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老隆镇水坑卓茶山林地权属纠纷的情况
关于老隆镇水坑卓峰山林地权属纠纷的情况
汇报和建议
龙川县人民政府:
李副县长
我们是老隆镇老隆村心
二、心五经济合作社,就水坑卓峰山林地权属问题,自2009年至今我们与老隆镇经济联合总社已进行了长达6年之久的行政诉讼,直至今年还没有得到准确的权属归属的定论。虽然2012年县政府作出过(2012)龙林决字第2号处理“决定书”。认定2006年县政府颁发给老隆镇经济联合总社的(2006)第00136号《林权证》属有效权属证。后经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为依据不足,程序不合法,撤消该证,并经省高院终审判决认定为权属来源不清,程序违法。撤消了县政府向老隆镇经济联合总社颁发的(2006)第00136号《林权证》。但老隆镇经济联合总社却以龙川县政府的“处理决定书”没有被撤消并发生了法律效力为由,再次违法申请办理该林地的“林权证”。几经周折,龙川县政府于2015年1月22日作出了撤消(2012)林决字第2号“处理决定书”,并决定对水坑卓峰山林地权属重新作出裁定。我们从县“山纠办”了解到,目前县政府工作分工林业这一块由您主管,因这6年来又关该林地行政诉论的具体情况,可能您不够了解,所以在此特向您及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反映一些问题和建议。
一、请你在主持县政府重新审议裁定老隆水坑卓峰山林地权属前,召集县各有关部门及有关当事人召开一次或多次听证会。充分听取收集各方意见后,再本着尊重历史事实,依法公正公平地作出决议和裁定。这样既符合党的群众路线,又充分体现了人民参政议政。只有充分了解具体历史事实和各有关具体情况后才能作出公平公正的决议。
二、确权,首先必须弄清权属来源。
1、就卓峰山林地权属,解放前直至公社化前一直归属村民个人所有,成立人民公社时归公社大集体,1961年中央颁布《农村人民公社管理条例》即“60条”后,全国各地的山林地、耕地等即统一归基层的各生产队集体所有,一直至今都没改变过。也就是说卓峰山林地自国家颁布“60条”后一直归老隆各生产队所有,至今没有发生任何有关权属转移的事情。
2、老隆镇经济联合总社称从1966年创建“卓峰林场以后即取得了该山林地权属。
从所周知,1966年县政府为响应落实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由当时的副县长王祖武同志亲自挂帅,传部长成海珊同志担任总指挥,抽调老隆公社组织部长骆发明同志担任场长。将知青和被揪斗的“走资派”全部集中在林场内,由我们各生产队派贫农代表带颁他们。上午在场内参加劳动,主要是种植了一些果树和油茶、收益与生产权队分成。下午集中学习“毛著”和文革有关文件。
①当时卓峰林场纯属知青林场,且是县革委会组织筹办的,并非老隆公社筹办的,也即是说老隆公社并没有取得该林地权属。
②当时骆发明场长与我们各个生产队具体协商,利用我们卓峰山山林地来办林场。并说明林地仍然是我们各生产队的。生产队派人参加一起经营管理,收益分成,完全是一种联合管理,联合经营的模式。该山林地并未被征用,权属并未转移,仍权属各生产队。
③当时林场场总设在观音庙内,林场知青等都是住在家中在家吃完早点,后进林场参加劳动,中午在观音庙吃午餐,晚上回家吃晚饭并休息。
④1968年冬被当时惠阳地区行政专署发现后,认为办林场不符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精神。责今将“知青林场”解散。
⑤结果县革委会将知青全部安排各乡镇农民家中插队落户进行同吃同住同劳动。下放干部县革委在两渡河办起“五七干校”全部集中在干校内,县革委会还在老虎塘办了一个“园林所”,将卓峰林场的职工安排在园林所和县造船厂。此时林场内是人去庙空。“卓峰林场”已不复存在。卓峰山林地仍由我们各生产队管理和经营至今。
⑥卓峰林场完全是“文革”的产物,“文化大革命”中央已作出了明确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并作了彻底的否定。
3、卓峰林场从筹建成立到解散前后不到三年时间。但老隆镇政府某些领导在2004年借省政府下发“关于换发山林权证的通知”这个机会,将几十年都不存在的“卓峰林场”这一“文革”产物作为权属来源,以1988年才成立的老隆镇经济联合的名义,偷偷地骗取县政府领取了《林权证》意图霸占卓峰山的山林地,该《林权证》于2006年4月15日颁发,一直不为人知。当在镇府扣押了三年之后向各生产队下发《林权证》。问题才被我们发现。
4、关于老隆镇府提到的管理问题:
1968年自林场解散后,人去庙空,一直以来都各生产队继续管理。村民在卓峰山上开梯田、种油桐、油茶、板粟、杉树等并种植各种农作物,如木薯、蕃薯、花生等至今。一直由各生产队经营管理。
老隆镇府趁1986年火烧山之机,对卓峰山进行“全封山”,偷偷与曾桥祥订立“包山合同”,称之为管理卓峰山的依据,镇府与曾桥祥订合同是明显的侵权、违法行为。严重侵害了生产队的权益,还有“合同”本身就是违反“合同法”的等等,有待在听证会上逐一辩解。
三、经过我们不懈的抗争和努力。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12年12月26日作出了撤消龙川县政府在2012年12月25日作出的“处理决定书”(2012龙府林决字第2号)中认定的效权属依据的“龙林证字(2006)第00136号林权证的判决。后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3年6月4日又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即维持河中院撤消(2006)00136号林权证),并明确此判决为终审判决。
但老隆镇府无视中高院判决,在00136号林权证被撤消后,以“县政府(2012)林决字第2号的处理决定书没有被法院撤消,且已发生法律效力为由。再次申请办理卓峰山的《林权证》,企图再次违法办证。
中院在判决中已明确给县政府的处理决定书下了“依据不足”的结论。高院也作了“权属来源不清”的结论,县政府的处理决定书中阐述的向老隆镇经济联合总社颁发《林权证》的认定事实和理由已被法院否定。
四、老隆镇府再次违法办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向法院的提起起诉。要求法院撤消龙川县政府的“龙府林决字(2012)第2号”《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决定书》,并要求法院判令龙川县政府重新作出本案争执的林木林地权属归我们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诉求。
在诉讼过程中,龙川县人民政府于2015年1月22日作出了“关于撤消龙府林决字(2012)第2号处理决定的决定书”(龙府林撤决字2015第1号)承诺对“卓峰山”山林地权属重新作出裁决。
目前时已过三个月,特在此向县政府李副县长提出建议,组织召开“听证会”,全面了解落实事实依据后,依法就“卓峰山”山林地权属作出公平公下的栽决。
此致 敬礼
老隆镇心
二、心五经济合作社 2015年4月22日
第二篇:当前处理林地权属纠纷的难点
当前处理林地权属纠纷的难点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涉及农村为主的各种社会关系不断趋向复杂化,特别是农村山林权属、土地权属等纠纷迅速增多,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诱发农村不稳定因素的突出原因。自1982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后,把山林权属划分到户管理,农民拥有了山林的管理使用权,并进行登记造册,政府颁发了相应的使用证或承包合同书。但因我国刚开始进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在山林管理使用权方面出现证界不符、界址不明、界述不准、权属不清、重复填证等现象,成为当前发生山林纠纷的客观原因。当前处理林地权属纠纷还存在以下难点:
一是取证艰难。从82年责任制至今有26年多了,责任制时的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大多数病故,健在的同志也是年岁很高失去记忆,无法证实当时详细情况,就是知道当时情况的同志也不愿出据真实证言了。当前还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出现势力证,利益证(谁出钱就给谁作证,没钱就保持沉默),权利证(谁有权就给谁出证)。
二是佐证难。一是时间演变长,山林权属从76年就开始,先后经历了76年划定烧柴山(村或组登记造册),80年完善烧柴山(核发《社员烧柴山使用证》),82年林业三定,是林业一次全面变革,烧柴山变更为自留山(核发县级人民政府林权证),其它山林承包到户经营管理,2003年全面进行林地权属登记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二是管理机构变化频凡,从76年至2006年各级组织机构也发生为多次变化,撒区并社、撒社建镇(乡)、撒小并大、合村并组,在机构变更时档案混乱极不规范,绝大部分林地权属存根遗失,部分村组干部将历史资料消毁或私藏、涂改。三是证件管理不规范,领退手续不全。2003年以前的证件《林权证》是县发到区,区发到大队,部分地方大队发到组进行手工填发,当时的存根部分有的填写有的没有填写,就是填写的存根也不上交,至今还有空白证件流落民间(或原村组干部手中),当时公社、大队制的各种林地权属证件也是同样,一但发生权属纠纷无法查证原始证件真伪。三是案件性质界定难。林地(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发展之基、财富之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有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七十四条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根据以上法律条款规定,林地权属纠纷认定是一种财产所有权的民事纠纷更为合适。而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所有的林地权属确权都要通过政府裁决,如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林地权属纠纷就变成了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就依行政诉讼法进行审理,政府就成为被告在法庭上出现,本该是民事案件,变成了行政案件。
四是诉讼难。一宗林地权属一但产生争议,就要进行马拉松式诉讼过程,林地权属纠纷案件是双方当事人财产利益的纷争,意味着裁决给甲方,乙方利益受到侵害,如乙方不服就有权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2002年某县两镇的A村与B村一组在两镇交界处发生林地权属争议,该县人民政府林地权属纠纷调处办公室多次调解不成后以山林决字〔2003〕第5号处理决定,将争议山场林木、林地所有权确权给B村一组所有;A村不服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市政府维持县政府的处理决定;A村不服,上诉到县人民法院,法院维持决定;A村上诉到市中级法院,市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县政府的山林决字〔2004〕第5号决定,并判决县政府在重新做出处理决定。2005年县人民政府在进一步核实证据的基础上,以相同的事实和更确实的理由做出与第5号处理决定基本相同的处理决定。A村不服,再次以同样的程序起诉到市法院,市法院以同样的理由再次撤消县政府的处理决定,并判决县政府限期内重新做出处理决定。直到现在,案件尚未终结,A村发费诉讼费、路费等各种费用10万多元,村里没钱了,村民集资,而沉重的费用开支,村民是难以承担的。就算把纠纷山场卖了也不够各种费用的支出,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五是司法监督难。法院是行政权力的监督,这是法律赋予的职责。而在林地权属纠纷行政案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法院的职权:一是具体行政行为正确的,维持判决;二是行政行为违法、证据不足,事实不清等因素存在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鉴于以上法律条款规定,法院在审理山林纠纷案件中无权直接将争议林地权属确权判决给当事人,只是维持或撤销两种结果,撤销案件最终还要由政府裁决,按两审终审的原则,到中级法院应实现案件终结,但是在山林纠纷案件的实际操作中,因法院职权的区限性,无法进行权利监督,无法保证当事人的权利,只是案件程序上的终审,而案件的实体并未结束。
六是政府左右为难。当前有的行政机关不作为,也不敢作为了,特别是在林地权属纠纷处理中更为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湖北省林业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的规定,确认林地和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各级政府即是确权机关,又是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机关,还是被告机关。各级政府在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时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做出处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政府在权属纠纷中以调解者的身份出现,对调解不成的纠纷案件作出行政裁决,只要当事人对裁决不服,提起诉讼,政府就成为被告在法庭上出现,由当初的调解者变为被诉当事人,如是败诉,不但要承担诉讼费,还要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按《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做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被法院撤消案件中,如政府改变了原来的裁决,将争议地裁决给相对方,就有失政府的权威性,也严重的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政府也将在工作的开展中处于被动地位。在现实的工作中,政府也根本无法改变裁决,因为当初的裁决都是在反复论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裁决。所以,在一些林地权属纠纷案件中,政府想作为而不敢为,导致基层矛盾不断积累,权属纠纷出现多年不调,群众反复上访的现象。
七是显示公平难。《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确权在审理行政行为的判决是:一是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二是对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等因素存在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判决被告限期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第五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做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被撤消,根本无法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违背的行政行为,否则,政府将失去威性,同时,另一方群众不服又要上诉。老百姓想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法律的局限性,当事人常年跑在政府和法院之中,把积蓄发光了,就算是把山上的树买光了,也不够支付各种费用的支出,失去了对法律公正、公平的信任度。
探索解决途径
一是《行政诉讼法》需进一步完善。因为政府参与林地权属纠纷裁决,法院把政府裁决后的林地权属纠纷案件作为行政案件受理,政府就成为被告。按现在审判程序的审判结果只能是司法程序上的终结,而不能在实体上作终审判决。也就是说不是维持政府的处理决定,就是撤销或部分撤销,并要求政府重新做出处理决定,不能把纠纷最终了结,导致循环诉讼。因此,建议修改《行政诉讼法》的相关条款,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改为由法院判决,法院有权对经政府裁决后的行政确权案件作出判决。这样既体现了审判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又明确了法院的责任,按两审终审原则,在诉讼程序终审时,案件的实体也终结,防止司法腐败和循环诉讼的产生。
二是林地权属纠纷应归属于民事诉讼范畴调整。林地权属纠纷是双方当事人财产所有权的纠纷,因政府参与纠纷案件的确权裁决,只要当事人不服,政府就成为被告,在案件中周旋,最后变成了政府与法院的较量,林地权属纠纷成为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相互踢皮球,相互推诿,很难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对财产权的争议处理,法院可以适用调解原则,调解不成再判决,同时政府也可以确权,这样就避免了政府与法院在处理林地权属权属争议时相冲突。
三是《行政复议法》需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也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监督,但《行政复议法》规定很多行政行为要先复议后诉讼,只要是政府不维持其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上诉,政府就成为被告,也就意味着政府将与法院开展行政权和审判权的较量。为减少麻烦,行政机关不想发挥所谓的监督权,采取维持行政行为的决定,远离被告的麻烦。建议对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不管是维持、还是撤销,都应是行政监督权的终止;对行政裁决不服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法院要以申请复议的当事人作为被告,不能以内部监督的政府作被告,实现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相对独立和相互监督。
第三篇:调处林木林地权属纠纷主要适用法律依据及收费标准
调处林木林地权属纠纷主要适用法律依据及收费标准
发布时间: 2008-9-22 16:09:08 出处: 作者: 山纠办 编辑录入:姚志敏
一、主要适用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第三条第二款: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2、《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林业部)处理依据:
第七条 尚未取得林权证的,下列证据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
(一)土地改革时期,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土地证;
(二)土地改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不发证的林木、林地的土地清册;
(三)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赠送凭证及附图;
(四)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
(五)对同一起林权争议有数次处理协议或者决定的,以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的最终决定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作出的最后一次决定为依据;
(六)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决。
第八条 土地改革后至林权争议发生时,下列证据可以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参考依据:
(一)国有林业事业企业单位设立时,该单位的总体设计书所确定的经营管理范围及附图;
(二)土地改革、合作化时期有关林木、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三)能够准确反映林木、林地经营管理状况的有关凭证;
(四)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能够确定林木、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第九条 土地改革前有关林木、林地权属的凭证,不得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或者参考依据。
第十条 处理林权争议时,林木、林地权属凭证记载的四至清楚的,应当以四至为准;四至不清楚的,应当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当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确定其权属。
第十一条 当事人对同一起林权争议都能够出具合法凭证的,应当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当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按照双方各半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其权属。
第十二条 土地改革后营造的林木,按照“谁造林、谁管护、权属归谁所有”的原则确定其权属,但明知林地权属有争议而抢造的林木或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处理程序:
第十三条 林权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主动、互谅、互让地协商解决。经协商依法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及附图上签字或者盖章,并报所在地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备案;经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按照本办法规定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申请处理。
第十四条 林权争议由当事人共同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负责办理具体处理工作。
第十五条 申请处理林权争议的,申请人应当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提交《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现状,包括争议面积、林木蓄积,争议地所在的行政区域位置、四至和附图;
(三)争议的事由,包括发生争议的时间、原因;
(四)当事人的协商意见。
第十六条 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在接到《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后,应当及时组织办理。
第十七条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出具证据。当事人不能出具证据的,不影响林权争议处理机构依据有关证据认定争议事实。
第十八条 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上签名或者盖章,并由调解人员署名,加盖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印章,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九条 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制作处理意见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第二十条 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或者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凡涉及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经营范围变更的,应当事先征得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自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诉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奖励和惩罚
第二十三条 在林权争议处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 伪造、变造、涂改本办法规定的林木、林地权属凭证的,由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收缴其伪造、变造、涂改的林木、林地权属凭证,并可视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3、《湖南省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的原则:
第四条 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必须依照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尊重历史,注重现实,有利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有利于安定团结,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裁侵权违法行为。
第五条 “林业三定”时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核发的山林权属证书所确认的林木、林地权属,应予维护,不得擅自变更。确有错误且权属仍有争议的,由原发证的人民政府负责处理。
第六条 已经双方协商解决或经基层组织、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处理了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其协议书或调解书、处理决定书、判决书、裁定书等一律有效。
同一起争议有多次处理结果的,以最后一次为准。
第七条 除本办法第五、六条规定以外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按下列原则处理:
(一)国营林场、苗圃、林科所、采育场和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相互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以全民所有制单位组建或扩建时县级以上(含县、下同)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有权批准机关批准的规划设计图、文件所确认的权属为依据。另有协议的,以协议为依据。
(二)从“四固定”起一直由全民所有制单位经营管理的林木、林地,其林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归该全民所有制单位。
(三)集体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以及个人和个人相互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以“四固定”时确认的权属为依据。“四固定”时未确认权属的,参照合作化时期确认的权属处理;“四固定”和合作化时期都未确认权属的,可参照土改时确认的权属处理。但是,依照法律和政策已将个人使用的林地划归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除外。
(四)因兴修水利、兴建电站、修筑道路等基本建设发生的林木、林地权属异动,以当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文件为依据。
第八条 对同一林木、林地,双方均能提出具有同等效力的权属证据的,本着兼顾双方利益,结合自然地形的原则划分。
第九条 林木、林地权属证书及处理权属争议形成的协议书、调解书、处理决定书、判决书、裁定书所记载的“四至”界线与实际面积不符的以“四至”为准,“四至”不清的协商确定。
第十条 乡(镇)集体或个体在其他集体所有或个人使用的林地上采矿,须执行《湖南省乡镇集体企业采矿和个体采矿管理办法》和《湖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并征得林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同意,签订合同,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
第十一条 确属在其他集体所有或个人使用的土地上营造的人工林,土地权属不变,林木归造林方所有。但采伐时林木山价应当与土地所有者或使用人按比例分成。其采伐时间和分成比例有协议的按协议,没有协议的协商确定。禁止以坟争山。本办法实施前在集体所有或个人使用的林地内的坟墓,允许维持原状。其保护范围以坟墓外围为限。
第十二条 农村村民在房前屋后划定范围内以及自留地、自留山上种植的林木,城镇居民在自有房屋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均归个人所有。单位、个人所有的古木大树,经县有关部门鉴定确认,按有关规定进行保护,不得擅自砍伐。村、组管理的现有风景林,不得擅自分配到户。
第十三条 凡林木、林地权属有争议的地方,在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进入争议地区砍伐林木和从事生产、基建等活动。
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的程序
第十四条 对林木、林地权属有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应主动协商解决。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不了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处理。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全民所有制单位或者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处理。
第十五条 当事人申请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提请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必须分别提交申请书或加盖本级人民政府印章的专题报告,并附送有争议林木、林地的位置图和其他有关证据,以及当事人协商或下一级人民政府的处理意见等原始材料。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一般均授权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第十八条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经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协议,或由人民政府调解或裁决结案,应当分别制作协议书、调解书和处理决定书,记载“四至”与面积,并附林木、林地位置图。必要时,可以在林地设立永久性标志。
协议书和调解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调解书还应由调解人员签字,并加盖调解单位印章。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书应加盖人民政府印章。
第十九条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二十条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后,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协议书、调解书、处理决定书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核发林木、林地权属证书,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立卷归档,长久保存。
第二十一条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后,导致行政区域界线变更的,必须按照行政区划变更的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因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实际支付的勘验费、鉴定费、文件资料工本费,由双方当事人按责任大小分担。
罚 则
第二十三条 伪造、涂改、销毁山林权属证据,故意制造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视情节轻重处以50元至200元的罚款,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对当事人给予行政处分;他人因此遭受经济损失的,责任方应当负责赔偿。
第二十四条 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期间,故意制造事端,扰乱社会治安或阻挠调解处理工作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擅自砍伐有争议的林木的,按盗伐林木处理,依照有关森林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中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玩忽职守的,由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处理各类纠纷问题的通知》
第二款:处理各类纠纷,必须坚持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有利于行政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责任制。分级负责就是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做到乡内纠纷不出乡,县内纠纷不出县,地市内的纠纷由各地市负责处理。对那些跨地、市、县及省与省之间的纠纷,有争议的双方基层单位要主动与对方联系,双方的上级政府要加强督促,及时协商解决,不要把矛盾上交省和中央。归口办理就是根据业务分工,落实各职能部门处理纠纷的责任。其主要责任分工是:行政区域边界纠纷由民政部门负责处理;山林权属纠纷由林业部门负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由农业部门负责处理;水利纠纷由水利水电部门负责处理;矿产资源纠纷由地质矿产部门负责处理;其它纠纷均按业务分工由主管部门负责处理。有的纠纷涉及几个部门的业务问题,由各级人民政府指定牵头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决不允许互相推诿,贻误工作。
5、《桃源县人民政府关于重申处理田土、山林、水面纠纷问题的七条原则的通知》[桃政发(1985)31号](1)县内山林权属一般应以一九六二年“四固定”时期确定的权属为准。“四固定”时期未确定权属的,参照合作化时期的权属。如果“四固定”和合作化时期都未确定权属的。可参照土地改革时期确定的权属,凭土地证或土地清册处理。
土改时重复分配和合作化、“四固定”时期双方重复确定权属,双方都有确凿证据的山林,经协商解决不了的,山权各半,林权谁造谁有。双方都拿不出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的凭证的山林,属集体单位之间或国营单位与集体单位之间的争执,凡人工林,其山权、林权均归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和荒山荒地,根据历史和现时的经营状况,兼顾双方利益,协商解决。
土地证和原有协议书,裁决书上记载的山林,“四至”与面积不符的,以“四至”为准。“四至”不准的,协商解决。凡属土改前的旧契约,不能作为确定山林权属的依据。
(2)在土改后合作化前,因迁居、过继、嫁娶随带的山林,已在接受一方办理手续的,属接受一方所有。没有办理手续的,仍归原单位所有。合作化以后,迁居、过继、嫁娶前所管的山林,其权属仍归原单位所有。
凡赠送的山林,有协议约定的,仍然有效;没有协议约定的,双方协商解决,新造林木谁造谁有。
(3)因行政区域界线有争执的山林,按国务院国发(1981)92号文件关于《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办法》的规定处理。土改后确属越界在对方土地上营造的人工林,山权不变,林权归造林一方所有。适当照顾山权一方利益,协商解决。
(4)凡有权属纠纷的山林,在纠纷解决之前,任何一方都不准进入争执地区砍伐林木和从事生产、基建等活动,也不准单方面发放山林权证书,已发放的无效。
(5)水利水电工程经营范围和保护范围,大、中、小型水库及水利设施,一律以按照县人民政府(1981)171号文件规定定权发证的权属为准,不得纳入调整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强行侵占或破坏,对水库水产资源,重申桃源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五日发布的通告精神,严禁捕鱼、炸鱼、偷鱼、抢鱼和用电打鱼。鱼类繁殖期,严禁在水库、内湖、内河及沅水鱼类产卵区捕捞亲体、幼体和卵子。不准向河流、湖泊、水库排放“三废”有毒物质,破坏水域环境,湖区堤垸管理,一律按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执行,严禁在大堤上植树、种作物、铲草皮、取土、埋坟、烧窑、建房或进行其他危害堤身完整、安全的活动,禁止在距大堤内坡50米,外坡80米的禁区内开沟取土,爆破及修建有碍堤防安全和防讯抢险的一切设施。不准在洪道、河流、湖泊从事阻碍洪水泣泄、调蓄和放行的生产活动。不准在渠堤上取土、挖眼、扒口、铲草皮,滥伐林木和擅自启动渠系建筑物的闸门。
(6)对原已安置的水库移民,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排斥,甚至强行收回其土地、山林。对阻止移民户从事正当生产的行为要教育制止,对水库移民返迁所造成的生活困难,由批准返迁单位负责解决,自由返迁的,当地政府要做好工作,劝其迁回安置地点,所带来的困难应由擅自迁返者自负,水利工程淹没挖压区一直未作安置处理的农户,目前劳力确实没有出路,生活特别困难的,应由受灌区的区、乡(镇)、村、组负责帮助解决,作好田土调剂和插组落户工作。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主动配合做好移民后的安置工作,可分期分批适当资助部分搬迁费用。
6、《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年6月25日)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第十三条 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这是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对权属明确并已核发林权证的,要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明确尚未核发林权证的,要尽快核发;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或调处,并尽快核发权属证明。退耕土地还林后,要依法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已经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对目前仍未造林绿化的,要采取措施限期绿化。
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稳定。上一轮承包到期后,原承包做法基本合理的,可直接续包;原承包做法经依法认定明显不合理的,可在完善有关做法的基础上继续承包。新一轮的承包,都要签定书面承包合同,承包期限按有关法律规定执行。对已经续签承包合同,但不到法定承包期限的,经履行有关手续,可延长至法定期限。农户不愿意继续承包的,可交回集体经济组织另行处置。
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凡群众比较满意、经营状况良好的股份合作林场、联办林场等,要继续保持经营形式的稳定,并不断完善。对其他集中连片的有林地,可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将产权逐步明晰到个人。对零星分散的有林地,可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合理作价后,转让给个人经营。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享有优先经营权。
第十四条 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当前要重点推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沙使用权的流转。对尚未确定经营者或其经营者一时无力造林的国有宜林荒山荒地荒沙,也可按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给附近的部队、生产建设兵团或其他单位进行植树造林,所造林木归造林者所有。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促进林木合理流转,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要规范流转程序,加强流转管理。认真做好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及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流转过程中,要坚决防止出现乱砍滥伐、改变林地用途、改变公益林性质和公有资产流失等现象。要切实加强对流转后应当用于林业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7、综合调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纠纷处理程序是:(1)调处范围与立案程序 调处范围:
一是本村内的山林纠纷原则上由村里负责处理; 二是本乡、镇内的山林纠纷原则上由乡、镇负责处理; 三是跨乡、镇的山林纠纷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处理;
四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山林纠纷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处理。立案程序:
一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山林纠纷因调处而调处不了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人民政府写出书面申请报告,附带调查材料、调绘图、调处协议、乡镇处理决定书。
二是村级以上集体与集体的山林纠纷因调处而调处不了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人民政府写出书面申请报告,附带调查材料、调绘图、调处协议、调处结果。
三是跨乡镇的山林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人民政府写出书面申请报告,附带双方协调资料。(2)处理程序
一是本乡镇范围内的山林纠纷原则上由乡镇人民政府调处,确因调处不了的较重大的山林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级人民政府写出书面申请报告,由县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县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书,如有一方不服的,在有效期限内向市人民政府提请行政复议;如有一方对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不服的,在有效期限之内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请行政诉讼(一审);如有一方对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决不服的,在有效期限之内向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请行政诉讼(二审);如有一方对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决不服的,在有效期限之内再向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请再审(终审)。
一、调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收费标准
根据《湖南省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一章第二十二条和桃源县发展计划物价局《湘J-4057》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的规定:
一、收费对象:因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实际支付的勘验费、鉴定费、文件资料工本费由双方当事人按责任大小分担或纠纷调处申请者。
二、收费范围及收费标准
1、有林地(每亩立木蓄积2立方米以上)每亩5元。
2、未成林造林地每亩4元。
3、未伐荒山、荒地每亩2元。
4、鉴定费165元。
第四篇:老庙镇马圩村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老庙镇马圩村2011矛盾纠纷排查
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种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各类矛盾纠纷有所增多,特别是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以及社金融债务等方面引发的民事纠纷日益突出,有些还酿成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安定稳定。马圩村2011年以来,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立足基层实际,扎实抓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探索出一套综合运用组织、法律、行政、民间等手段,适合基层调解工作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解决矛盾纠纷所有法,努力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的安定稳定。主要做法是:
一、建章立制
一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方能有效运行。老庙镇及时总结、推广几年来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以老庙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为依托,以司法所为支点,以各村治保调解主任为网眼的长期排查调处动态管理网络。各村委会把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议事日程,在“选、培”上狠下功夫。即:配齐、配强队伍;组织短期业务培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探索调解方法与技巧,理清工作思路。
二是依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规则、工作范围和工作方法。建立了“五排查”制度,即每月一次的定期排查,重大节目及活动的重点排查,敏感时期及有关政策出台前的
超前排查,共性问题的联合排查,突出问题的专项排查;有效规范了中心的“从业”行为,促进了“中心”的有效运转,深得案件当事人的信服,群众都说:“调处中心效率高,以后有事我们就找中心解决。”这充分体现了群众对调处中心的信赖。
三是建立党政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实行归口调处的工作机制。完善滚动排查、信息报送、定期通报、领导包案、挂牌督办等工作制度,不断推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对全村每月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隐患及重大信访问题和积案及时进行通报,并由村两委领导挂钩督办;各村民组积极主动地支持配合村委会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到“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形成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坚持一线接访制度,开设监督信箱,开展镇人大代表下村巡回接访等活动,拓宽了群众信访渠道。同时,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的处臵方案,密切关注土地征用、“两劳释解”人员等不稳定因素的各种动态,积极采取预警、疏导、处臵、化解等相应对策,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的苗头纳入视线,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调处。
二、明确责任
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是关键。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村党总支一把手是抓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有效形成抓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责任体系。
一是排查纠纷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深人开展领导下马圩村接访和主动约访活动,定期深入到所挂钩的自然村,就本人负责督办的和已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调查研究,靠前指挥,面对面做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二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责任追究制度。把村干部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实绩与奖惩挂钩,立足本村实际,制定《落实信访效能督办制度实施意见》及《关于发生集体越级上访问题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对工作失职、排查社会矛盾纠纷不力,或贻误时机,致使小矛盾酿成大事端及问题较多、长期得不到解决酿成重大事件的领导和村民组分清不同情形分别给予督办告诫、效能告诫直至综治“一票否决”。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
在全年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组为单位,以村为基础,进行认真清理检查,防止发生重大的恶性事故,坚持干部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动员人民群众,认真摸排分类统计,切实把治安混乱的地区治理好。
老庙镇马圩村委会
第五篇:关于三都镇漾月村委会下贝村与峨蔓镇灵番村林地纠纷的紧急汇报1
关于三都镇漾月村委会夏贝村与峨蔓镇
灵蕃村林地纠纷的紧急汇报
市政法委并王琼珠书记:
我镇漾月村委会夏贝村召集本村16岁以上的外出青年于今天下午三点回村,准备到与峨蔓镇灵蕃村林木纠纷地(俗称大陋地)指界,双方有可能因纠纷地指界存在异议而发生群体性事件。
一、具体纠纷情况
夏贝村原址南抵峨蔓镇灵蕃村,北靠大海,面积约有500多亩。由于需要避开海盗抢劫,寻找水源等历史原因,夏贝村祖辈将整个村搬到距离原址约1公里多地方居住。该村的原址土地——大陋地由此成为双方的争议地。
1、1947年双方曾发生宗族宗派械斗,双方死亡人员共9人;
2、2005年4月,夏贝村代表、灵蕃村代表到大陋地指界,双方代表对所指认的土地权属无异议后,双方将该地承包给三晋公司种植林木;
3、2005年9月20日,夏贝村在双方所确认的夏贝村一方土地种植树苗,遭到灵蕃村阻拦;
4、2005年10月14日,夏贝村在双方所确认的夏贝村一方土地种植树苗,再次遭到灵蕃村阻拦;
5、2010年11月13日,夏贝村与灵蕃村因搬迁祖坟发生纠纷;
6、2011年3月21日,灵蕃村将该纠纷地承包给一个外号叫老二的老板,从事养殖生产。此事再一次将双方的矛盾激化。故此,夏贝村召集本村16岁以上的外出青年于今天下午三点回村,准备到双方纠纷地指界。
二、采取措施
我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双方的矛盾纠纷问题,成立了工作组,全力化解双方的矛盾纠纷。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1、成立工作组,由分管政法的副镇长陈帆担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张青、边防所所长陈海波、包点领导羊秀山任副组长,边防干警、漾月村委会支部书记、包点工作组成员、综治办成员共10人担任成员,开展双方化解工作。
2、我镇镇府联合峨蔓镇府、双方派出所到实地勘察,责令正在该纠纷地挖虾池的企业停工;
3、工作组多次驻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4、镇主要领导已邀请夏贝村外出干部、本地干部回村做群众思想工作,此工作正在开展当中;
三、下步工作
1、建议市国土局、市渔业与海洋局、市执法大队、市林业执法大队介入调解;
2、市职能部门及时组织双方镇府、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协商解决。三都镇人民政府 年5月18日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