他名字中的另一个字——玄,玄得神秘,玄得透彻,林清玄在“清”中度过一生,如一杯茉莉花茶,他在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玄机,并告诉了我,以及读过此书的人们。
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最欣赏,也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清欢》这篇文章。的确,与其去吃烤肉,不如吃鸡汤面;与其去唱卡拉OK,不如去山上高歌一曲;与其去喝酒,不如去品茶;与其去大排档,不如去农家乐;与其去打牌,去斗地主,不如去山林中,找个地方坐下,倒上一杯茶,与朋友边品茶边下棋,这才是人生真正意义所在。烟与酒,还有噪音污浊了我们的脑子。如果你已经在这个深渊中,就读这本书吧,免得你的心灵变得乌黑,毫无光泽,失去了钻石的色彩。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适合不同年龄的人来读它,对我们这些懵懂的少年来说,它对我们人生的启发很大。它使我们的心变得纯真、变得善良、变得美丽、变得庄重。林清玄的心,总是如此清澈,不然如何引导我们拥有一颗积极向善的心呢?林清玄的人生,总是能悟出人生的玄机,否则,如何能从一草一木中获得人生的真谛呢!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13
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空、永恒、无限、神圣、天使……都是那么遥远,可是当一个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灵鸟,也就进入了生之秘境。
—题记
夏日静好,如水的日子散发着淡淡的清欢,嗅着一盏茶的馨香,手里捧着《清欢》,阳光投洒在书间,墨香携着悠然的心境,品着避开车水马龙后的寂静,末了,静静地沉醉在书海中。
《清欢》由林清玄所著。作者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享受清欢的意义。林清玄认为“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可以说是清静的欢喜,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但在现代繁华都市能享受这种“清欢”吗?我想在路边安静地散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清静的一刻;我想认真欣赏山水美景,但是也无暇欣赏了,凡是有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我想……
这本书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篇就是《三生石》。提起三生石,我就感觉熟悉。我相信人类是有前世的。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与作者的想法不谋而合,作者从知道三生石的`传说再到后来在杭州寻三生石,作者也觉得这一切是前世的期约。世界之大,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个知己的人很不容易,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身边关心你的人,以爱为灯,穿越时空;以美为光,照亮生命。当然,生命中极珍贵的偶然除了因缘还有很多。喝茶、创作、生活是人生的必然,但喝到永难忘怀的好茶、写出动人心魄的文章,体会感动肺腑的生活纯属难得。
夏阳灿烂,茶香不散,轻轻合上书,轻嗅着茶香与墨香交织的芬芳,凝视着被阳光笼成金黄的“清欢”二字,心中也在轻叹: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刻我体会到了一丝“清欢”!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14
在这个短暂的寒假里,时间很紧,许多事等着我去完成。开学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从书店买来的《清欢》至今还在床头躺着。几天前,我终于那起了这本书,淡淡的封面,很柔。时间不多了,不知为何,当我翻开第一页,于是我就决定要坚持读完它。
很快,我就将它翻完了。读这本书时,淡淡的感觉便从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跟封面给人的感觉好像好像。沉醉在其中,便觉周围的空气也开始变的清新,不在那么沉重了。我喜欢这种淡淡的感觉。
初看书里的.文章,多是先描写一种事物,再引出一番人生哲理。但这些并不是敞露在眼前,还需细细品味,才尝出一番好滋味。
这些文章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有两点。
一是多次提到了禅说。如在《突然袭来的钟声》中写道:“石门慈照禅师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诸上座!维那打钟,还觉心痛也无?若不觉痛,与古人相违;若觉痛,为什么含笑上来?直须仔细!’”这是告诉我们要用心听闻每一个钟声,因为每一生都是一次深情地,觉悟地呼唤!又如在《第四个诗人》一文中,作者提到青原惟信禅师说的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劝戒我们要活在当下,活在美丽的当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做自己,回到直朴,真切,天然的自己,你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说,只在乎自己的纯心。
不仅如此,文中还出现了禅诗,禅事。可见作者与禅有着很大的渊源,这令我对禅有了新的见解,有了深深向往之情。
还有一样另我感兴趣的是——茶道。作者在《茶中香味,只有一时》《喝茶是美好的事》中都提到自己很爱喝茶,喝茶是因为父亲,老了喝茶还在茶中体悟到人生。我也喝过茶,却未曾有过这种感觉。于是有了一份新的兴致和一份新的情感再去喝茶,去走进茶中的大千世界。
读完之后,我感叹作者能在读物中,读出了不寻常我所体悟不出来的哲理,并将这些哲理用于创造自己的文学道路上;我还感叹他不追求世俗的观念,本着一份淡然的心,超然物外。这样的伟大顿时令我萌生敬畏之情,难以忘怀。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15
读了《清欢》我深有感触,因为让我想起了大都市里的人追求世俗的生活正应证了《清欢》中一段话,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蟋蟀,是到黑无暗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乡村野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以及到狭小的房间里做方城之戏,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
“为什么现代人不能过着清欢的生活,反而以油为欢,以清为苦呢?”
是啊!现在的人以俗为乐,以浊为欢,他们的身上只有俗这个字,像这种人会懂得清欢吗?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生活在一片世俗的城市里,是永远找不到清欢的,当一个人以浊为乐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生命那种清明的清爽的滋味,只能被世俗代替。而在“欢乐已尽,浊心再起”的时候,人间只会愈来愈无味了,世间也会越来越世俗,根本体会不到欢愉。这篇文章,带给了我深深的体会,清欢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远离繁华的生活的一种热爱。
正是人们生活在世俗中,对这种生活从没有了追求,所以也不明白清欢的乐趣。
当人们尽情享受着大都市里的一切繁华与昌盛,享受着那种假的宁静实际上是多么悲惨。不会体会到清欢不会体会到那种简朴,疏淡,平静的生活的悠闲与自在。永远品尝不到清欢的乐趣,清欢是一种真正脱离世俗而追求清淡的愉悦,而有些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仍满脑子尽是世俗的想法。已经与世俗合为一体了,哪里还追求清欢。是啊!世俗已侵占了他们的心,高兴了,就跑到充满浓熏烟油味的小地方去吃着一些不卫生的烧烤,那些烧烤背后是那恶心不卫生的制作过程。而且还说一些粗话,猜拳。
不高兴还打人,这些就是我们生活的大城市充满了太多的世俗,我们无奈,清欢的踪影没有了,其实这篇文章传递给我们的是,现代人丢失了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失去了清欢,从而变得堕落。而对失去了清欢林清玄先生则是发出了一种哀叹。人们走向了世俗,抛弃了清欢,清欢为什么没人追求,正是人们已经对这种简朴的生活有了厌恶,才去追求那世俗。
想想过着那种宁静生活与世隔绝的人,他们追求着真善美、追求着清欢多么幸福。是啊!那才是一种自然一种真实的快乐,而不是那些“愚蠢”者所认为的世俗的快乐。难道清欢就这样在人们记忆的长河中被抹去。世俗成为了人们的新追求,这便是我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我希望人们都觉醒吧,弃恶从善,放弃世俗吧,选择清欢,想想山中的垃圾,想想海中的易拉罐,想想那些堆放在街上的垃圾废物。人们你们还觉得这些污染不够吗?不觉得被世俗“渲染”得不够吗?
读林清玄《清欢》有感
每次读林清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他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散发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清欢》就传达着这位老者的这种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地在读者心灵的上空回绕。
泰戈尔说:“当文学的魔棒一触到细小的生命——一朵野花或一片绿叶时,其强烈的光亮让帝王们黯然失色。”而文学之光的照耀,将使我们卑微的灵魂明亮、丰盈而又高贵。
于旖旎繁华、面目可疑的尘间俗世,诗意地栖居似乎已是奢侈的梦想。或许,一本书籍、一则诗文、一叶山水风景,尚可为现代人抵达超尘脱俗的人生意境提供一种可能、一种途径。邂逅了,相遇了,便是缘分、便是福祉。或坐拥书城、或山水做伴,释尽心中块垒、顿悟人文情怀。独自清欢,胜却人间无数风情,似水年华便充满了无尽的芬芳。
清欢,一个很优雅的字眼。“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年轻时,常常出去游玩。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在轻松中,享受悠然自得。但是,当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一切都变成了快节奏的生活,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作者所说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但似乎与作者说的一样,现在的人们无法感受到“清欢”了。KTV的喇叭“嗡嗡”作响,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地赶路,就连茶楼,也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来。
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清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清欢……清欢,代表着一种境一种高雅的文化。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小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见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林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能是记忆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瞬间,连“欢”都没有,更不必谈“清欢”了。
难得可贵的是,在我们的内心还可以保存着一份来之不易的清欢。坐在一盏孤灯下翻着带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人间有味是清欢”。保持着一份优雅。
心灵的清欢,或许能在这喧嚣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