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独处》 2017 读十本好书

时间:2019-05-14 22: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独处》 2017 读十本好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独处》 2017 读十本好书》。

第一篇:《如何独处》 2017 读十本好书

《如何独处》 2017 读十本好书

2016 年年末,我们发起了#2017 读十本好书#的阅读活动,千余份承诺书单纷至沓来。我们选择了 15 位承诺人,2017 年这一整年,我们在他们的带领和视野里,一同读书。现在活动已经进行了半年有余,大家能看到承诺人的书单上被划上了很多小星星,那是他们已经完成的阅读书目。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第五本书的读书笔记,承诺人小白将与我们一同分享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随笔集:《如何独处》,本书收录了14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

Ta 读的书 《如何独处》

书籍简介

《如何独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随笔集,收录 14 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凸显了弗兰岑的 优雅、敏锐,以及作为随笔作家的胆识。其中,《何必苦恼》一篇原载于美国《哈泼氏》杂志,令美国文坛为之震动,收入文集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修订。而《父亲的脑》一篇流露出的真情感动了所有人。从流亡的读者到孤独的作者,从帝国卧室到天下第一市,从捡破烂到筛烟灰,从监狱系统到性爱书籍……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慧和文字的光辉,记录了一位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的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分子,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在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主流世界里,如何平静温暖地独处。这本书对你来说重要的地方

陪同我尝试思考,毕业后、临近或已为中年时,面对纷乱现实,如何独处。读书感想

不可否认,这本书看起来十分吃力。一方面,外文译作译成中文来,语法结构方面有些不顺畅。另一方面,文章中美国思维习惯、当地特色环境等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阅读理解。尽管如此,乔纳森·弗兰岑许多观点着实吸引我。我自知,自己其实是个伪阅读爱好者,否则不会时常嚷嚷着时间不够用,时间不过都自行选择给别的事占用了。但或多或少,我也算一个爱好“内容充实”的文字作品的人,我倾向于阅读“较难啃的书”。根据我自己的定义,那种文字有着足够信息量的作品就是“内容充实”的。说白了,作品内容起码得略高于读者的文化水平,让读者可以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有效的而不是废话的信息。乔纳森提到,一位名为希斯的语言人类学家研究访问了上百位读者,发现“严肃读者几乎‘一致同意’文学‘让我变成更好的人’”,读者们一再告诉希斯同一件事:“阅读让我得用维持某种充实感——道德的完整性,智识的完整性。”他们所提到的“严肃读者”,相对于“普通读者”——“一大群各式各样的、受过不错教育的人,可以被权威性的书评或积极的营销引诱,从而用一本严肃的好书款待自己”,更符合现实情况,书中认为“普通读者”是一种小说家的“迷思”,实际上,“在教育程度相近、生活同等复杂的成人之中,有人读很多小说,其他人则读得很少,甚至不读”。阅读内容充实的作品带给读者们一种重要感受——“一种在这项伟大的人类事业中拥有同伴的感觉”。

记得 2013 年冬季,看完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我写下这样一句话:“这几年我的心漂浮着落不到实处,看她的文字,才发觉原来这地球上是有人牵着我的脚踝,让我不被周遭接纳的心有个土地扎根的”,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拥有同伴的感觉”吧。

“阅读和写作最终都源于孤独”,没错,至少对于“社交孤立型”读者而言,是的。

虽然我在竭力避免承认,但如今通过我显而易见的固执和时常不受控制信心爆棚地表述观点的行为来看,我很可能就是书中所说的“社交孤立型”读者——从小就觉得与身边每一个人截然不同的孩子。我不能把这种感觉从自己的思维展现出来,这使得我至今仍然觉得有许多“心里话”无人倾述,无法倾述,以至于每每遇见把我“心里话”说出来的书籍,都有一种“得见知音”的慰藉。“(书的作者)他们虽然人不在场,却成为你的社群”。

我想这不意味着我人缘差,朋友少,也不至于是一种不受欢迎的人(虽然也不是受欢迎)。只是某些时候,比如热闹欢聚过后、疲惫工作一天后、阴雨靡靡日等时候,我会一再觉得想逃离人群,窝在自己的空间里,独自一人,放起音乐,泡好蜂蜜水,抽取一本书,重新回到我的“社群”——或许是我真正的“社群”。

近年来,我与“社群”间的交流越来越容易被打断,纯粹独处的时空似乎越来越少。一部手机就可以拉近人与人,打开微信更是让一个人、一群人都可以纷纷挤进当下的时空。并且,大量的信息仿佛时时刻刻在朝我涌过来,广告在打开支付宝、滴滴、车来了等软件时推送弹出,一排公众号在叽叽喳喳明星名人的私事,日渐增加有的没的的工作群、购物群动态更新与我无关的人们的扯淡,以及微信朋友圈里随着微信好友、非好友、陌生人都统一冠上好友之名涌现出各种我不在乎的事情。我感觉没那么不舒服,但我确实不舒服。乔纳森提醒了我,我似乎在“被侵犯”,我的隐私在“被侵犯”,从非传统意义上来说。但随即,乔纳森在《筛烟灰》这篇文章中再度启示我,“倘若哪个吸烟者说他想戒但戒不了,他真正的意思是:‘我想戒烟,但我更想不去承受戒烟的痛苦。’反驳这点,便是将残存的个人责任观念抛弃殆尽。”他说,“我从没遇见过哪个吸烟者怪别人害他养成这个习惯。”被社交信息包围的境地类似于烟瘾,我可以自行选择避免,即使可能不容易。惯于优先以“改变自己”来解决问题,我大致梳理了我当前所有的社交信息平台。好在我不需要微博,虽然曾有个账号,但多年未使用,那么基本上只需要整理我的微信使用习惯就好,屏蔽账号至仅剩下 20 人左右留在微信朋友圈,无关群消息选择不查看,尝试在信息输入方面掌握自主权。调整好社交平台信息的防御状态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不过是扫清“战场环境”而已。最重要的战斗,是如何在当下社会找到适合我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对我这种“抗拒型”社交人来说,大抵是无须强迫自己学会追逐社会人际圈,我所在意的是,如何能在无孔不入的人际关系包围圈里应付自如。

随着网络将大量的熟悉与不熟悉的人聚集于指尖,除了现实世界中的接触,虚拟世界也形成了交错复杂的人际网络。这提高了人际交流成为“低效时间消耗行为”的概率——交流过程没什么有意义的信息可获取,包括情感方面,这种人际交流让我感觉对方似乎想要向我索取什么我并不认为我愿意或应该给予回应的交流,这令我产生自己的时间被无价值化的焦虑感。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建立某种关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在已达到礼仪线时,我们不需要在自己不喜欢的时候,去假设未来可能我需要和这个人产生联系,然后强制性要求自己不要拒绝对方任何时刻的靠近。未来谁说得准呢,我的精力有限,只能应对现在,没法买单别人的未来。

人际关系真是道难解的题,但若真心待人,何必掩饰真实的自己,去做别人想象的模型。即使身处人际包围圈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更专注自我判断来理清复杂的人际关系,确定处理路径,而不需要一味去接受所有伸过来的手,以至于侵害了我们珍贵的独处时空。更多补充

我一直对人际关系持消极态度。大概可以套用一网红句“圈子不同,何必强融”来阐释,延伸出三观、选择、思维等不同,何必强融。所谓人脉关系这种东西,像一种应用题,对待不同题本,必然都有个基础考点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社会礼仪,而解题能力来自于“情商”。以社会礼仪为基础,随着这个题本复杂,也就是你和这个人的亲密程度加深、接触圈子拓宽等因素产生,开始逐一加入情商之外的解题方法,比如,利益、情感。

经过二十多年的人生,我逐渐习惯面对不怎么被欢迎(不意味着被排斥)、不会被依赖(毕竟确实较无知)、不会被优先选择(即一个圈子中的边缘者)的情况,并慢慢与这些貌似“被抛弃”的情状相融洽,我不认为这是个需要归咎谁的错误,人与人相处,谁也没有义务要全面照顾到谁,在合乎礼仪的情况下。自己不散发香味的花朵,有何资格指责远处不来的蜂蝶?

我就是这么要求我自己的,所以我同样以这种方式应对其他人。对谁,都先(尽力)遵循礼仪到位,随后若我产生其他利益或情感方面的需求,再进一步调整。先不谈利益(我还不那么明晰这种因素),情感有很多类型,欣赏、依赖、敬仰等,我要求自己,在这种人际应用题上,我所追求的结果应该回归于对自身内在精神变化的跟踪研究,而不是向他人索求什么回报,并且,我认为要时刻意识到并避免去给对方造成困扰。我过分固执,并且倾向于不断升级加固我的“小城”。故当收获某个人对我的行为的反馈,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除非当时我极度不冷静)我都将感觉获得一种新的材料来丰富我的城墙堡垒。

《如何独处》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著 南海出版公司 2015-08 39.50元配资平台

第二篇:读《关于独处》有感

独处的意义

——读《关于独处》有感

唐雪

最近在看叔本华的《关于独处》,叔本华关于“独处”的独特见解深深地触动了我,感染了我,也引发了我对独处的思考。

叔本华在《关于独处》一书中说:“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叔本华说的这些话意在阐述“独处”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他就不能获得平静的内心。相反,谁若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享受独处,那么,他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

独处,即一个人单独相处。独处是一种处世态度,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整,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独处不是孤僻,也不是孤独。独处可以是一种爱好,独处时可以思考,回归本真,使身心得到应有的调节;独处可以是一种能力,独处时可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甚至伤害,在独处的环境中进行关于生命、存在、自我等的深邃思考;独处可以是一种享受,独处时可以尽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品茶、阅读、听音乐、看电影等,体验身心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独处是一种爱好。有些人天生就喜欢独处,因为独处时可以卸下伪装的面具,让自己的本来面目展现在另一个自己面前;独处时可以关掉内心那些浮华虚荣的小窗户,敞开真实的心门,让温暖的阳光普照心田。与自己独处的时刻是最真实的时刻,独处给我们提供了揭开和存放秘密的环境,让我们能够与生命中最真实的自己倾诉生活的困难与不幸,也可以分享生命中的收获和喜悦。

独处是一种能力。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没有谁可以代替谁来承受生命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带来的痛苦。因此,一个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独处意味着一种不需要从众的自由,独处更加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在非独处的环境中遇到困难、感到困惑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寻找独处的机会和环境来进行思考与解疑,这就是内心追求独处的本能。独处是一种能力,一种让自己感觉踏实舒服的相处方式。独处是一种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必定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只有在独处中安顿自己,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世界。

独处是一种享受。的确,对于有“自我”意识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独处时偶尔会感到寂寞,但寂寞中却又多而一份充实。独处是人类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工作学习中抽身出来,回归自己的内心。这时候,我们能够独自面对自己和心中虔诚的信仰,能够与自己的灵魂展开一系列的心灵对话:坦露心迹,思索人生;我们可以从独处中感受内心的自由,享受不同程度的幸福。

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因为我喜欢安静。我喜欢独处的时候卸下全身的伪装,享受片刻的宁静,享受独处带来的身心的自由。生活在这个繁荣热闹的世界中,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喧闹的声音,打扰着我这颗喜欢宁静的心。我喜欢独处,享受独处,因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我才可以远离尘嚣,进行自由而充满色彩的想象;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我才可以用平静抚平心灵的创伤,将追忆往事或尘封过去;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我才可以在安静中认识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自己等等。

“独处”确实是一个人单独相处,然而,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孤独和寂寞。孤独是因为内心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一种痛楚,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消极的情绪;而独处是一种自我平息内心的浮躁的行为,让自己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选择。不可置否,独处时也可能会感到孤独,而感觉孤独时不一定处于独处的状态,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关系。正确认识独处和孤独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更好地学会独处、享受独处。

学会独处,就是学会如何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安置自己或彷徨、或浮躁、或复杂的内心。独处时可以与内心的自己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洞悉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发现自己。只有学会独处,才有机会让自己深入思考人生;才能让自己远离脆弱、远离尘嚣;才能让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充实和升华。

在当今这个社会,独处的意义在于让躁动的灵魂趋于宁静,让膨胀的欲望止于理性,让忙碌的身躯得到休憩,让丢失的自我返归本真。独处,是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的一座座精神驿站;独处,是为了让自己更轻松自在、安稳不乱;独处,是为了养精蓄锐以面对即将到来的跋涉和远行!

选自广师13中本班第八期班刊《步履》

第三篇:2011,我心中的十本好书

2011,我心中的十本好书

作者:梁小民(经济学家)时间:2012年01月09日

2011年读了两百四十八本书。不能再读了,再读就是二百五十本了,总不能读书读成“二百五”吧。

我对数字还是有点迷信的,总喜欢用数字说话,而且趋吉避邪。不知是不是学习经济学这个专业之故,总觉得拿数字说话有根有据,有铁一般的事实在支撑着。不过,见的各种统计数字多了,才知道看似铁一般的数字很多时候是氧化了的铁,像豆腐一样不堪一击。就拿两百四十八本书这个数字来说,其实既不能反映书的数量,更不能体现质量。用“本”来衡量读书的数量,很不准确。有的书一本六十多万字(如岳南《南渡北归》,三大本,每本都六十万字),而有的只有几万字(如收入“海豚书馆”的王安忆《骄傲的皮匠》,只有四万字)。如果只求本数,一味读薄书,可达上千册。书的质量更无法靠“本”来体现。我读过的书,少说有百分之十算是垃圾,读了让人恶心。但也有些书读了几遍后,仍觉余音绕梁。用读过多少本,如何能反映出读书的状况?尽管统计数字并不见得准确,但人们仍然在用,我权且从众,把一年读的书用“本”作一个统计吧。

我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休闲。都这把年纪了(年近七十),退休已多年,早已没有什么追求。主要的工作是在各地为EMBA讲课,讲完课,晚上也无事可做,正好用读书打发时间。正因为读书是为休闲,所以完全从兴趣出发,挑轻松的书看。如果偶有所得,也写一点书评,今年共写了长短书评二十多篇。我的习惯是,只要读书就认真读。读过的书,小说类的,情节、人物都得记住;非小说类的,基本观点都有所了解。每本书读完后,都要在扉页上记下评语或感悟。因为完全是个人化的,就写得大胆一些,是好是坏,毫不客气。一年读下来,就想完全按自己的标准评一评十大好书。

如今许多媒体都要评选十大好书,有些已做了好多年,在全国颇有影响。我经常按这些推荐来找书读。媒体评书自有其标准,大体上是思想性、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及销售量之类,但总不能不参考一些其他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比如,某地政府组织编写的反映本地精神风貌的书,即使内容平平,也会入选,无论什么地方来的专家,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一些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书或大人物的书,评委无论读过与否,都会同意入选。中国人是讲政治的,评委也不例外。这种评选还有一个缺点:所评的书涉及方方面面,候选名单有上百本之多,很难有评委全部认真读过。评选时只能听相关专家的意见,未免有一点盲从。与各大媒体的评选相比,我个人的评选肯定是片面的,也缺乏公正性,但把自己读书的一些想法告诉大家,想来也不算一点意义都没有。我的评选标准完全是个人化的,标准有三:一是好看,读来兴趣盎然,甚至废寝忘食;二是能让我有所收获,或者激发了思想;三是文字通畅优美。当然,对各类书的要求也不一样,以后再分类谈。

说起来,我是以经济学为业的,所以,尽管读的经济学的书并不多,但首先还是从经济学评起。个人感觉今年经济学的好书并不多,无论是国人写的还是翻译的,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很少,畅销书倒有几本,又是当前的时局又是洋人的阴谋论,总在排行榜上,不过我对这些书不感兴趣,媚俗而已。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许小年先生的《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许先生是我敬仰的经济学家,他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自由主义先辈大师哈耶克有些相像。在国际范围内,他坚决主张埋葬凯恩斯主义,至于国内,则是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他的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与他前几年出版的《自由与市场经济》一脉相承。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现实,面对欧债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这些凯恩斯主义引起的恶果,只能靠政府实行更多的干预。这尽管是饮鸩止渴,但已饮

上了,就只好再饮下去,让我们的政府放弃干预,经济上也不可能。但我们在思想上必须明白,政府干预过多确是市场经济的大忌。

我推选的另一本经济学好书是陈晋女士的《哈佛经济学笔记(2)》,(1)出版于去年。这本书扩展了《哈佛经济学笔记(1)》的内容,尤其是扩大了经济学的视野,又牵涉到一些最新的问题。前者如文化经济学,后者如有关医疗体系的政治与经济,不仅介绍了经济学家的观点,而且介绍了他们的争论。我也去过哈佛,旁听过一些课的片段。我认为这本书真实再现了哈佛大师讲课的内容与风采,又让你对各种经济学最前沿的问题有所了解。读这本书,我可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我对历史颇有兴趣,常以“史学票友”自居。读历史方面的书自然不可少,专业类大部头没时间读,读的还是通俗类的。对历史书我的要求是言之有据。记得一本专家所写的史学书,通篇尽是新观点,如反驳“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仅仅根据清朝时GDP全世界第一来说明中国不弱小,我觉得根据并不充分。落后更多指的是制度。皇权专制主义无法与现代资本主义对抗,这不是落后是什么?还有一本写商帮的书,认为商帮兴起与明初确定银本位相类,观点很新,但读完全书,觉得论证基本没有。这一类的历史书还相当不少。

我觉得今年最好的历史书是雪珥的《大国海盗》。雪珥是澳籍华人,近年来关于清末的各种书颇为流行,但我以为最好的是这本。国人不重视海权,也很少有研究海盗的书(也许有,但我没见过)。这本书研究明清东南沿海的各个海盗集团,而且对他们还是称赞的成分多一些。我认为写别人没写过的东西,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这就是创造性。雪珥这本书决不是光提观点而不论证,而是有根有据。我也看点商帮的书,知道闽商就是海盗,粤商、徽商和宁波商人也与海盗相关。这本书的观点与论据都是可信的。读完这本书令我兴奋,耳目一新。

另一本书是岳南的《南渡北归》。写清华及以后以西南联大为主线的一代海归知识分子的学术造诣、人格与苦难。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人才配得上“知识分子”这个崇高的称号。知识分子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独立人格。今天的知识分子在知识水平上无法与那一代大师相比,人格上更不是一个档次了。所以,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一句话:“大师之后再无大师。”那一代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创造的辉煌,以后的知识分子无法比拟了。钱学森先生曾发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创新型的人才。我想,读了这本书会有一个答案。什么时代就有什么知识分子:魏晋南北朝时只能有不着边际的“玄学”,清朝的文化专制下,只有“乾嘉学派”;如今一切向钱看了,什么都没了。当然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全面的知识分子史,不好求全责备。虽然文字上欠通畅、优美,不过的确值得一读,对照自己,也许可以照出“小”来。

还有一本可能是最没什么影响的,这就是邵义的《过去的钱值多少钱》,写十九世纪北京、巴黎、伦敦的货币汇率、物价和收入。过去的货币与现在的货币,以及某一时期中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对比,如,现在的钱相当于明代的多少钱、清代的多少钱,或者1870年的一英镑相当于咸丰年间多少钱。这些问题对研究经济史相当重要。可惜现在很少有人下工夫去做这种学问。邵义的这本书仅十三万五千字,当然算不上全面的研究,但态度是认真的。他用充实的资料对中、英、法的货币制度,北京、巴黎和伦敦的物价收入做了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对权威的彭信威所著《中国货币史》、张国辉所著《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以及傅雷译的《邦斯舅舅》的个别观点提出了有理有据的质疑。本书的研究严谨,但读起来颇为轻松,不像一些著作过于艰深。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有关辛亥革命的著作自然是汗牛充栋,我只读了不多的几种,要推荐的是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国内的历史学家,我最喜欢的是雷颐和张鸣。他们写的历

史书,轻松有趣,而绝非“大话”。许多新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不少写辛亥革命的书严肃而呆板,写辛亥革命的伟大与意义。武昌起义并非革命者精心策划,而是由一些偶然因素促成的。清的灭亡已成定局,而促使其在辛亥年灭亡的偶然因素有许多。正是这种种偶然使清朝在辛亥年而不是其他年份灭亡。张鸣指出了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教条地重复已有定论的观点。这样写历史让人感到亲切,让那些非专业读者也爱读。作为一个票友,我当然爱读这类书。

还有一大类就是文学了。这类书更适于休闲,因此我看了不少。在各种小说中,我今年看了二十来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我本来不爱看日本人写的书,无论是哪个方面的。但今年偶然看了一本《白夜行》,却被吸引了,于是就买了各种能找到的东野圭吾作品,基本都看完了。不过看过之后有点失望。他是高产作家,高产必然良莠不齐,有精品,也有一些敷衍之作。我觉得东野圭吾最大的贡献是把推理小说推进到推理社会小说。过去读的推理小说,如福尔摩斯、克里斯蒂是纯推理的,读来自然吸引人,但东野圭吾通过推理又反映了当代日本社会的状况,就更吸引人了。不过看完之后总觉得只有《白夜行》最值得推荐,但《白夜行》中文版出版于2008年,就不在今年的评选范围之内。

今年我读的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格非的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通过三代人反映了百年中国的历史灾难。第一代的陆秀米和其他知识分子为改变中国的状况而革命,他们从事反清的辛亥革命,结果中国并未改变。第二代的谭功达参加革命且成功了,并当上县长。但他的乌托邦梦想的实施却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自己的命也被革掉了。一旦山河入了革命者的梦,山河就变糟了。第三代的谭端午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而道德沦丧的世界。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吗?全书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气氛的渲染,都无愧于一流作品,语言之纯熟亦非他人能比。在当前拿小说换钱的时代,格非先生历时十几年写出此书,十年磨一剑,果然非同寻常。这三本书我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一部好书推荐。如果非要只选一本,我就选《山河入梦》。

另一本小说是方方的《武昌城》。这本写北伐战争攻守武昌城的书,视角极为独特。先写攻城一方北伐军,后写守城的北洋军,分为上、下两篇,既没有对北伐军的歌颂,也没有对北洋军阀的批判,写了战争中人民的苦难与无奈,而且写人性中的善与恶。本来战争为高层争夺,人民无论在哪一方都是炮灰而已。我觉得这是写战争史的突破,不过我看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方方是一个成熟的女作家,无论故事情节、人物还是语言都堪称一流。读这样的书让人心灵受震撼,对和平无限热爱。不能为简单的正义之战而抹杀人民的苦难。

在非小说文学作品中,我首先推荐尹伊文的《在世界边缘的沉思》。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反省”,以通信的形式介绍了三种发展模式:不丹模式、委内瑞拉模式和冰岛模式。作者最推崇以幸福为追求目标的不丹模式,写得也最详细。这些模式我们都无法模仿,但对我们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极有意义。因为是以通信的形式,把所见与所感密切结合在一起,有点类似游记,但又不止于此,而且有感悟。文字写得也极通畅、优美。尹伊文的书我还是第一次看,但深受感动。

我评选的最后一本书是回忆录:江平先生的《沉浮与枯荣》。江先生是我极为敬佩的学界前辈。我敬佩的不仅是他的法学造诣,而且是道德与为人。历经磨难而不改赤子之心,为中国的市场化与民主化奋斗终身。这本书好就好在真实。我看过不少回忆录,许多是美化自己或美化时代,或以自己的苦难为主体,怨气冲天。江先生的苦难不比别人少,但他不是从个人恩怨得失出发,而是关心国家的兴衰。他讲的许多真话,今天还有许多人不敢讲。看这本回忆录让我内心激起一个又一个波浪。这本书刚出来也好评如潮,不想很快就被遗忘了。回忆录讲真话是不容易的,江先生讲了真话,仅就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忘却这本书。

最后我还想推荐两套丛书。一套是上海书店社的“海上文库”。这套丛书出版多年了,模仿者不少,但都没有超过首创者。这套书已出了十几种,绝大部分我都看过,深感策划、作者、内容乃至装帧都是一流的。可惜出版者太谦虚了,宣传不够,影响不很大,绝大多数印数在五千册。其实我们需要这种融知识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作品。

另一套是上海社科院主编的“上海城市生活史丛书”。我四处收集,最后也只有十七本(十六种)。还没有全看完,看了几本觉得甚好。像这样集中研究老上海历史的,这是第一套。旧上海是辉煌的,可惜我们了解得太少了。这套书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但读起来又极快乐。这套书我觉得历史意义极深远,趁着现在还不远,找回老上海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回顾今年的读书还是量多质差,与我们的GDP差不多。今年光顾休闲了,买的一些有意义的书,比如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和《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张木生的《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张炜的《你在高原》等都没有认真看。明年我想还是不要追求数量,绝不看垃圾书(今年有些明知是垃圾也抗不住诱惑而读过,读后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多看一些有思想、能给人启发的。

思考也是休闲。读而不思仍然是在浪费生命。我的生命不多了,已经倒计时了,还是要抓紧,活一天,学一天,思一天。没准这样还可以延年益寿呢,怎么好像没一个养生大师提到这一点?

第四篇:法学导师推荐十本法学入门好书

法学导师推荐十本法学入门好书,开启知识盛宴

2013-09-12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3年9月,新一届的法学新生即将踏入大学校门,走进法律的知识殿堂,感受法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的独特魅力。法学是实践性学科,也是思维性学科,北京大学出版社特邀请著名学者甄选以下法学好书,寄托诸位老师对法学新人的殷切期盼,希冀诸位同学从阅读中获取乐趣,以阅读为起点,开启求学之路。

最便携的权威法律英语词典

《元照英美法词典(缩印版)》

对法律的初学者,我的头一条建议,向来是请他们买一部好的词典,并且经常请教它。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罗斯科·庞德教授[Roscoe Pound]推荐

最“接地气”的学院致辞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 苏力/著

苏力的致辞是“贴心”抒情的“政治修辞”,只是那伦理人格的风格化的呈现。而那风格,无非是他对莘莘学子,对北大,对中国法律教育同法学的热爱、忠诚、不计回报的奉献的自然流露。

——清华大学冯象教授推荐

汉语法学随笔巅峰之作

《政法笔记(增订版)》 冯象/著

法理精深、角度睿智、论调风趣,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思考着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和司法问题。新加入《旧约圣经》中的利未记也会引发我们对法治的再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刘星教授推荐

兼容英美法系判例研究与大陆法学学理探讨

《民法思维》

王泽鉴/著

读王泽鉴先生的书,不能仅仅读其中的法学知识,更要琢磨其中的法学方法。择其要者,可概括为四端:其一,请求权基础的思考及论证方法;其二,法解释学的方法;其三,案例研究的方法;其四,比较法的方法。法学方法犹如游泳方法,如果只谈如何游泳而不能实际下水实践,必然是误人子弟的空谈。同样,如果只学习游泳的理论而不实际下水实践,自己的能力根本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提升。王泽鉴先生的著作,既有对于相应方法的阐述,更多的则是实际应用这些方法的思考和论证。读书不仅应领会作者的意思,同时应注意作者的方法。正是这些方法,对于中国民法研究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韩世远教授推荐

美国法理学必读书目《法律之门》中文精编本

美国法最佳入门读物

《法的门前》

[美]彼得·德恩里科

邓子滨/著

《法的门前》典出卡夫卡的小说,在那部小说里,法学专业出身的小说家表现出他对法律的思考,尤其是法律的专业性给外行人带来困惑,发人深省。本书正是一部美国经典法学教材的浓缩,它不仅有助于刚刚进入法学门槛的学生理解我们的专业,而且也可以为未来的法律人奠定职业发展的坚实思维与知识的基础。

——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推荐

《法的门前》是美国经典法理学教材《Before the law》的中文精华本,和卷册浩大的原著相比,这本书的结构更加精当,论述简洁流畅,尽得其要,书中很多素材和内容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刚跨入法学门槛的新生理解法学专业以及作为了解英美法的基础读物。

——著名学者周大伟推荐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安东尼·刘易斯/著 何帆/译

以“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为核心,介绍美国第一修正案如何被法官、律师、媒体、公民社会激活,从而使得“言论自由”这一精神在美国生根及成长。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推荐

你与美国最高院大法官只有一本书的距离

《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院大法官访谈录》

布莱恩·拉姆 苏珊·斯温 马克·法卡斯/编

何帆/译

1978年,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批评美国和西方社会过分重视法律。索尔仁尼琴被公认为是追求自由,不畏强权的标志性人物,但他认为法律是一个冷酷的东西,是一种威胁。肯尼迪大法官当时42岁,这些话带给他强烈的震动,他意识到地球上有一半人口在法治领域之外生活,有两个原因“要么不愿,要么不能”。

法律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经验,“人们没法恪守你不敬畏的事物,不会维护你不了解的东西,更不会去捍卫你不知道的事情。”这大概就是一向谨言慎行的最高法院法官们面对电视镜头的原因。宪法不是过时和古老的条文,也不靠神秘感维系,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人们参与,辩论,明白和知晓它的意义和目的,才能把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当下中国,也是如此。

——著名主持人柴静推荐

学一种不一样的法学思维,法律人独立思考的引导手册

《法学思维小学堂——法律人的6堂思维训练课》

[德]英格博格·普珀/著 蔡圣伟/译

这是为法学初学者撰写的一本法学思维导引手册。特别向法学新生推荐这本注重实际操演的法学思维训练书籍。

—— 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推荐

刑法学传世经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刑罪原则著作

《论犯罪与刑罚》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

黄风/译

“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的经典代表作《论犯罪与刑罚》引领无数法律人推开了刑法乃至法学思想的大门。这本书是每个法科生的入学必读书目。

——北京师范大学赵秉志教授推荐

见微知著,细节塑造法治

《法治的细节》 周大伟/著

细节决定成败,法治中国的进程无疑取决于法治的细节。周大伟先生于1979年入读西南政法学院。毕业30年来,作为一位有心人,由西南而京华,又长居北美的经历,使他穿行于不同法域,收获了丰富而细微的法学实践体验。从他的众多精彩、精到、有趣的篇章里可以看出:法之理不能独获于书斋之中,法之力必须与社会高度互动方能更显强劲;法之理要出于实践,法之力要融于实践。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构建“实践法理学”,需要更多敏感于细节法治的学者的积极参与。

——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教授推荐

《法治的细节》一书的作者周大伟先生,早年就学于中国著名的法学学府西南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留学美国,长期奔走于中美之间,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最近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法治大转型。《法治的细节》一书,正是周大伟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以美国法治为参照,从整体出发,从细部入手,极其深刻地反思了法治中国的艰难,同时也高瞻远瞩地眺望了中国法治的前景,展示出一个当代中国法律人十分难得的忧患意识与前瞻意识。《法治的细节》一书一扫同类著作的枯燥乏味,融理论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是当下中国法律人写出的最美的文字。

法学导师推荐十本法学入门好书,开启知识盛宴

2013-09-12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新一届的法学新生即将踏入大学校门,走进法律的知识殿堂,感受法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的独特魅力。法学是实践性学科,也是思维性学科,北京大学出版社特邀请著名学者甄选以下法学好书,寄托诸位老师对法学新人的殷切期盼,希冀诸位同学从阅读中获取乐趣,以阅读为起点,开启求学之路。

最便携的权威法律英语词典

《元照英美法词典(缩印版)》

对法律的初学者,我的头一条建议,向来是请他们买一部好的词典,并且经常请教它。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罗斯科·庞德教授[Roscoe Pound]推荐

最“接地气”的学院致辞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 苏力/著

苏力的致辞是“贴心”抒情的“政治修辞”,只是那伦理人格的风格化的呈现。而那风格,无非是他对莘莘学子,对北大,对中国法律教育同法学的热爱、忠诚、不计回报的奉献的自然流露。

——清华大学冯象教授推荐

汉语法学随笔巅峰之作

《政法笔记(增订版)》 冯象/著 法理精深、角度睿智、论调风趣,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思考着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和司法问题。新加入《旧约圣经》中的利未记也会引发我们对法治的再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刘星教授推荐

兼容英美法系判例研究与大陆法学学理探讨 《民法思维》 王泽鉴/著 读王泽鉴先生的书,不能仅仅读其中的法学知识,更要琢磨其中的法学方法。择其要者,可概括为四端:其一,请求权基础的思考及论证方法;其二,法解释学的方法;其三,案例研究的方法;其四,比较法的方法。法学方法犹如游泳方法,如果只谈如何游泳而不能实际下水实践,必然是误人子弟的空谈。同样,如果只学习游泳的理论而不实际下水实践,自己的能力根本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提升。王泽鉴先生的著作,既有对于相应方法的阐述,更多的则是实际应用这些方法的思考和论证。读书不仅应领会作者的意思,同时应注意作者的方法。正是这些方法,对于中国民法研究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韩世远教授推荐

美国法理学必读书目《法律之门》中文精编本 美国法最佳入门读物

《法的门前》 [美]彼得·德恩里科 邓子滨/著

《法的门前》典出卡夫卡的小说,在那部小说里,法学专业出身的小说家表现出他对法律的思考,尤其是法律的专业性给外行人带来困惑,发人深省。本书正是一部美国经典法学教材的浓缩,它不仅有助于刚刚进入法学门槛的学生理解我们的专业,而且也可以为未来的法律人奠定职业发展的坚实思维与知识的基础。

——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推荐

《法的门前》是美国经典法理学教材《Before the law》的中文精华本,和卷册浩大的原著相比,这本书的结构更加精当,论述简洁流畅,尽得其要,书中很多素材和内容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刚跨入法学门槛的新生理解法学专业

以及作为了解英美法的基础读物。

——著名学者周大伟推荐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安东尼·刘易斯/著 何帆/译

以“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为核心,介绍美国第一修正案如何被法官、律师、媒体、公民社会激活,从而使得“言论自由”这一精神在美国生根及成长。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推荐

你与美国最高院大法官只有一本书的距离

《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院大法官访谈录》

布莱恩·拉姆 苏珊·斯温 马克·法卡斯/编 何帆/译

1978年,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批评美国和西方社会过分重视法律。索尔仁尼琴被公认为是追求自由,不畏强权的标志性人物,但他认为法律是一个冷酷的东西,是一种威胁。肯尼迪大法官当时42岁,这些话带给他强烈的震动,他意识到地球上有一半人口在法治领域之外生活,有两个原因“要么不愿,要么不能”。

法律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经验,“人们没法恪守你不敬畏的事物,不会维护你不了解的东西,更不会去捍卫你不知道的事情。”这大概就是一向谨言慎行的最高法院法官们面对电视镜头的原因。宪法不是过时和古老的条文,也不靠神秘感维系,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人们参与,辩论,明白和知晓它的意义和目的,才能把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当下中国,也是如此。

——著名主持人柴静推荐

学一种不一样的法学思维,法律人独立思考的引导手册 《法学思维小学堂——法律人的6堂思维训练课》 [德]英格博格·普珀/著 蔡圣伟/译

这是为法学初学者撰写的一本法学思维导引手册。特别向法学新生推荐这本注重实际操演的法学思维训练书籍。—— 中国政法大学舒国滢教授推荐

刑法学传世经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刑罪原则著作 《论犯罪与刑罚》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 黄风/译

“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的经典代表作《论犯罪与刑罚》引领无数法律人推开了刑法乃至法学思想的大门。这本书是每个法科生的入学必读书目。

——北京师范大学赵秉志教授推荐

见微知著,细节塑造法治 《法治的细节》 周大伟/著

细节决定成败,法治中国的进程无疑取决于法治的细节。周大伟先生于1979年入读西南政法学院。毕业30年来,作为一位有心人,由西南而京华,又长居北美的经历,使他穿行于不同法域,收获了丰富而细微的法学实践体验。从他的众多精彩、精到、有趣的篇章里可以看出:法之理不能独获于书斋之中,法之力必须与社会高度互动方能更显强劲;法之理要出于实践,法之力要融于实践。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构建“实践法理学”,需要更多敏感于细节法治的学者的积极参与。

——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教授推荐

《法治的细节》一书的作者周大伟先生,早年就学于中国著名的法学学府西南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留学美国,长期奔走于中美之间,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最近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法治大转型。《法治的细节》一书,正是周大伟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以美国法治为参照,从整体出发,从细部入手,极其深刻地反思了法治中国的艰难,同时也高瞻远瞩地眺望了中国法治的前景,展示出一个当代中国法律人十分难得的忧患意识与前瞻意识。《法治的细节》一书一扫同类著作的枯燥乏味,融理论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是当下中国法律人写出的最美的文字。

——广西大学法学院魏敦友教授推荐

法治,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反复阐述的一个概念,似乎内涵和外延都非常清楚了。但在中国,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持续了世纪有余,迄今尚未完成,留下许多未解之谜。无论谜底如何,现实再次提示我们: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周大伟先生的这本书聚焦“法治的细节”,可谓慧眼独具。在古今中外各种现象的刻画中,读者当能找到许多解谜的线索。

--上海交通大学季卫东教授推荐 ——广西大学法学院魏敦友教授推荐

法治,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反复阐述的一个概念,似乎内涵和外延都非常清楚了。但在中国,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持续了世纪有余,迄今尚未完成,留下许多未解之谜。无论谜底如何,现实再次提示我们: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周大伟先生的这本书聚焦“法治的细节”,可谓慧眼独具。在古今中外各种现象的刻画中,读者当能找到许多解谜的线索。

--上海交通大学季卫东教授推荐

第五篇:读好书[模版]

《小小的梦想》

————《宝葫芦的秘密》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的书,叫做《宝葫芦的秘密》。这本小说讲一个叫王葆的小学生做事不爱动脑筋,不愿费力气,一次他做在梦里梦到自己得到了一个“宝葫芦”,从此要什么有什么。王葆乐坏了,没想到适得其反,倒惹了一身麻烦。比如他跟同学们下象棋,刚想吃掉对方的马,那马就直接飞到嘴里去了;想要玩牌,刚拿起牌,就发现别人的牌跑到他手里了;考试时,他不会做题目,宝葫芦把他跟同班的一个数学很好的同学调换了试卷。王葆什么也不能自己动手做,很没意思。而且宝葫芦帮他得到的东西往往都是把一些公物或者别人已经制作出来的东西般到他家,弄得大家很奇怪地问王葆,王葆只能处处躲避追问,失去了朋友同学。宝葫芦的所做所为简直要把王葆变成小偷,骗子和强盗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什么事都是要用你的劳动的成果换来,不能要不劳而获的东西。就拿这个宝葫芦来说吧,当你觉得你要什么有什么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开心、很快活,可是当你发现这些东西是偷来的时候,你心里又会怎么想?不劳而获的东西在你的面前你会吃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贪图小利的人,这个宝葫芦的故事正告诉了我们,不能要不劳而获的东西,要用自己的劳动而换来的成果才是最珍贵的。有了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成果,才知道劳动的辛苦,就不会把别人的劳动不当回事了。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宝葫芦偷了东西我若接受了,也就等于是我偷了东西,时间长了我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坏毛病。我提议,大家来一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不偷任何东西,也不拿不劳而获的东西。

王葆最后把宝葫芦扔了,我们大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是认为王葆把宝葫芦扔了是不对的;而有的人却认为王葆把宝葫芦扔了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我是这样认为的,王葆把宝葫芦扔了是不对的,因为既然王葆认为宝葫芦做得不对,那就应该提早地对宝葫芦说说自己对它的意见,而不是对宝葫芦大喊大叫的,我想如果宝葫芦真的懂得主人心里想什么,就应该和王葆一起做王葆自己想做的事,那宝葫芦也就可以和主人成为最好的一对了。我们不能收不劳而获的东西,但是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诚实的人。

——读《夏洛的网》有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夏洛的网》,它令我心潮澎湃。这本书主要写了小女孩弗恩就下了一只落脚猪,当她把猪养到父母不同意再养时,送到了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在那里,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夏洛知道威尔伯的命运将是熏肉火腿时,义无反顾地编织出各种奇异的文字,救下了小猪。从此,威尔伯有了一个安享天年的晚年,但这时,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为了小猪,夏洛奉献了太多太多。当威尔伯孤单时,是夏洛陪伴他一起走过了无数个漫长、难熬的黑夜,给小猪带来了快乐;当威尔伯面临宰杀时,还是夏洛,用爱编织成了大网,拯救了小猪……至今,我依然记得夏洛在临死前编织的“谦卑”二字,它们在我心中,是在赞美夏洛。夏洛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回报吗?不,当然不是,友谊是不需要回报的。为了朋友,夏洛无时不刻不在忙碌着,即使在临死前也在为威尔伯着想。这难道不是人间最纯真的友谊吗?此刻,我的心中不免泛起阵阵波澜。

感动之余,也引起了我的沉思。在如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人人想成为人上人的社会,这种纯真的友谊还多么?难道过惯了舒适生活的我们已经不习惯这种人世间最平凡的友谊了吗?

想着想着,我的思绪不由地回到了几天前……那天,我正在闷头认真地做作业,朋友走过来问了我一道很难理解的奥数题。“那是我思考了好久才想出来的题”,我把头一扭,心想:“我花费了精力、时间好不容易才想出来的题,凭什么你不动脑筋就可以知道答案?我才不干呢!”于是,我摆了摆手,说了一句:“这道题我也不会做,你去问别人吧!”看着朋友失望地走了,我心里还暗自得意。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脸红。夏洛为了朋友可以付出那么多,可我却如此小气,真是太不应该了。

读了这本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也明白了真正的友谊至死不变。我想,我们应该向夏洛学习。她虽然只是一只又小又卑微的蜘蛛,却能做出如此多令我们人类为之感叹的事,那我们,就更应该凡事多为朋友着想。

《黄瓜国王》读后感

寒假中,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名字叫《黄瓜国王》,它是奥地利的克里斯蒂娜•涅斯玲格写的。

书中主要讲了去年复活节星期天吃早饭时,“我们”发现来了一位奇怪的客人,他自称是库米奥利国王二世,出生于楼梯里顿家族,来“我”家请求避难。他讲话总是把“我”说成“我们”,“你”说出“他”,读了书中的解释,我都没有明白呢!爸爸很喜欢库米奥利——黄瓜国王。后来,他觉得应该帮助黄瓜消灭地下室里的库米奥利人,黄瓜国王就是被他们赶出来的,不过,这是黄瓜国王的错,所以才被赶出来的……爸爸为什么要帮黄瓜国王呢?因为黄瓜说他会给爸爸一辆美国汽车……其实他是骗人的。因为后来爸爸得了脑震荡,所以需要休息。爸爸休息时,尼克就把库米奥利国王送走了。

一根黄瓜当上了国王。一根黄瓜、一个茄子或者是一个番茄,也是很容易让人上当的。但是,书中的黄瓜国王,他应该把自己教育成好国王,这样,库米奥利人才愿意让他当国王。库米奥利国王,他真会这样做吗?这我也不知道。

读了这个故事,我忽然明白:一个人靠欺骗,是绝对不会取得成功的。就算他暂时风光一场,他的嘴脸终究会被人揭穿的。俗话说得好:“骗得了初一,骗不了十五”。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电视里的骗子,打着幌子,到处招摇撞骗,害人害己。最终,都如黄瓜国王一样,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当然,今后当我们遇到有人向我们求助时,我们也一定要清醒地看清对方的本质,我们只能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串词

读书能致远,寒假我们班孩子读的书有关于朋友间友谊的,像《我们的友谊刚刚好》,《夏洛的网》这几本书书告诉我们友情是比任何珍珠,宝石还要珍贵的东西。!有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书,像《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告诫我们应该和野生动物做朋友,真诚的对待和爱护他们,有启发我们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书,像《永远的布谷鸟》,有面对困难不要放弃,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困难的书《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有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异想天开、不劳而获的事情,只有踏踏实实、辛苦努力,才会有快乐和收获书,像《宝葫芦的秘密》,还有教会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看待隐藏在黑暗中的坏人的书《黄瓜国王》等等。

宝葫芦的秘密》讲的是,一个叫王葆的孩子,在一天得到了一件宝贝——宝葫芦,从此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一切都来得那么容易,让他吃不了、用不完、玩不尽。可王葆却没有因此感到幸福和快乐,而感到很苦恼,终于有一天,他想把宝葫芦扔掉、砸掉、烧掉,再也不想要它。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上没有异想天开、不劳而获的事情,只有踏踏实实、辛苦努力,才会有快乐和收获。李臣润

《黄瓜国王》讲述了一个黄瓜是怎样骗人的,它把家人们骗得团团转,只有“我”和“姐姐”还有“爷爷”没有被骗,还厌恶黄瓜国王,最后写了“我”和“姐姐”是怎样识破黄瓜国王的诡计,并且拆穿它的。今后当我们遇到有人向我们求助时,我们也一定要清醒地看清对方的本质,我们只能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王文月

在生活中,对朋友多关心、多爱护,特别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们,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就像夏落的网中的夏落一样,为了真正的友谊,尽全力去帮助别人。《夏洛的网 》王书贤

下载《如何独处》 2017 读十本好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独处》 2017 读十本好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独处作文

    一、 作文优胜者 50分:田露露 罗李双 陈晓倩 黄倩 祝运豪 胡倩 张雨凡 龙佳贝 王最 许可 48分:陈抚钦 张婷 汪洋 王开苗 金阿颖 卢建成 47分:罗源源 陈玉瑶 王思曼 向阳 郭阳......

    读一本好书

    读一本好书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点也没有错,书是人类进步的门路,是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泉水。 虽然书是一些简单而平凡的字,但在我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

    读一本好书

    读一本好书——《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我一直都很喜欢读书,求学时如此,工作后亦是如此。虽然工作后没那么多时间,但还是忙来偷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上一两本好书。前段时间读了......

    多读书,读好书

    国旗下讲话: 老师、同学们: 多读书,读好书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多读书,读好书》。 同学们,你们听过《喝墨水》的故事吗?陈毅爷爷小时候由于读书太入神了,竟然......

    读一本好书

    读一本好书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它给人知识、力量,它指导人怎样去生活。 书,是修筑一个美好心灵最主要的灵魂。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采集各种各样的花,才能酿出最甜美......

    多读书读好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多读书,读好书》。 今天,晨辉洒满校园、红旗映红脸庞;今天,我们孜孜以求,辉煌的未来就在不远的明天;今天,也正是我们......

    读好书演讲稿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孙小小,来自一(2)班,能在这里和大家聊聊自己心爱的书,说句心里话,我真是感到无比的高兴。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

    读好书演讲稿

    “好读书 读好书” 尊敬的*** 人生之光泽与真谛,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便会与我们的生活失之交臂,我们的生命便会黯淡无光。而淡淡书香正是那打开我们心灵枷锁的钥匙,清理我们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