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2024-0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1

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不同的思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哪个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学就会往那个方向多靠一些。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2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过去听人说这是哲学里的三大问题。然后还看过的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些理论。而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哲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哲学是个说太深奥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说简单却绝对不简单的东西。我觉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过程中的各种深究,特别特别深刻的那种,深刻到我们这些人懒得去思考,只能留给专门思考这些的人去思考了。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包含知识众多的哲学读物。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个方面。从古代的各种学说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无一不说,内容虽然多,看起来却一点都不觉讲得笼统。

众多说法中总是会有许些相驳的,可是谁说的都有道理。就像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罢,只要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懂得哪些是应该做到的,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就好了。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才可以努力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进发。

这本书我原本就陆陆续续,反反复复看了很长时间,搁置了好多一段时间,昨日突然拿起来,把后面的一部分草草的看完。虽然每一章讲的是一种学说的哲学看法与理解,可章章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只能承认我没怎么用心去看,之前看过的那些,也没记得多少。

再者我对于文言文太不感冒,大多找白话文看。好在这本书里白话文很多,文言文也有不少令我理解的。就像看诗词一样,小时候学习的时候觉得特别费力,现在再看,有的默默一想便知道就是这个意思,想记住也不是那么难了。其实终归是那会没成长,不理解不懂的原因。于这本书里的一些道理,也是这样,该懂的懂了,不懂的还是不懂,也有一些东西自己是知道的,却还是做不到。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修到了就得道了。

故,这样的一本书是适合看很多遍的。要慢慢的反复的去读,去思考,才能明白更深处的东西。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是书里的最后一句话,我理解为,人生在世,必须要去寻找一些答案,必要的不必要的,我们会在逐渐的知晓中成长,获得一些感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强大。要经过了这些沉淀的过程,心才算是真正的安静平和起来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3

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的确!

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真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4

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体现了杨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物”即为物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的确比“物”更重要。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体现。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

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5

冯友兰先生系上世纪中国知名的哲学家。初读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四年前吧,因内容与先前所读的哲学迥异,再加之有大量生涩的古文,所以就放下了。在读《南渡北归》时,方知冯先生1924年始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新中国后冯在清华大学任教,涉及诸多相关内容。近段重读《南》书时,尾部出现一段梁漱溟先生评价冯先生的话,让我十分警觉。称冯友兰曾经谄媚过^,冯的品行是墨家,实践的是功利主义。将我对冯先生博大的哲学、国学知识和文人独具品格的崇拜,从高空跌落谷底。先不说冯先生在那个特殊年代,放弃了文人独立自由的品格,谄媚^,出于什么目的,冯先生在上世纪中国哲学界当属大咖级的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哲学思想一定有可读性,就再次捧起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为了便于印证或纠偏,同时在读希金斯的《世界哲学简史》。

西方人说中国古时有哲学思想,但没有哲学家。那么,古时希腊知名的哲学家有柏拉图及其师傅苏格拉底和学生亚里斯多得三人。冯友兰先生从希腊和中国在地球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分析。他说:希腊是海洋性国家而中国是大陆性国家。海洋性国家崇尚贸易,追求利润。随利而逐的个性荡漾着平等和自由。而大陆性国家的中国,以农为本视商为末,重本抑末鄙视商业。那么,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由于土地固定的羁绊,形成以家庭为单元,世代家族相伴诞生的`是森严的长幼尊卑等级观念。当时,耕种土地是非常依靠经验相传,看天的营生。而哲学思辨恰巧是无需经验积累的心智活动。遵循传统,恪守春生夏长秋收冬储的四季交替,由此自然会出现“君臣、父子、夫妻”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无论儒家的孔子还是道家的老子为了扬名立业,只能顺应国家和民生大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哲学思想。

儒家顺应的是“治国”和“平天下”,道家顺应的是“修身”和“齐家”。至此,中国古时哲学思想多了低头研思具体的人间实事,少了仰望星空思考上帝和来生轮回无形无影形而上的层面。这种农业民族的特性,也许就是有哲学思想没有哲学家的重要成因。这一结论可能有些牵强,但这个成因于我十分重要,先前一直困扰着我,或许是读这两本书的收获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从哲学看中西方文化发展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以现代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语言通俗易懂却又深入浅出,以辩证的态度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遍及诸子百家不显偏颇,明辨尺短寸长力求客观,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中国哲学于中国、于世界在历史与今天的重大意义。

(一)哲学与宗教

谈到哲学,人们往往想到宗教。宗教与哲学不可混为一谈,又并非完全不同的事物。哲学,是对人生进行的系统的反思。将人生作为思考对象,获得关于宇宙、知识、人生的反思产物——宇宙论、知识论、人生论。宗教是由某种哲学为核心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如迷信、教义、礼仪、体制)而来。

由此使人想到一种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对此我不敢苟同。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正如德克·布德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书中所描述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追求彼岸世界”作为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哲学与宗教都为这一追求起到了导向作用,而宗教却未能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究其原因,人们都有寻求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超伦理道德价值)的渴望,但宗教中所体现的价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超道德。一方面,对神的崇拜更类似于中国哲学中儿子对父亲的伦理之爱;另一方面,宗教倾向于提供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当迷信、祈祷、仪式所提供的信息与科学不同,即产生了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致使宗教无法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更高的价值。可中国人在中国哲学意识中找到、表达、欣赏,并在哲学生活中体验了这一价值,故而中国人更多的强调哲学意识而缺少浓厚的宗教观念。

中国人的信仰是蕴含在哲学之中的,是对超道德的更高价值的追求,是脱离宗教仪式、神祗具象的纯粹的精神。中国哲学使中国人将这样的信仰变成一种内在的意识,以“德”的形式付诸生活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与同西方哲学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围绕着四个字:内圣外王。

起初只有贵族有机会接受教育,自周朝礼崩乐坏,政治权利瓦解之后,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凭借专长开馆招收学生以维持生计,自此师吏分离。因为专长不同,这些教师的思想见解也有所不同,自此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划分。春秋战国时期,大致分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另有刘歆提出的十家:以上六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儒家以孔子为创始人,强调社会关系中责任和义务(正名),人的德行(仁义),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为而无所求(知命);而后出现以孟子为代表的理想主义流派,提出“人性本善”、“霸道王道”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宇宙”的形而上学神秘主义;以及以荀子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主张“人性恶”通过后天教养改善,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道家以杨朱为起始,在老子及庄子的时期发展到极致,由最初的出发点“保全”到“顺从事物变化法则”再到“齐万物一死生”,强调了无为与寡欲。墨家由“利己主义”出发,提倡“兼爱非攻”,反对儒家严格等级之分,主张天下人不分高低彼此相爱。名家则注重“名”与“实”,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与共相,善于论辩。法家根据政治环境的改变否定了儒家的政治主张的实用性,提倡“法”对人的约束作用。阴阳家则以五行变化对宇宙万物提出解释,阐述了其中的变化性和规律性。西汉时期根据统治需要董仲舒推行结合阴阳家理论推行儒学,汉末道家与佛家相容衍生禅学复兴,名家因玄学提出的“辨名析理”再起„„一些思想在复兴过程中予以新的诠释。隋唐时期伴随着新道家和佛家的没落儒家再度兴起,新的宇宙论随之产生,进入北宋之后儒家更分为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和以陆象山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两派。中国传统哲学不断革新,直至近代西方哲学的传入。

尽管中国哲学基于“形而上”的观念,仍与西方哲学有着相似之处。例如孔子与苏格拉底对待教育与做人的思考、名家的辩证观点和对事物的共性与特性的辨析、阴阳家的五行与西方的二元论、程朱理学和柏拉图对待“理”的看法、陆王心学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道家的事物变化运动的观点„„虽然基于的认识论不同,但对哲学思考的内容却不乏共识。

(三)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中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不乏相似点,为何近代中国文明落后与西方?

哲学作为人反思的产物,思考方式可以说影响着哲学的形成。而人的思考环境又受环境的制约,感受不同,思想中予以强调或忽略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众所周知,落后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而这样的长期停滞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中国作为大陆国家,海上冒险经历较为缺乏,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人若无特殊才能无法离开土地,故同族人大多生活在一起,继而形成了家族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由书中可以看出,古代到近代的社会制度可以算作这种家族制度的延伸。中国哲学的功能尽管以“做人“为最高成就,实际目的却也是应用于政治。哲学思想必然为政治思想,中国哲学更强调社会、人际关系等日常功能(即人生论),便于君王统治。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作为经济生产方式,大陆国家更倾向于以具体概念为背景认识事物,生活方式倾向顺乎自然,自给自足即可满足生活需求,故而不喜变革。土地的不可挪动性、古代中国哲学的功能,加上大陆人民不喜变革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这种社会制度的不易动摇以及近代中国没有像西方出现工业革命的事实。

而西方文明中海洋意识较强,人民生活以贸易居多,多为城镇聚居,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度不适用于这样不同民众聚集的环境,无法划分等级,难以形成专制制度。商人们习惯于变化,并且商品经济中为了保证货物的销售必须进行创新。同时由于贸易,西方人优先接触抽象概念,一切以假设概念为出发点(认识论),基于“无”的背景来认知“有”,创新与这一过程同向,故而在近代文明中形成了适合于科学发展的哲学方法论,而西方哲学的发展目的也在于对事物的认识。

简单来说中西方哲学的任务不同造就了发展方面的不同,中国哲学旨在提高人的心灵,而西方哲学鼓励增进正面知识。而哲学的任务以及哲学方法论的不同均源于生活环境不同导致的需求不同,可以说,环境,造就了哲学。

(四)中西方哲学意义对我们的启示 尽管中国哲学在近代工业文明中并没有起到正向的作用,但中国哲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在今天更是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各国所重视就是最鲜明的例证。任何哲学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只对某一民族、时代、国家有效,而另一部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般性理论则具有持久的价值。在注重科技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今天,我们同时应认清西方哲学的应用价值与中国哲学的精神价值。任何哲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古代哲学中纵使百家争鸣,儒家亦效道家之长,墨家亦取名家之辨,我们在对待中国哲学的上应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西方哲学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简史》的解读,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本身中找到当代哲学思想的影子,这就更提醒我们,诸子百家的兴衰只能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需求,并不代表其中的思想都是陈旧落后的。辩证看待中国哲学,定如再淘浪沙,珍宝不尽。而其中最值得我们继承的,便是中国哲学“入世而出世”的精神,在文明的潮流中完成自我修养的提升,同时身体力行投入社会的建设与人和人之间的关怀,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中真正实现超越普通价值的大美追求。

下载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最近花了些时间读了这本书,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说不清的感慨,不能说读懂读透这本书,但从书中能有所收获,下面是我自己在这本书中的感想......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有言:“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 假期阅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觉得受益匪浅,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 本书简述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作者:(中)冯友兰 著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总体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实际上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连续两遍阅读了本书,精神境界有没提......

    马克思(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熔铸了智慧与思想的哲学史专著,以有限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各大流派、发展历程,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充满着睿智与哲人洞......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共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因为一、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文化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