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被需要,是一种幸福————浅谈2018上海高考作文“被需要”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浅谈2018上海高考作文“被需要”
2018年的高考即将结束,在此希望全国的考生们都能金榜题名。与往常一样,每当语文考试一结束,网上就会公布各省的作文题。
环顾了一圈各省高考作文题,花样繁多。有北京的“新时代青年”、有浙江的“浙江精神”、有江苏的“语言”等等。这里面最接地气的,莫过于上海的“被需要”,无关政治、无关道德,读起来让人心头一暖。
被需要,这应该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吧。如果一个人不被任何人需要,就很难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就很难获得内心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试想一下,假如你不被需要,那会是什么样子呢?
假如你不被需要,在恋人眼里,你可有可无。她经济独立、人格独立,遇到问题自己解决,永远不展现出她柔弱的一面。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自己在爱情里是多余的。假如你不被需要,工作对你来说就是一种煎熬。谁都可以取代你,上司不需要你、同事不需要你,长此以往,你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和挫败感,觉得工作不能胜任。假如你不被需要,在对手看来,你不具备任何威胁,他们忽可以略你的态度、你的行为。这种忽略会让你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的价值,于是在竞争中一败涂地。你是否想过,自己被需要吗?
被需要,其实是自己存在价值的一种体现。而被需要,更像实是一种欲望,能够激励一个人,不断成长。
这种被需要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具备“被你想要的东西需要”的能力。马东说,只有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不一样,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被需要。
被爱人需要才不会被甩,被工作需要才不会被辞,被对手需要才不会被轻看,被社会需要才不会被淘汰。总之,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可靠的人,努力提升自己价值,让自己变得“被需要”。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当有一天,我们不被需要了,生活没了支撑点,人生没了目标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真的很糟了。
第二篇:高考作文被需要
高考作文被需要范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被需要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作文被需要范文1当春来到时,就有“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有四季伴你前行,生活的路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
而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于是春天的草没有了立足之地;土地水泥化了,夏天的溪流没有了流淌的床;清洁工扫得勤快,秋天的落叶没有了归根之所;扫雪车多了,冬天的雪没有了消融之家。工厂的烟囱多了,挺拔的大树多了,宽阔的'大道有了,山间宁静的小路没了。
哎,我们多么可怜啊。办公室一族无论严寒或酷暑,总有空调机调节室内温度。
办公室似乎可以称得上“四季如春”,可君不见那里面的空气如何的污浊!一名演员,必须在酷夏顶着大太阳穿冬天的棉袄,还要对着摄影机微笑,显得“很温暖”。外面,明明大雪飘飘,她还要穿着清凉的夏装在台上演出,演出夏天的味道。
可怜的人哪!季节,如此与他们格格不入。季节很艰难地想走近他们,他们有些人却用手一挥,摆开了四季。
有的人汲汲追求,追求财富,追求地位名望,所以他们厌恶四季,一年到头只要能西装革履,风风光光就行。这些人,是季节该抛弃的人!可是,绝大部分的人是可怜的。
他们喜欢季节,可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安排表上,没有安排与四季见面玩耍的时间。他们是被迫离开季节的。
能不可怜他们吗?什么时候,还能够有像李清照那样与朋友一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时光;什么时候,还有机会去原野桥畔领略“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清爽?城市在一座座地建设着,为何不给季节留一个空间,让他们在城市安家?不要只让季节在稻田走过,也让季节在城市与人为伴。怀念从前,向往明天。
希望明天,季节在城市扎根发芽,开花,如歌般行吟。
高考作文被需要范文2是一粒草籽,还是一颗树种。在它出生到这个世界之前,它却不能为自己做出选择,我并不相信命运和这一切都是“命定”之说,但我承认这是一种先天无法选择的客观存在。
又是一个金色的季节。
突然意识到,这已是高中生涯的第三个年头,剩下的路还有多长?不足8个月的时间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与惶恐。
生在一个被上帝遗失的角落,注定了人生的旅途会倍加艰辛,延绵的黄土高坡只长杂草,不生丛林,因此奇珍异兽无从谈起,几乎断流的湫水河无法让人明白“清澈见底”是什么样子,所以,和“鱼米之乡”更挂不上钩了。可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却可以繁衍生息。
我不得不承认,求学,这便成了我们唯一的出路。
艰苦的生活没有奢华的享受,但纯朴的真实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这样反而让人过得充实。
高三的复习阶段,让人忙得焦头烂额,每个人就像没有脚的鸟,在风中飞行,在风中休息。同样,我们不知疲倦的奋战在时间的流里。如雪片般铺天盖地飞来的模拟考试,已让我们无暇顾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只有那无需刻意去感受,但却是一天天变冷的气温可以证实,此时已是深秋。
然而,在这个季节,我要接受破茧之痛的洗礼。
在这个非常时刻,除学习之外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欲望也是那么容易满足,父母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抹微笑,却回让人莫名其妙地感动……
有时候,会一个人仰望天空,痴痴地望,直到视线模糊,这条路好长,可我并不孤独,虽然生活中有太多挫折与泪水,可我坚信,我可以坚持到底。
所以,我在想,不管自己是小草还是大树,你都要尽自己的力量去生长,没有谁可以规定:世界诞生时就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种生物。生命一次,美丽一次。真正的上帝就是自己。就如,手心里的“命运线”,当你紧握拳头时,仅有一小部分露在外面,而大部分却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你仅有一个目标时,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我坚信。
第三篇:演讲稿--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上学期我带小班,班里的敬傲琪小朋友依赖心里特别强,尤其对我更是“一往情深”,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就连拖地都是我拖一步,她退一步。对她我很无奈,想拒绝她的跟随,可她却不肯让步,每每都用撕心裂肺的哭声表示抗议,我也只好依了她。其他班级老师问起,我就说:“老师魅力太大,没办法。”其实除了无奈,我还由衷的感觉到被我的孩子需要是种幸福。
人存在的意义有很多,其中被别人需要是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你是妈妈,宝宝需要你的呵护;如果你是妻子,老公需要你的关心;身为儿女,父母需要你的照顾;而作为幼儿教师,被班里的孩子需要,他们因你的存在而幸福,尤其是那些刚刚离开父母怀抱的小宝贝因为有了你,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喜欢幼儿园,这才真正值得骄傲。想到这里,我的内心涌出浓浓的自豪感,因为我强烈的感觉到自己正被孩子们需要着,不仅仅是傲琪,还有班里每个孩子,“老师,我不会提裤子”“老师我还想吃”“老师你看,我喝了一大杯水” …… 不管他们是需要帮助,还是想得到赞赏,我都时刻被他们需要着。
我常常想,我不够优秀,但我会尽我所能,把工作做到我认为的最棒,我不够漂亮,但我坚信,在孩子眼里美丽不只是有一张漂亮脸蛋,我这辈子注定要被这些可爱的孩子包围,这也是我的工作----一位普通的幼儿教师。我用老师的爱融化了他们一个个幼小的心灵,而他们又用灿烂、甜美的笑容俘虏了我的灵魂。孩子们,我来了 ……
第四篇:作文:被需要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
一、原题回放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命题透视
2018年作文题宏观大气,颇具现实意义,沿袭了以往作文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命题思路。而且有较大的开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如老师们所说,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是一道很温暖的题目。
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较前两年有所改变,不再是“自由”与“不自由”、“坚硬”与“柔软”这样两个对立概念的思辨类作文,而是回归现实,让学生对当下“评价他人的生活”的现象作出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2017年作文是“预测”依然沿袭了社会现象评价类型。今年的“需要与被需要”,依然要关联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心理评析和价值探讨。
三、审题分析
一是提炼关键词。从给的题干中筛选其中的关键词,“需要”“被需要”“自己的价值”。“需要”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需要的代表性理论。他把需要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被需要”则是指一个人渴望在他人的生活或者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作用,能够给予支持和提供帮助。“被需要”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这就需要在“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中追寻自我价值。
题中的关键词是“被需要”的心态,那么,什么是“被需要”的心态?材料的开头两句话提出了两个关注点:其一,是“关注自身需要”,这个“需要”,包括维持个人生存的物质条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注这个“需要”,是生存必须,也是让自己获得幸福,活出个性的必须。其二,是“渴望被他人需要”,这个“需要”的意义,在于“体现自己的价值”。相对于自身,这一点更为重要,也应该是行文分析的重点。自我需要,被他人需要,这两者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虽然需要兼顾而论,但论述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后者。在思辨的同时,也应该有所偏重。二是剖析原因。“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这句话道出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他人独立存在。正如《南方周末》在新年贺词中所言:“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独善其身越来越不可能。我们为自己奔忙,也给他人幸福。我们捡起一片废纸,也是在为自己清洁环境。你我都是社会生态链的一环,是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被需要”正是命运共同体的直接体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自身需要,还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成为“被需要”的人。
三是辩证深层次关系。这次作文虽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如果学生仅仅写出人都有关注自身需要和被他人需要的需求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理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被需要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自身内在需要,要不断提升自己,修炼自己,以能成就这高层次的需要。如鲁迅弃医从文,他把这种被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知行合一。
2、在满足被需要时,也不能完全忽略自身的需要。如最近热议的老人是否帮年轻人带孩子的问题。虽然年龄不再年轻,也要敢于追求自己内心的需求。
3、关注被需要,但要避免“被需要”的心态无限制扩张,不能借“利人”而利己,刷存在感,广告自己。如慈善诈捐等现象。
四、选好素材:(1)昭君自愿出塞,是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是被民族所需要的,她的”被需要”,消弭了汉匈百年仇怨,为百姓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身后的百姓所需要,为此杀身成仁而不惜。李时珍走遍山野,四处寻访,编著《本草纲目》,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每一个百姓所需要,救助每一个百姓,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信念。无数英雄的存在,正式因为他们“被需要”,被他人所需要,被社会所需要,被民族所需要,因“被需要”,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2)川航机长刘传建在飞机发生意外之际,他是在考虑自身的需要还是考虑乘客的“被需要”?叶嘉莹在94岁高龄之际捐出一千多万给到南开大学创立“迦陵基金”等,都是明确了自我的需要是要去不断提升自我,然后在一定的机缘中,他们更多的担起了一份责任或信念,去温暖社会,绽放价值。
(3)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有先行满足了自我的物质需要(比如人类的起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的实现“被需要”,践行精神存在的升华,燃烧自己,进而温暖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五、作文展示
1、己所欲是否一定施于人
生活中,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人们时常渴望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一个人活在世上,毕竟要体现个体的价值,而个体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别人做出了奉献。巴金说:“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多做奉献。”问题是凡事都有个度,超出这个限度,可能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被需要”是一种普遍的心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尤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进入了微信时代,“被需要”的心态无限制扩张,那就是要分清楚是利他还是利己,如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就是完人,如果借“利人”而利己,刷存在感,广告自己,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要对你“被需要”的动机大打问号。或许是客观上是利人了,但主观动机还是为己,从这里,我们可深入探查人性的复杂性。
被需要是幸福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如果一个人不被社会需要了,像一块脏抹布被社会抛弃,被遗弃,那可能失去了价值,或者可利用的价值很低很低。一位长者说过:“子女的孝应该是让老人做事情,如果一个老人无事可做,那可能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就有被抛弃的感觉。”这是肺腑之言,一些老者年过百岁,他觉得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感;否则的话,植物人一样常卧病榻,成为社会的严重拖累,虽形体存在,但精神的生命已经死亡,那便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人是群居动物。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构成社会,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鲁滨孙漂流荒岛,但和星期五就构成了相互“被需要”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我们过去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强调的就是这种关系。巴金在《朋友》一文中历数了朋友给他的种种帮助,如果不是这些朋友,他不知道如何活下去,恰恰是这些朋友,让他明白生命中还有光。我们从别人身上都获过温暖,如果我们不能给人一份光,如果不“被需要”,那个体便一无是处了。
然而对这“需要”也要认真辨析,你所认为的“需要”是不是别人的真正需要呢?究竟是别人需要还是你自己需要呢?比如说全民都关注的高考,有些“需要”确实是过剩的,我们的考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脆弱,高考前吃什么喝什么都要关心,如何睡觉才能避免失眠也要关心,社会上出现这么多“预测”神师,还有媒体的围追堵截、穷追不舍,这是对考生的真正关心,还是自有其企图呢?
孟子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假“德”,感激、感恩的意思。施惠于穷乏者,是利他主义,如果是为了让穷乏者感恩,落个善人的名声,那就是为己了。利他与为己是一条分明的分界线,是划分“被需要”动机与效果的标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呢,就一定施于人吗?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2、谈被需要的心态
人们不仅关注自身需要,也时常渴求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题干中的“不仅……而且”已然泄露天机:当今社会,空前丰裕的物质条件足以满足自身需要,而能够被他人需要、承认,反倒成了最为紧要的精神追求。对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前来参加高考的00后而言,更是如此。
不过,反过来想想,人们之所以渴求被他人需要,恐怕正是出于对自身被遗忘、被忽视的担忧。这并非杞人忧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世界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在原子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城市化让人们永久性地身处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之中,由其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强有力的联系。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个体意识的空前高涨,都让传统的集体生活方式逐渐解体。我们常说,年轻一代越来越有主见,但未曾关注到的,可能是掩藏于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当皮肤黝黑、颜值不高,却敢于表达自我的王菊出现在屏幕上时,立即引来万千羡慕而又振奋的目光。原因无他,看似普普通通的她,代表的正是毫不起眼的“我”。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舞台中最闪亮的存在,不是吗?用“被需要”来驱散生命中的阴霾,自然无可厚非。于是,不少年轻人爱上了当主播、拍抖音,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只求粉丝的点赞、公众的关注。可问题是,这些,真的是“被需要”吗? 须知,被需要,应源于自身真正的价值。当许多年轻人沉溺于视频直播、网络游戏,消磨着宝贵的青春时光时,一位隐姓埋名30年,从不求功名利禄的93岁老人却受到了国人的瞩目与尊敬。半个多世纪之前,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毅然走上了用“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追梦之路,至今不悔。没有舞台耀眼的灯光,没有粉丝递来的鲜花,但他,却永远被国家、民族“需要”。而即将步入象牙塔的自己,是否会忘却曾经的理想? 被需要,从来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诚如叔本华所言,人类世界的发展动力从来源自于爱。因为爱与被爱,所以需要与被需要。不再被需要,就会产生娜拉出走的结局。不懂如何需要,就会催生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成为重于泰山的存在,但我们完全有能力,让自己被社会、被他人需要。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父母、朋友做起。走出考场时,我们将会迎来他们关切的目光和灿烂的笑脸。相信,这一场景会永远烙印在你的心底,因为,这就是“被需要”的感觉。
3、东南风起
一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矣,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青年一曲歌罢,遥望山路来处,似在沉思。他仿佛在等谁,仿佛谁也不会来。
能征一国者,伏处茅庐,待天时,候明主。
他自比管仲、乐毅,自是不能埋没满腔才华。凤需栖梧,我需明主,更何况,天下也需要他。不论他怎么想,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
孔明掩上草庐莲卷,和衣卧下了。
二
久仰卧龙大名,他探访三次。
上一次,彤云密布,他顶风冒雪,未曾想又扑了空。如今已是春光明媚,山中万物复苏。
可是山外的世界,都是一片刀光剑影,不曾有片刻停歇。
他想要复兴汉室,或说是渴望权力与威严。山河变色,他需要卧龙助他一臂之力。卧龙之才,倚玄德方可示于天下。
山路蜿蜒,他第三次站在草庐前,心中一片忐忑。
他怕如前番,求而不得。如今天下大乱,冬去春来,他等得起,江山却等不起。童子说先生睡下了。他松了一口气,当下便恭敬行礼以待孔明醒来。刘备不知自己等了多久,天光黯淡之时,方听得堂中孔明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先生。”刘备再次行礼。四目交汇,一边是一统天下之之,一边是经天纬地之才。电光火石间,已有了最深的契合。
三
孔明出山,有龙骧虎视,囊括四海之志。赏罚分明,众人皆畏而爱之。孔明才得其用,有功于社稷,便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负一世英才。刘备善用其才,择人而任势,便也与众想得,三分天下,留下千古贤名。孔明将适东吴,刘备送行。
“先生……”刘备方欲启口,孔明早已了然他的顾虑——只怕是孔明有闪失之患。
只念明主知遇之恩,乱世之中,予他运筹帷幄、立功建德之良机,名实相生之美誉,孔明定当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以报之。
今日不过是深入东吴周旋于群儒之间而已矣。孔明笑言:“只待东风起,亮必归矣。”
国需治世之才,贤倚圣明之主,英雄彼此成全,大业渐成。
4、需要与被需要
“需要”与“被需要”似乎有着辩证关系,如果我是一个18岁高三学生,家境也不是太寒酸,看到此等莫名其妙的作文题,我会在考卷上写四个大字“去你妈的”,然后当天下午去个留学中介办理留学事宜。我出身在一个没有哲学的国家,或者说只抚育出有那种“经世致用”,搞人际关系的那种低等哲学的国度,居然要在还没被女人开苞的年纪,就被要求这么思辨地去解读这个破题,我的知识水平,哲学水平,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到底是高考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高考,到底是老师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老师,这个神奇国度的教育,到底存在其主动的“需要”还是被动的“被需要”的问题。
在我们语文课本里,唐诗宋词被给予了崇高的地位,但就是在号称我们文化鼎盛的宋朝,我们的文官被分成了两派,斗得惨烈,原因就是1063年宋仁宗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他的堂兄的儿子,又是他的养子,叫宋英宗的继位了,然后关于宋英宗到底应该称先王为父,还是叫伯伯,朝廷形成左派欧阳修,右派司马光,为个“叫爸爸”的问题对撕18个月,其对文官体系的影响一直影响到了明朝,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本里面的“圣人” 的全部出息,写出来的句子洋洋洒洒,内心是奴才中的奴才,百姓面前自作高贵,权贵面前比狗还贱,每天拍一样的马屁,写一样的狗屁,今天还要我们新中国的一代背诵这个那个。我们需要学他们了?还是他们需要我们学,还是你们需要我们学?
近三百年前,杨光先和比利时的南怀仁斗历法失败,灰头土脸归来,他呼吁“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躲在这种态度背后的动机,说穿了,不过是怕洋人“收吾天下之人心”罢了。这帮人一方面想要人家的文明,一方面又觉得要了危险,想来想去,决定还是不要好。于是乎一波又一波语文老师打着民族的旗号,继续在“咬文嚼字”中寻找快感,这种猥琐的小心眼儿,投鼠忌器的谨慎,真是怪可怜的:他们怕这一变,连腐朽的老本也没有了。随后的晚请就出现了中国文字魔力的顶峰,叫“中体西用”,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最后被八个蛮夷胖揍了。我们痛定思痛,才从日本进口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汉语:“政治,社会,经济,哲学,等等”。
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可惜考我们的人并不发展,并不改造自己,到底是他们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他们,究竟是我们需要他们,还是我们被他们需要,这是我们心中无法自解的世纪难题。
5、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都说“给永远比拿快乐”,自愿的“被需要”,不仅让人在忙碌中感到快乐,看到对方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更是一种爱的满足,更是一种幸福。
人最大的需要,不一定是金钱,也不一定是地位,而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被社会需要,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甚至被陌生人需要。
他人有需求,自己正好能助一臂之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胜过一切。有人说幸福是相濡以沫,幸福是腰缠万贯,幸福是身强力健,幸福是儿孙满堂......能相濡以沫,是因为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彼此成了依靠。能腰缠万贯,是因为社会需要你发挥聪明才智去建设,金钱是你创造价值过后的回报。能身强力健,是因为你知道还有很多事需要你去完成,还有很多人需要你去爱。能儿孙满堂,是因为有了你,才能维系一个家的纽带,是你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家人需要你这根主心骨。
人只有在无助的时候,才会懂得,自己是多么需要一个肯出手相助的人。而那个被需要的人,或许帮不上什么忙,但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倾诉,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孤单。于是,也就懂得了,能在关键时刻成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是多么重要。而作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或许能帮上忙,或许又只是陪伴,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真正聪明的人,宁愿人们需要他,而不是感谢他。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聪明,更是高尚,回报和付出,他更在意的是付出,而付出在自己看来是实现价值,而从外界分析这是大爱。大爱中实现自我价值,很聪明地诠释了“高尚”二字。
但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能力,使别人不得不需要他,臣服于他,从而敛财甚至伤天害理,这是要遭天谴的。这样的人,他们痴迷于被人需要,已经扭曲了人生观,从而心生邪念,所以上天不会因为他扭曲的“及时行乐”而眷顾。
爱,与狭隘,出发点往往是一样的,但就在某一个节点出现了念头上的偏差。就有可能会造成天堂与地狱的差别。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用来灌溉自己,而不是用来放纵自己。
6、夜半沉思
夜半醒来,静静的思考下自己,感觉自己真难得需要静一静了。近年来,渐渐发现,自己的功利心是越来越重了。自己总希望凡事有个好的结果。没有“好结果”感觉没了做事的动力。在这烦躁、浮夸的世界里,发现自己真的迷失了自我,没了“清心”,没了拂面而过的“清风”。有时,想写篇文章却也屡屡无疾而终。曾经怀疑自己是否是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小清新”,再也吟不出意境斐然的诗词了,只得叹曰:“吾才至此,尽矣!”
仔细回顾近年来的自己,发现自己真的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功利主义充斥了整个心扉。放下自己的心,慢慢发现,在前进的道路上,背负的不再是“奋斗”、“努力”这些加油剂,而是“功利”这沉重的石块。
在前行的道路上,时刻被“功利”驱使着。偶尔,心中的“圣贤”之气,“士人”之风刮来,使内心很矛盾,很痛苦。发现自己不再是“读书人”,没有了浩然正气,赤子之心逐渐被灰尘所湮没。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随着捡的东西越来越多,身上的包裹也就越来越重,难以前行。当有一天自己真的走不动了,便会狠狠地摔在地上,自己可能被摔得爬不起来,而千辛万苦捡的“东西”便会霍然消失。
婆罗门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佛曰:“放下,勘破,自在。”人上之路,每个人都背负很多“布袋”,当自己的功利心越重(或贪心越重),身上的布袋就越多,而负担就越重,甚至有时难以前行。“功利”之人,当有一天“功利”消失,便发现没了“功利”自己也就没了前进的动力,逐渐地也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一个人有了广阔的胸襟,便不会被身边的“布袋”所缠绕,又何来烦恼;没了欲望,又怎能被其他的“东西”所羁绊。
人生百年,何其短暂,何须要让自己变得如此沉重。超然物外方为圣贤,品一杯清茗,翻一卷诗书,有何等悠闲!傲立于高山之巅,抚琴一曲,弄箫断玉,卧看云卷云舒,又何其自在。
第五篇:被祖国需要最幸福
2012年6月29日,搭乘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而其中第一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在接受记者提问时,更是满怀自豪说道:被祖国需要着我觉得很幸福。幸福,这个千百年来被世人追逐询问的话题,却被这位女航天员回答得如此淡定沉着。应该说刘洋是幸福的,或者说是快乐的。她的幸福感言听上去很朴实,很生动,却也不乏崇高情怀,令人感动。她给了我们所有军人一个特定的幸福含义,那就是被祖国需要最幸福。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追寻着刘洋的幸福感言,谈一谈关于我们军人幸福的话题。
首先我们解读一下军人的幸福是个什么模样。
一、解读军人的幸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过层次需求理论,他把人的需求递进的划分为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诚然,对于一个人来说,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轻松自在的安逸生活,这些需求的满足都是一种幸福。军人也不例外,也会向往这些常人心目中的幸福。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军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的使命决定了秉持的价值观念有别于普通人,军人追求的幸福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涵义。“独臂英雄”丁晓兵,本可以退出现役,享受国家的优厚待遇,但他却选择了留在部队继续服役;“爱心大使”庄仕华,本可以放弃奔波,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选择继续飞越在戈壁大漠,白山黑水之间;35岁的“奥运老兵”王治郅本可以功成身退,疗病养伤,但他还是披上了战袍,剑指伦敦,鏖战赛场。可以说,这几位先进人物是幸福的,他们的幸福是实现了自我价值,完成了被祖国需要后的内心愉悦。就像于丹教授所说,幸福是一种
感觉,与外在无关,与内心相连。那么,解读军人的幸福,我想与这些先进人物的价值认知是一样的,在认同常人幸福观的基础上,被党和人民需要、被祖国需要,才是军人最大的幸福。这也是当代革命军人践行核心价值观具体体现。
讲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志会说,既然被祖国需要就是幸福,那我每天执勤上哨,也是被祖国需要,可为什么我还是没感觉到幸福呢。这是因为——
二、幸福在考验中孕育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幸福往往与考验并存,幸福多多,考验多多。特别是作为军人,更是需要接受诸多方面的考验。
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的几天,面对缺水缺物,余震频发的汶川,不断有部队挺进震区实施救援。老百姓感叹道:天灾来了,当所有的人都在往外跑的时候,你们当兵的却是往里进。2008年西藏拉萨“3.14”打砸抢事件、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事件、2011年新疆沙车县看守所8名犯罪嫌疑人暴狱事件。所有的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武警官兵在完成使命的过程中,需要接受生与死的考验。如果说生与死的考验,在时间空间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忠与孝的考验则是无限的。他,叫李三生,原武警吉安支队政委,2008年在抗击冰雪灾害的战斗中,83岁高龄的父亲不慎摔伤,一边是病危的父亲,一边是救灾的重任。李政委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战斗在救灾一线,直到父亲合眼的最后一刻,也没能与至爱的父亲见上一面。面对亲人的不理解和埋怨,李政委这样说,“自从穿上军装那天起,我就不仅是父母的儿子,更是人民的儿子”。其实,在每个军人的心里都会有两个家,一个是热爱尽
孝的小家,一个是报效尽忠的国家。然而,忠孝自古难两全,军人的职业特点更是决定了,我们要接受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现实,承受尽忠还是尽孝的两难抉择。远离亲人,不能尽孝,任务繁重,不能顾家。一个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接受着忠与孝的考验。
对于大多没有成家战士来说,忠孝的体验也许还不太真切。那么,情感的考验应该更为直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军人也向往甜蜜浪漫的爱情。军中的男儿有情有义,情似水,宛转悠扬,义似山,雄厚伟岸。然而,某国内知名婚恋网站调查中却显示,军人恋爱期间的分手率,是普通人的一倍还要多。少了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就像歌词唱的那样:我有铁骨也有柔肠,但是青春之火需要暂时冷藏。可见,我们青年官兵要接受情与义的考验。
虽然现在部队的物质条件不断地在改善,但艰苦依然是军人的代名词。西藏岗巴县中队,地处海拔4730米的高原环境,极度寒冷,严重缺氧,很多同志因此患上了厌食症,中队便组织了“竞吃”比赛,很多官兵都是吃了吐,吐了再吃。相对于地处偏远、高原、边防等环境上的艰苦,部队生活色彩单调,训练要求严格,执勤上哨枯燥等精神上的艰苦,更是一种艰苦。讲到这,我忽然想起了一副对联,说的是在一个哨所里,只有三名战士,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娱乐只能是打扑克,下象棋。哨所门前便贴着这幅对联:下象棋多一人,打扑克少一人,横批,自得其乐。毋庸讳言,军人就要接受苦与乐的考验。
既然考验这么多,困难这么多,是不是我们就得不到幸福了呢?我看不见得。反过来讲,军人在经受了考验之后,幸福才会体验得更加真挚,更加深刻。前苏联著名
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奔腾的洪水,不遇暗礁和岛屿,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经历风雨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经受住了考验才能——
三、敲开军人幸福之门
在这里送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句,在履行使命中固守忠诚本色,才能感悟幸福。忠诚,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忠,敬也,从心;诚,信也,从行”。意思是说,忠诚于使命,绝不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而是需要立足本职,付诸行动。忠诚,对于我们来说,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更多是体现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正所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再短的道路,你不去走,永远到不了目的地;再小的事情你不去做,永远办不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幸福聚焦于一点一滴,把忠诚见之于一举一行,从手边的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开始。比方说:执勤上哨,安安心心地把每一分钟站好,这就是忠诚;军事训练,踏踏实实地把每一个动作练精,这也是忠诚。俄罗斯著名作家罗佐夫有一句名言,“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像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是舒畅的”。只要我们驮起使命,担当职责,在实践中固守忠诚的本色,在岗位上就一定会感悟到幸福的真谛。
第二句,在崇尚荣誉中练就打赢本领,才能赢得幸福。温家宝总理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以人民群众的幸福为幸福,这是军人幸福的理由,也是我们打赢的目标。而打赢靠的是精武强能的过硬本领和狭路相逢敢于“亮剑”的勇气。三栖精兵何祥美,他说,当兵就要当能打赢的兵;士兵楷模向南林,九年六个岗,却是岗岗叫得响。正如毛泽东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说,志愿
军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子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希望同志们能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深刻涵义,在本职岗位上拿出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这是去年我中队参加军事比武,取得第二名时的合影照,看他们脸上是不是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军人的幸福与荣誉如影相伴,我相信,只要同志们练就了打赢的本领,一定会像他们一样赢得幸福。
第三句,在立足本职中树牢奉献意识,才能守住幸福。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发帖:当兵值不值?结果,诸多网友纷纷跟帖,展开了一番貌似热火朝天的讨论。价值多元的时代,网友们似乎还在表达着另外一层意思:奉献对不对?我们来看,这根本就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话题,在网友们故作卖弄的唇枪舌剑中,显得尤为突兀滑稽。毫无疑问,我们武警官兵,天天战斗在执勤处突、抢险救灾一线,天天都是在默默的做着奉献。而这种奉献不需要表白,不需要渲染,更不需要争执,它更多的来源于内心的神圣和自豪。就像犹太人那句格言:人,不一定使自己伟大,但一定要让自己崇高。我们不一定会像刘洋那样,能向世人展现自己的笑容,但我们可以在默默的奉献中体味崇高;我们不一定会像刘洋那样赢得鲜花与掌声,但我们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守住幸福。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它的体味在于心态,奉献没有固定模式,它的价值在于无私。我希望同志们都能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不为利益积怨,不为得失计量,默默坚守,甘愿奉献,这样一定会守住人生的幸福。
套用罗丹的那句名言:军人其实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对幸福的感应。今天我站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讨论关于幸福的话题,我觉得我很幸福。如果我的讲课,能帮助战友们更进一步的感悟幸福,赢得幸福,守住幸福,那我就会更加的幸福。
谢谢大家,我的授课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