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基层站段如何全面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为早日实现强局富工的目标而奋斗”(铁路)
党的十六大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历史性的决策,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我国现代化建设下一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企业,我们要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务求实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历史性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形成不可逆转的潮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铁路企业的发展与改革迫在眉睫。为了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肩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早日实现强局富工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立足实际,全面推进我段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强基建制,形成责任、监控、考核三位一体的长效安全管理机制安全,是铁路运输企业永恒的主题,离开安全、没有畅通,一切美好的理想都将变成空想、妄想。今年职代会,路局提出了强基建制的口号,明确了基层站段规范管理的思路,我们把建立责任、监控、考核三位一体的长效安全管理机制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建立责任、监控、考核三位一体的长效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对《企业标准》细化、量化,不断创新。在《企业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将站在维护最广大干部职工利益的角度,深入进行理性思考,寻找“责任、权力、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对每一岗位、每一职务做出相应细化措施,着重突出各岗位的监控,通过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更好地实现自下而上的负责。强调管理责任,避免将考核直接兑现在一线职工个人,从而强化管理者责任心和危机感,达到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实现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和长治久安。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好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强段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标志。20xx年,我段的局域网建设,在安全生产信息的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重点攻关。一是实现了线路病害检查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形成了一个“专业人员采集、分析、输入,各单位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管理模式。二是实现重点施工与日常作业的信息化管理,对重点施工项目的组织方案及安全措施、大班作业日计划在网络上进行通报,更便于各级领导的审查及各职能部门的监控。三是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动态管理,对于重点施工的进度,要实现实时公告;对于关键岗位人员,要通过与人员管理数据库的链接实现资格审查;对于添乘病害与安全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要实现限期报警,使信息管理“活”起来,不断挖掘局域网的潜力,努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三、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三安”环境,塑造铁路企业新形象发展的主旋律,使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与路局“强局富工”的阶段性战略形成了完美的统一,两者的涵义都是极其丰富的,结局都是令人憧憬向往的。20xx年,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创造“三安”环境为主攻方向。首先,我们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不仅要加强职工教育工作来提高业务技能,更要通过深入持久地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感人、促人、育人、带人”,要从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入手,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局为重的集体荣誉感,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队伍;第二,要培养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使大家把学习业务技能和政治理论知识同全面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与提高岗位竞争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努力建成学习型站段;第三,要结合本段实际,抓住一线干部职工最紧迫的需要,不断丰富三线建设的内容,进一步完善生活场所、学习场所、娱乐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创造“政治安定、生产安全、生活安心”的“三安”环境;第四,要通过段刊、段报及各种路内外媒体,弘扬企业精神,展示企业文化,塑造铁路企业新形象。
四、深入发展民主政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铁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愿望越来越强,越来越迫切。这说明铁路职工的政治素质在不断提升,企业感情逐步浓厚,企业民主管理的进程正在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政治文明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第二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新闻学院新闻学二班
沈闰州
21521045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令人振奋又十分艰巨。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奋斗。
(一)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根据我国总体发展战略和现阶段发展水准确定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经过20多年的奋斗,现在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十五大关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展望,十六大对第三步战略部署开始这20年,做出了科学的、全面的规划,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很丰富,既包括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包括经济体制的完善;既着眼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也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涉及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涉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既强调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这个新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局观,坚持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观,坚持速度、结构、品质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以及坚持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里最关键的,是用大体20年时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达到3000美元。经有关部门测算,实现到2020年翻两番,我国经济需要年均增长7.18%。如果分阶段来看,到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可以达到或有所超过。而到2020年再翻一番,则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前10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从2010年到2020年全国有条件保持7%的增长速度。到时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3万亿美元,人口大约在14亿多一点,人均可以超过3000美元。这个预测表明,把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障碍,实事求是把握中国国情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我们的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障碍。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有些腐败现象仍然突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有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中国GDP总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居世界第6位,但仅占世界GDP总量的3.6%,美国占32.6%;中国人均GDP不到900美元,不到全球人均GDP的1/5。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居第39名,美国居第2名。
中国进出口总额达5098亿美元,为世界第7贸易大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出口占
5.4%,进口占3.2%。
中国靠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l/6的人口,解决了13亿人民的温饱。但是,现在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人均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则要多得多。在城镇,已经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数众多的贫困阶层,包括600多万下岗职工、600多万失业人口,还有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和工资的退休职工和乡村教师。
中国是5千年的文明古国,它曾以辉煌文化和科学成就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然而,现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却不能不令人发忧。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世界上最低国家之一,甚至低于最不发达国家。国家虽然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制度,农村教育却还要靠“希望工程”支撑,政府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拨款仍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标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仅为50%。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重仅为
2.1%,文盲高达8507万人。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低下。
我国是农民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至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劳动生产率低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印度的75%,美国和法国的5%。2/3的劳动力困在人均1.5亩耕地上,由于农业现代化步履艰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千亿元。
国际上认为,一个国家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的阶段,是一个国家社会最动荡、危机最明显的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的入口,很多问题已经暴露出来。我们对于前进中的障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高估形势,盲目乐观,更不能失去信心,悲观失望。
(三)与时俱进,正确制订对策: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提出的总要求。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发展观、新的战略举措,开创新的局面。
发展要有新思路,核心是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依靠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上要走出一条解决深层次矛盾的路子。一要通过发展和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二要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准,调整城乡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使“三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四要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化地区经济结构。
改革要有新突破,十六大提出的这个重要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十六大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对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对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对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开放要有新局面,这是与改革要有新突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既面临着大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坚实的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品质和水准。同时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关键是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如果不从具体工作的创新做起,依然按部就班、因循守旧,那么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也就无从谈起,也难取得实效。
(四)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在全面科学地分析新世纪之初国内外形势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作出的战略判断,是我们党确定用本世纪头20年时间集中力量发展自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很关键的是能不能真正抓住这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一旦出现,必须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绝不能坐失良机、无所作为。当然,各个地方虽然都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因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呈现的发展可能性也有差别。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就必须在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求得自身的快速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他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0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没有丧失机遇,我国经济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如今,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展现在面前,十六大审时度势,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必将用行动书写更加精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