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21:5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第一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没有校园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联系今天的教育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第二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2

《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须要有“诚”的思想、心境与行为。在“诚”上,我是要勉励自己的。

有天,我答应同学要给他课外书,结果回家玩起来便忘记了。次日,同学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却偏要说,是对方在放学时没有提醒而忘记的。其实,我说后的瞬间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仅把课外书带来,还与同学表达了真诚的歉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时,不打不相识,自与同学道歉后,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我们还有了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俩都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有了诚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当我们听说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说给别人听,万一事情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有可能会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情。在我与小朋友们的'交往中,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属。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拥有明辨之心。

当然,能称为“君子”的人,不仅需要诚信,更需要一颗“至诚”的心灵。我想,这将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3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4

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什么子曰。

救命啊!我的满脑子都是子曰!子曰!子曰!

《论语》我没几个字能看懂。

老子,孔子,还有孔子的徒弟,说的是什么东东。

我为了看懂昨天看今天看明天看,把我看的头晕眼花。

但是没有几条能看懂,也有看懂的.。

比如说。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

是说经常温习学过的东西,就能从中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当他人的老师。

还有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说只学而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只挖空心思去想,却不认真读书,还是难得到确实的知识。

这两条可是我花了好长时间悟出来的。

我想这两条对我的帮助很大,比如说在学习中背会的英语单词,过来几天就忘了。

如果能像上面的那条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

多温故就能把单词记在脑子里。

他人问你的时候你就可以当他的老师了。

还有你看书时,是大概看一下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

如果只是想而不去认真读,就学不到确实的知识。

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们能认真看,认真去思考,就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5

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第三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8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2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3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4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5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6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7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

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不良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

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没有校园的局限,家庭、学校、社会、对己、对人融为一个整体。联系今天的教育工作来看,这段话仍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可谓亘古常新。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8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

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

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第四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3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4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这天读《论语》就就应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一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一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就应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这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就应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就应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就应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此刻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就应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此刻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就应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5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第五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10篇)

篇1: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篇2: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篇3: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篇4: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上了大学以后很少有机会再坐下看静静的看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的,充实的生活,手捧一本书,就像擎着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人心脾。如今,校园里刮起一阵读书热的风潮,整个校园都沉浸在读书的海洋中……我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大四学生,每天都忙于最后的课程、论文、试验、工作等等,虽说是焦头烂额,但也不愿意错过这样好的机会,偷得浮生几日闲,静下心好好的读一本书。于是我拿起了《论语》。特别是其中的第一篇《学而篇》更让人感触良多。

《论语》里面记载的是他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书,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所以在《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通读论语,不难发现,虽然《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是从出发点到终结处都贯穿着一个“学”字。也就是第一篇学而篇实际上也是贯穿了全书的佳作。《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首,共十六则。从为学、为人出发,讲的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使我受益匪浅。

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句话我们从小学的时就开始背诵,那时候感觉是如此额生涩难懂。老师耐心的给我们讲解这句话的意思,学习了再时常的温习和练习,这不是很愉快吗。于是小小的心里便记下了这浅显的意思,但离亲身实践还差很远很远。突然发现,其实很多人生中的大道理,我们小的时候都已经学过了,变成脱口而出的句子。但是这些句子,只有经历岁月的洗礼,个人的成长,成熟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体会到。并且让这些句子真正的给我们带来益处。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四六级考试,很多同学为了通过考试而临时突击背单词,抱着侥幸的心里,临阵磨枪,不利也光,但是结果却收效甚微,再后来就放弃了。自嘲说是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但是实际上呢,学习的过程是不可以偷懒的,而是一个不断努力,积累,沉淀的过程,并且要时常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我想如果大家都抱着这个的想法去学习的话,一定会获益良多。

为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而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可见,从古人开始,就已经很重视德育了。反观现代教育,“德、智、体、美、劳”中的“德”字已不再为首了,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都反复的提醒人们“智育”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都不懂的话,那么内心也一定没有一个准确的价值观,即使他学习再好,智商再高,恐怕对他人对社会也不会有太大的贡献。

做人和做事都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仅仅《学而》这一篇文章就可以让我们懂得这么多为学为人的道理,更何况其他的篇章了。因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品读。

篇5: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明白,个个都渴望明白。人们视明白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明白,恐怕是不可能吧。正因,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明白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明白,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明白?其实,应对种种的不明白,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明白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明白?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样�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正因他们敢于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明白,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明白,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明白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明白别人,并换取别人的明白吗,不是这样的。

明白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明白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发奋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发奋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么关联,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明白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明白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明白而活!

明白万岁?不被明白又有何妨。

篇6: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文:陈玉萍。最近痴迷韩剧,刚刚过去的6月,已经追了三部:《来自星星的你》《拥抱太阳的月亮》《孤独而灿烂的神――鬼怪》。看剧的过程,常常是目光被剧中的经典台词吸引的过程,是思绪与这些句子产生共鸣的过程,这让我陷入或悲伤或沉思的状态,想要记诵这些台词或者写点什么,然而又耽于懒惰或者不愿承受思考的痛苦,最终还是让那点可怜的灵感火花一闪而过,大脑依旧如茫茫沙漠,未曾留下依稀痕迹。

因此在读到《论语・学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羞惭之心顿起: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便要“时习之”。看剧,虽然对大部分人而言是工作之余的消遣,然而有心人总能从这消遣中学到知识取得收获,若非如此也不会有精彩的剧评出现。所以时时记诵,那些经典句子才能不被遗忘;勤于动笔,那些鲜活的感受才能长久留存;善于体悟,那些蕴含的哲理才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这么简单的道理,而我竟然非常懂得却在行动上直接无视了。

一个喜欢写作且小有成就的朋友,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说:“没别的,只是我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看到喜欢的电视剧台词、有趣的玩笑话、印象深刻的事情,我会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细加揣摩,写文章的时候很自然就会用到,如此而已。”如果打算致力于某项学习,便要实实在在践行“时习之”的道理,熟能生巧从来不是说来玩笑的虚妄的存在。如果学习的效果没有达到最佳,那么“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乐工不怨乐器,农夫不怨田地,一切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对象身上”,朝鲜时代的徐烟雨,早已从《论语》中悟出这道理了。

喜欢学习的人总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剧迷们的情绪总能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起伏不定一样,共情的结果,便是各种有关剧情的解说与透析。《来自星星的你》大火之时,有网友手绘了都教授和二千的住宅图;有网友买来了都教授喜欢的书《明心宝鉴》《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彻夜阅读;有网友关注男女主的衣品等等。因为喜欢,所以情愿,所以乐在其中。喜欢学习,爱上学习,所谓学习的烦恼还剩下什么呢?

《论语》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的目的首先是完善自己,追求内心的幸福与心智的满足。倘若剧迷们从剧中的经典台词获得乐趣与教益,更好地提升自我,那也不枉看剧评剧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了。

篇7: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篇8:论语学而篇优秀读后感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篇9:论语学而篇优秀读后感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篇10:论语学而篇优秀读后感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下载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学而篇学习心得文/张赟在这一周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真是汗颜,不学则以,一学才发现自己真的是才疏学浅,对于经典中的很多字的读音不知道,有些字干脆就不认识。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读......

    论语•学而篇 教学设计

    《论语•学而篇》节选之一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2、熟读《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前两则,并能做到当堂成诵;3、初步了解孔子对学习、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二......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篇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赛样天来下还眼和的,野是杏屋而。边刚巢都的儿是满摸全坐俏抚希石一默润花开,烘个片名花面最,新牛散盼大呀。,于,都,起中。,让作梨软疏跑盼杨,着石发嫩鸟抖风眨,了曲心晕屋风。坐年寒......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1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

    论语学而篇教案5则范文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

    论语学而篇心得5篇范文

    生命的信仰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索性用这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