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辩论赛人性本善辩词

时间:2019-05-14 23:5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辩论赛人性本善辩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辩论赛人性本善辩词》。

第一篇:国际辩论赛人性本善辩词

一辩: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仍然有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时间警示)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辩论会中建立起来的友谊都是虚假的装腔作势.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时间到)谢谢!(掌声).

二辩:大家好!刚才对方同学谈得很多,我们就一一来检视到底善是本还是恶是本?到底善是表象还是恶是表象?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如果我们今天要吃西瓜,是不是先要种西瓜种子呢?如果我们种红豆、绿豆,长得出西瓜吗!所以人世间为什么这么多善行呢,当然是在人的本性中就有着善的种子嘛.那人世中为什么有恶的表象呢?很简单嘛,我们都知道我们种西瓜只要丢西瓜种子就好了吗?我们还要施肥,还要浇水啊,而且一不小心,万一再下了十几天的大雨,那么西瓜不仅长不好,而且还会烂掉.所以同样的嘛,我们在人类充满污染的环境中,我们承认有些人他虽然有善根,但是呢他长不出善果.他是长得不好,但是这并不是说他的人性中没有善的种子啊!所以我们发现很多犯罪人到最后他们都良心发现.我们说他是良心未泯,那么想想看,如果人的良心自始就不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话,那么我们怎样去解释人有后悔的行为呢?大家不都曾经后悔过吗?

好的,对方同学又指出了另外一点,说人的恶是因为人有欲望,人有这样的本质,那我就不懂了,为什么欲望一定带来恶呢?我今天喜欢一个女生,这个女生也喜欢我,我们都想跟对方结婚,我们组成美好家庭,这是恶吗?(笑声、掌声)再说吧,人有本能,人肚子饿了就想吃饭,那人跟狮子不就是一样了吗?对方同学您如何解释呢?另外我们再想一想吧,对方同学说人的本性可以教育,所以恶的本性可以教育成善,我们就来想一想,为什么人的本性可以被教育成善呢?我们说小鸟会飞,它只要学了飞就可以飞,为什么我们人怎么教,我们都不会自己飞呢?因为我们本性中没有飞的本性嘛,(时间警示)那么人为什么被教成行善呢?就是因为我们相信人的本性中有善性嘛.如果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能够教成善的,那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如果人的本性没有善性为什么我们一学就知道什么是善,一教就知道怎么行善,而教怎么飞再怎么教你都不会呢?就算如果本性是恶,那到底谁来教我们,是本恶的人来教我们本恶的人吗?他们为什么要教我们呢?他们到底有什么动机,我们能够信任他吗?他们教育我们行善,孔夫子要教育我们行善,他们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更大的恶的动机呢?(笑声、掌声)我们觉得很奇怪,对不对?比如说吧,一个老人跌倒了,我们把他扶起来;我们来新加坡,交这么多朋友,以辩会友,我们情意真挚;我们看到非洲饥民,人人心中都有孤拯、悲哀、悯天地不悯的心情,如果说扶老人就是沽名钓誉;交朋友这是虚伪矫情……(时间到)谢谢!(掌声)

三辩:”孔老夫子孜孜不倦,因为他是个勤于灌溉善根的人.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提出了这么多,如果说人性真的是本恶的,我们来请问下面几个问题:如果说呀,驯兽师可以改变狮子的本性的话,那么我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教狮子敬礼,也可以教狮子行善吗?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是人性本恶的话,对方辩友说的种种教育,那可能实行吗?谁会信任谁,由哪一个性善的人来教,还是性恶的人来教呢?如果说性恶的人来教的话,那谁会服谁呢?他教的凭什么就是善的呢?今天对方辩友最根本的关键的矛盾错误就在于说,他相信人性本恶,但本恶的人会摒弃恶的价值吗?本恶的人会喜欢恶吧,他讨厌的是什么呢?讨厌的是某一个人加在他身上的恶行.所以说,本恶的人应当是非常快乐地去行恶才对,他最讨厌、难过的是别人的恶加在他身上才对.所以说,今天对方辩友在这样的错误矛盾之下,怎么能告诉我们说,人性本恶的,但人又会摒弃恶的价值呢?既然人性本恶,人就会欢欢喜喜地接受恶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对方辩友今天说的什么?对方辩友,今天说啊,人性有两层,一种是自然属性,是天性,再一种是社会属性,那种是后天的.自然属性就是说人的天性就跟动物一样,有欲望的本能.对了,对方辩友说得好,自然属性,人就只有自然属性,本能的欲望而已吗?那人跟动物有什么差别呢?跟狮子老虎又有什么差别呢?对方辩友,请您待会儿要解释给大家听.(笑声)那么再说到人的社会属性,我就不懂了,人的社会属性,为什么就是后天的,不是本性?人的社会属性就是说人可以被教,人有善根,人有善端,那这不就是人的本性了?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本性可以移来移去,从恶换到善,从善换到恶,那我想请问,本来的性到底是什么?(鼓掌)如果对方辩友说今天坚信,历史演进过程当中都是往恶的方向移动的话,我方今天没有话说.今天就在于说,整个历史过程都是往善的去移动,所以我们相信,对方辩友也相信,该往善的方向去移动,可是谁会相信,社会该往善的方向去移动呢?是那些本恶的人吗?如果说对方辩友真的坚信本恶的话,那我就要称赞对方辩友一句:你是泯灭天性,没有天良的人了!(笑声、掌声)因为那就是您顺性而为,顺乎自然,应乎天理,顺乎人心了吗?所以,我们再来想想看,如果说我们建立起来一个本恶的世界的话,我们的社会会是怎么样?相信我,我们在这里谈,不是谈输赢,是谈真理.如果说人性本恶,我们彼此无法信任.你坐在那里,我坐在这里,我们彼此有什么样的语言可以进行沟通.因为你会怀疑我,我会猜忌你,如果没有本,如果没有善良的端行,没有善良种子,我们怎么在这里进行流畅的沟通呢?在这里,我方要一再地强调的是说,今天对方辩友,如果今天(时间到)相信人性本恶的话,就不会有我们这群和善的人群了.(掌声)

第二篇: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

国际大专辩论赛辩词题目: 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先工作后考研/先考研后工作合理 辩词: 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先工作后考研合理(正一):谢谢主席评委,从辩题看这是一个考虑先工作或先考研的相对合理性问题需要先强调的是优中选优要突出的有三个要点。

(一)大学生群体究竟应当如何处理考研和工作的先后关系。

(二)如何评价工作与考研中的整体与局部群体与个人关系。三在保证最有利于成长的前提下对工作和考研谁更优先做出选择。无疑从判断群体与个人选择合理与否的两个角度社会与个人的层面来看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后考研都更为合理,首先个人成长和需要是相互适应的,现代社会市场发达高度分工无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 应用型人才,现代大学正是以培养以高级技能的合作的工作者为基本前提的这是大学毕业后优先考虑工作的客观前提。其次大学承担为科研和生产培养人

才的双重任务,促使它划分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型人才的石灰需求是少量的,培养是必须的,要保护的,可以鼓励他们先考研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趋势是明显的,要推动的应当鼓励他们先工作,这是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经验的概括也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形成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结构再从个人层面上来看先工作再考验,首先有利于个人未来预期的理性化,考研的选择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社会地位工作能力,先工作经验的积累、心态的磨练、能力的独立、选择的自主为个人更高级的教育合理的奠基,其次有利于争取个人成长的更大空间,先工作,既可以获得分工时候的职位空间又可以获得个人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还可以保证工作利益与教育利益的皆得更可以保证个人受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喧嚣的社会与宁静的社会之间也许我们更情愿呆在大学里知识的传奇浪漫的追求尘俗的远离吸引着大学毕业后先考研的人们。但是时代的

召唤、现实的衡量、人生的挑战推动着我们暂别校园投身工作谢谢。

反一:谢谢主席,大家好!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先考研后工作更为合理这是一个对现实进行利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第一我们双方都承认工作是必要的但是先考研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强大的社会竞争力。现代社会奉行能力主义崇尚个人才学,从个人发展的起点历程到最终的社会成就先拥有高学历者明显占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而目前企业对低层次的学历要求明显已呈萎缩态势,而今年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已达 145 万。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还将继续扩大。相信对方已经看到本科生毕业找工作难已是严峻的现实,而与此相对研究生的签约率却仍居高不下因此从最大程度保证就业竞争力的角度看先考研后工作无疑更为合理。第二基于今天的辩题我们双方都必须承认考研和工作对大学生是必要的但从考研成功的角度看先考研成功的可能性显然更大。先工作固然可以较早地开始职业生涯但很可能失去先考研者 的种种便利,先工作后因为家事之累和工作负担难免疏于学业而工作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对于考研的成功作用又实在是微乎其微应届大学生先考研则轻车熟路,得心应手目前往届生的考研录取率只有 18% 而应届大学生的考研录取率则高大 40%。并且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递增本科毕业生先考验的录取性随之增加,我方认为先考研并不妨碍下一步对工作的选择而先工作的大学生却因种种客观牵连和主观惰性而削弱考研的实力甚至最终放弃考研,大学本科毕业后先考验就意味着把握更多一次机会对自身的前途做出多一份承诺。从这点看显然先考研比先工作更为合理。个体的选择的确不能回避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唯有审时度势方能合情合理在学习化社会初露端之 时愿每个毕业生都能与时俱进 做出无悔的选择。谢谢 攻辩正方二对反方二:

正二:谢谢主席,有请对方二辩 反二:谢谢

正二:请问我国目前本科市场是否已经饱和 反二:从结构上来看的确存在着饱和现象而从整体上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本科的连年扩招现在的本科生已经呈现连年的增长趋势而企业的需求量逐渐地减少,所以逐渐呈现了供大于需的情况

正 二:是结构的问题还是就业思路的问题呢?对方辩友说已经饱和了我们来看一个数字当前本科以上的学历在全民中只占 3% 这个数字是太多还是太少?

反二:当然本科毕业生的数字在全民中占得不多,但是你要看整个市场的需求量 正二:我们看到市场有缺口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鼓励本科毕业生先去工作来优先回报社会呢?

反二:对方辩友你提到优先回报社会当然了我们都有这个美好的愿望但是怎么回报社会呢,当然是等我们的竞争力更强能力更强再去回报社会这样达到的效果最好呀。

正二: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回报社会那么对方辩友是否支持让多一点的本科毕业生去读研究生呢?

反二“多一点的本科生去读研究生这是国家的招生计划规定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尝试的机会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下,考不上了再可以去工作嘛

正二:对方辩友刚才承认有就业缺口本科毕业生应该去工作,现在又鼓吹本科毕业生去考研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蛋糕只有那么大啊

反二:对方辩友考研和工作不一定是矛盾的,我可以先考研考上了再读,考不上再工作

反方二对正方二

反二:请正方二辩同学谢谢,请问就整体而言研究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否要强于本科生?

正二:那是当然,研究生的竞争力当然要比本科生要强否则就不是研究生了,但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上本科生先工作还是先考研的问题我们工作之后再去读研究生 反二:好,谢谢,既然研究生的竞争力要强于本科生那么你何以认为我推迟几年考研反而就合理了呢?

正二:但是我们发现本科毕业生缺乏一些研究生所要的研究能力以及领悟接受能力我们让他们到工作中去磨练,发现真问题再来读研何乐而不为呢?

反二:对方辩友您说本科生缺乏研究生的研究领悟能力,所以我才要去读研学呀,工作能够给我研究生能力吗?

正二:锻炼的是我们研究、领悟的能力发现真问题在携带真问题去求取真答案使我们的本科教育之后使读研究生更有针对性目的性更强。

反二:您提到目的性那您是不是说我们应届本科生考研都是没有目的的,盲目的呢?

正二:当然不是,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更为合理的问题啊,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研究生教育资源呢那么就让人们到社会中再去磨练自己让社会来补一堂不可缺少的实践课。

反二:那请问,工作以后的经验对 ** 究竟有多大的助益您调查过吗?

正二:对方辩友让我们去调查我们发现七七、七八级实验是如何成功的呢? 反二:对不起,我们知道研究生的考试可是从 80 年代才开始的

正二:我们这里要论证的是本科生 ** 工作是可以成功的。正方三辩对反方三辩

正三:谢谢主席有请对方三辩 反三:谢谢

正三:我想请问对方三辩你方之所以论证先考研容易究竟是为什么呢?

反三:首先我要向你明确的是我方论证的是先考研更合理而非先考研更容易

正三:可是对方一辩说先考研的确要比先工作再考研更容易一些

反方;应届生考研录取率 40% 而非应届生只有 18% 数据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一点

正三:很好请问对方辩友知识的教育是否具有连续性而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反三:是的

正三:很好,那么请问对方辩友那么先工作是否意味着知识的中断导致了考研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良的甚至是弱势。反三:从某中程度上来说是这样的 正三:很好那么只工作不考研是否意味着知识的终结了呢

反三: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终生教育但是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它使我

们看到它和一般的进修班是不同的它需要的是大量时间和经历的投入

正三;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他们这样子先工作了是不是就会影响本科时的学习代表本科时学习的终结呢。

反三:他不代表本科时学习的终结但它反过来会影响你的考研和读研

正三:那么请问对方辩友社会工作也是学习的一种强调知识的应用会不会影响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和进一步的理解能力呢? 反三:我们说在社会中可以获得两种经验一种是一般经验这我们在一般生活中都可以获得,一种是特殊经验,也就是说只有在某些特殊岗位上才能获得 反方三辩对正方三辩

反三:谢谢主席有请对方三辩 正方:谢谢

反三:请问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单位阻止考研,同样的事情是否可能对应届生存在? 正三;我们可以解释这件事,因为单位来调整观念,让他的人才进一步地去深造,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为单位服务难道不是对社会对单位更有益吗?这个时候我们是应该让单位调整观念呢还是让教育体制改变呢,很显然应该让单位调整观念应该让我们的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嘛

反三:那请问对方辩友您是不是说您要把您将来的希望寄托在制度的调整上而非寄托在你个人的选择上呢

正三:很简单,如果我工作以后发现知识不足想继续深造的话我会向单位领导提出申请:我要去读研。单位领导支持我当然是皆大欢喜,回来之后继续报效单位,他如果不支持,对不起难道我不能跳槽吗? 反三:好,您非常乐观,那么请问先工做后考研要皆顾工作家庭的压力请问先考研者是否有这些牵挂呢?

正三:工作不等于结婚,考研不等于单身,对方辩友所说的家庭压力是必然的吗,难道我们的研究生就一定要打光棍,一出来就急急忙忙地去结婚吗?这点我们实在是不敢苟同啊

反三:对方辩友还是对将来作了乐观的估计,那么我想请问一下您准备考研吗? 正三:我准备考研,但我准备工作后考研因为我可以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深造报效社会服务个人,我实在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观众们你们说对吗? 正方一辩作攻辩小结

正一:首先指出的是对方二辩刚才说大学本科的就业市场是饱和的这显然不对,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据统计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供需比是 1 : 2.86。第二刚才对方二辩一直说研究生的竞争能力是更强的,那我要提醒对方辩友的是我们双方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分歧的因为我们也要读研啊,而我们在读研前又工作了一段,这一

段为我们的读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读研更有针对性携带真问题求取真答案哪。第三对方三辩刚才说,非应届毕业生在考取当中占了 18%,但我要告诉对方一个数字,非应届考上的占了所有考上研究生的比例是 60% 这又如何解释呢?第四,对方三辩刚才说单位不放行,我们知道现在人才市场是流动的,如果老板不让你考我们可不可以炒老板的鱿鱼自己去考呢?谢谢

反一:谢谢,在刚刚的攻辩中呢,第一对方的二辩承认研究生的竞争能力普遍高于本科生,那么推迟了几年考研究生丧失了就业时的年龄优势怎么反而又更合理了呢?而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生提前考研既自身实力又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因此我方认为先考研更为合理。第二,大学生要投入社会工作因此大学生先工作再考研就更为合理,那么研究生毕业后就不工作了吗?他们就不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吗?第三,对方二辩认为时:先工作能够培养工作经验可

以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但是我们且不说工作经验是否一定能对考研有帮助但就盲目性一点您就一定能说您工作之后选择的专业就一能与您工作相适应吗?第四,当我方三辩举例来自工作、单位家庭甚至时间经历各个方面的困难时对方三辩乐观地表示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但是能克服困难就意味着更合理吗?即使对方三辩能克服,您能保证所有的人能克服所有的困难吗?只要有一种困难没有克服就会使考研成为梦想,您认为这样的选 择还是更合理吗?谢谢 自由辩论

正四:谢谢主席,请教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

反四: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越来越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我想工作中的经验分为岗位经验和一般经验请问工作中得到的一般经验是不是也能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呢?

正三:当然可以帮助研究生学习了,请问对方辩友这样的社会结构会不会影响我们教育体制模式呢?

反二:当然会影响到教育体制模式了所以说要以教学来代替就业这样既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又可以延缓就业压力,一箭双雕嘛。

正二:究竟是谁代替谁,对方辩友一直没有说清楚我们就想说了,这样的结构划分是应该培养是否应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反三:再次告诉对方辩友,以教学代替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一箭双雕。

正一:再次请问对方辩友,这种影响是否应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

反一:培养应用型人才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我想请你解释这样一句话什么叫做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增长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呢?

正四:对方只有一根救命稻草,就是说可以缓解就业压力,那你是不是先把那些人推入火坑里三年以后再让他从火坑里捞出来呢 反三:对放辩友是不是说读研是一个火坑呢 正三:读研不是火坑但是如果把读研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来解决刻不容缓的就业压力。话难道这不是一个火坑吗?请问对方辩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否需要理论实践相结合?

反二:这点呢是的确需要的但是我们看到今年国家调整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可是九个扩大招生规模的专业中没有一个是应用型的呀。

正二:原来九个专业,对方刚才说了制度不能说明问题,现在又大谈制度是不是自相矛盾

反三:对方四辩刚刚说考研是个火坑,三辩又说考研不是火坑那我要告诉你,考研是不是火坑呢?

正一:问题在于如果你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去读研,那么你出来之后仍然面对这个问题,那读研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火坑啊 反一:难道我们读研仅仅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吗?难道研究生教育不能提高您的竞争力。

不能提高您的自身素质,不能有助于您更好地投入为国家的建设当中去吗?

正四:当然能提高,所以我们先工作再考研,请教对方辩友现有的教育资源是否有限? 反四:那就请问对方了,为什么早一些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反而就更不合理了呢? 正三:因为我们提高竞争力之后我们想去跟本科生竞争要知道研究生应该跟研究生竞争啊,请问对方辩友现在的教育资源是不是有限?

反四:现在的教育资源当然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去争取这些教育资源来提高自身的实

力嘛,再请问对方辩友先工作后考研你们是考全脱产的还是半脱产的?

正二:教育资源有锨他却要争取而不提高利用率这很奇怪

反一:其实工作以后考研你可以考有学历的没学位的,有学历的有学历的,没有学历也没有学位的,您究竟要考哪一种呢? 正一:考哪一种是他自己选择的,再次请问对方辩友在这有限的资源区内我们是不是应该扩大对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呢? 反三:对方辩友连考哪一种都没有想清楚如果论证更合理呢?再告诉你,如果你说教育资源有限的话为什么国家还要连年扩招呢?

正三:选择更多难道不会更合理吗? 反一:如果不有更多人考研究生国家怎么挑选人才呢?这不是对国家对人才都有利的事情吗?为什么反而更不合理了呢?

正三:工作后再考研可以选择更多的考研方式难道不是更合理吗?

反三:对方辩友说选择更多就更合理,那我告诉你考研的人越多对国家的选择来说也是更合理的呀。

正二:考研的人越多对考研资源是越重的负担,为什么对方辩友还是不明白考研资源是有限的。

反二:考研越多国家就可以挑选出越优秀的人才这怎么成了负担呢?

正四:对方的逻辑无非是说,因为考得越容易所以就更合理,那我要告诉对方辩友,本科毕业后先工作可是更容易的,因为超过 80% 的人是可以找到工作的,你方是否在论证我方的观点呢?

反一:你的意思是说本科毕业以后大家有可能考不上研究生所以要去工作是不是啊 正四:对方说就业难,那么以后研究生的就业会不会难,那么对方是不是说我们大家都

应该去考博士呢?那么博士的就业会不会难呢?那么我们都该变成院士了对不对? 反一:我方早已指出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增长本来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如果一个博士生到幼儿园去教孩子,您说这个社会是进步了呢还是退步了呢?

正四:为什么这个博士生先工作再考研之后反而要去幼儿园,请对方正面论证。反一:我们从来没有说他是先工作再去考验那而是说考研之后您受教育新增教育劳动力的年限增长是整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

正四:请教对方辩友,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为什么规定先工作后考研

反一:这是制度规定,我们今天无法讨论其合理性

正四:那么制度的安排就不能再讨论了吗?今天国家规定本科毕业生只有必须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才能得到研究生的资格,那么

这个制度也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今天的辩题还有什么意义啊。

反二可是我们知道法律硕士在以前是要工作经验的但是现在他规定本科生也可以报考,那么请问对方辩友这是不是说明制度是在变化之中了呢

正一:法律硕士仍然是要工作经验的只不过说别的学科的本科生也可以去考啊 反三:对啊,所以制度改变了,制度进步了 正三:制度进步就是说明现在应用型人才的增加大家越来越认可,工作后先考研这一制度

反三:那么请问对方辩友,面对种种困难,到最后您连研究生都考不上你们的合理在什么地方呢?

正二:我们说数字对方说数字不说明问题,我们说制度,对方说制度也不能说明问题,但对方的问题从来不用明据来支撑,对方的辩题是不是空中楼阁?不证自明的呢?

反三:我们就是要靠素对方辩友考研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是考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你们 18% 和 40% 高下之判不是马上可以看见了吗?

正三:考得容易就等于更合理的话,那作弊考试非常容易是不是作弊就更合理了呢? 反二:可是我们知道,在今天的讨论中,如果您因为各种各样的负累考不上研究生了您所说的合理性就都不存在了呀。正四:可是我方已经刚才论证得很清楚,这种负累是必然的吗?难道先考研的人就不能够先结婚吗?请对方辩友正面论证一下。反四:那我也想正面请教对方一个问题,对于那些半脱产读研的人怎样才能做到兼顾事业家庭学业两不误三不误呢?

正四:那么你的意思是半脱产的制度不合理的了?那么请你正面论证一下

反三:我们没有说哪种制度是不合理的只是说你必须克服种种困难那又何必呢,不如考研再工作。

正三:世界上有一件事上没有困难的吗?对方辩友?

反三:两件事都有困难,先考研先工作都有困难,当然要舍难而从易了

正三:对方辩友何以证明先工作是难而先考研是易呢?

反一:因为工作以后你要面对家庭工作单位三重压力呀,难道这还不足以增加您的困难吗?

正四:可是我方刚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方还在这块纠缠不清,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当一个用人单位说要两年的工作经验时究竟是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还是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更有优势呢。

反二:对方辩友这个评价已经不公平了,您拿一个毕业五年的人和毕业三年的人比这

样公平吗?再请问了如果您工作的那个老板跟您说:留下来吧,我要给你加薪。这个时候你要怎么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你还考研吗?

正二:我要对他说,让我去吧,考完研我再回来,加薪不晚。

反四:在这个时候对方辩友毅然地辞去了已经工作了三五年的工作经验,是不是证明了你们三五年之前做出的那个选择本身不合理呢?

正一:我方有说是三年工作吗?

反一:那您希望工作几年之后再考研呢? 正四:那么您希望几次之后考上才是最合理的呢?

反二:不管考几次,大学四年毕业的时候这一次是要把握的,因为多一次考研就多一次机会当然合理了。

正二:不管考几次,所以我们一考就要考到黑,对方辩友无非说范进是更合理的。

反一:我方从来没有提到一考到黑,相反请问在大学毕业之前你多一次机会为何反而不合理了呢。

正一:对方的意思是靠多少次才合理呢? 反四:不管考多少次,我们认为,对于大学本科毕业后的那第一次机会而言对方为什么要选择放弃而不是把握呢?

正四;对方一辩刚才说这个机会是大学本科毕业前的。对方四辩又说是大学本科毕业后的考研你们这考研究竟是说本科毕业前的考研还是毕业后的考研?

反二:我是在本科毕业前那次考研但是是为了我大学本科毕业以后生活所作的规划。正四:那么如果本科毕业前的考研也算考研的话,那么我在大一的时候找一份家教是是也可以算是工作了呢。那么我的这个先工作后考研是否也是更合理呢?

反一:那么你们所谓的先工作后考研就是指在本科毕业之后本科毕业之前既没有找到工作又没有考取研究生的那一部份人喽。正三:对方辩友很明显地把对方的错误谬论加在了我方身上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了,先工作再考研的合理性在哪里?

反三:先工作的合理性在于我们每个人最后总是投入工作投入社会去获取那份经验的。正三:很好感谢对方辩友承认我方之合理性。

反三:我只是说我们最后总是要投入工作,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所以要先考研再工作。

正三:竞争力是和谁竞争研究生和本科生吗?那么是不是博士生应该跟硕士竞争,那院士是不是就应该和博士竞争了呢? 反二:可是我们知道在就业市场里是所有的人一起竞争的,很多用人单位就打出了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的旗号您怎么看待呢?

正二:很多招聘经验上写的是什么?写的是我们欢迎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考,直接读研后毕业之后如何有这个条件呢? 反三:那照您这么说本科毕业的时候您并没有经验您是不是就找不到工作了呢? 正四:可是我们可以找到跟本科学历有相关性的工作,对方辩友怎么拿一个本科生和研究生类比呢?

反四:我们进行的类比是和社会整体层面进行的类比为什么放弃反而比把握更合理呢?

反三:面对种种困难为什么您要舍易而从难呢?

观众:针对个人现实问下反方,就说目前的情况就说找工作毕业了绝大部分找到了工作,而考研呢绝大部分人都考不上那么现在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我现在放弃工作去考研我考不上怎么办

反方四辩:首先感谢这位同学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任何宝贵的事物都需要我们不断地竟取和追求它,而越是宝贵呢就越是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去进行追求,而考研呢正是这样一种十分宝贵的机会,为什么说它宝贵他能够提升我们的竞争力,而在现代社会崇尚能力主义,奉行个人才学。个人的竞争力被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层面上来看待所以我们认为本科毕业后应该先考研再工作这样做才更合理,当然考研会有考不上的,考不上的也不要紧你回来再工作嘛。

反三:而且我想提醒你的是,如果你只是因为怕考而考不上而不考的话那么等到您工作回来再想考您面对的是同样大的考研队伍到那时您是不是又要考虑又要考不上了呢,谢谢。

观众:你们刚才说因为要通过工作来培养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是更好的我想问的是我们在读研究生的时期内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实践实习或者一些案例教学或者刚刚

兴起的一种诊所式教学经验来培养实践经验呢?为什么一定要通过经验来培养实践经验呢?谢谢。

正方四辩: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问题,我们说工作当中是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例如说职位的岗位信息,微妙的人际关系信息而这些都是在实际的实习或者是兼职这些东西不能被取代的,我们说实习跟工作有什么本质区别,因为实习是预备役,而工作是正规军。实习是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去进入社会,而工作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由于角色的不同我们所获得的收益是不一样的,我们所得到的锻炼是不一样的,我们所得到的学习的目光也是不一样的,换一句话来说吧,其实实习的目的最后也是为了最后更好的工作,本科的实习不是面向社会工作的吗?对方无非是说实习无非是说实习其实是也是一种间接的经验,实习也可以得到实践工作的经验,但是我们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网恋它不是真正的恋爱,只有真正的恋

爱才是真正的恋爱。而媒婆说得再好我们如果不把媳妇亲眼看一下怎么敢娶进门.

第三篇:国际大专辩论赛经典辩词

国际大专辩论赛简介

国际大专辩论赛从1993年首届举行至今。每两年举行一届。轮流在新加坡和北京举行。

1986年,新加坡广播局为推广华语的影响和应用,增进本区域高校的交流和友谊,首创了一种新的电视游戏模式—大专辩论会。当时称为“亚洲大专辩论会”,两年举办一次。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应邀参加了首届和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均以优秀的表现夺得冠军。

1992年,新加坡电视机构总裁访华,提出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亚洲大专辩论会”的设想,并很快达成合作意向。

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主任负责就合作具体事宜与新加坡方面进行磋商,并提议将名称改为“国际大专辩论会”,此提议得到新加坡方面的赞同。1993年1月,双方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

协议规定:“国际大专辩论会”宗旨为:促进华语在国际上的普及和应用,展现华语的魅力;促进参赛国家或地区之间、大学之间、青年之间的 思想沟通和情感、文化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促进国际间电视同仁的合作,使电视具有更大的覆盖性和代表性,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国际大专辩论会” 仍两年举办一次,双方轮流承办,节目版权共享。

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举办,中国派出复旦大学参赛。中央电视台播出全部比赛的七场实况录像后,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由此掀起了一股辩论热潮,影响至今。

从普通的爱好者到专家学者,历届以来倍受瞩目。逐渐成为华语辩论的最高舞台之一。

来自各大院校的辩手在这一舞台上各显神通。大力推广和发扬了辩论艺术和中文文化。

历届以来,大赛赛制也不断发展完善。另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和竞争性。

比赛中辩手精彩的辩词、理论功底以及临场应变和团队配合往往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经典。

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比赛程序: 正方一辩2分30秒;反方一辩2分30秒;

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公辩1分30秒;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公辩1分30秒;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公辩1分30秒;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公辩1分30秒;正方一辩公辩小结1分30秒;反方一辩公辩小结1分30秒;自由辩论双方各累计时4分钟;正方四辩3分钟;反方四辩3分钟;观众提问(可省略)。

二、比赛规则

(一)本届辩论赛分预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四轮比赛。通过比赛选出优胜队参加下一轮比赛。比赛采用积分与评议相结合的办法。所有比赛时间相同,具体程序如下:

1、主席致开场词,介绍该场参赛队员、评判团成员和比赛规则。

2、开篇立论开始,正反两方一辩依次进行,时间各二分三十秒。

3、公辩时间6分钟,每队各3分钟。

4、公辩小结,每队各一分三十秒

5、自由辩论8分钟,每队各4分钟。

6、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7、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8、评判团进行评判,工作人员计分作统分工作。

9、请本场的评判代表分析赛情。

10、主席宣布本场比赛各队的得分情况及最后结果。

11、本场比赛结束,退场。

注:每位辩手发言时间剩30秒时,将有一次笛声提示,当辩论时间用完时,有两次笛声提示,辩手应立刻停止发言。

(二)公辩规则及自由辩论规则

1、公辩

①质询者控制质询时间,可以提出与题目有关的合理而清晰的问题,并可以随时停止被质询者之回答。

②公辩时间内,质询者应询问问题,不得自行申论或就质询所获之结果进行引申,否则视为违规。

质询者自行申论或引申发言时,答辩者有权要求其停止。

③答辩者应回答质询者所提之任何问题,但问题明显不合理时,被质询者得说明理由,拒绝回答。

④答辩者可以要求质询者重述其质询,但不得恶意为之,否则视为违规。

⑤答辩者不得对质询者提出询问,否则视为违规。

⑥答辩者提出反质询时,质询者得要求其停止,并拒绝回答

2、自由辩论

①自由辩论时间总共为8分钟,每队各4分钟。

②自由辩论必须交替进行。当自由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任何一名队员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何一位队员应立即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到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③在自由辩论时间里,每一位辩手的发言次序、次数和时间均不受限制。

④当一队的发言时间剩30秒钟时,将有一声笛声提示,当该队的发言时间用完时,会有两声笛声提示,该队应立即停止发言。

⑤如果一队的发言时间已经用尽,另一队还有剩余时间,则该队的辩手可以继续发言,直到该队的时 间用完为止。

⑥自由辩论是检验一个队整体配合能力以及每一位辩手实力的重要阶段。辩手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简洁明了地加强自己的论点,机智有力地反驳对方的论点,如果流于空洞无物的攻击或有意回避对方的质询及发言观点,或者出现语误、空场等情形,都将影响该队的成绩。

注:各队辩手辩论中可将资料集中在自制卡片上,发言时以备参考,但不能宣读事先已拟好的稿件或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图表或字板,在自由辩论时队员可以相互提供发言线索。

1993年第4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英国剑桥大学 反方:中国复旦大学 主席:黎学平

主席:各位来宾、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光临“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第四场,也就是最后一场初赛。

今晚的优胜队伍将会进入半决赛,他们将同昨晚的优胜队伍悉尼大学争夺一席决赛权。

今晚将在我们的辩论群英会中较量的两支队伍是:剑桥大学和复旦大学。现在介绍双方辩论代表。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剑桥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汤之敏,经济系第三年博士生;第二位是孙学军,英语系第二年博士生;第三位是吴俊仲,工程系第三年博士生;第四位是季麟扬,社区医学第一年硕士生。(掌声)

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复旦大学队的代表。第一位是姜丰,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二年级;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级;第三位是严嘉,法律系四年级;第四位是蒋昌建,国际政治系硕士班三年级。(掌声)

今晚我们的评判团也有五位。他们是钟志邦博士,钟博士是三一神学院研究院主任;(掌声)第二位是许廷芳律师,许先生是新加坡广播局董事;(掌声)第三位是郭宝琨先生,郭先生是实践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掌声)第四位是魏维贤博士,魏博士是南洋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掌声)第五位是张夏炜先生,他是国家艺术理事会资源及公关处处长。(掌声)

今晚我们的这个辩论和大家都是有关系的,那就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的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第四场正式开始。首先请正方第一位代表汤之敏同学表明观点和发言。时间三分钟。(掌声)

汤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那么我 3 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谈一种道德,其结果使大家温饱都不能保证,我们还要不要这种道德?当然不要。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我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定出一种行为准则,结果是大家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找还要不要这种行为准则?当然不要。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饥寒时,能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当然不能。我问大家,对饥寒的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的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你谈道德连温饱都不能保证,谈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历史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肯饿死。在那时,温饱是否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当然不是。伯夷、叔齐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范推广,姑且不论,我问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救天下。让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结果是天下人的温饱都没有保证,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做?不会。他们这样做还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汤之敏同学。接下来我们请反方第一位代表姜丰同学表明观点,时间也是三分钟。(掌声)姜丰:谢谢主席,谢谢各位。刚才,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还问了我们很多问题。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比温饱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第一,温饱绝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没有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战火连绵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

第二,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弘扬和倡导三层含义。我们从个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他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不仍然“言忠信、行笃敬”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是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说到,新加坡也曾经筚路蓝缕。李光耀先生就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里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

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天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而这一点对方一辩恰恰没有自圆其说。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以上我主要从逻辑上阐发了我方的观点。接下来我方辩友还将从理论、事实、价值三方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谢谢各位。(长时间掌声)

主席:谢谢姜丰同学。接下来我们再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孙学军同学的发言,时间也是三分钟。(掌声)孙学军:对方同学刚才说,温饱比道德更重要。她还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但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吃饭,我们怎么活着?不活着,我们怎么谈道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和道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达到温饱后谈道德的问题,它还

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的不同层次上谈道德。在达到温饱后谈道德是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事实。但在温饱前,如何处理好温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对方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条件。人类社会要繁衍、要发展,它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维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们讲道德的时候,不能脱离人民的温饱。对方似乎在讲,一个社会只要有了道德,经济社会自然而然就会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饱了。这很可笑。这是一个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认道德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温饱对于每一个人与每一个社会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提出,谈道德不能与温饱相脱离。

建设一个国家就像培养一个孩子。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如果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我们作为父母的过失就不是更大了吗?从现实看,一个国家只要坚持道德与温饱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方从中国大陆来,对中国十几年来的经济变化所取得的成绩,一定是感触颇深。世界上对这个问题很是有目共睹。这些成绩都是在中国政府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国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只顾道德建设,而不讲经济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孙学军同学。接下来我们请反方第二位代表季翔同学发言。时间三分钟。(掌声)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既然对方还没有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处在哪一个阶段上,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正是中国远古时代道德状况的生动写照。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想必对方对此也了如指掌吧。

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绝不是必要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达尔文在其环球旅行中发现,南非 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温饱的路数。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百,不见泰山。

第三,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齿和爪子横决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又何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

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也不要对人类的历史视而不见。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季翔同学。让我们听听正方第三位代表吴俊仲同学怎么反驳。(掌声)

吴俊仲:各位好!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作出答复,只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强发挥而已。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定义又有什么不同。

首先对温饱,我们提出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所讲的饥寒只是指社会一般人、中产阶级的人的饥寒的定义,并不是对方讲的那个饥寒。所以我们并没有承认对方的定义。如果照这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就会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对方举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

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大家都不能够实践的规范,不叫做道德。对方只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掌声)譬如说,一个医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到瘟疫横行的地区去行医,大家赞美他。但是另外一个医生不去,大家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话,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不要在这里听辩论,大家去索马里亚。(笑)关于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会产生道德。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 面包,那可能产生道德吗?大家抢都来不及。

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悉有。资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后要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这是人类学的研究。从道德跟温饱的逻辑关系看,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之后才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才能谈道德和谐。所以谈道德必须以温饱为前提。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学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钱给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全部收入给他。因为考虑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这些。如果再考虑一个饥寒的情形,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吃不饱,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我方说:人的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去剥夺他就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的第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笑)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铃响)谢谢。

主席:谢谢吴俊仲同学。接下来,我们再听听反方第三位代表严嘉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掌声)严嘉:谢谢主席,各位好。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择这样做的,因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今天为什么我方观点跟对方会出现定义上如此大的差别呢?是因为对方辩友将温饱这个衣温食饱的概念混同于了生存。如果照此办理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温饱的人了,因为他们都不生存不活着了。(掌声)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不温饱的人存在啊。下面我从事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在贫困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谈道德。鲁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众学生“在陈绝粮”,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谈道德了呢?不!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其实,在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流变过程中,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北海牧羊的苏武,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拒斥嗟来之食的朱自清,众多的志士仁人无不以其言行甚至生命,驳斥了认为只有在温饱过后才能谈道德的“肠胃决定论”。二次大战的时候,面对法西斯的疯狂空袭,英国民众也并没有放弃他们讲求道德的绅士传统。热爱祖国、伸张正义的信念使得众多尚处在不温不饱状态下的英国民众们顽强抗争着。面对着这些贫寒但是高贵的灵魂,来自英国的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我们“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吗?

第二,即使温饱了,富足了,道德水准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有时候甚至会倒退。中国就有句古话,叫做“饱暖思淫欲”,而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的由盛及衰,正是由于其举国上下,不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物欲横流的恶果。日本可以算是富甲天下了吧?但是政坛丑闻却不绝于耳。竹下登被贿赂蹬下了台,宇野宗佑被美色诱下了水,而金丸信呢,终究未能取信于民。(掌声)

第三,对于尚未实现温饱的社会来说,谈道德不仅仅应该、可能,而且尤为重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理论,杜维明先生的新儒学与工业东亚的阐述,无不表明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在经济资源愈是匮乏的时候,良心和社会舆论就愈是应该而且可能承担它们的责任。历史和现实都已经昭示了我们(铃响),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严嘉同学。现在是他们正面交锋大展辩才的时候。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先让我提醒双方代表,你们每队各有四分钟发言时间,正方同学必须先发言。好,现在自由辩论正式开始。

季麟扬:我先请问反方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固然是圣人。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样能算是这种道德在社会上得到推行了吗?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推行道德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坡社会。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您引《礼记·礼运篇》上面”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请问“皆有所养”是温饱还是道德?请回答。

蒋昌建:首先指出对方一个常识性错误:李光耀是总理而不是总统。(掌声、笑声)我方认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贫困的社会中有没有道德?(掌声)

吴俊仲: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 季翔: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掌声)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虚伪做法。(掌声)

严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在贫困中培养起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呢?(掌声)

吴俊仲: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观点,对方有两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谢谢。

季翔: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观念?(掌声)孙学军: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告诉你了,法律所规范的道德是最低层的道德。暂且不提这个问题,请问,对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资料表明,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问题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

严嘉:《邱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掌声)

季麟扬:对方同学一直回避一个问题,你们总是举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为,告诉我们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请问对方,你们认为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内,有几个人做得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有几个人是欧阳修?有几个人是笛卡尔?有几个人是范仲淹?

姜丰:既然对方辩友不喜欢谈仁人志士,那我们谈谈普通人。刚才对方三辩讲到一个小孩子的例子,那我问对方辩友:如果在你吃不饱的情况下,你就不谈道德了吗?(掌声)

吴俊仲:对方是基于道德已经在心里的概念,你设身处地想,你饿得什么都没有了,你要谈道德,这是人道的吗?这公平吗?谢谢。

蒋昌建:对方认为,教唆一个人追求温饱这就是最道德的。我们教唆一个贫寒的人去抢麦当劳,看样子是最道德的喽!

孙学军:但我们的这个同学可以在他饥寒的时候帮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他怎么去帮助呢?我们讲问题要讲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从结果考虑。如果他根本就达不到什么功效,他何必做这件事情呢?

季翔:我方从来不反对温饱时也能够谈道德。但是今天对方讲道德,就因为你十年前吃过一碗“莫莫咂咂”(注:马来西亚流行的一种食品)吗?(笑声、掌声)

吴俊仲:对方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为?请对方回答。

严嘉:超道德当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那么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诗大概就得改成: “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二者皆可抛”了。(长时间掌声)

孙学军:难道我们能不顾温饱而只谈道德吗?请回答这个问题。

蒋昌建:对方还没有论证如果温而不饱该怎么样?减肥小姐可谓是温而不饱,那这个减肥中心不是按照对方的逻辑要变成拳击场了吗?(掌声)吴俊仲:对方已承认超道德行为不是道德,对方所有的论证与道德论证都已证明是错误的。减肥中心那里是温饱的,对方理解错误。谢谢。(笑声)

姜丰:对方讲的无非是温饱也能谈道德。这一点我们什么时候反对过了?问题是对方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请对方举例说明,哪怕是一个,人类社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

孙学军:请对方不要搞错。我方在一开始就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指我们谈道德不能够脱离温饱,对方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批评吗?

蒋昌建:任何理论应用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比解一个一次方程都简单。请对方不要回避我们的问题,举出你们的实例来。

吴俊仲:我方的论点对方没有任何批驳,所以我方的定义已经成立了。(哄笑声)其次,对方的解释依然是在饥寒的情形你可以对他进行道德要求,这可以吗?请回答。

季翔:你的论点不是自己说成立就成立了,不然还要评判干什么?(全场大笑,掌声)吴俊仲:对方没有任何攻击,难道就可以不成立吗?没有攻击,我就失败了吗? 姜丰:就是因为对方可攻击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攻击不过来了啊。(笑声)(正方铃响)主席:(反方)请继续。

蒋昌建:对方把温饱等于生存的话,我们说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处于饥寒状态,那么按照对方的逻辑的话,人类社会早就不存在了,你我之间恐怕不是在这里辩论了,而是在哪个阴曹地府里展开了。

严嘉:本该修身养性的和尚尼姑们如果信奉的都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话,那恐怕是炼不成什么正果的。(笑,掌声)

季翔:世界上不是缺少道德,只是缺少发现道德的眼睛。莎士比亚早就告诫英国人:“如果丧失天良,即使用钢盔铁甲包装起来,也是赤身裸体的。”

姜丰:荀子早就说过:“争则乱,乱则穷,”所以我们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更要谈道德,否则不就是越走越穷,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温饱呢?

蒋昌建:对方认为贫困向温饱的追求过程当中,可以不谈道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所谓基本的理论,就是: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饱。(笑声)

严嘉: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不是“争则乱,乱则穷。”而是“争则乱,乱则饱”了。(笑声)

季翔:我方从来就不否认谈道德和温饱有关系,但关键是这个关系是什么,是谈了道德才能温饱呀。姜丰:对方辩友一直是“坐飞机扔炸弹——空对空”,讲来讲去,我问了那么多遍,他们也没有给我们举出一个实例来。

蒋昌建:对方辩友回答我方问题,向来不是“小巷里面抬竹杆—直来直去”,而是拐弯抹角。我想在座的 有一位神学的教师,他一定知道弘一法师在修炼的时候,可谓是不温不饱,(铃响)但他还不是“佛心常清静,无处染尘埃”吗?

主席:对不起,时间到。非常精彩的自由辩论。经过了这个刀来剑往,字字珠玑的自由辩论之后,我们请反方第四位代表蒋昌建同学总结陈词,时间是4分钟。(掌声)

蒋昌建:谢谢主席,谢谢各位。经过刚才一番的唇枪舌剑,我的肚子的确有些饿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问题谈清楚。(笑声、掌声)

下面我总结对方的几个基本错误。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李代桃僵”,对方用温饱过来代替温饱,用温饱等同于生存来构建他们的立论基础。这显然是错误的。对方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扬汤止沸”,认为一个贫寒的人只要教唆他追求温饱就可以了,从来不问用什么手段,我刚才已经说过,如果到麦当劳里面打砸抢的话,这难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温饱了吗?这显然又是荒谬的。对方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避实就虚”,对方始终告诉我们温饱能够给谈道德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没有说不温饱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谈道德。对方犯的第四个错误就是:“指鹿为马”,把谈道德与谈道德的效果混为一谈。对方今天的论点可谓是云山雾罩,让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相反,今天我们已经从逻辑、理论、事实上论证了,只要基于理性的人类存在就能够谈道德。下面我主要从价值层面论述我方的立场。

第一,谈道德是基于理性的人。只要人类存在着,就能够谈道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 贱不能移。”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人能够基于自身的理性而谈道德。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以温饱为基本前提而谈道德,恰恰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伟大和崇高。

第二,谈道德是基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选择。

人类如果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谈道德。否则必然导致人类历史生活的毁灭。群体统一的行动是社会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统一的行动是要以谈道德为前提。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谈道德,才能保证社会的相对的稳定和有序,才能赋予整体人类活动的价值内涵。这是谈道德被历史和经验证明了的社会意义。

第三,谈道德是基于人们摆脱贫困的热望。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仅要谈道德的理念,更要谈在现实社会当中的人类该何去何从。环顾当今的世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们成千上万,他们怎么办?不谈道德了吗?对方能够设想一下,在纷争四起的社会条件下,丧失人伦能够促成繁荣富强吗?相互残杀的鲜血能够浇灌出温饱的果实吗?显然不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越是贫困向人类发出强烈挑战的时候,就更要谈道德。(嘟)

第四,当人类迈向未来世纪的时候,更要基于人的理性来谈道德。当今的世界,环境、人口、饥饿、战争等等的问题都存在于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当中,他们不谈道德了吗?不谈的话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从罗尔斯到唐君毅,又有哪个伦理学家不告诉我们要呼唤人的道德感与责任感呢?我们、你们和他们难道还要让自己的心智像风、像雨,以对道德的沉默来拯救这个越发脆弱的星球吗?谈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堡的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谢谢各位!(长时间掌声)主席:谢谢蒋昌建同学的总结陈词。最后我们请正方第四位代表季麟扬同学总结陈词,时间也是4分钟。(掌声)

季麟扬:主席、各位评审教师、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想对方一再地提到在饥寒的时候也能谈道德。但是请注意在这个时候,您所谈的道德不能够帮人马上解除饥寒,您还能够谈这个道德吗?您现在肚子饿了,您还可以坐在这边继续谈,那是因为您已经吃过晚饭了。晚饭没吃也没关系,下餐还有得吃,这不叫饥寒哪!这您还是有温饱的。如果您已经三年五年长期处于饥寒之下,今天您哪有这个身份、地位和心情坐在这个台上跟我们大谈道德呢?无论道德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或者是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准则,今天我们要谈道德必须承认在人类生存的条件下谈才有意义,而人类求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温饱确实是人类为求个体的生存,为延续种族的生命而最基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看温饱的时候,必须了解温饱是一种连续的变量。也就是说,从三餐不济到丰衣足食之间,有许多层次的温饱。对方同学借助于简单的二分法,将天下人分为有温饱、没温饱;有道德、没道德。这么简单的分法怎么能把道德和温饱的关系讲清楚呢?所以我们建议,要检验道德和温饱的关系就必须了解道德与温饱是一个连续的变量。我们必须看他们相互之间变化的趋势以

及相对的关系。我方刚才已经充分论证了。我们社会要谈道德就是要使一项道德能够在社会上推行成功,道德不能实现光谈有什么用呢?您饥饿的时候很想谈道德,但是您做不到啊。那么这个时候,我方的论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第一,我们从逻辑关系看,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小娃娃刚生下来,他就想吃想要有温暖,但是人的道德是人类社会形成之后才产生的,而道德的目的呢,也是为了维持这个社会的和谐,所以如果人都不在了,那还怎么谈道德呢?所以谈道德就不能离开温饱这个前提。

第二,从施政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道德建设当然是重要的,也唯是因为我们要把道德建设建筑在坚固的磐石之上,所以我们主张道德的提倡必须与经济建设双管齐下才能相得益彰,否则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三餐不济,衣衫褴褛的人民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恐怕不切实际。

第三,对于饥寒的人,我们也认为他们应该也可以谈道德,但是我们扪心自问、将心比心,这个时候,我们能够谈的道德更应是能帮他们解除饥寒再进一步过上好日子的道德,从这个角度看,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嘟)

最后,让我们从整个人类需要繁荣发展的最高原则来看,少数人或许为了个人的理念可以鄙视甚至放弃温饱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整个社会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接受这样一种理念。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能够像现实颜回那样仁人志士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那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并不能够被视为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的道德。所以综合以上的论述,对方一直在强调少数人可以做到的道德,但是那并不是我们社会的道德,所以从我们社会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从施政的角度、无论是从逻辑关系、无论是从饥寒人所需要的道德,或者是从整个人类繁荣发展的趋势……(铃响)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季同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在面包和道德之间要怎么选择呢?让评判先生们去决定吧。(休息,评判团评决)

主席:在成绩揭晓之前,先让我们邀请评判团代表钟志邦博士给我们分析今晚的赛情,钟博士请。(掌声)

钟志邦:主席、正反两方的队员、各位观众:我现在是代表今晚的评判团在这里做一个非常简单的评论。我们今天晚上的辩题是,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个论题在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平衡的,因此论题本身并没有对任何一方特别有利、或者有弊。正方在开始的时候,第一位队员气势庞大,非常肯定,非常有把握的,好像连珠炮那样自问自答,一直以一些机要的问题要对方来回应(笑声),非常有效,非常有说服力,可惜这个气势,这种非常难得的辩论技巧并没有在整个辩论过程当中持续下去,而正方从开始到末了实际上并没有否定道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他们只不过是在重复地强调说我们不能离开温饱而空谈道德,这一点对反方来说并不容易回应,意思就是说正方一直在强调温饱和道德的关系是先后次序的问题,温饱是先决条件,先温饱而后谈道德才有意义。

正方也非常有力地反驳了反方一个论点,反方引证了历史不少的事件和人物说明历代以来有不少伟大的人格是在不温饱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是反方的很重要的论点,但正方在回答的时候说: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人,但是这些人,道德崇高的人,在不温饱的情况之下建立起人格的人,毕竟还是属于少数的,因此不能够变成普遍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方也许有一个弱点,就是在辩论当中没有很有效地重复地把这个温饱和生存分清楚,这使得反方有机可乘。

反方一开始的时候就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位队员说,历代以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这是否意味着这些不温饱社会的人就不谈道德了呢?当然历史的见证对他们有利,这一点使得正方不容易反驳。反方也在整个辩论过程当中没有否定温饱的重要性。他们只是强调——重复地强调: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那就是说人类在还没有达到温饱的情况之下还是可以谈道德的,并且必须继续谈下去。反方也举了不少例子,刚才已经说过了,历代以来的确有不少人是在很坏的情况之下——不温饱的情况之下——建立起非常崇高的道德人格的,并且反方第一位同学还引用雨果的话说:“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反方始终以道德为前提,认为只有道德才能够真正使社会安定,并且给予社会以内容,因为这样最终才能保证人的温饱。反方也非常有力地引用了古代的罗马帝国以及现代的日本的例子说明了人在温饱了以后是可以走向道德沦丧的道路的。在辩论技巧这方面,风度和幽默感这些方面,我们发现有好几位队员都有相当突出的表现,引经据典、上下古今、妙语如珠、出口成章,(笑声)使得我们真是招架都来不及。在整队的组织、合作和配合这方面,我们很明显地看出反方的确比较强。

最后有关今晚在这八位队员当中有比较突出表现的,我们一致认为反方的第四位蒋昌建同学以及反方的第三位严嘉同学有很好的表现。(长时间掌声)正方呢,我们认为,刚才也提到了,第一位汤之敏同学,他开场的表现非常突出,如果他以及其他三位队友都能够这样持续下去,今晚的情况可能不大相同。(笑声、掌声)总的来说,我们评判团认为今晚上辩论的水平很高,我感觉到非常欣慰。现在我就把评决的宣告交给主席。主席:谢谢钟博士。(掌声)现在宣布今天晚上的成绩。评判团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一致同意:反方复旦大学获胜!(长时间热烈掌声)

1995决赛-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正方:中国南京大学-知难行易 反方:韩国辅仁大学-知易行难

主席:欢迎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新加坡电视机构共同主办的95国际大专辩论会。今天将要进行的是人们期待已久的大决赛,也可谓本届辩论会的高潮。

在过去的6天当中,8支辩论队伍分别进行了四场初赛和两场半决赛,各队都有出色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

从表面上来看,辩论赛仿佛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然而它所引发出来的知识与智慧,特别是辩手们表现出来的个性的风采和整体的青春魅力,我认为都超越了辩论本身。当然,既然是辩论,就总有胜负之分,所以今天坐在场上的两支队伍都是“过关斩将,志在必得”。双方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这中间有一个很有趣的巧合,从我这个角度来说,正好是男左女右,一边是“长袖善舞,巾帼不让须眉”,另一边也是“好奇勃发,好男要跟女斗”。过去我们都说“龙虎斗”、“龙虎斗”,看来今天要改成“龙凤相争”了。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今天的辩论双方。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南京大学队。她们的4位辩手分别是:一辩钟婳婳同学,社会学系三年级;二辩邬建敏同学法律系四年级;三辩韩璐同学,经济系二年级;四辩杨蔚同学,中文系一年级研究生(掌声)。那么坐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辅仁大学队。如果您看过过去几场比赛,对这几位辩手您可能也相当熟悉了。他们是:一辩顾振豪同学,法律系法学组三年级;二辩林立书同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三年级;三辩刘伯彦同学,大众传播系新闻学三年级;四辩林正疆同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三年级。(掌声)

我们今天的评判团由海内外的知名李者组成,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5位成员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江平教授(掌声)。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教授(掌声)。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教授(掌声)。那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主任孙康宜教授(掌声)。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掌声)

各位观众,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的诸位贤哲们都为此发出过深深的感叹,也留下许多著名的论断。在现实生活当中,知与行究竟孰难孰易,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希望今天的8位辩手在这个问题上也会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述。作为正方的南京大学队的辩论立场是:“知难行易”。而作为反方的辅仁大学队的辩论立场是:“知易行难。”双方的立场由抽签而定。

首先我们欢迎正方一辩钟婳婳发言,时间3分钟。

正方: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嘉宾,来自宝岛的对方辩友,大家好!洪荒久远的50万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过去,他们学会了钻木取火。火的运用是跨时代的大发现。然而直到一百多年前,科学家才揭开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规律,从而科学地说明了钻木取火的真正奥秘。这就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我方立场:知难行易。所谓“行”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的过程,包括对“知”的运用;所谓“知”是指对“行”的认识,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 13 的问题。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所谓“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知难行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我方主张知难行易,理由如下:首先,认识发生学告诉我们,行先知后,知难行易。人一生下来便会行,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要成为像对方辩友那样才学渊博的翩翩君子,寒窗十年苦,谈何容易。个人求知无穷尽,人类探索亦无止境。“钻之弥深,仰之弥坚。”①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晚年还坚持学习《易传》,纬编三绝。可见求知难哪!其次,辩证法告诉我们知行密切相关。人类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知是关键。无知之行只是简单重复。有了知,才有了自觉行为;有了知,才有了开拓引进。知作为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行路明灯,是行动指南;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有成就。知,只有长期艰苦探索才会小有所成,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再次,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行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语说得好:“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总而言之,知行相比,知难行易。谢谢各位!(掌声)

主席:好,各位观众,现在我们来看看反方是如何破题立论的。、请反方一辩顾振豪同学发言,时间3分钟。请!

反方: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题目把知、行两个东西分开来,就是要我们讨论其中的难易程度。如果把纯粹的认知与行动弄得混淆不清,那么难易从何产生?对方辩友所犯的第一个矛盾就是把知包含在行的过程。这是还要讨论行的必要吗?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知行的配合,但不同的时代则需要知行学说。大体而言,知只有两种,一方面是道德伦理的良知,一方面是科学经验的所谓知识。接下来让我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知”和“行”之间的关系.第一,环顾当今社会,教育、科技日渐普及,但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却是日益堕落。所谓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社会不安的秩序才是我们所应当面临的问题。这时我们不禁怀疑,真的是知难行易吗?难道是知识教育文化不够?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具体的落实与实践方面吗?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的仁义礼智?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一般的公民道德吗?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下下。”①孟子不也说。„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②吗?王阳明先生更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用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呢?难在“行”啊!难在具体的实践方面。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环境种种的限制以及变数,所以说行难更甚于知难啊!从第二个方面——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证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掌握住这样的概念。爱因斯但发明相对论后,人们却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艰辛过程才能创造出原子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通病是什么?一般的通病就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方才要在这里解析什么是知难行易。什么是知易行难。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所以知不单只是知,行也不单知行知行必须相互配合。所以明白了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希望能够药到病除!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顾振豪同学!现在我们请正方二辩邬健敏同学进一步阐述正方观点,时间也是3分种。

正方: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显然,他们把今天的“知行关系”偷换成了“言行关系“,嘴上说一说就代表你心里真的知道吗?鹦鹉经过训练还能说人话呢,但是我们能够说这些鹦鹉像对方辩友一样学识渊博吗?显然不能啊!(掌声)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开拓新领域,已成为世界潮流。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更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今天,人们对电灯已熟视无睹,可当年爱迪生历经磨难,痴心不改,试过1600多种材料,做了: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页笔记。可见知有多难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游列国,潜心于革命之学,险些命丧于伦敦,终于积心血而成《建国方略》。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大家说知很容易吗?叔本华说得好: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入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飘泊啊!第二,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求知不止包括一般原理,更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传说远古时鲧盲目采用水来土掩的方法,结果反而使洪水泛滥成灾,而禹以父为鉴,摸索出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第三,认识规律比按规律办事更难。认识规律是一个积沙捡金的过程。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不懈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一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海市蜃楼。综上所述,知是一个艰难曲折过程,他需要“天将降大任与斯人”的责任感,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一次我方认为知难行易!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邬建敏同学的发言!现在我们来看看反方二辩邻里属同学是如何反驳正方观点的。时间也是3分钟。

反方:大家好!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命题呢?对方辩要知是告诉了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啊!对方辩友,在这样的命题下,我们看看今天的立论点该站在哪里?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所有的知识、所有知道的事情都是假的,除非你一一的去实现。举个例子吧。今天我们知道丢垃圾是不道德的,我也知道不丢垃圾是道德的。那么当我在丢垃圾的时候,你能告诉我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忘记道德喽,我不知道道德了?等到丢完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的说:我的道德又重新出现了。换句话说,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什么?对方辩友在这样的架构下,只是告诉了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到底什么是知?什么是未知?不要忘记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方辩友不要混淆了。好的,再让我们从三个方面告诉大家,知虽然可能是很难的,但是行是更难的。首先,在天时方面来讲,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趁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道,终将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我们再来看看地理环境的限制。凭借今日建筑方面的发达科技我们就可轻易知道建筑长江三峡大坝要用什么办法,要用什么材料,但是从动工到完成也必须花上15年的光景。这工程浩大艰辛,全然都是环境所致的。再者,知易行难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逻辑。人人都知道男性女性要互相的关怀,男性要平等的对待女性,但是经过20年漫长的妇女运动,妇女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善,所以我们才要在北京举行妇女大会继续努力呀!(掌声)再者,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现今社会的个体不论是环保、女权、民主、法制、教育、和平、文化、道德都体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而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真正含义,才能使人人去了解,去透悟。坐而言不起于行是国 人的通病。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使人人勇于立行,耻于空谈,才能发挥真正中国传统愚公移山的力行精神!我的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林立书同学!现在我们请正方三辩韩璐同学发言,时间也是3分钟。请。

正方:大家好!对方一辩给我们谈到道德伦理,又说嘴上一套做又一套,请问这是真正的知道道德吗?请对方辩友给我们解释,什么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呢?对方辩友又说,有些人不是不知道,而是说不愿意去做,那么,这是不是要给小偷找借口呢?因为小偷说“我真的不是不知道偷东西不好,可是我就是忍不住要伸出第三只手”啊!对方二辩又说到了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那么既然对方辨友认为知易行难,我们想要请教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打开男性封闭的心灵?怎样才能让男性成为一个开放的人呢?好,我方认为知难行易。翻开历史史册,人类求知探索的伟业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生命诚可贵”,但是李林塔尔为了科学却献出了生命。“爱情价更高“,但是诺贝尔为了事业却终生孤独。李时珍遍尝百草才获得“回春之术”,司马迁励精图治终成《一家之言》。对方辩友你一定也还知道,大热问呕心沥血几十年才孕育了《进化论》,布鲁诺用生命凝成真理,“魂归去来兮。”“艰难困苦,玉汝予成。”古往今来,就是这用热血和生命叩响知识之门的求知者铸成了人类文明的脊梁。正视现实人生,行正如辩友所说的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对已知的深刻认识告诉我们,知比行更难。“求知之路漫漫兮,人类上下而求索。”和平难,难就难在尚未达成各国的共识;反腐败也难,难就难在还不知道制止腐败的办法;治艾滋病更难,难就难在医学知识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而有知,行就会化难而易。博大精深的知识、入木三分的思想的确来之不易,可是换来的却是行动中的大刀阔斧,工作上的从容自如。越洋电话让“天涯若比邻”,电波送衷情;信用卡让我们“一卡在手,走遍天下”。

(略)

正方:这求知的过程当然也是知了。我们说知就是求知、得知嘛!行才是行动之义。对方同学说知很容易,那么请您告诉扎伊尔的人民如何去防治那个可怕的埃博拉病毒,那可是比艾滋病还要可怕啊!

反方:对方辩友说得好。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把知的过程也界定成知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今天基本上知是无所不在。然而不是!今天,我去求知是一个行为,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有任何困难的话,那就是——求知的行为难,而不是知识本身难哪,对方辩友!(掌声)

正方:我们讲知行相比,当然(是)就知、行两个过程相比喽,对方同学把知压缩成一个结果,而把行扩展为一个过程。那么一个结果一个过程如何比较难易呢?(掌声)

反方:如果按照对方所说的知难行易,原则出现后那接下来的步骤应该是很简单的。那么,两千年前柏拉图告诉我们一个“理想国”的境界到今天为什么还没有出现?

正方:对方辩友,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达到理想国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还是知之不深呀!对方辩友刚刚又说,知识很容易学,那么我们又请问对方辩友了,这世上有没有外星人呢?我们怎么样和外星人做交流去做朋友呢?

反方:对方说(实现)“理想国”是没有方法,那马克思早就说过建设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行步骤,为什么仍然需要毛泽东、邓小平先生的致力改革?中国为什么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行”难道不比 “知”还要难吗?(掌声)

正方:对方辩友,难道您没有看到吗?在我们提出改革的正确策略和方法后,中国17年的改革可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哇!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喝了那么多参汤补药,也治不好她的肺病,可是今天痨病能治,绝症不绝,请问这不是知的功劳,难道还是“行”的功劳吗?(掌声)

反方:对方辩友不要跳出讨论的论题之外。今天知是一种静态的认同和理解。任何一个具有中学程度以上的都知道爱因斯坦的伟大公式——“物体所散发的能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也都知道原子弹是根据这公式制造出来的。那么想请问在座的各位,你没有看过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生做出原子弹嘛。(掌声)

正方:对方同学记不记得这句名言呢?法国的蒙田说:“背得烂熟还不等于掌握知识。”对方同学说死记硬背就等于完全掌握知识了吗?(掌声)

反方:那么换句话说,对方辩友,今天如果有一个专治胃溃疡的医生,而他自己又得了胃溃疡,难道你要说他不懂如何去治疗?不懂如何去保养吗?

正方:这个医生就要去找一个更能精通治疗胃溃疡的医生来治疗他的病啊!对方同学刚才说来说去无非是说,学习也不是求知,苦读也不是求知,只有那一张文凭的结果才是知了,那我们干嘛还从小学读起,干脆直接读大四拿文凭好了。(掌声)

反方:对方辩友,我们都知道人都会犯错,按照您的说法,只要犯错就是不知,那么我们有两个问题请您正面回答。第一,如果只要会犯错就是不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上有谁知道道理?第二,如果按照您所说,一直保持正确的观念才是知的话,那么真知,您的知,要在哪一个世纪——是不是人类灭亡的时候才会出现?(掌声)

正方:对方同学说的好。宋朝的陆九渊就说过:“真知非则必能去,真知过则必能改。”如果他真知道道理的话,怎么不改正错误呢?

反方:那么也就是说,在对方辩友的架构之下真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可能要等到地球灭亡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该改成“吾爱吾师,吾更爱不知”啊!(掌声)

正方:我们说知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对方辩友,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积累一下真知,怎么会说真知要到地球灭亡的时候才有呢?那么说你们四位辩友坐在这儿都是“无知”的人吗?(掌声)

反方:对方辩友说得好。对方辩友你也承认了真知是经由行动的不断检验而发生的,那么难的应当是行动的过程,困难重重,当行动的过程克服了困难之后,真知就自然产生了,这也就是今天的“格物致知”①的真义呀,对方辩友!(掌声)

正方:对方辩友说知行中来,所以知易行难。那么我们知道,人也是由猿猴进化来的,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是不是说做猴子是苦不堪言,难上加难,而做人倒是“轻轻松松过一生”啊!

反方:对方辩友,请你不要套用王阳明先生所谓的知行合一那个知的定义了。对方辩友是不是告诉我们说,木炭必须经过压缩的过程、压力的过程才会变成钻石,那么其实木炭就是钻石,对方辩友可以这样 解释吗?

正方:对方辩友搞错了,把知行合一的恰恰是对方辩友。我们一再说求知的过程就是知,我们的行就是运用实践这个知,怎么能说我们是知行合一呢?

反方: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告诉我们说不断检验出错误的时候,得出来才知,按照对方辩友这样的逻辑的话,那么我不断知行,知行,难道这不叫“知行合一”吗?!

正方:难道这一个人在不断地由知然后再指导行,然后再由行再得出知,这就是说,知行都是“知说是行,行就是知”吗?那么对方辩友,你们今天坐在这儿到底是来知呢,还是在行呢?你们是知行一体吗?

反方:对方辩友,这也就是所谓的“致良知”嘛!你所说今天要用一切的努力去把知发现出来,这一切的努力就是行为。今天行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探索真理,一种是实践真理。您怎么能够说实践真理才是行,探索真理就不是行呢?对方辩友请正面回答。(掌声)

正方:我们说探求真理当然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了。我要请问对方辩有的是,你们说行难,你们想不想把行难变成行易呢?

反方:对方辩友,今天我们辩论的是一种理论的现象,一种真理的所在。(我们在这里讨论)“行难”跟我们要不要去勉励人们去做是两回事。今天就算辩得出行难,我们还可去勉励人做,怕就怕今天您主张知难,是不是在告诉人们说难的东西你先不要去管呢。

正方:不是说不要去管,而是要化行难为行易。怎么办?就要去解决知的问题呀!对方辩友,辅仁大学社会学系王书礼副教授也说,近年来台湾地区,犯罪问题严重,而要寻找到有效的策略则是难上加难。请问对方辩友,您是不是也深有同感呢?(掌声)

反方:所以大家都知道不应该有犯罪,不应该有暴力,不应该有坏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层出不断,难道这不是他不去做吗……(哨声终了提示)

正方:对方辩友说得好,正是因为对方辩友知道不应该去犯罪,知道不应该去犯错,所以我们看到四位同学是翩翩君子啊!

主席:请正方继续发言。

正方:对方辩友说,现在向好人学习都很难,要谈道德也很难,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进行道德反思,知其所以然,请问是不是更难呢?

正方:“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孔子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孔子又说:“学而不厌,诲而不倦。”请问对方向学,这是知易吗?

正方:对方同学刚刚举了很多(关于)辛苦的例子,但是辛苦流汗就是艰难吗?对方同学是认为在操场跑两圈难呢……(哨声终了提示)

主席:对不起!时间到。(掌声)好,各位观众,刚才这段自由辩论可谓非常的精彩,而各方的第四位辩手所将要作的总结性陈述,往往更是举足轻重。我们先从反方四辩林正疆同学开始,时间4分钟。请。

反方:大家好!中国人真是了不起!怎么说?因为中国人能用一个字象征很多种含义。怎么说呢?今天对方辩友所说的“知”,实际上是一种知跟行结合出来的产物。今天所谓的真知是要经过不断地行动做出来 的“知”,那个中间“行的过程”,指的是“知的过程”,那不是“行”。然而,各位,让我们来想想看,究竟为什么我们要讨论这样的题目,讨论这样的题目的真谛应该是让大家站在同样一个立足点来比较纯粹的认知跟实际的行动两个哪一个比较难。对方辩友却想要用颠倒的方式告诉我们说,追求真理的过程叫做“知的过程”,不叫做“行的过程。”然而,请问各位,爱迪生发明电灯用了好几种金属的过程,难道不是一种行的实践吗?他目的是为了印证他的理论,不是吗?我们想告诉对方辩友,任何理论存在的目的都在于它要能够解释世界。然而,我方一开始所强调的道德良知的知确实是知易行难哪!今天,难道大家能够说去杀人的人那一瞬间他不知道他是不应该杀人吗?不,他知道。只是那一瞬间,他被他的欲望以及冲动给冲昏头了,他忘了不能去杀人。而对方辩友的说法是:“只要你在犯错误,你就不知道喽!只要你做错了,你就不是真知喽!那我们就不晓得了,一个人如果要获得真知恐怕真的是所谓盖棺论定,到他死的那一刹那去检验他的过去历史,哪一件事情是他从来没做过的,他才是真知。这样,是公平的吗?(掌声)再者,我们就科学知识上的知来讨论,到底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在座各位,谁不知道圆形是什么形状,然而现在给你一支笔,你能够用手画出正圆形吗?(掌声)这就是标准的“知易行难”哪!即便给你的是圆规,也会因为颜料的深浅、线条的粗细不同而画不出科学上的正圆形。这难道不是“知难行易”①的最佳写照吗?诚如我们在刚才的辩论过程中所告诉大家的,如果对方辩友以有没有犯错误来对知不知作为概念的话,那么,今天抽烟的认识不是到死的那一刹那,他真的流下了最后一滴眼泪的时候,对方辩友才要说“他真的知到了”。(掌声)然而,当他拿到烟盒的时候,看到“吸烟有害健康”的时候,它其实不知道,他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合乎在座各位的经验法则吗?我们希望告诉大家的是,孔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天我们把纯粹心灵上的体验与认知上跟实际上的行动上的难易比较出来后证实了知易行难的命题。然后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正因为行比较难,所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大家一起来实践。如果向对方辩友所说的行易的概念的话,大家其实不必去探讨行的法门,大家只要去蛮干就好了,因为行是那么容易嘛!道理之间应当如何小心谨慎不用去管它了嘛!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第一,对方辩友在知跟行之间没有办法准确的划分。对方辩友还想要告诉大家追求知的过程,那是“知”,那不是“行动”,纵使你拼命去做,那是“知”,那不叫“行动”。第二,用知易行难的方法较能够解释世界,用知难行易的方法就能够给人类较多启示。因此我们要告诉大家,这样的观念出现是理所当然且势在必行的。谢谢在座各位!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林正疆同学!现在我们请正方四辩杨蔚同学为正方作总结性陈述,时间也是4分钟。请。

正方: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嘉宾,大家好!刚才我们和对方辩友在知与行孰难孰易的哲学命题中探讨了这么久,求知的过程实在是艰难啊!对方辩友雄辩的口才诚恳的风度确实非常感人,但细细想来,这似乎并没有遮盖住他们立论上的某些偏误。

第一,对方同学知行不分,把知的功劳都记在行的帐簿上。知行比较应该两个过程的比较,而对方同学把知看作一个静止的结果,把行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请问这二者如何可比呢?第二,概念不清。对方一味说知有两种,一个是“科学之知”,一个是“道德之知”,可对方同学说来说去,都是大谈道德,我们今天就不要科学了吗?道德之知是什么,对方说是良知,那么对方说的良知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吗?人们轻而易举的就能知道了吗?第三,偷换辩题。对方同学举了大量事例都在论证言行关系。但我们今天讨论的 是知行关系,言绝不等于知啊!下面我进一步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行先知后。能行未必能知,能知却必定能行,所以知难行易。第二,行动中可能会遇到些障碍,这归根到底是因为知之不足,或者知之甚少,要化阻力为动力,人要依靠智慧的指引,所以知难行易。第三,个人探索求知易历尽艰难,而要众人达成共识则难上加难。我们和对方辩友刚才辩论得如此辛苦,不就是因为我大家不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吗?但是只要众人知了,便能众心齐;众心齐了,便能泰山移。所以还是知难行易。今天,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地平线上,聆听21世纪文明的涛声,我们思考的绝不仅仅是知与行难易问题,而是人类如何继往开来的命运决择。回首往事,“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古训,令我中华步履沉重。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目光只停留在人伦道德的狭小天地,只相信天经地义,天命难违,而科学则被斥责为奇技淫巧。知易行难的传统观念使人轻知怯行;而轻知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难怪中山先生激愤他说:“中国近代积弱不振,实为此说之误也。”立足现代,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人已经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知难行易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当今中国,科技兴国、发展教育已是基本国策;环顾宇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是蔚然成风。“知识就是力量。”新的科技革命的号角已经奏响,只有知难而上,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展望未来,人类仍须孜孜不倦地求知,我们的未知领域还很多。如何永保和平,让那口衔橄榄枝的白鸽自由飞翔,我们尚无良策;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还知之不足;如何从根本上抑制人性的贪婪与自私,让真善美的甘露遍洒心田。我们仍在探求。求知是艰难的伟业,求知更是永恒的挑战。让我们记住阿基米德的名言吧:“给我扛杆和支点,我将撑起地球!”谢谢各位!

1997决赛-真理越辩越明 / 不会越辩越明

正方:首都师范大学 真理越辩越明 反方:马来亚大学 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主席:今天进入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辩论精英,他们在过去的7天里,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激烈辩论,终于过关斩将取得了决赛权。相信在今天下午,他们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让大家享受一场语言的享宴。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对方辩友,大家好。为政论政,在商言商,辩论会自然要涉及到辩。今天我方的立场是真理越辩越明,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谓辩则是以一定的逻辑基础为规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与不同的观点交流、交锋,而明即清楚明晰。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说真理在与其他思想的论辩中更加清晰明白。人类的历史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传播真理,进而摆脱蒙昧、无知、愚笨的历史。我们热爱真理,敬仰真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然而,认识真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辩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人们为了寻求真理,要同无知辩,同偏见辩,向未知挑战,与荒谬斗争,同强权抗衡。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人们在长期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正是认识到了真理越辩越明的道理。当然,我们不否认实践在探索真理和检验真理中的巨大作用。它是必要条件,而我们认为辩是使 20 真理明的充分条件。

第一,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辩可以使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含混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大千世界万物运行,无数规律隐藏在表象的背后,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检验。然而,人们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正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是,人们用辩来辨明真假,用辩来裁决真理和谬误。在辩的过程中,真理逐渐由萌芽走向成熟。

第二,在真理的传播过程中,辩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掌握。真知灼见产生之时,习惯与偏见就早已站在它的面前,它们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真理最初只被少数人掌握。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古罗马的李维所言:“真理之火有时会变得暗淡,但它永远不会熄灭。”真理与谬误的争辩终将以真理的胜利而告终,而真理之光必将照亮整个人类。谢谢大家。(掌声)主席:谢谢崔同学,下面我们请反方的第一位代表萧俊仁同学表明立场,他的时间也是3分钟。

反方一辩:大家中午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人说:“我是为真理而战。”德国人也说:“我是为真理而战。”就连法国人也说:“我是为了真理呀!”大家都各言其说。结果我们发现真理是什么?真理是躺在地上千千万万的尸体呀!培根说:“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那是人最崇高的美德。”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又可分为主观与客观真理,我觉得今天的主席非常英俊,这是主观真理。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只是客观真理。辩只是一种行为,不是规律,它建基在两个或更多的对立观点之上。对方辩友犯的最令我们遗憾的错误就是将辩等同于一定是善的,讲道理、说真话就是辩,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辩是这样子的吗?(掌声)显然不对呀。而我方今天要说的口舌之战,笔墨之战就是辩的表现了。而越辩越明则是指将真理从局部到整体、从相对到绝对的整个不断升华过程。

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一、真正使真理明朗化的要靠经验累积,实践领悟。而辩则是独立于人类寻找真理的整个过程之外。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场合,让共都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思想可以发表出来。但是,辩本身是不具备生产性的。辩所带出的思想并不能实现何者更接近真理,因为们能说获胜的一方更接近真理吗?不。真正是真理更明的要考验就要靠实践。

二、辩这一行为由于有了人的介入,使得行为有了种种的局限,从人性的不完美到权利的介入,从表达的缺陷道语言的局限,都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真正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如果越多的辩论想来是离真理越来越远吧!三、一些真理根本不会越辩越明,许多哲学命题与主观真理无论怎么辩也辩不明,知难行难何者更易?可否统一。请问被辩明了吗?一个圆形不会因为我们的辩论而变成正方形,一加一等于二也不是辩论而来的。像这种不辩自明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便本身并不能将真理的不明之处明朗化,感性之处理性化,主观之处客观化。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萧同学。下面我们请正方的另一位代表王雁宏同学发言。她的发言时间也是三分钟。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对我们说,一加一等于二是不辩自明的,那么请问,在歌德巴赫猜想中,一加一等于二这个例子都辩了好几十年,能说他们没有在辩吗?第二,对方说我们的辩是不 以事实为基础,可是我方硕果,我方的辩就是要以事实为基础。如果对方把狡辩,诡辩都叫辩,那么请问,海马难道也是马,蜗牛也是牛,青春痘也是痘吗?(笑声,掌声)下面我将从理论的层面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观点。我们说真理之所以越辩越明,这主要是由真理的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客观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构成`,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而人民认识能了经受着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又手着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影响。所以在认识真理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是必不可少的。而辩则是使真理澄清的充分条件。

第一,辩是使人民认识真理的动力之一。因为辩好似一种思想的交锋,在这种交锋的过程中,它所产生种种问题往往能够激发人民去进一步的思考以求获得真理。太使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是或谈言微中也可以解分。其实历史上的很多发现都是开始与对以往成就的怀疑与争论,例如波粒;二相性的理论不就是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争论中创立的吗!

第二,辩是使真理发展的动力之一。任何客观科学真理的存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说《文心雕龙》中曾经告诉我们:论如息息贵能破理。这种辩论就给人们集思广益提供了一个充分的条件,特别是在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原由知识的疑难和缺陷,从而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问题,更加深入的去探讨问题。使原由的认识逐渐地正确、精深与完善。

第三,辩是检验真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说检验认识,它其实也是探索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衡量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西方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大师波普尔就提出了猜想反驳的科学观,可见辩是排除错误确认真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辩是使真理常新的有力保障,任何真理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一旦条件发生变了化,那么真理也将随之而改变。如果人们不继续去探索真理,那么真理最终也会变成一堆死的教条。而辩则是防止真理僵化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4点,我们不难看出,辩在真理明的过程中其实是起了+分重要的工作啊!所以我方认为真理越辩越明。大家。(掌声)主席:谢谢王同学的发言。下面我们请反方的另一位代表林猷荃同学发言,时间是三分钟。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各位好。先指出对方的几个错误:

第一,对方主辩告诉我们把所有的思维活动等同于辩论,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我们今天在打麻将的时候也有思维活动,那对方同学在打麻将的时候是四角辩呀还是三角辩呀!

第二,对方一辩友告诉我们,辩论是寻求真理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这个逻辑概念就是有之必然,也就是说我方只要提出一个反例就能把对方打倒了。那我问对方辩友,对白马黑马的辩论辩出真理了吗?如果辩不出真理的话,那对方的充分条件又如何成立呢?

第三,对方说一加一是不能够辩出真理的。然而,对方又如何从一加一辩出三来呢?始终不能啊!一加一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呀!

第四,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狡辩不算是辩,但是请问对方辩友,复制羊不是羊吗?试管婴儿不是(婴)儿吗?(掌声)辩论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是无法与现实生活相隔离的。今天对方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立论建立在一个假想的理想世界之中。然而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在现实世界之中,有权利的介入,有人性的不 完满,以及有情绪的障碍。则里能够越辩越明吗?美国国会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辩论,通过一个又一个支持以色列的议案,对方说真理越辩越明,岂不是要告诉我们以色列人欺压巴勒斯坦的暴行也是真理吗?我方4位辩手从不认为IQ比RQ价更高,我方四位辩手也不认为先天遗传比后天环境更重要。然而,今天我方之所以能够站在这里辩论不就引证了真理始终不会越辩越明吗?(笑声,掌声)辩论必然是要运用语言的,而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有局限的,老子就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我们在辩论电影明星巩俐还是张曼玉更有气质的问题时,有人说气质就是明眸皓齿,又有人说气质就是谈吐大方。像气质这种概念模糊的字眼在辩论上可谓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辩论又如何通过语言越辩越明呢?谢谢。(掌声)主席:谢谢林同学的发言,下面我们请正方的第三位代表王慰卿同学继续阐明正方立场,时间是三分钟。

正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辩就是不讲道理,不说真话。那么我请问如果大家都不讲道,都不说真话,那还叫辩吗?正是因为有人说真话,有人说假话才要辩,才能辩出真理。对方辩友刚才说我方是认为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叫辩,可是你听清楚我方的话,在不同的思想进行交锋才叫辩。如果打麻将大家都是一个思想,那叫辩吗?(掌声)对方刚才又说鸦片战争中辩论出的结果就是真理,对方是在告诉我们强权就是真理吗?如果不要辩的话,那么当年一纸命令就能侵略中国,这难道也叫真理吗?(掌声)下面我将从事实层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

社会的发展需要真理,真理的发展需要辩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对真理的争辩。在科技史上不断的辩论使科学的真理越来越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刚一出版大主教温博胡就组织辩论大会,企图扼杀进化论思想,但结果呢,进化论反而在辩论中得到了传播和普及。正如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所说:“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想攻击它,你的攻击就越加充实和证明了它。”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为了探索定比定率同贝索勒进行了9年的争辩,在这期间贝索勒向普鲁斯特提出了种种质疑,迫使他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定比定率。当人们为普鲁斯特庆功时,他执意要将一半的功劳归于贝索勒,因为他知道,这是贝索勒的质疑和这9年的争辩才使他获得了成功。在思想史上人执着的争辩也使思想放出了璀璨的光芒。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形成了各自的学说,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轴心时代,为中国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魏晋时期的名士会众倾谈,在辩论风云中唤醒了人们的解放,文的自觉。在近代中国的风风雨雨中,从洋务运动的字强振兴,到为新运动的变法图存,从辛亥革命的驱除鞑虏,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又有哪一次进步不是伴随着同守旧思想的激烈论辩呢?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也与辩论密不可分。学子求学离不开对知识理念的论辩,先生治学离不开对学术思想的论辩,国家的治国方率大政方针更是离不开严谨周密的论辩。中国著名的三峡工程,就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激烈论辩,最后终于拿出了一套科学稳妥的方案,使这项跨世纪的工程真正造福于亿万人民。综上所述,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真理越辩越明。谢谢各位。(掌声)主席:谢谢王同学,下面我们请反方的第三位代表周添建同学继续说明反方立场,时间是三分钟。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人不是生而知之,这点我方承认。但,我们知道孔子告诉我们要学而知之,可没告诉我们要辩而知之呀!对方辩有告诉我们强权的介入,对呀。正是因为强调强权的 介入,才使真理不会越辩越明,这点不是正是论证了我方立场吗?对方辩有提到三峡工程,我到请问对方辩友,三峡工程到底事辩出来的,还是建出来的呀!(掌声)对港辩友告诉我们推翻前任理论也叫辩,那我就奇怪了,爱因斯坦推翻牛顿理论,对方辩友是否要告诉我们爱因斯坦和牛顿也在辩论吗?(掌声)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百家争鸣的历史,对呀,百家争鸣不是大家各说各的话吗?到最后谁是真理呢?到底性山还是性恶,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呀?到今天还没有定论呢!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已从无数的事实获得一一证实。

第一,千百年来许多的哲学命题经历了无数智慧超群的先哲们的唇枪舌剑,到今天仍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千多年前,盂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已为我们开设了一个激烈的辩论舞台。4年前,台大和复旦代表还在这舞台之上为这一千古难题而争论不休呀!再看看庄子和惠师为了鱼是否快乐进行了一场古人津津乐道的辩论,可是有了这场辩论之后,对方辩友能告诉我鱼是快乐的吗?

第二,心灵层次真理要靠觉悟。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最后悟出人生的真谛。这是辩论所造的吗?如果佛陀热衷于辩论,想必他也没有多少时间去明心戒性去追求真理了。

第三,真理的检验要靠实践。邓小平先生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好猫还是坏猫不是由辩论决定的,再不会捉老鼠的猫在辩论中把它称赞得天花乱坠它仍然不是好猫啊!(掌声)第四,主观真理不会越辩越明。一朵花是否漂亮,一种食物是否美味,天龙八部与神雕侠侣何者更为精彩,可是见仁见智啊!多几辩论或许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意见,但你能告诉我这会辩出真理吗?谢谢。(掌声)主席:谢谢周同学,经过:正反两方前3位代表的陈词之后,接下来又是他们施展辩才的时刻了。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让我提醒双方代表,你们各队有4分钟的发言时间,那么正方须先发言。一方发言之后,另外一方要马上发言,否则时间照计。好,现在我宣布自由辩论正式开始。

正方四辩:请问在定比定率的发现过程中难道不是真理越辩越明吗?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那么推崇辩,那么就请你们以辩来论证地球是以3.5度来绕着太阳转的。正方一辩:对方辩友,看来你是无法解释我方提出的这段科技史上的佳话,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如何解释波普尔的猜想反驳定理呢?

反方二辩:对方告诉我们辩论是一种充分条件,对方是不是告诉我们辩论必然带来真理呢?那么请对方以辩来论证地球是以23.5度环绕着太阳运行的。(掌声)正方三辩:对方今天错误地理解了我们今大的辩题,我们说充分条件是说既有真理又有辩存在的情况下,真理越辩越明,对方根本排除辩的存在。请问这又如何论证你方的观点的呢?我在一次问对方辩友,在《诸子舆论大全》中说道,朱熹和他的学生往复诘难。其越辩越祥,其艺越精,请问这难道不是越辩越明吗?

反方三辩:如何必须有其他的条件配合,那么辩论如何还是追求真理的充分条件呢?再请问对方辩友,遗传之父曼德尔他是通过豆苗的实验还是豆苗进行辩论来找到遗传的定律呢?(掌声)正方二辩:我不得不提醒对方注意,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辩能不能真理明的问题。可是对方举出了各种实例都没有辩的参与其间,根本就没有辩,如何论证你方观点呢?(掌声)反方四辩:谢谢对方辩友,终于退出了一步,我们知道许多的真理根本不用靠辩,就好像曼德尔找出遗传的真谛是没有经过辩这个过程的啊!

正方四辩:既然对方辩友都不承认有辩,那我们今天的命题你们又怎么论证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反方二辩:谢谢对方辩友终于承认了辩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因为在许多条件之下辩是不需要存在的。再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星球之间的距离轨道之间的引力是如何通过辩来论证的呢?(掌声)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并没有回答我方刚提出的问题,我想请问,难道所有的真理都不要辩了吗?我们今天打个比方,我方认为人越长越胖,对方说人不会越长越胖,今天你根本说没有人,根本就不会长,那又如何论证今天的命题呢?(掌声)反方一辩:对方辩友一再逃避我方的问题,那么如何把真理给辩明呢刚才对方辩友还提出维新论法,维新论法是一种规律,它不是一种辩的方法,请你不要混淆了。既然辩友的所谓辩不能在科学方面辩出来,那就请问对方辩友上帝爱世人,如何越辩越明啊!

正方二辩:对方老说事实是很重要的,难道我们说事实能解决一切吗?要让人相信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是不是要牵来一只猴子把它变成人我们才相信呢?(掌声)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搞错了,今天我们由猿进化到人的过程当中,我们是要用科学的检验来答之,而不是辩。对方辩友请您论证我方主辩所提的上帝爱世人这个神圣的命题是如何通过您方的辩论辩出来的呢?

正方四辩:我倒想问对方辩友,你是如何通过科学检验人是由猿进化来的呢?

反方四辩:让我们谈谈造神论的命题吧,对方辩友还没有回答刚才我方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存在是不是靠辩出来的呢?(掌声、冷场)反方三辩:按照对方辩友说法,真理的相对面就是谬误,说上帝不存在,是否说全世界的基督教徒都在相信一个谬误呢?

正方一辩:我更知道在宣传圣经的过程中,人们是提倡辩论的,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是怎么样用科学的方法告诉我们猴子是怎么变成人的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搞错了,上帝爱世人这个是不证自明的辩理,难道还要通过辩来答之吗?(笑声)我们再请问对方辩友,佛家讲求顿悟为什么不讲求辩悟呢?

正方三辩:刚才台下的一片嘘声就说明了对方的观点到底是不是一个真理。(掌声)那么,这个姑且不谈。对方辩友刚才说得好,不证自明,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那么我们现在要谈论在有证情况下如何是明还是不明。对方刚才说国家,我们也来谈国家。敦煌壁画中著名的维摩洁经辩图,讲述的就是文殊菩萨和维摩洁辩论佛法的道理。连佛都在辩呀,对方辩友。(掌声)反方一辩:那不是要告诉我们所有的出家人都不用敲木鱼不用念弥陀了,拿着麦克风搞搞辩论就算了。(掌声)正方二辩:对方说真理不会越辩越明,那么我请问我们在学校里要开展师生之间的讨论,难道这讨论来讨论去就是让我们越讨论越糊涂吗?(掌声)反方二辩:对方首先就搞错了辩论,把辩论等同于讨论,(这是)对方辩友概念上的错误。真理怎么会越 辩越明呢?对方说辩论是一种充分的条件,又告诉我们许多情况下不需要辩论,对方这个逻辑上的矛盾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正方三辩:我方说的是有辩的存在的情况下真理会越辩越明,这就是我方的立论基础。我倒要请问对方假如说真理越辩越不明的话,而对科学史上许许多多真理辩明的例子你们又是如何解释的呢?(掌声)反方四辩:对方辩友刚才终于承认了,有辩的情况下真理一定会搞出来,但是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白马黑马也是有辩的情况,真理搞出来没有?

正方四辩:难道在座的各位有谁相信白马不是马吗?

反方一辩:所以这就论证了辩论不一定会带来真理,你方的充分条件就已经不能成立了呀!对方辩友不断告诉我们进化论,我只听过达尔文是环绕世界的时候经过经验的累积发现进化论的,可不是辩论辩出来的啊!

正方一辩:请问达尔文在探索真理过程中,有没有思想的争辩呢?如果没有那可是全盘接受的呀!反方三辩:这关键还在于考古学呀。对方辩友刚才提到权力,我们知道权力的介人使真理不会越辩越明。赵高能够指鹿为马,连鹿都可以变成马,真理如何越辩越明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刚才将辩推到了极致,那么有必要我们就要天天辩。那么我举个例子,我们今天人们需要吃饭,难道说我们就要每时每刻都要去吃饭吗?岂不要撑死大家啊!(掌声)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这么说的原来把思辨也等同于辩,那么今天我在想,我要吃饭还是吃面,也是你方所谓的辩了!(掌声)正方二辩:我们说对方狭隘地把辩仅仅以为是诡辩和狡辩,我们一再说,我方的观点可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请问对方辩友,关于克隆人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难道用事实真的去克隆一个人吗?让我们看看利大还是弊大。我们今天还讨论什么克隆人利大还是弊大呢?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思辨也是辩,那么板桥神经病院里的神经病人时常也跟自己讲话,请问你是说他们自己辩论吗?(掌声)正方四辩:对方辩友说诡辩也是一种辩,那么我倒想请问了,你能说《笑做江湖》里的桃谷六仙,喋喋不休,纠缠不清也是辩论吗?(掌声)反方二辩:对方说为真理而辩就能带来真理,为诡辩就不能带来真理,对方辩友不要忘记你们今天是一个全称性的问题。有时辩会带来真理,有时辩不会带来真理,你方的立场能够成立吗?(掌声)

正方一辩:我们一再强调,为真理而辩真理越辩越明。医生告诉我们吃水果有利健康。而对方辩友却说了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所以吃水果使身体健康就不对呀!

反方三辩:对方要来谈水果,我们就来谈水果吧。你要分辨一个苹果是甜的还是酸的,你是要尝一口还是辩一口啊?(笑声、掌声)正方三辩:有人说苹果是甜的,也有人说苹果是酸的,要不要辩呀?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只要辩,不辩就不明。那么我要请问对方辩友„„(铃声响)反方三辩:苹果之甜,苹果之酸,辩了3天3夜苹果都烂了还不知道,还不如吃一口就知道苹果是甜酸了。(掌声)对方辩友在语言表达的极限之下道理怎么会越辩越明呢?

主席:谢谢,(掌声)非常谢谢正反两方。经过了精彩刺激的自由辩论之后,我们稍微休息一下,稍后再辩。(掌声)欢迎大家再次回到辩论会的现场,现在我们请反方的第四位代表叶纹豪同学总结陈词,他的时间是4分。

反方四辩:恕我喧宾夺主为对方辩友总结陈词吧!首先,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辩是寻求真理的充分条件。让我们来看看充分条件在逻辑上的地位是什么?如果它是一个充分条件的话,我方只要指出一个例子,一个例子就足够了。一个例子在辩论的过程之中找不到真理,那对方的立论就不攻自破。那我就请问对方辩友,在很多国会议案的通过,在国会之中的辩论,认为法案的通过都是真理吗?如果不是的话,对方辩友的充分条件就不能够成立了。

对方辩友认为狡辩跟诡辩就不是辩。对方辩友提出这样的概念就是要告诉我们只有找到真理的才叫做辩,不是找到真理的就不叫辩。对方辩友的这种说法才是叫诡辩呀!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在诡辩的时候是不是在辩论呢?对方辩友只有找到真理的那才叫辩,那不是找到真理的辩论,我们为了利益而辩的时候不是叫辩而是叫什么呢?哥白尼说:“人的天资在于探索真理。”今天我方与对方辩友是志同而道不合,找出探索真理的方法同样是我们的目的,但是我们认为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对方辩友要论证我们的充分条件就要为我方解答以下六大疑问:

第一辩论必然牵扯人的情感,在缺乏RQ的情况之下,真理又如何越辩越明呢?就是亚圣孟子也情绪化地骂墨子无无君的禽兽,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第二,在个人利益、群众利益交错的辩论中,为了保障个人利益就必谎话连篇,巧言令色,这时候真理又怎么会辩得明呢?

第三,辩论有赖于语言。在构造语言驾驭能力不同时,或者是语言无法表达出抽象的概念时,辩论是在寻找真理还是在浪费时间呢?

以上三个疑问既驳了对方的立论,又总结了我方第一助辩的立论。那就是现实的社会之中,不像对方所想象的,人人都是圣人,个个都是天使。在利益、语言、情绪的限制下真理是永远藏于九地之下。而另外的三个疑问只是我方第二助辩演讲精粹。真理的揭示不是靠辩论的,也就是说,寻找真理是辩不出头绪的。

第一,如果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话,我倒要请问对方辩友,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呢?这个命题我们辩了许久,我是越听越不明啊。

第二,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液体力学浮体定律是阿基米得在浴缸中所悟出的真理,可不是浴缸中辩出的真理呀!

第三,面对一些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发现的真理,比如说这个电灯泡会不会发亮,对方辩友是不是也要认为,也要用辩论来寻找呢?辩论是一个不具有生产性的形式上的辩论论点冲击。辩论过后只有更多的意见没有更明的真理,只有生产性的实践和思考才是剥开迷雾的唯一手段。各位,请暂时别相信我方的话,把 我方的话放在实践的土壤中让它成长,当你们察觉这是一个真理的时候,不要赞扬我们的辩才,因为那是你方的实践之功。谢谢各位。(掌声)主席:谢谢叶同学,下面我们请:正方的第四位代表李雪霞同发言,她的发言时间也是4分钟。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们双方都需要论证一个全称判断。我方已充分证明了,如果有辩的参与,真理就会越辩越明。可对于许多领域中真理确实越辩越明的例子,对方却始终没有给予我们一个圆满的解释。

请问,你们的立论如何站得住脚呢?而且我们所说的是辩真理,为真理辩,真理越辩越明。这里涉及多到目的和态度的问题,必须要加以澄清,为真理的明晰而辩,就必须要以事实力依据,遵照逻辑规则,辨析论题,分析概念,列举事例,推演论证。为真理而辩目的是确认真理,与不顾事实,巧言今色,简单取巧,驳倒对方的所谓诡辩或狡辩截然不同。对方又说不辩自明的常识不用辩,那么我请问筷子插在水里是弯的,可是实际上是直的,到底是弯是直需不需要辩论呢?当然需要了嘛!(嘘笑声)宇宙浩瀚无边,百万年的历史也不过沧海一粟,但人类就在这沧海一粟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今天瑰丽的世界,这恰是人们不懈地探寻真理,把握真理,利用真理,传播真理的结果。人类的理性就是要追求真理,追求平等、自由、民主,人类的精神就是要反对垃圾真理,反对禁锢视听,愚民政策,以势压人。为了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人们甚至以殉难的精神高扬这样的信念:要为真理而斗争。然而,“宝剑锋从磨硕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个真理的发现、发展往往都凝聚着几代人的汗血水,凝聚着传播者为真理而辩的才智和勇气。布鲁诺为真理而辩,面对罗马鲜花广场上燃起的火焰,他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是的,我们了解布鲁诺,我们更崇敬布鲁诺,尽管为真理而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先者们光荣的榜样无怨无悔的精神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已使我坚信真理越辩越明。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当今世界,今天的人们为了真理更需要辩。从东西文化之争,到南北之间对话,从多无化的国际政治格局,到经济一体化的多边关贸谈判,辩论无所不在。新问题需要辩,老问题也需要辩,时至今日,什么是自由,什么是人权,什么是公正仍存在着分歧。而这些只有通过各种思想的交锋,各种观点的碰撞才能寻找到真理之所在。强权不是真理,真金不"怕火炼,真理更不更不怕争辩,让我们记住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话吧:最好把真理比作碎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散出的光辉就越加灿烂。谢谢各位。(掌声)1999年A组初赛第1场-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

主席:张泽群

正方:马来亚大学 网络使人更亲近反方:澳门大学 网络使人更疏远

主席:网络到底使人更亲近呢,还是更疏远呢?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辩题。根据赛前抽签的结果,正方:马来亚大学他们所持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亲近”,反方:澳门大学所持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疏远”。下面首先要进入的是陈述立论阶段,双方的一辩各有3分钟的时间来陈述观点。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发言。(掌声)

正方一辩:从前人们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们却可以有网千里能相会,从前即使是小国寡民,人们也是老死不相往来。而今人们却可以千里姻缘一网牵。主席、评委,大家好!网络是由电子邮件组成的通讯脉络,它的出现使人与人除了正面交谈以外,还多了一种通讯管道。它的出现让人们的关心产生了量与质的改变,更亲近。从宏观而言,指的是全球人类减少隔阂,增加了解;从微观而言,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从无到有从浅至深的一种情感转变。因此,今天对方必须论证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增加了隔阂,建立起了种种藩篱,并使得好朋友反目成仇,如此对方的立场方能成立呀。而我方将从两个层面来论证立场。第一,网络的出现,使人们便于沟通。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所有资讯,都可以在网上快速流通。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问,当所有的医学专家通过网络共享生机,为患病者朱丽而做出友善努力工作的时候,对方辩友如何还能说是网络让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呢。从华东水灾到印尼华人惨案,再到科索沃危机。全球人类都通过网络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互表关怀,在个人联系方面,网络让人类减少了时空的限制,让人类可以自由加强个人联系。今天我们留学在外,但是却可以在弹指之间和家人取得联系。第二,网络提供了广大的交流空间,让人们呼朋唤友,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人们都可以在网上寻找到知音。站在历史的这个角落之上,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之上,我们回首过去,看到网络就是让人们更加亲近,更加熟识,而我们展望未来还可以看到人类将与网络更加亲近。谢谢!(掌声)

主席:感谢何晓薇同学,谢谢!下面有请反方一辩张颖同学来陈述观点,时间也是3分钟。

反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首先,刚正方一辩告诉大家,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们更疏远”,那么她要我们论证朋友如何反目成仇,这和疏远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对方辩友不要夸大辩题。其次,对方辩友说她没有去过澳门,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澳门的一些有关信息,可是对方辩友,我与你一面都没见过,你我之间如何通过网络亲近呢?刚才对方辩友洋洋洒洒,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是人际关系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可是我们都知道,所谓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与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而网络又怎么能千斤重担一肩挑呢?马克思说得好,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网络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它确实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成为网络的崇拜者,以为有了它,就可以获得使人们亲近的灵丹妙药。从近年来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没有使人们更亲近,反而使人们更疏远。我方从未否认网络为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但是很多人沉迷于人机交流,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而你的电子邮件怎能比得上你亲自为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擦擦后背揉揉肩。网上友人们的分别怎能比得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意呢?网上恋人们的问候又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呢?(掌声)最后,从网络存在的问题来看,当今网络至今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很多人带着假面具上网,而所得到的也极可能是一个或很多假面人发出的信息。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条名言——“不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不就是对网络生活生动的写照吗?不必负责任的互联网上什么都可以乱说,互联网简直成了胡粘网,怎么能使人更亲近呢?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缺乏人类理智约束的网络只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疏远。谢谢大家!(掌声)主席:感谢张颖同学!下面这个环节,我想在座的各位和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会耳目一新。下面是我们这次辩论会特别开设的一个新的环节,为了使我们的辩论会更具攻击性,我们特别在4位辩手当中设立了一位自由人。所谓自由人,他不参与传统辩论会当中的陈述、攻辩、自由辩和总结陈词等阶段,而仅在发言和对话时间段中与对方的自由人进行交锋与交流。根据规则规定,下面这个环节是自由人的发言环节,在发言环节当中,自由人各有时间1分3O秒,可以两次使用。现在我们征询双方的自由人是否愿意利用这次的发言时间?(双方自由人表示愿意)好,那么根据原则规定,首先有请反方的自由人。(掌声)

反自由人:各位来宾,下午好!正方辩友反复说明的无非就是网络为远距离交通提供了方便,难道说时空距离的缩短就意味着心灵距离的必然拉近吗?谢谢大家!(掌声)

正自由人:对方刚刚提到的一点,就是说有人沉迷于网络,因此网络使人更疏远。但是有许许多多嗜好都有人沉迷。有沉迷于读书,有沉迷于钓鱼,难道这样就因此而告诉我们读书和钓鱼也使人更疏远吗?这可是不符合现今的经验法则啊!谢谢!(掌声)

主席:好,感谢双方自由人!根据刚才的用时,双方自由人在下面的发言时间还分别有1分15秒和1分11秒,清意用时。接下来要进入的是盘问环节,在盘问中,我们首先有请反方的二辩向正方的一、二、三辩逐一提问正方三位辩手的回答时间共计是1分30秒。好,首先有请反方二辩商小唬同学提问。(掌声)

反方二辩:请问正方一辩,以虚拟空间交往为特征的而络沟通、这与水中月镜中花到底有何区别? 正方一辩:对方认为网上交往是虚拟空间,然而美国圣地亚哥(圣迭戈)的教授却告诉我们,《新闻周刊》也同时告诉我们,网上联系提供了人们一个虚拟的社交,虚拟的社交摒弃生活,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人们才能够通过网络来联系才可以更加亲近哪。

反方二辩:请问对方三辩,在魔鬼可以冒充大使的网络聊天空里,到哪里去寻找清静的根本前提——诚实和信任。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那就是不看全面,只看片面。我方完全承认网络上有一点,但这些的弊病,但是对方辩友有没有忽略了在事实上还有许多网络促进人间更亲近的关系呢?我看看到美国有5万多个爸爸妈妈互缀,让本来不相识的父母们可以在网上互相交换交流育儿心得,请问这种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的表现呢,我们更看到亚洲人环节促进人们洲际之间的交往,这种关系到底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呢,千万不要因一漏万哪!谢谢!(掌声)

反方二辩:请正方二辩证明,凭什么说人与机器的对话会比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更使人亲近呢? 正方二辩:人与机器的对话,人在网络上的交流,真的就像对方所说的是人与机器在对话吗?我们是跟另外一端的朋友在进行对话,而在对话的过程中是以将心比心的交流方式这样的交流难道不是更亲近,那么怎样的交流才能算是更亲近呢?对方难道说至于面对面交流,就没有虚假的成分存在吗?难道对方要认为通过网络这样的交流才会有虚假的成分存在吗?这点我方可是不能苟同的啊!谢谢!(掌声)

主席:好,下面我们有请正方二辩郑玉佩同学向反方一、二、三辩逐一提问。正方二辩:请问一辩,要在交流上更先进,一定是要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做到的吗?

反方一辩:当然了,要使人们更亲近,当然要通过以诚实和信任为基础的面对面的交流啊,如果没有 了诚实和信任,何来这个交流的基础呢?南佯理工大学传播学专家蔡孝基(音译)博士就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注重一个“信”字。而如何建立这个信任呢,这就是要通过时间和各种的身体语言来建立“信”字。我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你与你的恋人相识很久,情谊很深,你如何来通过网络使你和恋人之间相互拥抱啊!那可是要触电的哟!(掌声)

正方二辩:请问二辩,网络上的残障儿父母俱乐部要伤心哀痛的父母互相交换心得,彼此鼓励,请问这样的扶持是如何更疏远的呢?

反方二辩:我们并没有说这样的扶持是使人疏远的,但是我们要看看其他更多的情况。在网络上很多人沉迷于各种成人网上。色情网上。据美国调查,20%的成年人经常访问各种色情网站,这样的感情又怎能使人更亲近呢?它只会使夫妻更加不和啊!(掌声)

正方二辩:请问三辩、人们通过网络谴责印尼排华事件,支援科索沃难民,这样的跨国界关怀的表现,是不是更亲近呢?

反方三辩:是啊,这种跨国界的关怀行动,当然使人们更加亲近。但是对方辩友说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现在我告诉你,在美国有3/4的人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对方辩友,连自己的邻居都不认识,你还要到虚拟空间去寻找所谓的网络情人和网络老婆吗?(掌声)

主席:下面要进入盘问小结,首先有请反方二辩商小虎同学发言,时间是1分30秒。(略)

主席:感谢郑玉佩同学!下面要进入的环节是自由人的对话环节,根据规则规定,自由人的对话环节各有时间是之分钟,但是每一次的发言时间不能超过3O秒。首先有请正方的自由人陈瑞华同学发言。

正自由人:对方告诉我们要亲近必须面对面,这我倒奇怪了,书信来往也没有面对面,那么对方辩友这是不是告诉我们书信来往也使人更疏远呢。(掌声)

反自由人:书信来往只是使人们更亲近的一种手段。但是我要请对方辩友不要忘记了,网络的一个主要副作用就是使人忽视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为什么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掌声)这是因为网络的便利使我们认为与家人的通信已经足够了,孰不知,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揉揉肩,才是真情的真谛啊。

正自由人:所以对方刚刚就告诉我们,今天要亲近,不一定是要面对面,这就跟对方一辩刚才的立论是有绝对的矛盾一样。另一方面,有了网上的联系,不一定会减少面对面沟通的情况,法国帕斯瑞镇的全镇都通过光纤联络起来,但是人们还是要上街购物,还是要上市场。为什么?他们就是要给你一个进行社交的机会啊,对方辩友。

反自由人:请对方辩友不要陷于不需要面对面交流这个迷网中间。让我们来看一看。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的不需要重视面对面交流的话,我们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事例、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他连微笑也不会了,甚至与人说话时,老是这样(指敲键盘动作)。你知道他是为什么吗?他失去了交流的能力了,这又怎能说他与别人更亲近了呢,对方辩友。(掌声)

正自由人:我方不是说今天不要面对面的沟通,而是要澄清网络并没有影响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情况,对方刚刚说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沉迷于网络,但是今大有许许多多的人沉迷于读书,请对方告诉我们

读书以及阅读也使人们的关系更疏远吗?

反自由人:请对方辩友不要老缠在网络不网络,或者现实交流与不现实交流这个问题上吧。我们刚才几位辩友已经说了,网络上缺乏诚信的基础,人与人交往缺乏相互的信任,它使人们深怀戒心,多少网络中人有N个网上老婆外加M个网上情人,而且这个N跟M都大于等于三,那么这种“别问我是谁,请与我相爱”,这虚假真情难道让人更亲近吗?(掌声)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今天要使人与人增加信任感,第一步是不是要有一个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机会呢?而网络就是提供这一个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机会,让我们许许多多从不认识的人到认识的人,从没有交往到有交往,这就是整个亲近的过程。对方为什么就一定要看信任呢?要知道,信任的基础就是要有交往啊。反自由人:对方辩友连信任都不要了,我真不知道对方辩友要什么啊。(掌声)最后我十分欣赏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这里我只想说,该下网时就下网,清清静静好时光,企盼对方辩友能早日逃出网络的围城啊!谢谢大家!(掌声)

正自由人:对呀,该下网时就下网,今天我们没有说要每一个人都沉迷于网络。而且,沉迷并不是网络所带来的,对方自由人告诉我们,今天要使人与人更亲近,我们要有距离,我们要有交往过后才会有信任,这就是交往的基础。但对方辩友不要这基础,他只告诉我们,我们要马上信任,马上互相交心,但这和平常人交往的经验是有冲突的。“因为我们要信任,要深交,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交往的机会,但对方今天完全忽略这个机会,完全忽略要交往。要亲近的这个机会。因此。今天是更亲近的……(时间到)

主席:感谢双方自由人载歌载语的对话,谢谢。(掌声)好了,下面进入辩论会更为精彩的自由辩论阶段,在自由辩论阶段,双方的一、二、三辩各有时间4分钟,首先有请正方提问,请。

正方三辩:各位,如果书信也能促进人们的关系的话,那么为什么电子邮件就不能使人们的关系更亲近呢?

反方二辩:请问对方,你愿意要你女朋友的一封电子邮件虚幻玫瑰呢,还是要你所爱的女朋友送来沾着汗渍的情书,一枝新鲜的玫瑰呢?

正方二辩:可是我可不能24小时都跟我的男朋友在一起呀,我要来北京辩论的话,就必须要跟他分开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我要和他交往的话,通过电子邮件更快速,更甜在心里哪。(掌声)

反方一辩:所以呀,电子邮件只是为你与你的男朋友交流提供了一种手段,但你最后还是要回到马来西亚与你的男朋友拥抱才感到亲近哪。(掌声)

正方一辩:今天我们没说过面对面的交谈不会让人更亲近,我们是说网络让人更亲近。因此对方也承认了通过网络上由于邮件的这样一种联系方式,我们的确可以和远在天边的人取得联系而更为亲近哪。

反方二辩:所以今天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当地利用网络,现在事实摆在面前,在美国居然连自己的邻居都不认识,当你走出这幢公寓的大门时,看到的都是冰冷的眼光对着你,你感到什么样的亲近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要论证这个论点,首先就必须清清楚楚与大家交代,到底网络如何使我不想认识我的邻居,如果提不出实际理论,是不是说这个论点就没有了立论的基础架构呢?(掌声)

反方二辩:据调查机关调查,之所以他不认识邻居,就是因为他们在家中过多地与网络媒体为伴。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这样子说来,是不是有欠根据呀。美国圣地亚哥(圣迭戈)大学教授就告诉我们,人要有交往的心态,因为人要交朋友,对方却说因为网络使人不要交朋友,这些我方可不能相信哪。

反方三辩:互联网上尽可胡说,所以互联网成为胡粘网,在这样辩论真理的辩坛,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哪位辩手说了要大家不交往朋友呢?还有,对方辩友刚才只说的是信息交流,等于感情交流吗?

正方一辩: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之间能够画上一个绝对分割号吗?我们知道有交流的信息,人们才能够交流感情啊!(掌声)

反方二辩:我们并没有说画上绝对的感情号,但是,请问你们的老母亲是希望你回家替她捶捶背,揉揉腰呢,还是更希望你偶尔给她一个电子邮件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要论正这个网络使人更疏远这个论点的话,那就首先请你论正给我看,今天我上网的时候,我从此这些天就留在北京,我不再回我的老家,不再给我的妈妈揉揉背,捶捶肩了,如果这样能够讲的话,那对方辩友更甚的论点才能成立呀!(掌声)

反方一辩:刚才我方已经一再讲明了,你最终还是要替你母亲揉揉肩,才能亲近哪。(掌声)正方二辩:对方辩友,现在我跟我母亲相隔两地,通过网络我们将心比心地进行交流,向她报平安,这样也是网络让我拉近我跟我母亲之间的关系呀,按照对方辩友这样的说法,我可是要一辈子都要在家里,才能跟我母亲亲近哟。(掌声)

反方三辩:难道网络真的能够将心比心吗?现在在香港和台湾发生多起网络非礼案件。对方辩友,当网络蹿出几条色狼的时候,恐怕这位窈窕淑女可自身难保哇!(掌声)

正方三辩:这点我方就似乎有点不大了解了,请问一下今天美国5万多个爸爸妈妈互缀,如何蹿出几条色狼来干扰这些父母呢?今天亚洲网上跨洲际的了解出现,请问又是如何让这些色狼匆匆蹿出来的呢?

反方二辩:但是中国互联网络中心调查显示,60%的家长都担心子女过分沉迷于网络,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另一方面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感情控制不住,做出一些很遗憾的事情。

正方一辩:对方说用网际网络来联系,不能够让人将心比心,那么想请问对方同学,中国设立的爱线交流网络究竟如何能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疏远呢?(掌声)

反方二辩:爱线交流网络,我们并不认识这个网络,但是我们要看实际情况,有多少人在这个网上投入自己的爱心呢?

正方二辩:对方竟然说没有这个网络,请对方到网络上去查一查吧。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是不是一定要经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算是更亲近呢?

反方三辩:感情究竟发源于现实空间还是网络上?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我们在北京,北京是以四合院其乐融融的文化著称,但是北京零点公司的调查显示,现在北京有六成的人和自己的邻居只有点头之交。请问对方辩友,人类技术进步必然导致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吗?

正方二辩:这个点头之交是网络带来的吗?请论正。

反方三辩:每一个时代者。有一个时代的背景。刚才主席还讲了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时代的工具是什么?是电脑哇,是网络啊!

正方二辩:以前也有人担心说,电话的出现会使人的关系更疏远,但是这个优虑有产生吗?请问这么个情况之下,网络又怎么会步上电话的后尘哪。

反方一辩:电话只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手段,现在港澳很多人到了春节已经不去面对面的交流了,而是通过电话问候一声,这如何使人们更亲近呢?

正方一辩:对方说了,电话是让人们交流的一种手段,因此今天我们说网络也是让人们交流的一种手段,我们可没鼓励对方的同学用了网络让你和你的家人亲近之后就不要回家了呀。(掌声)

反方三辩:连网络上一种现实空间里面的形体语言——拥抱,愤怒都无法在虚拟空间中使用,我不晓得对方辩友如何论正出了更加亲近。

正方二辩:我很希望能够跟我母亲拥抱,但是事实上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有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但是网络替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不感激网络的话,我感激谁呀?(掌声)

反方二辩:请不要老是陶醉在你个人的一些事情上,我们今天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学网络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请问对方,到底这些使人更加亲近的身体语言在网络上能不能够实现?

正方一辩:对方刚才说要谈广大群众,那么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当华东水灾发生的时候,当印尼华人惨案发生的时候,你们能否认网络的使用让这些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吗?(掌声)

反方一辩:确实,我们非常感谢网络为我们和印尼华侨之间加了一条纽带。但是如果我们常想与印尼华侨接触,拍拍他的肩膀,拥抱他一下,表示我的慰问,我如何做到呢?

正方三辩:只有拍拍肩膀才是更亲近吗?今天从毫不相识到相知相交,从漠不关心到相互关怀,这不是更亲近,难道是更疏远吗?

(掌声)反方三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太相识。连天涯沦落人都要到现实空间里面来相逢相知,请问对方辩友,你难道能够依赖网络建立一种感情吗?

正方二辩:那下个时代没有网络啊,对方辩友。现在这个时代有网络,我们能通过网络去帮助印尼华侨,虽然我没有办法用手拍拍他们,但是我的诚意他们是能够感受到的,这样的关系对方说要更疏远的话,肯定我感到非常伤心哪!(掌声)

反方二辩:按照对方理论,这么说来汽车取代了马车,交通工具变质了,那么父子关系也改善了。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对方立论交通工具和网络到底有什么直接关系,我想我们都看不出来。但是我更看出来的就是今天残障儿父母俱乐部让父母在网上交换育儿心得,这种可是更亲近的表现。

反方一辩:我方已经多次强调,那只是一种手段。对方辩友刚才说相知相交,你如何与他人成为知己呀,毕竟还是要面对面确定他呀,不然你怎么知道你的对面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呢。(掌声)

正方二辩:现在对方是不是就向我们承认了这个手段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呢?而人们也乐意用这个手段来帮助他们解决事实上时间、空间上所不能做到的呢?

反方三辩:拉近距离就等于使人们的心灵更加亲近了吗?对方辩友,怎么熟视无睹我方提出的论证观点呢。(时间到)

反方一辩:那对方是否要告诉我们,只有你和你的家人远隔一方的时候,你和你的家人之间的亲情才

是更亲近啊!(时间到)谢谢!

主席:谢谢双方辩论员!(掌声)实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要想亲近或是要想疏远都会有多种方式,并不一定真正操纵键盘就能使天涯若比邻的人真正亲近起来,也不一定非要去给爸爸妈妈捶捶背、揉揉肩才能亲近起来。下面我们希望各路辩手在最后的时间当中能给我们的辩论展现更广阔的空间。下面要进入的是自由人的第二次发言时间。根据刚才发言用时,在下面的时间正方还有时间1分8秒。反方自由人还有时间是1分15秒。首先有请正方的自由人发言。

正自由人:(掌声)对方刚才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他们竟然认为只有面对面和父母捶捶肩,按摩按摩才能够使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但如果没有见面就不能够更亲近吗?书信是没有通过面对面来传达的,书信使人们更亲近呢还是更疏远呢?相信大家都会选择更亲近吧。对方又告诉我们网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以为然的事情,比如犯罪、欺骗及色情等等,但是要知道,这种种的问题和今天我们谈的辩题更疏远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对方井没有给我们论证这一点,就泛泛而谈地告诉我们,因为网络有人在犯罪,有人进入色情网站,因此使人们更疏远。这是不能够成立的,对方又告诉我们今天有人沉迷于网络之上,因此网络使人更疏远。但是,许许多多的人也沉迷于其他种种活动,如下棋、钓鱼等等。对方该告诉我们下棋、钓鱼也使人更疏远了吗?不,这都是休闲活动。不能够论证您方更疏远,而且也不是网络所带来的。谢谢!(掌声)

主席:感谢陈瑞华同学!下面有请反方的自由人王维成同学发言。

反自由人:对方辩友乐此不疲,反复论证的无非就是网络是远距离交流的工具,有其便捷的一面,但在网络上许多人热衷于与远在大边的人建立联系,却忽视了近在飓尺的亲情和友谊,冰冷的网络,虚拟的世界,这实在是水月镜花。难谓真情啊。家,原本是一个温情的场所,是家人、朋友和邻里交流感情的港湾,但自从有了电视和电脑网络这些媒体,家,逐渐成为一个疏离人的孤岛,法国人就曾经发起了一场反对电视和电脑网络的运动,他们提出每周至少戒网络媒体一到两次,因为这样可以增加亲朋好友交流的机会。对方辩友,网络的泛滥让家失去了其乐融融舐犊情深的那种天伦之乐,使恋人之间少了许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明月”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感觉。醒醒吧,对方辩友,为什么仅仅为了抓住一朵带刺的玫瑰,而放弃你身边满园的春色呢?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下面要进入的环节是总结陈词,首先有请反方三辩吴飞同学总结反方观点,时间是3分钟。反方三辩:首先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辩友的两个错误,其一,所谓的有外因必有正果。试问对方辩友,技术手段的进步难道真的能带给人们其乐融融的正果吗?汽车取代了马车,这只是一种技术手段的进步,但是它并没有改善父子关系呀,甚至连驾驶员和乘客的关系都没有改善。其二,觉之此事不公平,对方辩友反复强调,华人社区印尼华人的惨案,但是互联网上也有一种误炸中国大使馆的信息呀!请问对方辩友,你到底相信什么,你到底是只是靠信息来认识这个社会吗?

我方认为网络使人们更加疏远,理由有三。第一,技术手段的进步,并不必然导致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因其民意,求其有分。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时代才能熔铸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当互联网络和高楼大厦把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的时候,为什么我们更能偌感孤独的困惑呢?第二,依赖网络交流,忽视人际交流。

企图以人机交流取代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使人们更加疏远。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又不沉溺于工具,在于人能够制定和遵守社会契约,惩恶扬善。当人们在孤立的电子城堡里,通过键盘向甚至咫尺之遥的亲朋好友发出一串串毫无热量与生命的电子化信息时,试问,人类失去的难道仅仅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现实交往本性吗?第三,人类自己的问题只能靠人自己去解决,人和人关系的亲近改善最终来源现实生活中人和人现实交流关系的改善,即使我们不能选择我们所生存的时代,但是我们可以恣意一个时代,改变一个时代,最终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有一个梦,在新世纪的一个清晨,当我们向度尽劫波的人类精神家园投去最后一瞥时,我们会重视让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伟大心脏而震撼的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从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谢谢大家!(热烈的掌声)主席:感谢吴飞同学!最后有请正方三辩胡渐彪同学总结陈词,时间也是3分钟。

正方三辩:大家好!首先让我先针对对方辩友所犯下的几个错误加以纠正。第一,对方辩友的第一个论证是说,今天由于网络是人机交流,有了这个人机交流,人们必然忽略人面交流,因此使人更亲近。我想告诉各位,这个论点犯下两个基本错误。一是用网络难道真的忽略了人面交流吗?今天我在家也上网,难道您就能凭此论断说,从此我就隐居在室内,和电脑共在一起,我就不出来与人交往了吗?不,我一样和人交往,但是我从此用网络和全世界各地的人民有更多的交往。二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今天要非见面不可,人们的关系才会更亲近,那我就很不了解了,今天我写信给我家里人,请问一下我和家里人的关系是不是更疏远了呢?今天我们更知道的是网络是一种非见面的交流法,是一种心对心也可以交流的方法,为什么对方辩友拼命告诉我们只有面对面才叫做有交流呢。第二,对方辩友的第二个论点是说,由于网络上的人用匿名和人交往,因此这个使人们关系更疏远。这个论点我也感到非常奇怪,我和笔友交往,我用的是笔名,难道您就能凭此论断说,我和笔友的交往之间是越来越疏远了吗?第三,对方辩友的第三个论点告诉我们说,用网络者会有一点点的弊病出现,他们提出了色情网站,他们提出了一些谣言,我方完全承认这一点。但是我想举一个例子请教大家,今天飞机也会有飞机失事,也会有动机这种流弊的出现,但是我们因为飞机有飞机失事,还有劫机事件,我们就论断说,飞机它不会使人更快到达目的地,因为,它有流弊,这样的逻辑推论能够成立吗?(掌声)我方今天的论点是建立在一个更亲近的观念之上,更亲近是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在质方面,人们从漠不相识到现在相识相交,是更亲近;在量方面,从以前疏于交往到今天平民沟通,也是更亲近。下面我将从三个论点论证我方立场,第一,网际网络的出现,使人们打破国界隔阂,打破文化的这种樊篱,我们知道网络的遍布是纵横四海,不管你是在亚洲欧洲,你可以通过亚洲人环节,你可以通过欧洲联盟与举人交往,这种打破国界的隔阂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呢?第二,网络成功地唤起了人们相互援助、相互关心的心灵,印尼华侨惨遭屠宰事件,南斯拉夫科索沃惨遭轰炸事件,在网络上得到众人支持,就是一个铁证。第三,网络成功地打破了时间隔阂,今天不管你是身在远方,还是在地球的另一端,我可以通过网络和你瞬间交流。从以前疏于沟通到今大通过网络能够频频交往,这种关系如果不叫更亲近,是不是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叫做更疏远呢?谢谢!(掌声)

主席:感谢双方辩论员,他们的精彩表现给我们的辩论会开了一个好头。

1999年A组决赛-美是客观存在/美是主观感受

主席:张泽群

正方:马来亚大学 美是客观存在 反方:西安交通大学 美是主观感受

主席: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各位收看1999国际大专辩论会。今天是A组的决赛。几天来各路辩手充分展现了他们的风采,使我们大开了眼界,同时也使我们各位对什么是出色的辩论,什么是优秀的辩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实际对于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有明确的论断,他说:好的辩论应该是“精装以利之;端严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彼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心欢、芬芳以颂之”。那么好,今天也不妨让我们借此标准,来评判出本届辩论会的冠军和最佳辩手。现在我把今天参加决赛的双方辩手介绍给大家,他们是:

正方:马来亚大学。一辩:陈瑞华,法学院三年级学生。欢迎你。

陈瑞华:大家好!在'99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的今天,我有幸在台上和大家见面,我非常紧张。但我现在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好好地享受这世纪末的辩论盛会。谢谢大家!(掌声)张泽群:二辩:郑玉珮,工商会计学院二年级学生。欢迎你。

郑玉珮:大家好!很高兴又有再一次机会坐在这里参与这次的辩论赛,心情还是跟前两场一样那么的紧张,但是,我希望能够做到最好。谢谢!(掌声)张泽群:三辩:何晓薇,文学院三年级学生。欢迎你。

何晓薇:很荣幸有这样的机缘进入'99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感谢所有给予我这样,这样的一个机会的人,谢谢你们!(掌声)张泽群:自由人:胡渐彪,文学院二年级学生。欢迎你。

胡渐彪:谢谢!大家好!能来到决赛,吾心足矣。这一场没有什么苛求,只希望能够好好享受这一场比赛,也希望在场的各位能够看得痛快,听得开心。谢谢!(掌声)张泽群:好,谢谢!反方是西安交通大学。一辩:樊登,信息管理专业一年级硕士生。欢迎你。樊登:谢谢主席!各位好!在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美的问题,那么希望我们的辩论能够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吾心足矣。谢谢!(掌声)张泽群:二辩:郭宇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欢迎你。

郭宇宽:大家好!我也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但是到底美不美,就要看大家的主观感受了。谢谢大家!(掌声)张泽群:三辩:路一鸣,企业管理专业一年级博士生。欢迎你。

路一鸣:大家好!我们这届比赛马上就要结束了。不过,说到结束的时候,心里还真有点儿舍不得。希望我们这一届的国际大专辩论会能够带给大家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我们电视机前的每一位一个美好的回忆。(掌声)

张泽群:自由人:谭琦,计算机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欢迎你。

谭琦:大家好!希望我们能够在美的享受中体会美的回忆,最后寻找到美的真谛。谢谢!(掌声)张泽群:担任决赛的七位评委是:

复旦大学法学教授张霭珠女士,欢迎你。(掌声)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异宾先生,欢迎你。(掌声)中山大学哲学教授梁庆寅先生,欢迎你。(掌声)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赵林先生,欢迎你。(掌声)浙江大学哲学教授余潇枫先生,欢迎你。(掌声)厦门大学法学教授李琦先生,欢迎你。(掌声)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孙东东先生,欢迎你。(掌声)本场的点评嘉宾是: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欢迎你。(掌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当中我们总在不停地赞美和审美,就连生活当中的取舍和选择都显示出我们的审美情趣。对有的美是人所共识的,比如说青山碧水;对有的美却是见仁见智的,比如观花赏画。那么美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呢?这正是我们今天的辩题。根据赛前抽签的结果:

正方马来亚大学他们所持的立场是—美是客观存在; 反方西安交通大学所持的立场是—美是主观感受。

好了,首先要进入的是陈述立论阶段。首先有请正方一辩陈瑞华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3分钟,请。陈瑞华:主席、评委,大家好!到底是客观存在的美决定了人对美的感受呢,还是人的主观感受创造了美?今天我们双方辩论员在此辩论,就是要解决这千古难解的美学难题。如果说美是主观存在的话,那就是说,今天美的存在与否完全由个人主观意念而决定着,但我方今天就是要告诉大家,美,的存在有它一定的规律,就因为这不变的规律,因此美的存在不以人,个人主观的意念而改变,这就是我方的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

美是一个事物或行为的特质,它有着三个特性:也就是,第一,形象性;第二,感染性;及第三,功利性。形象性指的是,一个事物如果要发挥它的美,它就必须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或形式;第二,它也必须拥有一个感染性,让人们能够引起本身的欢愉或喜爱的感觉;第三,它也必须拥有一个功利性,能够给予人精神及物质上的好处,例如进化及使用等等。由于美的存在必须以这三个特性作为衡量,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个客观的规律,而由于要用,要用,要用这个客观的规律去衡量,对方又怎么能够说这是主观感受呢!

除此以外,美的三个特性也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念之外。人的主观感受不能够改变这三个特性的规律,在欣赏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只能是感受与被感受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美引起了人的美感,而不是人的美感创造了客观事物的美。美不以欣赏者的个人主观意念而改变。金字塔的美始终存在于金字塔本身,就算没有人去欣赏金字塔,但是金字塔的美却也是千古地流传下来呀。它的美,啊。

如果取消了,如果说美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那么就是说,我们以个人的主观喜好来作为标准的话,38 那么千百个人就有千百个不同的标准,请问,这又和没有标准有什么分别呢?当然,一个事物的美和丑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美感,但这种种不同的美感起源是在于个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以及个人不同的修养而决定的。当然,我们可以欣赏美,去发现美,(时间警示)并且可以用美的规律去创造它,但是却不能够轻言地要取消美,或否定美的存在。如果说美是主观感受的话,那我就不明白了,人类一直追求的真、善、美等等伟大的目标,不完全没有意义了吗?因为它们因人而异,随时改变哪!法国美学家狄克罗斯就告诉我们,不管有没有人,卢浮宫的美不会因此而荡然无存!谢谢!(时间到)(掌声)张泽群:感谢陈瑞华同学!下面我们有请反方一辩樊登同学陈述观点,时间也是3分钟,请。樊登: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同学为什么忘记了罗丹曾经说过,在艺术家的眼里,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美的。而且主观的东西就代表了任何人就可以随意地改变它吗?主观难道不具有普遍性,我们就不能倡导和培养吗?其实对方同学今天始终强调的是,美需要有一种客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与我们根本就不矛盾,有哪一种主观感受可以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而存在呢?

我方认为美是情感的想像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它需要感受于存在而会于心灵,如果美是客观存在,像这张桌子一样的话,那么我们根本就不用“感”,也不用“会”,只要“看”就可以了,这样倒也方便!只不过我们看到的将会是千篇一律的美,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要大家的视力差不多,对美的认识就应该是相同的呀!这样一来,就有一些问题不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交流,对于音乐、绘画、美术、包括辩论的感受?为什么人们对于一些问题总是不能达到一种共同的默契呢?这样一来对方就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猜测了几个世纪?为什么宋元的山水画至今我们说不尽,道不完?为什么大家对一块奇石的看法会截然相反?为什么那么多的艺术流派会百花齐放?这么多的“为什么”,对方同学怎么解释?其实哲学家休谟早就解释过了,他说: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暗暗呼应。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到柳宗元的“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都在说明着这个道理。如果对方同学还不相信的话,那我可以告诉诸位:实验心理学的学者们早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证明了,任何线条啊、颜色啊,本身并不具备美的标准,而人类为什么会对这些线条颜色的组合产生感情,觉得它美呢?那是因为我们对它倾注了很多的情感与想像,加上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才构成了我们这个斑斓的美的世界。所以我们才能够见到国旗、国花,觉得它们是最美的;所以我们过三峡时,看到的不是山,而是等待(时间警示)夫婿归来的女子;所以我们见到黄河就能够感受到母亲般的情怀。说到这儿,我感觉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我们可以感受、想像、去听、去看,人类在客观世界就已经受到了太多的约束,如果我们美的这种自由的体现,还要被对方用客观的标准来束缚住的话,那我只能说我感觉到非常的悲哀!谢谢!(掌声)张泽群:感谢樊登同学!(时间到)下面是自由人的发言时间。我们首先征询一下双方的自由人是否要利用第一段时间进行发言。正方?反方?好,首先有请反方的自由人谭琦同学发言,请。

谭琦:大家好!《聊斋志异》里面的鬼魂有没有形象呢?有。有没有感染力呢?有。有没有功利性呢?有,可以用来吓唬小孩儿。可是鬼魂是客观存在吗?不是。谢谢!(掌声)胡渐彪:大家好!先针对对方辩友对我们做出的第一个攻击:对方一辩说我方言论是建立在说美是建

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错了,这点对方辩友揣测错误,我方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请您澄清这一点。第二,今天对方辩友的立场有一个离题的错误性,对方,对方辩友所谈的不是美,他们说的是美的感觉。举一个例子给大家,我们知道针是尖的,但是这个针尖和刺到我手有尖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针的尖是存在于客观世界,它的感觉却实是在主观感受里头,两者截然不同。诚如对方辩友刚才所说的一样,今天没有一样东西不美,我方也承认。因为这个美的特性是存在于每一样东西之中,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有不同美的感觉呢?很简单,因为美的特性是多样化的,人从什么角度去看美就会得到不同美的感受的结论。但是请注意,美的感受和美本身截然不同。请待会儿对方辩友(时间警示)澄清这一点。谢谢!(掌声)张泽群:谢谢!下面要进入的是盘问环节。我们首先有请反方的二辩向正方提问,正方的三位辩手依次回答,共计时间是1分30秒。首先有请反方的二辩提问。

郭宇宽:谢谢!对方同学说美不等于美的感觉,那我想请教对方一辩,美能不能脱离人的感觉而存在。如果能的话,举出一个例子来,好不好。谢谢!

陈瑞华:美当然能够脱离人的感觉而存在啦。一朵花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但是我们能够说花是感觉吗?花的美是感觉吗?不能。花有美的特质,花有美的特性在。但是今天我们能够感觉到花的美是因为我们在不同的角度来观赏美,因为花能够给予我们不断的感染,但是我们不能够说美和美的感觉是相,是,一样的,对方清楚了?

郭宇宽:请教对方同学啦,那么既然美是可以感觉到,不感觉不到不代表不美,那么对于电磁场这种我们不能直观感受到的东西,请教你们的二辩,它到底美还是不美呢?

郑玉珮:美不美是要存在在那事物之中,但是我们能不能感觉到美,就是凭我们自己的主观感受,但是如果说我们感觉不到美的话,并不表示说那样东西不美,它就必须要有美的特质。对方刚才说电磁场,那么电磁场本身若是拥有美的特质,它能散发出美的特质,能影响、感染人的话,那么它就会令人有美的感受。但是若美的特质不在电磁场上,那么就无法,无法取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所以美本身还是存在客观存在的,在那个事物之上,而并非我的(时间警示)主观感受,就告诉说,电磁场美不美呀!(掌声)郭宇宽:请教对方三辩,当社会上对美的认识不统一的时候,你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确定你的审美取向的呢?

何晓薇:对方刚才说当社会上美的标准不统一,我会如何确定审美取向。我们今天要知道的是,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有一定的形象性,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而且它必须要能够满足人的功利性要求。因此而看,如果一样事物具有美的特征,就是这三样美的特征,它就能够发出它美的光辉,让人们去决定它到底是美还是不美。然而当我们决定它是美的,美,然而当我们说它是不是美的时候,这是一种(时间到)人的主观判断,而不是,„„

张泽群:谢谢!

何晓薇:„„而事实上是客观存在呀。(掌声)张泽群:下面请正方二辩向反方提问,请。

郑玉珮:请问对方一辩,美是不是一种可供研究的对象?

樊登:美当然是一个可供研究的对象,要不然我们在这里辩论它干什么?我们研究它就要看看它到底是客观的呀,还是主观的。对方同学说是一个客观的东西,但是它可以随着人的意志不断地改变。而且说在没有人的时候,有一个东西也可以是很美的,那我就请问了,一朵花如果很美的话,没有人去欣赏它,换了一只小狗走到了花的跟前,它对花会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觉得这个花有点香味的话,它说不定一口就上去了,这个时候小狗怎么能够知道这个花美不美呢!没有人的时候,花到底美还是不美呢?(掌声)

郑玉珮:请问对方二辩,一个诚实的人所泛,散发出来的内在美,是不是可,会因为您的主观改变而随意改变呢?

郭宇宽:首先我们说,美和善还不是一个概念,假如对方同学把这种善也当作一种我们今天讨论美学中的美的话,那我们可以说,为什么那个又善良而又丑陋的赵传要说:虽然我丑,但是我很温柔呢?他应该说,因为我很诚实,我很善良,所以我根本就不丑哇!所以对方同学的概念出了一些小小的偏差。而美是我们自己心灵中的感受,这一点的话,是在个人看来有不同的角度。假如说(时间警示)统一的话,为什么对同样一块瓜,会看出来有的人是西瓜,有的是冬瓜呢?这显然不客观嘛。(掌声)郑玉珮:请问对方三辩,我美不美?(笑声)路一鸣:对方二辩非常美,但这个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感受,有没有人认为对方二辩不美呢?如果有人胆敢说对方二辩不美,我们要不要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呢?如果美的标准是客观的话,你何必问我美不美,你只要评价,衡量,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下那个客观的标准,何必问大家你美不美呢?(热烈掌声)(时间到)张泽群:果然精彩,刚刚开战就已经是针锋相对了。下面要进入的是盘问小结。首先有请反方的二辩郭宇宽同学进行小结,时间是1分30秒,请。

郭宇宽:谢谢!对我的第一个问题说,一朵花摆在那里,你不去感受,它也是美的,这种说法对吗?不要急,我的第二个问题中,对方辩友就告诉我们电磁场不具有美的特性,为什么电磁场不具有美的特性呢?因为人无法直观地感受它。一个东西一旦人无法直观地感受它,连美的特性都没有了,这不就说明美不能脱离人的感受而存在吗?那么再反观第一个问题,对方同学为什么说那朵花是美的呢?是因为就算他自己没有直观的感受,也有人去感受了,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了他,这就好像有人买了一个东西作为礼物送给了对方辩友,难道因为他没有掏自己的腰包,就告诉大家在这个世界上买东西可以不花钱的吗?假如这样,真是要误人子弟了呀!(掌声)对于我的第三个问题,那对方同学告诉我们,说这个美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大家应该掌握一个统一的标准,真的是这样吗?刘德华说,他的梦中情人有一头乌黑亮丽的(时间警示)长发;而我的梦中情人却是一头乌黑亮丽的短发,这怎么统一得起来呢?假如要统一的客观的话,到底是刘德华错了,还是我错呢?假如没有我们俩都没错的话,那肯定就对方辩友说的那个标准是客观的错了;假如一定要统一起来,是不是我们的梦中情人都应该半边脑袋是长头发,(笑声)半边脑袋是短头发呢?而且审美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如果在审美上我们都不能够由自己的感受来作主的话,那么我们只好说还不如

回家卖红薯。(时间到)谢谢大家!(热烈掌声)张泽群:感谢郭宇宽同学,谢谢!下面我们请正方的二辩郑玉珮同学进行盘问小结,时间也是1分30秒,请。

郑玉珮:刚才我问对方一辩,美是不是一种可以供研究的对,对象,对方承认了,他说美是可以研究的,那么这不就向我们证明了美是客观的存在吗?若美不是客观存在的话,对方要研究什么呀!如果对方说美是主观感受的话,那么主观感受是什么呢?就是存在对方主观里面的一种想法,是一种对方主观的感觉。如果对方说美是主观感受,那么又可以研究的话,对方是不是告诉我,他将研究他自己的感受啊,那么那不叫美学,那个叫心理学啦,对方辩友。对方二辩又向我回答说善不等同于美。那么我倒奇怪了,为什么内在美就不能是美呢?善良、诚实所散发出来的感染力、影响力难道就不能是一种美吗?对方这样子说,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只有外在美才是美,内在美就不是美呀?亚里斯多德都告诉我们,善跟美是统一的呀!对方说,如果看到一朵花,香的话,小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小狗(时间警示)闻到那朵花香,这也就是说花美的本性美是客观存在在那里的,不管是狗还是人都会感受得,感受得到啊!而对方三辩,我就必须谢谢他了,因为他说我美呀!但是对方三辩又说,如果现场观众有谁认为我不美的话,那么可是要骂他们的哟,这倒不必。因为美丑是大家主观感受衡量标准的不同,但是并非表示说对方感受到我丑的时候,我的脸,我的脸就会马上变得面目狰狞。(时间到)因为我还是我,我还是站在这里,„„

张泽群:时间到。

郑玉珮:„„只是鉴赏角度不同而已。谢谢!(掌声)张泽群:朋友们,下面要进入的是自由人的对话环节。在此环节当中,双方的自由人各有累计时是2分钟,每一次发言不得超过30秒。首先有请正方的自由人胡渐彪同学发言,请。

胡渐彪:谢谢!对方辩友认为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我想请问你了,今天这里一粒珍珠它深藏在海底的一个蚌壳里头,请问一下,这粒珍珠的圆润光滑到底还是不是美的?

谭琦:有人认为珍珠很美,可是有人认为珍珠不美,早在中国古代就发生过买椟还珠的故事。请问您,您能告诉我,这个人买椟还珠他就一定是错了吗?(掌声)胡渐彪:对方辩友所说的不外是告诉我们,这粒珍珠它背景有一些不同,但是没有办法否认说这粒珍珠有美的特性,我方承认有人认为珍珠不美,为什么呢?因为珍珠这一物质它本身有美的特性也有丑的特性,可是人家觉得它美,因为他看到它美的特性,看到它丑,因为他觉得它有丑的特性,只是观点不同了呀。请对方辩友不要把美和美的感受两者混淆在一起。(掌声)谭琦:您告诉我美有美的特性,可是没有告诉我们这个特性到底是什么。倒是你们的一辩说,美要有形象性才能够称之为美,可是这是评判的标准吗?一个夜叉它也有形象,可是您能告诉大家,夜叉是美的吗?

胡渐彪:对方辩友,今天夜叉和美到底有什么直接关系我方意识不出来。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对方辩友刚才一辩说很喜欢谈蒙娜丽莎,请教各位,蒙娜丽莎如果我今天觉得它没有什么美感的话,是不是说蒙娜丽莎就不美了呢?

谭琦:对方辩友,蒙娜丽莎本身是一幅画,可是我们对这幅画的评判可以有各种各样,各种各样都不,并不代表说一定是错的。这就是我们审美可以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对方辩友您还是没有告诉我,你们一辩就告诉我们说,美有评判的不变的规律,就是它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功利性,可是这个形象性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任何事物都有形象,是任何事物都是美的吗?

胡渐彪:对方辩友,这个形象性是指美的那一种形象性,请你不要把它混淆了。对方辩友我想请问你,如果美是一个主观感受的话,我想请问大家,今天《唐诗选集》连不懂华语的外国人都知道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美的著作,照您的说法,这个《唐诗选集》在中国是美的,突然间搬到外国时候,它又是突然间不美的了吗?

谭琦:如果说我们不去仔细地研究唐诗,我们怎么能够从心里焕发出对唐诗这种文化的美的热爱呢?请问对方辩友一个简单的事实,美人鱼你觉得美不美呀?

胡渐彪:说得好,今天要研究,但是我想请问大家,对外国人来说,《唐诗》这部特辑还是不是美的? 谭琦: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请问美人鱼美不美?

胡渐彪:对方辩友,美人鱼美和丑,是有人有不同的观点,为什么?这个原因是在于观赏的角度不同,不代表美的感受和美可以两者混淆在一起。好了,轮到你回答我唐诗的问题了。(笑声、掌声)谭琦:我已经告诉过您了,我已经告诉过您了,唐诗本身是一种存在,可是我们有的人喜欢唐诗,有的人喜欢宋词,您能告诉我说,这样的喜欢一定有对有错吗?您说美人鱼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丑,可是美人鱼本身就是童话中虚构的人物,美人鱼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吗?

胡渐彪:对方辩友离题了,我的问题是,今天唐诗到了外国人手中(时间警示)的时候,唐诗还是不是美。你告诉我宋词美和丑到底和我的问题有什么直接关联呢?(掌声)谭琦:因为有人喜欢宋词不喜欢唐诗啊,他无法欣赏唐诗,他觉得唐诗不美,可是您能告诉我,他喜欢宋词它就一定是错的吗?(时间警示)您还没有告诉我,为什么有人他喜欢美人鱼,有人喜欢白雪公主,可是这些童话中的人物,它都是虚构的呀,它是美的,可是它又是虚构的,请问您,美是客观存在从何而来呢?(掌声)胡渐彪:美,对方辩友,今天美人鱼的形象有人画出来,甚至有了雕像在童话的故乡。至于为什么会美会丑嘛,我刚才,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是因为观赏角度不同。好,我们不谈唐诗了吧,我们看看赵子龙。赵子龙的忠勇就算曹操不认同,它也是一种内在美的表现,难道你告诉我说,在曹操的事迹里头,赵子龙他的内在美是不美的吗?

谭琦:赵子龙那种叫作善良,善良是一个人的道德,一个人的道德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可不能说你影响了他的主观感受,主观感受就变成客观存在了呀。您还没有告诉我说,那个有了一个雕像,有了美人鱼的雕像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美人鱼这个形象呢?是不是美人鱼就不美了呢?

胡渐彪:对方辩友,(时间到)美人鱼美与„„ 张泽群:时间到。

胡渐彪:可以,谢谢!(掌声)

谭琦:其实我还有,对方辩友的时间到了,我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花仙子、比如说百花仙子、比如说田螺姑娘,(时间到)„„

张泽群:谢谢!时间到。

谭琦:„„这些都是虚幻中的人物呀!谢谢!(掌声)张泽群:真是让我们觉得时间飞逝啊!非常遗憾。下面我们期待的自由辩论也即将开始。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有时是4分钟。首先有请正方发言。

何晓薇:首先请问您,在您的立论当中审美和美有什么不同啊?

樊登:如果美的东西不用“审”的话,那它才真叫是客观存在呢,但事实上今天有人脱离过人而谈一个东西是美的吗?对于动物而言对方同学说都有美的倾向,那就请告诉我,对于动物而言美的标准是什么呢?

郑玉珮:我家的小猫看到我觉得我很亲切,因为当我跟它笑的时候它就会走过来,请问它是不是也感受到我的美的存在呢?再请问对方辩友,审美跟美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啊?

郭宇宽:其实对方辩友是把狗想吃骨头的那种生理本能也当成了美,(笑声)那么假如这样的话,那我们知道奶牛当听到音乐的时候它的产奶量会提高,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奶牛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美呢?(掌声)陈瑞华:对方两位辩手长篇大论,就能够说,还是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请问美和审美之间究竟有什么分别呀?

路一鸣:当然有分别,我来告诉对方辩友,美是审美的主观判断的结果的一种,因为审美的结果可以有美,可以有丑,可以有非美非丑。倒是对方二辩告诉我们,我说她美说对了,有人说她丑说错了,那么这个说错的人他为什么说错了,对方二辩,你告诉大家。(掌声)何晓薇:谢谢您告诉我们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判断,而我们今天的辩题显然是美究竟是以什么什,究竟是以什么形式存在,而不是审美是主观判断还是客观存在啊!想请问您,哦,一个,一个爱国的人,他为国牺牲了,比如岳飞,那么他的行为到底美不美呀?

樊登:对方辩友讲来讲去,讲的都是善和美的关系,孔老夫子就讲过“美则美矣,未尽善焉”,什么意思呢,美和善根本就不是同样的关系。请对方朋友告诉我,既然美是客观存在的话,这个客观标准到底是什么?

郑玉珮:对方刚,三辩刚才说,我,我说,观众如果觉得我不美的话就是错了,对方辩友我刚才可没这么说哦!我是说如果有人觉得我不美的话,那么就是审美的角度不同,而您觉得我美的话,那么您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发现到我的美。但是这并不能说,有人觉得我丑的话,那么我的脸就马上变成母夜叉了。

郭宇宽:我们还是把今天的辩题从对方同学的脸上回到我们今天美的讨论上了吧,(掌声)对方同学说,对美的讨论要分角度的,那么为什么换了一个角度就是唐诗更美,换了一个角度就是宋词更美呢。假如美像身高一样是客观的话,决不可能换了一个角度,我的个子就比乔丹更高啊!(掌声)陈瑞华:对方辩友,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特性,有美的特性,有丑的特性,你用不同的角度去,角度去

看,当然可以看到不同的特性啊。请问对方辩友,善良是不是内在美呀?

路一鸣:什么是客观?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为什么对方二辩的美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

郑玉珮:对方辩友刚才,想请问对方辩友,当那样事物存在的时候,它当然就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我的脸并没有因为观众的意志而转移呀!

樊登:那我就请问对方辩友,既然你们认为没有人的时候也有美丑存在,那我请问,“蒙特”这个东西美不美?

何晓薇:那么如果您认为只要有人的存在,人的意志就会影响一样事物的美不美,那么想请问您,究竟是如何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理解成慈禧太后的奸笑呢?(掌声)樊登:对方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呢?“蒙特”这个东西到底美不美?

陈瑞华:对方辩友,如果按照您的说法,美是主观感受的话,那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请问对方辩友,善良什么时候变成不美呀?

樊登:对方辩友不能够回答,那是因为“蒙特”这个词儿是我刚才脑子里边突然想出来的,他根本就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对方辩友不知道,所以对方辩友根本就不知道它到底美不美,你无法用客观存在来评判吧!(掌声)郑玉珮:但是,想请问对方辩友,难道美就只有外在美吗?请问善良是不是一种美呀?

郭宇宽:对方同学说善良这是什么是美呢,可我们知道什么是客观存在呢?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才是客观存在。善是什么?本来就是人的主观意志,这还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吗?(掌声)何晓薇:但是亚里,但是亚里斯多德告诉我们,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对方难道要质疑吗?对方难道要说美是不真和不善的统一吗?

路一鸣:如果美就是真和善的统一,如果善和美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话,为什么今天还有一个成语叫作“尽善尽美”,为什么我们还要叫追求“真、善、美”,不叫追求“真、善、善”呢?(掌声)郑玉珮:可是对方辩友难道你要告诉我善不是客观存在的吗?那么是不是告诉我们打抢也是一种善,因为,哦,行为美可以因为您的主观意识而随便更改呀!

郭宇宽:亚里斯多德说,善就是美!柏拉图还说过实用就是美。所以“大嘴巴”和“粪筐”也是美的?大家看一看,这么理性的哲人对美的认识都不统一,不更加证明美是主观感受吗?(掌声)陈瑞华:所以今天对方辩友都没有告诉我们,今天善良是不是内在美,如果对方告诉我们,善良等等美德都不是内在美,因此不在我们今天讨论范围以内的话,那么对方能够提出这一点吗?不,为什么呢?因为,善良这种美德也是内在美呀!你„„

路一鸣:就算我们承认善良是内在美,对方辩友你也应该先告诉我们,善良到底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掌声)郑玉珮:对方怎么能够说善良是主观感受呢?难道对方要告诉我,帮一个老婆婆过马路的话,那么您主观感受那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觉得那是一种恶行啊?(掌声)

樊登:让我们来谈论一个实例好不好?为什么同样是杨柳,在李白的口中就是“风吹柳花满店香”,到了郑谷手里就成了“杨花愁煞渡江人”,这是为什么?请详细解释。(掌声)何晓薇: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审美眼光去审美杨柳,但是杨柳始终是杨柳啊,对方能够说,因为许许多多的哲人对月球、对外太空的理解都不一样,那么银河系就不再美丽了吗?

路一鸣:杨柳始终是杨柳,有没有说过杨柳的美始终是杨柳的美呢?(掌声)对方辩友你论证的是客观存在,还是客观的美呢?

陈瑞华:所以呀,就算我们没有人去认识杨柳的美,但是杨柳的美就因此而不存在了吗?

郭宇宽:杨柳就因为人去欣赏它,在其中投入了人的主观感情,这才是美,这才是我们审美的意义所在。假如它本来就是美,我们还为什么要审美呢,我们的审美热情肯定像火苗子一样哧溜哧溜、叭叽就灭了!(掌声)郑玉珮:杨柳的美就是客观存在的啊,否则的话难道对方要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没有感受到杨柳的美,那么杨柳的美、大自然的美都不存在了吗?那么我们是不是都,都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呀?

樊登:这不是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著名的美学家克罗奇就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想像活动的话,自然中没有哪一部分是美的,这一点对方应该知道吧?

陈瑞华:对方告诉我们,那就请对方回答我的一个问题,聋子听不见声音,那么是不是告诉我们,对聋子来说就没有美妙的音乐呀!

樊登:如果人们从来都没有听到过任何声音的话,音乐从何而来呢?

郑玉珮:可是刚才的主辩稿里面告诉我们,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美的;可是刚才主辩又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人去感受的话,这个世界就是不美的,那么请问,这世界到底美不美呀!

郭宇宽:说到音乐我就想到了连黑格尔这样的哲人都说过,音乐反映的并不是什么客观存在,而是人的内在心灵呀!

何晓薇:对方要说音乐,那么如果美是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的话,那么世界上许许多多大学的音乐系到底(时间警示)在学的是什么呢?

路一鸣:那请对方给我们举出一个例子,这段音乐是美的。(时间警示)郑玉珮:音乐当然是有其规律可循,否则的话,那些音乐家是要按照什么规律去,去组谱的呀? 郭宇宽:学的是什么呢?就是研究人的主观感受。怎么样迎合主观感受?听众就是上帝。陈瑞华:错了,对方辩友,研究的是如何找出音乐的美,而不是如何找出美呀!

樊登: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过的,美具有主观的普遍性,这也不是我们说的,这是康德说的。(掌声)何晓薇:因此对方今天说来说去始终是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去审美,对方始终是没有回到,的正题:美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呀?

樊登:所以我们就谈了很多的实例呀,请大家,对方给我分析一下,为什么在很多原始部落里边,脖子越长就越美,这可是主观的普遍性啊!

郑玉珮:那么请问对方辩友,长城的美存不存在呢?

路一鸣:对方辩友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长长的美”?

陈瑞华:对方辩友,我,我方问的是长城的美呀!请问有没有人说长城的美是你的小家子气呀!(掌声)(时间到)郭宇宽:长城的美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就非常的美,而当我们中国健儿在长城口砍杀日本侵略者的时候,那些侵略者会(时间到)觉得他们美吗?(掌声)张泽群:时间到。

郑玉珮:所以长城的雄伟美„„ 张泽群:时间到。

郑玉珮:„„都是大家客观认知的啊。

张泽群:感谢双方辩论员,谢谢!(热烈掌声)下面我们请双方的自由人进行第二次发言。反方还有时间是1分17秒,正方还有时间是29秒。首先有请正方的自由人胡渐彪同学发言,请。

胡渐彪:谢谢!对方辩友的论点只有两个,第一个,要解释为什么每,每个人有不同美的感受,惟有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才能解释;第二个论点,为什么人觉得那是美,那是丑,惟有认为说是主观感受才能够解释。但是这一切都是离题的,因为这是美的感受,和美基本不同。今天我没有感受得到北极的冷是多冷,但是我能说这个冷就不存在吗?因为冷和冷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对方辩友待会儿要再把冷和冷的感受这种概念混淆在一起的话,(时间到)这是不是有离题之嫌呢?谢谢!(掌声)张泽群:谢谢胡渐彪同学!我们请反方的自由人谭琦同学发言,请。

谭琦:如果美和美的感受不是统一起来的话,那么这个感受反映这个客观存在的时候,就必然有真假对错之分,可是我们谈了这么多美的角度、美的欣赏,您能告诉我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吗?和对方辩友轻谈主观客观,不如我真的拿出一个具体的客观实例来。请问对方辩友,(举着一枝玫瑰花)您告诉我,在大家的眼中,这是不是同一枝花,但在大家的心中是不是有不同的美的评价?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而高兴的人会说“花儿对我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而有的个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是有情的,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说花很无情,“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时间警示)桃花逐水流”。原因是什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客观上“花自飘零水自流”,使我们的主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谢谢!(热烈掌声)张泽群:感谢谭琦同学!我们也希望在辩论之后看到谭琦同学要把这束花送给哪位辩友进行主观感受。(笑声)好了,最后是总结陈词阶段。我们首先有请反方的三辩路一鸣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3分钟,请。

路一鸣:好一场唇枪舌剑的自由之辩!不过我们仔细分析,在对方的口若悬河之下,对方非但不能自圆其美,而且还有几点非常明显的美中不足。第一,对方的立论基础无非是说:美可以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所以对方自由人才告诉我们,这本儿唐诗拿到了国外,就算这个人没有看过,也会觉得它是美的,如果这本儿唐诗从来就没有人看过,有没有人觉得它是美的?如果对方二辩,没有人去欣赏她的话,有没有人觉得她是美的呢?其实,对方论证的是美可以脱离一部分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那是因为另一部分人主观上认为它美,我们知道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西施、貂蝉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我们现在一提到西施、47 貂蝉就想到了美呢?那是因为美就是人们主观上流传下来的口碑,这个时候,美是主观的普遍性。第二,对方又把美和善混为一谈,想要论证他们的辩题。对方又说美和丑其实是是可以统一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美可以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而存在,因而它对人应该有影响,不过如果我没有感到,它的美的话,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呢,它的美的作用又在哪里呢?下面我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融人了人的主观想象与情感才会显得美,从山川河流到花鸟鱼虫,从春夏秋冬到风云雨雪,我们看到,客观的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有了人的主观想象,才有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第二,我们认为,审美的标准和结果,会因为人们的客观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我们看到很多人喜欢维纳斯的雕像,维纳斯的雕像风靡西方世界,但我们中国的老婆婆却一定要给她缝上坎肩儿才能心安理得。楚王好细腰,唐皇爱丰满,那么在情人眼中,无论如何对方都如西施一般沉鱼落雁。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美其实是源于人们的主观想象和内心情感,是人们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达人情冷暖。

第三,我们强调美是主观感受,因为这反映了人追求自由的价值信念,人的肉体受制于客观,从而人的精神就追求无限的驰骋空间。我们爱生活,因为生活的故事上(时间警示)下五千年,叫人浮想联翩;我们爱自然,因为“万类霜天竞自由”,那是生命的礼赞!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美丑无对错,审美无争辩,因而我们才强调美是自由的象征,我们来自五大洲的辩友,才能胸怀宽广地唱一首:一心情似海,感动天地间。谢谢!(热烈掌声)张泽群:谢谢路一鸣同学,感谢他的精彩陈词,谢谢!最后我们有请正方的三辩何晓薇同学总结观点,时间也是3分钟,请。

何晓薇:在感谢对方的滔滔陈词之后,我仍然不得不指出对方所犯下的一个错误,就是离题。对方今天告诉我们的种种始终是人究竟是怎么样去审美,人觉得这个事物美不美。然而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题目吗?我们今天说,美是主观感受还是主观,还是客观存在,说的是美究竟是以怎么样的一种形式存在啊。然而对方今天举出的花,举出的种种事物告诉我们,说的始终还是一种人怎么样地去审美,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题目啊!再来,对方告诉我们美和善之间不能够和起来谈,可是我们看到是什么呢?许许多多的人具有内在美,难道对方说这些内在美不是善吗,这些善行不是美吗?再来,对方又说许许多多的人审美角度不同,可是这也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啊!事实上,美,它是一种规律,是一种脱离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首先,美具有形象性。黑格尔就说了:美能在形象中见出。不管是自然界当中的“江南可采莲”的美,还是社会里舍身救人的美,甚至是艺术当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这种种的具体形态,正是美的形象性所在啊。

第二,美具有感染性。它的感染力量,或者让我们黯然神伤,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之中,在“十年生死两茫”中不胜唏嘘;或者是让我们肃然起敬,在“留取丹心照汗青”之中敬仰万分,而这股力量正是让客观存在的美持续徘徊在人的脑海之中的呀。

第三,美具有功利性。人的本质力量推动人类追求美好的事物,而美正是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啊。“阳春

白雪”是美,“下里巴人”也是美,它们都是美,因为它们满足了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啊。而这三种规律处在人的主观感受之外,不受人的主观感受的控制啊,同时规律本身的存在,也正是论证了美是客观存在的啊。实际上,因修养、经历,因社会条件、历史条件的种种不同,所以各人的审美能力有所不同,所以美有相对的美,然而对方不能够因此就把美和审美混,混为一谈哪!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这就完全否定了美的客观实在性,颠倒了美与美感两者之间的关系呀。罗丹就曾经告诉我们:美是到处都有的,而我们的眼睛事实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谢谢!(热烈掌声)张泽群:感谢(时间警示)何晓薇同学!本场辩论赛可谓美轮美奂!我想这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大家的主观感受。那么现在有请我们的评委对本场辩论赛进行主观感受,请大家评分评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送我们的评委和点评嘉宾暂时离席。(掌声)张泽群:好,朋友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评判团和点评嘉宾上场。(掌声)亲爱的朋友们,这里是'99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决赛的现场。今天交战的双方是马来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刚才双方就,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进行了一番美的辩论。现在我们有请本场点评嘉宾、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进行现场点评,有请。(掌声)余秋雨:诸位,大家好!哦,非常高兴,非常荣幸能够成为这次决赛的,哦,点评者。今天辩论的题目是非常难的。我听到这个论题的时候,真是为正反双方都捏一把汗。难在三点。第一点这是千古难题。我们这次辩论会当中的其他论题,不管是网络呢、电脑啊、知识经济呀,都是本世纪发生的事情,而今天的论题却是千古难题,可以说人类历史上很多智慧的头脑都曾经为这个问题动过脑筋。那么我相信,在今天不可能创造出在这个问题上的智能奇迹,大家也只不过是回忆或者温习一下有关这个问题上前辈的有一些精彩的言词而已。难在第一点是这个。难在第二点,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双方的立场都是片面的。我相信,正反双方的同学没有一个人坚信世界上一切美,都是主观的,也没有人相信一切美都是客观的。于是,要故意地设立自己的片面性,那么我们能够所做的是哪,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揭露对方的片面性,掩饰自己的毛病。这是一种内心都在暗笑的一种态度,但是我们要做得义正辞严。所以这是它的第二难点。第三难点,在美学讨论上,尽管讨论的是美,但是它的形态是不美的。因为美的范围太大,牵涉到很多逻辑上的内涵外延,变来变去,所以我们这么一个有千万,哦,观众参与的这么一个电视的辩论会一定需要找到它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需要找到很好的例证,而任何例证对理论来说,往往是跛脚的。这是第三难点。面对这三个难点,我们正反两方面如何来面对呢?我们看到了答案,嗯,他们不仅辩起来了,而且辩得有声有色,嗯,有的地方紧张得让人都喘不过气来,啊,这一点我觉得是相当了不起。精彩之处比比皆是。上来两方的陈述立场都陈述得很清楚。而且,啊,双方的自由人,一方立即指出针尖的尖和被针尖刺的那种感觉是两件事,那就把美的客观性和美的感受分开来了,讲得很精彩。而对方却明确地讲鬼魂之美算不算美,这样的话呢,又把有一部分美是,不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也说得非常明白。顺着这么一个清晰的思路往前推,可以说是步步为营。哪,里边精彩的段落,啊,经常出现。特别是,我们正方的二辩自己现身说法,说自己美不美,啊,这是一个,啊,非常有趣的一个,啊,例证啦。然后我们反方的三辩指出,你确实是美的,但是也允许有人说不美。那么我们正方的二辩说即使有人说美,说,有人说不美,我还是

我,这个结束得非常漂亮。在这个过程当中,正方的自由人、反方的三辩和自由人都表现出了很高超的辩论水平,他们有一些陈述已经达到了让人动容的程度,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已经看到了。(掌声)但是也有显而易见的毛病,这个毛病呢我想有的是双方都具备的。就是,一个,由于我们牵涉到的问题太复杂,在推演的过程当中,专家一听,很多概念的运用都有一些逻辑上的毛病。这,速度很快我们也就不在意了,但是,毛病确实很多。而且双方可能都停留在一个浮表层次上,很难深入,在浮表层次上,啊,打得难分难解啊,深入度不够。如果两队相比较的话,那么我可以这么说,正方,哦美学上的准备薄弱了一点,所以犯了一些不应该犯的根本错误。譬如他们用猫和花的关系,用狗和花的关系来进行美的论述的时候,抽离了人和美的根本关系哪,这是美学上的大忌,而且恰恰适合,对于对方啊提供了他们的把柄,这一点是他们的一个比较大的失误。

而反方呢,嗯,攻势凌厉,气势如虹,但是在辩得最得意的时候,有的时候稍稍有一点的失态,譬如有一个辩手就提出,啊,一个自己想出来的名词,啊这个名词呢,叫大家猜测是什么意思,大家想不出来的时候呢,他就认为,好,我的主观上的想的东西很难获得客观判断,这似乎很幽默,但是由于这个问题和美没有关系,所以就成了我们辩论中的一个障碍。呢,这个放在辩论当中,给人的感觉是稍稍显得有点霸气。

在总体上来概括的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辩论,最大的成功在于真正真枪实弹地“干”起来了,一个很难“干”起来的一个话题打得那么难分难解,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我们会知道,“美在哪里”这个问题的辩论只是个部门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外部世界何以给人提供了这么一个美的形式和人的感受为什么对这样的形式感到赏心悦目,就是,这才是我们不断思考美的一个重点。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在美的领域,在生活领域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而我们真正的对手是站在美的立场上长时间地和丑恶抗衡。谢谢大家!(掌声)张泽群:感谢秋雨先生高屋建瓴的点评,使我们有拨云见月之感,再次感谢你。(掌声)同时也让我们感谢评判团的辛勤劳作,谢谢。(掌声)朋友们,在我们得知冠军得主之前,我们首先预告一下明天A、B组冠军对抗赛的对阵方和辩题。两组冠军对抗赛将在艾因夏姆斯大学和今天产生的冠军队之间展开,他们的辩题是:夜晚对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笑声)好了,在下面的时间就要揭晓我们的冠军。

朋友们,下面要举行的是'99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的颁奖典礼。首先来揭晓最佳辩手。

99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是——(笑声)反方西安交通大学三辩路一鸣同学。祝贺你!(热烈掌声)(音乐起„„)我们有请中国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刘宝顺先生为获得最佳辩手的路一鸣同学颁发奖杯、证书及奖金。他的奖金是一万元人民币。祝贺你。(热烈掌声)(„„音乐停)亲爱的朋友们,现在让我们揭晓本场双方的最后得分。

第四篇:国际大专辩论赛经典辩词

(本例包括开篇陈词、攻辩小结、总结陈词)一辩开篇陈词

正方:诸葛亮应该投奔刘备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非常荣幸来到建平中学与华二的同学一同讨论诸葛亮应该投奔曹操还是刘备。今天,我方观点是,诸葛亮应该投奔刘备。

诸葛亮乃是千古名人,而他流芳百世原因何在?那是因为诸葛亮在蜀国担任丞相时充分地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军事才华。而想要展现这些才华却并非易事。曹操当时已把各个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也容不得任何人来插手管理自己的天下啊!诸葛亮在曹营根本就无法发挥出自己所拥有的最大才华。

而此时的刘备正需要一位博学的才子来为他打天下、管天下,并将这些国家大事交付给那位才子。这就是的诸葛亮在刘备这里的发展空间大大超过曹营。更何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他也希望能像他们一样揽大权,管天下人啊。根据诸葛亮的自喻,不难看出他的心也是向往着刘备的帐篷啊!

孔融让梨是千古美谈,其中反映的是他身上那份孝悌之心,而曹操却将孔融杀害,理由荒谬可笑,竟然是因为孔融不孝!若是诸葛亮投奔曹操难保不会因为另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而丧命。性命受到威胁又怎能投奔喜怒无常的曹操呢?

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投奔刘备能扬名天下而投奔曹操确有丧命的可能,那么诸葛亮必然投奔刘备,而纵观天下,诸葛亮也应投奔刘备。失了荆州,刘备不顾随时会被快速推进的敌人追上,带上众多黎明百姓一起逃跑。可见刘备是十分爱民的,而这样一位爱民的人当上君主也必是天下人所拥戴的。再加上刘备是汉室皇亲,当上君主也是“兴复汉室”,那也是名正言顺的,更是民心所向!再来看曹操,他在攻破徐州城后,见人便杀,一个庞大的徐州城就这样变成了一座空城,更何况一个丞相当上君主不是谋权篡位么?民心所背啊!天下臣民都不愿意看到曹操称王。若诸葛亮投奔刘备,那便是贤士辅明主,天下有望太平,而诸葛亮投奔曹操那岂不是助纣为虐,根本不可取。

若诸葛亮投奔刘备,他还能开发边远地区,使那些落后的少数民族更加进步,更早地走进文明社会,这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他投奔曹操办根本无法发挥它的这些才华,也无法使中国更快的发展。

对于诸葛亮个人,它应该投奔刘备,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它应该投奔刘备,为了国家的发展,历史的灿烂他更应该投奔刘备!

反方:诸葛亮应该投奔曹操

对方辩友,各位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观点是诸葛亮应该辅佐曹操。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屯田制解决了粮食供应,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更是一颗明珠。孔明只有辅佐这样一位政绩卓著,对历史有着积极意义的主攻来结束战乱才能救人民于水火,顺应历史潮流所趋。

其次,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就个人能力来说,曹操胜于刘备,从军事而言,曹操一生胜多败少,官渡、徐州、辽东都留下了魏武挥鞭的飒爽英姿。《魏武注孙子十五篇》更成为后世的经典。而刘备在战场上屡屡辙乱旗靡,被陆逊火烧连营,40万大军灰飞烟灭,白帝城内一命呜呼。从个人性格来说,曹操无论顺逆都可笑看风云,而刘备的眼泪则成为他的招牌。难成王霸,信哉!

第三,曹操是个好司令,孔明是个好政委,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曹操的野战功力在三国时期首屈一指,而孔明的政治才能远胜于军事才能,两人才能互补,珠联璧合。

第四,曹操在青州时期就有一整套人才招募制度。曹卫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郭嘉、荀彧,武有许诸、张郃,智勇双全者也比比皆是,张辽、徐晃、司马懿都是当世英雄。孔明的才能使他在曹卫集团断不会被埋没才智,相反在他调兵遣将时决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的尴尬局面。且人一类聚,大量的人才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只有与天下名士在一起切磋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第五,曹操的儿辈也是将门虎子,曹丕、曹彰、曹植各个能力非凡,刘禅与他们相比逊色不少,因此曹魏政权的潜力远胜蜀汉。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诸葛亮更应辅佐曹操,谢谢。

攻辩小结

正方:诸葛亮应该投奔刘备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我们今天应该站在史实的角度上来讨论问题,而完全忽略一切非实时描述给人们带来的误导。

所谓贤而能下。汉室皇亲就该当皇帝么?所谓能者居之,曹操会是个好皇帝。他尽管屠过城,但史家一致公认曹操无论是对于自己的部下或是百姓都还是非常好的。何无名正言顺?汉室气数将尽,当是天下公认曹操是最有能力来担负天下重任的。我方还是那句话:能者居之。我们不能把眼光放在刘备的血统上,刘姓血统确是块金字招牌,但这块金字招牌含金量不高,是刘备自己嚷嚷出去的,好比是一块注水猪肉。关于曹操如何使合作一个好皇帝,请听我的四辨陈词。

反方:诸葛亮应该投奔曹操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必须通过皇帝这一环节才能够实现。而刘备的皇族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对方辩友说那身份是“注水猪肉”,但不好意思,人家汉献帝说了,刘备是我皇叔啊。

可当时的中央政府在曹操手里捏着呢,报效国家原应投曹操啊。但是诸葛亮投奔曹操要冒两个风险。首先,曹操是“奉天子”还是“挟天子”的问题。曹操自己说是“奉天子”但人家袁绍说,嘿,你小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你想干什么!?此其一,其二,就算曹操真是“奉天子”,那曹丕呢?

要是曹丕不奉天子了,他诸葛亮何以自处?是舍生取义呢还是牺牲自己的政治理想呢?像这种两难的傻事诸葛亮这种聪明人是不会干的,所以,投奔刘备,即保全身家性命又可以实现其政治抱负、人生理想,两全其美啊!

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曹操对百姓还是非常好的,好在哪里呢?好在杀人,好在屠城吗?对方辩友提醒我们要根据史实说话,那么我很委屈的回答对方辩友,我方事实依据均是源自《三国志》、《魏氏春秋》、《后汉书》等正史。至于是不是注水猪肉,那恐怕不是对方辩友你说了算的,难道你比汉献帝更了解刘备是不是他皇叔吗?

总结陈词

正方:诸葛亮应该投奔刘备

首先我认为刘备并未给与诸葛亮足够的信任。《魏略》和《九州春秋》说,当年刘备开座谈会,他并不认识诸葛亮,只当作一般士人来接待。座谈会完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说什么,顺手就拿起一根牦牛尾巴编起工艺品来。

我方不否认刘备三顾茅庐的可信性,但同样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却做了这样的记载,也许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有些事情可以在三顾茅庐之前发生,如果是这样,刘备对诸葛亮就没有什么恩不恩的了,想必与曹操三颁《求贤令》,光着脚就冲出房接待许攸,究竟是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呢?当时的情形是刘备只有诸葛亮可以依靠,他对诸葛亮的重用不能说明什么,加上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一番话,我认为这都充分表明了刘备对诸葛亮利用多于信任,索取多于付出。

诸葛亮出山既然是为了建功立业,那么它对于自己是否受到重用应该是十分关心的,这就涉及到他的一个自我评估的问题。刚才对方辩友说诸葛亮可能存在对于投靠曹操后受不到重用的担忧,那么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设,架设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是b,如果他认为曹操手下的谋士实力为a,那么他为了使自己受重用,它应该去投奔刘备。但问题是曹操手下的a级谋士比他强,他又谈何建功立业?如果他认为曹操手下的谋士皆为c、d等,那他又何必担心善于用人的曹操部队自己委以重任呢?再加上他又不好意思再在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从自我功业出发无论如何都应投奔曹操。

对于百姓而言,诸葛亮投靠曹操,战争几乎将立即结束,他们能免受战乱之苦。我们知道,曹操对老百姓那是很不错的,许子将评价他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而刘备只是“天下枭雄”而已。真要做起太平皇帝来我相信曹操不会比刘备差,再说他能赖以治世的谋臣比刘备多很多,儿子也比刘备争气。

反方:诸葛亮应该投奔曹操

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人们为什么而感动呢?人们为的是诸葛亮那“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崇高的政治理想啊!

曹操,的确,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是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是不一样的。有人会说,曹操的理想也是兴复汉室啊,还写了篇什么《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辩解说,他曹某人是大汉王朝的忠诚卫士,但他曹某人的理想真的是兴复汉室么?怕不见得。《三国志》引注《魏氏春秋》中说,有人劝曹操称帝,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他要当周文王,什么意思?就是说,皇帝么,我就不当了,至于儿子么,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包拯以荡清贪官污吏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告诫他的后人说:若有人贪污,逐出家门。倘若他曹操真是大汉朝的忠诚卫士,他就该告诫他的后人,好好儿服侍人家汉献帝。明显了,到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又怎么会去投奔曹操呢?

好,如果我们假设曹操真的是兢兢业业地为大汉朝当忠诚卫士,那也不过是丞相而已,诸葛亮去投奔他干什么?给他当幕僚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竟然会只甘心于给人当幕僚么?开玩笑吧。只有在当时信义著于四海却还一穷二白的刘备那里他才能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抱负。

“兴复汉室”,刘备就是汉室皇族啊!在这个时候,曹操是绩优股,刘备是潜力股啊!前途无量啊!况且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而刘备和刘表是族亲,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与情与理都应投奔刘备。

而于天下百姓来说更是如此,当年曹操攻打陶谦时,徐州城内的无辜百姓称为其泄恨的对象,他的手上沾满了十几万徐州百姓的鲜血啊!南京大屠杀的三分之一啊!反观刘备,据《三国志》记载,曾有人派刺客刺杀他,但他的人格魅力竟然高到让刺客不忍心杀他!一个血腥屠城而另一个让刺客宁愿违背其职业道德!人心向背啊,对方辩友!即是诸葛亮真的投奔了曹操,是啊,天下一统了,但暴君统治下的人民能幸福吗?人民不幸福自然要追求幸福,再起义,天下不又动荡了吗?

由此可见,于公于私,与情与理,诸葛亮都应投奔刘备。刚刚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曹操是如何信任张允、蔡冒的,让曹操光着脚就冲出房接待的许攸又是如何惨死在曹操的刀下!让我们看看曹操是如何的狡兔死,走狗烹!对方辩友刚才的假设很全面,但是唯独漏了一种情况,若是诸葛亮认为自己和郭嘉、荀彧都是a级,他还会自信满满的认为自己在曹操那里一定能取得成功吗?我方也从来没有否认过曹操的能力„„(计时员:时间到)

第五篇:国际辩论赛人性本恶辩词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是辩论的永恒话题,下面我将从逻辑、理论、事实、价值方面来逐个阐述。

(1)逻辑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那残忍的自私性”许多同学、朋友们请将带有玫瑰色的眼镜摘下吧!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这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而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十五也说“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泰晤时报》记载:有个英国小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买掉了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地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如果人性真是本善的话,那孔老夫子何必诲人不倦呢?不赞同的人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本善的,但是现实、历史、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弃恶扬善。

(2)理论我想问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人构成的,那么外部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扩展才是恶,孔子早就说过:“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所以认为人性本恶主要基于如下理由:第一: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二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已遥相呼应,而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相信不会是这样的,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另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对这样的真知灼理,至今未能幡然悔悟,这不由让我想起乔西。比林斯的那句话“真理尽管稀少,却总是供过于求”。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难道我们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来谈什么人性本善吗?

第三:尽管我承认人性本恶,但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避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有些人却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全盘推翻了!心痛之余我想请问,如果人性本善,那我们要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和交通法规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3)事实有的人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这不错,但我想请问,如果人都是本善的话谁会拿起屠刀呢?有的人会说,人一教一学便会善,那我看好多人他们作恶事是不要教不要学就会去做的吗?还有些人以为恶都是外因,我想请问,如果鸡蛋没有缝的话,苍蝇会去叮它吗?所以,它还是有内因在起作用,说到这里还可以再提一下善端:如果人人皆自私的话,那么人人都不能自私,因此制约、衡量中产生节制,这就是最早的善源,至于后天的教化,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下面我将从现实和历史的层面进一步阐述吾之观点。

其一,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将本恶的人性显示出来了,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残忍啊!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孩子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摔死在石岸上,面对原始人这种残忍的天性,有些人难道还要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吗?

其二,正是因为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中,教化才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相当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从来不否认,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他的本性进行修改,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但是,正是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在,所以我们要知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请大家想一想,看暴力片、**片,是从来没有什么公开的倡导和鼓励,但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人要趋之若鹜呢? 其三,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耻羞,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尊严这种虚荣被不断剥去的过程。我看到在神学灵光笼罩之下,人们曾经是相当的夜郎自大,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抹去了人在宇宙中心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弗洛伊德则披露了理性的冰山尖之下,人巨大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今天,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才能做到抑恶扬善。(4)价值抑恶扬善是我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故从价值上作最后总结。

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回顾历史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感到痛苦和颤抖,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实验场,真可谓“**与贪婪齐飞,野心与暴力一色”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可见本恶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世界带来什么呢?

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重要,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向上的人格。在历史坎坷当中,人类并没有自取灭亡。人类的文明是在人类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的,饮水思源,借此我们要感谢那些在人类教化路途中洒进他们含辛茹苦汗水的这些中西先哲们,正是因为从他们的理论智慧当中,从他们的身体力行当中,人们才有可能从外在的强制走上理论的自约,自约人本性的恶,从而培养一个健全而又向善的人格,可见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终究成为恶,只有通过社会的教化系统就可以弃恶扬善、化性弃伪啊!第三。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避恶扬善。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再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精神家园可谓是花果飘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人性本恶这个基本命题。可喜的是,再东方的大地上,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已经从一阳来复开始走向新的春天。我们也相信,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和理地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人类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与将倾“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下载国际辩论赛人性本善辩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辩论赛人性本善辩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辩论赛:人性本恶 人性本善 相关材料

    1.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驳:对方辩友不要走极端,人性本恶并不等于人性恶。我方已经解释过人性的根源是恶的,但是人性本恶因为相互制衡而无法作恶,人类可以......

    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辩题正方:××大学真理越辩越明反方:××大学真理不会越辩越明主席:今天进入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辩论精英,他们在过去的7天里,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激烈辩论,终于过关......

    1999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1999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txt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对付凶恶的人,就要比他更凶恶;对付卑鄙的人,就要比他更卑鄙没有情人味,哪......

    1997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经典辩词

    1997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经典辩词.txt11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

    辩论赛辩词

    辩词:钱是万恶之源 (正方)钱是万恶之源 (反方)钱不是万恶之源 方:武汉大学 方:马来亚大学 主席:蔡萦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蒋舸同学发言,时间是3 分钟,请。(掌声)蒋舸: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

    辩论赛辩词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而苦恼,但他人肯定对我们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欣赏口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个人,他不可能总是发现别人的长处,......

    辩论赛辩词

    且末县中学首届学生辩论赛辅导资料-1 政教处2006年4月印发 辩论方法探悉 辩论是语言的角逐,是臹慧的较量,机臹善辩者出口陈词之间,或者一语中的,入木三分,或者旁敲侧击,暗度陈仓,......

    辩论赛辩词

    辩论赛辩词一、A请问对方辩友在购买一件物品时,更注重的是广告还是质量?B(1)广告,您是觉得广告重于质量,那么您是否决心在被骗的路上马不停蹄的狂奔呢?开个玩笑,不过我想大部分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