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海南高考理科状元刘奕君:成长比成绩更重要_掌门1对1
2011年海南高考理科状元刘奕君:成长比成绩更重要_掌门
1对1
刘奕君的观点是,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她寄语学友们,在拥有聪颖头脑的同时,还要扎扎实实地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刘奕君的高考(微博)综合分是900分,其中,语文846分、数学812分、英语827分、物理714分、化学812分、生物823分。
理科第一名刘奕君做客本报接听热线谈学习聊心态
面对高考神仙才不会紧张
●谈补课不能“按着牛头强喝水”
第一位打进南国都市报高考“传经”热线的是一位家长,她的孩子正在上初中,她追问刘奕君:“你的学习成绩这么好,初中时有没有补过课?”
“也可能是学校不同,老师们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吧,我的观点是,把学校老师所讲的内容吸收好就行了。”刘奕君说,自己上初中时,从来没有补过课,上高中之前,父母有时会辅导自己。上高中之后,关键要靠自己。“在学习中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习惯于向学校老师请教。有时候也要自己去琢磨,留出思考的时间,把问题想明白。有时候一个问题可以想好几天,付出得越多,印象就越深,不会再忘记。”她奉劝这位家长,是否去补课,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愿望,不能“按着牛头强喝水”,否则将导致孩子排斥某门学科,甚至会导致孩子厌学。
●谈竞赛有时间有兴趣就参赛
从初中开始,刘奕君多次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但她强调,自己并不是专门搞竞赛的。“我的观点是,有时间、有兴趣就参加竞赛。”她的班主任老师郑焕利
陪她一块来本报做客,郑老师补充说,海中每年都会有一些学生通过竞赛被保送名牌大学,也有很多参加竞赛的学生,参加高考获得好成绩。但学科竞赛会占去很多时间,付出很多精力,竞赛不仅难度大,还有风险。如果不能兼顾,在竞赛和高考中同时失误也不是不可能。
●谈效率别人开夜车我戴眼罩
有不少学生对她不开夜车的学习方法表示惊叹。刘奕君说,她和全省理科第三名同班,而且同宿舍,她俩学习都很有规律,都不开夜车。“我属于白天兴奋型的,白天抓紧所有的时间去学习,甚至把课间休息时间都利用起来了,如果不感到累,就不停地学习。晚上一熄灯我就睡觉,宿舍有人喜欢开夜车,我戴眼罩,以免受影响。有时看到别人晚上学习,自己也心痒痒,担心自己不开夜车会吃亏,但试了几次感到不行,开夜车影响白天的学习效率。”
别人为“当日事当日毕”自豪,她却与众不同。“我喜欢把学习计划订得大一点,当天完成不了,会有种罪恶感来刺激自己,第二天才会更努力。”
●谈心态神仙才不会紧张
有一位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问:经常学不进去而且感到心烦,怎么办?
“我也经常会心烦,有时候学不进去,就去宿舍睡觉,或者找心理老师倾诉,找学校老师谈心,老师每天和各类学生打交道,都很有经验,经过老师点拨,一般都能找一些窍门和方法。”刘奕君说,“如果看不进去书,我会盯着书说,我就是喜欢你!就是喜欢你!不停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慢慢地就静下心了。”
还有学生问:“你们刚经历完高考,高考时会不会紧张?”
“神仙才不会紧张呢,谁都会紧张,你少一点就行。而且,高考没你们想像的恐怖。我在高考时心情不好,总感到自己考得不理想,现在想想,那些担心都
是浮云。”刘奕君说。
●谈早恋是早不是恋,是恋就不早
妙语连珠的刘奕君在回答关于对早恋的看法时,也别具一格:“是早不是恋,是恋就不早。早恋好不好,要看个人,如果处理的好,早恋也未必不好。”同时,她还表示自己现在还没谈恋爱。
●谈语文写作文就是写生活
有学生向她请教学习语文的方法,刘奕君感叹道:“学语文你得小心点啊,它会翻脸不认人啊,有一段时间,我的月考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心里正美着呢,有一次月考语文成绩突然降到了90多分。”
“考作文就是考生活,写作文也是写生活,有了生活感悟,还要懂表达,就能写出理想的作文。写作文是要有感觉的。想写好作文,一定要多积累。”刘奕君在电话中畅谈心得,“我平时不浪费时间去看八卦杂志,要看就看名家作文,散文、小说都是我的最爱。看过之后总是有所感悟,有的文章能够令你回味无穷。看不下去?那就找自己感兴趣的看呗。”
●谈数学无巧不成题
一名高二学生打来电话,称自己的数学跟不上趟,以致于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
刘奕君说,学数学要坚定信心,不能轻言放弃。高
一、高二没学好,高三回首复习,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甚至会发生大逆转。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后,大家的学习成绩会重新洗牌。而对那些高
一、高二时成绩比较稳定的学生来说,高三会发生“人品大爆发”(注:网络用语,指原来基本没希望做好或做到的事情,因为某些偶然因素做好了,或者特别走运),耐心复习以前学过的东西,做到温故而
知新,肯定会威力十足。
有学生问她,想学好数学,是不是要多做题?刘奕君说,“关键不是你做了多少题,而是你做懂了多少题。到高三后,老师会发很多复习资料,能把那些题做完就不错了,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做外面买来的习题集。
我以前也从市场上买很多参考书,后来发现,很多参考书只是封皮不同而已,里面的内容大多相类似。还不如把某一本书做透。我身边有几个同学,以前数学成绩不好,通过做模拟套题,成绩提高得很快。不要搞题海战术,那样会把自己搞得很累。把类似的题搞清楚,每一类型的题能够举一返三,就能事半功倍。遇到新题型要延伸思考,不要为做题而做题,不能把时间浪费掉。”
刘奕君还说,解答数学题是有技巧的,要多琢磨各种题型的规律来。“无巧不成题,肯定有决窍。”
●谈英语语感才是王道
有很多学生向她请教学习英语的方法。刘奕君说,学习英语要靠长期积累,要坚持早读,每天起早一点,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读书,要大声地读,才能更好地培养语感。还有一个经验是,把新概念学好,对学习英语会有极大帮助。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语感才是王道。平时多读、多看能培养语感,要多看英文杂志,就像学语文要多读名作一样,尽快培养出语感。在阅读时需要把句子结构搞清楚,写英语作文时用得上。
很多学生纠结于英语语法难以记忆,刘奕君说,语法确实非常难记,但英语考的是能力,无论是出什么题型,都离不开能力的考察。
●谈化学想学好它先要喜欢它
一名高二学生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化学成绩一直不理想,特别是有机化学,做了很多题,但成绩一直不好。
“我本来不喜欢化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潜意识地提醒自己,我喜欢化学,我喜欢化学,久而久之,感到学习化学其实乐趣蛮多的。”刘奕君说,有机化学算是比较简单的模块,刚学时吃力,大概是因为初次接触有机化学,有陌生感,潜下心去,慢慢地就找到入门的规律了。
●谈生物努力就有可能发生奇迹
谈及学习生物的方法,刘奕君说,摸清门路后,学习生物很有趣。比如遗传图谱的推算,都是有规律的,把一些重要公式牢牢记住,就算找到了窍门。老师曾教过她一些窍门,比如无中生有、有中生无、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等。根据特征来推算,适当做题练习,会进步很快。“生物以前成绩差没关系,哪怕是最后一周再努力,都有可能发生奇迹,就说我自己吧,生物以前考过七八十分,考前一周用心查漏补缺,很快就冲到九十多分。”
刘奕君还说,在记公式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背概念是很难进步的。
●谈物理“琢磨本”立大功
物理是刘奕君的得意学科之一,每次考试,难度越大,她反而越兴奋。她学物理的经验是,要把问题琢磨清楚。她准备了一个“琢磨本”,把遇到的难题、有玄机的题和容易犯错的题全都记下来。比如说,有时候看到哪道题不懂做,通过答案才看懂的题;或是花一两天时间都想不通的题;或是设有很多陷阱的题;在吃透它们之后,她又会把它们记在“琢磨本”上。以前曾经产生过的错误思路也会被她记下来,有空就拿出来琢磨琢磨。她在电话中对学友说:“经自己琢磨过的东西便是最大的财富。”
第二篇:“智慧母亲话家教”活动发言稿: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智慧母亲话家教”活动发言稿: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智慧母亲话家教”活动发言稿: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孙**,你是个阳光、乐观的女孩。”当女儿转述校长颁奖时对她说的这句话时,作为妈妈,我的心是欢欣的、喜悦的,甚于她取得了一个好成绩,又或者是获得了一个奖项。当年,女儿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首届形象代言人时,老师的点评也是“阳光、宽容、心态好,情商高。”
也许你会羡慕我,有这么个省心的孩子,也许认为她的这15年是一帆风顺的,其实你错了。这其中走过弯路,流过泪水,有过迷茫,也纠结、困惑过。
那时女儿八岁,我带她参加了一个亲子夏令营,全国各地优秀的小朋友,齐聚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被分成四个班,在各个班的班主任带领下,完成各项任务,包括探宝、搭蒙古包、文艺演出、竞赛等等。也就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可以这样清楚地观察女儿,观察她在集体中的行为,观察她的为人处事,从而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她,过于自我、好表现,争强好强、缺乏团体意识、只许赢不能输。此时,我的心被深深地撞击着,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这八年来,我关注的只是她的智商、她的成绩,会认多少个字,会唱多少首英文歌以及琴棋书画的培养等,而独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做人以及她的情商与逆商。当然,女儿的问题不是个例,这是00后孩子的通病,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也有它的社会原因。
于是,我开始大量地阅读育儿书箱,学习儿童心理知识,同时在新浪建立博客,记录女儿的成长点滴和我的反思。因为我知道,孩子的问题完全是我们家长造成的,只有我们家长先改变,孩子才会进步。
就在这时,机缘巧合,有机会参与了爱心报抱的策划与发起。于是,每个周末,青岛的五四广场、中山公园、台东步行街等地都会出现一批穿着统一的马甲,背着统一LOGO的挎包卖报纸的小朋友们,而女儿就是其中一员。她的改变就是从这时开始。
爱心报抱的宗旨是通过孩子们卖报纸、做手工、义卖等筹款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们建立图书室,让同在一片蓝天的他们也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与眼界。当爱心报抱的小报童们来到沂蒙山区,看到那简陋的教室、艰苦的条件和小伙伴们那破旧的衣服、简单的午餐时眼睛都润湿了,他们心中爱的种子在发芽,他们卖报纸时更加卖力了。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都在加强。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毅力与意志,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烈日炎炎,女儿一直坚持着、坚持着,成为卖报纸次数最多的小朋友,那一年也被日报社评为“公益之星”。当然,这中间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半天卖不出去一张报纸,有时,女儿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就是张不开嘴。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女儿抱着一大摞报纸,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卖出去好多,而她还未开张,无奈地坐在台阶上,趴着哭红了眼„„每次都做“义工”的我,就那样陪在女儿身边,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后背,体会着她的心情,也酸酸的。哭了好久,女儿突然站了起来,对我说了一句:“妈妈,我好了。”我惊喜地看着她走出阴影、走出挫败、走出困境,展开一个笑容,虽然脸上还挂着泪,迎着一个阿姨走了过去„„只要有爱,就有一切,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女儿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自己摸索,自己成长着。
就在昨晚,我们俩聊天,我还提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人最幸福不是自己得到多少,而是能去帮助别人多少。女儿深有同感,她说:“妈妈,是的,我最喜欢给同学讲题,那时特别快乐,一是我有能力把这道题讲清楚,说明我自己掌握得很扎实;二是能帮助同学学会知识也特有成就感。”有爱的孩子不会变坏,这句话没错。
再举几个小例子:
曾经,我打着“孩子小,为她好”的旗号,帮她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剥夺了孩子自身成长的机会与力量。女儿上三年级的时候我还每天帮她扎小辫,早上她就坐在小凳子上等着我,偶尔还会因为头发扯得疼或者是认为梳得不好看让我重新梳而争吵上一番。直到有一天,先生说了一句:“孩子的事让她自己做。”我顿悟:是我手伸得太长了,这些生活上的事情孩子应该早早学会呀,这是生存的基础。于是,找了一个周末的早上,不用赶时间,就教给女儿梳小辫。她坐在小凳子上,哭,一直哭„„她说自己不会。我耐下性子,慢慢地教给她,一遍不行,二遍;二遍不行,三遍„„扎得不好,重新再来;一天、二天、三天„„这是个磨人的过程,孩子急,我也急;孩子哭,我也难过;但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狠心看着她“浪费”掉那么多宝贵的时间扎小辫;狠心听着她不高兴地唧唧歪歪;狠心看着女儿扎着不漂亮的小辫去上学„„直到有一天,女儿的小辫扎得越来越漂亮,女儿看着镜中自己的劳动成果笑了,我也笑了。手放懒一些,收获到的是女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把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还有更深的作用,那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主动性,有些家长就是因为管得太多,孩子反而变得懒散,做什么都提不出兴趣,认为与自己无关。升入初中的第一天,女儿对我说了一句话:“妈妈,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说实话,听到这句话,一半是喜悦,另一半则是失落,好在学过心理学的我知道,孩子长大了,有了独立意识,并且天下亲子之爱总有一天是以“分离”而结束,所以,我要为她高兴。
还有,我们家经常一起玩扑克牌,女儿赢了就笑得像一朵花,一旦输了就哭鼻子。我有时心软,觉得她小,就故意让着她。先生私下里跟我交流,说这样不行,我们在家里让着她,到了学校、社会谁还会让着她,那时她岂不是更挫败?输赢本就是兵家常事,现在没有这点抗挫折能力,怎能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再想想新闻里经常报道的一些小学生、中学生遇到一点点困难一点点误解就做出极端行为,那逆商几乎等于零啊!是啊,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长辈们围着一个孩子转,几乎要什么有什么,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觉得天下的人与事好象都应该为他开路。那孩子的这个问题不正是我们造成的吗?于是,再打扑克,我们不会刻意让着她,虽然一开始她还是不乐意,嘟着小嘴,但慢慢地,在游戏中她开始享受过程,并且为了能赢学会记牌,学会运筹帷幄,学会“见好就收”,学会看淡结果,只要尽力就好。这些情商的培养就在一副小小的扑克牌里,就在亲子时光里,却比考试卷子上那红红的分数重要得多。
是的,作为一名学生,成绩、分数无异是最重要的,这是应试教育的选拨指标,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可成绩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更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前提,他的成绩才有意义。
正是在我爱的教育下,女儿的情商、逆商在不断提高:她善良宽容,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由衷地赞美;她积极向上,把握住每个机会努力拼搏并坦然接受结果;她知难而上,把一次次失败当成垫脚石,迈向下一个成功;她团结协作,带领队友勇夺市“汉字之星”大赛亚军,个人“最佳风采奖”还有学校的“辩论赛冠军”,最佳队长;她不气馁,不抱怨,成绩的暂时落后哭过后就站起来重新再来„„她,其实遇到过很多很多的问题,但她知道,出现问题并不可怕,这正是进步的好时机,解决问题就是成绩。所以,她就成了老师、同学们眼中的“开心果”和“阳光女孩”。
在一个家庭中,母亲的作用是巨大的,她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一个母亲,首先是要善良、有爱的,她要有正向的能量,她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会传递给孩子信息,教育并不是口头上的说教,并不是我们说了些什么,而是我们的行动,我们做了什么,甚至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能量,这些“潜教育”更起作用。因为对孩子的喜爱,对教育感兴趣,我自修了心理咨询师,并在新浪博客上吸收着能量,也把我的心得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15岁的女儿已亭亭玉立,正因为有着正向的力量、善良的内心、超强的毅力、良好的习惯,使她在各个方面都能游刃有余,不但学得好、也玩得好。是的,成绩也许只是教育的一个副产品,你成长了,成绩自然也就好了。就算一时落后,只要你有一颗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心,一定就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相信。
第三篇:比高考更重要的几件事 刘同(高三毕业生必读)
比高考更重要的几件事
纵使我的高考已经过去了15年,但只要看到有同学给我留言,说自己一直在努力而求祝福的时候,我心里仍会涌起暖暖的幸福感。贴吧里有一个“高考生加油帖”,500多人在里面相互回复与打气,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在帖子里相互鼓励,告诉对方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鼓励对方要完成那些必须做下去的事。
当年我高三的时候,好像学校里的同学谁都不爱理谁,因为多一分钟就能多背一个公式,多一秒钟就能多填一个选择,谁也不想在无关紧要的人身上浪费时间,包括老师。抱怨的话也不太敢讲,一旦招惹到一些负能量的同学们,一群人就坐在一起抱团“取暖”,说是啊是啊我们也一样,不如我们一起放弃高考吧„„
那时,于我而言,似乎通往未来只有高考这么一条路。高考不过关,就无法认识新的朋友,不能去新的城市,见不到新的世界,生活基本再无改变的可能,我就只能是我,一眼便能看到人生尽头的我。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孤注一掷显得过于惶恐了。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问周围的朋友都是什么大学毕业的,发现超过半数的朋友高考都不理想。我还没感叹完自己朋友圈的质量也太差了,就被“群殴”了一顿。
高考重要吗?当然重要。高考考得好,能进入一个相对不错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更多时间规划自己的未来。高考考得不好,未来就一定会很难吗?其实也不见得,只不过你要先为自己建立一个良性的环境。
我最好的朋友阿爆,2000年考入大专,大三的时候混迹在一群电视台实习生中打下手。大多数实习生都是关系户,平时也懒得做事,这对于阿爆而言算是天大的好事,短短时间里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我并混迹在了一块。有一天他对我说:“同哥,我想专升本。”以他的能力,当时努努力也能留在电视台做一个编导,而他的态度是——既然我有时间,也相信自己有能力,专升本并不是困难的事情。一年之后,他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而我顺利进入台里工作,两个人鲜有交集。我北漂之后,他到光线来看我,说自己再有一年就毕业了。我说毕业之后,我们一起工作?他说好。那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后来我第一次做节目的制片人,没有经验,他和另外一个朋友每天跟着我熬夜,终于做出了一档访谈节目的样片,播出至今。后来他被某门户网站挖去做总监,业绩突出,和谁都能打成一片,至今如此。
对于阿爆而言,高考的失败反而让他更有紧迫感,哪里能实习,什么条件可以获得推荐,什么时间专升本,什么行业需要新的人才,他都比我们更快清楚。他说也许是那三年一直处于忧患之中,所以自己看东西总是比别人更敏锐。有人说一点都看不出他是大专毕业的,他的回答是:有几年我是大专生,后来我是本科生,再后来我是电视人,现在我是传媒人。每个人的身份都会随着自己的努力在改变,如果你认定一个身份会烙印一辈子,那你活该是个奴隶。
J和T这对朋友在不同的城市创业,两个女孩总能在最混乱的时间抓住机会,总能在最客观的分析后交往朋友,她们不约而同地说:我每天都在进步,倒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努力,而是我一直清楚要与什么样的朋友交往,那些脸特别臭,不理解人,一上来就抱怨的人我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淘汰掉。
J说曾经有一个朋友希望她能帮忙走一笔不合法的账目,她婉转说了自己公司的情况表示不方便,结果对方非常生气,甩脸子,让J非常困扰。J就对T感叹,现在跟人相处太难了,总有一些人让你牺牲自己去帮助他们,你不愿意还会得罪别人。T说你没看见菜刀曦曦说的话吗:“这样的人你还跟他处什么处?跟人相处一点都不难,你非要跟傻X处,可不就是难嘛。”从此之后,J在交朋友这件事情上特别谨慎。
对于当年高考不成功的T和J而言,虽然没有机会选择好的大学,但她们仍有机会选择了对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在你遇见问题的时候,不会只是指出错误,而是会给出建议。要知道,错误都在明处,人人可见,办法却藏在暗处,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的。
所以现在看到高考生互相加油的帖子,心里觉得挺开心的。他们不仅能像阿爆一样,自己给自己鼓励,也能像J和T一样找到志同道合有正能量的朋友。
一个人如果看得到自己的力量,高考就没那么重要,一个人的专注是守恒的,只要你坚持走下去,世界那么大,你想要的彼岸也许和你只差一个转角的距离。
——摘自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