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盘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高校虽科技成果累累,但全国高校专利申请数仅集中在25%%左右的高校内。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5年中申请的专利,占全国高校专利申请总数的26.5%%,其它大部分高校专利申请数很少甚至空浙江工业大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问卷、查阅统计资料和走访调研,初步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下达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软课题。该课题通过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在大力倡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今天,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主力军之一的高等学校,该如何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运行机制?如何通过政策导向提高教师的专利意识,激发他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课题组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约75%的高校申请专利很少或空白
虽然高校科技成果累累,但经调查,全国高校专利申请数仅集中在25%左右的高校内。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统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5年中共申请专利4809项,占全国高校专利申请总数的26.5%。其它大部分高校专利申请数很少甚至空白。
研究报告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我国成果管理体制长期形成的注重成果奖励和论文、轻视申请专利的倾向。在有关政策和评估条件中,对成果奖励和论文给予了十分明确的指标和肯定,而对于取得专利却没有给予充分的认定。由此导致接近50%%的科技成果放弃或丧失申请专利的机会。
报告建议,教育部门在各种检查评估指标体系中增加专利项目的比重,将取得专利权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在职称评定时,将专利权的获得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获得同等对待。据了解,武汉大学出台一项新政策,强调利益导向机制。在教师评职称时,一项授权发明专利就等同于在《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一篇论文,一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就等同于在《工程索引》上发表一篇论文。
18.1%的高校专利管理无门
抽样调查显示,近5年,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人负责专利管理工作,但仍有18.1%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10%的高校没有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调查还显示,有72.3%的高校均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教学机构;72.7%的高校既未设置知识产权教学必修课,也未设置其选修课。报告认为,高校是一个知识、人才、成果密集的地方,涉及大量知识产权问题。建立一个权力集中、机构严密、制度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应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特点之一是权力集中。它把全校的知识产权通过主管院(校)长,集学校法人代表(院校长)于一身,这既是管理所必需的,也是知识产权法律所要求的。特点之二是分口把关。把学校涉及知识产权的部门分为科研(开发)办、校产办(校办企业、工厂、公司)和图书(学报)出版3个口,根据分工,各司其职,按照知识产权的管理范围实施管理。特点之三是既具有内部管理职能,又有对外产权申报、评估、处理产权纠纷的法律诉讼职能。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权威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近30%的高校有成果流失
调查数据显示,近30%的高校反映有科技成果流失现象,其中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化公为私占10%左右,随人员调配流失占20%,而科技成果多的单位更是“众矢之的”。
报告在分析成果流失的原因时认为:
一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教师和科技人员发现自己的知识成果是一种财富,加之高薪诱惑和不恰当宣传,一些人便纷纷携成果下海,化公为私或身怀绝技调离。有的带着多年研究出的职务发明成果跳槽,为别人创造经济效益;有的把职务发明成果变成非职务发明成果,以低廉价格转让给外单位;有的研究是连同导师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统统给“分配”走了。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高校中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在“半脱产搞公司”,所经营的为数不少是学校的发明成果,使高校处于防不胜防的境地。
二是管理上有漏洞。虽然各高校都有科技成果管理机构,但管成果的不管推广,管推广的不负责成果出处,管专利的不管转让,管人事的不知道教师和科技人员有什么成果。这种相互脱节、互不协调的运行机制,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形成了知识产权流失的暗道。加之当前高校中校办的、院办的、个人办的、合资办的各种公司林立,如诸侯割据,各占一方,造成一个成果多头经营的局面。有的公司名义上打着学校的招牌,实际上为某个小单位或个人谋利益;还有一些公司由于学校管理不严,逐渐脱离学校独立经营,使学校经济利益和知识产权蒙受损失。
三是受害者怯于诉诸法律。不少高校常常在合同生效后收不回欠款;有的教师辛勤撰写的材料、专著、科技论文和发明的科技成果,被外单位剽窃或无偿使用;有的科技成果申请了专利仍被外单位仿制,尽管这些严重侵犯学校及发明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很少看到高校作为受害者诉诸法律,讨个说法。有的吃了亏、受了害还蒙在鼓里,有的怯于打官司的艰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管高校人才济济、知识资产密集,但却成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的弱者。
四是急于报奖丧失了申请专利的条件。由于一些不恰当的政策导向,使重鉴定、重报奖、重发表论文、轻视申请专利成为高校中的普遍现象。许多教师和科技人员多年辛勤劳动积累搞出的成果,迫不及待地召开鉴定会和申报科技成果奖,并急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以至于造成丧失申请专利的机会。即使申请了专利,在进入实质审查过程中,由于在专利申请日前,在成果鉴定和论文发表中已将技术内容基本公开,破坏了申请和授权专利的新颖性条件,这也是高校科技成果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规范高校科研管理,防止科技成果流失,报告建议:
首先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实践证明好的经验,尽快制定一套既有权威性,又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保护条例,并以实施细则形式强化其可操作性。同时,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把法制管理贯穿在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立项、研究、开发、鉴定、报奖、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推广应用、生产销售、贸易往来各个阶段,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二是建立知识成果科学评估体系和知识成果评估管理机制,对应用性科技成果特别是重大的应用型科技成果,首先要对该成果的价值进行科学的、正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许可证贸易洽谈。
三是把人与成果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人事部门应从一个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调入、评职、晋升、聘用、调资到其退休或调离的人事管理程序中,把科技成果的状况和执行“保护学校知识产权保证书”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防止和及时纠正违纪行为的发生。科技管理部门应及时把教师科研状况、动态向人事部门通报,并形成制度。
54.5%的高校未设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费资助
调查显示,有45.5%的高校设立了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费资助,额度为1000-4000元,但54.5%的高校未设立此项资助。当职务发明人获得专利时,有72.7%的高校实施了奖励措施,奖励金额:发明专利1000-5000元不等,实用新型专利300-1000元不等,外观设计专利200-600元不等。
报告认为,由于申请专利要花费一定的经费,而高校目前普遍还没有设立“发明创造基金”或“专利申请基金”。若要申请专利,绝大多数得由项目课题组支付经费。而对于那些无项目经费、又有新颖性的发明创造,则不能申请专利或不能及时申请专利。教育部第3号令《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拨出专款或从技术实施收益中提出一定比例,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补贴专利申请、维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费用。”建议各高校应设立专利基金,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将具有创新水平的项目及时申请职务专利,以确保高校无形资产不流失。
另外,各高校在认真贯彻“一奖两酬”的同时,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突出的专利给予奖励。高校还应设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高校专利技术的实施提供一项支持措施。
77.2%的高校专利被束之高阁
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数据显示,5年间,全国高校专利申请量18137项,专利授权量8389项,专利实施量1910项。专利实施量只占授权量的22.8%。5年间,全国高校申请专利中,发明专利占62.3%,在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占36.6%,而多数发明专利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被束之高阁,成为供品和展品。
为促进专利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报告建议:
首先,高校在进行研究开发以前,应重视对专利文献的检索,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水平和动向。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全世界专利文献数量每年以超过100万件的速度递增,90%以上的发明创造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有关资料表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减少创造时间90%、降低成本75%、减少风险60%。因此,通过对专利文献进行全方位检索和调研,可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别人早已申请专利的技术,以提高研究起点,避免浪费。
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激励科技人员热心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据了解,高校科研存在着重实验室研究,轻技术开发;重论文,轻应用的倾向。因此论文、样品很多,而能形成商品化的产品很少。在国内外技术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更少。建议在职称评定上要向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人员倾斜。
第三,高校在进行专利技术创新的时候,应注意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结合,在政府政策法规支持下,与其他机构进行联合专利创新。这样,不仅可以更快更省力地研究出新成果,还有利于高校的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专利的实施率。另外,高校还应注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与国外著名高校进行联合办学、联合创新,吸收利用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专利技术,创造出自己的先进技术,并把这些新技术在国内和国外同时申请专利,为我国的专利技术向国外输出并占领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名词解释
根据国家《专利法》及实施细则中的有关规定,“一奖两酬”中的“一奖”,是指职务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权的持有单位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其中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两千元;一项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五百元。“两酬”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专利权的持有单位实施发明创造专利或者许可其他单位或个人实施专利后,每年从实施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百分之零点五至百分之
二、或者从实施外观设计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百分之零点零五至百分之零点
二、或者从其他单位收取的使用费纳税后提取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作为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赵敏祥 袁木棋 曹耀艳等)
第二篇:对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对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信电学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2009级7班唐述刚 200901071
1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 世纪,这是一个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知识产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也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党的决策层面,并成为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务院于2008 年4 月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明确,到2020 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5 年内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大幅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效果明显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高校聚集了众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智力成果的发源地,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与排头兵,自然应该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实施、管理和保护的主要阵地和重要主体,近年来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总体而言却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高校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掌握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师生们普遍关注的是论文和科研成果,至于其保护问题,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只要能够在学校里得到认可就止步了,并没有去涉足成果的市场化等后续问题。很多师生在完成智力成果后,急着去发表论文、申报科研成果奖励,其后去申请专利时,却被告知由于已经公开丧失了新颖性而无法得到授权,这就意味着其他人可以合法地任意使用其技术。保护意识的淡薄则是由于师生们多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习惯,以及学校与市场两不相干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高校已经不再是纯粹求知的象牙塔,而是成为了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意识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思想上进行观念的更新。此外,师生们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知程度不高,仅仅停留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的途径略知一二的层面上,对知识产权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至于具体内容则不得而知,这也就是很多自主创新的成果没有得到恰当有效保护的原因。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缺乏和维权主体缺位。很多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规章制度,但还有非常多的高校尚未建立。即便建立了相关制度,制度的操作还需要有人,但管理和维权主体却常不明确。学校与师生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纠纷时有发生,一些教师将职务发明作为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或者将职务发明擅自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损害了学校的利益,教师调动与学生毕业将所参与的技术创新成果带走,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而上述管理体制的缺乏和维权主体的缺位则直接导致了发生纠纷时无章可循,甚至无人维权。堂而皇之的化公为私行为在高校屡见不鲜,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管理体制的薄弱。而这与领导的意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政策,使领导们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学校规模的扩张,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基础性质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此种背景下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体系的内容
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非常丰富、学科内容异常复杂,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也就日益多元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应制定一个战略体系,以便分门别类地开展工作。首先是专利权的保护。专利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对其运用得当会使科技成果获得充分的市场回报。对专利权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依法确定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属,即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定,划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措施;二是要论证专利申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对实施该技术的投入产出进行初步评估,对选择专利保护的利弊作出权衡以及对其新颖性、创造性加以大致判断,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适合于用商业秘密保护的技术也要做好保密工作;三是要促进专利技术的市场化运作,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不能将获得的专利权仅仅作为科研成果的摆设而束之高阁,必须关注专利权的转化实施,发挥出专利成果的实际效用。其次是对著作权的保护。如果说专利权的保护侧重于科技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著作权的保护则是遍及每一位学生和教师的,因为高校学生毕业时都必须撰写毕业论文,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也需要搞好研究工作,而研究成果的主要体现就是论文。对著作权的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分清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的区别,对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也要依法确定,高校不能单方面作出违法的规定,当然对依法享有的权利也应当积极维护;二是要定期对师生著作权进行系统的登记,以便规范管理,作为考核和晋级的依据,出现著作权纠纷时也有证可查;三是建立著作权奖惩制度,对发表在不同级别期刊的师生论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抄袭和剽窃行为也要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如通报批评、扣发津贴甚至撤销学位、职称等,以端正治学态度、净化学术空气。再次是对高校名称权的保护。高校名称是代表高校的重要标志,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却被一些商业主体随意使用,其目的在于利用高校的良好声誉与广泛的知名度,使消费者误认为其与高校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增加对某企业的信任度,提升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有一些培训班冒充高校名称进行招生,欺骗学生、非法办学,这些行为导致高校的信誉度日益遭受破坏,也使高校的无形资产蒙受损失。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足以说明高校名称权具有间接的财产价值,其法律性质是一种知识产权。对上述行为,一方面,高校应出台一定的维权措施,并落实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及时举报非法冠名者并协助有关部门查处,甚至通过司法途径严格追究不法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从而对高校名称权进行科学的法律保护,并维护高校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高校应申请将校名及其简称注册为教育服务类商标,以阻止他人抢注,因为一旦被抢注,维权之路将会较为漫长,事实上也有众多的高校从事了此种尝试,以防范于未然。除了传统的知识产权以外,一些新兴的知识产权也要加以重视和保护。最典型的是商业秘密权,这是保护科研成果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比起专利权的保护而言,商业秘密权具有自身的优势,如成本低、无期限、零手续等,但如何运用好此项权利,是值得高校师生们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考虑解决:开展教育宣传,提高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师生的行为有直接的引导和指挥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从源头抓起,即提高保护意识。而提高保护意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空喊口号上,也不容等待师生意识的自觉觉醒,必须实实在在地抓好相应的教育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
层次、不同水平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例如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对高校中高层领导进行知识产权观念教育,要做到理论系统、案例生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贯彻到抓好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在教师、科技管理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培训,介绍对于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进行合理周到保护的途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如何区分、检索专利文献利用现有技术的的方法等;在研究生中开设知识产权法必修课,在本科生中开设知识产权法选修课,并为学生选择实务型教材,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学好和用好知识产权。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措施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而只在于让师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要宣传知识产权观念,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校园氛围。例如在校园橱窗栏中或校内广播上宣传知识产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校报、校园网上开辟知识产权专栏,提倡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知识产权论坛并开展活动,邀请知识产权学者、法官、政府官员、律师来开设各种主题的知识产权讲座,增加学生接触和认识知识产权的机会;招募知识产权志愿者,向师生发出“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促进创新发展”的倡议;定期开展知识产权认知度与尊重度调查,从对师生心态的分析中找出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在每年的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举行有关知识产权的征文活动等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来引导学校师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使他们认识到知识产权能使智力成果产生源源不断的价值,转变以往重论文和科技成果、轻知识产权的思想,并由此产生一种由外到内的强劲驱动力,推动师生积极从事创新发明活动,进而培养师生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加速知识成果的产业化。
制定规章制度,配备专职人员。其一,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人员流动、奖励等,使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推动专利、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申请、保护和实施,预防学校及师生的知识产权流失;科学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合法划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的奖励,加大对专利申请支持的力度,并把专利工作放在与发表论文和申报科技奖励同等重要的位置;改革高校的评价体系,将专利技术纳入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的重要指标;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设,建立广泛详细的信息检索系统,使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现有技术,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开展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师生从事创新发明活动,对科研立项给予资金资助;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等等。其二,高校也应当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人员。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由科技处来兼管知识产权工作,或者是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挂靠在科技处下,一套帮子、两块牌子,而众所周知,教务处事务繁多、工作人员分身乏术,很难行之有效、全面周到地进行管理。可以考虑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处,其职责主要包括: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规章制度,负责知识产权的申请、评估、登记、奖惩等工作,办理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入股等事项,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推动知识产权的教育和宣传,建立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检索系统,解答师生有关知识产权的疑问和咨询,为师生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帮助。当然,要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是配备精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具备知识产权实务技能的专职管理人员,人员不宜多、宜精,关键是将责任分配到个人,使
其各司其职,敬业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当然,在有了专职人员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执行行为的监督,即由高校监察部门定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量化的考核,以便确保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度。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观念、制度、人员、资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建设,并动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力量,形成建设的合力,用实际行动来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形成创新成果产生、运用和保护的良性循环,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使高校的发展能够更稳步地站在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前沿,为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态度
国务院11月5日在京召开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是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知识产权。
温家宝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制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取得了明显进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仅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成绩来之不易。但必须看到,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还不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一些地区和领域侵权盗版、制售假冒产品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要重视和切实解决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五、作为一名学生的职责和义务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提高保护意识,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平时认真积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表现,也是把自己的成果和他人的成果区别开来的基本方法。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术研究是思考,是探索,是求证,学术研究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
总之, 知识产权: 技术是基础, 创新是关键,保护是手段, 发展是目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取得各种成功。
【参考文献】
[1 ]林俢凤、游栋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11 卷第1 期.[2 ]秦岑.加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之我见[J].法制与社会,2007(3).[3]冯蔼群.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及对策[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8).[4]南振兴, 刘春霖.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1)
[5] 程开源.知识产权法.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6] 温家宝强调以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为重点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人
民日报,2010(12)
第三篇: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之我见
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了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主要是从中国的很多商标被国外提前注册方面来讲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少林寺这个商标,在我们的意识里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应该的吗。少林寺当然是我们的商标啊,但是现在少林寺去国外表演的时候,却要面临与别国商量是否能用的尴尬,之前的端午被韩国抢先注册,甚至我们大家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也要被日本注册了,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中国的商标,保护知识产权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们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和很多人的不重视,致使国内一大批商标国外被抢注。还有,我国航天技术是强项,但在国内申请专利数仅几十项,国外来申请的有100多项。
在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往往被中国企业所忽视。近年来,不断有中国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案例发生,涉及食品、药品、电器、化工、等众多行业,这不仅给中国企业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其深层次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商业竞争无异于战争,而对于战争,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事实上,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商标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对于商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致中和”、“同仁堂”等老字号在德国、日本等国被抢注,为了拿回商标,这些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又如海信“HISENSE”商标在欧洲被抢注,导致海信不得不放弃该商标,而在欧洲市场启用备用商标,这也使得海信遭受重创。因此,如果在市场策划上已经选定或者预备选定进入某些国家和区域,则最好再进入市场之前就开始进行商标注册工作。因为,商标注册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如果等进入市场之后再进行商标注册,很有可能错失良机,从而不能使商标得到很好的保护。不得不说,“产品未动,商标先行”的指引策略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由于全球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不断给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研究提出崭新的课题。而知识产权的概念是有关知识产权立法活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因此,知识产权不但仍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和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领域,我们对知识产权概念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随着对它及其他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澄清知识产权领域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指导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实践,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起来。
根据我国的现状,目前,我国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措施:第一,尽快改变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第二,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别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法律壁垒以促进知识产权的出口,利用现有的有关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是较佳的途径。第三,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是签约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现有的有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由于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和形成的,因而侧重点是保护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技术垄断追求高额利润,从根本上说是不利于我国采用引进新技术,对整个发展中国家都不利。第四,进一步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第五,要严格执法,使知识产权法发挥应有的效力。第五。特别是针对国外注册中国商标的问题,中国政府和有关的部门应该加强警惕,健全法律机制,避免类似的事件持续发生。这是中国人的损失,作为中国人,我们无不感到心痛。
我们都要行动起来,不管是未来还是现在,都要加强这种意识,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知识产权专题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在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司法
保护专题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在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司法保护专题报
告--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发展
(2004年5月20日)
各位代表: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法院系统知识产权法官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下面,我就自2000年上届大会以来的全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个专题报告。
四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内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对外贸易法等以及有关行政法规均进行了重大修改,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相关法律发布了一批新的知识产权司法解释。应当说,一个符合世贸组织要求、基本能够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经建立,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重点已经转向法律的实施。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通过法律手段打击侵权,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全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包括司法在内的知识产权执法的及时、有效和公平、公正。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我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作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成绩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充分发挥各项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依法受理和审结了一大批知识产权案件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财产权,不仅受到我国民事法律的保护,而且受到行政法律和刑事法律的保护。人民法院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的司法保护。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我国知识产权民事审判领域在不断拓宽。目前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覆盖了TRIPs协议规定的所有领域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发明、适用新型、外观设计)和植物新品种、商标、著作权和邻接权以及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地理标识等,也包含与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许多新类型案件,如计算机网络著作权、计算机网络域名、实用艺术作品、民间文学艺术、原产地名称、商标与企业名称的冲突、诉前临时措施以及确认不侵权诉讼等纠纷,当然也包括传统的调整知识产权横向流转关系的技术合同诉讼和对知识产权提供附加或兜底保护的不正当竞争诉讼。
从2000至2003年,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23,257件,其中专利案件7208件,著作权案件6397件,商标案件2508件,技术合同案件4982件,技术秘密、植物新品种等其他知识产权案件2162件;共审结22,340件。四年中,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237件。
这一时期知识产权民事诉讼案件有许多特点。一是案件数量持续明显增长,2001年、2002年、2003年受理的一审案件分别同比增长8.62%、17.78%、12.61%,2003年受理的二审收案同比上升44.88%,升幅之大,表明入世和修法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已产生深刻影响。二是案件地区分布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这6省市的案件约占全国的一半。三是知识产权案件中侵权案件比例高,接近80%;高额索赔侵权案件增多,裁判确定的赔偿数额有所提高,特别是适用法定赔偿办法的案件明显增加。四是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占有一定比例,2002年和2003年审结的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分别占1.98%和2.83%,还出现了不少中国企业状告外国公司或者外资企业的案件。五是案件专业性、技术性增强,事实复杂,证据繁多且认定难度较大,法律关系交叉多,法律适用难度增大,新类型案件多;知识产权授权和维持程序与侵权诉讼程序往往交错进行,合同诉讼与侵权诉讼、权属诉讼相互牵连,中止诉讼较多,审理周期较长。
六是当事人多涉及知名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分子、文化名人,案件社会影响大,越来越为媒体、舆论和国际所关注。
人民法院对知识产权的行政司法保护,主要是依法履行对涉及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司法复审职能,支持正确的行政执法行为,纠正少数违法行政行为。从2000年至2003年,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专利行政案件760件,审结714件。在有单列司法统计的2002年和2003年,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商标行政案件93件,审结82件;受理版权行政案件33件,审结30件。整体看,知识产权行政诉讼案件逐年上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新修改的专利法和商标法将所有专利和商标的授权和维持程序改为司法终局裁决以后,以专利复审委员会和商标评审委员会为被告的诉讼案件迅速增长,2003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专利复审和无效行政案件259件,受理商标评审和撤销行政案件66件。
人民法院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刑事司法保护。四年共审结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369件722人。主要集中在侵犯商标犯罪,占全部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85%;其次是侵犯商业秘密罪,占8.6%;其他知识产权犯罪较少。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司法统计并不能准确反映出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的实际状况,其主要原因是实践中有大量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是按照刑法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和非法经营罪来定罪处罚的,例如涉及著作权的犯罪就多以非法经营罪来处理。总体看,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还偏少,但上升较快;共同犯罪、单位犯罪较多;犯罪手段复杂,多属智能型犯罪;连续性犯罪和跨地区犯罪现象比较突出;判处刑期较短,多在三年以下,但并处罚金情况较多。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质量在近年来有较大提高。许多案件的裁判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优秀范例,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产生了广泛、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为相应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提供了实践经验。如宁波市东方机芯总厂诉江阴金铃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发明专利侵仅案,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起适用“等同原则”判决的案件;广州国际华侨投资公司诉江苏长江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影片发行权许可合同案,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认定当事人关于“瞒一罚十”的约定有效;(美国)普罗克特和甘布尔公司诉上海晨铉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案与(美国)杜邦公司诉北京国网信息有限公司计算机网络域名侵权案,人民法院将网络域名纠纷纳入民事诉讼范围,确立了人民法院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个案认定驰名商标,并据此分别认定了涉案不正当竞争和商标侵权行为;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报喜鸟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诉乐清市大东方制衣有限公司、香港报喜鸟股份有限公司侵犯商标权、不正当竞争案,人民法院根据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和公认商业道德的原则和商标法的规定,制止以注册企业名称和境外授权等方式规避侵权的行为;(丹麦)英特莱格公司诉可高(天津)玩具有限公司等侵犯实用艺术品著作权案,人民法院按照实用性、艺术性、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要求认定实用艺术作品并依法予以保护;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诉郭颂、中央电视台等侵犯著作权案,人民法院尝试对尚无法律明确、具体规定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保护;陈勇诉天津天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专利侵权案,双方因同一专利曾发生一系列纠纷,予盾长达八年之久,本案二审期间,在最高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于今年初达成一揽子解决所有争议的和解协议并即时执行,既注意依法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了对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合理平衡,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加大司法解释工作力度。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
2000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共发布了25件知识产权司法解释性文件,内容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计算机网络著作权、计算机网络域名、诉前临时措施、财产保全等许多方面,使知识产权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审判运作机制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司法解释体系。
一是对知识产权案件实行相对集中管辖和对部分案件的指定管辖。全国现有404个地方
中级法院和3135个基层法院,目前知识产权案件与一般民事案件相比相对较少。为保证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也为有利于培养专业法官、积累审判经验和强化工作指导,从2000年起,全国法院逐步对普通知识产权案件实行相对集中管辖,一般由中级以上法院负责受理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2003年由中级以上法院审理的一审案件已经达到84.76%。根据专利纠纷案件的发展形势和有关法院的条件,自2000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增加指定了葫芦岛、景德镇、宁波、苏州、潍坊等5个中级法院审理专利纠纷案件,使全国具有专利纠纷案件管辖权的中级法院达到48个,布局基本合理。对植物新品种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案件也基本参照专利纠纷案件的作法实行范围相对更小的指定管辖。
二是完善诉前临时措施制度。新修订的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都明确规定了诉前责令停止侵权行为(临时禁令)措施,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的修订还规定了诉前证据保全措施。为正确适用法律规定的新措施,司法解释对申请人的资格、管辖和受理、证据提交、担保、裁定时限和内容、复议申请的审查、禁令解除、申请错误赔偿、禁令有效期和违反禁令的责任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作出了规定,对专利侵权案件中的诉前证据保全制度予以补充,还明确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案件的诉前禁令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诉前财产保全制度。
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相关司法解释对计算机网络服务提供者、时事新闻传播报道者、报刊网络已发表作品转载者、出版者、计算机软件用户等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合理予以界定;规定了对权利人因侵权受损、侵权人因侵权获利或违法所得、参照许可费和定额赔偿等损害赔偿计算依据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考虑因素,明确了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的合理开支的范围,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律师费用也可以被计算在赔偿范围之内。四是完善知识产权诉讼证据规则。著作权司法解释明确了认定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的证据范围和认定规则;对所谓的“陷阱”取证等证据取得方式的合法性予以澄清。有关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司法解释的发布实施,完善了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明确了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条件,解释了“新的证据”的含义,规范了举证时限问题,进一步明确诉讼证明要求和证明标准,完善了法官依法独立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明确了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建立了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的诉讼辅助人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技术鉴定也纳入了人民法院统一司法鉴定制度范畴。最高人民法院还通过审判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证据规则,如在(美国)伊莱利利公司诉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方法专利侵权纠纷上诉案中明确:被告以自己商业秘密进行抗辩的证据也必须经过庭审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五是对其他许多重要问题予以规范。相关司法解释依法界定了知识产权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对作为确定地域管辖依据的侵权行为地,作出了更有利于权利人行使诉权的明确解释。进一步规范了专利侵权案件中止诉讼问题,努力缩短审理周期。提出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侵权判定原则和方法,合理界定权利范围,2001年的专利司法解释肯定了专利侵权判定中的等同原则,2002年商标司法解释规定了判断商品类似和商标近似具体方法。明确了人民法院个案认定驰名商标、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处理、连续侵权诉讼时效的计算、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程序与行政执法程序的衔接等问题。还对知识产权法律的许多条文规定的理解和适用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解释。
除此之外,各级法院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审判方式改革,纷纷出台具体措施加强辖区内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强调公开开庭,充分发挥当事人在庭审中的控辩作用,弱化法院对当事人控辩活动的干预,同时正确行使法官释明权,引导庭审活动顺利进行;庭前证据交换从早期的随机性举行发展到目前的制度化运作;细化和强化庭审质证工作,进一步提高证据认定质量;探索知识产权裁判文书改革,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在推行审判长选任制的同时,强化合议庭和法官的职责。
三、健全知识产权审判组织,加强知识产权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
2000年前,全国有14个高级法院、30个中级法院和4个基层法院设有知识产权庭。通过自2000年起的法院系统机构改革,知识产权专门审判机构得到了巩固和较大发展。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0月正式设立独立建制的专责知识产权审判的民事审判第三庭。目前全国高级法院和省会市中级法院基本都建立了民三庭,还有许多其他中级法院和经各高级法院指定的个别基层法院也建立了民三庭。未建立民三庭的,也基本上由专门合议庭负责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
在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专门审判组织的基础上,各级法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选配优秀人才充实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加强专业审判业务培训和到国内外研究机构学习进修,培养了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产权法官。特别是一大批知识产权专业法官正在西部地区法院快速成长。最高人民法院还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官培训工作。这支队伍的基本特点是年纪较轻、学历较高、事业心强、热爱专业、勤于思考、善于研究。以北京和上海法院为例,平均年龄不到40岁,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的占40%左右。
在回顾过去和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着更加紧迫的形势,知识产权审判任务将越来越重。
第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面临严峻的国际挑战。当前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国际知识产权在关注规则建立的同时,更加关注执法问题。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国际社会关注,近期发生的一些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也已经表明入世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严峻的国际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何处理好知识产权案件特别是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将是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重大考验。
第二,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和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不再是一般意义上民事权利的保护问题,已经涉及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和重大国家利益。鼓励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保障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对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我国知识产权审判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仍有许多复杂、疑难的法律适用和诉讼制度建设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立法和制定司法解释等予以明确和规范,特别是我国刑法关于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法律规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了解决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庭室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完成了《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保护有关问题的报告》,对审判中存在的缺乏定罪量刑具体标准、已有定罪量刑标准过高、侵犯知识产权罪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非法经营罪的竞合、罪与非罪的界限难以把握以及一些概念的理解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正在抓紧起草《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关于专利侵权判定基准的司法解释稿,在进一步讨论、修改后,将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目前植物新品种审判和不正当竞争诉论中存在突出问题,也将适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总之,站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各级法
院和知识产权法官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践行“司法为民”思想,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把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事业再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知识产权保护
主题:我身边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刚刚过去的世博会,大家应该是记忆犹新吧!
世博会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世博园内,新创造、新技巧、新展品令人眼花缭乱,从世博会会徽、吉祥物海宝衍生出的诸多特许商品,也吸引了大家踊跃购置。这些世博会商品的背后,满载着创造者的辛苦劳动。
可在这些特许商品开售的同时,你可曾发现许多不法商贩为了谋图暴力制作了许多盗版的海宝挂件、公仔等等。真可谓是“挂羊皮卖狗肉”!盗版的海宝公仔做工粗糙,有许多参差不齐的线头,根本无法与真版的海报公仔相比较。
很明显,这些不法商贩侵犯了创造者的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我想在座的各位有许多不明白知识产权的定义吧,那么,何为知识产权呢?所谓“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造的智力劳动结果所拥有的专有权利”。
世博园内,从海宝公仔到转为世博设计的菜肴......所有这些都是有知识产权的,未经允许不能随便应用。
不过奇怪的是,就是有人心甘情愿的去买这些盗版的商品,为什么呢?因为盗版商品很便宜。人们贪图小利去买那些盗版商品,从而为盗版商品提供了市场,因此盗版货泛滥。
从这个角度上看,保护知识产权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要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全民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谢绝盗版,支持正版。
对于知识产权维护而言,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共同庇护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果。
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们利益的维护,在社会经济中,经营者是由一群有组织的群体构成的,拥有较多的商品信息,而消费者却是个人,拥有的商品信息量远远不如经营者。所以经营者玉消费者存在不平等性。再加上,如今社会,即使是赝品也是做的十分逼真的。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分真品与赝品。因而时常发生消费者用真品的价格却买了赝品的事例。不仅是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侵害,而且消费者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
综上所述,可见维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他人同样也是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