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

时间:2019-05-14 23:3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

第一篇: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

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

[摘 要]近年来每年秋季开学后经常发现个别学校班级规模过大、拒绝接纳残疾的流动儿童入学等现象,折射出人口增长过快引发了新的教育公平问题。包括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个别学校招生管理失范,招生管理亟须从细、从实、从严等。流动儿童入学难题的化解直接催动教育精明发展,建议以普通高中的精明增长来催动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强化招生管理、依法治校、稳妥改进流动儿童入学办法等,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关键词]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精明发展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所有规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都必须接受国民基础教育,同时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在各方面予以支持,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强制性是通过法律规定,来保证所有公民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普遍性是凡是社会中的适龄儿童,都应该并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即通过强制性来实现义务教育的普遍性,流动儿童也应当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4周岁的儿童、少年。其中,那些与“进城务工人员”一起流入城市,在流入地居住、生活,并且至少有父母中的一人作为监护人的儿童、少年称为“流动儿童”。江宁区作为南京市这座特大型城市的新兴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给区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一、开学后的投诉近几年,南京市江宁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都放在五月、六月,然后,大量的流动儿童入学则基本放在暑假期间完成。一般情况下,最为棘手的一些难题,往往在八月底会彻底解决。但是,2016年的招生压力非比寻常。开学前后的数日内,区招生办连续受到来自信访、局长信箱、“12345”的工单,集中反映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招生问题,且多与流动儿童相关。归纳一下,主要有几类。(1)本地家长投诉学校班级规模过大,被投诉的两所学校班级规模均超过了54人。(2)投诉学校劝退残疾的流动儿童入学。(3)部分流动儿童因证件问题无法入学而提出求助申请。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工单数量及处理难度均提高了许多,如何迅速、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成为招生管理部门在开学之初的紧急任务。

二、调查与处理 1.迅速处理 接到投诉工单之后,区招生办迅速与投诉人取得联系,进入学校,实地调查,积极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细致调查,发现被投诉学校均存在以下几点共同之处。(1)所涉及到的几所学校,无论是小学,或是初中,非本施教区内的少年儿童数量均占较大比例,最高比例达到51.2%;(2)教学质量均较为稳定,在当地乃至全区拥有较高的认可度。(3)被投诉学校集中在城区及城区边缘的人口高度密集地区。在接到的三类工单中,“劝退残疾流动儿童入学”个案性质较为严重,区教育局相关科室了解基本情况后,当即给学校提出改正意见,要求立即恢复两名残疾儿童(双胞胎)的学位,安排正常就读。然后再指导家长办理随班就读手续,确保两名学生在读期间能够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特别关爱。同时,将此个案作为特别案例加以记录,用以警示、规范其他学校的今后招生行为。2.尴尬面对个别学校班级规模过大 对于班级规模过大的投诉,区招生办与区教育局计划财务科深入学校调查后,则感觉到非常尴尬:被投诉学校的新生班额确实较大。经了解,班额较大的主要原因有:户籍新迁入施教区内的适龄儿童人数较多,较去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拆迁后回迁人员;今年春节前后的南京楼市异常火爆,江宁区尤为突出,通过购房进入学校施教区内的适龄儿童人数也大幅增多;流动儿童数量持续增加;而被投诉学校可用校舍紧张、有效师资紧缺,无法再扩班。以被投诉的某校小学部为例,建设设计规模为六轨,而目前的小学部实际在校生总数已经达到2 590人、50个班级,大量占用了初中部的教室。今年招收一年级新生496人、9个班级,班级平均超过55人,本地部分儿童的家长认为学校未能妥善处理此事,原有的教育资源受到流动儿童群体的冲击,导致大班额现象的发生,要求学校稀释扩班、减少每班学生数。与此同时,城区某中学初一年级今年招收新生1 264人、20个班级,平均超过63人/班,遭到了家长措辞严厉的投诉。对于这类问题的答复,比较尴尬。针对目前实际状况,区招生办能做的仅仅是耐心解释,再代表学校进行表态,同时,紧紧抓住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强调“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试图以诚恳态度感动家长、以国家政策说服家长。在这里,特别回避了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出台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苏政办发〔2015〕45号),这个标准明确提出:“学校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说到底,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确实深切地感知:我们的班额控制遭遇了极大的难题。但是,面对我们目前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实无可奈何,只能设法采用拖延策略,向家长解释清楚,试图获得家长的理解,以时间换取空间,力争一段时间之后,扩班稀释班额,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3.和善面对条件不足的流动儿童 在流动儿童报名过程中,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报名资料,例如没有签署稳定的劳动合同、没有办理社保、未能办理居住证、未能开具计划生育证明,等等。个别不能满足条件的少数民族儿童,由民族宗教事务局统一协调,提供了协办申请材料,但是更多的流动儿童无法满足报名的基本条件,而不能够报名入学。显然,这些家庭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底端人群,由于严重缺乏专业劳动技术,他们的流动性极大。对此,2016年区教育局提出:即便是最底端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应当尽力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面对这一群体,区招生办预先已经跟各校提出了办理意见:在学校学位富余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条件,酌情选择接受。显然,只有区内的偏远学校才有可能出现学位富余。在面对这些求助类诉求时,我们的工作人员深表同情,设法尽量协调接受学校,试图能够解决一些困难儿童的入学问题。但是,由于交通问题,仍有一部分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回老家上学,成为留守儿童。这其实也是我们所不愿意面对的事实。

三、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直到开学,仍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投诉?为什么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今天还会出现超大班额?是计划制订的问题,或是计划执行的问题?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实情? 1.社会流动:入学儿童数量暴增引发新的教育公平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通过购房入户等方式进入城区生活。尤其是2016年1—6月份,南京楼市疯狂火爆,大量购房者蜂拥而入。据《2016年上半年南京市区房产市场分析报告》统计,南京市区(不含溧水、高淳)新房成交76 933套,较去年同期增加40 104套,涨幅为109%;成交面积为820.06万方,同期增长453.36万方,涨幅为124%。作为刚需主阵地的江宁区以2.13万套的成交量,位居全市第二。南京作为一座包容性极强的超大城市,每年吸引着众多的外来人口到此就业、落户。在经济整体面临下行压力的今天,南京市江宁区经济发展态势依旧强劲,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南京市教育局2014年数字报告》显示,全市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88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6.26%,其中有7.79万人在公办学校学习,占接纳总数的98.82%。而在江宁,2016年秋季外来随迁人员子女入学人数为:小学3 375人,占全区新生13 004人总数的 26%;初中1 955 人,占全区新生9 243人总数的21.2 %,均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在个别学校,这个比例更为突出,例如某校一年级新生496人,其中施教区242人,来自外省市的流动儿童232人,施教区外的本地儿童22人,施教区内生源占比不足50%。国家以法律形式强力推行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是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化,力图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至少包括三个纬度:第一,教育起点平等,凡是适龄儿童,不论性别、家庭、出生地等的不同,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第二,教育过程平等,包括在教育资源投放、教育经费分配、教育内容、师生关系、孩子所受关注度、公正评价等方面的平等。第三,教育结果平等。主要指流动儿童获得成功的机会平等。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人们接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表现为公民对教育利益拥有竞争结果权,因为社会存在分工,而每个人又有才智禀赋上的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只一味地追求结果相同,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南京地区教育资源发达,尤其是江宁区对流动儿童的入学基本吸纳,完全提供与本地儿童无差异的教育,基本确保了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从而引发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带来江宁入学。大量流动儿童的涌入,导致本地学校整体超出接纳容量,给地方教育带来无法避免的窘迫难题——如何给他们提供公平的义务教育?而与此同时,大量接受流动儿童导致本地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下滑——校舍不足、班额增大、班级增多、优质师资稀释、临时聘用教师大量增加,成为区教育局必须化解的另一道关乎本地儿童教育公平的难题。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本地儿童人口数量以及流动儿童数量都将持续出现大幅的增长,对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预估与研判。2.家庭择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追逐名校 目前情况下,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那些发展态势良好、教育质量优良的学校,往往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优先选择的对象。目前,民办学校往往拥有更为耀眼的教育质量,引发众多家庭竞相追捧,借机采取多种手段招揽优质生源,给地方的义务教育招生带来了管理上的混乱。2007年,福建省泉州市实验中学和外国语学校举行初一新生招生考试后,泉州市教育局指出其招生考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的规定,不能作为招收初一新生的录取依据。两校联名上书泉州市政府和市人大,认为教育局此举侵犯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组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学生是合法的行为。民办学校与教育局的争执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争议。厦门大学教授陈培爱提出,从表面上看,造成这一僵局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入学”等问题上的争议,而实质问题却是国家和地方规范民办学校的立法滞后,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无从监管。时至今日,关于民办学校招生问题的“法律打架”情况仍未解决,给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秩序带来较大冲击。3.学校择生:迷失于利、法、德之间 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法治学校成为必然。作为教育人的专门场所,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心怀慈悲,也是整个社会对于学校寄予的厚望。为什么说,“拒收残疾的流动儿童入学”个案性质较为严重?经过调查,我们基本还原了此事的原委。两名流动儿童(双胞胎)均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腿脚行动不便,小学毕业后申请继续升入对口初中。在新生到校报名时,家长代为到校报名,隐瞒了孩子的残疾情况,领取了书本。开学时,两名新生首次亮相班级,顿时让任课教师惊愕不已,立即到学校领导处提出质疑。经研究,学校收回了两名儿童的书本,做出劝退的决定。在这个案例中,极为典型地呈现出家长与学校的趋利避害特性。家长确实隐瞒了两名儿童的残疾事实,学校在没有清楚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向儿童发放了入学通知书。但是,当真正面对现实的时候,考虑到今后教育工作中必然增添的巨大压力和更多未知的困难,学校选择了“劝退”学生,实质上是“抛弃”了学生,于法、于德都是显然说不过去的。对于刚刚上任的新校长而言,对此绝不可能是一无所知,但是,当利、法、德三者之间的矛盾清晰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学校选择了“利”(避害本身就是一种趋利行为),而漠视法的硬性规定、德的良心拷问,表现出学校招生的失范。该案例所涉学校中考质量在全区公办初中里名列前茅,全校对教学质量高度重视,管理者、教师勤于钻研、刻苦奉献,赢得附近儿童和家长的充分认可。所幸的是,新校长履职后立即纠正了做法,避免了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两个残疾儿童入学之后,如何办理随班就读手续,如何在日常教育中给以关心与呵护,成为学校今后三年里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拒收残疾流动儿童入学”事件发生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4.招生管理:亟须从细、从实、从严 从几个投诉与求助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基层学校的流动儿童招生管理仍然存在漏洞,追根溯源,在区一级的工作布置上,显然还有进一步细化、强化的必要。从工作布置的细节上来看,应当有以下几点需要给予关注。(1)细化流程,堵死漏洞。新生在入学报名之时,未见儿童真身,怎么能够给他发放入学通知书?家长出于种种顾虑,往往会隐瞒一些他们认为不利于自己的基本信息,例如儿童的残疾、疾病等等。而作为幼儿园、小学、初中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此有充分的信息登记,在招生阶段给相关学校提供有效的查询和指导;对口招生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之间也必须互通有关信息。在特殊儿童的招生方面,特殊学校需要为各中小学提供更为关键的指导和帮扶。在招生管理方面,江宁区于2014年起实施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网上报名,方便了广大家长和学校,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这一套系统在整体设计上,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严整的管理环节,仅仅停留在儿童入学登记、学校查询阶段,至于有多少儿童的报名信息是符合该校入学条件的、各校实际审核通过的情况等,这套系统中都没有真实呈现,从而导致这套系统的作用仅仅停留在较低水平的阶段。在进一步完善该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系统等软件平台的设计与管理,力图逐步完善区级、校内的招生管理。(2)严肃计划管理。各校的招生计划数量(包括班级数量、新生数量),是由各校预先调研之后上报教育局计划财务科,并经区级统筹后确定的,计划的确定涉及校舍的安排、设施设备的调配、教师的流动等一系列问题。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存在几种不严肃的状况:招生班级数量与计划不符,班额失控导致超大班额的巨型班级与规模偏小的微型班级并存,生源过多的情况下放宽入学条件导致严重超员,生源流失严重的情况下未能采取有效的挽救措施。对于部分学校来说,招生计划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具体完成情况如何,是不需要自己积极作为的。由于轻视计划的管理,导致一些学校对生源“挑三拣四”,对儿童和家长多般刁难,试图把优质生源留下,把“劣质”生源挤走,从而方便学校的日常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华丽呈现。在近几年的小学毕业生人数与他们升入初一后的人数变化来看,这种猜测是有根据的。以下是2015和2016年江宁区小学毕业生数和初中新生入学数,详见表1。表1 江宁区小学毕业生数和初中新生入学数年份小学6月毕业生数初中9月新生人数生数增减2015年81068075-312016年94369243-193 一般来说,小学毕业生人数与初中新生人数应当基本持平,但是近两年的人数变化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减少的这部分孩子,是本地儿童还是外来的流动儿童?如果是本地儿童,他们为什么总体呈现向外流出的状态?如果是外地儿童,他们为什么在小学毕业后,离开了江宁?(3)签订责任书,明确招生责任。每年招生工作的文件中,总要将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纳入领导小组中来,总要强调招生纪律的红线。年年如此,以至于一些校长已经完全漠视了红线的存在,故而,把签订责任书视为走一个形式。需要以文本的方式强化校长的责任意识,让校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拥有招生的权力,同时还必须承担与此相关的种种责任,并直接面对违规所带来的后果。

四、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教育精明发展 1.精明增长概念及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 精明增长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规划界为应对城市郊区化过程中无序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地资源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理论,并在城市增长管理实践中起到有效的作用。2015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此后,“精明增长”一词陆续在国内各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的发展规划中被不断引用。例如,国家新批复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南京戴上了两顶“桂冠”:“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就如何规避各类城市病、如何成为“东部重要中心”,省委常委、南京市原市委书记黄莉新开出4剂“药方”:精致建设、精明增长、精细管理、精美品质。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江宁区内户籍人口为99.36万人,比上年增长2.14%,全年出生人口1.31万人,年末常住人口119.14万人;全年共有在校的普通中学学生3.46万人、职业学校学生0.39万人、小学生6.39万人,共计10.24万人。如果以户籍人口作为基数,江宁区2015年应设小学100~125所、初中67~83所,这个数字相对于目前现有的小学、初中数量而言,极为庞大,呈现翻倍式的增长。在远未达到这个目标之前,我们现有的小学、初中招生压力巨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大可不必感到恐慌,而只需沉着应对,努力一一化解所面临的难题。从招生管理部门来说,就是要充分挖掘各中小学的招生潜力,努力让各校均衡招生,将招生压力尽可能地分散到全体中小学,努力避免同时出现“招不下”与“招不满”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在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精细管理、精明发展。2.以普通高中的精明增长来催动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 一个地区的高中教育、高考质量,直接标志着整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当然包括义务教育质量,这在当下是无法回避的、最为直接的标杆。具体放到我们的一个区,高中的教育质量如何、录取方式如何,也往往直接影响到儿童升入初中学校的择校动力。近几年,江宁境内的民办学校,诸如东山外国语学校、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高考质量出色,在南京地区可以算得上非常优秀了,于是,在整个社会的追捧之下,大量小学优质生源迅速向两所学校聚拢;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家长全力运作,试图把孩子送入区内的优质公办学校、南京主城区的优质学校。如此抉择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从这些优质初中可以获得更好的中考成绩,有了更大的把握考入优质高中。为了推进初中均衡发展,南京市从2002年起,坚持推进中考指标生政策,规定只有在初中阶段从未转学的学生才能获得指标生资格,从而有效杜绝了初中阶段的大量转学生,即在优质初中就读,临近中考前将学籍迁入弱势初中以便拼抢指标生名额。但是,从这些年的执行来看,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在努力推进教师流动、初中学校师资均衡的同时,为了有力促进初中阶段的生源均衡,完全可以考虑出台补充规定:非择校、正常入学的学生才可以获得中考指标生资格;将高考成绩突出的民办学校中考招生指标的一部分也同步分配到区内初中学校。通过政策改进,引导小学毕业生对口进入市郊区内初中,催动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3.强化招生管理催动教育精明发展 管理的要义不是“管”,而在“理”。如若我们将“管”看成是自上而下、具有刚性特征的话,那么“理”则表现出由内而外的柔性特质。对于全区的招生管理部门来说,“理”是首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全区幼儿园、小学的毕业生数量统计,全区小学、初中的新生招生容量统计,各校施教区内本地儿童及流动儿童的统计与去向预估,各校现有校舍及师资的冗余情况,各校招生与学籍管理人员的政策掌握与操作培训,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情况,等等。把这些情况一一理清楚了,才能有效引导流动儿童入学,而不至于竞相扎堆、拥堵在少数学校的大门口,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招生工作正常有序也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在理顺的基础之上,“管”就显得水到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入学的顶层设计也就更加具有可控性。例如,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网上报名系统,根据各校招生资料审核通过的实际情况编号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针对施教区相对稳定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组建共同发展学区,完善小学、初中的对口招生制度;适度增加接纳流动儿童的城区公办学校数量;初中招生录取时同步公示三年后可以在本校享受四星级普通高中指标生资格的学生数量,从而引导流动儿童正常入学、大幅减少本地儿童择校。通过以上措施,意图在充分发掘、盘活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区内适龄儿童向城区的聚拢,以及流动儿童的盲目择校,以招生制度的合理化及广泛宣传引导生源慎重流动,以优质生源的对口入学催动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以精细管理催动区域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4.依法治校护航义务教育精明发展 从接到家长投诉(或求助),以及后续的调查来看,依法治教必须严格落到实处。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坚决依法治教,才能确保义务教育的精明发展。拍脑袋决策要不得。有一所街道学校被投诉班额过大,班均学生达到54人。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不完全符合报名条件的流动儿童被学校挡在门外。这部分孩子或者回老家上学,做一个留守儿童;或者举家前往远离城区的学校,谋取学位。调查发现,该校经过测算,原定计划招生7个班级,某局领导视察过后,直接否决了原定计划:鉴于师资短缺,必须压缩一个班级。于是,造成了本地儿童家长的投诉,人为地强化了本地儿童家长对流动儿童群体的排斥。依法依规推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在招生文件中,明确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和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应积极接纳视力、听力、言语、智力及肢体残障等特殊儿童少年入学,严格做到‘零拒绝’。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经教育诊断与评估认定、具备随班就读条件的适龄特殊儿童少年入学或休学康复后复学。”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区招生办仍然多次听到基层中小学的抱怨,包括被投诉的学校也是属于这一类情况。从学校被投诉的个案中可以发现,基层学校疏于学习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法律,甚至极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去认真阅读,而仅仅凭着个人的理解去执行招生政策,从而给学校工作带来了被动,甚至直接导致了学校集体的违法行为。申诉渠道畅通对促进教育精明发展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个印象:局长信箱、信访件、“12345”工单,甚是烦人,常常让相关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导致怨声载道。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整个社会愈发强调公平公正、民主法治,家长们能够通过这些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体现,非常值得肯定。家长进行投诉,往往是我们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情、不合理甚至违规的地方,家长们通过正常渠道给了我们警示与提醒,是对我们的信任。否则,他们完全可以直接向更上级的部门去反映诉求,从而导致我们工作中更加被动。在江宁招生办,我们通常可以做到当日诉求当日回复,力争尽快办结。正是因为申诉渠道的畅通,才给了我们改进工作、改正错误的机会,才给我们与家长彼此之间取得相互谅解提供了合适的平台。5.教育精明发展要求稳妥改进流动儿童入学办法 伴随着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流动人口相继涌入。但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2015年南京常住人口净增不到2万人。从近年来的人口数据来看,南京的常住人口呈现出低速增长态势。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我们很难得到准确的流动人口乃至流动儿童数字。但是,显而易见的实际情况是: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大量流动儿童进入江宁境内,他们的入学成为地方教育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从教育系统的自身来看,流动儿童的增加确实给本地教育带来了较大压力。省教育厅对此也有清醒认识,并在管理要求上给予照顾。例如,2015年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苏政办发〔2015〕45号)中明确提出:“学校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试行)》中进一步规定: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数占本地生源30%以上并以公办学校吸纳为主要形式的地区,每班可适度放宽,但不超过10人,并有规划保证3年内逐步达到标准班额。近年来,大量的外地人口通过购房等途径进入本地,随着“积分落户”政策的即将推进,这种情况将大为缓解。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在本地购房,也未必能够拥有本地户籍,仍将长期保持“外来人口”的标签,他们的孩子入学将继续视为流动儿童。按照南京市政府的要求,流动儿童入学需要提供以下材料:家庭户口簿和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由公安部门出具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宁居住满一年的暂住证或居住证;监护人相对稳定的工作证明(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工商部门颁发的有效营业执照,以及个人缴纳社会保险满一年凭证);符合流入地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籍材料(小学一年级新生无需提供)。对于能够提供以上材料的随迁子女,各区教育局应优先予以统筹安排;对于不能完全提供以上材料的随迁子女,各区教育局应在本区义务教育学位可接收范围内给予安排。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教育局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承担义不容辞。2016年底,江宁区教育局拟定了《全区教育资源布局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兴建中小学、幼儿园50所、改扩建15所,总投入约60亿元;教育技术装备力度大幅提升;2017年的新教师招聘人数也将往年呈现出翻倍式的增加。所有这一切措施,都是期望能够尽快补足短板,为江宁教育走上正轨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在招生方面,深圳等地已经实施数年的儿童积分制入学办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南京市积分落户实施办法》的正式实施,必将对流动儿童入学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目前仅能勉强维持本地儿童教育的同时,如何尽力、妥善处理好流动儿童入学这一难题,将考验江宁教育发展的包容性以及地方教育机构的管理智慧,这成为眼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责任编辑:江桂珍] [收稿日期] 2017-02-15 [作者简介] 孙军(1968-),男,博士,高级教师,硕士生导师,副主任。[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7.05.001 [中图分类号] G5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7)05-0001-07

第二篇:非正规学前教育:破解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难题的现实路径

非正规学前教育:破解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难题的现实路径

刘 雨,徐付晓

摘 要:结合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从我国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以及山寨幼儿园的生存困境来看,非正规学前教育是破解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现实路径。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即社区参与型发展模式、政府扶助型发展模式和志愿者主体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非正规学前教育;山寨幼儿园;流动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谋生,与此同时,流动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解决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政府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当前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的背景下,为满足这些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在农民工聚居区出现了大量的山寨幼儿园。但是,最近全国有些地方对这些山寨幼儿园实行了完全“一刀切”的关停取缔,造成大量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被迫返乡,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反响。本文在分析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以及山寨幼儿园的生存困境,通过对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三种主要发展模式的探讨,以期为流动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学前教育提供一点启示。

一、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一)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

非正规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正规教育概念而提出的。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菲利普·H·库姆斯最早提出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他认为相当一部分正规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促进非正规教育的迅速扩展而得以解决。并认为非正规教育“当被看准时,具有很大的潜力,并

[1]给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以很快和很大的贡献”。然后菲利普对非正规教育作了界定:“任何在正规教育系统

[2]以外进行的,为人口中的特定类型、成人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也对非正规教育进行了定义:“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系

[3]之外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从目前的国内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来看,大多数的学者对于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定义观点基本相同,基本上都把非正规学前教育定义为“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主办(发起),在正规学前教育体系之外,依托社区资源,有目的、有系统、因地制宜地组织的为无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0~6岁儿童,特别是处

[4]境不利儿童(如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及少数民族的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学前教育形式”。

因此,基于以上两种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由政府、社会团体、志愿者或个人主办的,在流动儿童聚居地区,有目的、有系统、因地制宜地组织的为无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0—6岁儿童提供服务的学前教育形式。其中这种教育形式的兴办主体是个人。

(二)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特点

与正规学前教育相比,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灵活性。为满足流动儿童聚居地区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非正规学前教育可以根据家长的需求进行教学时间、课程内容等调整,服务形式多样化,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

第二,针对性。由于流动儿童来自全国各地,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就是针对农民工子女而进行的教育,可以针对儿童的不同特点,结合当地需要而进行教育,进行的也多是针对性教学。

第三,时效性,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是为了满足流动儿童接受教育需要而进行的,而这种教育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流动儿童聚居地区规模减少,流动儿童的父母要前往别地,这些都会影响这种教育的效果,那么教育自然也就会进行不下去了。

第四,开放性。由于流动儿童居住的不确定性,也自然而然的造成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开放性,流动儿童随时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随时离开,不会受到像正规学前教育那样的种种制度限制。

二、现实生活中山寨幼儿园的生存困境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谋生。流动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解决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政府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在当前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的背景下,为满足这些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在农民工聚居区出现了大量的山寨幼儿园。山寨幼儿园是指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区“以收托流动人口子女

[5]为主、形式多样的民办非正规托幼教育机构”。虽然它们被冠以“山寨”二字,但是不得不承认它们是当前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

从办园主体看,山寨幼儿园多是个人自发兴办的,属于“民办幼儿园”;从举办规模和形式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小规模的混龄式家庭幼儿园、中规模的分龄式幼儿园以及大规模的连锁经营幼儿园。不过,总体而言,山寨幼儿园的规模不变不大,由于这些幼儿园未能在教育主管部门注册,因而未被官方认可,随时面临被取缔的境地,媒体也一般将之定性为“非法幼儿园”、“无证幼儿园”或“黑园”,[5]但它们为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法规了重要作用,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是,这些“山寨幼儿园”的生存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园舍和环境设施简陋

这些山寨幼儿园多位于城乡结合处,为大多是“三不管”地带,各类人群混杂且社会治安较差。张燕等学者在对北京市海淀区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调研时发现,聚居地区多处于城乡结合处,这些地区的山寨幼儿园的房舍多是在民居的基础上改建或扩建的;教室通常是睡眠和教学两用,户外活动场地普遍较小,只是配备一两件运动器械,只有个别的幼儿园会利用周边小区的公共空间开展一些户外活动;[5] p4厨房也多为家庭式。

(二)师资与教育质量堪忧

这些山寨幼儿园的教师普遍年轻化,学历大多不高。一些幼儿园的园长也不具有幼儿教师的资格,相当多的幼儿教师学历不合格,或未经专门训练,有相当一部分是技校或职高毕业生,只有个别的办园者具有高等学历。同时,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和教学水平有限,只能进行一般的识字和算术训练,其余的“英语”、“珠心算”、“艺术”等课程并不多见,特别是教学课程内容基本上与小学接轨,因此幼儿园小[5][6][7]学化倾向严重。

(三)投入与身份认证两难

这些山寨幼儿园的发展资金往往很难保证。由于办学规模小,环境和设施不符合教育部门制定的托幼机构注册标准,因此多是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注册,自然也没有被官方认可,随时面临被取缔的境地。

[5]p4同时,由于这种身份的缺失,使得山寨幼儿园长期游离于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视线之外,因此不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扶助。另外由于它的生源主要是农民工子女,收费比较低廉,处于低收益运转,一旦生源不足,就会陷入经营困难。

三、非正规学前教育:山寨幼儿园生存的现实路径

在当前城市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社会现实下,虽然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与措施来解决,但幼儿园的供给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适龄学前儿童的需求。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但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学前教育失业中来,不但要发展正规学前教育,同时也要鼓励发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山寨幼儿园虽然不能符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托幼机构注册标准,但是在其为众多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发挥巨大作用的事实面前,教育部门也不能将这些山寨幼儿园一关了之,而是应该思想观念,鼓励山寨幼儿园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在一些发达国家,承担学前教育任务的很多是民间兴办的小型化、家庭式托幼机构。因此,非正规学前教育无疑是山寨幼儿园生存的可能路径,同时也是一

条满足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需求的现实路径。

并且山寨幼儿园具有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优势特征。第一,灵活性。由于这些幼儿园大多规模较小,因此调整比较灵活,为满足流动儿童聚居地区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可以根据家长的需求进行教学时间、课程内容等调整,服务形式多样化,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第二,针对性。由于流动儿童来自全国各地,山寨幼儿园可以针对流动儿童的不同特点,结合当地需要而进行教育,进行的也多是针对性教学。第三,时效性,山寨幼儿园的教育是为了满足流动儿童接受教育需要而进行的,而这种教育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流动儿童聚居地区规模减少,流动儿童的父母要前往别地,这些都会影响这种教育的效果,那么教育自然也就会进行不下去了。第四,开放性。由于流动儿童居住的不确定性,也自然而然的造成山寨幼儿园教育的开放性,流动儿童随时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随时离开,不会受到像正规学前教育那样的种种制度限制。

四、山寨幼儿园教育三种主要发展模式

从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山寨幼儿园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将存在一段时间,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因此存在着众多发展形式,根据已有的全国各省市已有的发展经验以及众多学者的研究来看,“山寨幼儿园”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社区参与型发展模式

社区参与型发展模式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的山寨幼儿园,以社区为依托,由社区委员会参与幼儿园的组织与管理的一种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建议、行为进行监督、协调社区内各相关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场地等内容。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幼儿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社区只是提供一些非强制决定性的发展建议,主要是提供适应幼儿园发展需要的硬件设施,诸如场地、体育设施、道路安全设施等等,并且社区可以对社区内的山寨幼儿园开放已有的图书馆、运动场馆、活动中心等,支持和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社区参与型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其优越性在于,社区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能够帮助流动儿童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尽快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提供与正规学前教育同样的教育和社会资源,有利于提高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其不足在于,这种模式首先需要社区的主动参与山寨幼儿园的建设之中,社区委员会要有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而不是被动消极的应对,如果没有这种主动积极性,那么这种发展模式及时建立起来也终究会失败的。所以社区参与型发展模式需要社区、幼儿园和家长的积极合作。

(二)政府扶助型发展模式

政府扶助型发展模式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对山寨幼儿园进行政策扶持和财政补助,以此促进山寨幼儿园有序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主要包括制定适应各地实际的幼儿园发展规划、加大财政补助、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等等。

[9]山寨幼儿园的政府补助型发展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营公助”的“非营利性幼儿园”。从宁波的教育经验来看,即幼儿园享受公共财政的投入,并按财政投入水平和教育成本核定收费标准,财务支出纳入政府统一监管,教师实行劳动合同制,参加社会劳动保险,实行自主收入分配制度,其中符合一定条件的骨干教师可以进入事业在编管理,参加事业养老保险等内容。

政府补助型发展模式可以使幼儿园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师资力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也体现了政府强调的建立普惠性的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针,突出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是政府积极倡导的一种学前教育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在相关扶助政策实施之前,政府首先要做好职能定位,保持幼儿园的办学独立性,不能越权干涉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教学管理,做到有收有放,以免打击幼儿园兴办者的积极性。

(三)志愿者主体型发展模式

志愿者主体型发展模式是指山寨幼儿园的组织与管理的主体是民间组织志愿者,主要由志愿者负责山寨幼儿园的组织与管理的一种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幼儿园的场地建设,教育发展经费筹集,与政府、[8]

家长及社区的沟通交流,负责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等内容。

[4]志愿者主体模式有其优势和不足。其优越性在于:其一,志愿者提供的是无偿服务,无需增加接受服务群体的经济负担。这一点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其二,志愿者主体是由在校大学生组成,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经过一定的培训容易较快进入角色。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于:其一,我国的志愿者组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事社区服务的志愿者的人数总体不足,志愿者服务还缺乏长效机制。其二,志愿者的主体是在校学生,他们提供志愿服务主要是利用假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志愿者服务。其三,志愿者缺乏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和专业性的幼儿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其四,志愿者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有时可能出现志愿者的空缺,使非正规学前教育活动难以开展。

参考文献:

[1]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406.[2]菲力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23.[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54.[4]吉执来.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教育导刊.2010(6):11.[5]张燕,李相禹.山寨幼儿园与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3-4.[6]赵晓尹.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3):18.[7]王芬莲.当前民办幼儿园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导刊.2006(8):13.[8]张燕.社区非正规教育——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另一种思路[J].学前教育.2006(1). [9]周永明等.宁波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上)[J].学前教育研究.2010(2):9.On Non-regular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ttage

Nurseries’ Survival Dilemma

LIU Yu,XU Fu-xiao(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210097)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flow of non-regular preschool children’ content and featur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actice of non-regular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survival dilemma of cottage nurseries, non-regular preschool education is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ttage nurseries’ survival dilemma.Non-regular preschool education of cottage nurseries has three development modes: the community involvement;th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volunteer subject.Key words: Non-regular Preschool Education;Cottage Nurseries;migrant children

第三篇: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策略探讨

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策略探讨

教师流动即师资流动,是指教师在不同地域、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进行交流,轮换执教,以消除师资力量过分悬殊,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保障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国民教育整体水平。

一、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从教师流向分析,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多维度的,但是目前我县的教师流动更多呈现一种逆向的、单向上位的流动。从近几年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教师流动在地域上主要是从北面向南面流动;在区域上主要是从农村向城镇,从城镇向县城流动;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在校际间主要是从普通学校向示范学校,从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在流动主体上,主要是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流动。

二、教师流动现状原因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有的教师分配制度逐渐被打破,教师流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目前我国教师流动中出现的单维、逆向等不合理现象,更多的是教育政策上的缺失。(一)地域间经济文化基础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拉开了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而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文化服务产品性质多样、形式灵活。而在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的努力,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所具有的经济文化优势,因而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导致了大量教师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二)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受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成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上具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于农村教师当前以及后代的发展都具有潜在的消极影响。加之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劳动就业制度,在城乡之间筑起一道偏袒城市居民的壁垒,导致教师合理流动的机会变小,农村教师的身份地位很难得到改变。可以说,当前教师不合理流动并非教育本身逻辑衍生,主要是外来不平等环境冲击的结果。因此,为改变“与生俱来”的身份限制,追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形成了农村教师向城市迁移的潮流。(三)教育发展政策的失误。《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但一些地方政府为塑造形象工程,竭力打造“明星学校”、“示范学校”,集中人力、财力举办少数重点学校或窗口学校,抽调大量的优秀教师充实其中。有的地区实行城乡教师分层工资制,教育财政优先保障城市教师工资,而根据规定对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教师实行的工摘要:教师流动作为教育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有力形式,可以促进师资的合理配置,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但是目前我县的教师流动呈现一种不合理的、单向上位的趋势,这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本文立足我县教师流动的现状,深层挖掘教师不合理流动的诱因,并提出了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议。关键词:教育均衡;教师流动;义务教育决策与思考-21-2010 年第11 期当代教育科学资上浮奖励制度,从根本上缺乏落实,导致教师之间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种高奉献、低待遇的状况,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导致了大量教师的外流。(四)学校管理方式的缺陷。教师队伍的稳定需要人本化、民主化的管理。但是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领导缺乏人本意识,没有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很多领导民主意识不强,管理缺乏民主,管理方式机械、呆板,对教师的管理集权化程度高,使老师失去基本的自由和自尊。而对教师的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评价方式单一,极大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各种评比、晋升活动中,不能做到公开、公正,教师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伤害了工作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部分教师认为在目前工作环境无法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他们会想方设法进入更好的学校,以求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获得自我满足的需要。(五)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良好政策的实施要依靠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但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督监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教育政策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形成“口头重视,行动不落实”的现象。政府部门违反教育政策建设重点学校等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造成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集中。在教师工资发放过程中存在的城乡双重标准现象难以有效控制;加之地方政府、学校克扣、拖欠、挪用教师工资,向教师摊派、集资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教师在评优、晋升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由于监督渠道的滞塞,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议。义务教育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通观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政府都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有政府成为责任主体才有可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政府,因此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责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关键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一)为促进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有序性和规范性,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缩小地域、城乡之间经济文化的差距。第一,建立新型经费管理机制,缩小地域差距。义务教育作为全体国民教育,如果不由中央或省政府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地方教育经费的差额无法弥补,义务教育的质量势必难以得到保证,教育均衡也就成了天方夜谭。如南非采用均衡分配公式(EquitableShare Formula,ESF)制定“学校经费投入的国家规范和标准”来消除地域差别。根据目前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上移的国际趋势,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机,可考虑建立中央财政直接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或由省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为主的保障机制。[3]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结合税费改革的需要,建立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中央与地方分担,分级管理,按比例适度增长”。[4]在当前形势下,可以建立省级教育管理机制,统一本省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所需资金由省级政府和地方部门按照减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第二,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为改变城乡经济文化差距日益扩大的事实,需要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把农村发展放在与城市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缺乏联系的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联系与沟通的新型管理体制。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户籍流动障碍,开通城乡学校教师资源顺畅流动的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布局调整工作,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深入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农民的生活品味。建立城乡衔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村教师在医疗、再教育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第三,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促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学校,通过采取名校兼并弱校、名校与薄弱学校结对等新的办学模式限期改造。同时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给薄弱学校政策倾斜,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同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目标,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台湾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用一张图纸建造所有学校”的政策;而古巴把教育资源平均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因此,政府要统一办学标准,加快学校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使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班额等均达到规定的办学要求,减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中的差距。第四,统一教师工资发放标准,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工资是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物质保证,美国教育管理部门以规范师资标准为基础,实现校际间师资均衡流动;法国统一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为教师的大范围流动创造条件。因此,为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决策与思考-22-当代教育科学2010 年第11 期首先需要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建议由省级政府确定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保证所有职称水平相同的教师工资待遇相同,保障弱势地区教师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其次要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在菲律宾,农村教师除享有基本工资外,还享有艰苦工作津贴; 而日本对流向偏远地区的教师除工资外,还增发偏僻地区津贴,对相关教师发放寒冷地区津贴和单身赴任津贴等。所以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贴制度,落实中小学教师津补贴、补助发放标准,奖励在边远学校、薄弱学校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二)教师流动作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的有力手段,为规避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问题,需要在教育政策上做出规定。第一,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现有教师管理制度。目前教师管理主要实行“教师校管”的方式,这尽管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但是阻碍了教师的流动。因此,需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将教师的管理权限回收到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统一配置师资,学校之间师资力量才可能均衡。可参照日本、韩国等利用公务员管理方式对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将教师全面推向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逐步淡化教师的单位角色,使教师由“单位人”成为“系统人”,教师的人事关系不受现在工作学校的约束,“人走关系动”,彻底打破校际间师资保护的壁垒,从制度层面弱化学校对教师流动的限制,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第二,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保证城乡教师起点相同,需要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根据《教育法》的规定聘任教师。招聘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改变农村教师素质低下的现状。严格教师聘任制度,积极做好中小学超编教职工分流工作和缺编教师补充机制,并建立公平择优、平等竞争的选拔任用机制,以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在职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三,制定相关制度措施,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借鉴日本、美国等对教师流动的规定,制定流动教师的人选标准。凡是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8 年,新教师连续任教6 年,年龄在45 岁以下的教师(除任教未满3 年的新教师和妊娠、哺乳期的女教师),都需要参加流动。每次流动的时间小学以4 年为宜,初中以3 年为宜。每位教师在任教期间至少流动2 次。为改变优质师资力量在城市和重点学校不合理集中现象,保证所有教师都参加流动,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每3-4 年对所有教师进行清查摸底,以确定参加流动的教师比例。可以根据学生人数确定每所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以高级职称教师师生比1∶200,中级职称教师师生比1∶50 的标准作为基准线,超过此标准的学校要使多余的教师流动到其余学校。为保证教师流动措施落到实处,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规定,每年由学校总结教师流动的情况并作为评优及职称评定的主要标准之一,而且要对参加流动的教师以一定的交通费用和生活费等补助,提高其积极性。(三)在教师流动的合理机制建立之后,为保证流动教师的合法权益,需要建立各项保障机制,以促进教师流动的长效性和持续性。第一,学校实施民主化管理,保证教师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教师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学校的重大决策要经过教师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使所有教师包括流动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能发表自己的正确见解。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并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力争体现所有教师的权益。对教师的评价要科学、合理、平等、有效,不以单一的方式和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要更多考虑教师的内隐劳动。完善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把政务、财务有关情况向全体教师通报,在才、财、物管理上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另外要健全教师申诉制度,畅通管理部门信息,使教师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第二,完善教育监督评估体制,保障流动教师合法权益。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的监督监察力度,制止一切“标志性”、“政绩性”重点学校建设行为,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和师资等条件大体相当。各地要实行县长负责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教师集资,切实保障广大教师的权益。防止中途截留农村教师补助资金,将是否拖欠克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拖欠克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情况予以通报,对有关领导要追究责任。借鉴英国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会化的做法,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第三,保证教师流动制度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在制定教师流动政策时应当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充分保护流动教师的利益。有关部门应通过咨询、调查、调研,切实了解利益涉及者的感受,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同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消除教师对政策执行时的疑虑,为政策实施铺平道路。为保证流动教师发挥均衡教师资源的作用,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措施对流动教师进行评估。改变现有的绝对性评价标准,通过纵向比较流动教师在先后学校的表现,引入发展性评价方式客观评价教师流动的个体效果;通过评估流动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即教师流入后,对本校学科教学工作起到何种作用,对教师后期培养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同时也对今后教师流动起到借鉴作用。

第四篇: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全区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准确把握他们的实际需求,近期,连云港市连云区妇儿工委办公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相关单位了解等方式,开展了对连云区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留守流动儿童的基本状况

连云区现辖8个街道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户籍人口13.17万人。据调查,全区目前有留守儿童315人,流动儿童3390人。在留守流动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占53%,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分别占20%、11%、16%。从分布看,我区的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板桥和宿城街道。流动儿童主要分布在墟沟和海州湾街道。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的有68人,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6%;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11人,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4%。留守儿童主要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约占42.7%,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约占 5.7%,寄养在朋友家里的约占1.2%。

二、留守流动儿童面临的主出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或农活,疏于对孩子的关爱,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调研结果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于生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情感相对缺失。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与子女分离,联系较少造成亲情缺失,这种情感上的空白是监护人无法替代的。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

3、学习令人堪忧。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帮助、督促和引导,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4、意外伤害严重。留守流动儿童因为父母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三、针对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已采取的措施

1、积极解决留守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为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区教育局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文件,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集中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问题。只要有外来务工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社区开具的证明材料、公安部门的暂住证或居住证、户口本、住房合同就可办理正常入学手续,并安排就近入学。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流动儿童收取“借读费”和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上学期间,流动儿童与区内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学籍管理方面,新生入学由教育部门统一编发学籍管理学号,建立学生的正式学籍档案。在校期间实行全程管理、跟踪管理,如果家庭返回原籍,学生的学籍也随之返回,保证其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2、全力做好留守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服务。区卫生局在全区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方面,针对流动儿童有具体要求: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中,居住在我区的外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一样有免费接种疫苗和免费治疗权益。在计划免疫方面,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要求,凡居住在我区三个月以上的儿童,均应享受国家实施的儿童免疫接种服务。并且与我区常住人口“四个同样”,即同样建立免疫接种卡、接种证,同样接受免费接种服务,同样享受全过程的免疫接种,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免费接种服务。对于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作为我区常驻人口儿童的一部分,与其他同龄儿童接受同样的计划免疫接种服务,同样享受全过程的免疫接种,同样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免费接种服务。

3、多措并举开展多项关爱活动。区妇联组织80多位“爱心妈妈”与留守流动儿童亲情结对,定期为孩子们送去生活和学习用品,并与孩子们经常沟通交流,让孩子们的心灵感受到温暖。团区委和南京林业大学团委联合开展了校地共建,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基地。区检察院充分利用“知心姐姐QQ群”,结合留守流动儿童的心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与留守流动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实施“一对一”爱心帮扶,捐钱捐物,为困难留守儿童开展生活帮扶。

4、积极打造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各(村)社区依托妇女儿童之家的阵地,增设电脑、书籍、心理辅导室,积极为留守流动儿童打造温馨家园。开创了“四点半课堂”“小候鸟吃早茶”“少年模拟法庭”“暑期夏令营”等针对流动留守儿童服务的特色品牌。

四、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倾心关注、真情关爱和积极配合,采取系列举措,不断优化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一)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二)重视监护人指导培训。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三)凝聚公益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组织“爱心妈妈”、“代理家长”、“成长顾问”等各类志愿者开展学后看护、家教指导、心理辅导、道德及养成教育等留守流动儿童志愿服务,维护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为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帮助,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2018年非本市户籍儿童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入学须知

2018年非本市户籍儿童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入学须知

发布时间:2018-05-07发布单位:街道办 阅读次数:378

一、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

(一)申请入学条件

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因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在本市工作、在海淀区居住,需要在海淀区接受义务教育,年满6周岁(2011年9月1日—2012年8月31日出生)且从未就读过小学。

(二)办理入学流程 1.信息注册

申请人务必于2018年5月7日-5月17日期间,登录“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yjrx.bjedu.cn),进入“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入口”。注册后按相关提示填写信息,内容真实、准确,经核实无误后点击提交。

2.打印《 2018年非本市户籍儿童在海淀区小学就读一年级申请表》

2018年5月15日—5月18日期间,公安海淀分局网上初审申请人及其配偶双方的北京市居住证(北京市居住登记卡)信息;区人力社保局网上初审申请人的社保证明信息;规划国土委海淀分局网上初审在本区购房的申请人的房屋产权证(不动产权证书)信息;区房管局网上初审在本区购房的申请人的预售房合同信息和在我区租住公租房的申请人的公租房信息。网上初审结束后,以手机短信形式提示申请人上网查询审核结果。初审通过后,申请人可登录“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yjrx.bjedu.cn),进入“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入口”,打印《 2018年非本市户籍儿童在海淀区小学就读一年级申请表》。

3.提出审核申请(1)受理审核申请部门

申请人现居住地所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2)提交审核申请及审核证明证件材料时间

2018年5月18日9:00 — 5月28日17:00(法定公休日除外)

4.联审工作小组联合审核

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统筹各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和审核标准对申请人“五证”原件及复印件等申请材料进行联审。

5.反馈审核结果

联审工作结束后,以手机短信形式提示申请人上网查询审核结果。

6.打印《信息采集表》 通过联审工作小组审核后,申请人登录“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yjrx.bjedu.cn),进入“小学入学服务系统”,打印《信息采集表》。

7.联系就读学校

申请人携带《信息采集表》等相关材料到居住地附近学校进行登记(具体详见学校通知)。学校具备接收能力,为其办理入学手续,安排入学。学校接收有困难的,由学区统筹安排就读学校。

(三)重要提示

1.本系统全市联网,每名适龄儿童只能在一个区县参加信息注册。海淀区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信息注册时间为2018年5月7日-5月17日。

2.申请人须确保证明证件材料真实性,一经发现虚假证明证件,联审工作小组有责任通报相关部门,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二、非本市户籍超龄儿童

(一)获取信息采集资格

超龄儿童法定监护人(以下简称“申请人”)于2018年5月7日—5月11日向居住地所属学区递交相关证明材料,填写《超龄儿童情况表》,学区初审通过后,为其录入基本信息,系统将自动发送信息采集账号及密码至申请人手机上。申请人登录“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yjrx.bjedu.cn),进入“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审核入口”, 填写详细信息,经核实无误后点击提交。

(二)办理入学流程

与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办理入学流程一致。

办理入学咨询电话

1.北京市小学入学服务平台使用办法及故障咨询电话: 4008310001

2.“五证”联审小组咨询电话由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公布。

3.各学区咨询电话:

清河学区 82748109 学院路学区 62393551 上地学区 62967726 中关村学区 82356066 海淀学区 82620162 紫竹院学区 68480608 八里庄学区 88138210 68436675

西三旗学区 82938430 羊坊店学区 68173558 万寿路学区 88625882 青龙桥学区 62881416 四季青学区 62877100 北太平庄学区 62184831 花园路学区 62061772 上庄西北旺学区 50981545 永定路学区 56840688 温泉苏家坨学区 62451099

转6001

4.学区归属及入学流程咨询电话: 82557630 62819680 咨询时间: 8:30—11:30 13:30—17:00

承诺书.docx 无人监护证明.docx

(周一至周五)

下载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流动儿童入学难题催动义务教育精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