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oknwkb市_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伦理及其约束机制研究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伦理及其约束机制研究
索柏民 王家斌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本文以我国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大量的管理伦理问题为背景,从管理伦理的演进和界定入手,简要论述了管理伦理学的产生过程以及管理伦理学的定义,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伦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伦理的两种约束机制: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最后指出,伦理约束机制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缺陷和克服制度管理不足,是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关键词]市场经济;管理伦理;约束机制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商业活动中的功利色彩愈来愈浓厚。由于过分追逐经济利益,难免在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权衡中出现失衡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危机。具体表现为:商业欺诈、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侵犯知识产权、虚假报账、偷逃税款、环境公害以及恶意或不正当竞争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造成企业经营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效应,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失败,而且若任其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1.管理伦理的演进与界定
1.1美国的“冲突时期”与管理伦理的产生
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都市化和工业化的一片混乱中。著名的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认为,此时有四种力量正在改变美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观念:⑴停止提供可自由战胜的土地,关闭了去西部的通道;⑵财富和权力集中在少数几个主要的工业部门;⑶美国在政治上向境外地区扩张;⑷人民党的主义的兴起。美国的西部地区是个人主义、经济平等、有主动采取行动的自由和民主等思想的典型。每当社会环境难以承受,资方压迫劳方,或政治压力太大时,西部地区就提供了一条外逃的通道。当西部地区的安全通道被关闭以后,为了实现其已有的美国民主思想,就有必要在制度上做出一些安排。《管理学文献中的社会伦理道德》的作者威廉·G·斯科特信赖特纳的理论,并把这些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时候称之为“冲突时期”。这种冲突效应的特点是互相倾轧,而造成冲突效应的起因则是使人们凑到一起形成十分亲近和互为依存关系的那种力量。这种冲突效应如果听其自然,不予以舒缓,最后会导致社会和心理上的崩溃。然而,斯科特的论点是这样的:在扩张时期,“个人主义伦理”的衰退,正逐渐被那种把人的竞争变为人的合作的“社会伦理道德”所替代,“但愿社会的指导原则会导致劳资双方协调和谐”。斯科特基于泰罗关于“要协调和谐,不要有争执”,“要合作还要搞个人主义”以及劳资双方都要进行“心理革命”等主张而进行这项研究[1] 的。
在泰罗的指导原则中,个人主义伦理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成分都有。根据斯科特的分析,社会伦理道德首先考虑的是群体,认为群体是价值的源泉;而个人主义伦理首先考虑的是人,认为人是主要的价值。泰罗主张“要合作还要搞个人主义”的观点间接地表明他是接受社会伦理道德的。然而,因为人们通常都希望在社会上进行交往,所以并不是完全个人主义的;同时,还因为人们都有其自我的需求,又不完全是倾向群体的。泰罗在强调照顾共同利益和在工作上进行合作(社会伦理道德)的同时,又强调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刺激和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有被选拔和得到发展的机会(个人主义伦理)。这样,泰罗的指导原则就不仅弥合了两种伦理之间的差异,而且将伦理学运用到了科学管理之中。
随着战后欧美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衰退以及再次复苏,企业的伦理问题也随之不断地涌现出来,并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管理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进入美国大学商学院的课堂;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界将公司伦理称为“企业的一项首要资产”,并且采取措施将伦理价值整合到各自的公司文化中去。
管理伦理学在美国兴起以后,以其较快的速度传播到西方工业化国家,并逐渐波及到发展中国家。目前,对企业管理伦理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1.2管理伦理学的内涵
管理伦理学的英文名称是Business Ethics(也可译成经济伦理学、商业伦理学或企业伦理学),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应用性的规范伦理学学科,将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工商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又是在工商管理领域内发展起来、在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一门管理学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和经济管理领域中
[2]的行为规范或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由于管理伦理学还处于发展完善之中,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因此,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定义。
管理伦理学是以经济管理领域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在各种商业活动或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和道德行为规范为其研究对象的,它将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活动,对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决策者在经济管理行为中的活动进行道德评价,进而得出适合于整个行业人的一切行为的普遍道德行为规范的一门交叉学科。
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管理伦理学是管理学和伦理学学科交叉的产物。张文贤教授在其著作《管理伦理学》的前言中也明确提出:“管理学与伦理学‘嫁接’、‘杂交’的结果,[3]使两者融为一体,构成管理伦理学。”因此,对于管理伦理学就可以从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两个方面去理解:管理伦理学一方面涉及的是管理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伦理道德的手段来约束经济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
2.市场经济与伦理评价
很多人认为,我国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违背伦理的经营行为,其根源在于实施了市场经济,亦即市场经济是不道德行为的万恶之源。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
通常,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一整套系统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企业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如何生产)生产那些利润最高的商品(生产什么);消费则取决于个人如何决策去花费他们的收入(为谁生产),这些收入包括来自劳动的工资收入和来自财[4]产所有权的财产收入。市场经济在公平和效率方面有其自身特点的伦理基础和道德评价方式。
2.1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宏观经济体制,是基于社会分工的社会协调机制,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和人员激励两个方面的经济问题。同计划经济相比较,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协调社会分工的方式上,即表现在它们的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其中,交易方式的不同是最根本的。市场经济体制采取的合作方式是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平等交易,其组织形式是由各独立主体构成的无权力中心的平面网络,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以自愿的供求交易、公平的自由竞争,以及由供求与竞争两者共同形成的价格机制来解决经济问题。在比较健全的市场体制中,社会的需求状况和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能够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而在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反映出来,体制内的成员通过市场便能充分地获得资源配置所需的各种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独立做出决策,并通过交易者的一致同意订立和执行合约而完成决策。
在激励——约束问题上,市场体制主要是通过同行之间的竞争来解决问题的。竞争不仅能激励体制内的成员为了自身的利益采用新技术和进行制度创新,扩大生产和改进产品质量,从而在市场的价格竞争中取胜,而且还能在多次重复交易的条件下,有效地防止各种欺诈行为,以及“搭便车”和“寻租”之类的投机行为。
分析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与其他经济体制相比较,能更好地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以及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这些都是以平等交易为前提的。
平等交易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素和根本前提。只有有了平等交易以及体现了平等交易的伦理规范,才会有公平竞争,才会有基于公平竞争的市场价格机制,也才会有真正的或有效的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不健全或遭到破坏的表现是,体制内的成员往往不遵守体现平等交易的伦理规范,任意侵犯他人的权益,使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遭到破坏,导致交易双方彼此抱有疑虑,并为此耗费大量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效率大大降低,严重时则会使体制内的成员退出市场,让市场体制被其他经济制度取而代之。因此,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不仅要坚持平等交易的原则以及体现平等交易的伦理规范,而且要求全体体制内的成员自觉遵守它们,并由此而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这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2.2市场经济的道德评价
市场经济是人们为了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行为的激励与约束而设立的一整套制度规范,经济效率原则是评价和取舍的主要标准。但是,除了经济效率的标准外,我们还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其加以评价,看它是否公平,是否有利于人们的共同富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是我们衡量市场经济制度是否道德的依据。在处理两者的关系问题上,不能顾此失彼。
2.2.1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优越性
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看,由于经济制度本身的贡献是无法从它所配置的各种资源的贡献中分离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从经济制度所执行的职能角度来考察它的效率,进而评价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经济依据市场价格调节具有较高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成本低,不易被扭曲,传播速度快。这就使各种资源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配置。在激励效率方面,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比计划经济要有效得多,一是个人的努力或贡献与报酬的匹配程度高;二是竞争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人产生激励。市场经济中的这两种激励因素是随着市场体制本身的运行而形成的,它们比各种人为的激励约束和规章制度更加有效。
从经济公平角度看,市场经济的优点表现在基本权利的分配方面,体制内成员在经济交易上具有平等的自由选择权利。在经济收入方面,它是按贡献来进行分配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交易双方一致同意的平等交易,交易原则是等价交换,即贡献与报酬是等价的。其次,根据微观经济学中完全均衡模型的论证表明,各企业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是相等的,其贡献与报酬也是等价的。
2.2.2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缺陷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尽管市场经济在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上存在着许多优点,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最终导致市场经济的道德缺陷。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效率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会造成严重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由于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获取有关的市场需求信息,在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上做出决策,因而会造成生产的无序性或无政府状态,容易使竞争者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局部利益去抢占市场而过度生产或无序竞争,最终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导致产品积压、工厂停产、工人失业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二是对于社会公共事业难以给予有效的保护、投资或建设。例如对于文化教育、交通和国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设施,如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也将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障碍,从而降低经济效率。
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公平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权利分配方面,虽然在形式上所有成员的权利是平等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个成员的天赋、资产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了成员实际权利的不平等。二是由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并非理想化的完全市场竞争,因而在现实中搭便车和寻租等投机行为时有发生;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技术和规模经济方式造成的垄断对平等权利的侵害。三是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成本不同,以及其他各种不公平因素的影响也会带来权利的不平等性。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方面存在着缺陷,会使一些企业和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追求本单位或部门的经济利益制定或做出对社会公共利益或其他个人利益产生损害的、违背伦理准则的经营策略或行为,从而导致管理伦理问题的产生。
从以上对市场经济的伦理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伦理问题的出现固然有制度本身缺陷的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的人的因素,特别是某些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资源及财产分配的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在其中扮演着并不光彩的角色。这种情况在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企业界表现尤为突出。这一方面反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展时期,企业内部和外部在制度的认识上存在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企业界管理者个人观念上的不成熟以及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曲解,认为市场竞争的最终的目的只是追逐高额的经济利益,至于环境、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利益则不在考虑之列。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情况,例如恶意竞争、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破坏环境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此下去这种情况不仅会破坏我国企业在公众、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会在加入WTO和融入全球化市场过程中,使我国企业失去应有的信誉和地位。
3.管理伦理的约束机制
近年来,企业管理伦理问题造成的严重影响,已开始引起政府、学术界、企业界,及企业管理者的高度关注,而且都在努力采取措施去消除这些伦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应该说,制定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对于处理这些伦理问题是必要的。但是,法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许多伦理问题往往界定起来很困难,大大超出了法规管理的范围。所以,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还应该从伦理角度出发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
3.1 “内省”机制
所谓“内省”,即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在商业活动中时时刻刻用伦理准则衡量自己的行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该把伦理道德与企业生存、发展以及企业核心流程整合起来,形成基于伦理道德的企业发展战略。并且在公司或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并举的讲求伦理的企业文化。同时,在企业内部开展伦理教育,提高管理者的道德自律性。在制定企业重大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社会伦理因素考虑进去,使之与广大员工共同认识到关注伦理的社会价值,这才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之道。
3.2 “外约”机制 所谓“外约”,是指来自企业外部的、对于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活动的伦理道德约束。
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仅靠企业自身的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企业建立一种促使其能够自觉伦理约束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一方面要求政府和企业所归属的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需要新闻舆论部门进行必要的监督。例如,对于诚实守信经营的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给予政策上和制度上的扶持,而对于存在伦理问题的企业,则由舆论部门给予谴责并建议司法机关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在企业外部形成一种诚信经营光荣,不道德经营可耻的良好伦理氛围。这样做,企业的经营活动便可以在伦理约束下健康有序的进行。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运用伦理的制约机制从内部和外部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可以解决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伦理问题,然而,毕竟这些都是“软”管理手段,缺乏强制性效力。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其制度和规范性尚不完善,企业及管理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经营的认识上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且自律性较低,这些都会严重地制约着伦理制约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人们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伦理制约机制必将不断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制度管理存在的不足,成为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雷恩.赵睿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94-295.[2]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周祖城.管理与伦理结合:管理学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119-123.[4][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
作者简介:
索柏民,1971-,男,辽宁省盘山县人,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知识管理。
王家斌,1954-,男,辽宁省营口市人,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管理学基本理论。
Research on business ethics and restraining mechanism in market economy
Suo Bai-min, Wang Jia-bin(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ts of business ethics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enterprises managing activities changing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evolution and limitation of business ethics, chiefly argues emerging history and the definition of business ethics, and appraises market economy in ethics criteria.On the base of above, this article poses two restraining mechanism of business ethics under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restraining mechanism outside and restraining mechanism inside.In the end,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restraining mechanism of business ethics can remedy defects of market economy and overcome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becomes a kind of effective method for guiding the enterprises healthy development.Keywords: market economy;business ethics;restraining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