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
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摘要: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也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全球气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势所趋。阐述了中国在后京都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气候变化,后京都,低碳经济,科学发展
前言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不断升温,中国在后京都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受关注度也在不断升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在后京都国际气候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质疑的。应对气候变化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我国发展模式与能源安全、经济竞争力与对外贸易、国际地位与国家形象,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积极姿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以低碳经济践行科学发展,实现发展目标和气候保护目标的统一。国际气候治理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科学证据显示,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由于大气温室气体及其排放空间是全球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为避免免费搭车,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加以解决。伴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程之一。
由于《京都议定书》所约定的减排目标非常有限,且目标执行年限也只到2012年,因此需要考虑《京都议定书》以后即“后京都”或“2012年以后”的国际气候协定。根据2007年底达成的“巴厘路线图”,国际社会期望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达成2012年以后的国际气候制度协议。由于各国利益诉求迥异,全球协调应对气候变化还面临诸多挑战。
后京都国际制度框架必须公平地反映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诸如责任、能力和减排潜力。尽管各种方案设计均有其理性基础,但协议的达成,是一个通过谈判形成共识的过程。国际气候制度的走向,主要受科学认知、政治意愿和经济利益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各方都试图从这3个方面人手,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在妥协中为打破僵局寻求一条可行的解决途径。多方制衡,微妙影响国际气候政治格局。可以说,任何一方的立场变化或战略调整,都会对“后京都谈判”的走向带来重要的影响。
由于减缓气候变化涉及到各国的现实经济利益和发展权益,因此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启动公约谈判,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步履维艰。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谈判代表,一度将温室气体减排和经济发展放在比较对立的角度去认识。在这一背景下,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强调在发展中寻求减排的“低碳经济”理念,率先由英国政府在其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新的思路。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的斯特恩报告》(Stem Review On Economic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的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以后,其所包含的科学结论已经不容否认地成为了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人类必须一致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越早采取行动越经济可行。全球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2/3-3/4将来自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减排潜力也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各部门均具有较大的潜力。IPCC报告特别指出,全球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随着“巴厘路线图”的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希望低碳经济理念能够迅速成为各级决策者的共识。
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2003年中国的CO: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为14.1%,预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见表1)。
据一些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中国在2006年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据国际能源署(IEA)分析,如果不采取任何新的政策措施,全球C02排放量将继续增长。在这一情景下,到203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比2000年增长69%。其中最快的增长来自于非OECD国家,排放量将增长2倍以上。OECD国家C02排放占全球的份额将从2000年的54%降到2030年的42%,而非OECD国家所占的份额将从2000年的46%5曾长到58%,其中中国所占的份额将从13%增长到17%。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显示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的流行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要以中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没有做出有意义的承诺,并继续把中国和印度作为参与后京都国际气候制度协议的条件。
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研究发现,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而中国正处于这一曲线的爬坡阶段。从全球层面来看,如果没有足够的政策干预,人均收入增长和人均排放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将长期存在。必须通过适当的政策措施,才能打破这种关系。虽然中国在现阶段尚不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不具备承诺强制性限排或减排的能力与条件,但这不等于中国不为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
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平衡工业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的双赢选择。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CDP)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人均GDP达到2460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中国集中显现。一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枯竭、环境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目标,表明了中国政府对能源、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切。
①能源安全。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199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9.9X108t标煤,到2007年达到26.5xlOSt标煤。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安全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尤其是石油的可获得性。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由于巨大的能源消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虽然中国非常注重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但国内替代选择方式有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考虑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进口的过度敏感,以及根据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的经验,中国必须重视能源供给安全。
②资源短缺。我国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却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步人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压力增大,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进一步紧张,如石油供应不足,水资源短缺,电力紧张等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5.5%,但能源消耗、钢材和水泥消耗却分别占世界的15%、30%和54%。据预测,到2020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45种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种,基本保证的有2种,短缺的有10种,严重短缺的有9种。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以我国目前的增长速度和生产规模,依赖国际市场购入大量资源来支持粗放型增长是不切实际的。中国不能无限度地利用国际市场,这就要求在加强对国内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
③环境污染。在资源瓶颈日益突出合被广泛关注的同时,环境生态的压力更为严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均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成本进一步扩大。有关研究表明,2003年中国环境负担占GDP的比例约为2.68%-5.78%。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数据,2004年环境污染损失占同期GDP的3.05%。
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世界的13%,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全世界的1%,国内能源需求的2/3需要由煤炭来满足。由于煤炭是最脏的化石能源,大量的污染物如C02、S02、NO。等都是燃煤排放的,其中最严重的是S02。据世界卫生组织判断,中国30%的地区受到严重的酸雨影响。2005年,S02排放造成大约6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004年只有31%的中国城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
④温室气体排放。一个国家(或地区)CO2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4个因素: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从人口因素看,虽然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婴儿死亡率、总生育率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毕竟有13亿的人口基数;从能源结构来看,虽然通过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和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呈快速发展趋势,但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人均收入来看,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基数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满足就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中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决心和努力不会动摇,这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中国不会以降低人均收入或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因此,从理论和国情来看,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重要途径就是降低能源强度。然而,研究表明,即便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中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如果GDP的增长速度按9%来计算的话,即使我们每年能源强度下降4%以上,到2010年,总的C02排放还会比2005年增加2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发展低碳经济与践行科学发展
过去中国一直把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看成是外交问题。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不仅把环境和气候变化看作外交问题,更看作是一个科学发展问题。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上指出,“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相一致的。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含义并不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作这样的要求),而是要全力地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逐步降低,使中国的产业与技术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能占据一席之地。
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约束,中国只有通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才有可能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如果说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的战略着眼点,就在于以和平方式突破生存局限。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标,并提出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中国将在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实际上已经做了不少努力。1990-2005年,仅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中国就累计节约8×105标煤,相当于减少18×105C02排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制定了“十一五”期间节约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目标,即到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这一措施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比很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承诺的减排量都要大;也比美国政府提出的到2012年美国单位GDPC02排放强度比2002年下降18%的目标还要雄伟。这足以显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勇气。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仅这一项行动,就相当于减排C0212×108t以上。
为了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中国已尽了很大的努力,包括关闭能耗高、效率低的小电厂,严格对高耗能项目和工业的准人,并且把节能降耗的指标分解到省市和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已成为考核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只有北京市实现了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这说明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正因为如此,2007年5月,中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温家宝总理亲任组长。随后在2007年6月,中国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科技专项行动》等多个法律文件和行动计划,表明中国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勇气。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由于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依法淘汰一大批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2157×10SW、小煤矿1.12万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10t/a、炼钢产能3747×104t/a、水泥产能8700×104t/a。全国环保投人达到5500多亿元,占同期GDP的1.24%。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政府投资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691个。2007年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3.27%,化学需氧量、S02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2006年分别下降3.14%和4.66%。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节能减排的成效仍然较为脆弱,落实节能减排任务还存在不少障碍,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重道远。
结语
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同时中国也有保护全球的责任和政治意愿。虽然中国一直反对为发展中国家设定强制性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目标,在现阶段中国还没有能力和条件承诺强制性温室气体限排义务,但这不表明中国不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实际上中国已采取了许多力所能及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战略选择只能是融人世界经济发展浪潮,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践行科学发展,不但可以树立良好国际形象,而且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庄贵阳,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获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代表著作:《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E—mail:zhuanggy@yahoo.com.cn 作者:庄贵阳 储诚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732)来源:《中外
能源》2009年第1期
第二篇:浅谈低碳经济
浅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本文首先论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其深层含义;其次概述了低碳经济的组成细胞即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最后概述了国外发展模式,并且借鉴相关经验,进一步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技术 低碳能源 发展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高碳模式”已亮起“红灯”,谋求低碳发展势在必行。生产端的高碳排放和消费端的低碳要求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控制的严峻考验。如果追随发达国家以往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道路上,发展中国家就很可能走上高消费、高排放的老路。因此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低碳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其深层含义;其次概述了低碳经济的组成细胞即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最后概述了国外发展模式,并且借鉴相关经验,进一步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1、低碳经济的概念、特点、实质、核心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富。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政治化的科学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2、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者也对低碳经济这一新规则积极进行相关探索研究。(1)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是低碳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斯特布朗认为: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氢能为核心的经济。莱斯特布朗还认为化石燃料或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氢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十分必要性和紧迫,要建构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英国的《我们未来的能源 —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国内学
①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行了许多积极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2)牛文元、贺庆棠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①熊焰.低碳经济转型之路[J].中国中小企业,2011,(11):46~52
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方时姣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3)庄贵阳、何建坤、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低碳经济的深层内涵
(1)后工业时代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理念。这种发展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前提,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具有威胁性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为目标。它是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进行理性认知后,开始在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积极寻求一种理性权衡,是人类在“后工业时代 ”经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是将传统的高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以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的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种发展模式是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在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等效或更多的经济产出,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低成本发展、低代价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通过温室气体的捕集、温室气体的埋存、低碳或零碳新能源等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规模。
(2)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环境、经济和政治因素
低碳经济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科学问题,低碳经济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李俊峰研究员所说“低碳经济能否实现,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提不提或是否发展低碳经济却是政治问题。”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 ,更是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外交的一个缩影。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摇旗呐喊,同时正在加紧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本质就是抢占话语权、分配排放权、划分环境容量空间、争夺经济发展空间,此公约将会是继《联合国宪章》、《关贸总协定》之后的又一个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 ,它将可能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法规性文件,它将会要求,任何国家、民族、企业和家族,甚至有可能包括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危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企业和其他个人的发展的权利 ,不仅对当代负责,还要对未来、对后代负责。
(3)低碳经济的综合性
能源、环境、经济被称作“3E”,是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的无止境追求贪婪地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严重地破坏了环境。人类对能源的渴求、对生态环境的索取大大的超越了能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受制于能源和环境的束缚。低碳经济正是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以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为目标,以能源可持续供应为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实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减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换句话讲,低碳经济的发展理想状态是不会损害能源可持续供应、践踏生态环境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只会进一步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确保能
①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①赵丹丹.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10,(21)
二、低碳经济的组成细胞
1、低碳技术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发展的动力所在。低碳技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这些低碳技术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成为直接生产,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2、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用低的能源消费、低的排放和低的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由此看来,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使现有的“高碳 ”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 ”的能源结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大力推广使用现有技术可控的低碳能源,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开发高效、经
①济、实用的低碳能源新技术,并将其转化成实际生产力。
3、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载体 ”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所借助的中介物质,经济发展载体是经济发展中起核心支撑作用的平台,它的作用就是承载、传递和催化经济数量的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提升。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载体与之相对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低碳产业承载能力的大小,低碳产业发展规模的大小、质量的好坏,低碳产业的传递和催化作用体现在:低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现有高碳产业的转型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形成新的②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乘数 ”发展。
4、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舞台。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低碳规划为抓手,从生产、消费、交通、建筑等方面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碳排放与碳处理动态平衡的城市。它以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要素,以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碳转化、碳利用、碳减排为手段。通过组织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治理机制创新、制约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创新可以实现
③低碳城市的平台作用。
5、低碳管理
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有序的保障。低碳管理包含发展目标的明确、法律规章的完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推动等方面,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低碳管理经验与启示,结合自身的低碳管理实际与存在的问题,如何合理构建完善的低碳管理制度与体系,如何将低碳管理规则转变为政府、企业和个人自觉践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是强化低碳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发达国家经验和发展模式借鉴
1、政府建立低碳经济体系
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加大过犯市场的力度,①
②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1,(12):1~5 李健,徐海成.低碳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81~84
③史博阳,王艺.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低碳城市[J].中外建筑,2010,(10)124~12
5逐步建立了一套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体系。一是能源、资源、环境性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型号导向机制;二是谁污染谁付费的延伸机制;三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体系,及第三方检测机制;四是四是排放限值制度和排放权交易机制;五是技术准入许可机制;六是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专业化运营机制。欧盟通过制定排放限额标准,鼓励企业加大“绿色投资”,用标准引导市场。如英国利用价格信号机制促进企业主动降低能耗,通过产品“碳足迹” 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 标识,记录和显示单位产品的能耗及排放,运用市场手段鼓励消费者购买生产过程消耗能源少的产品。再如,法国较早地采用特许权形式开展水务设施的运营,把能源环境基础设施交给专业公司独立运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①
2、以环保、新能源为主的低碳经济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数发达国家进一步明确和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刺激经济复苏、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从维护其全球经济地位出发,把节能环保产业推到国家战略的前沿。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2009经济刺激计划》,在7870亿美元中用于替代能源等绿色经济投入达业机会。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500亿美元,预计新增500万个就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在2009年7月公布的低碳转型规划中,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日本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2009年4月公布的财政支出达15.4万亿日元的《经济危机对策》计划,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创造绿色产业就业机会。可见,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并确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②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形成了以环保、新能源为主要内容的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3、加大技术投入,强化国际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在支持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正在通过主导国家扩张和抢占市场际节能环保标准的制定,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代价进口其技术装备,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输出。他们正试图通过新一轮的国际规则,新一代的技术领先,以节能环保产业为载体,确保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些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对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节能环保领域追加投入。欧盟将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在2013年前投入32亿欧元,用于创新型制造技术、新型低能耗建筑与建筑材料、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三个领域的科技研发。英国把今后十年的产业技术重点确定在6大领域:低碳工业、低碳汽车、信息网络、生命科学、医药和先进制造,并专门成立了国家低碳技术投资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针对节能环保领域提出《2012图景》技术创新计划,研发预算达52亿欧元。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对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低碳技术标准,不仅是为了本国经济健康发展,还是为了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
③
4、支持大型跨国企业全球扩张和抢占市场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扩张、重组、转型,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抢保基础设施运营和服务企业加速整合扩张。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凭借在本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和管理技术与经验,重视高新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市场扩张,成为国际节能环保基础设施运营排名第一的企业。二是大
④型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向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领域转型扩张。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①
②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19~25 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187~188
③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187~188
④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187~188
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朱四海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降低人为碳通量开展碳预算,发展低碳技术,转换能源结构。而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多发展低碳产业。从长远看,低碳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形成低碳产业体系,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然后发展运用低碳生产技术和低碳生产生活设备这一低碳市场,依靠低碳生产技术研发、低碳生产生活设备制造构成这一经济增长点的引擎。发展低碳市场 ,一方面要加大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为低碳生产生活设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生产生活设备制造业。而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低碳社会。理想的低碳社会要求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消费的全面低碳化,涉及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低碳化。要构建低碳社会,必须构建低碳社会的体制机制。要强化政府决策的低碳化和低碳化的决策。强化决策的低碳化要求各地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同时,社会公民要积极身体力行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形成以“低碳 ”为荣,“高碳 ”为耻的社会风尚。
——————————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经济转型之路[J].中国中小企业,2011,(11)
[2]赵丹丹.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10,(21)
[3]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1,(12)
[4]李健,徐海成.低碳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史博阳,王艺.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低碳城市[J].中外建筑,2010,(10)
[6]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7]王新,马琳.低碳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借鉴[J].中外企业家,2010,(5)
第三篇:坚持科学发展 践行低碳生活教学反思
坚持科学发展 践行低碳生活教学反思
赵
娜
教学反思:面对今天我们越来越恶化的环境,是感觉事不关己还是积极采取行动,这不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从中小学生抓起,培养环保意识,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举措。很多同学通过环境保护和破坏的正反两种图片及相关的热点时政材料对原本陌生的“低碳”概念,有了较清晰的印象,行为方式也有较大改变。小明对上班的爸爸说,不要开车,要骑自行车去上班。小乐走进社区捡拾垃圾,做环境卫士。„„我也在家宣传 “低碳”概念,让我的孩子不浪费纸张。一次宣传能对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感到很欣慰。我跟班里的孩子们说,不论我们的课上的是否“成功”,宣传了环保意识,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并且身体力行了低碳生活,对我们就是成功。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从 四个方面:1.热点回放2.命题预测3.专题突破4.备考演练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低碳”“为什么低碳”“怎么低碳”,力求使学生从意识到行动都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但是,由于初三孩子们面临着中考升学的压力,对于知识点过于死记硬背,所以对于专题复习的开放性试题解答显得有点呆板、局限,一是我对材料的整理不够得力,低碳生活涉及的面太广了,孩子们理解不深,我在筛选上受到自己意识到局限,不能够全面展示给孩子们;二是孩子们面临升学压力,比较拘谨,书本上知识点不能够灵活处理;三是我的时间分配还有欠缺,设计形式上缺少新意、不够活泼。
总之,这节复习课,不论对学生还是对于我自己,都是意义重大的。我希望把低碳的概念宣传的更广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行动中来。人人低碳,处处环保,为地球家园尽一把绵薄之力。“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就让我们做一个忧天的杞人吧!
第四篇:环境保护与低碳经济
环境保护与低碳经济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环本0909 李锦河)
摘要: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环保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w carbon economy Shanxi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gineering Huanben0909 LiJinhe Abstract:In today's world, our environment is faced with many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resources.Low carbon economy concept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and low carb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sensus, 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human th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 pay attention to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emissions, low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needs.Key word: Low carbon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引言:
对很多人来说,“低碳生活”似乎距离大家遥远而陌生,但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碳排放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地球环境的变化。如今,低碳生活已成为了一种时尚。可以预见,低碳生活方式将会是未来主导的健康生活方式。我们会将会展开问卷调查的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可以了解及引起大家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和关注。
一、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可见,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而产生的。
针对臭氧、细粒子等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控制问题,以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2010年重点开展区域光化学和细粒子污染监控和预报、能见度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影响以及区域协调联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途径和管理机制研究。针对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低,公众观感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不一致等问题,2011年开展城市大气质量评价体系、局地尺度空气质量模式和预报以及城市空气污染减排策略和管理机制研究。针对重金属等有毒空气污染物污染问题,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2010年重点开展典型行业有毒空气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研究。针对空气污染物跨境输送问题,以增强环境外交应对能力为目标,2011年开展常规空气污染物、有毒空气污染物跨境输送过程监测和模拟、输送通量
计算及其与周边国家酸沉降、臭氧污染相互影响,提出东亚空气污染控制谈判策略。针对气候变化问题,以推动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2010年开展CO2减排潜力与控制政策、非CO2类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源估算及控制技术,以及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控制策略研究。2011年开展低碳发展技术途径和政策研究。
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一、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低碳产业和相关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
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同时并进,这就必然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而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化工能源的持续消费,必然会带来碳排放物的相应增加,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冲突的。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并开发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我国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
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高碳经济特征。总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
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
5.目前的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包括前边谈到的大气环境领域,还有水环境领域、土壤环境领域、生态领域、固废及化学品领域、核与辐射领域等。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难以改变,那么要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只能通过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比如通过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高效生产设备;制定严格的能效标识制度和能效准入制度,鼓励和规范家电、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以价格为杠杆,逐步推行阶梯能源定价,从消费者一方入手做到节约能源;加快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低碳生产。
3.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我国低碳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可以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提高能效的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支持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使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4.加大各个领域对环境保护的治理
各个领域的环境保护的治理工作都应该积极响应,以以下几个领域为例,来说明治理的目标与具体行动。
在水环境领域,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加剧、污染状况不清,缺乏控制和修复技术及对策的问题,以初步构建地下水污染诊断、评价、控制的管理技术体系为目标,重点开展区域地下水污染时空变化的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评估监测技术体系的有效性;构建地下水污染风
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基于风险的地下水安全保障的管理技术体系;研发适于污染场地地下水高浓度难降解复合污染物高效净化技术与设备。针对我国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物减排面临长期压力、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饮用水源地监管体系缺乏的问题,开展重点流域/区域主要污染物控制途径与减排策略研究,选择若干重点行业开展污染减排技术筛选与评估研究以及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和管理技术研究。
在土壤环境领域针对我国当前突出存在的农田土壤农用化学品环境污染问题,重点研究化肥、农药和农用高分子材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途径和控制方法,尤其是设施农业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环境风险和关键控制技术。针对我国城市工业场地土壤中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问题,面向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控制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安全利用的紧迫需求,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土壤中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针对石油、化工、工业废物处理处置等典型高风险污染场地环境监管问题,开展场地特征污染物快速识别和监测新方法、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和场地修复技术规范研究。
在生态领域针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等问题,以维护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重点研究三江源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综合监测与评价以及管理技术。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扰动与破坏等问题,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
多样性为目标,研究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生态风险评价、环境应急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重建关键技术体系。针对农村生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保护和恢复农村自然生态功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重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筛选与评估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及其配套政策研究。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全球环境使然,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面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改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低碳技术等逐步提高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竞争力,从而健康快速的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2).[2]夏光.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J].绿叶,2009(05).[3]杨振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J].商业经济,2010(10).
第五篇:浅析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浅析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单位:寿阳县宗艾中学校 姓名:杨丽萍 日期:2011年1月4日 浅析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寿阳县宗艾中学校
杨丽萍
论文摘要: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指出“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要实现“低碳生活”,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论文关键词:环境科学;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消费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以及生物质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
此外,由于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们认为风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虽然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却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全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见,认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观念并不是很科学的。
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
应认识到。一方面由于技术不过关,目前新能源开发的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
低碳经济应依托于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由于小汽车的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
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
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于0.1kW•h电,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第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
简约生活,也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入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从而带来心灵的宁静。
然而,能够自觉接受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追求高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绝大部分情况下低碳经济还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
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
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一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子垃圾。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能挣会花”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缺。
低碳生活其实并不难 多份研究报告呼吁关键在行动,注意你的衣食住行就可减半碳足迹
人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并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今年世界环境日发布的两份报告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实现“消除碳依赖”这一目标也许比想象的要容易:你只需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这不会对你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变,更不用做出什么大的牺牲!
这两份报告中的一份名为《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是以低碳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概略性指南;另一份名为《旅游业如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是由同UNEP、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的专家们共同编写的。
6月10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表明在中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紧迫。报告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了约两倍。中国如果希望减少生态赤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和优先解决见效慢的问题。
接踵而至的这几份报告,从不同角度呼应了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一方面表明如果人们能够改变传统的高排放生活方式,那么对于低碳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凸显,在全球变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正努力减少碳足迹,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生活在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快速发展的城市里的人们可以马上“消除碳依赖”——实际上,这并不难。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只要采取一些很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一个人每天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像电力公司、汽车制造商、以及航空设备制造商这样的企业也努力实现绿色经济,那么我们可以削减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表明,如果每个飞机旅客将携带的行李减少到低于20公斤,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削减2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他在家里或在旅行中可以采用的低碳生活方式包括: 鼓励航空公司提供免费公交车或铁路奖励里程,而不是免费的飞行里程,以便促进旅客采用更环保的交通工具;
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每人每天可以节省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每天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用在 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这样可以节省近1公斤的温室气体排放。
开始你的“低碳的一天”:将碳足迹减半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中有很多小的“不后悔的选择”,可以帮助减少每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方法的使用者可能来自澳大利西亚、欧洲或北美洲——这是历史上造成全球变暖的几个主要地区,采取以上方法有可能将人均排放量从38公斤减至14公斤。
这些建议对人们生活舒适造成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同时也可能部分地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和人有关,因为他们的碳足迹正在急剧升高。
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例如我们的驾车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
在余下的个人难以控制的50%中,有大约一半间接来源于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能源,有10%以上来源于对基础设施和政府部门的维护,剩下的大约20%来自于商品的生产。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提出,应怎样开始“低碳的一天”呢?在你关掉发条时钟后,穿上日晒干燥的衣服,接下来的刷牙和早餐应该怎么做呢?请考虑以下几方面: 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用烤面包机烤面包,而不是用15分钟的烤箱,这样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 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 将火车而不是汽车作为日常上下班的工具,仅仅8公里的路程,就可节省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平板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排放减少1/3;
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
如何尽力减少航空旅游排放量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跨大西洋的飞行所造成的碳排放相当于驾驶汽车1年。
对于经常飞行的人士——不论你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游客,乘飞机是目前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短距离空中旅行与铁路相比较,每名旅客产生约3倍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则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
长途公交车可能是市际旅行的很好选择,因为一些新的超高速铁路服务会造成可观的碳排放。同时,技术创新可以帮助提高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效率。
《旅游业如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报告提出了其他的一些方法,使航空和旅游业可能有助于过渡到低碳经济。
除了削减手提行李、削减飞机上的免税额等措施外,专家们还提出了其他建议: 鼓励旅游经营者预订直航航线,而不是那些绕路或是中途需要经停的航线;鼓励航空公司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将载客率提高到80%,目前欧盟的平均载客率是65%;
大幅增加公务舱旅客票价,以真正反映其占据的额外空间,这些空间可以被用来运送更多的旅客,从而使飞机更加环保;
制定措施减少服役飞机的平均年龄。在瑞典,飞机的平均年龄刚刚超过10年,而在美国,1/3的飞机的平均年龄是25年。先进飞机可以减少每名旅客每公里高达30%的废气排放量。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