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社主义-结课论文(原著-可直接交)-论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建设
论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建设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指一个国家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化软实力入手,分析文化软实力的涵义、主要体现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然后结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浅析中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绩,并对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文化 文化软实力 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西方学者塞缪尔▪享廷顿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抗列为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他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将会取代意识形态与其他形势的冲突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冲突形式。”[1]显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交往与国际社会发展中一股不断增强的力量,成为彰显民族精神,谋求民族地位和国家利益的有力基石。因此,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发展战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的能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能力。因此,在文化交往全球化语境下深入探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文化软实力的涵义、主要体现及作用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来的。他以此说明,美国的大国力量和领导力量,不仅在于其以军事打击力量为核心的硬实力,而且在于其以文化和价值理念为核心的软实力,后者甚至更重要。[3]自那以后20年来,“软实力”已经从学院里的学术词汇变成了政府里的政策词汇,也变成了媒体上的公共词汇。1.1 文化软实力的的涵义
一个国家具有自已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硬实力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强制性、客观性、直接性的优势;或者一个国家要实现某种目标是通过一种强制的、直接的、物质性的手段。我们就可以讲,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有硬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最早出现于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为美国《大西洋》杂志撰写的一篇名为《衰落的误导性隐喻》的论文里。他说“我们需要在‘软实力’上增加投入,而不是在‘硬实力’即昂贵的新武器系统上增加投资。”在此后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中,约瑟夫•奈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可以建立并且主导国际规范及国际制度,从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那么它就可以影响他人的偏好和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认识,从而具有“软实力”,或具有“制度实力”(institutional power)。[4]后来,在其著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约瑟夫•奈把 “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5]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约瑟夫•奈把国家的“软力量”归于三种主要资源:一是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文化;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可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包括了文化、政治、外交三个组成部分。
软实力是通过一个国家公民的有意的和无意的、感性的和理性的、强制的和习惯的、宗教的和世俗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的,以此展现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形象、族群特征和精神面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方面。事实上,如果我们广义地理解文化这个概念,把它解读为“一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的话,那么“国家软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就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是文化,语言、宗教、艺术、哲学也是文化,风俗、服饰、饮食、丧葬等同样是文化。文化无所不包,渗透在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6]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凝聚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向心力;激发中国人民群众勤劳勇敢的创造力、自强不息的民族生命力;感染世界人民求同存异、爱好和平的吸引力;以及中国文化按其自身发展规律所体现出来的远大前途等。在现阶段,中国文化软实力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1.2 文化软实力的主要体现及其作用
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文化客观化在自然之中,人的活动又不断深化这种文化在自然身上的烙印,文化软实力通过不同层次的主体表现出来,按此标准,可将文化软实力划分为民
[7] 族文化软实力、群体文化软实力和个人文化软实力。民族文化软实力是民族的文化层次和文化素质对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精神性的推动力量,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下来的,以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符号记录下来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及其以典籍形式保存下来的本民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传承和演进过程中的突出成果和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群体文化软实力是群体的文化素质水平和发展状态对群体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推动力量。比较普遍存在的群体主要有事业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村等等。相应地出现了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村镇文化。这些文化对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群体的文化动力。群体的范围有大有小,性质也各具特色,但作为群体的文化动力,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方面,如群体目标、群体观念、群体凝聚力、群体纪律以及群体教育、群体科学文化知识等。从群体精神的角度来看,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精神力量影响群体的实
和周围民族关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 文化应是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的。中国文化还以其内含的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的文明发展进程。在当今世界,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但环境的破坏、战争的灾难、贫富的分化、民族宗教文化冲突、恐怖主义象瘟疫般地蔓延等, 对世界文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 中国文化所内含的经世处事智慧更彰显出其特殊时代价值。因此, 中国文化不 仅是今天实现民族振兴的一座资源富矿和强大精神源泉, 还是当代中国继续影响世界、对人类作出新贡献的最重要的软实力优势所在。2.1 中国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大踏步地走上了国家振兴之路, 复兴中华文化已然成为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题中之义, 为此, 中国正在踏实地在作出努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不断发掘, 优秀文化精粹不断得到发扬广大, 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得以确立, 文化事业伴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 在不断丰富着中国人民日常精神生活的同时, 更是大大推进了中华民族时代精神风貌的重塑。
三、长期以来文化与经济两线平行不相交的局面已然改变, 文化与经济互促共长的理念与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 文化产业发展已呈现向好的发展势头。
四、日益扩大的中外文化交流传播, 在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文化大国的文化底蕴的同时, 也在向世界形塑着一个日益开放、和平、友好又充满活力的快速发展中的大国形象。与此同时, 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中, 中国文化不断在扩展它的魅力和影响力。[10] 2.2 中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11],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其次,一些文化产品被注入其他因素,降低了其本身的质量。许多的文化产品在运行中被大量注入商业的因素,本身的优势资源流失,结果反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最后,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如文化产品盗版严重、低俗不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等,要规范好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为文化资源向文化竞争力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二、文化逆差现象严重。中国在文化贸易这一块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三、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享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15(005). [3]郭巍青,奥巴马访华——软实力必然源自吸引力,时代周报(网络版),2010.2.[4]约瑟夫•奈,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1990.[5]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2004.[6]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发展战略,中国信息报,2008.6.[7]李耀明,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西南大学,2009.5.[8]卜立群,如何让中国文化软实力硬起来,华章,2011(3):198.[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7:33.[10]陈正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浙江社会科学,2008(2):87-88.[11]黄珂,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市场,2011(9):14.[12]王渊渊,小议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法制与社会,2008(3):270.-
第二篇:《文化软实力》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考古发掘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黑龙江流域都发现有我国各族先人的文化遗存。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可忽略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区域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挖掘、对外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如何增强文化的现代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当代中国现代文化的崭新形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今,世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感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中华民族悠久恢弘的传统文化上,在很多场合,我们习惯于向外人展示的,也多为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等指出,在当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我们不能仅靠既存的传统,而必须要靠传统的新生,否则,只会引来世人以窥奇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表示,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照单全收,特别是不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向世界传播。当下,之所以出现在传统文化领域中有很多东西被西方人曲解,原因就在于文化交流中,我们希望传达的内容没有实现一种传统资源的现代性转换,即没有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一种被现代人所接受的文化样式。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开展对外交流,深化对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对外文化精品战略,扩大文化产品出口,搞好对外宣传,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除了开设孔子学院以外,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国外开展“中国年”活动、电视广播互联网通过多语种传播信息等,这些成绩对逐步建立和完善向世界正面展示中国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的文化宣传战略及其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相比,我国的对外宣传还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如有一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交流活动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因此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结果招来外国媒体和人士攻击的情况应引起重视。这些情况反映出我国对外宣传的思想和观念还不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外宣传工作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务必要加快文化繁荣发展的步伐,重视外宣工作,加大外宣力度,真正为提高我国软实力而努力。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然而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最近,温家宝总理几次提到民主,提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说到民主,我马上就想到一个官员说的话“与政府做对就是恶”,他们都把自己当作权力的拥有者,而中国人民似乎也认同了达官贵人的特殊地位,以及他们的特殊权力。“我爸是李刚”事件最终的结果大家都会觉得奇怪,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因为他们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因为中国人民的默契配合,我们的人民都习惯这样的事,心理面觉得这件事很不公平,很有问题,大家都知道,大家都会发表自己不快,很多大学的学生也都讨论这件事,但是没有人会去为这件事平反,其实大家心里面早就意识到这样的结果,这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李刚也知道这件事,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全国轰动的情况下,在大家都试图等着一个好的结果的情况下,大家既是担心,又是默认的事任然发生了。这样就更加增加国人的默认心里,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做为政府的官员,人民的公仆为什么会这样的嚣张,为什么会这么的对待人民?因为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缺乏。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中国至今没有出现被全世界接受的商业媒体,即使国内媒体做再多的报道,也不能左右国际商业舆论,不能赢得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话语权。甚至对于发生在中国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的事件,作为离事件发生地最近的中国媒体,也并不拥有报道这些事件的发言权,而远离中国的国外媒体却掌握了主导话语权。这一局面,长期以来令我国有识之士感叹不已,一腔激愤郁结于心而不得舒张。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并积极制定有关政策,改善当前体制,不断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相信丰富的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会在中国和平崛起道路上发挥出巨大作用!
第三篇:最全的形势与政策--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论文
形势与政策--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尊重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其次,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再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改革使得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起来,同时人民希望改革能够使我们在精神生活上也富足起来。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期待。据有关部门介绍,在过去五年改革实践中,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全国已经核销事业编制17.2万多个,中央直属单位就核销了近2万名,全国共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也比较显著。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怎么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怎么样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怎么样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的文化精品和传世力作;怎么样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怎么样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怎么样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权益,妥善解决社会保障衔接、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之,我们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深化改革,是为了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今天,我们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中国和平崛起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们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好,讲文化体制改革也好,讲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也好,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文化建设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现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已经注意到,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创造了令人目眩的奇迹,但是在世界上却没有形成与此相应的文化影响力,更谈不上我们的话语权。党的十七大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任务。这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承担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中可以看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今天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现实奋斗目标。明确这一点,不仅可以使得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了一个高起点,而且可以使得我们在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中规划和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那么,怎么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还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就要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能力等方面开拓创新,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得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如何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喜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都知道,在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为此,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抓住国际上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总之,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措施
形势与政策论文
---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的意义及措施
数学科学学院班级 113班姓名 周鑫学号 1121131
3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文化软实力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道德准则等无形的“软实力”。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足见,在文化交往全球化,深入探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概括而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如下几个方面意义。
1.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提高我国生产力的需要。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
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在当今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从1996年开始,美国文化产业的出口超过了航空业、重工业等传统工业,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日本虽然是汽车工业大国,但在2000年,其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汽车业。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
2.提高文化软实力是适应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亚洲正在崛起,其动向
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
出一筹。东亚崛起的文化格局预示着当今世界文化的重大转折: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
3.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共十七大报告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4.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和主权。近年来,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还要改书法、书道为韩国的书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它严重地威胁和损害了中国的文化安全和主权。
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事关我国的综合国力,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促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2.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一方面,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品牌。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到境外兴办报纸、期刊、印刷厂等实体,拓展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化国际舆论引导,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
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积极扩大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汉语在互联网的使用率和影响力。
3.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力。首先,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
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然后,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第五篇: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形势与政策课程结课论文[定稿]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概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从审美视野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初步要求。,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美离不开物质基础。一定的美丽,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状况来说,建设美丽中国,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塑造美的人格。世界上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
三、坚持和谐发展。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谐体现事物发展的平衡、协调、容纳,和而不同,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人创造的,所以,人才是最可宝贵的。
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与此同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此外,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建设美丽中国党的领导是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各族人民只有紧紧的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共建美丽中国。
各族人民更团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关系着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党的各种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所以说各民族更加团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保障。
健全的法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同时它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保障。
提高全民素质,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生态上的美丽,而应该是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美丽。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进而建设
美丽中国。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北京出现的雾霾是给大家的警醒,相信大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提倡绿色环保,长期可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一、保护环境⑴要培养和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⑵要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⑶要自觉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习惯,不做污染环境的事情;(如: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用布袋购物;处处节约减排;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等)⑷争当保护环境的卫士,敢于制止、并且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二、好好学习,我们应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美丽中国”首先应该美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美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山、湖泊、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平原、高原、丘陵、沼泽、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动物植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霜雨雪等等。大自然生机勃勃,阳光雨露恩泽万物,它们的天然原生态,“美得令人心旷神怡”。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才是美丽中国,这就是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