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选用温州人刘基的小品《苦斋记》,很有地方特色

时间:2019-05-14 22: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选用温州人刘基的小品《苦斋记》,很有地方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选用温州人刘基的小品《苦斋记》,很有地方特色》。

第一篇:文言文选用温州人刘基的小品《苦斋记》,很有地方特色

温州市二模文言文翻译题试卷分析

文言文选用温州人刘基的小品《苦斋记》,很有地方特色。《苦斋记》全文七百多字,文章主题显豁,结构清晰,语言平实,虽然偶有生僻词语,但完全可以根据语境作出推测。适于考查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8分的翻译题学生平均得分不到4.5分,暴露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乏补充省略成分的意识或者补充未能与上下文结合起来。

“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一句,不少学生的翻译是“唱着樵歌走出山林,敲着石头和着旋律”。且不说“出林”的是“歌”而不是“人”,后面“敲”、“和”的主语也是模糊的,这个翻译甚至可以看作是主语残缺的病句。如果补充出一个主语,句子的意思就十分清楚了:“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林中飞出,(章溢先生)就拍打石头来应和。”有的学生也想到要补充主语,但他们写的是“樵夫”、“我”、“刘基”等,实际上这一自然段全部是讲章溢先生的行为,补充的主语自然应该是“章溢先生”。

2、完全不顾词语的组合关系生硬地翻译。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一句,很多学生将“植物中之”翻译为“植物种在这里”。“之”就是指代“风”,“中”是一个带宾语的动词,结合语境可以翻译为“遭受”。上面的译法的确是可以和下句“结合”起来了,但“中”与“之”的动宾关系就完全置之不理了。

3、翻译时选用词语不注意体现原文的感情色彩。

“拊石而和之”中的“和”有不少学生翻译为“附和”。但“附和”意思是“言行追随别人”,且多含贬义。此处是讲一种自得其乐、闲适的生活情态的,显然是不准确的,可以翻译为“应和”、“伴和”。再如“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中的“为”翻译为“变成”、“造成”都可以的,可有的学生翻译为“造就”,“造就”意为“培养使有成就”,与文意不符。

针对这些问题,今后的翻译训练我们要在准确、流畅、课本知识的迁移上下功夫。此外,我们认为,翻译题中“关键词”的选择可以商榷。“榛莽”翻译为“丛生的野草树木中”。设为采分点,是要求学生做到准确翻译。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虽然知道这讲的是荒僻、贫苦的地方,但要准确翻译为“丛生的野草树木中”还是很困难的。其实,对于高中的学生,如果理解到“荒僻、贫苦的地方”,应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了。还有对“善”的考查,也是比较偏的。“容易”这个义项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过,在课外文言文中出现频率也不高。况且,一个词语的意义,全段800名学生没有一人能够讲出,那么这样的题目区分度何在?

第二篇: 苦斋记/刘基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体会本文的主旨

2.教学重点/难点

梳理课文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作者

章溢(1314——1369),明初大臣,元末农民起义时与刘基同辈朱元璋聘用。

刘基(1311——1375),元朝末年进士,明初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朱元璋称帝,把他比为诸葛亮。

二、解题

“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什么斋记。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比较出色。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记,记载事物的文章。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看出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补充(书斋雅趣):

老学庵: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饮冰室:

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形容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以此命名,暗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绿林书屋:

1924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诬蔑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意思要和他们抗争到底。

(名号志趣:)

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

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

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

三、读课文正音

四、翻译课文

五、梳理课文

第一段:起笔交代苦斋之所属,并从其环境、气候与植物特性的简略介绍中,说明“苦”的由来。

第二段: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木、草、菜、果、蜜、茶、鱼等物之苦,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来。

第三段:承前段补述建苦斋的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的概况与乐趣。前段写“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此段就有点“人性之苦者亦乐生焉”的意味了。

第四段:深入一层,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从事理方面阐明苦与乐的相为倚伏,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此为全文的重点之所在。

最后一段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

六、文章主旨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七、写作特点

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

所举例证典籍,亦心与苦相关;

最后说明写作原由,也点出一个“苦”字。

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下载文言文选用温州人刘基的小品《苦斋记》,很有地方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选用温州人刘基的小品《苦斋记》,很有地方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