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政治生活第3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间:2019-05-14 22:3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政治生活第3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政治生活第3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篇: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政治生活第3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7·淮北一中摸底]乡镇人大,是我国五级人民代表大会中的最基层组织,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今年,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成为新形势下党中央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加强县乡基层人大工作有助于()①推动地方立法工作,完善地方法规体系 ②加强地方人大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③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确保地方政府依法行政 ④监督地方司法机关工作,复核纠正冤假错案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人大享有监督权,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其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符合题意。人大代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能够有效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是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③符合题意。县乡两级人大不享有地方立法权,①排除。审判和检察机关享有独立审判权和独立检察权,人大不能干扰、代替审判和检察工作,复核和纠正冤假错案是司法机关的职责,④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2017·安阳高三调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了红十字会法修订草案。该修订草案拟将“维护人的尊严”增加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的主要宗旨之一,同时拟增设法律责任专章,加大对违反红十字会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红十字会法的修改()①能够提高红十字会做好慈善事业的能力 ②有力推动人道主义精神法制化进程 ③理清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④彰显了人大通过立法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红十字会法的修改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提高红十字会的办事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①;该法的修改主要强调“维护人的尊严”③与题意不符,排除。

3.[2016·衡水中学六调考试]近年来,C市人大常委会在本地开展了“司法公正行”活动,积极监督支持人民法院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法院审判工作的公信度;监督支持人民检察院加大反贪污贿赂工作力度,提高查办水平。C市人大常委会能监督支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是因为()①人大常委会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的领导者 ②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由人大产生,要对人大负责

③促进司法公正是人大常委会和“两院”的共同职责

④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常委会对“两院”的监督权 A.①③ C.②④ 答案 C

B.②③ D.③④

解析 人大常委会之所以能监督支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是因为法院和检察院是由人大产生的,要对人大负责,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权,②④正确;人大常委会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①错误;③促进司法公正是“两院”的职责并不是人大常委会的职责,本题选C。

4.[2016·天津高考压轴卷]2016年5月3日起,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开始在甘肃省进行执法检查工作。在当天下午的执法检查汇报会上,甘肃省政府汇报了食品安全法在甘肃省实施的总体情况,有关厅局的负责同志结合职责分工汇报了具体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有()A.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积极行使其监督权 B.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C.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 D.我国政府自觉接受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答案 A 解析 人大的监督权是指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在当天下午的执法检查汇报会上,甘肃省政府汇报了食品安全法在甘肃省实施的总体情况”等信息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积极行使其监督权,故A符合题意。B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故C表述错误。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监督,故D判断错误。

5.[2017·保定、唐山高三摸底]从1986年出台民法通则,到2016年民法总则(草案)提请最高立法机关审议,中国民法典编纂迈出了关键一步,“民法典时代”即将开启。从“通”则到“总”则,一字之变折射出()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步 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③公民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④公权力不再随意侵犯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③说法明显错误,在我国公民还不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排除;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本来也不能随意侵犯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④说法错误。

6.[2016·“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摸底]2016年6月30日,受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部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了该报告,并提出了一些意见。由此可以看出()A.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决定权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C.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石 D.全国人大代表行使了质询权

答案 B 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环境保护部部长的报告体现了其行使监督权,也体现了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排除A项,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石,C项错误;D项在题中未体现。

7.[2016·河南中原名校调研]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最新的《慈善法(草案)》共12章112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慈善活动”“慈善组织”等定义。国家主席习近平签主席令,《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制定标志着中国依法扶危济困,开启全新“善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管理企业或个人的慈善活动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立法机关积极行使立法权 ③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审议权和决定权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①说法错误,因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不管理企业或个人的慈善活动,故排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表明作为立法机关,全国人大积极行使立法权,故②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故③正确。④说法错误,因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的是立法权,不是审议权和决定权,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题组二 高考小题] 8.[2016·全国卷Ⅰ]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8月29日签署特赦令,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特赦令指出,对符合特赦条件的服刑罪犯,经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定后,予以释放。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属于()A.国家主席 C.人民法院 答案 B 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说明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B切题。国家主席只是签署特赦令,并不具有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故A排除。人民法院具体执行特赦令,故C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中央人民政府,故D排除。答案选D。

9.[2016·上海高考]以下代表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的是()A.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 B.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批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C.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审议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 D.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 答案 C 解析 人大的监督权是指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故C符合题意;A是任免权的体现;B是决定权的体现;D是立法权的体现,都与题意不符。

10.[2015·全国卷Ⅱ]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B.全国人大常委会 D.中央人民政府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式成立,负责管辖审理跨行政区划的民商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③提升司法公信力 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有利于排除地方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保障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有利于构建普通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特殊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的诉讼格局,提升司法公信力,②③切题;①④与题意无关,排除。C符合题意入选。

11.[2015·安徽高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问法于民、立法为民,既要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活动中的作用,又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这意味着()①社会主义民主是人人享有的广泛民主 ②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③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④公民要积极依法行使立法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①说法错误,违背了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立法权是人大的权力,而不是公民的权利,故排除。故答案选C。

12.[2015·北京高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下列表述符合法治精神的是()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②“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 ③“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④“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与题意不符,应排除;③强调法律、立法的重要性,④强调的是公正的审判,即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二者都符合法治精神。故本题答案选D。

13.[2015·福建高考]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公开征求意见——“二审”——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后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三审”。此过程表明()①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经历的过程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也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③④符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②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决定权。故本题答案选D。

14.[2015·江苏高考]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761票 赞成、81票反对、33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这说明()①全国人大代表有决定权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审议权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全国人大代表不能行使决定权,全国人大行使决定权,①错误;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全国人大不能行使审议权,③错误;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15.[2015·山东高考]2014年5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对省政府进行专题询问,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近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答复,询问过程通过网络全程直播,使公民对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情况有了更多了解。这体现了()①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管理 ②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表决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④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对省政府进行专题询问”说明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政府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符合题意入选;“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近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答复”说明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②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6.[2015·重庆高考]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写给代表委员的几句话。其中直接反映人大代表与人民关系的是()①今天,你来到这里,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②少些空话套话,多些诤言良言;少些雷人雷语,多些常识之论 ③你来北京,是来监督政府、参政议政的,不是来聆听指示、汇报心得的 ④“赞成”是你的权力,“反对”也是你的权力。这权力,来自委托于你的人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反映人民的意见和呼声,①中强调了对人民的责任,④强调了人大代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选B;②强调了人大代表如何履职,没有直接反映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不选;③强调了人大代表的职责,没有强调与人民的关系,不选。

17.[2015·四川高考]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出台《关于改进完善专题询问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围绕社会普遍关注和人民群众期待的重大问题,每年安排1至2位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审议意见并回答询问。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①制定法律,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②积极履职,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③与时俱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④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题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相关规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积极履行其职责,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同时出台的相关规定涉及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表明全国人大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故②④入选;①选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涉及的问题与法律条文没有关系,并不是在制定法律,故排除;③与题意不符,题中行为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而不是政府,并不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故排除。

18.[2015·上海高考]下列有关上海市政府与上海市人大两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上海市政府对上海市人大负责 B.上海市政府接受上海市人大领导 C.上海市政府与上海市人大互相监督 D.上海市政府接受上海市人大的命令 答案 A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政府对上海市人大负责,A符合题意,入选;B、C、D说法都错误,排除。

[题组三 模拟小题] 19.[2016·九江高三三模]最高法院在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健全死刑复核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司法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这表明()①坚持司法独立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真实性的特点 ③最高人民法院需接受全国人大的领导 ④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制度的完善

A.①②

C.①③ 答案 B 解析 ①错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故②符合题意。通过健全死刑复核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来推动依法治国,说明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制度的完善,故④符合题意。③错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最高人民法院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故本题应选B。

20.[2017·广东实验中学月考]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也是调节市场经济的根本法,更是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标志。加快编纂民法典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紧迫任务。编纂民法典需要()①全国人大依法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 ②全国人大代表充分行使立法提案权 ③最高国家司法机关切实行使司法权 ④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编纂民法典需要全国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同时全国人大代表也可以行使立法提

B.②④

D.③④

D.③④ 案权,为立法提出建议,故①②入选;最高国家司法机关没有编纂民法典的权力,是执行民法典的权力,排除③;国家权力机关依法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执法权由行政机关行使,排除④。

21.[2017·江西高三调研]近年来,重庆江北区人大在街道设立“民情联络员”,负责收集反映群众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规定每位人大代表都要联系3名“民情联络员”,反映他们提出的问题。实施民情联络员制度旨在()①畅通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 ②使人大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 ③落实群众自治权利,促进民主管理 ④密切人大代表与基层群众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错误,通过民情联络员反映问题,是间接参与民主决策或民主监督;③错误,基层群众向人大和人大代表反映意见,不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的范围;在街道设置民情联络员,使人大和人大代表更好地反映群众遇到的问题,一方面有助于人大工作更好地维护和体现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②④正确。

22.[2017·河南高三摸底]2016年6月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分别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国资委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情况的中期报告。从会议内容可以看出()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报告对相关部门工作进行监督 ②全国人大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执行机关

③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动原则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具体指导其他国家机关开展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不是执行机关,②说法错误,排除;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所以听取报告是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而不是指导工作,排除④,答案选①③。

23.[2017·北京高三定位考试]如今,信息安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络约车等新兴生活方式,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和舒适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让人头疼的隐患和麻烦。电信诈骗、盗刷信用卡等侵犯个人隐私事件屡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人身财产损害。面对信息安全陷阱()7

①党和政府要依法履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职能 ②人大要制定和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 ③公民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④人大代表应监督法律的实施,依法打击侵权行为

A.①②

C.②③ 答案 C 解析 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者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①说法错误,排除;人大代表没有权利打击侵权行为,依法打击侵权行为的是国家机关,排除④。

24.[2017·云、贵、川大联考]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编纂民法典的任务要求,编纂民法典列入了调整后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在2016年6月27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民法总则(即民法典总则)被提交审议。由此可知()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制定民法总则的权力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执行机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②③说法明显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5.[2017·金华十校模拟]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并批准了2016年中央预算。在这里()①人大代表行使的是决定权与质询权 ②人大代表行使的是审议权与表决权 ③全国人大行使的是立法权与审议权 ④全国人大行使的是监督权与决定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人大代表没有决定权,排除①;全国人大不行使审议权,排除③。

B.①④

D.③④

[题组一 高考大题] 26.[2016·北京高考]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主要依靠车内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交通事故、改变城市拥堵状况、节约能源消耗,甚至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国内外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投入巨资开发研制。但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汽车上路的标准是什么?发生交通事故后,汽车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车主,谁来承担责任?黑客入侵带来的安全隐患如何避免?车主的位置信息等隐私如何保护?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推进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答案 人大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建立行业标准。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支持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政府打击黑客入侵等不法行为,保障车主的行车安全和信息隐私,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合法权益。

27.[2016·天津高考]“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已持续推进了三年。如今置身天津的人们会欣喜地发现,蓝天白云的数量在渐渐增多,而这背后是社会上下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三年来,天津市人大相继出台了《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015年市环保局派出20个区县工作组,配备了八百多名负责环保监督的“网格员”,设置了二百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布下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天罗地网”;为营造绿色生活环境,广大居民以“社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为主题,纷纷开展了“慎放烟花、远离雾霾”等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

结合材料,说明天津市为实现“蓝天白云”所做的努力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答案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天津市人大行使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为环境治理提供法律保障。②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③公民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投入美丽家园建设。

[题组二 模拟大题] 28.[2017·新余一中摸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发展受到各国重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步较晚,电池续航能力与国际领先水平有较大差距,充电桩数量严重不足。在我国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们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积极提交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议案,这些议案有的呼吁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品质,有的建议新能源汽车在价格上走“大众化路线”,有的要求废除歧视外地车企的地方补贴标准。

在人大代表的建言献策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新规,极大地激发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内生动力。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0471辆,销量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分析人大代表积极提交新能源汽车发展议案的原因。答案 ①人大代表提交议案是行使提案权、积极履行职责的表现。②人大代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交议案,能够反映民意,对人民负责。③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言献策,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理应受到人大代表的关注。

第二篇: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第3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7·定州中学周练]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仅占总人口的8.49%,但同样是国家的主人翁,他们依法享有各项政治权利。少数民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政治()①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依法行使自治权 ②少数民族干部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③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④少数民族政协委员参与国家决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不是人民群众行使自治权,①不选;少数民族群众可以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是少数民族参与政治的一种途径,②正确;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可以通过行使相关国家权力的方式参与政治活动,③正确;政协委员可以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等的协商,但不参与国家决策,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2.[2017·湛江“四校”联考]从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至今,六十二载星移物换。从荒凉走向繁荣,从贫瘠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60年来,166万平方千米的新疆大地上,沧海桑田,山河巨变。这些变化()①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结果 ②使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别渐趋消失 ③成为确立和贯彻民族团结原则的现实依据 ④得益于铲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阶级根源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别仍然是存在的,排除②;新疆取得重大成绩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结果,③说法错误,排除。

3.[2016·石嘴山三中四模]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在构建内通外联的运输通道网络上,加强进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设,构建西北、西南、东北对外交通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廊,这将极大地促进四川、西藏地区的对外开放,并促进中国——南亚陆路经贸通道的构建。这表明()①实现了国家政策和民族地区特点的有机结合 ②少数民族平等享受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 ③协调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④我国真正落实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答案 D 解析 国家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这表明我国实现了国家政策和民族地区特点的有机结合,真正落实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少数民族平等享受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②与题意不符。材料中未体现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③与题意不符。本题选D。

D.①④ 4.[2016·四川高考适应性考试]和平解放65年来,西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西藏是全国各省市区里第一个实行15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己达8.8年。目前,西藏共有各类宗教场所1700多处,僧尼4.6万多人,有数百名宗教界人士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在政府中任职。这表明我国()①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不断提高信教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②坚持宗教与政治相结合,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 ③尊重信教群众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④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说法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强调不断提高信教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②说法错误,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西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数百名宗教界人士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在政府中任职。表明国家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尊重信教群众依法参与政治生活,③④正确。故应选D项。

5.[2016·合肥高中最后一卷]2016年4月28日,“柳州三江号”高铁动车开行仪式在广州举行,正式开行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前往广州南站的始发动车。“三江号”作为首列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贫困县始发高铁动车,充分发挥铁路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交通功能,加速人员、资金和物资的流动,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开通这列量身定制的旅游扶贫列车,旨在()①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②践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消除各民族经济差异 ③贯彻共享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④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保障行使经济自治权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消除各民族经济差异”说法错误,排除②;“保障行使经济自治权力”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④。

6.[2016·重庆第三次适应性测试]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的宁夏回民姬秀林今年获得了政府补贴近4万元,其中改造危窑补贴2.7万元,建牛棚补贴8000元,发展产业补贴2000元。精准扶贫政策正帮助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贫困居民走出困境。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是()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原则 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是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帮扶政策,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从而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国家的帮扶不能替代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才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②④正确,③错误。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不涉及自治问题,所以①错误。

7.[2016·青岛二中测试]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就民族问题回答记者说到,确实有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因而对民族贫困地区“要高看一眼,要厚爱一分”。实施扶贫攻坚工程,提升少数民族的获得感,要求()①给予民族贫困地区更多的自治权,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③人大通过行使监督权,督促相关国家机关落实民族政策 ④政府完善和实施好差别化支持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A.①③ C.①④ 答案 B 解析 ①说法不准确,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由宪法赋予的,不能给予民族贫困地区更多的自治权。②说法错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但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党不能代替全国人大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实施扶贫攻坚工程,提升少数民族的获得感,要求人大通过行使监督权督促其他机关落实民族政策,要求政府实施相关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故③④正确,答案选B。

[题组二 高考小题] 8.[2016·全国卷Ⅰ]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法官的培养。例如,截至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师资库和5个培训基地;西藏自治区有兼通藏汉双语的法官799名,约占全区法官总数的62%。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汉双语法官有利于()①民族地区各级法院变通执行国家法律 ②保障民族地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诉讼权利 ③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相互沟通和团结 ④确定民族语言作为民族自治机关公务语言的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民族地区各级法院不属于民族地区的自治机关,不能变通执行国家法律,故①说法错误。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汉双语法官,有利于民族自治机关使用本民族语言,但不是“确立”民族语言作为民族自治机关公务语言地位的依据,故④说法错误。②③切题,答案选C。

9.[2016·上海高考]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上海和西藏虽相距万里,但有着深厚友谊。多年来,两地注重优势互补,不断深化合作交流,上海企业与西藏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及资源等领域开发合作,西藏到上海开展经贸、人文交流等活动。这反映了我国坚持()A.对外开放的理念 B.各民族的地位一律平等 C.民主集中制原则 D.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B 解析 上海和西藏注重优势互补,深化交流合作,体现了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我国坚持平等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体现了各民族的地位一律平等,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内容,故A、D与题意不符;材料也没有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故C与题意不符。

B.③④ D.②③ 10.[2016·江苏高考]唐卡作为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如今,在藏族居民家中,随处可觅唐卡的身影。信教群众家中普遍设有经堂或佛龛,开展转经、朝佛等活动。这说明()①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②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③开展宗教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④藏文化对藏族人民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卡作为宗教卷轴画,如今,在藏族居民家中随处可见,说明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④正确。在信教群众家中,还普遍设有经堂或佛龛,进行宗教活动,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国家的保护,②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③说法太绝对,正确说法应是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

11.[2015·广东高考]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先后制定了29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对多项全国性法律制定了适合西藏特点的实施办法。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A.覆盖了民族区域自治权全部内涵 B.规定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C.保障了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D.协调了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 答案 D 解析 A选项观点错误,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并没有覆盖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全部内涵,仅仅是部分内容,故排除。B选项观点错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并不是由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规定的,而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并没有特殊地位,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入选。

12.[2015·海南高考]201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各民族群众,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做好新疆工作()①意在改革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在要求 ③是维护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④是实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做好新疆工作,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②符合题意入选;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关系处理的如何直接影响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所以要做好新疆工作,③符合题意入选;做好新疆工作离不开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是措施而不是目的,故排除;做好新疆工作需要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但不是自治权的具体体现,④排除,故本题选C。

13.[2015·山东高考]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交的日喀则地区撤地设市的请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同年12月,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日喀则依程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市党政领导机构。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①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②民族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职权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项事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①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指的是国务院同意日喀则地区撤地设市的请示,不是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④不符合题意;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14.[2015·全国卷Ⅱ]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划拨专项经费,大力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截至2014年9月,全区1787座寺庙实现了国旗、报纸、文化书屋和广播电视全覆盖,1735座寺庙通了路,1730座寺庙通了电,1662座寺庙通了水,1736座寺庙实现了通信覆盖。上述做法()①表明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②保障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③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有利于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西藏自治区划拨专项经费,大力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③正确;不能体现出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①错误;材料中提到国旗、报纸、文化书屋和广播电视全覆盖、通信覆盖等这样有利于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④正确;至于保障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与材料不符合,②排除,因此本题选D。

15.[2015·江苏高考]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内地西藏班中学也开设藏语文课;西藏地区现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座,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都循例举行各种活动。由此可见()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体现了各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权利,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①正确;西藏地区现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座,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都循例举行各种活动,体现了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点,③正确;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错误;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④错误,故答案为A。

16.[2015·浙江高考]我国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后者意味着,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②对宗教教义作出与唯物主义一致的阐释 ③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④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方针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选项观点错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能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能要求其对宗教教义作出与唯物主义一致的阐释,故排除。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入选。

17.[2014·天津高考]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47个聚居民族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前所未有。正是这种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这表明()①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错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④说法错误;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该题选C。

18.[2014·安徽高考]“历史告诉我,在多民族国家,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民族解放,才能建设好国家,才能有幸福生活。”这说明,民族团结是()①社会稳定的前提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内容 ③民族平等的基础 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④应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②表述错误。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③颠倒了二者关系,不选。据此,该题正确答案为B。

19.[2014·全国卷Ⅰ]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2010~2012年,中央财政对8个民族省区(即5个自治区和青海、贵州、云南3个省)的转移支付总额达26055亿元。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①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 ②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的措施 ③协调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表现 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此举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与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无关,①排除;此举并未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②排除。故答案选D。

[题组三 模拟小题] 20.[2017·广东揭阳一中、潮州金山中学联考]近年来,西藏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创新“合作社+能人+贫困户”“党支部+能人+贫困户”等精准扶贫模式,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农牧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西藏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西藏精准扶贫()①增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②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贯彻了共享理念,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有利于消除各民族经济生活的差异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西藏精准扶贫带来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与民族区域自治无直接关系,是当地采取了正确的扶贫方式的结果,排除②;④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21.[2017·衡水中学摸底]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民族地区发展基础一般较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而且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经济状况分布更加错综复杂,民族地区更需要精准扶贫。党和国家之所以强调民族地区更需要精准扶贫,是基于()①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④保证民族地区都充分享有自治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民族地区发展基础一般较弱”“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经济状况分布更加错综复杂”这些信息说明党和国家之所以强调民族地区更需要精准扶贫,是基于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要求,是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的要求,②③正确,①④与材料信息无关。

22.[2016·浙江高考最后一卷]荀子说过“民齐者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各族人民利益,需要统筹各方诉求。从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看,这启示我国要()A.坚持民族团结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坚持民族平等以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 C.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以达成民族平等 答案 A 解析 民齐者强,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A符合题意;B中“确保”说法绝对;C表述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其特定范围,不是在全国;D错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23.[2017·石家庄二中月考]2016年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作的政协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宗教慈善、培养宗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加强同民族宗教代表人士的团结联谊等方面的内容。3月4日,宗教界委员围绕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进行分组审议。这说明()①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②我国依法保护各种宗教活动 ③我国积极引导宗教界人士为社会作贡献 ④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排除①;我国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不是各种宗教活动,排除②。

24.[2017·江西高三调研]近几年,新疆自治区和各地(州、市)普遍开展“五好宗教人士……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勤劳致富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模范。与此同时,宗教界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在安老助学、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这说明()①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宗教活动受国家保护 ②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宗教界能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④人人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对宗教界合法权益和宗教活动的保护,排除①;新疆评选表彰宗教人士和宗教活动场所,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表现,②正确;宗教界在公益慈善事业中作出了贡献,表明了③;④错误,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是坚持民族平等的表现和要求而不是基础。

25.[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2016年4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有利于()①保障我国信教群众和组织的基本政治权利 ②促进我国宗教界与其他国家宗教界平等友好往来 ③促使我国信教群众自觉主动放弃宗教信仰 ④使我国宗教团体或组织免受外国宗教势力的干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排除①;③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说明我国宗教事业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外国宗教势力不得干涉我国的宗教事务,但宗教界之间的平等友好往来国家还是支持的,故本题答案选D。

[题组一 高考大题]近三年高考材料题没有涉及

[题组二 模拟大题] 26.[2016·湖南省长沙市月考]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材料二 2015年2月,国家民委公布,2014年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取得了新成就,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上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民族8省区GDP(国内生产总值)总计64533亿元,增速为10.7%。(民族8省区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省。)(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答案(1)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2)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繁荣昌盛的基石;③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政治保证;④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爱教同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坚决反对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27.[2017·淮北一中、天一中学质检]一项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淡薄,被动参与人数较多等问题;在民族地区的公共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公民参与的社会地位不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非制度化等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政治参与对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案 ①有利于决策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决策的实施;③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维护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社会稳定国家统一;④有利于完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的各项政策,促进民族合作的健康发展;⑤有利于民族地区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三篇: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部分政治生活专题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考点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点题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式成立,负责管辖审理跨行政区划的民商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③提升司法公信力 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有利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提高司法公信力,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①④材料没有体现。

2.2014年5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对省政府进行专题询问,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近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答复,询问过程通过网络全程直播,使公民对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情况有了更多了解。这体现了()①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管理 ②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表决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④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对省政府进行专题询问”,体现了人大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③符合题意。“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近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答复”,体现了政府对人大负责,也对人民负责,④符合题意。①②材料体现不出来。

3.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写给代表委员的几句话。其中直接反映人大代表与人民关系的是()①今天,你来到这里,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②少些空话套话,多些诤言良言;少些雷人雷语,多些常识之论 ③你来北京,是来监督政府、参政议政的,不是来聆听指示、汇报心得的 ④“赞成”是你的权力,“反对”也是你的权力,这权力,来自委托于你的人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有责任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故①直接体现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正确;④中“这权力,来自委托于你的人民”直接体现了人民与人大代表的关系,正确。②主要体现的是对人大代表自身素质和态度的要求,③强调的是人大代表与政府的关系,均排除。

4.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761票赞成、81票反对、33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这说 1 明()①全国人大代表有决定权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审议权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决定》内容是关于法律修改的,属于行使立法权而非决定权,①排除,②正确。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③错误。人大表决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④正确。故正确答案选C。

5.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出台《关于改进完善专题询问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围绕社会普遍关注和人民群众期待的重大问题,每年安排1至2位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审议意见并回答询问。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①制定法律,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②积极履职,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③与时俱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④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题干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旨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政府进行监督,故①③与题干主旨不符。②④是全国人大常委员对政府的监督及其意义,故选C。

6.在下列“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模拟情境中,“我”的行为不当的是()A.当我被选为人大代表后,在人大网站专门开设群众信箱征集各方面意见 B.当我调查到某工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时,立即拿出代表证要求厂家停产整顿 C.当我调研发现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时,在人大会议上联名提出相关议案 D.当我了解到规划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时,在人大会议上联名向该局提出质询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人大代表的职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人大代表的职权。本题要求选出人大代表不恰当的做法,人大代表具有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但不能直接行使行政权力,B项中人大代表要求厂家停业整顿,就是越权行使了行政权,是不恰当的;A项说明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民主,C项是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D项是人大代表行使质询权,都是正确的。

7.为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国家拟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这项改革应经历的程序是()①相关部门组织个别地区进行试点 ②各地全面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司法》修正案 ④国务院公布《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国家拟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为背景,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的能力。正确的程序应当是先试点,然后修改相关法律,政府部门制定实施方案,最后具体实施。故正确选项为B项。

8.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2015年8月经调整后再次公布。调整后的立法规划一、二类项目从原有的68件增至102件,实际增加了制定能源法、房地产税法,编纂民法典等34件项目。此次调整将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的立法项目增列入立法规划。从材料可以看出,全国人大常委会()①保证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 ②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③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④强化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和形势的变化调整立法规划,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故②③符合题意。①与材料无关;党对立法工作起领导作用,故④说法有误。

9.2015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分组审议《代表法修正案(草案)》,车光铁委员提出,建议此次修改代表法,针对人大代表述职制度、履职监督、奖优罚劣、退出机制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有效激发人大代表履职的活力和动力。这表明()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立法权 ②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坚持对人民负责 ③人大代表有权监督政府行为 ④人大代表行使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代表法修正案(草案)》,故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监督政府的问题,故③不选;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是政协的职能,而非人大代表的权利,故④不选。

10.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了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体现了()①宪法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之一 ②我国国家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享有审议权

④各国宪法都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向宪法宣誓,体现了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①应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②可选;审议权属于人大代表的职权,③错误;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才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④不选。11.从“问粮”“问医”,到“问房”“问水”,再到“问扶贫”“问养老”,自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亮相”以来,这种针对性、实效性强的监督形式,每每开展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专题询问,正在从尝试走向常态、走向机制化。材料表明()①全国人大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领导力量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行社会建设的职能 ③全国人大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的新形式,并已走向常态化和机制化,故③④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领导力量,故①不选;社会建设是政府的职能,故②不选。

12.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决定依据2015年1月1日前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对正在服刑、释放后不具有现实社会危险性的四类罪犯实行特赦。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重启特赦,说明()①我国对罪犯实行越来越宽松的教育改造制度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对一些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四类人员的无罪释放 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对四类罪犯实行特赦,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决定权,这次特赦有利于我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也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我国在法律实践中对罪犯的制裁与教育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③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法律和监督法律的实施,但不能直接进行审判活动,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判定有关人士的有罪或无罪,故选B项。

13.2015年8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分组审议《代表法修正案(草案)》。《代表法修正案(草案)》增加规定:县级人大常委会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定期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原选区选民报告履职情况。此规定()①能进一步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 ②有利于人大代表履职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③有利于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监督,增强责任意识 ④彰显人大代表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代表法修正案(草案)》增加的规定,要求人大代表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健全,①③符合要求;②与题意不符;④错误,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故选B项。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人大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②党要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③党要积极支持人大独立自主地履行职权 ④在必要时候党可以直接干预人大的工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人大要接受党的领导,党应积极支持人大独立自主地履行职权,①③正确;政府要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②不选;党不能直接干预人大的工作,排除④。

15.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4年1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等8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期间,共有19512人次在网上提出62315条意见,对草案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今后,不论是法律草案初审稿还是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使公众有更多机会发表看法。

据材料,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合理性。答案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有助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或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利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推动依法治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是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表现,也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提供了平台。因此,解答本题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民的角度调用教材相关知识分析开展上述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出现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件和犯罪行为频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材料 2009年,我国将公民个人信息纳入刑法保护。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012年上半年,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抓获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1700余名。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个人信息管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要遵循安全保障等原则,在收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指纹等个人敏感信息之前,要得到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确授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答案 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不仅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也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人大要制定和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监督法律的实施。政府要履行保护公民个 人信息的职责,健全保护机制,依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解析 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公民个人信息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二是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对个人和社会不利。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措施,从人大角度看,要强化立法和监督法律的实施;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要依法履行职能,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结构关系经济、社会、家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省老年人口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期,人口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要求修改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日益强烈。

2013年11月,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调整生育政策。“201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建议省人大尽快修订我省的计划生育条例,地方在执行上才好‘有法可依’。”省人大代表、德阳市副市长钱书模表示。无独有偶,省人大代表翟峰也指出,当前放开“单独两孩”存在着障碍,我省应尽快启动实施修订工作。为此,他联合多名代表一起递交了关于修改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议案。2014年3月26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对《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十四条第二项修改为:“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

二、删去第十四条第三项、第四项、第八项。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解读四川省“单独两孩”政策的落地过程。

答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单独两孩”政策,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②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具有立法权、决定权。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和立法权,为我省“单独两孩“政策的落地提供了法律保障。③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行使提案权。省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使政策得以修改,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解析 本题涉及的知识要点很多,既有宏观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涉及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和决定权、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等。本题给我们的启迪是整合好核心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从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人大的权力、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和活动原则)、为什么(实行的原因和意义)和怎样坚持和完善的角度进行整合。

第四篇: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在内容上既是上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学生现实政治生活的重大主题。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因为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作保障。我国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本单元从政治制度层面阐述了上面两个单元有关知识的根据和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实际所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它不断得以巩固和完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于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国家政治生活密切联系。宗教无小事,宗教政策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因此,教材安排了有关国家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这一重要知识内容,把学习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包括“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三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讲述我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有: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及其履行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等。这些知识是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知识。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知识。

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讲述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关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讲述的主要内容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

关于我国政党制度,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讲述的主要内容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建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主要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和认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教育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课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的第七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

3.7 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即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新型的专政;认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知道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以及“一府两院”各司其职;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2.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可区分为三个维度加以说明,现分述如下。

(1)知识目标。

○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 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 了解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能力目标。

○ 提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如分析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运用事例说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

○ 增强搜集、提炼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中或网上查阅、搜集、提炼有关人民代表大会活动的有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确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 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

○ 培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1.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引言是课的导入,起承上启下及提示重点的作用。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是讲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下设三目。

第一目“人民怎样当家作主”是本框的情景导入。教材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及活动,提出的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本框的教学内容。

教材安排了一组反映人民代表大会活动的照片及文字说明,包括人大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等。这几幅图片反映的内容,就是我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中公民可上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反映了人大与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

本情景导入的设计意图主要有:一是导入新课,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及其组成人员;二是引导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三是引导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

探究与分享所设的三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由公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并由人大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每幅图片反映的内容,提示学生归纳图片内容反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及性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源于人民并惠于人民。

第二目“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情景分析,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的系统表述。它阐明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第三目“肩负着人民的重托”,讲述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讲述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下设三目。

第一目“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是本框的情景导入,通过四个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活动。其中,包括人大行使任免权、立法权、监督权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反映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法院关系的材料。第一个镜头反映的是人大代表通过质询行使监督权;第二个镜头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第三个镜头反映的是人大行使监督权;第四个镜头反映的是人大行使任免权。这一框的图片材料与上一框的图片材料有内在的联系,二者合并在一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我国的政权机关组织形式。

设计本情景导入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更具体地了解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国家机构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等组成的;二是让学生了解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探究与分享所设的三个问题是要求学生认识我国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这些问题层层递进,涵盖了本框的教学内容。

第二目“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的系统表述,对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概述,主要讲什么是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体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等。

第三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是对上面内容的延伸和归纳,主要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国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本目要达到引导学生认同和拥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自觉地维护这个制度的教育目的。

2.探究活动的设计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基本知识,三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问题答案要点

○ 对照示意图,联系第54页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活动的图片,说说图

1、图

2、图4分别表示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哪项职权。

图1是全国人大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全国人大履行决定权和监督权。《政府工作报告》既有对上一工作的评价,又有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对其是否通过含有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的内容。图2是全国人大选举国家主席,这表明全国人大行使任免权。图4反映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

教学提示

○ 指导学生阅读图示介绍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四大职权及具体内容。

○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相关知识,指认教材第54页图片所反映内容表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哪一项职权。

○ 教师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其中要说明的是,关于人大行使监督权问题,教材中指出:监督权的内容有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由于我国乡、镇一级的政权机关不设“两院”,故对“两院”的监督,仅是县以上的各级人大拥有的职权。

人大代表如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人大代表的活动情况,二是让学生明确人大代表通过什么方式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三是让学生归纳人大代表应履行的职责。

问题答案要点

○ 细阅上述资料,评议其反映的内容。

镜头一反映的是人大代表享有提案权;镜头二反映的是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修改和通过,表明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并表明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和表决权;镜头三反映的是人大代表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反映群众的呼声,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 自制图表表述:“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这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即包括人大代表的职权和责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其中,履行什么职责指的是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协助宪法与法律的实施、努力为人民服务等;这个职责源于人民的委托;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意义是确保国家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负责;人大代表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监督等。

教学提示

○ 本探究活动是开放性的,教师应允许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多视角的,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学生表达不准确的地方要加以纠正。

○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按照教材中关于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两个方面的内容回答。

我国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的意义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一府两院”之间的关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我国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三是使学生懂得我国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意义。

问题答案要点

○ 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联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你认为对“一府两院”的关系作出上述规定有什么意义?

①我国国家机关的构成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②我国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③我国政府与司法机关存在相互监督的关系。

④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等的干涉,有助于维护法制的尊严,保证司法的公正并有利于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教学提示

○ 引导学生阅读名词点击,使他们了解我国的行政机关、法院、检察院。

○ 引导学生阅读插图及文字说明,强调法院、检察院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法律规定。

○ 可联系第二单元关于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知识,讲解政府与法院、检察院的关系。

○ 教师小结,强调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既有助于保证司法的公正,也有助于实现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通过图示了解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二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家机关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权力体系,三是使学生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

问题答案要点

○ 分析图表,探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权力体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体系”是二者的区别,但这个“国家权力体系”又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这是二者的联系。

教学提示

○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各国家机关的性质,引导学生明确图示表明中央国家机关是一个国家权力体系,它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产生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构成我国完整的国家权力体系。

○ 教师要点明我国国家权力体系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二是让学生运用实例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三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答案要点

○ 请你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结合你所了解的事例,对上述结论作出说明。

可参照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精神进行小结。第一点,主要是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和权利;第二点,主要强调能广泛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三点,强调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工作;第四点,强调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职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团结。

教学提示

○ 引导学生找出例证,逐一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分析说明时应从教材归纳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内容入手,并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公民享有的广泛民主、自由、权利,政府为人民服务,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五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等加以说明。

○ 答案应是开放的,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 教师小结,可按问题答案要点加以归纳。

3.教学提纲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3.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

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2)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国家权力体系。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是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地位。讲授这个问题要讲清如下几点:人民代表大会是如何产生的,这说明了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了我国完整的国家权力体系;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通过分析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可以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2.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教材把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归纳为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这是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作出的概括。但宪法赋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有差异的。例如,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国家的立法机关,有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及其人大常委会虽有立法权,但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这里必须明确,上述单位是授权立法,并不是立法机关。而县(不含民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都没有立法权。又如,关于监督权。教材讲的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乡镇一级并不设两院,因而乡镇一级的人大并没有这方面的职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他政治制度均由它创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讲解这个问题要讲清如下几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见疑难问题阐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关于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地位,胡锦涛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概念,由此可见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地位,因此应重点加以分析。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组成整个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制度,而且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的关系的制度、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的制度,以及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职权划分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民主选举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特征。这种选举实质上是一种委托,把本来属于人民的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由这些代表去代表他们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可以依照法定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主要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国家权力,而通过选举产生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把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分别授予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使。这些国家机关的合法性由人民代表大会确认,它们不能脱离或违背人民代表大会的意志。

○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实行适当分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工作联系关系和一定的指导关系。国务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领导关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决定的事情,地方必须遵照执行,同时给地方充分自主权。

○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问题。

在中国,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作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四、疑难问题阐释

1.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其中,集中必须以民主为基础,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民主也不是无政府主义的,必须以集中为保障,才能集中统一人民意志,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看,我国的权力机关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因此,它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表明,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又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其次,就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即国家机关之间的横向联系)而言,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样不仅便于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通过各国家机关在职责上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一致的工作,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这也体现着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最后,就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而言,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因为中央国家机构制定的宪法、法律和法规等,反映了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利益,所以,各级地方政府执行宪法、法律和法规及中央国家机构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决定,确保了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必须照顾地方的特点,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一方面,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地方要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中央某些权力适当下放,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过多地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甚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种不良倾向应加以纠正。所以,这也是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问题。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表明,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选举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统一管理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其一,人民群众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其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居首要和全权的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产生的所有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没有它,人民民主专政就无法实现。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特别是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然而,我国是有13亿人口、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国,人民不可能一起开会讨论问题决定国家大事。因此,必须有一种制度既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能克服和消除由人民直接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引起的困难。我国所建立的代议制的民主共和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是最为理想的一种制度。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由它集中的意志,代表人民去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在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它要向人民负责并报告工作,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有权撤换自己选出的代表。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正确地反映我国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实现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巩固工农联盟,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以及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能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根据人民的实际需要,及时确定大政方针,作出决策,完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就很难通过自己的代表切实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便无法实现,我国也就不成其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了。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或间接创建的。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始创的一种国家性的政治制度,它的建立先于我国其他的国家管理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由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和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所创建的,它的建立没有依靠以前的任何制度,是我国最先创建的一种国家性的政治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赖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经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居首要和全权的地位。它拥有最高立法权。凭借这项权力,它可以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建立包括立法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有关国家生活的制度,如财经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兵役制度、选举制度等,而且这些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赖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损害,其他各项国家制度也必然受到损害。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削弱,人民代表大会不能按时召开,导致国家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失去了依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恢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国各项管理制度走上了正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任免权,凭借这项权力,它可以组织建立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军事机关、法院检察机关,并把它们置于自己的领导和监督之下。这项权力的运用及其与立法相结合,就可以建立国家的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还可以直接批准或者授权批准其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各种制度。它拥有最高决定权,可以根据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要,建立它认为必须建立的各种制度。例如,我国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就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祖国统一大业的实际需要确立的。凡此种种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其他管理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着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全貌。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比较,其他制度都只是表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局部或侧面,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够体现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区别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

第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第三,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权力机关,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4.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具体说,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有四层含义。

第一,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不能离开法律规定来讲独立审判。

第二,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是指人民法院作为一个整体在行使审判权上是独立的,即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的干涉,既不是审判员独立审判,也不是合议庭独立审判。

第三,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但并不排斥国家权力的合法干预。各级人民法院必须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接受它的监督。当然,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并不是干涉人民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审判。上级人民法院有权通过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各级人民检察院有权以抗诉的形式监督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

第四,人民法院的审判权不受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不排斥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如向法院推荐干部,而不是由党委包办审案等。

人民法院贯彻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可以使人民法院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独立活动,在审判工作中不受法律以外的任何势力(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和影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地对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决。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行政官员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审判的事情仍时有发生。例如,某位领导的亲属犯了罪,这位领导亲自写条子要求法院将其无罪释放,并允诺如果法院办成此事,将给法院以优厚的回报。但是,法院的工作人员秉公办案,拒绝了这位领导的请求与好意,于是,法院的办案经费便被莫名其妙地卡掉了。原来,是这位领导公报私仇,从中作梗。又如,当某法院要求当地政府退还非法占有的土地时,当地领导不仅无视法院的判决,而且还振振有词地教训法院:“你们吃我县上的,喝我县上的,花我县上的,不为我县办事,算个什么法院?!”再如,有的法院院长的全部工作,就是在白天接待各种手持某某领导签名、批示的条子的人,晚上忙不迭地招待亲自登门造访的各级领导,天天听着重复了许多遍的话“帮忙查一下卷宗”、“能不能手下留情”等,面对这些比自己级别高的领导的要求,这位法院院长既不敢直截了当地顶撞,怕因此得罪了领导,也不愿昧着良心允诺不合理的要求,为此,他左右为难,叫苦不迭。

以上种种现象并不少见。这说明,切实贯彻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才能保障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严肃性,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5.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法律监督权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并不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进行全面监督,只是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所有公民的活动是否违反刑法、构成犯罪实行监督,以及围绕刑事案件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近几年,检察院对法院的民事审判和行政审判活动开始开展法律监督。

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法纪监督。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法律和政策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直接受理的贪污案件、渎职案件以及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案件,进行侦查。

第二,侦查监督。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侦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于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审判监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出庭支持公诉,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四,监所监督,也称劳动改造监督。对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人民检察院只有独立行使法律监督权,才能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镇压一切危害国家的活动,打击各种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统一,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维护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生产、工作、教学科研等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和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合法权利,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守法,从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五、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质询权

质询权是指法律所规定的特定人员(如人大代表)享有对国家机关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的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的全国人大代表享有质询权的主要内容是:有权提出质询案的人,只限于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代表的质询案只在全国人大开会期间提出,委员的质询案只在常委会开会期间提出。质询案的提出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可以书面提出质询案,由主席团决定交受质询的机关答复;在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质询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受质询的机关答复。)受质询的机关指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质询的代表和常委会委员有权要求受质询单位作出必要的口头或书面答复。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二)资料选辑

1.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节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五年来共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法律草案、法律解释草案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106件,通过了其中的100件。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29件,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性法规7 000 多件。

目前,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做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基本前提。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作为立法基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立法条件比较成熟的立法项目作为立法重点,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加强经济领域立法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在制定新法律的同时注重现行法律的修改完善,一批重要的立法项目相继完成。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把党的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宪法,成为我国宪政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把党和国家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立法原意,对基本法及其附件有关条款作出解释并通过相关决定,对保障基本法正确实施、推进香港民主健康发展、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定监督法,完善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形式和程序,有力地推动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依据宪法精神,制定物权法;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制定企业破产法;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反垄断法;还制定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修改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制定了企业所得税法,三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作出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可再生能源法,修改了节约能源法,审议了循环经济法草案等。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制度,事关劳动者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领域立法的一个重点。2007年,常委会先后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审议了社会保险法草案。针对社会领域代表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修订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目标确定下来。还修改了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了公务员法。

立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活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做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保证。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宪法为依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精神,正确处理立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物权法的立法工作,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投入很大精力,做了大量工作,对原草案作了重大修改。经多次审议,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物权法。监督法涉及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从六届全国人大开始酝酿,到颁布实施历时20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草案作了重大修改,调整了监督法的适用范围,重点规范了各级人大常委会最为关注、最希望规范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前两届工作的基础上,重新起草了企业破产法草案,并就优先清偿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用等重大问题,在与国务院及有关方面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作出特别规定,切实维护了破产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是做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途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有效形式。一是先后将物权法草案、劳动合同法草案、就业促进法草案和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二是举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历史上第一次立法听证会,就修改个人所得税法涉及的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问题,直接听取公众和有关方面意见。三是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印发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和单位,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征求意见,对法律草案中专业性强的问题,召开论证会,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四是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重要法律草案在大会审议前,组织代表提前审阅和讨论,充分听取代表意见,修改完善法律草案。五是认真执行审议制度,对于法律关系复杂、分歧意见较大的法律草案,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在各方面基本取得共识后再提请表决。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劳动合同法、居民身份证法等法律草案都经过4次审议。物权法草案先后审议了8次,这在我国立法史上是空前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突出监督重点,不断完善监督方式,努力增强监督实效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又一重要职权。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监督工作思路,不断深化对人大监督工作的认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取得了党和人民满意的效果,也为监督法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实践基础。五年来,共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1个专项工作报告,15个决算、审计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由副委员长带队,就22件法律的实施情况组织了25次执法检查;受理群众来信47万多件次,接待来访21万批次。

人大监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增强实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人大监督工作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相扣、与人民群众普遍呼声息息相应。根据党的十六大以来的重大战略部署、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确定监督重点,选择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不断充实监督内容,使人大监督工作更有深度、更具实效。常委会在加强对预算、计划和宏观调控等经济工作监督的同时,主要对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开展监督: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解决“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促进公正司法,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

──针对近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2004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执法检查。2006年结合审议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听取和审议普及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专项工作报告。2007年又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针对水污染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采取多种形式、连续不断地跟踪监督。2004年听取审议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2005年对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进行执法检查;2006年结合听取审议水环境形势和水污染防治的专项工作报告,再次检查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情况;2007年结合听取审议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又对淮河、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发挥代表作用,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发挥代表作用,形成和完善了一套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的制度和办法,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共办理代表议案3 772件,代表建议29 323件,邀请代表663人次列席常委会会议,1 700人次参加执法检查和立法调研等,组织代表5 354人次参加专题调研、9 000人次参加集中视察,举办代表培训和专题研讨班14期,共有1 050 名代表参加培训。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作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举措,为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创造条件。一是在继续办好形势报告会和向代表寄送有关公报的同时,大幅增加向代表提供书面材料的种类,帮助代表更多地了解全局的情况。二是在大会前组织代表审阅和讨论准备提交大会审议的重要议案和报告,并根据代表的意见对报告和议案作出修改。三是扩大代表对常委会活动的参与,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邀请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代表,从原来的每次10名左右增加到40名左右;参加常委会执法检查和立法调研等活动的代表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四是在继续组织代表集中视察的同时,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统一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共形成490篇调研报告,许多调研成果在国家重大决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加强代表履职培训,编写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读本,还在省级人大常委会机关设立全国人大代表联络处,增加代表活动经费,代表服务工作得到加强。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增强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实效作为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环节。代表议案在立法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一是制定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时,充分考虑代表议案提出的立法项目。共有2 177件代表议案涉及的92个立法项目列入了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二是起草和审议法律草案时,邀请提出议案的领衔代表参加,并充分听取相关代表的意见。共有1 132件代表议案涉及的48个立法项目已经审议通过,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通过的法律中得到很好体现。三是对代表议案比较集中的食品安全法等立法项目,督促有关方面抓紧起草,及时提请审议。四是以内容比较完整、质量比较高、立法条件比较成熟的代表议案为基础,经过规范完善直接形成法律草案。

代表建议办理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一是在加强综合分析、实行统一交办的基础上,将代表反映比较集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办理重点,由有关专门委员会负责督办。二是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代表建议,由主办单位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参加,共同办理。三是加强与代表沟通,注重办理实效。从2005年开始,常委会每年都听取和审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情况的报告,并将报告印发全体代表。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正在抓紧解决的比例,2007年已达到76%。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程

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半个世纪,留下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从起步到遭遇曲折,再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足迹。下面我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确立和五十多年发展进程中标志性事件进行梳理。

○ 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

第一个重要会议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是中国人民流血牺牲,为民主奋斗,历经数十年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是我们党长期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标志着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开端,为建国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开拓了一条光辉的道路。

○ 1953年3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人大选举法诞生。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主席的选举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选举法是新中国第一部规范选举活动的法律,标志着人民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开端。

“选一个好代表,把咱的心愿交给他”,这是当时选举法颁布后在百姓中广泛流传的一句民谣。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后具有奠基性的伟大事件,标志着我国在实现民主政治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热情。

○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其重要议程是制定宪法。经过三天热烈讨论并经无记名投票,宪法草案获得全体代表一致表决通过。此次会议上还通过了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五个组织法。

会议选举产生新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以全票当选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董必武当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国家主席毛泽东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共和国一切国家权力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它预示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由此掀开崭新篇章。这次会议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它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由此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果断地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着重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它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宪法和在此前后制定的选举法、组织法等,根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和我国的实际,对于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规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选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差额选举。1979年制定的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不仅各级人大代表要差额选举,而且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也要差额选举。与此同时,规定了选民或代表联名提候选人的制度,改变了过去那种“上面提名单,下面画圈圈”的做法。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绩,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选举的民主程度。

○ 1979年:七部意义不凡的法律破茧而出。

1979年7月1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驱散了“文革”阴霾,1979年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七部法律破茧而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提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成“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违法”,领导人说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他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七部法律是在以彭真为主任的法制委员会日夜兼程的努力之下,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草拟完成的,创造了世界立法史上的奇迹。

五届全国人大的立法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拉开了序幕。此后,中国逐步进入了立法快车道,立法理念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变化,集中体现为:确认公共权力与保障公民权利并重;效率与公正并重;实体立法与程序立法并重。同时,立法方式走向开门立法、听证立法,立法过程更加透明、民主,立法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出台,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立法制度建立起来。

○ 1979年7月:县级以上地方人大首次设立常委会。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地方组织法和《关于修正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确立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是一项被载入史册的政治体制改革之举。它改变了我国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不分的状况,保证了人大工作的正常运行,增强了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监督,进一步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到1981年底,全国2 756个县级单位全部建立了人大常委会。地方人大在立法、监督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成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丰富完善的重要见证。

○ 1982年:制定新宪法和之后的四次修宪。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定修改宪法,组成了阵容强大、精英荟萃的宪法修改委员会。修改、讨论工作历时两年之久。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 037票赞成,3票弃权,通过现行宪法。

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

1988年4月12日,七次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增加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修宪,做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要修改。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宪,增加“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要内容。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增加“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

1982年宪法是在1954年宪法基础上,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特别是“文革”的深刻教训,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而制定的。它体现着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此后进行的四次修宪,每次修正,都是对原有认识、旧有体制的突破,体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宪法与改革呈现了一定程度的互动状态。由于某些旧的体制、制度被突破,使释放出来的生产力更加生机勃勃,经济和社会更加协调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也不断拓宽。

○ 1982年宪法第一百条:地方立法的正式开端。

1979年11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通过《关于边境管理安全保卫工作的通告》等三项地方性法规,开了地方立法先河。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一百条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1986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把地方立法权加以延伸,扩大到省会市等。

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报告。其中讲到中央与地方关系时说,各省直属中央是对的,但由此取消了地方的特殊性,结果并不那么好。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人主张在不违背宪法和中央的方针、政策前提下,地方可以搞规章、条例。地方立法权问题浮出水面。但1957年后,这个问题没有能从法律制度上得以解决。直到1982年,它才成为一项重要的宪法制度。

1982年宪法第一百条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次建立了地方立法机制,这实际上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的重大举措。以此为发端,地方立法空前活跃。对于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项改革、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 500余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1987年:八亿农民步入世界最大的民主训练班。

198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草案提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试行法”的名义出台。11年后,经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上升为正式法。其中规定,农村在村民自治中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由全村有选举权的村民以直接、差额、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并可视其实际表现依法罢免。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都交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这部法律在我国农村初步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民群众在基层直接行使政治民主权利和经济民主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更深远的意义是,它使中国广大农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训练班。河南一个村办厂,赚了钱,干部说要买两部好车,村民开大会说“不”,应该修条马路,让大家受益。福建龙溪一个村的村民选举时,到了中午12点,不回家做饭,饿着肚子也要等着开票。正是在这种选举热情下,出现了一个个农民自选的当家人。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之为“了不起的民主实践”。

○ 1954年至今:一年一次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1954年9月23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向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当时,人大代表先后发言,既肯定了政府的工作成绩,也对政府工作的缺点和不足提出批评。9月26日,大会通过决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

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由此开创了涉及国家经济建设计划等重大事项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决定的先河。这以后,重大事项都依法定程序提交人大或其常委会讨论通过。

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防止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滥用,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在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人大的监督是层次最高、效力最大、权威最高的监督。听取并审议工作报告,是各级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宪法和法律还赋予人大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对财政预算工作监督的加强和透明化,表明人大对政府经济工作的监督形成了经常性、制度化机制,代表们真正替老百姓看紧政府的“钱袋子”。

○ 香港、澳门两个基本法:为“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提供法律保障。

1990年4月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获得通过。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由此,确立了香港的基本政治体制。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于1993年3月31日通过。

香港、澳门基本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全国性法律,在香港、澳门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它对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作出了全面的规定,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任何法律都不得同基本法相抵触。两个基本法是史无前例的法律。它们把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用法律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并在香港、澳门成为现实。

○ 2003年3月:人大常委会里来了年轻人。

2003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出了159名常委会委员。令人瞩目的是,一批年轻的专业人士被选进常委会,使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人员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原来的身份大多是政府官员、学界精英,共同特点是年富力强、学识精深。

伴随着民主政治的前进步伐,各级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在少数。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年轻委员进入人大常委会,为人大常委会注入了青春活力,对提高全国人大的立法质量和监督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代表不仅把人大代表的称号当成一种荣誉,更是为民代言,行使当家作主权利。

3.健全人大组织系统所采取的措施

自从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后,经过一段实践,发现在组织机构上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经常性的立法、监督等工作没有机构去管。而人民代表大会能否真正有效地行使好宪法赋予的职权,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组织是否健全。

1957年上半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方案,主要是:全国人大增设常设委员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赋予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的立法权。但因后来的反右斗争被搁置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研究借鉴外国有益的做法,在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系统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 规范代表名额,提高代表素质。

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曾对各级人大代表的名额作出了规定,当时代表人数不多。但后来代表名额不断增加。例如,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由1 226名增加到3 500名;省级人大代表名额中,超过1 000名的就有6个省,800至999名的有13个省,最少的省也有450名。邓小平说,人大代表名额不要太多,太多了流于形式。1986年修改选举法时,本来准备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作出规定,适当减少一些名额,为此提出了方案,但因意见有分歧,没有写入法律。直到1995年再次修改选举法时,才在1986年方案的基础上,把代表名额规定下来。同时,中央提出,要提高代表素质,改变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大代表应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议政能力,不能单纯作为荣誉职务照顾安排。

○ 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

根据1954年宪法的规定,地方人大不设常委会,作为地方政府的人民委员会既是地方人大的执行机关,同时也行使地方人大常务机关的职权。这种“议行合一”的体制是学习苏联的,不适合我国现实的需要。1957年3月,彭真提出,为了使我国政治制度和民主生活更加健全,有必要考虑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但这个意见一直没有得到落实。1979年重新制定地方组织法时,各地又提出这个问题。彭真向中央写报告,建议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邓小平立即批示同意这个方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同意后,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组织法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并将地方人民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因为建国初期叫“人民政府”,人民群众喜欢这个名称,后来改为人民委员会是跟苏联学的。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地方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大举措。1979年以来,地方人大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作用,这与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

○ 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制度。

外国议会一般都设有各种委员会。它们认为,议会要想详细、具体地了解政府的工作,以及这些工作的结果,光靠议会的全体会议,无论在专业知识上还是时间上都是不够的。因此,如同政府要设部一样,议会也要设委员会。我国1954年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设立了四个委员会,但预算委员会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只在大会期间进行工作,大会结束后就没有什么活动了。所以,实际上只有两个委员会,一个是民族委员会,一个是法案委员会。1954年下半年,刘少奇提出设立“八大委员会”,并提出了具体方案,但未能得到落实。1975年宪法取消了全国人大设立委员会的规定。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但也没有完全落实。1982年制定宪法时,考虑到我们对专门委员会如何工作还缺乏经验,开始时不要设得太多,以后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所以,最后确定设立六个专门委员会,即民族、法律、财政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外事和华侨委员会。七届时增设了内务司法委员会,八届、九届又增设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1986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规定省级、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也可以设立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在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负责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开展调查研究等。它的工作具有经常性和专门性的特点,可以经常开会,分门别类地讨论问题,对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科学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专门委员会没有最终决定权。

○ 规定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这就是说,实际上多数常委会委员可以是专职的,能够集中精力把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做好。胡乔木在1982年一次关于宪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改变人大“橡皮图章”的形象。人大常委专职后主要是参加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研究、审议和拟订议案,作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党的十三大提出,在逐步实现委员比较年轻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委员的专职化。

○ 建立委员长会议(主任会议)制度。

从1954年宪法到1978年宪法,都没有规定设立委员长会议。人大常委会要开会,由委员长个人决定就行了。现在按照宪法规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人大常委会开会前,由委员长会议集体讨论,提出议程草案,一些重要日常工作也要在委员长会议讨论。同时,地方人大常委会也建立了主任会议,处理本级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委员长会议、主任会议不是一级权力机构,不能代替本级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决定问题。但它对于加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很有好处。此外,各级人大常委会还设立了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提供服务。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已基本形成这样一个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即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行使其职权,决定特别重大的问题;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它的常委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行使其职权,主要是进行立法和监督;在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闭会期间,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办事机构在委员长会议(主任会议)领导下开展经常性的工作,为代表大会和常委会行使职权作准备。这种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有辉煌的业绩,也遇到过一些挫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制观念的增强,必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有一个新的进步。

4.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次”

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中,申纪兰可以说是资格最老的代表,她是中国唯一连续当选一至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总结了人民代表大会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

○ 1953年下半年全国开始的第一次广泛的选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即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选民三亿多人。这确立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构架和格局。

○ 第一次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用“根本政治制度”的提法。刘少奇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宪法草案说明时提出。

○ 通过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9月20日,出席一届全国人大的1 197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宪法草案全部投了同意票。

○ 全国人大第一次审议并批准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9月26日,一届全国人大批准了周恩来作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现在,这已成为各级人大监督政府工作的一种主要方式。

○ 全国人大第一次审议并通过经济建设问题报告。1956年7月,《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经人大代表讨论通过,开创了经济建设计划等重大问题及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先例。

○ 全国人大第一次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计划、预算。从1979年6月18日到7月1日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计划、预算,成为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重要议程。

○ 全国人大通过的第一部公开表决情况的法律项目。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宪法,它成为共和国立法史上第一部公开表决情况的法律项目,成为日后立法公开化、透明化的一个重要起点。

5.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5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泛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有领导、有秩序地向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工作,保证了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50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个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长期以来,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困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可靠制度保证,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第一,必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是亿万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事业,也是异常艰巨和充满挑战的事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要抓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重要环节,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来自于人民,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不断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坚决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第二,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全党同志、全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认真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保证宪法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要加强立法工作,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效率,充分发挥司法制度和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保障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正常秩序。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要认真开展“四五”普法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第三,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明确载入中国宪法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善于运用国家政权处理国家事务。党关于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需要全体人民一体遵行的,要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命,并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国家政权机关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这样做,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与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保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前进。

6.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责、权利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为了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该法规定,各级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该法还明确规定了代表在本级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在本级人大会议闭会期间的活动、执行职务的保障以及停止执行代表职务和代表资格终止等。

根据《代表法》,人大代表的权利主要有:参加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法行使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权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有权参加对所有议案的讨论并集体作出决定;有权共同决定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人选和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有权依照法定程序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案;根据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有权对本级或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并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议临时召集本级人大会议;可以应邀列席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可以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大会议和应邀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大常委会会议;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代表的人身自由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会议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刑事审判;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士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报告;代表在履行代表职务时享有各方面便利的权利;等等。

人大代表的义务主要有: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并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代表应同原选举单位或选民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接受原选举单位或选民的监督;等等。

7.人大代表应当具备的素质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肩负着重要职责。人大代表的素质是指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所具备的主观条件。

代表素质的总的要求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较强的执行代表职务的责任感和能力。具体来说,人大代表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

○ 政治素质。

(1)具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性。

人大代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实事求是的品质。

人大代表要成为人民真正的政治代言人,必须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秉公直言,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

(3)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人大代表要站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高度,认识到自己是人民派到国家权力机关的光荣使者,肩负着人民的重托。要热爱人大工作,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投入代表工作,积极发挥代表作用,努力做一个热心人大工作、不负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人大代表,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而努力。

○ 能力素质。

(1)阅读、表达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人大代表要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其他各项活动,必须能审阅会议文件和各种材料,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人大代表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

(2)社会活动能力。

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就要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要求,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善于把群众正确的意见带到上面来。对明显不正确的意见,要敢于坚持原则,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进行耐心解释和说服。

(3)调查研究能力。

人大代表要注意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只有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8.人大代表深入生活广开思路

2004年春节,浙江省义乌市电视台播放了一则特殊的广告。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通过电视广告公开向市民征集意见和议案,并承诺将市民的心声反映到全国人大会议上。无独有偶,2004年2月初,北京市十名人大代表和五名政协委员通过报纸和互联网,向社会征集议案;2月28日,河南省四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大河报》、河南报业网、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栏目联合开辟热线和网站留言版,向全省征集议案和建议。人大代表深入生活、广开思路,正是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

作为人大代表,不仅要积极参与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同时也要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与选民或选举单位的联系,经常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敢于和善于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这样的人大代表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心声。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节选)

第二章 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

第七条 代表应当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法行使代表的职权。

第八条 代表参加大会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议,审议列入大会议程的各项议案和报告。

代表可以被推选或者受邀请列席主席团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发表意见。

第九条 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议案应当有案由、案据和方案。

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在交付大会表决前,提出议案的代表要求撤回的,经主席团同意,会议对该项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

第十一条 代表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对主席团提名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的人选,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人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人选,提出意见。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及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人选,并有权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代表依法提出的上述人员的人选提出意见。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的人选,并有权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代表依法提出的上述人员的人选提出意见。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人选,提出意见。

代表对确定的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他人,也可以弃权。

第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人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表决通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

第十三条 代表在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可以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有关国家机关应当派负责人或者负责人员回答询问。

第十四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有权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的质询案。

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质询案按照主席团的决定由受质询机关答复。提出质询案的代表半数以上对答复不满意的,可以要求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组成人员,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的罢免案。

罢免案应当写明罢免的理由。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十七条 代表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表决,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也可以弃权。

第十八条 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第三章 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开展闭会期间的活动。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开展闭会期间的活动。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本级或者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协助下,可以按照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组成代表小组。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参加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代表小组活动。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统一安排,对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

代表按前款规定进行视察,可以提出约见本级或者下级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被约见的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或者由他委托的负责人员应当听取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代表可以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要求,联系安排本级或者上级的代表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

代表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

第二十二条 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议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应邀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应邀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

第二十四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并可以应邀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二十五条 代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回答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参加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第二十八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分工联系选民,依法组成代表小组,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

10.公民的网上“旁听”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投资近十万元,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辟山东人大信息网站。这个网站用于直播每次省人代会或常委会会议内容、人大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并专门为老百姓发言预留了一个板块,让社会各界自由发表意见。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三十一次会议,首次通过该网站实现了网上直播,老百姓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在网上“旁听”,并发表意见。

建立人大会议旁听制度,允许民众旁听,就是让具有选举权的公民全程监督人大会议讨论审议议案的过程,直接考察自己直接或间接选举出来的人大代表是否尽职尽责,是否代表了自己的利益,就是让公民直接行使宪法赋予公民对人大活动的知情权和对人大代表的监督权。这项制度一方面保障了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机关活动的知情权,提高了国家权力机关公务活动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便于人民群众监督人大代表工作,拓宽了群众反映愿望与要求的渠道,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五篇:政治生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轮复习学案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高考考什么——课程标准+考纲要求】

一、课程标准

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考纲要求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3.人大代表的产生 4.人大代表的职责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6.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高考怎么考——考情分析+真题体验】

一、考情分析

二、真题体验

◆考点定位1:人民代表大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对“十三五”脱贫攻坚作出了全面部署。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2017·全国卷Ⅰ)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①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②发挥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③优先维护了贫困人口的政治经济权利 ④是完善农村基层群众性组织的重要举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6·全国卷Ⅰ)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8月29日签署特赦令,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特赦令指出,对符合特赦条件的服刑罪犯,经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定后,予以释放,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属于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人民法院 D.中央人民政府 3.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式成立,负责管辖审理跨行政区划的民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

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③提升司法公信力 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6·江苏)某地人民法院依据《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探索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的制度渠道,尝试“1+4”(1名法官和4名人民陪审员)的大陪审模式,主审法官负责法律适用的裁判,人民陪审员行使事实认定主导权。该项改革 ①有利于扩大地方法院的管辖权

②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③有利于人民对司法活动行使监督权

④表明了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2·全国卷Ⅰ)在2012年2月召开的Z市八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上,Z市市长提请关于市口岸局局长的任命并未通过。市长提请任命的任选被人大常委会否决,这说明 ①地方人大是本行政区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行使了决定权

③人大常委会拥有对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权 ④行政权力受到人大常委会的有效制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有关公职人员在“就

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016年10约12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界立法会新当选议员的宣誓仪式上,个别候任议员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应该重新安排宣誓的争议,并由此影响立法会的正常运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就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如下解释: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宣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监誓人面前进行。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12分)

◆考点定位2:人大代表

1.(2017·全国Ⅲ).西藏自治区某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履职13年,共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藏东南博物馆,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 ③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②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行使自治区人大代表的立法权 ④行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4·北京卷)在下列“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模拟情境中,“我”的行为不当的是

A.当我被选为人大代表后,在人大网站专门开设群众信箱征集各方面意见

B.当我调查到某工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时,立即拿出代表证要求厂家停产整顿

C.当我调研发现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时,在人大会议上联名提出相关议案

D.当我了解到规划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时,在人大会议上联名向该局提出质询

3.(2014•江苏)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经代表分组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在全体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的职权是 ①决定权

②审议权

③表决权

④提案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定位3:人大代表大会制度

1.(2012全国大纲)在 2012 年 2 月召开的 Z 市八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上,Z 市市长提请关于市口岸局局长的任命并未通过。市长提请任命的任选被人大常委会否决,这说明:

①地方人大是本行政区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行使了决定权

③人大常委会拥有对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权

④行政权力受到人大常委会的有效制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4•江苏卷)为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国家拟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这项改革应经历的程序是()①相关部门组织个别地区进行试点

②各地全面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司法》修正案

④国务院公布《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3.告别了高歌猛进,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出现增速下滑、增幅缩小、质量提高的阶段性新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微企业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W市人大代表经过调查走访,在该市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经该市人大讨论通过后,将该议案交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单位承办。该市人大常委会第二督办组对该建议的实施进行督办,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助推小微企业发展中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4.(2016·天津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已经持续推进了三年。如今置身天津的人们会欣喜地发现,蓝天白云的数量在渐渐增多,而这背后是社会上下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三年来,天津市人大相继出台了《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015年市环保局派出20个区县工程组,配备了八百多名负责环保监督的“网格员”,设置了二百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布下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天罗地网”;为营造绿色生活环境,广大居民以“社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为主题,纷纷开展了“慎放烟花、远离雾霾”等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

结合材料,说明天津市为实现“蓝天白云”所做的努力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10分)

5.(2014天津高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结合材料,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

【我们怎么办——考点梳理+重难点突破+易错易混+巩固提升】

一、考点梳理

1、人民代表大会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7次主观+选择)①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职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法律地位(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2次主观)

④常设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地方人民代表大会(2次选择)①地位: ②职权:

2、人大代表(6次选择+主观)

(1)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及任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职责(权利与义务)

权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务: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次)(1)地位:(2)含义:(3)基本内容

(4)组织和活动的原则(特点)-----民主集中制 ①含义: ②表现:

(5)为什么:

①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②地位: ③优越性: ④实践证明:

(6)怎样坚持和完善:

◆体系构建

二、重难点突破

1.区分人大的四项职权

2.区分公民的权利、人大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权、政协的职能

3.全面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是什么 ②为什么 ③怎么办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几个主要主体之间的关系

(1)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三、易混易错(五三P110易错辨析)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3.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

5.国家行政机机关、司法机关是人大的职能部门。6.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7.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权力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四、巩固提升

1、为保障食品安全,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某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以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及监管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等为重点的法律实施情况大检查。为做好执法检查的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公开征求市民对食品安全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材料,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人民代表大会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12分)

2、(2015全国卷II 38)税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落实“税收法定原则”,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明确“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

材料二: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1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十大措施确保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

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国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小微企业有216万户,受惠面在90%以上,减税51亿元;享受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有2700万户,减税189亿元。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定位1:人民代表大会

ABCCB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

大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基本法的权力。

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遏制“港独”;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尊严;维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法治秩序。◆考点定位2:人大代表

ABC ◆考点定位3:人大代表大会制度

BB 3.①人大代表履行提案权,W市人大代表经过调查走访,在该市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②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该市人大讨论通过该决定,并监督其实施。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定交由国家行政机关贯彻执行。

4.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天津市人大行使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为环境治理提供法律保障。②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③公民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投入美丽家园建设。(共10分)

5、(1)全国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使《科技进步法》的修订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促进科技进步。

(2)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并完善科技法,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

(3)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行使监督权,保证了《科技进步法》的贯彻实施。巩固提升

1、①行使立法权,提高立法质量,加大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力度,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法律保障。(3分)②行使监督权,依法开展食品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大检查。(3分)③坚持民主集中制,督促有关国家机关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规。(3分)④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听取和反映群众意愿呼声,切实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3分)

2、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坚持税收法定原则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②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坚持税收法定原则有利于完善税法法律制度。③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坚持税收法定原则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防止随意增减税负。④坚持税收法定原则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增强发展活力,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利益。

下载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政治生活第3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政治生活第3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