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课后题答案(重点部分dufe)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2)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3)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民族化。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的依据,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提出的依据: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思想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展开看)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⑷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⑸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9、(1)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界定: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名屈辱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依据是: ①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②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③历史依据: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④现实依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第二章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明确的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一)从实践角度来说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二)理论依据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第三章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见答案(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见答案(4)
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a.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区别
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b.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c.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特点。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a.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 b.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 c.革命动力是民族资产阶级
d.革命的经济政策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1)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只能是武装斗争。
发动农民的必要性: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到农村的必要性: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2)①实践: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②理论价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③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书82页)
(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2)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权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
(2)文化上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从主要矛盾上看,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4)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详见94)工业化建设必要性:
(1)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之一工业化道路。
(2)时代条件,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经于相对强大地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的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
作的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对于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工商业: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本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章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3)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同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4)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没有讲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5)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6)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理论方面:(1)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2)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
(3)使社会主义更好的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
(4)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实践经验: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
(2)科学技术做为智能要素,渗透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科学技术推动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是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关键。(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从党的实践经验看,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3)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①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③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①从历史上看,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无法逾越。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②从现实来看,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③从时代的特征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工业化仍是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
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6、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联系: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实现现代化第三部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区别:①时间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②发展状况,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我们大体用20年的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实际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第七章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2)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3)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63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它的解决不需要阶级斗争的方式。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而能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
(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4)要处理好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第二篇:毛概课后题答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毛概课后题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 思考习题
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 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江泽民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5.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三篇:毛概课后答案重点章节
第一章
1.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答: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③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答:内容(重点):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科学发展观提出过程?(了解)
答: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理解: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解放思想的定义?
答: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重点)
答:①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②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阶级力量。这三种基本的金黄即成份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③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
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提出过渡时期的重路线,其实施的可能性?
答:①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②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④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造”是“两翼”。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④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实现对所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③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④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4.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①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③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⑤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答:科学内涵: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③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
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不是泛指而是特指)
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第七章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①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④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为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纯属瞎掰)①中国商品远销海外,是一个制造大国。②商品交换,对外贸易,贸易进出口方面,中国在世界上不可或缺。③资本输出,现在的外汇储备已经居于世界前列。④金融危机时,中国的作用,首先复苏,给西方经济复苏带来有利的客观条件。
3.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答:在开放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为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①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①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③社会主义也可以高市场经济。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究其联系而言,两者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即具有共性。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区别而言,两者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即具有个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 ①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意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这样,我国的分配制度,可概括为按劳分配制度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但不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都会引发显示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②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指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一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但由于劳动者的个人天赋不同,以及能力有大有小,他们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些能够提供较高质量和较少数量劳动的人,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从而使得社会上呈现出个人收入差距的现象,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的、正常的,也是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③由于不同的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稀缺程度,因此,不同要素的所有者便会获得不同的收入。例如,资本、管理等要素供不应求,该要素的所有者就能获得高收入,而劳动特别是普通劳动等要素供过于求,该要素的所有者能获得的收入就较低。按要素分配虽然会引起收入差距的出现和扩大,但它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因此具有合理性。但对由此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加大的情况,应通过财政等手段调节。④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如行业垄断、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
4.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重点)
答:①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未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寓意深远,意义重大。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此之外,还强调结构优化,资源节约成果共享。因此,提
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②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③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不仅影响全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影响四个现代化的整体过程,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稳定。可见,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④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二,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式的需要,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第三,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它不仅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十一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重要性: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可能性: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第四,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一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群众基础。第五,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第四篇:山轻毛概课后题必考部分答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首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其次,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最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篇:2018版毛概课后题答案
一、毛泽东思想获得灵魂和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是想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五、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七、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人,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八、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九、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十、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十一、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十二、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1.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4.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5.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十三、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十四、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