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04月02日.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写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个月之际
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写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个月之际
任仲平
2010年04月02日
来源:《人民日报》
(1)这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文明盛宴,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欢乐聚会。一个月后,被誉为“激发人类活力、进取心和智慧”的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拉开帷幕。
世博园区内,万国建筑隔江相望,与沉静壮美的黄浦江水一道,汇成一曲东西方和谐演奏的交响诗。从绮春至深秋,这片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汇聚242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各参展方对人类未来的瑰丽想象和深刻思考,将展现在来自全球的7000万观众面前。
这是人类社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齐心协力铸造一座面向未来的理想之城。
所有中方负责的馆场均已建成布展,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均已整装到位。中国做好了准备,上海做好了准备。
一个由东道主中国与国际展览局、国际参展方共同筹备了八年之久的盛大聚会,将给世界、给中国、给走进园区的每一个参观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2)世博会诞生以来,一直是人类共同探索美好未来的互动场所,它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乡村文明到城市文明,从高碳文明到低碳文明……人类的不懈
是科学、工业、建筑等方面精彩纷呈的发明创造;二战后的世博会开始反思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和平利用核能等工业和科技发明;最近三四十年,世博会更希望探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部世博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版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和工业文明进化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
(3)上海世博会是人类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自觉转型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
在刚刚过去的冬季,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万人曾聚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与全球气候峰会并希望签订一份气候公约,以减少人类碳排放。与会者虽有剧烈的争吵,却始终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共识:高碳文明已经难以为继。
今天,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大超过人类的安全上限,当地球的资源和能源相对于人类的过度消耗而捉襟见肘,当国际金融危机从狂飙突进到暗流涌动——那些曾经争执不休的种族纷争、宗教争端以及意识形态分歧,可能都不如我们正面临的人类共同危机更迫在眉睫。
早期的世博会托举了工业文明的辉煌,但碍于历史的局限,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的顶礼膜拜所促成的高碳经济,却也为地球今天的环境灾难埋下巨大的伏笔。
上海世博会将向人类奉献什么?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核扩散、城市化浪潮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
的外墙,雪白的“冰块”由木塑复合环保材料制成,可回收再利用;状若蚕宝宝的日本馆,用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包裹,被誉为“像生命一样会呼吸的环保建筑”……
更有价值的,是上海世博会试图让7000万全球参观者,让13亿中国人,甚至让60多亿地球人,在耳濡目染的新技术、新理念引领下,自觉追求低碳文明。
如果说,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新兴汽车工业,代表着以高碳为特征的电气化时代的启幕,那么,70多年后的上海世博会正是全世界寻找未来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人类正试图在现代文明的“高低杠”上,完成一个漂亮的腾越。
(5)世界对举办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上海世博会寄予厚望:传承世博会百年创新精神,在困境中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采取积极政策阻止危机蔓延,部分地区经济有所回暖。但是,深层危机及体制性弊病并未革除,很多国家仍处于这场危机的后半期。
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自然灾害此起彼伏。从2009岁末哥本哈根,到2010年初冬季达沃斯,世界在争吵中辞旧迎新。处于全球利益共同体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适逢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是世博会,让人们从共同的经济困境中看到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也正因如此,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从未停止过一个美好的想象:上海世博会或许会是拉动全球经济的一个契机。
人类社会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需要新的科技革命和
文化交流的福地。正如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翁史烈院士所言:“一届成功的世界博览会,最大的效应应该是倡导和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在世界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主办世博会,东道主中国深刻认识到“集全球智慧”的现实意义。惟有全力促进交流、推动合作,才能坚定信念、凝聚信心。
8年来,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世博会建设中去,以“中国速度、上海精度”,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每一项筹备工作。同时,也以极大的热忱诚邀各国积极参与世博会,为每一个参展国家和地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化解偏执、误解和对立,共同应对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上海世博会这个闪耀全球智慧、聚焦国际视野、启迪人们心灵的梦想家园,人们期待携手并肩,互利共赢。
(7)世博会是一个民族百年难遇的教育机遇。上海世博会以科学和艺术交融的轻松方式,达成国民教育的独特功能。对每一个走进世博会的参观者而言,从这里走出去,对人生,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可能焕然一新。
1893年夏,在芝加哥世博会上,双耳失聪的13岁盲女孩海伦·凯勒的指尖,轻轻掠过一艘船模,一块南非钻石,一部电话机、留声机,以及许许多多她从未接触过的物品。9年后,她在自传《我的生活》中,记录了那次震撼心灵的经历:“博览会上度过的这3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
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的这句话,我们深以为然。
(8)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人类城市生活为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既是基于中国对城市化发展的自我反思,更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新贡献。
上世纪中叶,新中国的成立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占全球1/4人口的温饱。21世纪,世界进入“城市时代”,全球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一半的人类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达60亿。
中国是全球城市化道路上后来居上的巨人。目前,中国人口中约40%生活在城市,2050年可望超过70%,达10亿人。
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初尝经济小康的喜悦,同时又遭遇发展中的众多矛盾。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是空间的拥挤、资源的短缺,还有环境的污染、文化的碰撞。中国人提出本届世博会的城市主题,是对“城市病”的诚恳自省,也是着眼未来的前瞻性思考。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为中国城市建设打开新的一页——坚决摆脱高污染、高能耗,致力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塑造自由、包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举办上海世博会,交流让数十亿城市人口生活得更美好的经验——这将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贡献。
(9)第一次成为世博会东道主的中国,期待向世界展示一
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厂房、老码头穿上“新衣”,化身为世博园中的新展馆,述说一个城市辉煌的转身。凝结中非传统友谊的非洲联合馆,承扬着一个第三世界大国一以贯之的责任意识……新中国的综合国力、现代发展理念和文明进步水平,在园区得到充分的展现。
走进上海,走进中国,你更可以耳濡目染改革开放30多年来和平发展、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从率先代表发展中国家主办世博会,到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赞誉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从热情好客的“世博人家”,到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新貌——人们会发现,东道主呈现的那抹“中国红”,如此醒目,如此真诚……
上海世博会,将向世界尽情挥洒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10)从最初构思申博,到全力筹办世博,历经10年不懈努力,一场伟大盛会的巨幕即将开启。
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强调:“举办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大事,也是全国的大事;办好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责任,也是全国的责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正是13亿中国人的参与和支持,让中国有能力有信心兑现对世界的承诺,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13亿东道主,正热切地期待。
第二篇:繁花映齐鲁 喜迎十艺节(文化新山东)——写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倒计时100天之际
繁花映齐鲁 喜迎十艺节(文化新山东)
——写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倒计时100天之际
本报记者 刘成友 卞民德
《 人民日报 》(2013年06月28日17 版)
一场小雨,并没有挡住58位老年人载歌载舞的热情。6月21日上午,来自济南大明湖街道和东关街道的一群老人用欢快的广场舞,拉开了泉城老人“泉映晚霞”文化广场活动的序幕,表达了对即将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美好祝福。
锣鼓声声,管弦盈耳,舞台多彩,笔墨流韵。随着一座座美观大气的演出场馆的落成,随着一台台艺术精品的打磨提升,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热潮不断高涨,十艺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终于迎来了倒计时100天的日子。
艺术魅力无限,齐鲁真情有约。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山东,已经准备好了,敞开怀抱迎接四方宾朋。
场馆建设
筑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月20日晚,济南西部新城,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地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第六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走进十艺节场馆建设工地慰问演出活动,为一线出力流汗的工人朋友们送来艺术大餐。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为了保证工程按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工人们加班加点,其中一位副总一年多来连一天都没有休息过。”
包括大剧院、美术馆、群众文化馆等在内的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将成为金秋十月十艺节的主办场馆之一,项目建设目前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引人注目的大剧院,以“岱青海蓝”为设计理念,总建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内设音乐厅、歌剧厅、多功能厅、排练厅等,今年8月将全面竣工。
作为十艺节重要的分会场和闭幕式主办城市,青岛将为十艺节提供7个专业演出剧场,目前已全部完工。青岛大剧院总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总投资13.5亿元,已经投入使用两年多时间,具备接待世界一流艺术表演的条件。
十艺节筹办期间,山东省及各市高度重视场馆设施的建设改造,重点场馆资金总投入达98.31亿元,承担十艺节演出任务的场馆有52个,直接承担文华奖比赛场馆28个,1200座以上的大型场馆17个。
值得一提的是,相当一部分场馆是建设在市、县级的,这对于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山东把十艺节的筹办过程,当做建设完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服务基层的过程,这是本届艺术节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十艺节省筹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孙守刚强调。
借助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自2011年起,济南市财政连续3年累计投入以奖代补资金5600万元,推动县(市)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济南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凌安中介绍,借“十艺节”东风,济南市县区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全市143个
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均建成综合文化站,576个社区均建有文化中心,4551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大院,实现县级及以下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位于济南经二纬三路、具有百年历史的北洋大戏院,也借十艺节重新焕发生机。凌安中说,济南市把修缮恢复北洋大戏院列入迎十艺节文化场馆建设和改造的工程项目中。修缮恢复后的北洋大戏院,可以满足多个剧种的大型演出,增加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去年11月初,这里唱响了修缮后的第一台大戏。
演出场馆“三分建,七分用”。针对十艺节后演出场馆面临的经营管理挑战,山东提前谋划。山东演艺集团组织省内160多家演艺单位,发起组建了“剧场院线、票务系统、理事会”三位一体的山东演艺联盟,整合共享全省剧场资源,配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全国演艺产业发展的“山东模式”。十艺节场馆将获得充分利用,其功能也能够充分发挥。艺术繁花
为观众奉献文化盛宴
十艺节,催开艺术繁花。一部部动人的艺术精品,给观众献上了一道道精美的艺术大餐。可以说,山东正迎来艺术创作的一个“井喷期”。
作为十艺节的东道主,山东省大力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艺节重点剧目创作工程、社会文化艺术创作工程和重点美术创作工程,召开备战十艺节誓师大会,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级文化部门普遍感到忙起来了,压力大了,当然,成果也多了,地位也高了。”文联部门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为扶持艺术创作,山东省新增专项资金8000万元用于艺术精品创作,全省累计投入达
2.8亿元。全省新创作62部优秀剧目,最后确定15台重点入选剧目,每部省里给予30万元资金支持。投入就有回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上,2人获“梅花奖”;在第二
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擂台邀请赛上,2人获一等奖“擂主”称号并被授予“新星奖”,4人获“优秀新人奖”。
社会文化艺术创作群星璀璨。山东广泛动员全省优秀创作力量,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反复加工提高,全省新创作社会文化艺术作品1100多件,有39件作品进入“群星奖”决赛和复赛,数量居全国首位。
美术创作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和十艺节美术创作基地,对172位重点作者的作品进行重点打造。济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40岁的青年画家陈健,其山水画不但入选“迎十艺节——山东省美术大展”,他指导的在校学生也获得“迎十艺节——山东省首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举办十艺节的过程也成为锻炼文化艺术人才成才的过程。山东加大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对全省1300多个乡镇文化站长进行了培训。举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围绕实施“全省百团青年艺术家成长计划”进行培训。各类艺术人才借十艺节平台迅速成长。
“回归艺术本体”,成为本届艺术节筹办的重要理念。
不久前在济南举行的十艺节全国群众文化优秀节目惠民展演,一改以往每逢重大演出活动必然邀请明星大腕的思路。济南市文广新局局长刘程华介绍,此次展演本着节俭、惠民、精彩的原则,参演节目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基层,社会参与面非常广泛,演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军人、警察、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我们将舞台设在广场上,没有华丽的舞台灯光装置,就是为了突出群众节目本体水平,体现艺术本体价值。”
“本届艺术节,突出回归艺术本体,不搞大投入、大舞美、大制作,着眼于艺术本身做文章。”十艺节省筹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向红说,各项活动的开闭幕式,简洁明快,直入主题,干净利落,省了很多繁文缛节,赢得观众一致好评。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效果。所有参赛剧目场景简洁而意境深远,靠剧情和表演取胜,正是“身瘦而形美”的体现。
文化惠民
艺术让生活更美好
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6月24日,十艺节群星奖四个门类的复赛全部结束。复赛结束,恰恰意味着“六进”活动的开始,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广场,以往只在剧场里演出的节目,这次将免费演到群众家门口,并在演出中修改再提高。此次展演活动开创了中国艺术节群众文化交流和惠民展演相结合的先河,是中国艺术节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举措。
把十艺节的筹办过程,变成文化惠民、共建共享的过程,已经成为东道主的共识。筹委会筹办之初,就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把这场文化盛会变成“人民的节日”。
去年秋天,遍布全省的“喜庆十八大、相约十艺节”活动,拉开了基层群众享受十艺节“变现”成果的序幕。接连不断的优秀剧目展演、文艺院团百团下基层、为全省农村免费送戏1万场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一波接一波。截至目前,全省完成各类演出7000余场,服务各类观众600余万人次。
筹办十艺节的一个别出心裁的安排是,把7项全国性艺术展演大赛、8个国际著名剧目邀请巡回展演、十艺节群星奖节目复赛决赛等,放到全省17个市,为的就是让基层群众欣赏到高水平演出。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家级院团的演出,甚至国外著名院团高水平演出,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首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在枣庄和济宁举行,让枣庄市民唐仁福饱了眼福和耳福。他说:“在枣庄这样一个地方,能欣赏到这样好的演出,实在是太难得了。”
近水楼台的济南,成为十艺节演出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便利基层”,成了济南市安排各类演出遵循的理念。第七届全国话剧展演国家话剧院的《红岩魂》等走进章丘百脉剧场,使县城百姓大开眼界。演出票价也“公益惠民”,最高票价为100元,最优惠票仅20元。同时每场还预留100张公益观摩票,赠送给劳动模范、建设者、农民工及社会弱势群体。文化惠民,调动了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农民从昔日的观众变成农村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今年春天,寿光市出资100万元为全市975个行政村和13个社区的988支文艺队伍配发了音响器材,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热情。“以前村里的音响都是电脑上的小音响,音响效果很差,影响了村民的积极性。”稻田镇南齐村文书夏德兴说,配备上文化器材后,村民更热衷文化活动,更充实、更愉快了。
在寿光,文化惠民既有“免费午餐”,更有文化盛宴。寿光市近年来不断为群众文化充实新内涵,出资设立“农圣文化奖”,鼓励农民创造自己的作品。“千村千歌、一镇一曲”,微电影大赛,“周末群众大舞台”,“高雅艺术演出季”等活动,营造了雅俗共赏、百花齐放的文化活动氛围。全市新成立文艺创作表演队伍600多支,推出文艺精品200余部,斩获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等重大奖项1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