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2018年度项目指南(范文模版)
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
划2018年度项目指南
第一部分 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
中国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是环境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大气复合污染来自于多种污染源排放的气态和颗粒态一次污染物,以及经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与天气、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高浓度的污染,并在大范围的区域间相互输送与反应。大气复合污染应对机制研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治理大气复合污染的创新思想来源于对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的深入认识,揭示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发展应对机制需要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
一、科学目标
围绕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物理与化学过程与控制技术原理的重大科学问题,揭示形成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化学过程和关键大气物理过程,阐明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建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的理论体系,发展大气复合污染探测、来源解析、决策系统分析的新原理与新方法,提出控制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创新性思路。
二、核心科学问题
核心科学问题是:“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及控制的关键技术原理与应对机制”,将围绕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实施。
(一)大气氧化性与大气复合污染生成的关键化学过程;
(二)大气多尺度物理过程与大气复合污染的相互作用;
(三)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控制技术原理与应对机制。
三、2018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和项目布局
(一)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大气复合污染生成的关键化学过程。
大气氧化性与自由基化学:大气氧化性决定了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生成和去除,是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核心。大气氧化性主要由对流层中大气自由基化学决定,揭示大气自由基化学是大气氧化性研究和大气污染成因研究的核心挑战。
新粒子生成与颗粒物演变机制:目前对大气气态前体物如何通过气粒转化形成二次颗粒物,尤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机制认识还很不清楚。新粒子生成与颗粒物演变机制是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的重要前沿基础和挑战性科学问题。
大气颗粒物表/界面的多相反应机制:在中国目前的大范围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严重超标时,大气颗粒物的多相反应机制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对这一类反应及其在灰霾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了解非常有限。
(二)项目布局。
2018年通过1个集成项目资助围绕大气复合污染生成的关键化学过程开展的集成研究。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本部分在后期将主要以集成项目的方式,资助对实现总体目标有决定作用,能实现本部分资助的观测实验和数值模拟的集成,对大气污染治理决策起到科学支撑作用的研究。
申请书选题应重点解决与总体目标紧密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理论与技术方法瓶颈。项目申请书应瞄准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原创性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论述对实现总体目标的贡献,以及与其他已获得资助的相关项目或项目群之间的关系。
五、2018年度资助计划
2018年度已进入本部分计划执行的后期阶段,拟通过资助1个集成项目项目,在前期大气复合污染生成的关键化学过程资助成果的基础上开展集成研究,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第二部分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
结合我国大气雾霾的特点,开展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研究,将促进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领域研究的跨越发展,满足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需求。本部分拟组织化学、环境、毒理学、生命、医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合作攻关,通过理论与方法学创新,在探明细颗粒物关键致毒组分与毒性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其生物效应和与疾病危害相关的影响机制。
一、科学目标
本部分拟围绕大气细颗粒物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的重大科学问题,解析雾霾关键毒性成分及其来源和暴露途径;提出并建立个体水平和人群水平暴露评估的方法,阐明我国雾霾高发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暴露特征;寻找并利用代谢组、遗传和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解析细颗粒物对关键信号路径的扰动作用,诠释我国特征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机制;揭示大气细颗粒物可能诱发的机体应答与机体损伤作用机理,阐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相关疾病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二、核心科学问题
核心科学问题是“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组分、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
(一)典型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及暴露研究方法学;
(二)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三)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效应。
三、2018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2018年拟在前三年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对以下两个方向集成:
(一)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甄别
在已有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认知基础上,确认重要组分的毒性贡献,识别鉴定具有健康危害的未知组分,阐明具有更高生物活性和长寿命的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环境形成与转化机制。基于同位素指纹等方法,实现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源解析与甄别。
(二)大气细颗粒物人群健康危害及其机制
以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为基础,采用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方法,揭示大气细颗粒物及其主要组分与重要早期健康损害、重大相关疾病(心血管疾病、慢阻肺、肺癌等)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发现与此相关的毒性通路和机制,为制订人群健康及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本部分在2018年度只接收集成项目申请,申请人应根据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在认真总结和系统梳理本部分已有相关成果和进展、明确新的提升突破点的基础上,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申请书内容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①在集成方向相关领域近期取得的主要进展;②通过集成拟重点突破的研究内容、拟达到的研究目标或技术指标;③为实现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的需要,申请人应承诺在研究材料、基础数据和实验平台上的共享。
五、2018年度资助计划
2018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2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1250万元/项(由指导专家和评审专家组根据目标凝练和评议情况确定资助额度),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第二篇:“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6项目指南
附件
“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
重大研究计划2015项目指南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其共同的基本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血管功能失衡及损伤修复异常,继而引起血管重构。因此,深入研究血管稳态维持及血管重构的分子机制,对防治血管相关重大疾病至关重要。血管稳态与重构的机制涉及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生物活性物质、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等多学科前沿热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依赖于传统方法和新兴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交叉及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科学目标
以解决重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共性及前沿科学问题为导向,以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为中心,利用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分子影像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生物力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交叉手段,结合临床标本及数据资源,阐明血管结构与功能稳态和疾病过程中重构调控的关键信号通路和网络模式,揭示重大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疾病早期诊断和疾病转归的分子标志及干预靶点。
二、核心科学问题
血管稳态与重构的动态调控网络和关键节点。
三、2015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方向中鼓励多学科交叉联合手段深入探讨机制;鼓励利用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血管稳态与重构的动态调控网络和关键节点;鼓励利用临床标本与数据资源进行研究。
本重大研究计划2015计划资助“直接费用”约3400万元,其中资助“培育项目”约25项,“重点支持项目”约5项。对有较好的创新研究思路或较好的前期结果,但尚需一段时间探索研究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方式予以资助,平均资助强度约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6年1月-2018年12月”;对已有较好研究基础和工作积累,提出明确而新颖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平均资助强度约2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6年1月-2019年12月”。以上所列资助强度均为直接费用。
五、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人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以及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二)限项规定。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协调的“项目群”。根据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申请人可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SIS系统,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5)申请书的报告正文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正文提纲撰写,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请申请人同时参阅医学科学部面上项目指南“申请人需注意的问题和相关事项”。
(6)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邮 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每年将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学术交流会,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第三篇:“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重大研究计划2014项目指南
附件
“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重大研究计划2014项目指南
空间信息网络是以空间平台(如同步卫星或中、低轨道卫星、平流层气球和有人或无人驾驶飞机等)为载体,实时获取、传输和处理空间信息的网络系统。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在服务远洋航行、应急救援、导航定位、航空运输、航天测控等重大应用的同时,向下可支持对地观测的高动态、宽带实时传输,向上可支持深空探测的超远程、大时延可靠传输,从而将人类科学、文化、生产活动拓展至空间、远洋、乃至深空,是全球范围的研究热点。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受频谱和轨道等资源的限制,难以通过增加空间节点数量和提高节点能力来扩大时空覆盖范围。为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全域覆盖能力有限、网络扩展和协同应用能力弱的问题,亟需开展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新理论、新方法探索,有力支持空间信息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是:瞄准信息网络科学的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空间信息网络大时空跨度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环境下的高速信息传输、稀疏观测数据的连续反演与高时效应用等基础性的重大挑战,研究大尺度时空约束下空间网络及空间信息传输处理等机理,重点突破动态网络容量优化、高速信息传输及多维数据融合应用等技术难题,通过传输网络化、处理智
能化和应用体系化等方法,将网络资源动态聚合到局部时空区域,解决空间信息网络在大覆盖范围、高动态断续条件下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性支持问题,为提升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快速响应和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支撑能力,实现我国空间网络理论与技术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并有效支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导航、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培养空间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及优秀科研群体。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网络理论与空间信息科学发展前沿,瞄准空间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表征与时空融合处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理论,围绕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中国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发展需求,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
(一)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与高效组网机理。
空间节点高动态运动、网络时空行为复杂,业务需求随任务变化,要求空间网络可重构,能力可伸缩。其难点在于常规网络基于静态拓扑可采用图模型与优化理论,而空间网络涉及多种异构动态变化的节点连接,必须发展动态图模型与优化理论。需要重点研究:大时空尺度下的网络结构模型、可扩展的异质异构组网关键技术、空间动态网络容量理论,实现空间节点高效组网,涉及数学、宇航与通信等学科。
(二)空间动态网络高速传输理论与方法。
空间节点和链路动态变化且稀疏分布,导致多点到多点的信-2-
息传输容量随网络拓扑的时变空变而发生变化,高动态时变网络给传统信息传输理论带来巨大的挑战,致使大时空跨度下实时端到端传输容量优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成为突出难题。需重点研究:时变网络的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网络资源感知与优化调度、高动态时变网络的智能协同方法等,涉及通信、数学与空间物理等学科。
(三)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
多维、多尺度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网络化共享与应用服务的核心问题是链路传输与处理瓶颈,一方面涉及空间信息的特征提取与稀疏表征;另一方面,由于多维信息尺度不同、时空基准存在差异,离散时空采样的融合处理将面临信息时空特性深层次精准表征等基础问题。为此需重点研究:空间信息网络的时空基准与统一表征、多维信息的时空同化与融合处理、空间信息的快速提取与知识发现等,涉及遥感/地学、信息、计算机等学科。
三、2014重点资助领域和研究方向
2014围绕本重大研究计划的三个基本科学问题,进一步深入网络体系架构与空间网络理论研究,重点布署空间组网、传输与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加强网络化场景下空间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的应用研究,开展基于现有空间设施的集成演示方法的综合论证。拟资助如下领域的“重点支持项目”及与其相关的“培育项目”。
(一)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与高效组网机理。1.重点支持项目的研究方向(共2项)
(1)天空地一体化导航增强动态自组网模型及应用模式
围绕卫星导航及其多源导航增强融合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以北斗导航卫星星座、通信卫星、临近空间浮空器、无人机、地面伪卫星等为时空参考源,导航网与空间通信信息网融合的天空地一体化导航增强动态自组网络架构;研究导航增强自组网的节点动态感知与网络自愈机制,提出导航增强网络动态自组模型,评估自组网在节点和结构变化下的导航增强功能与性能;探索导航通信融合实现多源多层导航增强的方法和应用模式;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导航增强动态自组网仿真验证。
考核目标:完成天空地一体化导航增强自组网模型设计,提出自组网导航通信融合方法,完成仿真论证。
(2)面向集成演示的系统设计与试验方法
围绕航天测控、应急救援、对地观测、航空运输等重大需求,开展空间信息网络系统综合集成的方案设计与试验方法探索,重点围绕空间信息网络的测控、通信、数传等典型业务,集成空间信息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高速传输、在轨处理等研究方向上全部或者部分的新理论与新技术,设计能够等效反应真实空间信息网络的最小试验验证原型系统环境,探索以高轨卫星为骨干节点的空间信息网络关键技术验证方法,分析集成环境与试验方法的约束条件和等效性,提出试验数据分析处理和试验结论判定机制。
考核目标:完成最小规模集成演示系统设计,提出基于高轨卫星的空间信息网络关键技术试验验证方法,完成试验验证方案设计。
2.培育项目的研究方向(共6项)(1)空间信息网络体系架构顶层设计(2)空间信息网络业务特征与流量分析理论
(3)星际互联网络模型、架构与协议
(4)空间信息网络光/电路/分组混合交换理论与机制(5)空间信息网络任务规划与资源调度(6)空间信息网络安全体系与关键技术
(二)空间动态网络高速传输理论与方法。1.重点支持项目的研究方向(共2项)(1)空间网络超高速通信理论与互联方法
针对未来空间组网的高速互联需求,探索基于同步卫星、中低轨卫星、平流层平台等网络结构下的传输组织与容量优化方法,研究星际、星地长距离的可靠传输新机制与在轨通信处理新方法,开展技术途径论证与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未来高效构建空间高速网络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支持星间、星地传输,适应星载环境,单链路传输最高速率不低于10Gbps,提出系统设计方案与关键指标。
(2)空间多波束动态形成方法与高能效传输机理 针对中低轨卫星、飞机、地面用户等多用户快速灵活接入需求,研究空间电磁波能量覆盖强度、覆盖广度与动态多用户信息支持能力的关系机理,探索相关定量关系;结合分布式星群和/或动态波束有源天线阵列等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发展空间多波束动态形成与高能效传输的新机理、新方法,开展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支持未来多用户的组网与高速及大容量通信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考核目标:支持基于卫星、平流层平台的大容量、快速响应、多用户接入需求,提出相关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演示方案。
2.培育项目的研究方向(共8项)
(1)空间动态网络的传输容量及优化方法
(2)空间高能量效率、高频谱效率的新型编码调制理论(3)面向动态连接的激光相控通信机理与全光组网方法(4)空间太赫兹/毫米波等新型空间高速通信技术(5)空天高动态用户多址接入、切换与传输理论与方法(6)面向宽带移动通信的平流层大容量用户接入技术(7)针对遥感大容量信息回传的分布式协作传输与协议模型
(8)高密度短突发航空空地数据宽带传输技术
(三)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1.重点支持项目的研究方向(共3项)
(1)空间分布式SAR高精度干涉成像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针对卫星编队组网信息获取,研究空间分布式SAR高精度干涉成像基础理论,包括干涉SAR成像的基本条件,卫星编队队形设计理论与优化技术,高精度干涉成像对卫星编队队形控制与测量的精度要求,以及对传感器定轨、定姿、平台稳定性和相位测量误差与控制精度要求;突破空间分布式SAR高精度干涉成像的关键技术,包括星间激光测距,高精度定轨定姿,分布式干涉SAR高精度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
考核目标:构建卫星编队干涉成像的队形设计与参数优化的仿真系统,提出分布式干涉SAR成像对卫星编队队形控制与测量的精度指标,以及对传感器定轨、定姿、平台稳定性和相位测量误差与控制的精度指标。
(2)星载多源遥感数据在轨变化检测与典型目标提取的关键理论与方法
针对星载高分辨率宽覆盖多传感器信息量大导致现有方法无法及时下传信息问题,以及目标稀疏性和变化有限性特点,研究星载多源遥感数据在轨变化检测与典型目标提取的关键理论与方法,重点突破星载多维空间信息获取的各类传感器在轨高精度几何定标和精确配准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多载荷数据时空基准的精确统一,在此基础上,研究多维空间数据在轨融合、变化检测和典型目标提取技术,为星载高分辨率宽覆盖多传感器的典型目标实时提取与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目标:多种传感器在轨精确几何定标,两次定标误差小于0.3像元;多源影像在轨配准精度小于0.3像元;在轨目标变化检测与信息提取的类型不小于5类,可靠性大于90%。
(3)任务驱动的遥感数据星地协同高效处理机制与方法 针对高分辨率宽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量大,星上数据存储、处理与传输能力受限的情况,研究面向任务的星地协同高效处理机制与方法,包括星上数据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星上数据智能压缩、典型目标的自动检测等算法优化,以及针对不同需求的星地协同处理机制与任务驱动方法;同时开展星上高性能/高可靠/可扩展/可重构的通用信息处理平台架构及构建技术研究;为空间信息在轨获取、处理与实时应用提供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撑。
考核目标:建立任务驱动的遥感数据星地协同处理机制,实现典型任务的星地协同处理,处理效率提升1倍以上;研究在轨信息处理原理样机,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征。
2.培育项目的研究方向(共7项)(1)空间平台震颤对成像的影响及补偿方法(2)时敏目标天/空在线检测与识别
(3)基于特征的图像感知压缩方法(4)基于相对论的精密时空基准研究(5)基于序列图像的在轨导航定位方法
(6)基于星相机恒星影像的对天空中三角测量方法(7)基于北斗、陀螺、星敏及星相机等技术的高精度组合定轨定姿方法
四、2014资助计划
2014本重大研究计划资助经费约4700万元。资助培育项目约21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5年1月-2017年12月”,平均资助强度为100万元/项;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7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5年1月-2018年12月”,平均资助强度为400万元/项。
五、遴选项目原则
(一)遴选基本原则。
为确保实现总体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要求:
1.申请人具备空间信息网络相关研究经历,依托单位具备开展空间信息网络研究基础和相关研究支撑条件;
2.研究内容符合指南要求,围绕空间信息网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与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3.申请书中应当有明确的科学问题、核心成果检验的具体方法和相关成果的应用前景。
(二)优先资助原则。
1.鼓励开展前沿领域探索性研究,优先支持具有原创性的空间信息网络新概念、新理论、新体系、新方法研究;
2.鼓励多学科实质性交叉合作研究,特别是地球、数理和信息等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注重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
3.鼓励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吸收海外优秀科学家参与研究。
六、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科技人员推荐的科学技术人员均不得申请。
(二)限项规定。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与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等。
已达到3项的,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
划项目。
处于评审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的申请,计入本限项申请规定范围之内。
2.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上一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本不得再申请该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不符合项目指南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2014只接收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
3.根据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申请人可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申请书的报告正文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正文提纲撰写。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研究计划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将相关领域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协调的综合“项目群”。申请书须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应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
4.培育项目的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5年1月-2017年12月”;重点支持项目的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5年1-10-
月-2018年12月”;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5.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6.本重大研究计划采用在线撰写申请书方式,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向依托单位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登录ISIS系统,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2)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3)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7.本重大研究计划申请报送日期为2014年4月21至25日16时。由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申请书(联系电话:010-62328591)。
8.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依托单位应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4月25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
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依托单位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3)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申请书时,应通过ISIS系统对申请书逐项确认。
(4)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申请书直接报送或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邮编100085)。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速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请勿使用邮政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2月28日印发
第四篇: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2018项目指南
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2018项目指南
空间信息网络是以空间平台(如同步卫星或中、低轨道卫星/星座、平流层浮空器或无人机等)为载体,实时获取、传输和处理空间信息的网络系统。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在服务远洋航行、应急救援、导航定位、航空运输、航天测控等重大应用同时,还可支持对地观测高动态、宽带实时传输,以及深空探测的超远程、大时延可靠传输,从而将人类科学、文化、生产活动拓展至空间、远洋、乃至深空,是全球范围的研究热点。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受频谱和轨道等资源的限制,难以简单地通过增加空间节点数量或提高节点能力来扩大时空覆盖范围。为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全域覆盖能力有限、网络扩展和协同应用能力弱的问题,亟需开展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新理论、新方法探索,有力支持空间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是:瞄准信息网络科学的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空间信息网络大时空跨度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环境下的高速信息传输、稀疏观测数据的连续反演与高时效应用等基础性重大挑战,研究大尺度时空约束下空间网络及空间信息传输处理等机理,重点突破动态网络容量优化、高速信息传输及多维数据融合应用等技术难题,通过传输网络化、处理智能化和应用体系化等方法,将网络资源动态聚合到局部时空区域,解决空间信息网络在大覆盖范围、高动态条件下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性支持问题,为提升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快速响应和空间信息的时空连续支撑能力,实现我国空间网络理论与技术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并有效支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培养空间信息网络理论与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及优秀科研群体。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网络理论与空间信息科学发展前沿,瞄准空间网络体系结构、动态网络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表征与时空融合处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理论,围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发展需求,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
(一)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与高效组网机理。
空间节点高动态运动、网络时空行为复杂,业务类型差异大,要求空间网络可重构,能力可伸缩。其难点在于常规网络使用的分析模型与优化理论难以直接用于异构动态空间信息网络,需要重点研究:大时空尺度下的网络结构模型、可扩展的异质异构组网关键技术、空间动态网络容量优化理论,实现空间节点高效组网,涉及数学、宇航与通信等学科。
(二)空间动态网络高速传输理论与方法。
空间节点和链路动态变化且稀疏分布,导致多点到多点的信息传输容量随网络拓扑的时变空变而发生变化,高动态时变网络给传统信息传输理论带来巨大的挑战,致使大时空跨度下实时端到端传输容量优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成为突出难题。需重点研究:时变网络的信息传输理论、空间信息网络资源感知与优化调度、高动态时变网络的智能协同方法等,涉及通信、数学与空间物理等学科。
(三)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
多维、多尺度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网络化共享与应用服务的核心问题是链路传输与处理瓶颈,一方面涉及空间信息的特征提取与稀疏表征;另一方面,由于多维信息尺度不同、时空基准存在差异,离散时空采样的融合处理将面临信息时空特性深层次精准表征等基础问题。为此需重点研究:空间信息网络的时空基准与统一表征、多维信息的时空同化与融合处理、空间信息的快速提取与知识发现等,涉及遥感/地学、信息、计算机等学科。
三、2018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2018围绕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在前期天地一体网络体系架构与空间信息网络理论研究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安排支撑集成演示实施的有关课题,加强网络化场景下空间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的应用研究。以“集成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本资助研究方向如下:
(一)集成项目。
1.面向空间平台的激光传输系统。
围绕建立空间立体化信息网络的需求,开展空间信息网络中多节点激光高速信息传输问题研究,完成总体方案论证,突破激光通信系统环境适应性、小型化、低功耗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试验样机,基于前期安排的集成演示项目,开展外场高速激光组网传输演示试验,为空间信息网络构建奠定基础。
考核目标(可根据具体演示背景扩展细化):传输速率300Mbps-5Gbps(分档可调)@50公里,误码率优于10-7,空间平台单套终端(含伺服)重量不超过20公斤,功耗小于50W,提供终端数支持空间平台节点与空间、地面等两个节点进行双向激光通信。
2.遥感影像稀疏表征与融合处理综合集成演示验证。
针对海量遥感信息获取和应用终端遥感信息实时精准智能服务面临的高精度在轨实时处理、目标和变化信息的智能提取以及面向任务的高倍率智能压缩等瓶颈难题,开展轻小型星载相机超高精度姿态确定、动态目标实时智能检测与变化信息提取、基于影像稀疏表征面向任务的高倍影像智能压缩关键技术研究,并基于前期安排的集成演示项目开展试验验证,为面向空间信息网络有限带宽条件下海量遥感影像“快”、“准”、“灵”的智能终端实时服务提供支撑。
考核目标:姿态确定精度优于0.3角秒;典型目标在轨检测率优于95%,静态影像压缩倍率优于30倍,动态影像压缩倍率优于200倍,峰值信噪比不低于35dB,算法具备在轨动态部署与近实时处理能力。
(二)重点支持项目。
面向空间信息网络的分布式水声信号协同处理机理与方法研究。
面向天临空地海一体化空间信息网络全域保障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需求,围绕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国家战略,针对水下通信传输、目标探测、导航定位等难题,提出基于天临空海一体化组网的海上浮标网络体系架构,开展水声复杂环境和传播信道特性研究,利用水声传播信道时空衰落相关特性,探索基于广域分布式信号处理的水声协作通信传输、目标探测、导航定位方法,突破水下复杂环境的空间时间衰落声学传播信道建模、水声分布式协作探测、水声协作导航定位以及海上浮标网络水声协作传输理论和关键技术,在典型海域开展关键技术演示验证,为水下新型通信、探测、导航定位系统研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考核目标:建立匹配浅海、深海等典型复杂环境的水声传播信道模型,提出具有显著处理增益的水声协作通信传输、目标探测、导航定位方法,完成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演示验证。
四、2018资助计划
2018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1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240万元/项;集成项目约2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380万元/项。重点支持项目和集成项目资助期限均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五、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规定。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除外]。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限项。
2.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上一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本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8年7月16日-7月20日16时。
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在分析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创新思路,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的合作单位不得超过4个。集成项目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重大研究计划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人应当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首先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
项目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申请书的目标和内容应瞄准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创新点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须知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并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8)申请人应及时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
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18年7月20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提交电子版申请书时,应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
(3)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申请,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
4.申请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如下: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
邮
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5.本重大研究计划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一处
联系电话:010-62327927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应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