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时间:2019-05-14 21:4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第一篇: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纪实

《人民日报》(2012年02月16日03版)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15日在京举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介绍了《规划纲要》的相关情况,并与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一道回答了记者提问。

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孙志军就《规划纲要》的编制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内容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孙志军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对《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由中宣部和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中央外宣办、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局、文物局等12个部门,成立调研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到全国24个省(区、市)进行了调研,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对《规划纲要》内容进行了反复论证和协调。《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了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反映了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经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要求。

孙志军介绍说,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具体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明确了九大重点工程,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

朱之鑫重点介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问题。朱之鑫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朱之鑫介绍说,将重点开展四个方面工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状况;着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国家投入重点向基层、向农村地区倾斜,努力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朱之鑫指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培育现代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国家将鼓励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推动开拓国际市场,逐步改变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并扶持重点文化企业海外发展。

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

问: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出台一系列文化发展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作用,在“十二五”时期如何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孙志军:这些年来,随着十六大确定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提出,中央高度重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顺利实施的有关政策保障措施的制定和具体的贯彻。正是因为有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的实施,才使得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很好的成效。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年均增长近23%,有大量的财政支出为我们五大惠民工程提供了支持。二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四是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主要措施有: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十一五”时期我们讲是不低于,现在,调整为高于;二是要进一步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三是要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5年。

关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

问:请问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朱之鑫: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要特别关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重点完善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文化权益,国家将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数字电影、每学期农村中小学生观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目标;农家书屋工程,2012年力争实现行政村的全覆盖;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无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或设施严重不足的地市,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积极推动免费开放,并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和出版物的译制能力建设。

第二,要着力提高供给能力,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更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为便捷地享受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等。

文化部将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工作

问:近一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进一步的期待。请问文化部有怎样的安排?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最早是从博物馆免费开放开始的,至今已有1804个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从2008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专项资金已达82亿元。

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意见》,并全面部署免费开放工作。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拨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约为18.2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3月至10月,全国各级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人次514.45万,比2010年全年增长19.7%,各级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4.27亿,比2010年全年增长30%。

推进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部将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将免费开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对免费开放的制度设计研究,科学制定免费开放工作方案,保证免费开放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是通过推进免费开放工作,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逐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是认真总结各地创造的经验,树立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典型。

四是在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推进文化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问:请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什么考虑?

励小捷: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在工作层面上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体分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部分。

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十一五”时期,国家文物保护投入大幅增长,仅中央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就达140.2亿元,是“十五”期间近10倍。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这个目标,基本建成我国文物保护理论体系、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博物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参与体系、传播体系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国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11年,国家制定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措施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作;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和保护工程;启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试点建设工程等。

“十二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重点有六个方面

问:近年来,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备受关注。请问,“十二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十一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逐渐成长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数字出版的发展重点有六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二是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游戏、电子书、精品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力扶持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渠道和载体的数字出版产品的开发,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的空间。三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市场。数字教育与手机出版将是未来数字出版的最大“金矿”,这两个消费市场的培育是数字出版的重中之重。四是大力建设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总署将通过建设8—10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共同发展。五是构建公共数字出版服务体系。组织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少数民族文字、盲文、学术文献和科普教育的数字出版产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数字出版产品推广;依托“农家书屋”,加快“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步伐;大力开展“全民数字阅读活动”。六是积极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

五举措推动我国出版产业快速发展

问: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上市出版企业涌现出来,请介绍一下“十二五”期间如何通过上市融资等手段,进一步推动我国出版产业快速发展?

邬书林:推动出版企业上市融资是促进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总署将综合运用推动上市融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以及强化科技支撑等手段,真正实现出版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有计划地推动出版企业上市融资。选择那些真正转企改制到位,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完善,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上市,重点推动那些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上市,推动外向型发展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出版企业上市。二是实现重大项目带动。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在关系行业发展新平台、解决发展瓶颈、难点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加快国家级新闻出版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建设。四是加快培育骨干企业。鼓励出版传媒企业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加快新闻出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建设国家出版传媒主力“舰队”。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引导新闻出版业加快内容形式、出版形态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产业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电子纸和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自主研发。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问:“十一五”时期全国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已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现在提出要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请问在边远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有什么意义?“十二五”期间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是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在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信息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系统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能够免费提供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服务;二是能够提供应急广播和综合信息服务,下一步还要逐步将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纳入服务内容;三是能够提供电话入户服务;四是具有定位加密功能,能够确保服务精准化、确保安全;五是装上3G模块以后还可以实现无线上网,从而实现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和互联网应用三网融合。

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成立卫星直播管理中心,全国21个省(区、市)的1.1万个乡镇建立了企业销售服务网点,覆盖用户超过2500万。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要达到99%。为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广电总局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农村家庭覆盖任务:2012年达到5000万户,2013年达到1亿户,2014年达到1.5亿户,2015年全面完成2亿户农村家庭覆盖任务。这一工程完成后,将大大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水平,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基本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五方面工作促进我国从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转变

问:近几年,我国影视创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从数量上看已经成为影视大国,十分令人鼓舞,但电影电视剧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请问“十二五”期间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影视创作繁荣和质量提升,实现我国从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的转变?

田进:2011年,我国生产电影故事片558部,电视剧1.5万集,电视动画片突破4000小时,从数量看,我国已经是广播影视大国。但从人民需求、时代要求和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求来看,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切实加强影视创作工作,我们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一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抓好重点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继续扶持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以及工业、农村、少儿、少数民族题材等创作生产。二是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以提高原创能力为根本,进一步完善选题策划、资金投入、表彰奖励、组织保障等机制,着力扶持原创精品创作生产。三是要以真实可信为生命,以导向正确为灵魂,发挥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史为鉴、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四是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以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为推动力,加强影视创作引导,着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开展积极健康的影视批评。五是要以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加强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为影视剧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背景链接】

总书记在刚刚开幕的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愿。”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热点时评】

在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其实真正能光耀世界的是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本,就是:文以明道、和谐安邦。它是华夏几千年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在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过程中,应把文以明道、和谐安邦的传统观念转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动力,这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文以明道的原意是,“明”即光明,引伸为阐明,“道”即道理,泛指思想,是指写文章和创作文艺作品,是为了说明道理和弘扬正气,其核心是向人阐明“道”之所在。“文以明道”是荀子在《儒效》、《正名》等篇中最早提出来的,到三国时的曹丕又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到唐代韩愈又提出“文以贯道”之说,与其齐名的柳宗元则也主张“文以明道”。他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无论是“文以载道”、“文以贯道”,都是属于“文以明道”的衍生,其共性都是强调文学要以传播“道”为目的,古人有“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强调了“道”是指儒家的基本道德伦理,明确了“道”是指道德、正义、伦理、并包含有治国之道。周敦颐也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来为社会政治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郭沫若也讲过“古人说的„文以明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文以明道的目的性是在于教化,古代儒家强调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理念。文以明道是以“文”的形式、内容、情操对人进行管束、制约、教化,以达到人的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在四书五经的《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讲的“明明德”,大意就是彰明美德的意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价值多元时代,更需要人们有“明德”的精神境界,多元不等于虚无,在道德世界中必须把好的东西捡拾出来、传承下去。要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态度去创新、去实践,以求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回顾我们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是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所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建、完善了富于传统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如我党早期创刊的《新青年》就是以宣传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作为创刊目标,以“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为宗旨,对唤醒四万万同胞的思想觉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从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看,文化发展史也就是文以明道的发展史。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一直能处在文以明道之中。古人强调:文章是记载道理的,文字是用来描写宇宙变化,记录社会进步的,宇宙的“道”就是自然法则,社会的“道”就是伦理纲常。文以明道的着力点是传承与创新。古人曰:“大道相通”、“万法归一”。从古人的文以明道思想派生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那以“和”为中心的文化思想必然产生出和的景象,人们长期生活在和的文化环境之中自然就会养成和睦、和气、和谐的社会气氛,对维持社会稳定肯定是有益的。

孔子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是强调在利益面前“利者,义之和也”,在与人交往上“礼之用,和为贵”,在人伦教化上尊重自然的思想,这些传统价值中的“和谐理念”,近年来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还有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认识,正以文化回潮的势头再入人心。古代教育中那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以和为贵的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是可以借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今天看来文以明道,就是要以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为目标。

文以明道的生命力是在于不断创新,就是要用先进文化的推动力,来创造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文化新局面;用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来鼓舞激励中华民族吹响团结奋进的号角;用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来向世人充分展示中国文明进步的大好形势。要认真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社长总编辑台长带头走基层

一、背景材料

今年8月,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新闻单位积极响应。在编辑记者“走基层”的宏大队伍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就是社长、总编辑、台长带头“走基层”。

二、相关观点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9月13日赴山西大同煤矿集团,进园区、访职工、上矿山、下矿井,围绕能源企业如何转型发展、高危行业如何安全生产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总编辑吴恒权8月31日赴湖南湘西,深入群众生产活动第一线进行实地采访;——9月20日至23日,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来到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河南省林州市,走企业、访农户、看工地,就传承发扬红旗渠精神进行调研,总编辑何平前往贵州农村调研采访;——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9月7日赴黑龙江五常市安家镇,采访当地秋粮增产增收情况。

三、热点评述

这个走基层活动真不是走过场,这次真是走到了我们老百姓中间,走到了我们的心里。社长、总编辑、台长们带头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调查研究,现场采访,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撰写的新闻稿件,指挥的新闻报道,反映人民心声,回应基层关切,体现百姓情怀,语言朴实,新风扑面,受到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当地老百姓高兴地说:“没想到平时拿笔杆子的大总编蹲下身就干起了农活,而且干得有板有眼。”

有价值的新闻作品,都是在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写成的。这样的作品和节目才不会有那么多的脂粉气、庸人气,才不会那么干巴巴的,才会真正被历史记住,被人民赞扬。群众有这样的赞誉一点都不奇怪。想想邹韬奋、范长江、穆青这些新闻界的老前辈,哪一位不是深入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寻求新闻真谛,心系天下苍生,追随时代步伐的?

媒体领导带头,对“走转改”活动的示范推动作用自不待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走群众路线,没有职位大小,没有时间先后,区别只有态度是否积极,感情是否真诚,作风是否扎实。然而在一家新闻单位,领导却是风向标。领导带头,“走基层”的队伍才会越来越宏大,越来越壮观;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加入“走基层”的洪流,群众路线就会越走越宽,广大读者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媒体的好作风、新风气,基层群众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四、点评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新闻单位领导同志带头走基层,带头转作风、改文风,这是对本单位“走转改”活动最好的动员

第三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多重视,更大发展,这个民族才能自觉、自信、自强。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要求完成以下重要任务:

(一)、统一认识

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文化自觉性,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贯穿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同时,要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

(三)、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大量优秀文化作品的涌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作品的创作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五)、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六)、积极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对于文化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批文化技术人才。

(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为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彻这一决策,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认真领会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深入贯彻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本质对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必须坚持文化发展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坚持文化建设服务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坚持“双百”方针,有利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研究中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促进艺术创作中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切才华都有展示舞台,一切创造都有实现空间,一切贡献都能得到社会尊重,最大限度地焕发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坚持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重要原则。实际、生活、群众这些紧密联系的实践要素,历来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土壤和源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改革进程波澜壮阔,建设实践如火如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求文化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贯彻“三贴近”原则,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创作源泉,歌颂他们的伟大创造,展示他们的精神风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培育文化事业骨干;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健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改革配套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紧贴中国发展实际,紧贴国外受众的中国信息需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间参与、合作共赢的要求,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参与世界文明对话。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必须把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公民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落实这一任务,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一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二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特别是应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诚信,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势,对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五是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既离不开广大群众的道德自觉,也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素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等领域的文化创作生产,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人民期待和社会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激发创新活力,大力繁荣文化创作生产,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职责,自觉深入生活、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支柱、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把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作为根本任务,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作生产中,应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不断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文化发展理念,推出更多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俱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浓郁的优秀作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本文化需求,满足这部分文化需求是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公益的实现。另一部分是基本文化需求之外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满足这部分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权益的实现,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才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把文化消费作为内生动力,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为此,应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与价值,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文化熏陶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和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是一致的,那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它们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努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

发光防盗锁梵蒂冈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如何以实际行动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1)请你参与:网上文化建设,国家应如何做?(健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等)

(2)青少年如何参与网上文化建设?(积极向有关的部门提建议、发现网络违法行为检举揭发、文明上网、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做贡献。等)

3、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1)国家做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党的领导、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等。

(2)青少年做法: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里,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社会,遵纪守法,诚信待人,服务社会,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树立崇高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发扬奉献精神,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责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始终以道德楷模为榜样,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从自身做起,遵纪守法,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5.我省应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及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下载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指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记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高二《文化生活》学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课前预习】(争取预习后记住) 1、中国......

    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谈如何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张家兴 我们知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一句中不难看出,文化成型的前提不仅仅体现在数......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 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明和民族素养的象征。对于一个国家,在追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定稿]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一)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政治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舆论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世界理念的贡献能力等,它本质上体现了一个......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练习题

    第九课复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为了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几代中国人经历了艰难的求索。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是( 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B.五......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