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一英语学科的混合式 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
甪直中学课题组
由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创新》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蒋鸣和教授)已经被中央电教馆批准立项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教电馆研06261116号)。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申报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一英语学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概述如下:
1、研究背景
1.1、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是在现代教学观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这一平台“重构”教学的过程,也是课程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本课题的学校层面研究定位于深层次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一英语学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问题,通过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一英语学科的多样化学习模式、学习路径和评价模式的实验研究。
1.2、世纪之交,外语教学已进入后交际教学法时期,为了适应初一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学习的新需求,外语教学强调“语言知识,语言意识,语言本领”。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课程的总体目标,技术为高度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控制其学习实践并获取他们最感兴趣的材料。语言及文化教育与课程模式紧紧相连;而课程模式又把有效策略、评价过程和技术结合在一起。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学习策略把构建课堂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基于多媒体的有效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练习作为语言学习的关键。
1.3、外语学习最需要在认知、感受和行动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多种“刺激”,产生有效的“体验”,才能在所“反应”。有刺激、有体验、在反应的学习只有在有意义和有目的特别是与自己有关的活动经历当中才会发生。这样的教学活动指与学生的需求、期望、兴趣、关注和利益等有关的活动,是种种真实的身心经历。事实上,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语言,而且是通过语言学习获得人的经历的过程,而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有强有力刺激及体验。
当代外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标”、“以方法为导向”、“以学为主”、“在干当中学”、“在交际中学交际”、“学习是经历”、是“学做事”而不是“学做题”、是“学应用”而不是“学用法”、是“求会”而不是“求懂”、是“会学”而不仅仅“学会”、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学会生存”而不仅仅是“学会语言”等等。
2、相关概念界定:
2.1、信息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同文本、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变换相关联。通俗地说,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主要包括:扩展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器官采集信息功能的感测技术;扩展人们的神经系统和交换信息功能的通信技术;扩展人们的思维器官存储、分析、加工、处理信息功能的计算机技术;扩展人们的施效器官施用信息功能的控制技术。
2.2、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应用各种基于教室的学习形式,例如:会议,实验室,书籍等 外,还结合其它多种学习方式,例如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黑板的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 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核心目的就是要将传统的课堂式学习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相结合。
3、研究目标
3.1、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初一英语学科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 3.
2、培养具有良好创新精神的学生;
3.3、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科研型、实践型英语教师队伍; 3.
4、提升我校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水平。
4、研究内容
现代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优势互补的混合式学习策略在国际上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学习策略把构建课堂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基于多媒体的有效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练习作为语言学习的关键。为此,我校特别针对初一英语学科进行了精心设计学案、教案、练习等一系列单元,支持练习、反馈和合适的学习任务,这系列的内容和合适的训练混合的策略使初一英语学科混合学习路径得到保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1.借鉴外语教学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发初一英语学习内容与合适的训练融合的课程系列,将现代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优势互补,形成创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路径。
4.2把网络学习的平台的应用和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展初一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和学习路径
4.3研究英语学习评价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借助数据库信息技术,建立集数据采集、聚合和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学习信息反馈系统,探索我校初一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 4.4.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网络学习的平台
探索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英语学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研究,有效地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在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技术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手段来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目标(多种手段,不仅仅是电脑、多媒体,包括其他技术、器械的运用);探索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两不偏废(课堂教学中粉笔、黑板、书籍决不可全部被电脑等替代);探索如何建立在教师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进行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因而,评价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看他是否掌握和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而更重要的在于看他能否能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下,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学习、研究,不搞灌输、不搞题海,不加练习密度,而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
5、课题研究方法
我们将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坚持科学性、循序渐进、系统性的原则,集中培训、观摩名教师公开课以及备课组讨论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原则,致力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一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改革。并不间断地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技能,身先士卒地带动一批批教师进行学习研究。
5.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承认每一位参与研究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实践知识的作用,要求初一英语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促进教师在理论指导下自主研究制作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在不断反思中发展专业。
5.2、个案研究法:
在整个初一年级英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2个教学个案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教师教学设计策略评价,对教学效果的测试,对学科数据的分析,从中提炼出具有说服力的案例,以支撑课题研究的结论。
5.3、调查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学生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对其学习的影响。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入校之初对学生英语的基础作一个全面调查,了解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期中、期末对学生再作一次调查,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学生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效果,从而改进研究方法及步骤,以支撑课题研究的结论。
5.4、文献研究法: 借助学校订阅的教学报刊杂志和各类教育网站搜集初一英语学科教学策略的国内外学术信息,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把资料分类整理,编印成册或放入学校内部网上。教科室推荐课题组成员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教育的智慧》、《教学行为指导》、《现代教学论》、《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等书,并做好业务学习笔记。通过学习,掌握国内英语课程改革动态,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信息,以便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工作。
6、实施步骤
6.1.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7月)
酝酿、确定研究课题,落实研究人员;调查问卷,了解目前中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地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状况;论证、设计具体实施方案。
6.2.学习、培训、实践阶段(2007年7月-2008年7月)
学习现代教育的相关理论,吸取传统教育中的精华部分,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初一英语的学习的平台和学习软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参校内为主包括校外的培训、听课、评课;同时开展探索研究工作,研究初一英语学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服务于培养学生修养能力、创新精神、协作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设计基于网络的初一英语测试及反馈系统的解决方案;在实验中形成有我校特点的初一英语学习模式和学习路径。
6.3.总结验收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
汇总有关资料(包括各种数据、实况录像、多媒体课件、评比获奖情况等资料的汇总)。撰写教学论文或经验心得、准备研究实验报告、实验课例、研究性学习成果等。
7、课题的组织与分工 7.
1、人员组成:
课题总负责人:
顾金根
甪直中学校长 书记 课题组主要参与人:
沈玉方
甪直中学副校长 副书记
陆益
教科室主任
宋建祖
教技室主任兼教务处副主任 金培芳
教务处副主任 陈春华
电教组组长 曹峰
校团委书记 沈沁涛
信息技术教师 顾秋红
信息技术教师 俞静芳
英语备课组长 盛永根
英语教师 王芳
英语教师
7.2、任务和分工:
设计申报、前期实验论证:
顾金根
宋建祖 开题报告、中期研究报告:
宋建祖
陆益
上网搜集资源、音像资料制作:
曹峰、沈沁涛
顾秋红
课件的制作及应用:
金培芳 陈春华 俞静芳 盛永根 王芳 结题报告、论著出版:
沈玉方、陆益
8、预期研究成果
8.1、初一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研究报告。
8.2、预习教本、练习单元等各种支持练习、反馈和合适的学习辅导材料,及教学用网络平台。8.
3、结集出版相关论文集。
9、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9.
1、研究力量和水平9.1.1 顾金根:
苏州市政治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1978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现任苏州市甪直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现代化》全国理事会理事、中国管理学会会员、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江苏省《资本论》研究会会员、苏州市叶圣陶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苏州市棋类协会副主席。
主要业绩:参编《中国经济大辞典》(南京出版社),主编《高考一本通》(2000年全国高考“3+X”全国模拟试卷与评析(文科综合卷))入新高考名校秘卷 政治),编撰出版了近百万字的教学资料,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主要有《初中“细腰”现象剖析》、《中学生心理矛盾浅析》、《中学生自我心理训练管窥》、《中学综合学科教学的哲学思考》、《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初探》、《从学生反馈信息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发展》等。主持江苏省“九五”课题《叶圣陶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已结题)的研究工作。研究能力极强。
9.1.2 沈玉方
苏州市化学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学习和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艺术,潜心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参加省级(《叶圣陶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学中正确应用的研究》等立项课题的研究;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在《江苏教育研究》、《中学生知识报》、《中学生学习报》、《中学化学》、《化学 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考试报》等较有影响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其中数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县评比中获奖,与人合作出版《高考化学考点分析》、《化学教与学》、《名师导学》等专著,在吴县市乃至苏州市有一定影响。积极投身于教改实践,《全方位渗透、多渠道培养》——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四步台阶教学法取得可喜的成绩,通过“抓住起点——观察,把握重点——实验,围绕焦点——思维,垒起支点——自学”的四步台阶教学法,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有序、有效地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研究能力极强,所研究课题均已经全部顺利结题。
9.1.3 陆益
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学校各个课题的核心研究成员,参与了《以叶圣陶教育思想指导普通高中综合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农村普通高中女生情感意志的培养研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等的课题的研究,研究能力极强,所有课题均已经全部顺利结题。
9.2研究的信息技术环境设施
我校已经建成校园网络系统,100M宽带接到每一个班级、办公室,做到“班班通”。学校已建有中心机房一个,配有三台服务器。建有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23只),网络教室(6只)。有自己的网站,我们的网址是:www.xiexiebang.com。由专人负责,专人定期更新。有“国之源”、“清华同方”、“K12”等资源库,学校还自己创建一套适合本学校的资源库。
9.3研究其它保障 9.3.1组织保障
校长顾金根、副校长沈玉方挂帅,并由一大批骨干教师牵头组成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并聘请市、区的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
9.3.2经费保障
课题研究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全力保障。保证开题、结题及过程中的各项经费及时到位。保证调查实验、资料搜集、会议研究、论文结集、论著出版、制作课件等各项经费如期支付。预算总研究经费为10万元左右。
9.3.3时间保障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不少于每周一次。
第二篇: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哪些变化
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哪些变化
电子书包、微课,博客、微信圈、QQ群等,目前已成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的必要载体,其个性化、网络化的运行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带来了我国基础教育方式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工具性的简单变革,也是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深层变化,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并勇于迎接挑战!1.课堂景观的改变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整合公用教育资源,以方便教学使用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外的微课程大多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制订学习计划,它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交互式学习过程。它一般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10钟左右的教学。它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构成多样;学习情景真实、交互性强;注重教学设计、适合自主学习;制作技术简单、使用灵活方便等。它打破了传统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校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涉及课件制作、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2.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教育云”使得传统的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模式。“国家教育云”计划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中小学校主动参与课堂变革的热情。“教育云”计划造就了无界学校和网联学校,“教育云”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数字化传播方式,打破了时空疆界,不同学校教师可以进行一体化教研,促成了无边界学校、互联学校的产生。同时为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国内一些学校开始尝试“走班制”教学,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固化班级模式也被打破了。由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3.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如果还是翻着教材,看着教学参考书,然后挑灯备课,坚持“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黒板一本书”的课堂教学方式,恐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甚至无法在当今的学校生存下去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在学校里以传授知识为主,他通常先分析教材、学情进行备课,然后到课堂上讲授知识或者技能,引导学生学习,课后再批改学生作业或者辅导学生。虽然一般教师也会参加培训学习或进修,但主要还是以大学阶段的知识作为基础。在相对稳定的传统社会中,教师通常较少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当代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需要有网络技术背景下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信息社会的基础教育,具有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的特征,学生学习需要有针对性、个性化、差异性和实效性,这都要求教师改变故步自封的状态。教师必须从传输知识的教书匠、学生学习的裁判者,转向启发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师。当今的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学习新知识,具有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新观念与新思维,并具有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制作微课的能力。如何在教材中选取恰当知识点,并把它拍摄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需要将教学能力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三是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的网络交往的能力,即在虚拟空间中聚集各方力量来指导学生的能力。四是掌控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的能力。例如,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微课,如何让学生思考和获取微课中的知识点,设计学生的导学案与任务单,等等。
4.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国中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考试为中心。在校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老师成了知识的代言人,有统一的教材、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上课听讲、课后做作业为主,然后参加测验和考试,平时在学习中也着重培养自己的应试能力。它的弊端之一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学习目标,缺少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家长等各个层面的交流,也就是说学生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互动式自学。弊端之二是缺少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针对性差,没有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为标准,不能有力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容易产生差生。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尊敬状态”,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儿童是太阳,教师是月亮,教师必须站在学生背后”,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都是在同一个场所——教室里学习,在听同一位教师讲课,在用同一本教材学习相同的内容。这种学习方式无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名学生,要进行个别化教学,也必定是一句空话。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要有选择地学习,是很难做到的事。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各种新型课堂,比如在应用微课视频进行学习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和场所,已经熟悉了解的内容可以快进或者跳过去,没看懂的可以多看几遍,自己没搞清楚或者无法理解的可以在线请教老师,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这种授课方式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一刀切学习方式的弊端也将得到剔除。
第三篇: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
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教学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快,素质教育正在逐步向各个学校推进。在新世纪信息技术成为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冲击了传统教学的教育理念,把传统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定位为学习的主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打造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能够朝着更为自主、更加有特色的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加入,迫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实践中主要以下面三种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1.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时代,计算机成为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具。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情境的创设、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等。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图片、声音、视频、录像等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概念。像空间几何、物理中一些比较抽象又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重塑教学模型,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不仅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兴趣、调动情绪和激活思维,还能突破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教学中的实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在教学中很难实现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平台。如小学班会课堂中,班主任利用多媒体模拟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随便横穿马路导致事故发生,以此告诉学生过马路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和秩序,从而上升为珍爱生命等。如小学英语课堂中,在学习有关动物的单元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动物们可爱的一面,而且还可以模拟播放提前制作好的老虎等凶恶动物咬伤喂食的小朋友的动画,让学生知道以后去动物园观看老虎等凶恶动物时就知道哪些事情不该做了。除此之外,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模拟操作失误的后果,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如初中化学知识“氢气的性质”:氢气不纯,点燃时会引起爆炸,因此实验之前一定要对氢气验纯。实验前可以通过模拟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发生爆炸的动画,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不按操作规程会引发的严重后果,使学生自觉规范操作流程。
3.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各种研究课题,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好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查找相关资源,搜集相关材料,而不必去图书馆,根据查找的资料整理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网络技术还可以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组织学生探索知识和学习活动,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5分钟,他们可以借助于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教师进行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客观上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浅谈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魏文锋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课堂带来的影响变化是巨大的,下面根据我在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中浅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时代要求。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从而突破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脱离了贫乏的教育资源,拓宽了时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
内容的改革与革命。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
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1)教师的“讲”变为“导”。“教”师应该变为“导”师。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2)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
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矢口识将会更力口深刻、巩固。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四)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角色。
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育软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
二、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学生带来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
1、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
在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发现问题,制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从自身内部产生动机(即内部动机),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存在而产生的外部动机。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去学习,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不像过去只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参与问题产生的过程,只是机械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更为有效。
2、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评估。
在一般的教学课件中会给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所给出的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反馈结果(即自身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找出差距、并且由自己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通过自己主动查找差距,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会更为清楚。
3、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应互相交流。
在缺少教师的指导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共同进步。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位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综合多数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每位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几倍的知识。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勉励;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少,在网络知识庞杂的时代,有些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经常予以指导和帮助,引领学习的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的确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进了传统教育中不合适宜的方面,将更新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带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用户人数已达4亿之多,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教师摆脱了繁忙的教学任务,为学习者摆脱了机械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效率、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了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5、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废墟的召唤》”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圆明园的图片,然后慢慢地把侧面展开,同时光标闪烁,然后又以不同的颜色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后心目中马上有意识,对本课的内容有大体的了解,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并进一步深化,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进程缩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够很好地胜任这一工作,它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力,又能通过生动的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使教学变得容易、愉快、省时、牢固、富有成效。它可以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图形、影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合成、链接,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以景激趣,创境激情,引动激动,导训激活,启思激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动中练、动中习得语言技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们努力去研究这门技术真正的用途、内涵,用好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我们能利用好这门技术培养出走在社会发展前列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2015年12月1日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给体育课堂带来的变化
浅谈信息技术给体育课堂带来的变化
建湖县蒋营镇明德小学
张石成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浅谈把信息技术带到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可以增加学生知识面
教师在上该内容之前,事先制作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该内容了解的更加透彻。例如,在上足球之前,先制作好足球的发展史、规则、以及世界上一些优秀运动员技术等,这样在正式上实践课时,学生基本上了解足球的来龙去脉,学起来就比较轻松,这样上课的效果也就会更好。
二、信息技术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事实证明,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化是最能体现的。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将图画、文字、声音融为一体,可以直观地将动作体现出来,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授足球颠球的技术时,播放一些颠球的录像,让学生先对颠球的技术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播放颠球的慢动作、分解动作,详细学习颠球技术的具体细节,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正确动
作,比教师单纯的讲、学生单一的练效果要好得多。
三、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好的理解
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而情感对人的认识起着刺激作用,丰富的情感是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基础,对于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情感,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传统的体育课只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让学生直接去了解事物的图像及声音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而获取信息,从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感知的对象。例如,教广播体操时,通过图片、录像、录音等信息技术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可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在录像直观的情境中,了解广播体操的完整动作,然后分解教学每节、每个动作,或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学做每节动作;整套广播操教学完成后,再让学生观看完整录像,与录像中正确动作进行对比,纠正错误动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快就能准确、熟练地掌握整套广播体操。
四、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时,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实心球最后用力技术时,因技术比较复杂,可播放一些重大
实心球比赛的最后用力的录像,让学生先对最后用力的技术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反复慢放整个技术的分解动作,使学生看清整个动作过程。这样,各细节动作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也就使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得到淡化。
五、信息技术上室内课,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新颖性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室内课是很不受学生欢迎的,如果运用信息技术上室内课,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新颖感。例如:课堂上教师播放一些世界性重大比赛的实况录像,教师通过这些比赛的录像,不仅可以结合实际讲解有关的体育知识、比赛规则,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水平,特别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他们从能看懂比赛到对项目有兴趣,最终参加该项活动,从而可以培养学生更多的爱好。
总之,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弥补教师的不足之处,如在讲解、示范时,有的教师岁数偏大,示范动作完成的不好,这样,它可以代替示范,所以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新颖的、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它能给体育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丰富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更有优势,符合新课改精神,这样也进一步体改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