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畴县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
西畴县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
一、农技推广机构 ㈠县农业行政管理机构
1950年县人民政府设臵西畴县建设科,负责农、林、工业、交通等事业的行政管理。
1956年,县人民政府设臵西畴县农林水利科。1960年8月,农林水利科改称农水局。1962年7月,农水局改为农林水利科。
文革期间,1967年3月实行军管,1968年10月属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1972年成立县农水系统革命委员会。
1977年8月,分设农林局、水利电力局。1978年6月,农业局与林业局分设。
1980年11月,农业局所属气象站行政、财权收归州气象局,并于1988年10月成立县气象局。
1982年2月,县畜牧站从农业局分出,成立县畜牧局。1983年12月,县农业局与县畜牧局合并为西畴县农牧渔业局。
1996年12月,县畜牧兽医站又分出,单独设立畜牧局,县农牧渔业局改称县农业局。
2010年12月,组建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原县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及经济商务局承担的乡镇企业行业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农科局,并加挂畜牧局、乡镇企业局、生物资源开发局牌子。
㈡农业事业推广机构
西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于1955年,1981年改称西畴县农业技术推广所。
西畴县种子管理工作站,1963年成立。西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53年成立。西畴县国营兴街良种繁殖场,1953年成立。各乡(镇)拖拉机站,1974年成立,隶属农机局。西畴县植保植检站,1982年12月成立。西畴县渔业工作站,1985年1月成立。西畴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1954年成立。西畴县经济作物工作站,1987年12月成立。
各乡镇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1981年10月,建立西洒、蚌谷、莲花塘、新马街、兴街、董马、鸡街7个农技站,1983年建立坪寨农技站,1988年建立柏林农技站,1989年建立法斗农技站。
西畴县土肥站,2003年5月原县农业科技推广所改为县土肥站。
西畴县农机推广站,2003年5月成立。
西畴县茶叶站,2008年3月原林业局管理茶叶站划入县农业局。
西畴县农广校,1999年成立。西畴县农环站,2008年3月成立。西畴县农技推广中心,1991年1月成立。
— —
西畴县农业执法大队,2009年2月成立。
2011年底,各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水务站合并成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财、物权划归乡(镇)人民政府管理。
㈢技术人员
1978年前,全县农业推广技术人员不到60人。改革开往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发展较快。2011年末,全县农科系统共有县乡推广机构33个,乡级18个,县级15个,有工作人员287人,其中行政人员31人,科技人员257人。农科系统科技人员,涵盖了农学、土肥、植保、种子、经作、蔬菜、茶叶、农建、农机、农村经济管理、畜牧、兽医、水产等各类专业。在科技人员中,按专业分,种植业135人,畜牧业54人,兽医专业21人,水产工程8人,其他39人;按职称分,副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93人,初职106人,其他34人。
二、近年农技推广成效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国家盛。“十一五”以来,西畴县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围绕农业增产增效,扎实开展各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效:
1、认真贯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2006年以来,累计落实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农资增支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地膜及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农业救灾恢复生产等各项资金补贴累计达20021.82万元。其中:种粮补贴、油菜补贴、地膜补贴及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资金1534万元;种粮农民综合直补
11565.55万元;农机购臵补贴资金230万元。
2、大力强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一是重点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玉米三大增产技术措施的推广运用,努力提高群众粮食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单产水平提高。2010年以来,累计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4.68万亩;实施间套种样板11万亩,带动大面积生产30万亩;推广地膜玉米栽培8.5万亩。通过这三项重点科技项目的推广实施,共计增加粮食产量1960万公斤。二是切实加大两杂良种推广、优化种植、规范化种植、病虫综防、测土施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十一项增产增收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各种实用科技措施面积达670万亩次,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覆盖率分别达播种面积的76.5%和农民总户数的91.7%。三是切实加大粮油、经作、果蔬优质品种的推广种植力度,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四是大力开展样板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实用科技措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五是全面开展农民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接受科技、应用科技的能力。2006年以来,5年来,累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1676期13万人次。其中:举办“绿证”培训班1063个,培训人数7480人次,颁发“绿证”2611份;开展新型农民培训4个年度,完成农村实用技术4096人,已毕业3120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97期2.9万人。
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西畴县每年都进行农田基础建设,仅2011年就组织实施了“西畴县2010年3000亩巩固退耕还林 4 — —
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和“西畴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两个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8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6.1万元,群众自筹12.9万元,投入劳工2.75万个,完成基本农田建设3525亩。“十一五”以来,共完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万亩。
通过各项科技措施的推广实施和一系列惠农政策,使西畴县农业生产连年丰收,2011年实现粮食总产9484.9万公斤,比2005年增长1279.4万公斤,年均递增2.44%。
三、财政经费数量
农业科技财政经费投入逐步增长。其中,1972-1988年,省、州、县各级对西畴县的农业经费投入共453.93万元,年均26.7万元;1989-1998年,省、州、县各级对西畴县的农业经费投入共969.14万元,年均96.91万元;2011年,各级对西畴县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共2766.73万元,其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498.73万元,小春冬农样板物质补贴100万元,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科技投入168万元。
四、农技人员实行聘任制的情况和问题
全县农技人员均实行岗位聘任制。根据《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1986年3月14日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云南省人事厅、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结构比例指导标准(试行)的通知》(云人„2008‟24号)以及省、州、县人事部门有关岗位设臵管理文件要求,结合西畴县农业事业单位实际,西畴县农业局制定了《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主系列和非主系列以及工勤技能各级岗位说明书》、— 5 —
《西畴县农业局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臵方案》。经农业系列初级评委会通过,明确了主系列农业系列专业技术岗位,非主系列经济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各级岗位职责任务,岗位工作标准,岗位聘用的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按岗位设臵方案,西畴县农业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臵副高级岗位(五、六、七级)20个,中级岗位(八、九、十级)74个,初级岗位(十一、十二级)46个。岗位聘任制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由于僧多粥少,部分条件达到的技术人员无法受聘中、高级岗位,也影响了科技人员队伍的稳定。
五、专业技术职称、业绩评价与考评办法
西畴县农科局每年均与县乡各站签订科技目标责任书,并与每位科技人员签订了岗位责任书,每年底均对所有科技人员进行业绩评价与考评。
六、技术推广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西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1、体制不顺。2011年末实施的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农技站、畜牧站、林业站、水务站,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而人、财、物权的管理划归各乡(镇)人民政府,致使农技人员工作不定,人心不稳,从事行政事务的人员多,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少,严重影响了各项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
2、基础设施差。全县农技推广单位中,各乡镇农技站办公条件较差。各乡农技站建站最早的是1981年,最晚的是1998年。虽然都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的,但总体来看仍受计划经济影响较 6 — —
深,在很多方面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用房“挤”且“危”。仅有办公用房1286.2m2,且多为1981年前后建盖,被认定为危房的有5个农技站,而西洒镇农技站自1981年建立至今仍没有自有所有权的办公用房。二是各农技站均没有公用交通工具,下乡凭双腿,加之我县以山区为主,相对高差大,影响了科技推广的效率,农技人员形象地总结“出门看得见,走到半天多”。三是市场信息传递严重滞后。虽然大部分地方开通了移动电话,2007年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后,各乡级农技站均配备了1台电脑,但仍不能很好地解决将“爆炸”式的市场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并进而提高生产力的问题。四是不具备相应设备,推广大多凭“感觉”。各站目前均没有土壤样品和病虫标本检测设备,科技推广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大体上”、“差不多”,严重制约了科技贡献率和生产力的提高。五是引导性作用较差。受长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对主要粮食作物技术掌握全面,对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栽培管理技术掌握较少,研究欠缺,通过市场化引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益的能力较弱。
3、财政经费投入少。每一项农业增产措施的推广,都需要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经费,但由于县级财政较为困难,财政以保障工资为主,有养兵的钱,没打仗的款,致使很多农业科技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制约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七、建议
1、健全机构,乡(镇)农技站、畜牧站还需单独成立。由
于乡级农、牧两站撤消,使各级业务部门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指导能力遭到削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理顺管理体制,乡(镇)农技站、畜牧站的管理归口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较为妥当,以便于业务指导。
3、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对各乡镇农技站危旧房改造,购臵化验、试验等所需必备仪器设备,并配备交通工具,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
4、加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每年应将农业科研、推广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
5、适当增加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使具备相应岗位能力的技术人员都能得到最起码的人生价值的肯定,确保农技人员队伍的稳定。
西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 二○一二年六月六日
— —
第二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随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建立一个与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农技推广新体系,机遇难得,也面临全新的挑战。
一、我市农技推广队伍的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借助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农技推广部门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环节,使之转化为有效的农
业生产力。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推广经过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不能适应结构调整和市场变化的需要,以下是对我市种植和畜牧两大产业的调查统计情况。一是推广力量薄弱、人员偏少。2003年全市农技在编人员756人。其中乡镇525人,县级199人,市本级32人。但是,据近期调查,农业技术人员在编不在岗达到246人,占32%。11个县(市)、区畜牧兽区站在编人员155人,平均每个县(市)、区不足14人,其中有两个县(市)、区无一事业编制,靠聘用临时工来担负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二是机构设置不科学。全市有130个乡镇建立了农技推广站,大都实行的是一乡一站,使本来就有限的技术力量更加分散,出现了有站无人的现象。以全市畜牧为例,共有乡镇畜牧站109个,除宁海、象山、镇海建有14个区域站外,其它都是一乡一站,编制畜牧兽医人员420人,而在职的只有235人,占定编人数的60.4%,有些畜牧站长期五人,形同虚设。三是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市、县、乡镇三级都不同程度存在经费不足问题,且县市区之间、单位之间也不平衡。担负全市农技推广的市农技推广总站,2003年试验、推广经费为10万元,不到省厅对口单位的1%。乡镇情况更为突出,全市除鄞州、江东、宁海、象山由县级财政补助2000--4000元/人年外,其他县(市)的乡镇更少,其工资、奖金和福利未列入财政预算,处于“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状态,使畜牧兽医人员不得不为生计而谋,以至出现动物检疫工作“重收费、轻管理,童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四是农业技术人员外流普遍。据对一个县(市)调查,1994年以来该市陆续有49名农业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农技站,但目前只剩下9人,另一个市2000年招了22名应届大学生,现在还有3人在岗工作。畜牧也是如此,如北仑区1992年有31名乡镇兽医,十年来减少了15名,减幅达48.4%。农技站仅仅是年轻专业人员的一个跳板,而且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目前乡镇50岁以上农技人员占总人数的38%以上,有的还更高。
二、存在问题分析
形成目前这种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思想观念跟不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科教兴农,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到了战略高度,提出了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代现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但是在一些地方少数乡镇领导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只重视工业和第三产业,忽视农业,表现在:一是对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地方农技推广部门经费少,只够发工资和日常开支,技术培训、技术指导、高产示范等所需的经费没有着落,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二是服务手段落后。一些地方农技部门至今未配备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绝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仍靠“一张嘴、两条腿”开展工作,很难掌握先进的科技信息,农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由于受经费短缺的制约,一些农技推广单位多年未进大专院校毕业生,使得乡镇政府对缺编补员采取能少则少,能缓则缓的态度,进而影响基层农技队伍的充实更新,同时导致在职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农技推广工作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四是农技人员待遇较低。农技人员工作辛苦,但待遇普遍较低,没有与其职称相对应的工资福利,部分乡镇农技人员统筹医疗、养老保险未办理,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从科技成果用得上、推得广、转化快的要求来看,目前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的机制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体现相对独立的农业技术职能推广单位缺乏政策、项目等方面的沟通,重复立项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等单位缺乏有效的配合,相互联系少、合作少、形成推广与科研脱节。一方面科研单位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急需转化,另一方面推广职能部门又找不到适合农民急需且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导致许多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了科技成果的浪费。三是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如民营科研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单位,在物化程度比较高、市场潜力比较大、竞争力比较强的推广项目上具有较强的优势,但由于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等政策,制约了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三)农技推广形式单一,思路狭窄。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目标已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
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发展与生活改善作为农技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将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纵深拓展,并逐步拓展到农业推广咨询服务等。而我市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形式还比较单一,只满足于七、八十年代的“行政推广模式”,服务内容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田间指导上,很少触及产前、产后服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多凭农技
人员的个人经验而为,很少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来推广新技术。
(四)对农技队伍的日常管理不够完善。目前,乡镇政府对农技队伍的日常管理不够完善。例如对农技人员的考核、继续教育、工资调整、档案管理、外出培训、表彰奖励等还不够规范。县(市)和乡镇政府两级管理权限不明确,导致乡站情况好时,两级都爱管,不好时,谁都不想管。编内人员调动等权限被乡镇政府掌握,经常出现非科技人员占编顶岗现象,使很多农技推广站变成了“安置办”、“书记处”、“干休所”;个别乡镇农技推广站资产产权被乡镇政府控制,导致乡镇农技推广站被变卖、承包,法人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农技推广人员连“家”都没有了;有的乡镇政府还经常向乡镇农技推广站摊派与专业无关工作,牵制农技推广人员精力,影响业务工作正常开展。
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实现科技兴农的组织保证。历史地看,我国的农技推广组织由小到大,逐步完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面对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确实存在许多不适应,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从我市农业的发展来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必不可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保障大宗农产品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技术支撑。
(一)推进体制创新,增强一线力量。改革现有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要通过体制创新,增强推广第一线的力量。县级各农技推广机构应通过改革成为当地本行业的技术推广龙头;各县(市)、区可根据农业结构布局,对县乡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整合,开展农技推广区域站试点工作,作为县级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公益性职能;对于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机构,要在严格实施“三定”的基础上,人员实行持证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已组建区域站的地方,原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应逐步走向市场。这样,既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又有利于把县里的农技推广队伍充实到一线去,还能用有限的财政支出巩固一支精干的农技推广队伍。
(二)加大财政投入,加速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程。要实现农业“双增”,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必须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对技术推广的专项投入是农技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并能带动县乡财政对技术推广的投入。如农科教结合项目,各县(市)、区也投入了相应的配套资金,这既为广大农技人员提供了“练兵”基地,又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从农技推广与经营服务两方面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原则,积极开展经营服务,兴办经济实体,扩大技术服务范围,增强自身实力。
(三)加强管理,提高待遇,进一步稳定乡镇农技队伍。首先,乡镇政府应关心支持农技人员的工作,要切实保证在岗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其次,乡镇政府应规范对农技人员的日常管理。第三,乡镇间人员交流是人事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但涉及到农技人员跨乡镇交流调动的,县(市)、区组织人事部门应事先征求农业部门的意见,以避免造成农技人员在乡镇分布不均、专业不对口。第四,在乡镇开展人才竞聘工作中,要力求避免把农技人员聘任到其他岗位而造成农技队伍在编不在岗、缺编缺岗或在编串岗的现象发生。第五,要关心农技人员的生活,在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的同时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调动他们安心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第三篇:基层农技推广
隆回县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邵阳市佳和农牧示范基地
实施方案
(2013)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八月
2013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邵阳佳和示范基地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13‟38号)和†湖南省农业厅 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南省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湘农业联„2013‟136号)的要求,确保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提升基层养殖业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着眼于现阶段养殖业发展需要,以满足农牧渔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深化基层牧渔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服务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后农牧渔民的实际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加强队伍、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牧渔民满意的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机构,推进隆回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实施内容
(一)深化体系改革,完善工作机制。
1、持续推动和深化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体系进程。在隆回县畜牧水产局(隆回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乡镇动物防疫站(乡镇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择优选择猪场技术骨干做为养殖技术推广指导员(以乡镇为主),引导养殖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做好推广体系服务工作,引领示范户(场)技术人员利用现代养殖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对项目实施指导员和养殖场专业技术员进行系统培训,为基层养殖技术推广体系注入新生力量。
2、建立养殖技术推广新机制。
(1)组建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专家组。在县畜牧水产局的领导系统挑选技术过硬、工作积极、具有实战技巧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9名,组建养殖技术组。实行定点联系制,把我县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养殖业技术推广人员组织起来,认真履行技术指导职责。
(2)明确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一是包场联户制度,每个养殖技术指导人员落实工作任务职责,联系服务工作区域和养殖示范户,实行包干责任制。二是在全面推行包干责任制基础上,实行公开服务机制,向社会公示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姓名、联系电话、服务内容、工作职责等。三是对每个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定岗定责,加强养殖户需求信息收集与反馈。四是确定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工作目标(包括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任务、推广使用率等)、服务对象、任务要求和工作指标等。五是全面推行工作日志公示和考勤制度,把每个养殖技术指导员的下乡记录和技术服务情况张贴公示,强化群众监督。
(3)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县畜牧水产局、乡镇政府、养殖户三方考评制度,将养殖技术指导人员的工作实效、辐射带动养殖户情况及畜牧水产局、乡镇政府、养殖户三方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与养殖技术指导人员补助报酬、津补贴、奖金等挂钩。县畜牧水产局根据实施该项目的考核结果,综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建立先进更先进,后进赶超先进的良好工作氛围,充分调动每个养殖技术指导员工作积极性。
(4)建立多元化养殖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以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技术服务的突破口,切实提高技术的到位率;以网络专家咨询系统、网络书屋等现代化手段推广养殖业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在强化公益性服务和公益 2
性职能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共同开展养殖技术服务。
(二)革新主导技术,主推实用成果
县项目实施小组根据县专家小组意见、养殖产业发展要求和养殖户的科技需求,通过邀请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专家,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形成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实用可行的养殖技术推广计划。
1、主导品种:杜洛克、长白、大约克。
2、主推畜牧技术
(1)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2)猪人工授精及遗传改良新技术(3)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4)兽药安全使用技术(5)自配饲料安全生产技术
(6)人工种草,青贮、氨化饲料生产技术
(三)明确示范区域,健全服务网络。
1、培育科技示范户。
在全县26个乡镇220个行政村实施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全县共遴选30个养殖场(户)做为科技示范户,选聘养殖技术指导员9名,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指导养殖技术科技示范户的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每个科技示范户成为养殖情况调查员、养殖技术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在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培训覆盖面。
2、建设养殖科技示范基地
邵阳市佳和农牧有限公司做为县养殖科技示范基地,以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佳禾农牧有限公司专家技术团队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新设备设施引进的试验、示范和开展培训观摩等活动。做到“四明确”暨一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和主导技术;二有明确的基地责任人;三有明确的专家、技术指导员以及技术指导服务职责;四有醒目标示牌。
(四)夯实人才基础,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着力解决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断层和知识更新慢的实际问题,分层分类进行培训。根据上级要求挑选骨干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到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省畜牧水产局进行培训。根据实际情况,以集中培训、异地研修、现场集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聘任指导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对养殖大户、养殖协会等主要从业人员加强指导,建立系统培训制度与准入制度的对接。鼓励一批热爱养殖事业、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高校养殖专业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养殖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改善养殖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以阳光工程、各种惠农政策项目为依托,以推广养殖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为目的,全面推进养殖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的比率,进一步提升技术推广水平。
三、实施步骤
根据上级要求,项目工作实施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8月19日-8月31日)宣传动员筹备阶段,筛选主导产业、主推技术、主推品种,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实施小组、专家组,细化养殖行业实施方案、编制•湖南省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报送县畜牧水产局、省畜牧水产局。
第二阶段(9月1日-11月25日)组织实施阶段,一是遴选示范户和技术指导员。二是发布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名
录,编制技术指导方案和技术资料等。三是对示范场、示范户、带动户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四是兑现“物化技术”补贴,促进主导品种、主导技术到位。五是开展以示范场、示范户和基层农技指导员为重点的培训等。
第三阶段(11月26日-11月30日,具体时间以上级文件要求为准)考评总结阶段,县畜牧水产局(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上级要求,认真进行项目总结,开展绩效考评和验收检查,并形成验收总结报告报省和省农业厅,申请上级验收。
四、经费安排和使用
1、养殖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安排4万元。
(1)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补助安排1.5万元,主要用于技术指导员交通、通讯和误餐补助。(2)聘请技术专家补助安排1.0万元,主要用于聘请专家的差旅、交通和劳务费等。(3)技术资料印刷、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管理费安排1.5万元,主要用于技术推广资料的印刷及建立竞争上岗、责任推广、绩效考评、知识更新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开展工作考评过程中的资料印刷费等。
2、养殖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安排2万元。(4)养殖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安排2万元,主要用于基层养殖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继续教育补助和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推广服务补助;养殖业技术指导员参加农民田间学校、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面补助;以及实施“特岗计划”,支持大学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补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县畜牧水产局(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成员为副组长、组员。成员主要负责具体技术资料的编写、技术方案制定、资金落实、项目实施进度的检查、验收
等工作,切实组织、协调、管理,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二)落实工作责任制。项目实施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宣传发动等工作;(1)项目管理、组织协调实行技术推广负责制。根据县畜牧水产局的要求制定实施措施,加强综合协调,整合行政、技术、项目资源,组织宣传发动,加强监督检查等。(2)技术推广实行专家负责制。专家组全面负责项目实施时的技术指导工作。专家组组长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定期召集专家会议,研究解决推广实施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三)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设立项目专帐,专人负责,做到专款专用。建立相关财务管理和公示制度,细化支出范围,明确补助资金使用用途,用途符合上级规定,将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的任务指标、经费补助标准等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一旦发现违规违法行为,按国家规定严肃处理。
附表1:
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专家组名单
组 长:
肖时健 隆回县畜牧水产局局长 副组长:
郭桢干 隆回县畜牧水产局总畜牧师 畜牧师 卿笃兴(常务)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
廖兴华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场长 张战娥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财务 张礼君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外联 成 员:
卿小将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兽医 阳波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育种 肖洁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护育 龙壮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育种 卿菊英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人工授精 马建华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办公室主任
硕士 生
附表2:
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
组 长:成 员:
实施小组名单
副组长: 郭桢干 卿笃兴 廖兴华
张礼君 卿小将 阳波
肖洁 卿菊英 马建华 肖时健 张战娥 龙壮
第四篇:农技推广体系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巴州区玉井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何家美
最近,我作为乡镇基层干部、人大工作者有幸参加了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深入部分乡镇和区农业局及其下属部分单位进行了认真检查。因我长期在乡镇工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情况比较熟悉,便利用检查的有利机会对区、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效、现状、问题作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一、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致力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广大农技人员精诚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为推进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较大贡献。一是供应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优良种子等农用物资,有力的支持了农业生产。二是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发展。三是开展了多层次农业科技宣传培训,有力地加快了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实施了多项农业科研项目,建立了规模较大、标准较高、效果较好且各具特色的农业种养园区(科技示范基地),起到了辐射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
二、目前现状
1、机构设置。全区有14个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49个乡镇(办事处)农技站。
2、人员编制。全区实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433人(不含农经),其中财拨304人,差补39人,自收自支(计划用工)90人。实有人员中,区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25人,其中财拨155人,差补39人,自收自支31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8人,其中财拨149人,自收自支(计划用工)59人。
3、年龄结构。根据年龄分段统计,在433人中,35岁以下的只有103人,占24%;35-40岁的91人,占21%;40-50岁的153人,占35%;50-60岁的86人,占20%。
4、学历结构。433人中,大学本科13人,占3%;大专143人,占33%;中专、高中247人,占57%;初中及以下文化的30人,占7%。
5、技术职称。全区共有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54人,初级职称121人。其中:区级有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92人,初级职称62 人;乡镇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62人,初级职称59人。
6、阵地建设。全区有10个乡镇农技站无站址,无办公场地。
7、设施设备。区级农技推广机构除近两年购置有电脑和检测设备外,没有其他设施设备;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任何设施设备。
8、管理体制。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上,仍采取的是各业务站独立运作方式。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区农业局负责业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人、财、物。区、乡农技推广机构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性质,基本没有安排推广经费。
三、存在问题
当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服务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
1、农技推广未摆上应有位置。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在思想上产生了“农业发展潜力不大”、“搞农业难以发家致富”的想法,自觉不自觉地把农业生产摆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渐从党政重点弱化为部门一般性工作,进而在体制设置、经费保障、工作安排等方面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
2、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年龄偏大。乡镇农技站40岁以上136人,占65%。他们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特别是近20%的50岁以上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形成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精力减退,活力不足。柳林镇农技站站长陈永国说,他现已56岁,先后四、五次向主管部门递交申请,要求辞去站长职务,因缺乏人员至今仍在当站长。二是知识老化。大专以上文化156人,占36%,中专(高中)及以下277人,占64%。具有高级职称只有34人,中级职称154人,加起来才占43%。现有区、乡农技人员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路出征的非专业人员。十多年来,新进入农技队伍的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极少,据了解,十年只进了2名大学生。农技队伍已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在职农技人员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据区农技站站长朱永显介绍,他作为站长,87年参工以来未参加任何进修或培训,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业务能力下降,更难有效地向农民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三是力量不均。大多数乡镇只有2名左右的技术员,条件较差的边远乡镇只有一名,甚至没有,难以完成繁重的农技推广任务,而条件好的乡镇却多达30余人,造成干的干、看的看,技术力量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
3、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公业务费虽从2009年由人平1500元提高到1800元,但扣除报刊订阅、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费用外,真正能自身支配的钱很少;农技人员除财政直发工资外,福利待遇无法保证,90%的乡镇农技人员靠开展物化服务增加自身收入,抓农技推广的精力不足;农技推广经费一直未纳入财政预算,搞现场、抓推广、抓示范,不仅车费无钱报销,有时还贴上自己的工资。玉井乡农技站站长向刚每年引进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各类新品种,在玉女村三社推广示范基地进行品种对比试验,以便有针对性地向农民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因无推广经费,每年无偿向农民提供近2000元的种子、农药、肥料款,均靠自己物化服务的收入支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农技人员情绪低落,纷纷感到“踏错了门,嫁错了人”、“一朝入农门,终身在基层”,付出多,回报少,单位穷,无任何下乡津补贴,工作无激情。
4、服务手段十分落后。大多数乡镇农技站的办公场所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久失修,加之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很多乡镇农技站的办公用房已成危房,现基本无法使用;部分乡镇农技站的办公场所已被卖掉,无处办公,工作打游击。许多乡镇农技站仍处于试验无基地、服务无设备、检测无仪器的状况,导致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推广人员仍然靠“眼看、手摸、口说、牙咬”、“下乡两条腿,推广一张嘴”来搞推广,难以单独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
5、新技术推广难度较大。一是部分村社干部重视不够,支持减退,一些农户科技意识淡薄,在村社讲技术课很少有人参加。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均是老、小、病、残,他们既没文化、也不容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三是部分农户耕作粗放,科技含量较低。现在是会种田的不能种田(均是老人在家),可以种田的不种田(青年全部外出,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基本不回农村,同时也种不来田)。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一些农户怕荒芜土地受人议论,只图种上,种植质量却不高,技术含量较低。
四、对策建议
面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必须切实解决目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1、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若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好抓实。
2、进一步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一要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区农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对乡镇农技站的业务指导,又要保障有充分的人权、物权、财权,以便对人员进行调配和管理。二要分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要强化农技推广人员的公益性职能,集中精力抓本质,将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经营销售推向市场,并严格规范经营行为。三要改革人员流动办法。实行分乡(镇)定编,严禁超标,竞争上岗,整合资源,避免人才浪费;实行城乡交流、乡镇交流,激发工作活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加人员编制,提高新进大学生专业人才比例,增加新鲜血液。四要改革培训方式。通过分期、分批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技人员掌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进一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利用科技下乡、试验示范、以会代训、赶场宣传、巡回辅导、印发资料、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充分发挥区、乡各农民专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通过创新,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科学化,真正发挥好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4、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将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证,确保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确保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5、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功能。一要搞好阵地建设,确保有阵地办公。二要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肩负着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必须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才能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完成任务。三要开展技术承包、联产计酬、统防统治、领办园区等有偿服务,解决农民缺技术、缺劳力、推广难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二O一O年七月八日
对湘西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改革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谢建华
王汝荣
白应刚
为全面推进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三农”的基础性作用,由州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州农业、畜牧水产、农机等相关部门,于4月上中旬开展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和走访农户等方式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对加快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指县市、乡镇两级为“三农”直接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的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等公益性职能的事业单位。通过调查,这些单位目前改革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是:
1.机构设置齐全但不够科学。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州共设置县乡两级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化等推广机构602个,其中县级161个、区域站9个、乡镇级432个。从机构设置上看,虽全州每个乡镇都设有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但设置不够科学。县级推广机构设置分散,没有设立综合性农技推广中心,且有职能交叉重叠现象;乡镇综合服务站的设置不利于向上争资上项,不利于上下业务对口指导和服务。
2.编制经费虽有但不能保障。据调查统计,全州共核定基层推广人员编制3210人,其中县级1407人、区域站49人、乡镇级1754人。实有在岗人员3338人。全州161个县市级农业推广机构中,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146个,差额的有7个,自收自支的8个;全州441个乡镇(含区域)站中,属财政全额拨款的有366个,差额的75个。全州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经费县市之间差异较大,人均在1000-4000元之间,部分县市没有工作经费。
3.人员队伍庞大但不够精干。据调查统计,全州实有在岗人员3338人,本科以上学历246人,大专学历1146人,中专学历1319人,中专以下学历499人,分别占7.7%、35.7%、41.1%、15.5%,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比重低;在编人员中,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700人,初级职称1278人,初级职称以下1171人,分别占1.9%、21.8%、39.8%和36.5%,中高级职称不足25%,基层农业推广单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推广人才。
4.管理模式多样但不够高效。经调查,全州基层农业推广站目前管理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县管为主,即人、财、物、事由县农业行政部门管理,乡镇政府仅管日常工作;二是以乡镇管理为主,即人、财、物、事由乡镇政府管理,县市农业行政部门仅负责业务指导;三是县乡共管,即县农业行政部门管理人事和业务,乡镇政府管理财务和日常工作。从调查座谈走访中我们发现,基层站管理模式以县市管理或乡镇管理为主各有利弊,但都不够高效。
5.设施建设有所改善但仍滞后。近年来,全州基层站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备配置虽有所改善,但尚有298个属于无站房、无设备、无基地的“三无站”,基础设施、设备、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离“五有”标准(有较好的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有一处较好的培训场所、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相距甚远,严重影响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
二、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思考
1.进一步统一改革认识。我们应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从发展我州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和解决我州“三农”问题的客观实际出发,进一步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步伐,确保改革与建设任务的落实。
2.进一步明确改革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鼓励探索、改革创新,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强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在管理体制上,要坚持公益性定位,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职责,切实解决乡镇或区域性农技人员服务缺位和不到位等问题;在运行机制上,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为农服务实效;在保障机制上,要对公益性人员编制、事业经费、服务条件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
3.进一步突出建设重点。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中,应突出抓好条件设施等基础建设。要坚持“重点支持县以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兼顾完善县级推广机构”的原则,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建站方式上,鉴于我州农业、畜牧水产、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尚未整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集约建设资金”为原则,采取“分别设站、整合建设、集中办公、协调管理”的方式,引导各行业站的办公场所相当集中,实行办公设施、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设施设备资源共享;二是在投入方式上,应实行“两级投入、一级建设”,即中央和省里承担起建设投入的主体责任,县一级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三是在建设内容上,要侧重于办公场所、仪器设备、交通工具、试验示范基地等四个方面,具体建设内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由各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四是在建设标准上,应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适度提高建设标准,不搞只顾眼前的拼凑工程,切实提高建设质量,全面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础条件。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来的,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推广方式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个体系已经明显地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推广主体单
一、机制不灵活、经费保障不足、推广与科研教育衔接不紧密等。因此,尽快构建一个高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任务。
我国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国务院于2006年8月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于2006年11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农经发[2006]29号),相继提出了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要求。围绕如何深入贯彻两个《意见》精神,把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认真调研和分析。
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精神,重新整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要坚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要以项目为载体,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农业科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和农业企业兼职等,实现推广形式的多样化。
关于如何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两个《意见》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各地也有许多成功的试点,如山东省牟平的经验,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如何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探讨。
一、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必要性我国每年大约产生7OOO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被闲置,造成了优质生产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创新注入,生产水平低下。究其原因,就是处于中间环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仍无根本好转,处于主体地位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无力把科技成果及时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也没有很好发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把当前的两大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主体即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强化其科研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能的前提下,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利于解决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对强化其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职能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对农业科研单位来说,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缩短了科技成果推广周期,科研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新信息,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广实践既是科研的延伸和继续,也是新的研究课题产生的源泉。对农业教育单位来说,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科技推广工作,能直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别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
二、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可行性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人员培养教育方面有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专家优势,具有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可以在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可以利用自身的专家优势,通过多种培训渠道,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愿意并且有能力接受新技术。另一方面,农业教育、科研单位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培养农业推广学士、硕士和博士,有条件为农技推广战线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具有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经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单一的政府主导的五级推广网以外,正在形成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社会农技推广网络。特别是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已经主动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战场,进村人户,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奠定了基础。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该院结合黄淮海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建设,高度重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把为全省及区域农业生产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成了1.6万平方米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在全省80多个县建立了210处科技推广服务联系点和50多处推广示范基地,初步建成了遍布全省17个市的推广网络,并辐射到周边省份,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年均新增社会效益50多亿元。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也有国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主体渐趋多元化,推广形式渐趋多样化。其中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其自身或联合其他机构来完成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同时成为科技推广的生力军。
三、积极探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形式和保障机制鉴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已经广泛参与推广工作并具备明显优势的实际,建议通过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地方法规,制定相关政策,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将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其通过多种形式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三大推广主体的有效融合。
1.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瞄准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每年选定一定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鼓励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参与竞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申报转化推广项目必须有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作技术支撑;实现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机构的有效对接。
2.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通过有效运作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熟化;二是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创新;三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四是形成规模优势,进一步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
3.选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新形势下,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有效措施。要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采取创办科技实体等形式,引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深化。
4.鼓励科教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科教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公益性推广服务工作。与之配套,建议在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在科教人员工作量中规定10%-30%用于基层推广服务(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05年起规定占中层班子任期目标考核的10%),并允许农业科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和农业企业兼职,其合法收入应受保护。
5.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举办农技“110”、网络医院等推广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推广服务,成为农技推广手段创新的一个新亮点。山东省寿光市2006年4月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蔬菜网络医院”。全市16个乡镇建立了210个站点,菜农和专家可以随时在网上见。网络一端连着菜农,另一端连着蔬菜专家。菜农与专家在网上互动交流,有声音,有图像,不出村就能及时诊疗蔬菜的各种疾病,可谓“民心工程”。
在构建以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要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
山东是农业大省、强省,也是最早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农的省份,历来重视科技、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国务院“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要求,建议山东省在创新发展思路、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先行一步,再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科教兴农更上层楼。
第五篇: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http:///3221788
(使用请双击删除页眉文字)专业好文档为您倾心整理,谢谢使用
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二O一一年是继续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惠民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
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年。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勤劳
致富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连续作战、敢与天斗的革命精神,战胜了严重的水稻
病虫灾难和历史罕见的旱灾,做到了大灾之年少减产,使我镇农业生产得以稳步
发展。全镇水稻播面1.82万亩,单产360公斤,总产量6480吨。其中优质稻播
面0.8万亩,单产382公斤,总产3056吨。旱粮总播面2400亩,总产量2115
吨。油菜播面4300亩,总产309吨。完成冬种生产1、46万亩,冬种覆盖率79.4,其中油菜播面4600亩,蔬菜3000亩、绿肥7000亩。多年生、一年生经济作物
播面稳步发展,收益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涌现了诸如***的罗汉果种植
示范基地、***的桑蚕种养示范基地、***的八角种植示范基地等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典型和以***为代表的一批市、县级科技示范户和乡土能人,他们都将对我镇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进一步优化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年来,我们在县农业局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
和支持下,按照县局的要求和部署,牢固树立服务宗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紧紧围绕“粮食增产、结构调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狠抓服务,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积极参加镇党委、政府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和活动,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抓紧时间进行业务学习,不定期地组织站内人员开展学习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基层,心系群众,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扎实搞好服务工作。
二、立足本职,切实搞好农技推广工作。
1、抓好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的推广、示范。
(1)、为加快我镇粮食种植业内部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提高我镇的稻米品质,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民收入,近几年业,我们始终紧抓优质稻的开发推广工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今年共推广种植八千亩,项目涉及17个村。推广的组合主要是扬两优6号、川香优6号、宜香3003、新两优6号、两优036、两优培
九、红莲优6号等。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班,适时播种、科学肥水治理和加强病虫防治等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于8月29日---9月8日对项目区进行了分类测产验收,经加权平均,项目单产为382公斤,比全镇平均单产亩增收22公斤,总产增加17.6万公斤,增收28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达到了增产优质增收的目的。
(2)、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试验示范。为选定我镇杂交油菜品种的当家组合,提高油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根据县局安排和我镇的实际,我们于20××年9月引进了湘杂油6号进行试验、示范。面积10亩,其中***亩。项目9
月15日---18日播种,10月20---28日移栽,大田亩用猪粪10---15担,硼肥1-1.5公斤作基肥。
(3)金稻龙药肥的推广。金稻龙药肥是集追肥和除草于一体的一项新产品,是国家科技部、财政部重点扶持,中心电视台上榜推广的科技成果。继去年从县植保站引进推广后,得到了使用农户的普遍认可。根据县局领导在“金稻龙“推广会上的要求,为使这项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今年,我们狠抓了这项工作的落实。全镇推广了900余亩,较去年增加了400亩,主要分布在池***等村。插秧后5---10天施用,经田间观察,表现为返青快(3---5天)分蘖好,节位低,成穗率高;杀草谱广,除草干净、后期叶青籽黄杆亮,坚固率高。经对使用农户的调查,每亩增产都在30—60公斤,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抓好实用技术培训,技术讲座和咨询服务工作。
技术培训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技术入户率的有效途径。结合今年的推广工作,共举办了“优质稻栽培技术”、“中稻浸种育秧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柑桔培管技术”等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450人次,印发资料200份,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都把握了相应的实用技术,促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利用墙报,经营服务点等积极开展技术宣传、技术讲座和咨询服务。今年共出墙报4期,刊出技术资料14篇,利用经营服务点开展技术讲座17期,接受咨询服务1700余人次。积极完成《**农业》的征订发行任务。
这些工作的开展,既增强了群众的科技意识,促进了实用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帮助一些群众解决了生产中碰到的难题。同时,我们还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开展服务上门入户活动,深入基层,下到田间地头,力争为群众多做实事,多做好事。
3、认真开展病虫测报,切实搞好病虫防治工作。
今年是水稻多种病虫,尤其是“两迁”害虫大发生的一年,来势猛、危害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按照县局的要求,采取定人、定时、定点、点面结合的方式,认真开展病虫调查和测报,准确把握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时上报局站,及时发出防治通知,同时,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引起重视,争取支持,成立了镇病虫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实行“四包两保两不留”制度,在全镇掀起了大打病虫防治歼灭战的热潮。今年共发出病虫防治通知单200余份,组织指导群众分别于6月8---12日、6月16---20日、7月16---23日开展了三次大的病虫防治歼灭战。由于领导重视,宣传组织到们,防治得力和补治及时,有效控制了我镇中稻病虫发生程度,减少了病虫危害损失,没有出现成灾失收的田块,得到了县局的肯定。
同时,我们还根据县局的安排,对全镇因旱灾失收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统计、上报,全镇因旱失收面积为109亩。
4、积极开展科技联帮活动。
继续开展科技联帮活动,做到人人有联帮对象,户户有发展项目,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使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
动作用,促进一方经济发展。如***等,在当地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自身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5、积极配合搞好农业执法工作。
搞好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守法经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上报,并积极配合搞好农业执法工作。
6、加强组织纪律和工作联系。
加强组织纪律性,服从工作安排。搞好与局属各股站的工作联系,及时汇报工作,按时上报各种材料、报表和数据。
7、积极参加镇里的中心工作,按时完成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慢、知识结构单一,影响了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
2、留守人员的现状(老、少、好、弱),给技术推广带来了新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农业产业发展大计。
3、小农经济意识,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服务等都是制约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四、工作思路。
1、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工作要求,扎实搞好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2、要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风险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投身于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之中。
3、坚持走“稳粮、调经、开发特色产业”的路子,筑巢引凤,千方百计引进龙头企业,并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要建好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要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组建农业专业协会,为农民的生产搭建好各种服务平台,准确及时地向农民提供生产信息,价格信息和中长期的市场猜测分析服务,为农民的生产决策提供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依据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