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院马永军院长参加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
我院马永军院长参加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
10月30日—11月3日,2017年第二期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在北京举行。本次研修活动目的在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切实提高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来自全国各地的技工院校校长齐聚一堂,与授课嘉宾共同就技工院校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我院院长马永军参加了此次活动。
研修活动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围绕我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以及办好技工院校进行了授课;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解读了国家扶贫政策。同时,研修班还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国制造2025与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技工教育教材建设情况。除现场授课外,研修班还组织大家深入到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实地观摩该院的教学情况,身临其境地感受名校的办学风采。
第二篇:参加2011年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研修班学习体会
[参加2011年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研修班学习体会]开拓了视野 增强了信心
——参加2011年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研修班学习体会
惠州市技师学院 张余庆
为期5天的2011年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活动即将结束,参加2011年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研修班学习体会。我是技工教育的新兵,在惠州市技师学院任职只有一年多,这次有幸参加研修班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十分及时的培训,也是一次十分宝贵的交流。在5天的研修学习过程中,聆听了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领导和专家教授的真知灼见,分享了兄弟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参观了富有办学特色的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交流了先进的办学理念,领略了北京深厚的人文历史。这次研修班的学习,是认清形势的学习,是掌握政策的学习,是创新办学模式的学习,不仅让我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熟悉了政策,更新了理念,而且对发展技工教育事业充满了信心。
一、聆听领导专家报告,吸收先进办学思想
5天来,我抱着分享“智慧与思想”的目的,认真聆听了各位领导和专家教授的报告讲座。吴道槐司长《关于技工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的专题讲话,让我明确了技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对策;何文芳巡视员《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讲座,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张斌副司长所作的《我国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报告,让我增强了发展技工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冯政处长对《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的解读,让我更加清晰技工院校参与职业培训的重要意义;莫荣所长《我国就业形势与技能成长》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促进就业与技工教育的关系。领导专家的报告讲座,知识丰富,充满哲理,闪耀智慧,对我们参加学习班的学员进行了一次思想冼礼,让我吸收了更多先进的办学思想。
二、分享成功办学经验,增强发展学院信心
在研修期间,培训中心专门安排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童华强院长介绍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河北邢台技师学院荀凤元院长介绍技工院校多元办学实践经验。首先这种办班形式十分新颖,典型经验很值得称赞和学习。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审时度势,勇于改革创新,善于实践探索,从2007年启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升了学院影响力,加强了专业建设,培训锻炼了教师队伍,让学生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真帝,学到了工作的本领。河北邢台技师学院办学规模从400名学生起步,仅用5到6年时间,通过整合资源、市场运作、校企合作、内涵发展、多元办学等策略,成功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建成现代化、一体化的校园,学院办学规模超过万人,心得体会《参加2011年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研修班学习体会》。当前,技工教育的发展有喜有忧,我认为,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和河北邢台技师学院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我院与河北邢台技师学院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将以河北邢台技师学院为榜样和标兵,急起直追,全力推进“省市共建,粤新合作”实质性工作,大力实践“三名工程”的建设,实现学院“高端引领、省级示范、国内领先”的办学目标。
三、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推进学院内涵发展
本次研修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更新办学理念,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技工院校内涵发展,多元化办学。在研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教授作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设计及其开发方法》专题讲座,让我深感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童华强院长所作《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经验介绍,让我看到技工教育内涵发展的方向,同时,增强了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紧迫性。我认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表面上看是课程改革,实质是技工教育的整体性、革命性、根本性改革,是“一把手”全局性工程。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核心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强师才能强教,强教才能强校。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开发,改变课程建设滞后的局限性,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贴近企业“工作世界”的课程体系。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高技能人才,让学生掌握工作的本领,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进入“工作世界”,体面就业,成功创业,成为职业人,实现职业成长目标,追求幸福人生。
研修班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信心,结合学院实际,我认为,要认真、科学做好以下工作:
1、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重点是瞄准惠州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乃至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趋势,按照学院历史发展的积淀和特色来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服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板块。目前我院要充分发挥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做强数控专业;要利用国家扶持新兴产业政策,扎实做精led、smt专业;要通过校企合作,改造好传统电子商务专业。
2、校企合作,多元办学。重点是建立联动式双赢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源,组建“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双制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要全面承接就业培训、岗位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开发大培训、高端培训市场。
3、省市共建,粤新合作“省市共建,粤新合作”学院最大的优势,我院要认真落实省市共建内容,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推进学院建设和发展。我院要借粤新合作机会,更新教育理念,保持思路领先,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产生品牌效应。
4、创名培优,树标立杆。学院内涵发展的根基是教师,有名师才能建设名专业,有名专业才有名校。因此,我们要建立有效激励制度,形成创名培优常态化机制,启动“三名”工程,开展技能比武,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应用科学研究,不拘一格降人才。
5、全员管导,德育为先。以技能教育为核心是技工教育的特色,但不能弱化做人教育。技工教育是做人教育、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从实践来看,技工教育一定要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当前,学院要大力推行“全员管导”工作,坚持“德育为先”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推广实践上德育工作模式,形成主题教育月活动,确保每月有主题,每周有项目,每天有活动。德育工作要融通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责任。
以上是我在研修学习期间的一些心得体会,思路决定出路,角度决定视野,平台决定未来。理念可以复制,但思路一定是多样的;经验可以学习,但做法不能照搬;研修可以结束,但思考不会停息。
第三篇:参加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校长论坛学习思考及改革方案
参加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校长论坛学习报告
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校长论坛于2017年11月4日至5日在安徽省铜陵市召开。论坛主题为:“技能世赛与专业优化”。全国175所院校(单位)共418位代表参会。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领导;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领导;安徽、吉林、广东、湖北、江苏省部分人社部门领导、相关协会、企业的负责同志;相关媒体记者莅临大会指导。安徽省人社厅刘少华副厅长、铜陵市人社局有关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会议听取了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张立新司长精彩的主旨发言;吉林省人社厅姬国海副厅长、安徽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刘晓燕处长关于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创新促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介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中心主任韩凤芹研究员关于“职业教育财政政策走向”的讲座;论坛理事长黄景容发布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建设调查报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竞赛调查报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冯为远院长关于技工院校技能竞赛组织与管理的经验介绍;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张利芳副院长关于技工院校专业优化工作的经验介绍。会议分两个分论坛,着重探讨了技工院校专业优化和技能竞赛过程中,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和需要政府部门帮助解决的相关问题,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部分 发展形势共识
一、以8个鲜明而强劲的信号为标志,中国进入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和培训,促进亿万劳动者“技能就业创业、技能成才成家”的新时代!这8个信号是: ■高技能人才已由季节性短缺变为常年性紧缺; ■《中国制造2025》实施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倡导; ■技工院校招生由冰冷转温热;
■总书记在我国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视频致辞; ■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办;
■第 44 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居世界第一; ■省级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支持技工教育发展的政策。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论断反映到技工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技工教育的需要与技工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三、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养亿万技能人才,以精益求精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积极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技工院校已经成为全国技能人才培养最稳定、最有效、最放心的阵地,但规模太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五、实践证明,发展技工教育需要“两手”发力:既需要“看不见的手”——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政府发挥关键性作用:从“放权”、“扶持”、“破壁”、“监管”四个角度,创构技工教育政策支持体系,重点制定简政放权类、资金扶持类、“破壁”贯通类、质量评价类政策,推动技能人才培养阵地强基础、上规模、优结构、提质量,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六、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是影响技工院校上规模与提质量并举发展的两个重大因素。第二部分 技能竞赛共识技能竞赛共识的主要内容摘要于 《全国技工院校技能竞赛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源于本理事会在全国技工院校校长微信群发放的技能竞赛问卷调查结果。除西藏、上海无技工院校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技工院校均提交了问卷。共收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按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及每类院级院校分别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一、认识类共识
(一)重视“三技”平台建设。技能节、技能社团、技能竞赛“三技”是技工院校保持技能特色的三个重要平台,三类重要业务。建议全国技工院校都重视健全这三个平台,组织好这三类业务。
1.举办技能节。政府办、企办、民办三类院校平均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技能(节)竞赛类活动院校比例高达73.74%。19.49%的政府办院校,22.73%的企业办院校,22.22%的民办院校甚至一年举办2次。说明绝大多数院校技能节活动普遍开展,以技能培养为抓手的办学特色鲜明。遗憾的是仍有少数院校全年都没有开展一次技能节活动。建议所有技工院校都设立技能节,与文体节分开,每年一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技能竞赛。
2.设立技能社团。表面看政府办、企办、民办三类院校设立技能(专业)社团的情况比较好,平均占比高达74.41%,未设立的比例仅占1/4强。深入看,只是在部分专业设立。这“部分”就有许多水分。三类院校中,在所有专业设立技能社团的,只有19.49%的政府
办院校。说明技工院校技能社团的设立及活动不如技能节那么普遍和普及。在文体类社团之外,设立技能社团,应是技工院校特色。建议所有技工院校都创造条件,必要投入,规范管理,努力在所有专业都设立技能社团,使之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展示的场所、专业项目研修的基地、竞赛选手训练的平台。
3.增加办学功能。表4所示,政府办、企办、民办三类院校将技能院校种类 零次 一次 二次政府办 0.44%76.27% 19.49%企业办 4.55% 72.73% 22.73%民办 5.56% 72.22% 22.22%院校种类 所有专业设立 部分专业设立 未设立政府办 19.49%,68.64% 11.86%,企业办 71.43% 28.57%民办 0% 63.67% 36.33%竞赛视为一项新功能,列入工作计划的占比都很高,平均占比达91.25%。说明技能竞赛不仅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办学的一项新功能,而且已在普遍而自觉地履行。这是技工院校自觉拓宽社会贡献度的表现。.设立竞赛团队。表13所示:79.34%的政府办的院校、78.26%的企业办院校、40.91%的民办院校都设立了竞赛团队。说明多数技工院校已经布局备战,并已呈现出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包括每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良好状态,希望尚未设立的院校抓紧设立。建议主管部门创造公平公正条件,建议全国所有技工院校都设立技能竞赛团队,在公平公正环境下,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二)掌握大赛规则。表9所示:府办、企办、民办三类院校对国家技能大赛的项目、比赛程序、规则、组织方式、技术标准了解情况良好,希望这种了解不局限于参赛人员。建议将之列入职业指导类课程,让每个学生不仅了解竞赛规则,也树立规则意识,掌握规则内容,自觉按规则办事。院校种类 列入 未列入政府办 94.96%5.04%企业办 95.45% 4.55%民办 83.33% 16.67%院校种类 已设立 未设立政府办 79.34%20.66%企业办 78.26% 21.74%民办 40.91% 59.09%
(三)改善竞赛的设备条件。表10所示:政府办、企办、民办三类院校相关专业具备技能竞赛所需设备条件的比例不高。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据图115、116、117,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对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参加省级技能大赛所需设备“尚未支持”的比例分别达35.2%;60.87%;68.18%。建议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设立技能竞赛设备优化计划,以项目形式捆绑资金予以支持,全面解决技工院校技能竞赛设备不适配问题。表 10 三类院校相关专业具备技能竞赛所需的设备条件情况的占比
(四)改善竞赛的教练条件。表11所示:具备省级技能竞赛所需的教练条件难度比较大。政府办院校的比例低于企业办院校。政府办和企业办院校部分具备的比例均接近2/3。建设一支合格的竞赛教练队伍,已经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院校种类 不了解 基本了解 了解 很了解政府办 6.72%52.10% 31.93% 9.24%企业办 9% 45.45% 45.45% 0%民办 16.67% 50% 33.33% 0%院校种类 具备 部分具备 不具备政府办 40.34%57.14% 2.52%企业办 36.36% 54.55% 9.09%民办 5.56% 66.67% 27.78%院校种类 具备 部分具备 不具备政府办 34.65% 59.84% 5.51%企业办 39.13% 56.52% 4.34%民办 9.09% 59.09% 31.82%
(五)改善竞赛的资金条件。据表12,政府办院校资金条件优于设备条件和教练条件,但比例依然不高。企办院校的资金条件劣于设备条件和教练条件,令人担忧。民办院校的资金条件少得可怜。竞赛烧钱又不能少钱,各项目都具备不可 能,一些项目不够是常态。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灵活政策,主管部门多方筹措,努力破解资金困局。
(六)重视影响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据表15,影响院校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中,资金投入排第三位。缺乏大赛经验和教师(教练)水平两个因素更加重要。
(七)优化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表彰与激励力度。据图118、119、120、121所示,省级政府主管部门:1.未建立省级以上获奖选手产生单位的奖励制度的占25.29%;
2.未建立省级以上获奖选手及团队成员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奖励制度的占10.59%;
3.未建立省级以上获奖选手及团队成员技术职称奖励制度的39.52%;院校种类 具备 部分具备 不具备政府办 43.30%49.61% 7.09%企业办 30.43% 60.87% 8.70%民办 9.09% 59.10% 31.82%院校种类 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 排名第三政府办 大赛经验 教师水平资金投入企业办 大赛经验 资金投入 实训条件民办 大赛经验 教师水平资金投入
4.未建立省级以上获奖选手及团队成员入编奖励制度的占64.85%。这些数据所示的情况并非严重,但值得重视。建议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人社部相关部署,创新技能竞赛激励政策,贯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学历、职称、入编渠道,探索建立中国特色技能人才表彰激励体系。
二、措施类共识
(一)针对技工学校
1.专业建设与世赛技术标准对接,将竞赛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把技能大赛作为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导航器”;
2.牵头组建行业企业参与、赛教一体的技能竞赛教练团队,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合理的参与竞赛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
(二)针对政府部门
1.建立包括技能竞赛选手训练、选拔、集训等内容的国家技能大赛运行机制; 2.设立央省两级技能大赛运行基金;
3.成立省级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建立技能竞赛人才库;
4.国家、省两级将技能大赛活动常规化、固定化,多组织各级、各类选拔赛、PK赛,选拔和锻炼选手;
5.对参与技能竞赛的院校,在实训设备、耗材购置上给予经费支持;
6.制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对参赛学校、人员、团队重奖;在教师入编、职业资格、职称等方面给予更高程度的奖励;
7.应调动企业办、民办技工院校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在技能竞赛资金支持上,不同院校一视同仁。
第三部分 专业建设共识
专业建设共识的主要内容摘要于 《全国技工院校专业建设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源于本理事会在全国技工院校校长微信群发放的技能竞赛问卷调查结果。除西藏、上海无技工院校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技工院校均提交了问卷。共收问卷170份,但只用截止期内收到的159份问卷。问卷按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及每类院校省、市、县三级院校分别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一、认识类共识
(一)专业建设体现院校社会贡献度。院校专业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的紧密度与院校专业的社会贡献度成正比。下图对接率数据表明: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所设专业与当地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的对接率分别为:62.58%; 58.91%; 46.51%。对接率不低,说明技工院校产教融合颇有成效,特别是政府办院校,对接率达2/3强,三类院校中社会贡献度最高。当然,三类院校的对接率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建议全国技工院校都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对接率,培养更多合格技能人才支撑当地政府重点扶持产业发展。
(二)技工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率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
连续3年,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中级工毕业生、高级工以上毕业生均有2/3以上在当地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说明:技工院校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准技能人才“蓄水池”;也说明:技工院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技能人才贡献度。尽管如此,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比率也有提升的空间。建议全国技工院校继续提高毕业生当地就业率,扩大“蓄水池”的效能,进一步提高和拓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技工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强。
数据表明:连续3年,政府办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达84.52%;企业办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达86.49%;民办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达80.66%。如此高的专业对口就业率表明:技工院校办学,不仅专业所设、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市场所需“四所”对接效果较好,而且已成常态。
(四)专业建设的生师比需要优化。
合理的生师比有利于提高院校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的生师比平均分别为20.91:1; 19.38:1; 24.11:1的数据表明:技工院校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的生师比不合理。教师压力过大,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希望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五)专业建设的实训条件亟需改善。
政府办技工院校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的实训设备与工位数“不够、严重缺乏”两项占比达58.32%,即,接近2/3政府办技工院校的实训设备与工位数“不够或严重不够”。民办技工院校“不够”的占比更高达72.86%。两类院校的数据说明问题的严峻性。希望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六)专业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严重。
政府办、企业办、民办三类院校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的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和严重缺乏”两项的占比分别达:72.71%;79.42%;82.86%。技工院校对接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的政府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和严重不足兼具。希望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七)不同体制院校办学资金差别过大。
企业办院校年资金投入比政府办院校少了近一倍; 民办院校年资金投入不及政府办院校的1/4。三类院校都在为国家培养技能人才,体制不同,资金投入差别过大。这不仅势必影响培养质量,也暴露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重视。
二、措施类共识
(一)针对技工院校
1.建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立足点,加强市场调研,淘汰或更新老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培育新兴专业,做强特色、重点专业,构建与地方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群相配套的专业群。
2.建议依据“五度一书”设置专业:市场需求程度;社会贡献程度;学校能力程度;专业重复程度;家长欢迎程度;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建议依据18个“一”推进专业:
(1)选拔一个以上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2)建设一支校企双方合适人员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3)创建一个校企双制、工学一体、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的培 养模式;
(4)完善一个专业课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5)开发一批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的教材学材;(6)保持一个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常态;(7)办好一个以上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8)建好一个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9)合作一批能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岗位的企业;(10)设立一个以上以技能研修、竞赛为特色的学生社团;(11)探索一个与专业课相适应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12)每年拥有一批校级以上教科研成果;
(13)每年组织一次师生员工三方参与的技能节活动;(14)每年配合开展一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活动;(15)每年开展一次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动态调整;(16)联系一批合作培养新型学徒制的企业;(17)拥有一支职业培训专兼职教师队伍;(18)健全一个本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
4.建议依据6项指标,掌握连续3年数据,判断专业是否需要调整:新生注册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毕业生稳定就业率;毕业生工资水平;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
(二)针对政府相关部门
1.制定简政放权类政策。即向技工院校放权。把国务院《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下放给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四项办学自主权落实。
2.制定资金扶持类政策。期盼地方政府人社、财政等部门:
(1)出台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专业促进政策,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此类专业的带头人培养、一体化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实训条件改善、生师比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等业务开展。
(2)借鉴安徽省做法,一是,对企业举办的技工院校,根据毕业生人数,通过政府购买人才培养服务方式给予支持。政府购买人才培养服务的费用从各级政府就业补助资金中统筹解决;二是,政府出资,鼓励本地企业与学生、技工院校签订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并按月发给定向培养学生在校学习补助,企业所在地政府给予对应补助;三是,将安徽省购买人才培养服务的做法由企业办技工院校扩展到非营利性的民办技工院校。为非营利性民办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养质量提供支持。
(3)借鉴吉林省、云南省的做法:将政府主办的各类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吉林)。将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盘子。省属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高级工班生均经费参照高职高专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同步提高,省属普通技工学校生均经费与省属中专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同步提高(云南)。
3.制定“破壁”贯通类政策。“破壁”,即破除导致技能人才培养不平衡、不充分 的制度性壁垒、结构性障碍、短视性政策,畅通相关资源渠道。期盼地方政府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借鉴:
(1)浙江省政府的做法,将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破格为特级技师,享受教授级高工待遇;
(2)深圳市的做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可以申请评定为工程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3)吉林省的做法:启动高技能人才参评职业院校讲师系列职称和职业院校实用人才参评工程系列职称的“双试点”改革。贯通职业资格与技术职称的通道,为院校引进高技能人才,优化教师队伍,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服务。4.制定质量评价类政策。期盼地方政府人社、财政等部门从培育院校办学质量第三方机构评价队伍和监督第三方机构评价质量两个角度入手,构建新时代技工院校专业建设质量第三方机构评价机制,组织、监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定期将评价结果向全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