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婚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择偶观

时间:2019-05-14 22:1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父母婚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择偶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父母婚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择偶观》。

第一篇:父母婚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择偶观

父母婚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择偶观

文 | 臧根林(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广东省教育督导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发现子女的择偶观与父母婚姻的美满程度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女儿!

如果父母关系很好,女儿喜欢找和父亲同一类型的男朋友;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女儿就喜欢找和父亲不同类型的男朋友;如果父母离异而且跟着母亲一起长大,往往对男人不信任甚至怀有敌意。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孩子的性格会比较温和,更容易和他人相处沟通;一个在经常有暴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也很容易出现暴力倾向,离异家庭的孩子以后也更容易出现这种倾向;更极端的例子是留守儿童,长期见不到父母则会表现出自卑、自闭、怨恨社会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孩子未来的幸福与父母婚姻和谐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幸福是可以传递和延续的。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就是在帮他铺垫幸福的引桥。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受伤最深的是孩子。我父母感情不好,我小时候在家里,几乎每天都在他们的吵架声中度过,躲在被窝里伤心地哭着哭着就睡着了。我记得自己才上小学时,多少次下决心离家出走,离开这个让我每天哭泣的家,有时候幻想着自己已经在外面流浪了,幻想着自己在外面是一个到处被人欺负的小叫花子,越想越伤心,在梦里都会哭醒,醒了听到父母还在吵架。我们那里山太高,我根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所以不敢真的出走,但那个时候我心里已经下定决心长大了绝不结婚。

因为在这样一个特别不和谐的家里长大,我的性格很孤僻。后来上了大学,看了很多很多的书,终于用知识医治好了自己心里的创伤,找到了自己的爱人,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一定要让他在快乐中成长。于是有了我们家一些特别的模式,比如说别的家庭春节走亲戚或到不同的地方旅游,我儿子喜欢滑雪,我们家就年年去东北滑雪,已经去了8次了。

孩子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比如一个简单的游戏,孩子觉得好玩的话就喜欢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玩,大人觉得这样很无聊。而这只是大人的心理,孩子就是喜欢那样。

比如旅游,很多家长往往喜欢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认为这是让孩子长见识,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可能他对风景、对历史、对文化毫无兴趣,就是在白白厚厚的雪地里打滚儿时觉得开心。儿子7岁时,我带他去了一次东北,他玩得开心极了。后来我们又带他去泰国、北京等地方旅游,他总是说虽然好玩但比不上东北玩雪。于是我们决定每年春节都去玩雪。

每年除夕我们在家里过,大年初一就直奔火车站。因为儿子不喜欢坐飞机,而初一坐火车时又人少,我们仨经常可以占一个软卧车厢,桌子上堆满吃的东西,一路打牌看书玩电子游戏,到了大车站还会下去买东西,一家三口就这样玩到东北,开心又温馨。今年我们又是大年初一坐火车去东北玩雪,路上儿子教我们玩“三国杀”桌游。平时没有时间学,终于在火车上跟上了潮流,一家三口一路“三国杀”到东北。

我们不去热闹的旅游点,那些地方又贵人又多。我们喜欢到当地老百姓喜欢去的滑雪场滑雪,到当地人喜欢去的饭店吃饭,自由自在,又实惠又开心。儿子的生日刚好在正月初四,所以差不多每年他的生日都是在东北过的。其实,幸福也许很简单,想太复杂了结果增加了寻找幸福的成本,反而不容易找到。

今年的正月初四是儿子的20周岁生日,我们在东北的一个宾馆房间里给他过生日。吹蜡烛吃蛋糕后,妈妈去洗澡了,儿子对我说:“爸爸,我今天20岁了,觉得可以谈恋爱了,你说找什么样的女朋友好呢?”我说:“儿子啊,找什么样的女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能真心相爱,当你的儿子20岁时,也能像你现在一样,愿意和父母开开心心地一起玩,这就够了。”

看着20岁的儿子,想想自己悲惨的童年,我感慨万千:他已经是大学生,已经成人,很快会找到他的另一半,会有他自己的家。我希望让他有个幸福的童年,希望让他快乐地成长,我觉得我已经做到了,这让我自豪。

一块石头丢到水里,“扑通”一声在平静的水面上砸出一个坑,石头沉下去了,水面的坑会被快速抹平。但一个一个圆圆的水波纹会持续很久,越传越远,不过越远的地方虽然波纹直径越大,但波纹会越弱。别忘了,看到的波纹只是水平的,其实石头往下沉的时候,垂直方向的影响力更深远。所以石头对水池的影响是立体的。幸福也一样存在这样的水波纹现象,幸福的传播也是立体的。

我认为幸福可以用4个自由维度来构成:包括心灵的自由、身体的自由、时间的自由和金钱的自由。要实现这四个自由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没多少人能做到。我希望儿子能理解幸福的真谛,希望他把幸福延伸传递下去,让他也能在孩子20岁的时候像我一样觉得自豪,让幸福延伸到更远。来源 | 《中国青年报》

(本文转自公众号“互联教育”,版权归作者所有)

第二篇:你的言行影响着孩子未来

你的言行影响着孩子未来

同是3岁的孩子,有的见人大大方方,有的却畏畏缩缩;有的能帮着洗碗扫地,有的却连穿衣吃饭都要大人帮。孩子未来发展的巨大差异,与家长的一言一行密不可分。以下7种言行,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父母们不妨对照着自我检查一下。

1.总问“爸爸亲还是妈妈亲”。父母或出于“竞争”心理,或仅仅觉得好奇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却是艰难的选择。面对这种问题,有的孩子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矛盾和斗争;有的孩子可能会见爸爸说爸爸亲、见妈妈说妈妈亲,学会耍滑头,长大了说话也言不由衷;还有的孩子会慢慢变得傲慢自负,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不断碰壁。有研究发现,从小就会讨巧的孩子,长大了在婚姻情感中也会过分强调利益,更容易出轨、花心。因此,家长要尽力保护孩子的纯真。家人之间态度要一致,不能互相比较,甚至埋怨。如果发现孩子被其他长辈“争宠”又不方便明确劝阻,则要及时参与进来,引导孩子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做选择。

2.总说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从谁家孩子个儿高,到谁的孩子会背唐诗、弹钢琴、写书法……“别人家的孩子”是不少孩子长大后最痛恨的人。爱攀比的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盲目攀比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的自我肯定,父母的肯定是原动力。缺乏自信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变得碌碌无为。攀比还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产生被抛弃的恐慌。这样的父母不妨换位思考,如果孩子对你说“楼上的张伯伯开宝马,你为啥骑自行车”,“同学的妈妈身材比你好”,你的感受会如何?

3.总说这也不准,那也危险。在有些父母的眼里,孩子缺乏本能的自我保护能力,需要父母撑起保护伞亦步亦趋。然而,这样的言行会导致孩子自我封闭,性格怯懦,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有一部分孩子“物极必反”,长大后可能胆大妄为,性格极度逆反。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总是疑神疑鬼,害怕的事情就往往真会发生。与其过度保护,倒不如给孩子定几条基本原则,然后放手,让他在一定范围内体验自由。

4.希望孩子的朋友都是“好学生”。有些家长勒令孩子只准跟好学生一起玩,不允许接近“坏学生”。但首先,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品德优秀,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没有优点。家长的命令让孩子单纯的世界蒙上了功利的色彩。其次,总跟比自己强的朋友在一起,事事被人压制,不利于孩子进步。其实,一个或善解人意或幽默诙谐的人,都可以是好朋友。

5.决不能吃一点亏。“谁打你,你就打回去,千万别吃亏。”这成了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可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人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我中心、缺乏团队精神、不懂得“宽忍”。受这种言传身教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刻薄自私,难以获得团队认可。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有容乃大”的身教,对孩子间的小摩擦一笑了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矛盾。

6.说话不算数。“你答应我考前三名就给我买赛车,现在为什么不给我买!”这样的对话在家庭中不少见。家长三番五次言而无信,即便事出有因,也会对孩子的心灵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种做法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孩子长大后可能变得不守承诺,喜欢找客观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甚至从不道歉。

7.太喜欢看电视、玩手机。有的父母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不是盯着电视,就是玩手机,忽略了孩子对陪伴的心理需求,这样的做法对亲子关系伤害很大。家里不妨每周设置两到三天“关电视日”或者“丢掉手机日”,一家人共同阅读或游戏。看电视时可以选择适合孩子的节目,比如杂技、魔术、音乐、教育类,大家一起看。

第三篇: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着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和谐首先需要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的师生的师生关系却令人担忧。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理解和尊重,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一切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学生在陈旧教学观念引导下,只能跟着教师学生,复制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学生的智慧和个性遭到扼杀和摧残。教师越教,学生越不爱学,不会学。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期,好奇心、探索欲异常炽烈,此时教师如果用一桶桶陈旧观念的冷水浇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可想而知是怎样的尴尬。因此,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第一步。走好这第一步,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下理念: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重过程而不是重结论;教学主要是关注学生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科教学;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唯有心存以上教学理念,师生关系才能跨越多年来深掘的鸿沟。其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及时运用、反思、改进,使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减轻、去掉对学习的厌烦感,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打开大门。

二、用爱触动学生的心灵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法宝。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 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师爱不等于母爱,严格不等于厉害。在严格要求又热情爱护中,要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充满爱的严于表现为严的爱相结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理解,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因而老师在严格要求之中,要体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师生关心,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那么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必须做到:

1、爱学生,要贴近学生。对于正处在生长发展特别阶段的儿童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头脑中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针对孩子们这样的特点,要触动孩子的心灵,就要贴近他们,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有什么烦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总觉得老师离自己很远,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心里在想什么,以致于许多次老师找我谈话,我的眼睛虽看着老师,他在说些什么则全没听进去。我常常对自己说,要是我当了老师决不这样。刚成为老师,我就觉得事与愿违。虽然我很想成为学生的朋友,可又担心自己的权威会因为这而受损,常常板着脸对学生。以致于偶尔笑了一次,调皮的学生居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向全班宣布“王老师笑了!王老师笑了!”面对现状,我进行了反思,并逐渐改正,努力使自己贴近学生。课下常与学生“没大没小”聊天侃大山,甚至于学生一起玩耍,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真诚为学生排忧解难。

2、爱学生,要尊重学生。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在我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地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有学生的尊严。每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马卡连柯早就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常常得到老师的关怀、尊重和信任,他就会对这种社会的肯定产生满足,就有了思想转化的内部动力和催化剂。现代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作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才可能增强学生自主自律的决心和信心。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交往,尊重学生的心灵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每天都要用自己真挚的心去对待学生,感化学生,期待他们的进步,接受他们的反复,等待他们敞开心灵。

3、爱学生,要包容学生。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每当想起这番话我不由地想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班主任在上班会课时,有个学生向他报告,说他的一支新钢笔丢了,并怀疑他的同桌„„而在这时,这位老师发现那位学生同桌的求助和惶恐的眼神。这位老师只略微深思了一下,说:“或许哪位同学无意拿了你的笔,或许是你不小心„„但我肯定拿你这支笔的同学现在一定很后悔„„”说着,老师拔下了自己胸前的毕,“这样吧,我这支笔就送给你吧。不过我要告诉这位同学,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是好习惯,希望这位同学好好学习,改掉自己的坏毛病。”10多年后,拿笔的这个同学大学毕业,在参加工作之前,拜访了那位老师,讲述了他那次拿笔的原因:“如果不是老师的宽容,如果老师当场揭开这个‘秘密’,我就无地自容,我就不会有今天。正因为老师的宽容,我要更加勤奋地学习,报答老师。”是的,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有我们老师拉一拉,就能成为好学生。如果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方法,就能毁了一个人,甚至酿成更为悲惨的结果。“谅解也是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原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优秀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优秀的教师都善于以自己的宽容,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从而顺利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4、爱学生,要把机会留给学生。传统观念认为小学生还是孩子,应该多管教,不顾及他们的想法。其实爱学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想法和意愿,使学生能够自信地成长。这让我想起一篇文摘:讲某校有两个同年级同科的教师,其中一个教师基本功非常棒,语言流畅;另一个教师有点口吃。期末成绩出来后,结果令人惊讶,那位有点口吃的教师所教的班级的成绩远远高于那位语言流畅的教师所教的班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来,那位语言流畅的教师在他的课堂上充分显示了他的优势,所遇问题他都毫无保留的讲给了学生,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那位有点口吃的教师越讲到关键处,由于口吃,他说不出来了,他越着急,就越说不出来,学生见老师这样,就急得自己把答案说出来了„„可见,老师的缺陷,却给学生创造了积极动脑的机会,创造了展示思维的机会,创造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在这儿,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把机会留给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的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真实地探究、发现和创新中建构知识,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才能看到学生洞开的心灵,才能听到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5、爱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作为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似乎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对孩子们“居高临下”,我们总是习惯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旗帜要求他们做这做那,却忘记俯下身子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下课铃响了,我们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拖堂,自以为是为学生好,却忽视他们的感受。学生作业没有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会大声斥责却没有耐心听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口中的任何理由都是我们心中的借口„„现在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拖堂的问题。孩子们上了一节课,课堂上他们被要求注意力集中,而当他们听到下课铃声时,注意力会不自觉地分散。他们的心随着铃声早就飞到了课堂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老师硬是要挤一点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或是讲解完几道题目,这时候的效果并不好。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听到下课铃声时,他是多么希望老师马上下课,然后他们可以好好休息,尽情玩耍,不用像上课时那么受拘束。可是如果老师拖堂了,他们休息的时间自然就变少了,而室外其他孩子玩耍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又是对孩子极大地诱惑。这样,他们的心思就完全不在老师那几分钟的讲解题目上。试想一下自己,自己在做学生时也不希望上课的老师总是拖堂,所以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放松的时间,教师应该做到准时下课,不拖堂。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但如果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空有一腔爱生的热忱,却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多种变化,是有碍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所以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关键。教师首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威信,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还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用教师的智慧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言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正如马列克思说的:“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超越,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才会信任你、尊重你、接近你,亲其师信其道。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学习方式和知识来源是多方面的,教师用一本书教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学生也不再会像过去那样对教师盲从,他们有自己的知识来源,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老师被学生问倒的事情会经常发生的。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既不要再觉得脸上过不去而训斥学生,也不要回避学生所提问题,而是要实事求是告诉学生,热情表扬能问倒自己的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投入探索。另外,在班级管理上,要想念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选择,采用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才能有效地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家校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之师。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家长的情绪、态度、思想感情等等都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起到榜样作用。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家长都品行不端正,不尊师重教,那么肯定不可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紧密相连。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象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其次,家长要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最后,;老师要与家长密切联系,交换相互间看法。,当学生有了点滴的进步,教师除了在班上给以表扬外、与家长密切联系,交换相互间看法,还应当及时通报给学生的家长,与家长相互交换意见。既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教师可相应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立体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时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自身专业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尊重、信任与理解;有赖于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我坚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并能迸发出更强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创造最优质的教育。

第四篇:父母家庭和谐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父母家庭和谐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教育孩子最简单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影响”这两个字,而具体到家庭中就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八个字,这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在一个家中,父母恩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也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

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同时,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孩子内心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同时,又使夫妻关系更亲密!

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即使是离婚的父母,也要这样做,孩子也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下载父母婚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择偶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父母婚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择偶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