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致新年贺辞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致新年贺辞——
坚定信心 开拓创新 迎接煤炭行业美好未来
值此2010年元旦即将到来之际,我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向煤炭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及家属,向离退休的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新年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广大煤炭战线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下,中国煤炭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确立了煤炭的能源主体地位,形成了较完善的煤炭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了稳定的煤炭供应保障体系,调整优化了煤炭工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的发展模式,稳步推动了煤炭市场化改革,实现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大幅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稳步好转,职工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煤炭行业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讲政治、顾大局,为保障国家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煤炭行业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挑战中实现突破,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着力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着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煤炭科技进步,着力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努力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着力推进以煤为基础的多元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区域经济社会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煤炭产量继续增加,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价格相对稳定,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给煤炭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一年里,全行业要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煤炭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数量速度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煤炭绿色开采,清洁生产和高效加工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提高煤炭生产力水平;要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采取有力措施,遏制煤矿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
在新的一年里,煤炭行业全体干部职工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进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不断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祝煤炭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第二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2012年全国煤炭工作会上发表讲话
在2012年全国煤炭工作会上的讲话
全 国 政 协 常 委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会 长
王显政
(2012年2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的全国煤炭工作会议,是贯彻国家能源战略方针,推动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任务落实的一次重要的会议。昨天上午,铁男局长的重要讲话和吴吟副局长的工作报告,在对我国能源工业和煤炭工业的改革发展做了认真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能源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成绩,并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讲话有高度、有深度,有回顾、有展望,听了以后深受启发。认真领会讲话精神,贯彻落实重点工作,对于把握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形势,推进行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借此机会,对国家能源局多年来对煤炭工业协会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下面,我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谈几点意见。
一、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
(一)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增加。30年来,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仍持续增加。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38.83%下降到2010年的33.56%,天然气由21.82%略有增加到23.81%,煤炭由27.38%提高到29.63%,核能由5.59%下降到5.22%,水电由6.03%略有增加到
6.46%,可再生能源由0.35%增加到1.32%,增加了近4倍。
在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中,原油生产比重由1990年的38.65%下降到2010年的38.22%,天然气由21.82%略有增加到23.72%,煤炭由27.63%提高到30.72%,核能由5.52%下降到
5.16%,水电由5.96%略有增加到6.39%,可再生能源由0.34%增加到1.31%,也增加了近4倍。
在已探明的世界化石能源储量中,煤炭占54.65%,远高于油气。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石油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和洁净煤技术发展,储量丰富的煤炭仍将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品种之一。
(二)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亿吨。其中,煤炭消费总量32.5亿吨(净进口1.46亿吨),占70.9%;石油消费4.27亿吨(进口2.4亿吨),占19%;天然气消费1290亿立方米(进口290亿立方米),占4.4%。水电、风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占总量的8.6%(其中,全国水电装机2.0亿千瓦,风电装机4280万千瓦,核电1080万千瓦),短期内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还有较大难度。
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幅增加,拉动煤炭产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32.4亿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6.5%;2011年,煤炭产量进一步增加到35.2亿吨,约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8.6%;消费总量35.7亿吨,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2.8%。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同比分别增加2.1和1.9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状况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三)坚持“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战略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国际政治、经济正在经历复杂变化,特别是围绕石油资源而引发的区域性政局动荡,导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攀升,增加了我国油气等优质能源资源的进口成本。在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同时(2011年底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24.3%),现阶段我国大幅提高石油天然气利用比重,还存在经济承受能力和许多不确定因素。从维护我国能源长期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和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和利用的可清洁性考虑,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期,煤炭工业既具有较坚实的发展基础,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国家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煤炭工业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需求的同时,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涉及煤炭行业发展的几个重点领域实现了突破。一是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结束了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煤炭订货制度,形成了煤炭供需双方自主衔接、自主订货、协商定价机制,初步建立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煤矿安全和环境保护成本的市场价格机制,促进了我国煤炭与国际市场价格基本接轨。
二是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建成了一批亿吨级矿区、一批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一大批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一些大型矿区已经成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的主体。(建成了神东、平朔、陕北、蒙东等多个亿吨级矿区;建成年产量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矿井(坑)40处,产量5.6亿吨;建成安全高效矿井359处,产量10.2亿吨)
三是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煤炭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成效,以煤为主、多元产业共融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11年底,我国已经组建形成了7个亿吨级企业,特别是神华集团的煤炭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产量超过4亿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
四是煤炭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在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的引导下,煤炭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制攻关取得突破。晋城矿区煤层气立体抽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和神华集团特大型矿井群资源与环境协调开发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年产600万吨和1米以下含坚硬夹矸薄煤层安全高效综采成套设备研制成功,千万吨工作面成套技术装备研制进展顺利;综采放顶煤理论与厚煤层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取得新成果;华北型煤田隐伏含水陷落柱预探评价与快速治理理论及关键技术、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煤矿监测监控、应急救援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煤矿瓦斯治理与水害防治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取得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重大工程示范取得成功。
五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由最高的6995人大幅下降到2011年的1973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77下降到2011年的0.564。
六是推进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回收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多个矿区试生产并取得成功。煤炭入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国原煤入选比率达到50%,比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一些煤矿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实现了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多数煤矿加大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减少了固体废弃物排放。以同煤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为代表的煤炭循环经济示范区取得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以煤为主、多元发展、节能减排的发展道路。
七是和谐矿区建设取得成效。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成效明显,采煤沉陷区治理与棚户区改造取得较大进展,职工收入增加。2011年,全行业职工年平均收入5.4万元,比2010年的4.6万元又有增长。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一大批煤矿工人喜迁新居,职工居住条件改善。如,淮南矿业集团规划新建住房900万平方米,大同煤矿集团已经完成改造面积700多万平方米,阜新矿区已完成600多万平方米,徐州矿物集团已经完成300万平方米。
但是,也必须看到,站在煤炭工业“十二五”及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煤炭资源保障程度低,资源供应面临潜在风险。我国大型整装煤田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和新疆地区,其他大部分产煤地区资源赋存条件较差。煤炭资源开发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西部地区集中,煤炭调出区与主要消费区的距离增加;原来一些煤炭调出省逐渐转为煤炭调入省,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的难度加大。特别是要关注进入“十三五”以后,全国煤炭需求量在40亿吨以上再逐年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的煤炭资源保障问题。
二是矿井数量多,产业布局趋同,非煤产值效益低,结构调整面临挑战。我国小型煤矿数量多,生产集中度低。目前全国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有1.2万多处,占全国煤矿总数的80%以上。开采深度增加,煤炭生产风险增加。目前全国已经有千米深井39处(其中,山东24处、江苏5处、辽宁7处、河北2处、安徽1处),最深的达到1450米。煤矿深部开采面临的冲击地压、地热、高承压水、瓦斯等自然灾害与职业健康问题。在煤化工产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逢煤必化”、“以煤养化”、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问题
三是煤炭生产消费持续大幅增长,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目前全国煤矿采空区土地塌陷累计达100万公顷左右,每年新增采空区6万公顷左右;煤矸石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严重土壤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有害重金属排放不断增加,酸雨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由于我国持续快速的煤炭消费增长,温室气体排放居高不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国际社会舆论压力。
四是发展理念亟待更新,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亟待加强。近年来,煤炭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难能可贵,但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实现煤炭工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任务还很艰巨;落实科教兴煤战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和谐矿区任重而道远。
三、关于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科学化水平的几点思考
总结新中国60多年煤炭工业发展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的巨大变化,结合今后一个时期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形势,全行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为主攻方向,推进煤炭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提高产业集中度;坚持科技兴煤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推行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大力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促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和谐矿区,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关注矿区民生,加快煤矿棚户区改造,提高煤矿职工收入,改善煤矿井下作业环境,提高煤矿职业健康水平。
(一)充分认识我国短期煤炭供应宽松与长期总量不足的客观形势,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措施,提高全国煤炭长期稳定供应保障能力。近10多年来,在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煤炭价格上升、行业效益好转等多重因素引导下,煤炭产能建设速度加快,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现阶段,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煤炭市场需求放缓、价格下滑,煤炭产能过剩压力显现(从煤炭投资与产能建设分析,“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投资1.25万亿元,加上2011年的4700亿元,共计1.72万亿元,按800元/吨产能建设计算,可形成产能21亿吨,其中5亿吨转入“十三五”,“十二五”净增产能16亿吨,加上现有煤矿产能,全国煤矿总产能近期过剩的问题明显)。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煤炭总量还将保持适度增加,“十三五”以后,全国煤炭需求量将在40亿吨以上继续发展,我国煤炭短期总量宽松与长期不足的矛盾突出。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行业必须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抑制不合理的煤炭需求。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加快西部”的发展思路,尽快形成我国煤炭资源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格局。根据主要产煤省区、重点矿区生态环境容量,以煤炭科学产能为依据,合理确定资源最大开发规模,努力促进煤炭资源开发与矿区环境协调发展,提高煤炭长期稳定供应能力。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实施全国和主要煤炭消费区总量控制方案,推广应用先进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特殊和稀缺煤种管理,鼓励煤炭按品种对路消费,控制优质炼焦用煤、化工用煤作为动力煤直接燃烧。
(二)充分认识我国煤炭资源禀赋和供需格局变化特征,加快推进煤炭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要稳步推进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大基地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工作,提高资源精细勘查程度,扩大后备资源储量;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科学制定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合理划分矿区和井田范围,实现有序开发。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矿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矿井群,建设一批安全高效矿井。统筹规划,配套建设煤、电、气输送通道等基础设施,实施煤电、煤化等相关产业融合。
二是要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和发展以煤为主综合性大型能源企业集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三是要加快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在资源条件较好的矿区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加强现有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全面提升煤矿生产技术水平。在资源条件较差和缺煤地区,坚持分类指导方针,高标准建设小型煤矿,推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以发展小型煤矿机械化开采为重点,提高单井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职工技术素质。
四是支持发展现代煤炭物流产业。统筹主要产煤区、主要消费区、关键运输枢纽的煤炭物流发展,合理布局主产区集运系统、中转区储运系统和消费区储备系统等大型煤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煤炭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的优化配置。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煤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标准推广、服务创新等,营造良好的煤炭物流发展环境。
(三)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坚持科技兴煤战略,着力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进一步完善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主体的科学创新体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全球煤炭科技资源,推进煤炭领域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推动资源精细勘探和煤矿井下超前探测、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煤矿绿色开采、高效辅助运输、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援、大型煤炭加工转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
重点围绕防治矿井水害、安全高效开采与生态矿山建设、煤矿物联网、褐煤干燥提质、现代煤化工等方面,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力争在基础理论、重大科技攻关、大型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要鼓励中青年科技骨干和煤矿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支持煤矿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煤炭企业要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大中型煤炭企业科技投入力争达到当年营业收入的3%,认真贯彻实施煤炭科技“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31898”工程,为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充分认识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性,大力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坚持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以提高资源回收率和与煤伴生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为目标,以产业链延伸发展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主要发展模式,合理布局相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大原煤入洗比例,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奠定基础。鼓励煤炭企业之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广大同塔山煤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神华宁东煤化工产业园区建设经验,在大型矿区或煤炭集中开采区域,发展产业集群,实现集聚生产、集约发展,构建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根据煤炭资源、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支持大型企业瞄准现代煤化工发展前沿,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再创新,发展现代化煤化工技术和工艺,建设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规模效益的现代煤化工和循环经济骨干项目,推进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
(五)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基础工作,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坚持安全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煤矿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抑制重特大煤矿事故,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明显好转。落实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系,以防范尘肺病为重点,加强劳动保护设施建设,改善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完善防尘系统、粉尘浓度检测制度,组织矿工定期体检,全面提升煤矿职业健康保障水平。
(六)关注矿区民生,发展特色的矿区文化,加快推进和谐矿区建设。高度关注矿区民生,加大矿区民生投入,着力改善矿区环境。煤炭企业要以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效率为基础,大幅增加煤矿职工工资,提高煤矿工人的生活水平。目前煤炭行业职工收入差距拉大现象非常明显,原94家国有煤矿中,职工年均收入高的可达10万元,最低的还不足3.0万元。煤炭企业要加大投入,推进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进度,着力改善煤矿职工生活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煤矿文化建设,加强矿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激励煤矿文艺创作的长效机制。以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责为着力点,增加全民健身活动覆盖面,努力推进矿区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于当前的煤炭市场形势,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欧债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明显,煤炭市场需求增速回落,价格下滑,库存增加,企业应收账款增加。煤炭市场在供求平衡、相对宽松中结构性过剩表现明显,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下边一组数据请同志们关注:去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35.2亿吨,同比增长8.7%;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97亿元,同比增长25.9%;进口煤炭1.83亿吨,同比增长10.82%;出口煤炭1465万吨,同比下降22.98%;净进口煤炭1.68亿吨(不包括4000万吨褐煤)。从目前煤炭价格、库存和企业应收账款的数据看,秦皇岛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格由去年11月中旬的86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760元/吨左右,下降100元/吨。1月末,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078万吨,可用22天;2月21日,秦皇岛港存煤达到822万吨,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达到1650多亿元。从目前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今年二季度以前,将继续保持煤炭供需总体平衡、相对宽松态势。煤炭企业要充分认识煤炭市场所面临的需求增长放缓及产能快速增长的形势(关于煤炭产能建设前面已经做了分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组织生产,按照市场需求适当调控产量,促进煤炭供需平衡,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推动煤炭企业与电厂、钢厂等大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进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
同志们,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作为全国性行业组织,长期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大型煤炭企业和各会员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坚持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行业的认同和会员的信赖。在此,我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对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政府部门、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为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2014.12.12王显政在2014中国煤炭市场高峰论坛暨煤炭交易会上的主旨报告
王显政在2014中国煤炭市场高峰论坛暨煤炭交易会上的主旨报告
发布时间:2013-12-17 9:48:01浏览次数:276次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 王显政
(2013年12月12日上午)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2014’中国煤炭市场高峰论坛暨煤炭交易会,主要目的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搭建交易平台,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研究探索新时期煤炭工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发展方向,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进一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值此之际,我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向山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煤炭工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位参会代表、专家学者和会议组织机构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我国煤炭地位、作用和煤炭工业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提升,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奠定了较坚实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坚持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科学化水平为主攻方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促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煤炭行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增强。截止2012年底,全国已建成年产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7家,总产量12.27亿吨,占全国的33.6%。建成120吨以上的大型煤矿850多处,产量占全国的65%,其中年产千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47处,产量近6亿吨。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24813处减少到目前的1.4万处左右(有9个省煤炭产量超过亿吨),主要产煤省区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大中型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80%以上,长期以来我国煤炭生产以中小型煤矿为主的局面得以改变。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总装机容量1.3亿千瓦;煤电一体化、煤焦化一体化、现代煤炭物流等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在全国100强煤炭企业中,非煤产业产值超过60%
(二)煤炭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12年底,全行业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为煤炭行业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煤炭行业共承担863、973等国家各类科技计划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余项。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技术发明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年产600万吨煤矿工作面综采成套装备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工作面成套装备工业化试验基本取得成功;神华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稳定运行,煤制烯烃和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实现商业化。
(三)煤炭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稳步推进。煤炭行业遵循资源开采业发展规律,探索煤炭清洁生产、绿色开采、保水开采、矿井热能利用等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生态再建投入力度,矿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12年全国选煤入选原煤20.5亿吨,入选率56%。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2950万千瓦,矸石利用折合4600万吨标准煤。煤层气抽采140亿立方米,利用60亿立方米,分别增加21.7%和13.2%。矿区土地修复整治率62%左右。
(四)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场机制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一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取消了由政府主导的煤炭订货制度;二是取消了重点煤炭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三是炼焦煤和动力煤期货合约分别在大商所和郑商所成功上市交易,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四是建成了31个区域性的煤炭市场交易中心,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五是大型煤炭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截止2012年
底,境内外上市煤炭企业39家,直接融资1700亿元。
(五)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十一五”以来,全国煤矿累计提取安全生产费用2900亿元左右,煤矿生产机械化、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2005年3306人降到2012年的1384人;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81下降到0.347,实现了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明显好转。
(六)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十一五”以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煤炭行业对外开放领域扩宽、开放水平提高。我国由传统的煤炭出口国转为煤炭净进口国。在煤炭企业“走出去”方面,兖州煤业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开滦集团在加拿大开展煤炭资源并购投资业务;中煤装备、郑州煤机、三一重装等煤机企业的装备已出口至主要产煤国家。这些成功案例为我国煤炭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七)和谐矿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具有鲜明特色的矿区文化不断繁荣发展。2012年全国煤矿职工年均收入5.9万元左右,较“十一五”初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同时,积极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和煤炭文化建设,举行了两次“寻找感动中国矿工”活动,树立了一批感动中国煤矿的人物。举办了煤炭艺术节、全煤运动会、“乌金杯”、“乌金奖”赛事等行业文体活动。目前,具有鲜明特色的矿区文化已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汇聚起了推动煤炭行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在看到中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站在打造中国煤炭工业升级版、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的战略高度,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短期煤炭产能建设超前与长远不足等矛盾和问题,煤炭行业、企业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二、长期以来,煤炭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依然不会改变
(一)从全球煤炭消费形势看,在过去的23年间,全球煤炭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27.38%提高到2012年的29.90%,而原油则由38.83%下降到33.11%。尽管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力求减少煤炭消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但由于煤炭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供应可靠、价格低廉等突出特点,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仍呈上升趋势。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煤炭消费看,今年上半年,美国煤炭消费同比增长8.8%;德国、英国等欧洲部分国家煤炭进口保持增长;亚州地区印度煤炭需求继续增长;日本关闭核电机组重启煤电,燃煤需求增加,前10月进口量同比增长2%;韩国经济持续向好,煤炭进口需求强劲,前10月进口增长4%。
从全球能源资源赋存情况看,在全球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煤炭占54.65%,远高于油气资源。特别是随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炭仍将是人类生产生活无可替代的重要能源。
(二)从我国煤炭消费形势看,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保持75%和70%左右,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煤炭需求持续大幅增加。全国煤炭产量由2002年的14.7亿吨增加到2012年的36.5亿吨,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76.5%和66.6%,占全球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的47.5%和50.2%。初步测算,我国煤炭生产利用对国民经济总量和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5%和18%左右,煤炭工业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能源支撑。
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我国煤炭储量较为丰富,截至2012年末,全国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4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而油气等资源仅占6%左右。
从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看,截止2012年底,全国已建成煤炭总产能39亿吨左右,国内煤炭产量占消费总量的92%以上,进口煤仅占8%左右。而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少,增产难度大,进口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28.9%。受国际政治、经济复杂变化等影响,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油气资源供应风险增加。因此,现阶段我国大幅提高石油天然气利用比重,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在较长时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供应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难以替代。
从可再生能源替代趋势看,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可再生能源得到较快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3.78亿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了10.3%。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将达到15%左右。即使如此,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仍然较弱。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增速按7%左右测算,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由1.0下降到0.5左右,预计未来一个时期煤炭消费增速将保持在3~4%左右,到2020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将在48亿吨左右,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占60%左右。
从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看,近年来,我国先后完成了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60万吨煤制烯烃、20亿立方米煤制气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今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了一批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建设项目。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战略已经启动,必将为煤炭工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仍将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推动行业改革,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持续呈现需求低速增长,产能持续释放,进口不断增加,库存处于高位,市场总量供求平衡、相对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煤价连续下滑,行业效益下降,企业经营困难。近期,煤炭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煤炭市场价格逐渐趋稳、小幅回升。今年前11个月,全国累计煤炭产量34.2亿吨,同比增长0.35%;预计全年产量37亿吨左右。累计进口煤炭2.92亿吨,净进口2.85亿吨。预计全年净进口3.1亿吨左右。11月底,全社会煤炭库存2.9亿吨,连续10个月仍处高位;其中重点发电企业库存8267万吨,可用21天。12月4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590元/吨左右,累计回升50元/吨,同比下降40元/吨。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8.8%;企业资产负债率63.05%,同比上升2.9%;部分企业超过77%。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经营风险增大。预计明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煤炭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个别煤种、部分时段的煤炭供应会出现稳中趋紧的情况,但全国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还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对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不能盲目乐观。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自去年12月以来,为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57号、99号、104号三个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煤炭工业重视和支持,对全国500万煤矿干部职工的关心和关爱,为煤炭行业指明了改革发展方向,让我们感到振奋和鼓舞。
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煤炭行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办57号、99号、104号文件提出的具体工作任务,构建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为推进煤炭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支撑。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深化、五个推进、实现六个转变”。
“一个深化”是:全面深化煤炭行业改革。去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
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2〕57号),核心是取消重点合同,实现价格并轨,标志着煤炭行业结束了长期的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并行的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煤炭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宗商品,在全面市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工作,如:商品煤质量标准体系,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煤炭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建设,以及煤、油、气价格比价关系。分析过去,指导未来。煤炭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现代市场体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五个推进”:一是推进煤炭科技创新。要继续推进煤炭科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1898”重点工作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煤炭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推进煤机装备制造业发展。近10年来,千万吨矿井群、大型现代化煤矿、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建设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我国煤机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煤机和洗选装备国产化水平提高。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煤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别是关键部件的研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积极研发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浮选机、跳汰机等洗选加工装备,提高我国选煤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和国产化水平。
三是继续推进煤炭结构调整。深入贯彻落实国办发99号和104号文件精神,加快淘汰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停止新建30万吨和90万吨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促进煤炭深加工和转化,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要进一步落实“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开发布局,加大行业发展布局调整。坚持市场导向,打破所有制限制,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和煤炭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四是推进煤炭行业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关于促进煤炭行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具有煤矿特色的矿区文化和企业文化,不断丰富煤炭行业文化内涵,促进煤炭行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五是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和谐矿区建设涉及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矿区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煤炭企业要从促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矿区社会稳定、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高度关注并积极推进和谐矿区建设,特别是要注重与地方政府做好统筹协调,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惠及矿区民生,提高煤矿职工的生活水平。
“实现六个转变”是:一是实现计划经济向完全市场经济转变。黄金十年,煤炭工业发展很快,但按完全市场化的要求,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方式,从产品到结构,计划经济色彩很浓。要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从理念上实现计划向市场转变。煤炭企业要实现由找政府向找市场转变。特别是要按照国办57号文件要求,在煤炭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二是实现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进煤矿生产机械化、管理现代化、过程控制信息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素质,逐渐改变传统煤炭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形象。
三是实现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改变长期以来煤炭行业粗放的、主要是依靠产量增加、规模扩大、价格上涨的发展方式,要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结构调整、依靠现代化管理、依靠素质提升增加效益。要从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注重用户需求、注重产品价值提升的方向发展,通过加大原煤洗选、加工、配煤等服务,将煤炭产品价值逐渐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效益。
四是实现产品从单一的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在我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煤炭转化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出发,加快推进一批大型煤炭高效转化项目建设,有效替代油气资源,既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五是从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煤炭企业要树立煤炭安全高效生产和清洁高效利用的理念,逐步做到不运原煤、不烧原煤,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煤炭;坚持按商品煤计量、按发热量计价。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使煤炭资源可靠性、价格低廉性、燃烧可洁净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六是安全管理要从大幅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十一五”以来,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稳定好转的同时,也暴露出煤矿职业危害因素逐步增多、职工职业健康保障程度偏低、特别是矽肺病、风湿病、皮肤病等职业病高发的特点。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全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还将逐步降低。从维护广大矿工根本利益、从保护矿工生命健康权益和实现矿工幸福生活的高度出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既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煤矿安全生产努力的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完全市场化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改革永无止境,创新引领未来。今天,由煤炭运销协会和6家煤炭交易市场共同举办的煤炭市场高峰论坛暨交易会,是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建设煤炭市场交易体系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我衷心祝愿各位代表,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增强互信、扩大合作,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和煤炭工业特点的市场共赢之路。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