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22:2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第一篇:12.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由远及近,走近文本观大略

一、导语引路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明朝宪宗成化十九年。有一富家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不爱官位,爱科学,特别是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命令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只听“轰!”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离开地面,升向半空。人群发出欢呼,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摔在万家山上。钱学森说:“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二、明确目标

1.学习本文作为一篇规范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科技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感知整体

1.作者及文体知识简介

贾永,曹志,白瑞雪,都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本文最初发表于2003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讲,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新鲜的;在价值上是大家关心和需要的;并且需要通过新闻工具和其它各种手段进行报道传播。其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目前,我国有5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这就是: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其中,消息是一切新闻报道形式的老祖宗,现代一切新闻报道形式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具体讲有以下主要分类法:

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

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

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

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按照新闻传播的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2.听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翌(yì)年

横亘(gèn)橘(jú)红

九霄(xiāo)酝(yùn)酿(niàng)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

横亘:山脉桥梁等横跨、横卧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4.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写出对课文初步的整体印象。

参考答案: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由外及内,走进文本探精妙

一、自主探究问题

1.标示出全文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圈划出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句。

3.用准确、简明、连贯的语言提炼出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填写表格。同学们围绕以上问题自主探究,再参与课堂讨论,教师点拨、明确,再以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段落 过渡段 结构 主要内容 1-3 3 导语

“神舟”五号发射升空,我国已有能力自主实现载人航天。4-26 4和26 主体

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历程,把国人飞天梦一步步变为现实。27-30 27 结语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迎来圆梦辉煌时刻。

二、合作探究问题 1.本文标题有何特点?

2.本文的标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3.本文的标题是如何很好的总领覆盖正文的内容的? 学习步骤如下:

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 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 4.教师点拨,明确各问题答案 5.课件展示下列内容要点: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导语和结语部分;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主体部分。6.学生课堂接力,上黑板完成以下内容:近半个世纪中国航天技术探索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4-8段)1958年,毛泽东号召搞人造卫星。第二阶段(9段)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

第三阶段(10-13段)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第四阶段(14-17段)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五阶段(18-21段)世纪之交,“长征”系列火箭久经考验。第六阶段(22-26段)九十年代后,“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升空。

三、合作探究问题:

1.“金色的秋日”暗示了些什么信息?

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哪一个词语用的最精准? 3.“神舟”5号发射成功以后会怎么样呢? 学习步骤如下:

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 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 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从文本到自己:

“金色的秋日”暗示了暗示了我们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中“迎来”一词则精准地告诉我们“辉煌”时刻还远远没有结束,也不可能有结束,祖国的航天伟业还需要前赴后继,这就自然为后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后来人怎么办? 5.教师课件展示下列材料,全班齐读其中的文字介绍: 201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事迹

【获奖名片】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

【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黄宏:罗阳用生命诠释了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报国情怀,你倒下了,梦在起飞。

陈小川:战机起飞和英雄的陨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同等的震撼。罗阳是中国知识分子报国情怀的高度凝聚,是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精神后人。中国需要更多的罗阳。

【事迹】

罗阳: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

罗阳,男,51岁,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12年11月25日上午,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12时48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难关难度,难题难点,好像排着队一样。罗阳善于解决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6.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以上两个材料让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看到献身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就意味着奋斗和牺牲,先驱者为此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表率,我们后继者也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四、课堂小结

1.小结语:以上例子昭示了我们的责任:民族飞天圆梦,起点在我们脚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放飞梦想吧……

2.课件或板书展示,重温下列内容: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3.全班起立,齐读《少年中国说》节选内容。◆由内而外,走出文本明学用

一、语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载货

登载

刊载

转载

B.落伍

落选

落枕

落炕 C.直角

画角

口角

角色

D.喷壶

喷泉

喷射

喷嚏

解析:D项中的“喷”都读pēn;A项前一组中的“载”读zài,后三组中的“载”都读zǎi;B项前两组中的“落”都读luò,后两组都读lào;C项前两组中的“角”都读jiǎo,后两组中的“角”都读jué。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静侯

落伍

测试

一鼓做气

B.翌年

开僻

尘封

不同凡响 C.透露

联名

苛可

惊天动地

D.酝酿

横亘

辉煌

耸人云天

解析:A项“静侯”应为“静候”,“一鼓作气”应为“一鼓作气”;B项“开僻”应为“开辟”;C项“苛可”应为“苛刻”。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______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2)就在两千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碧江谷地______,一天内攀登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000米深的峡谷。

(3)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____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

A.延续

考察

进行

B.沿用

考察

提供

C.沿用

考查

提供

D.延续

考查

进行

解析:此题考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延续”和“沿用”都有承接因袭的意思,前者偏指连续,后者除了承袭外,还有使用的意思。①句用“沿用”语意更全面、准确,排除A、D。“考察”“考查”都有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的意思。“考查”侧重表示以一定的标准去检查、衡量;“考察”侧重表示实地调查、深入细致的观察。结合语境,②句应选用“考察”,据此可排除C。另外,③句选“提供”突出了“儿科大夫”行为的主动性、连续性。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解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此成语用在B句中恰到好处。A项中“汗牛充栋”使用不当。“汗牛充栋”本义是形容书籍很多。而A句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很多,用“汗牛充栋”仅表示多是不恰当的。C项中“洗心革面”也适用不当。“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过,也可以说革面洗心。刊物讲究创新,讲究版式的新颖,但用表“彻底悔过”的成语不当,且此句也并未说明“过”在何处。D项中“左右逢源”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此成语重点侧重“做事”,而D项中则强调“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无法落实“做事得心应手”。因而此成语也使用不当。

答案:B 5.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解析:A选项有歧义,一种意思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许取缔市场,一种意思是政府要取缔市场;C项“看不上”既有“瞧不起”之意,又有“收看不到”之意;D项警方表示不满的对象既可以是对报案人表示不满,也可以是对围观者表示不满。答案:B

二、语言运用题

1.请根据下列对联的上联拟写一幅下联和横批。上联:神舟飞天,先驱者呕心沥血圆华夏千年梦想 答:

参考答案:下联:信心满怀,新少年发奋图强续祖国万代传奇。横批:不说再见 2.为下面的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新华社11月22日电 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机构立下了汗马功劳。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政府举行仪式,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为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颁发了首批15项专利证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所所长高松涛介绍说:“在对接机构长达17年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确保了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成功,体现了我国空间对接技术的硬实力。” 答:

【解析】 拟新闻标题,需要在导语中筛选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最本质的信息。本则新闻导语中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首批15项专利”都是重要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概括,组成表意完整的短语,就是大致的标题了。【答案】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技术获得首批15项专利 3.将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上,使上下语意连贯。

你是否想到,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的设计灵感竟是来自小小的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据此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了一种犹如蝴蝶鳞片的控温系统。

①当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

②而在阴影区域,卫星表面的温度会下降到零下200 ℃左右,这对卫星上的精密仪器仪表的危害极大。

③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④当受到阳光强烈辐射时,卫星表面的温度会高达2 000 ℃。⑤人们发现,蝴蝶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正确顺序为(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解析】 根据语境可知本语段是介绍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的设计灵感来源的,分析所给各句可知,②④是说卫星表面温差大会对卫星上的精密仪器仪表产生极大的危害,根据两句的句意判断②在④的后面;而①③⑤是说在蝴蝶身上所得到的控温启示的,先总说蝴蝶身上有调节体温的鳞片,再分说这些鳞片是如何调节体温的,依据认知规律应先介绍气温上升时再介绍气温下降时,那么,正确的语序应该是⑤①③。【答案】 ④②⑤①③

三、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文章第一段,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外,还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 关于这段文字的作用,可以从描述的场景和渲染的气氛角度思考。【答案】 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引人联想。

2.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主要作用? 答:

【解析】 课文前三段是新闻的导语,这是一个过渡性语段,是为了写下文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的。围绕“过渡”分析作用即可。

【答案】 过渡(承上启下),说明下文要写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探索努力的过程。

3.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答:

【解析】 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情景的文字集中在第二段,这些动词非常明显,可以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思考这些文字的作用。【答案】 这些动词有“喷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神舟”五号发射时惊心动魄的瞬间,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看到“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自豪感。

4.请以节选的部分文字为例,谈谈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答:

【解析】 通讯的语言相对于散文来说,不易抒情,但是本文的语言却饱含激情,理解时注意结合“神舟”五号在中国航天史上的意义体会。

【答案】 作者的语言饱含激情,等待时气氛的安静,要描写自然景物时有着一种必胜的信心。升空刹那,“惊天动地的巨响”“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是飞船发射的特写镜头,作者怀着崇敬和必胜的信心写出了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语言优美,极有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冯春梅 刘 程

“神舟”五号飞船起飞九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 有资料记载,世界上50%的航天员都在太空发生过“空间运动病”。这种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目眩、呕吐等症状。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教练黄伟芬说:“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 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

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自我锻炼。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进行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人生活在地球上,已习惯了地球对自己的吸引力。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只能够想象。而杨利伟在地面上就必须先熬过离心机训练这一关。

离心机训练。坐进一个由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100千米的时速旋转。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每次训练要做8个G(8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40秒。“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杨利伟说。

刚开始训练时,杨利伟的心率是每分钟140多次,经过训练,降到110次,并且在高负载的情况下,他不用很大的力量去对抗,还能观察别的东西。离心机里的面板上有3个灯,其中的警灯是坚持不住的时候按的,杨利伟从来没有按过。

“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情。”战友翟志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点。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半天缓不过劲来。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每次都把自己呛得后脑勺疼。

杨利伟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多吃。晚上饿了,也没自己加过餐。“要保证训练,你不得不坚持这样做,尽管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杨利伟对记者说。

10月16日,杨利伟乘坐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返回地面。在穿越“黑障”时,他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飞船在疾速下降,外面是烧灼的火苗,通红一片,过载达到10个G,噪音冲击有160多分贝。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杨利伟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和力量,同超重对抗。两分多钟后,飞船冲出黑障区,向着陆场奔去。

杨利伟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

1.仔细阅读全文,为这则新闻拟写一条导语。答:

【解析】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用来点明新闻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拟写导语时,要抓住并全面概括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案】 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成就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也书写了一名青年军人的特殊光荣。杨利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飞天第一人,是当今青年人真正的偶像。2.文章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讲述了杨利伟的一些事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件事。答:

【解析】 新闻的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杨利伟艰苦训练的五件事,阅读该部分内容,依次概括出来。

【答案】 ①克服“空间运动病”;②地面训练;③水上训练;④控制体重;⑤与“黑障”对抗。

3.文章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把杨利伟这个英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请结合原文,就细节描写的手法举两个例子加以简要赏析。答:

【解析】 本文在写杨利伟训练时,主要通过细节刻画来突出其顽强意志。【答案】 示例一:做转椅训练时,“做的时间最长”“头也摆到最大幅度”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杨利伟的严于自律和顽强意志。

示例二:进行“离心机训练”时,在高负载的情况下顽强训练,从来没有按过警灯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4.杨利伟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答: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由杨利伟战胜艰险,战胜自己,走向成功的事例升华到人们争取成功的一般规律。

【答案】(1)良好的素质为成功提供了可能,但不发展提升素质,就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2)成功的里程碑需要用汗水甚至热血浇铸。(3)英雄不是天才,英雄一样有平常人的烦恼和困顿,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积极应对纷至沓来的困难甚至灾难,以平常心生活,以超常心工作。(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读后令人振奋的好文章,阅读以后感想肯定很多,请写一段读后感。

要求:1.不一定要求全面,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2.字数不少于200字。

第二篇:《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一、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三、关于练习

一、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 的含义。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

设题意图: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参考答案: 参见“问题探究1”。

二、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设题意图: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设题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科技事件。参考答案略。

教学反思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第三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反思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反思2篇

第一篇: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来整体把握并提取信息概括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点拨。通过图、文、视频,让学生把握新闻主体中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直观生动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史,体会民族自豪感,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第二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一个课时就讲完了。因为市教研所要来听课的缘故,所以本来不会讲的这一课就当做了第一册的最好一节新课。但是,今天我讲的有好些瑕疵。

四班是第一节,由于害怕教研所的来听课,我有些紧张,说话都不利落,声音颤巍巍的。在四班讲课时表情僵硬,语言贫乏,实在是无趣的很。不过教学任务倒是完成了的。

三班忘记展示教学目标,直接跳到飞天梦一节去了。有了四班的前车之鉴,再加上没有了听课的压力,整个状态都比在四班时好,所以课堂气氛比较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四班都没有讲文章的首尾圆合结构。

近来我发现三班的课堂气氛越来越好,四班就有所下降,而且作业情况四班也颇有些敷衍的意思。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田老师说的“状态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四班学生放松了自己,三班整体有了显著的改变。

第四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学习提示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识记要点 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教材优化全析】

一、结构内容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结构网络 通讯报道

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

时间 导语 地点

场面

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

评论式

↓ 环境

世界上 发射架

第三个 飞船

能把航 发射时

天员送 火箭

入太空

的国家 ↓

立体感

意义

现场感 主体部分 时间为经

写作顺序

事件为纬

等待了几百年 承上启下

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背景材料:苏联卫星上天

惊醒了中国人

突 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出 周密的计划

成 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就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材料试验食品等 载人飞天准备

挑选了航天员

遗憾:计划搁浅

714工程 历史镜头

曙光号

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

863计划→中央政治局

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周密计划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新的航天史 “神舟”三号 五战

“神舟”四号 五捷

“神舟”五号 结尾:

“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

千年梦圆

二、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技巧拾零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六)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2.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三、体裁知识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 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教材实例解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②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③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④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⑤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问题:试分析文段的结构层次。(文字表述、图表方式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课文的段落都比较短,节选的这五段文字也都不长,但叙述层次相当清晰,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第①段叙述中国又开始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第②段用一个“然而”转折说明在航天研究中所碰到的三大困难,第③段说明已解决了第一、二个问题,第④段说明第三个问题最难解决的问题,第⑤段说明第三个问题已经解决。答案:

文字表述:第①②段文字是总括,说明航天研究中碰到了三个难题,第③④⑤是分说,依次说明这三个难题都一一解决。

图表方式:① / / ②/③ // ④ /// ⑤

(转折)(总分)(并列)(并列)思路点拨

划分语段层次的方法:(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研讨与练习释疑】

一、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二、见[写作技巧1]

三、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解题规律

一、好的标题要做到六个字:准确、简约、传神。

二、新闻也可分三部分:导语、主体、结尾。按教材的说法,是把结尾放入主体部分中。

三、从文中能总结出大部分内容,大家再查一查资料,了解地会更详细些。这道题的目的是掌握本文的整体结构,加深对载人航天事业的研究意义的认识。资料:对于中国来说,进行航天活动尤其是载人航天活动不失为一种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政治影响力,建立强大而可靠的国家威慑力的好方法。首先,中国成功地进行载人航天发射,象征着我们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正在向先进的工业国家转变,这对提升中国的形象有很大的好处。其次,和其他显示力量的方法相比,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在道义上无懈可击,在政治上能争取主动。第三,载人航天发射活动对其他国家的领导层、普通民众和本国民众都有很大的心理影响。对于本国民众来说,国家成功地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这种航天活动是无比生动的科学普及课程,十分利于培养民众尤其是孩子们热爱科学的精神。

第五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2、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三、教学难点:

找出并品读相关语句或词语,感受“客观”的新闻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图片)

课前播放“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

同学们,你们刚才观看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的时刻,举国欢庆,我们有的是喜悦和自豪,但是大家知不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航天研究史?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吧。<二>、解读全文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电头:通讯社名+地点+时间+电(及时性)

导语部分是1~3段,高度概括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4~26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7~30段是文章的结语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三>、内容探讨:

1、朗读导语部分:指出1至3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说说第3段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形象性)议论(评论性);

作用:点明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并指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速读主体部分:中国的飞天梦经历了哪六个阶段?(时间词:真实性)

3、主体部分用大量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个背景资料,本文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把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事件本身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意义也更加突出。前面所学的《别了,“不列颠尼亚” 》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样有这种历史背景的叙述。

4、标题有何深刻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四>拓展探究

结合你的理解,讨论实行载人航天,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政治上:载人航天技术属于世界上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带动工程,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载人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上:如果我们当时没有掌握这些世界先进技术,现在我们就会被人看不起,从而受强国欺辱。载人航天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领域,对人类的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经济上: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必然是谁先开发、谁先获取、谁就受益,这无疑将影响到民族未来的振兴和发展。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载人航天能为解决这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奠定基础。<五>、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六>、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 2 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七>作业布置

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八、板书设计

导语(1—3)“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场面、意义 主体(4—26)中国航天大事记(1957—2003)

结尾(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一个民族的飞天梦终于实现

下载12.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姜舟斌 【文本说明】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课文针对中国航......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 教案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感受......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盈江一中200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学案 2009年9 月 30 日 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掌握新闻的结......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www.5y kj.co m 【学习目标导航】 、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下面我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