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征文-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潜能(上海市奉贤中学-张莉)
-----第三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征文-----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潜能
上海市奉贤中学:张莉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是教育界一直研究的课题。本文立足校本、学生现状,提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探讨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中,不断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和策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生动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潜能;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课后作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潜能。关键词:化学
信息技术 激发潜能 整合 实践研究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以学生为本,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中,不断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潜能,可大大提高教学质效。
一、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 传统课的预习只有课本,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电脑、电子词典,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具。
1、利用网络技术,查阅讨论课题
网络技术在家庭、学校、社会越来越普及,在网络上可查阅到丰富的资料。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技术,提前几天给出课堂上将要讨论的课题,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搜索资料,查阅课堂上要讨论的课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2、利用电脑技术,制作精美课件
电脑软件为我们提供了视、听、触等多方位感官的模拟和再现。让学生将查阅得到的资料制作成精美的ppt、flash等课件,配以图片、音乐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将为化学研究课增色不少,使课堂在研究科学的同时,得到艺术的享受。
3、利用电子词典,预习双语课程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在中学课堂中越来越普遍。利用电子词典,可帮助学生快速进行化学双语课的预习,攻克预习中的单词难点。
信息技术时代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从课前预习开始,抓好学习的三个环节,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课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生动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潜能
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个人计算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实施平台。制作课件一般采用PowerPoint软件作为主体,在这中间利用几何画板和Flash软件制作动画效果,适当地采用影片放映软件。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生动教学,降低学习坡度,激发学生兴趣,攻克思维难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潜能。
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教学情境材料
孟子语:“教亦多术矣”。就是说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材料,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潜能。
(1)利用视频,再现真实情境引入新课
一般来说,视频的内容要与本堂课相关这样才能作为引子起到引入的作用,同时视频也要使学生感兴趣或者有震撼力,在这样的驱动下学习才有积极性。【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导入 【观看视频】嫦娥一号发射录像 【引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火箭发射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学生讨论】
【小结】燃料四氧化二氮(液体氧化剂)和偏二甲肼(燃烧剂)燃烧产生。请判断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点燃(CH3)2NNH2 +2N2O4
3N2 + 2CO2 + 4H2O 【学生回答】不属于四大基本类型。
【启发】那么,化学反应还有别的分类方法吗? 【学生回答】
【提问】那么火箭燃料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
【过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说明:设计以嫦娥一号发射视频引出燃料燃烧反应类型的判断,与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合理衔接,使这部分知识能源于所知而又高于所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2)利用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抽象问题
信息技术时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如:利用flash动画,将氧化剂和还原剂设计成两个坐跷跷板的动画人物(见图1),还原剂抛出电子给氧化剂后,跷跷板向上翘起,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图1 氧化剂和还原剂(左图未失电子,右图为还原剂失去电子后的情况)
(3)建立立体模型,攻克学生空间思维难点
信息技术时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① 构建晶体模型,将空间结构直观化
晶体结构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学生还不具备立体几何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观看氯化钠、金刚石、二氧化硅、二氧化碳、C60、石墨等典型晶体的结构模型,充分利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想象来分析晶体的结构特点,知识的难度就大大下降了。
如图2所示,为了研究二氧化硅晶体的构成、成键情况、键角、原子之间的比例关系,利用ppt突出设计了相关结构(见图2左图);右图是二氧化碳晶体结构示意图,分三维突出显示了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周围的二氧化碳分子情况,从而生动、容易地解决了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周围有12个二氧化碳分子的空间结构难题。
图2 几种常见晶体的模型(左图是二氧化硅晶体,右图是二氧化碳晶体结构示意图)② 借助模型法搭积木,研究有机物空间结构
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特别是有机物结构学习方面,大量采用模型法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如学习同分异构现象时,借助分子结构模型组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分子模型,形象直观,极具说服力,可大大降低这一新知识学习的难度。
学习乙醇的结构时,知道了乙醇分子式C2H6O,如何推导其结构呢?借助分子结构模型组件,让学生像搭积木一样搭建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然后再去研究究竟是哪种结构,如图3所示。学生重温童年的乐趣,兴趣浓厚,思维也比较活跃,也为后面的探究做出了很好的铺垫。“乙酸”案例中也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加深学生的理解。
图3 乙醇分子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空间化学往往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通过运用模型法搭积木,给学生建构相对熟悉的模型,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模拟场景,重现化学情境
信息技术时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图4 学以致用——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如图4所示,学习了盐类水解的原理以后,要学以致用,探究生活中的盐类水解的应用,模拟场景,向学生展示灭火器的使用。原来泡沫灭火器里面,玻璃桶内盛硫酸铝溶液、铁桶内盛碳酸氢钠溶液,说明反应原理Al+ 3HCO3 + 3H2O Al(OH)3↓+ 3CO2↑+ 3H2O;当意外失火时,将泡沫灭火器倒过来即可使药液混合,喷出CO2和Al(OH)3,阻止火势蔓延。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对水解原理的应用,提高学生思维容量。
(5)提供链接,交互使用学习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之中有时需要出现一些前面的内容,或者有些内容需要反复出现,这时就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的交互功能来完成。这样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比较大的效益,通过交互,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不断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中,加深学生的影响,同时也能对所准备的内容,随着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调整。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探索性、研究性的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一种教学观念,而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能对一些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并能进行生动的演示,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2、利用投影技术,及时展示学生课堂作业情况(1)利用投影,分享学生事先准备好的精美材料
信息技术时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利用投影,分享学生事先准备好的精美材料,激发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励学生关注社会,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学生能力得到很大锻炼。
(2)利用投影,展示学生课前、课中作业情况
利用投影,展示学生课前、课中作业情况,可及时反馈学生课堂思考、作业情况,并起到学生的榜 3+-样作用。
3、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加强师生互动
上海市中小学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变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互动式与接收式学习方法有机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
电子白板技术交互功能强大,不仅可以生动活泼地呈现已经准备好的各类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将资料立体化、趣味化、丰满化,还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填涂、删改、移动,对复习归纳、习题教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免去了黑板教学粉笔灰对教师身体的伤害,一举多得。通过白板这一现代媒体的应用,架起了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提高的桥梁。现代媒体的有效应用,是适应二期课改需求、提高教学质效的有力武器。
三、课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课后作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潜能
1、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课外,教师可选定研究课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拓展视野,学生们不仅锻炼了查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自主阅读和表达能力。
2、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课后学习交流
学生在寒暑假和双休日最苦闷的是在自主学习时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地请教老师,利用网络平台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交流学习的平台。(1)利用聊天工具,加强师生交流
学生碰到个人问题,不好意思与老师当面交流,借助聊天工具如QQ,可降低学生的腼腆心理,及时请教老师,加强师生交流。
(2)利用学习网站,下载资料自主学习
建立班级学习网站、链接各学科教师个人网页、学科网站等形式,为学生提出问题和老师回答问题提供方便,在老师的个人网站链接上也可建立试卷、课件库并提高下载,作为师生互动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课件、试卷资料的浏览,学生可以预习新的内容和复习已学的内容,也可以在下面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制作课件的老师进行交流。
(3)利用留言板论坛,加强学生学习情况交流
构建留言板或者学习论坛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平时在课堂上不爱发言的同学有时候也来凑凑热闹,慢慢就激发出了自信,从而在现实课堂中开始找回自信踊跃发言了。学生针对暑假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提问询问并讨论,通过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解答,让许多学生有所收益,而且部分题目还引起了学生的强烈讨论,学习热情高涨。
实践发现,学生对网络平台的辅助教学比较感兴趣,暑假课余时间被有效利用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帮助学生自主复习研究
利用电子白板技术,保留上课痕迹,可帮助学生自主复习研究。
【案例2】
【教学片段】当堂习题: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及时作业、填写答案(修改)及知识归纳;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由于老师笔误,将“>”答案写错变成了“<”,后来,学生看到,并及时指出,大家印象深刻。
【反思】白板的应用,将题目完整地呈现出来,并利用白板笔在上面进行关键词分析、圈点,填涂答案,保留做题痕迹,可以留给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空间。同时,对上课痕迹的保留,对于学生课后巩固复习也有很大帮助,可帮助他们回忆上课的知识生成,更好地唤醒记忆。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也明确指出“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基于此,本课题组准备通过网络构建有关高中数学师生互动平台。
四、反思与对策
1、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2、构建互动环境,激发信息技术
多媒体、网络条件下的互动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机立体交叉式的互动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大胆创新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开发自主学习的潜能,还可以使学生之间通过分享与交流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形成对事物更加全面、丰富、深刻的理解。
3、全面探索,挖掘信息技术潜能
信息技术为教育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如何开发其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们一线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全方位进行探索研究,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潜能。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潜能,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环节中不断整合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生动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潜能;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课后作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潜能,为化学课堂打开一扇新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