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

时间:2019-05-14 21:5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6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6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

第一篇:2006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

奇 秀 甲 东 南

——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有感

尤文锦

说起豫园,我还曾去过。那是2003年的夏天,我在等候大学入学通知期间,为了排解心中烦闷,到上海亲戚家走了一趟。因听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江总书记曾安排他去豫园游玩,想必此园很有看头,于是在我亲戚的带领下也参观了一次豫园。

豫园前的九曲桥墩 湖心亭

穿过热闹的豫园商城和九曲桥,眼前美丽的景色出现在眼前,好一个幽静的去所!

豫园原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告退还乡后,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万历五年(1577年)修建,历时18年之久。据说,这座宅第式私入园林,是潘允端为了‚愉悦双亲,颐养天年‛,供其父母安享晚年而建的。现在的豫园占地30多亩,园林布局风格鲜明,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精美典雅的特点。豫园‚奇秀甲东南‛,荟萃了我国明、清两代园林艺术精粹,被冠之为园林明珠,为我国江南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被世人誉为‚奇秀甲东南‛。

2祥‛‚乐寿堂‛‚充四斋‛‚五可斋‛‚凫佚‛‚南山‛‚介阁‛‚醉月楼‛‚征阳‛‚纯阳阁‛‚留春窝‛‚玉茵‛‚关侯祠‛‚山神祠‛‚挹秀‛‚大士庵‛‚留影亭‛‚会景堂‛‚雪窝‛‚容与堂‛‚颐晚楼‛‚爱日‛……等近三十余处各具风格的景观。整个豫园号称七十余亩,后经考证,实际只三十七亩。

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从豫园经历明、清、国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及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兴衰、修复,通过豫园这个缩影,对我国的园林历史观有了更多的理性的了解: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呈现不同特色,构思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出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6第三期工程修复内园古戏台。内园古戏台因周围居民居住,长期重门深锁,无法对外开放。区政府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支持下,动迁13户居民、2家企业,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期间动工修缮古戏台,并新建两侧双层清式看廊。重放光彩的古戏台,建筑宏敞,藻饰精美,画栋雕梁,使豫园增添了一个环境典雅、古趣盎然的新景点。陈从周题名为‚曲苑‛。

1989年发现三穗堂、仰山堂部分梁柱被白蚁蛀空,区政府决定立即抢修,花费50万元,当年调换了被蛀空的梁柱。1993年,外观采用仿明清建筑形式、内部具有现代文物保护设施的文物楼动工兴建,加强园内文物的保护工作。

今豫园占地30多亩,初始规模大半恢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古树名花,布局有致,疏密得当,胜似当年。豫园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30多年来,以其秀丽景色和众多文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60年代初,陈云、陆定

一、郭沫若、谢觉哉等国家领导人相继来园游览,有的留下墨宝,成为珍贵文物。80年代来园参观的外国领导人日益增多。1986年10月1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江泽民、吴学谦等陪同下,先在湖心亭品茗听曲,后沿九曲桥步入豫园游览。10余年来,豫园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西部景区

三穗堂

位于豫园正门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原为乐寿堂,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其意‚禾生三穗,乃丰收之朕兆‛。有5间大厅,屋宇宏敞。大厅中间有‚城市山林‛和‚灵台经始‛匾额。匾额下是当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豫园主人潘允端撰文的《豫园记》,扇上雕刻着稻穗、黍稷、麦苗和瓜果。三穗堂南临大湖,堂前桧柏分

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铁狮原臵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曾被日军运往日本,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长期存仓库内,修园时移臵此。

渐入佳景

赏狮穿廊绕墙而入即游廊,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于池上。廊间设方亭,有匾曰‚渐入佳景‛。匾下有一太湖石,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池水山景,近在咫尺,有勾起游人信步之意。

萃秀堂

位于大假山东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西园庙产转属饼豆业公所,并经大规模修葺,建筑构造精萃,幽静峻洁。四周拦以围墙,堂前峰峦林立,花木阴翳。

亦 舫

在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此系后增建。

万花楼

花神阁遗址,改建西园后称‚万花深处‛,西园胜景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饼豆业公所重建,后因添建格思堂(早已拆去),仅存一楼。当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同业议事,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名‚神尺堂‛,1950年后恢复‚万花楼‛名。

鱼乐榭

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这里运用了园林中延伸空间的巧妙手法,游人至此,有不知何处是尽头之意。

复 廊

鱼乐榭东有迂回复折长廊,称复廊。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此意出自《世说新语》:‚会心处不必

011

织 亭

位于绮藻堂和荷花楼之间的西廊中间,面对湖心亭、九曲桥,背向五老峰、月府砖刻。光绪二十年(1894年),布业公所为纪念古代纺织家黄道婆而建。亭以扇与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织图‛。

浣云假山

位于得月楼北,1986年重修豫园时以太湖石堆砌。山有临流石径,依山脉迂回曲折而上。山洞内有清泉,登得月楼隐约可闻泉水声。陈从周题识‚浣云‛。

藏书楼

又名书画楼,位于得月楼对面,清光绪年间建,清末曾是有名的书画市。宣统元年(1909年)在此设豫园书画善会,上海知名书画家常来雅集。现楼上辟为海派书画陈列室。内园景区

豫园环龙桥向南,是‚神祠北际名园辟,寝庙东偏别殿开‛的内园。1956年修复豫园时,内园成园中之园。内园面积仅2亩余,但十分精致,亭台楼阁、泥塑砖雕、名树古木、石峰小桥,一应俱全,布局紧凑而曲折幽深。

静观大厅

亦称‚晴雪堂‛,是内园主要厅堂,造得雕栋画梁,轩昂高敞。堂面阔5间,进深3间,厅前有两尊石狮,厅内有‚静观‛和‚灵沼峙‛两块贴金匾额。静观之名,取古语‚静观万物皆自得‛,‚动观流水静观山‛之意。大厅对面奇峰林立,堆叠多姿,或如三官献寿,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飞舞,或如九狮盘球。据说静静观之,能辨出100多种动物形象。石峰间有许多百年古树。静观东面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两侧曲廊回绕,树荫蔽日,修竹潇洒挺拔,环境幽深。

观涛楼

位于静观大厅西南侧,又称‚小灵台‛,三层全木结构,高10余丈,清时为城东最高建筑物。昔年在此登高可观赏‚沪

3裳花想容‛,书法挺秀遒劲,为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手笔。戏台对面设贵宾嘉座,均为清代太师椅和茶几;两边有双层看廊,安放着仿古红木靠椅和条桌,共有200个座位。环境典雅,古趣盎然。

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习,我对我国历代名园的艺术特点、建筑风格以及相关环境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对如何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建筑传统;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思想、伦理、道德、艺术中的好东西,并结合现代先进景观理念,走自主创新道路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我以为学校培养我们学习系统的我国园林建筑历史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对于提高我们专业的学习水平的是大有帮助的。

同时我想:做为一名进士出身且当过官的归隐人为‚愉悦双亲,颐养天年‛而‚一意充拓,地加辟者十五,池加凿者十七,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时奉老亲觞咏其间,而园渐称胜区矣‛。可见其孝心感动天地,执着可嘉!又‚第经营数稔,家业为虚,余虽嗜好成癖,无所于悔……‛可见建此园花费之巨,维护之艰难!

每读此文再三,真是感慨万千!

我又想:在没有旅游产业的古代,一个名园的筑建与维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何其之艰难,更被古人称之为败家之兆!我为我能出生在今日中华民族腾飞之时,并以能学习景观园林专业而感到庆幸!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心地学习,刻苦地钻研。只要能为装扮自己美丽的祖国,只要能为改善中华民族人居休憩环境尽一份力量,就算是少了一点玩乐,少了一点享受,我想也是十分值得的!

古代士人、隐士为了孝敬自己的双亲,为了追求美好的人居环境,都能克服万难,为后人留下了人文景观园林艺术的奇葩。

516-

下载2006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60506读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豫园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