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上)国学经典诵读(写写帮推荐)
国学诵读200句 五年级上学期(62句)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篇》)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9.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1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篇》)
孟子
14.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16.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17.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
18.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
礼记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0.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
诗经
2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2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国风•王风•黍离》)2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2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国风•郑风•子衿》)
史记
2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26.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史记•留侯世家》)
老子
2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
2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2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
庄子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养生主》)
3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
管子
3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牧民》)
3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权修》)
屈原
3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3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文心雕龙(刘勰)
36.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37.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音》)
陶渊明
3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3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
韩愈
4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李白
4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4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4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4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杜甫
45.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47.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白居易
4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4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苏轼
5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5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送张琥》)5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53.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5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王安石
5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5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辛弃疾
57.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58.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李清照
5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陆游
6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61.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6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二篇:国学经典诵读五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学经典诵读五议
作者:荣霞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2期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品悟中华文化,造就有民族气质的中国人,是我们的使命。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陶冶情志,是我们的责任。
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而多数经典诗文年代久远,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别,无疑增加了小学生诵读的难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充实起来,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呢?
一、阅读。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
要想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教师应该广泛涉猎,在经典的海洋中畅游,从中汲取丰富的国学素养。教师有了学国学、爱国学的动力,才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从而激发起他们学经典的兴趣。教师不但和学生一起背诵,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有关的资料进行补充,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文化,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二、提高诵读认识,教会诵读方法
儿童研究专家指出,13岁以前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阶段儿童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能力差。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此时期内对其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使儿童的脑力得以舒解。吟诵、熟读、背诵是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大声吟诵、熟读,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除此以外,我还利用唱一唱的方法,配以和经典相吻合的音乐曲调,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例如在学习古诗时,把谷建芬老师的《新经典课堂》引入课堂,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悦耳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学生诵读经典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对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掘经典文化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
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意义,通过各种方式挖掘其教育功能。
1.利用好教材,奠定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具有美的特质的一些经典的东西,打通书本,挖掘中华文化中的闪光点,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比如讲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习课文之后我告诉学生,就是这个司马光,后来当了宰相了,古语说:“汉看将,宋看相。”从小时候砸缸就看出来,这孩子很有出息,后来果真如此。他写了著名的《资治通鉴》,他一边当宰相,还一边写了这么大部头的著作,多么了不起呀。通过教师对教材的补充,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激发起来,与书中的他们交上朋友。
2.加强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1-2年级的学生应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但是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仅靠书本上的内容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需求的,因此我把我校的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和桓台县的《国学经典诵读读本》按照主题阅读的模式,把他们进行整合,学生在学习一个主题的内容时,我把本主题的内容进行整理,让他们学习,此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现在我班的学生能够背诵古诗80多首,《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百家姓》都能熟读背诵出来。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年龄较小,深刻的道理对他们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是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据时分类。诵读古诗文
春天到了,我带领学生来到植物园,看着刚刚露头的小草,孩子们会情不自禁的吟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夏天,看着植物园中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脱口而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同学们领略着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宁静的冬。母亲节到了,孩子们在背诵和欣赏着《游子吟》、《秋天的怀念》。同学们在读、背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陶冶美好心灵,从而也激发了他们诵读经典的兴趣。
2.经典诵读与课间游戏相结合跳皮筋、拍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往日的“一二三、三二一”等游戏的顺口溜如今换成了“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经文,每当下课铃响,诵诗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整个校园“诗情盎然”。
3.让学生制作诗苑小报或书签
在同一主题的内容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制作书签或者诗苑小报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诗苑小报的内容丰富多彩,五言诗、七言诗、名言警句,也可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然后在班内评出优胜者,展览作品,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
4.演一演,让学生找到国学经典的意境
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熟读了诗词的内容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设计表演的过程。在学习了《示儿》后,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我们举行了课本剧表演。我让三名同学登台表演,分别扮演陆游、儿子和旁观者。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三名同学通过感人的语言,把陆游的爱国之情以及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慨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试想,如果只凭教师枯燥地讲解,生活在21世纪的孩子怎么会理解当时的情景呢?当然,也就达不到我们学习的目的了。
5.进行有趣的诗文游戏,学生找到了学习经典的快乐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将诗文活动融于游戏,增强了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游戏既可以在班内组织,也可以在同年级的平行班举行。主要有:经典接龙(出上句背下句)、名师出高徒(诵读优秀作品)、文化考核(对诗句文化内容的考核)、击鼓传诗、猜谜语(截取诗句进行猜谜)。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既复习了学习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一到赛诗的时间,同学们群情激昂,整个广场上充满了孩子琅琅的读书声,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五、完善对学生的评价
把经典诵读的“量”和“质”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学生拥有一张“经典诵读的”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竞赛)次数和成绩(态度)以及荣誉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把其作为学生评优的重要内容。由于注重了过程的评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
第三篇:五上经典诵读推荐
快乐小书虫·经典诵读篇目
一、古代经典诗词
1归田园居(其三)(0.5 分)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凉州词 王翰(0.5 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清明 杜牧(0.5 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巴先民诗(0.5 分)《华阳国志。巴志》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5浪淘沙九首(其八)(0.5 分)(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6塞上听吹笛(0.5 分)(唐)高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7塞下曲(0.5 分)(唐)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8碛中作(0.5 分)(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9南园十三首(其五)(0.5 分)(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10赐秦良玉诗四首 其一(0.5 分)(明)朱由检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11赐秦良玉诗四首 其二(0.5 分)(明)朱由检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12赐秦良玉诗四首 其三(0.5 分)(明)朱由检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13赐秦良玉诗四首其四(0.5 分)(明)朱由检
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14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0.5 分)(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5元夕无月(0.5 分)(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16出塞(0.5 分)(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17过文登营(0.5 分)
(明)戚继光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楂。
遥和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18、卜算子。咏梅(1 分)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9、【双调 蟾宫曲】 冬(1 分)刘秉忠
朔风瑞雪飘飘,暖阁红炉,酒泛羊羔。如飞柳絮,似舞胡蝶,乱剪鹅毛。银砌就楼台殿阁,粉妆成野外荒郊。冬景寂寥,浩然踏雪,散诞逍遥。
20、双调蟾宫曲.咏西湖(1 分)
奥敦周卿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二、古代经典文段
1《老子》选段(1 分)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韩非子 说林》选段(2 分)陈轸贵于魏五,惠子曰:“好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至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交,子必危矣。”
3、《老子》选段(2 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论语》八则(4分)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三、现代经典诗词
1十六字令三首(1分)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2一句话(2 分)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拉,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3我的信念(节选)(2分)(法)居里夫人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并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第四篇:六上 国学经典诵读 电子材料
国学经典诵读“985”工程
(小学六年级下册)
电 子 教 材
2018秋季 九首古诗词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遣兴
清·袁枚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将进酒(节选)
唐·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南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塞上曲(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离台诗
清·丘逢甲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个故事
1.[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出处]《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典故]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崔琰的人在袁绍的手下做骑都尉。他见袁绍的兵每经过一个地方,就挖开那里的坟墓抢夺金银财宝,非常不道德,就主动向袁绍提建议,袁绍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让他做了这个官。
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被曹操打败了。但曹操觉得崔琰是个人才,就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做了别驾从事。有一次,匈奴的使者来朝见曹操。曹操认为自己身材比较矮小,就让崔琰假装成自己,而他自己却在身上佩把刀,装成是个侍卫。由此可见,崔琰的确是深得曹操的赏识。
崔琰的堂弟崔林,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说话。因此人人都说,崔林和崔琰相比,简直相差太多了。
但崔琰却不这样认为。他每次碰到亲友把他和崔林相比,就对他们说:“崔林其实很有内才,他比我强多了。只是现在暂时还没有被人发现,但是将来一定会有人发现他的。古人说‘大器晚成’,意思就是说,做好大器皿需要的时间长很多。同样的道理,像我这样的小人物,自然很快就能被人知道。但是崔林那样的大人物,人们了解他就要迟一点了。因此你们千万不要小看崔林。”
果真,正像崔琰说的那样,后来,崔林真的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任命他做自己的主簿,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秘书这样的职位,后来又升官,成为曹操得力的助手,地位和成就都远远地超过了崔琰。
[运用]李杨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
2.[寓言故事]——楚王夸台
北方的少数民族翟王派使臣来到楚国。楚王设了酒宴歌舞,热情地招待了翟王使者,为了炫耀自己的富强,楚王还决定亲自带领使者参观章华台。什么是章华台呢?就是一座高台,由楚灵王制造的,是为了供国王和大臣们登高远眺,赏景享乐用的。那险峻气势,那华贵做工,真可谓是世所罕见。楚王携着使者和陪伴的王公大臣,前呼后拥,趾高气扬地一同向章华台走去。台子很高,他们登几步就要歇一会儿,一连歇息了很多次,终于到了台顶。楚王举目四望环视远山近水,得意地挥了挥手,对使者说:“你们翟国有这样的台子吗?”使者谦恭地一拱手,回答道:“没有。您知道我们翟国穷啊,如果有这样的台子会感到耻辱的。我们翟王住的房子是自己亲手造的,堂高只有三丈,台阶只有土筑的三阶,房顶苫的茅草没有修剪过的,屋梁与椽架都不用刨光。就是这样,翟王仍然觉得过意不去,说帮助建房的人太辛苦,住房的人太安逸了。所以我说,咱们翟国的人怕是羞于见到这样的台子啊!”楚王听后无言以对,心里感到十分惭愧。[感悟]为政者应该体恤百姓疾苦,爱惜民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就是所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3.[成语故事]——赴汤蹈火
[出处]《汉书·晁错传》
[典故]西汉时,晁错为景帝时的御史大夫,由于晁错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加上他又是景帝刘启做太子时的老师,所以景帝非常尊敬晁错,对他的话总是言听计从。晁错主张削弱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使许多诸侯怀恨在心。其中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把矛头直接对准晁错。景帝为了缓和危局,只好把晁错处死了。在这之前,晁错的父亲得知儿子的危险处境后,曾告诫过他应少管闲事,可是晁错则说:“对能打胜仗和坚守城池的人要提拔;对攻破敌阵的人要奖励。这样将士才能奔赴汤池,投入烈火也在所不惜。”
[运用]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就是赴汤蹈火,将士们也在所不惜。
4.[历史故事]——包拯判案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市)人。包拯因为能做到清正廉明、执法如山、断案如神,而受到人们的称颂,人们尊称他“包公”、“包青天”。在人们的心中,包拯不仅是一位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也永远是正义和力量的化身。
北宋时期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当时禁止杀害耕牛,擅自宰杀耕牛的人是要受到处罚的。包拯在任天长知县时,就碰到了一桩“牛舌案”。
有一家农户的耕牛的舌头被人偷偷割掉,主人就到县衙报了案。包拯受理此案后,便叫牛的主人先把牛杀掉,等候审理;私下里立刻派人去访查这个案件。过了几天,有人前来告状,说有个农户违反规定,屠宰耕牛。
包拯经过调查,已了解这人为报私仇,故意作案,陷害他人。包拯大声喝道:“是你割掉人家的牛舌头,为什么还反过来告状?”告状的人大吃一惊,没有办法,只好低头认罪。
还有一次,两个人在酒店里喝酒,那个会喝酒的人请那个不会喝的人替他保管一些银两。第二天,酒醒了,会喝酒的人便想把银子要回来。结果那家伙死不认帐,说自己没有拿他的银子。于是两人跑到包拯那里告状,一个说那人侵吞了自己的银子,一个说自己遭诬陷,请还自己清白。
包拯听完两人的陈述后,一时之间,无法断案,只好把两人先关押起来。然后密令衙役拿官府文书,找到那个不会喝酒的人的妻子说:“你男人在堂上已招供了,我是来取那些银子的。”那女人觉得事情既已大白,只好把银子拿出来交给衙役。这样一来,真相大白了,被告也只得俯首认罪。
[感悟]事情不可能做得天衣无缝,只要用心,你就会发现每件事情都会有它的漏洞,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5.[成语故事]——两袖清风 [出处](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 [典故]明代的地方官进京见皇帝时,都要送礼物给皇帝及权贵,以博取他们的欢心从而求得升官发财。于谦对此事非常反感,他在担任巡抚从外地进京时,不但没有带任何东西,还作了一首《入京》诗,以表示自己的态度。他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众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意思是,虽然他当官的地方有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但它们是百姓的生活来源,当官的如果去搜刮,那百姓可就遭殃了。所以他见皇上什么都不带,说自己只有两只袖管里的风,免得里巷中的平民对我议论纷纷。
[运用]张大爷一辈子为政清廉,两袖清风。
6.[寓言故事]——骥遇伯乐
有一匹良马牙齿都老掉了,仍被人拉去服苦役,拉着装煤的车子在又高又险的太行山上艰难地走着。山路曲折,老马一步一颤,半天走不到尽头。突然,一根横路树藤将马一绊,马失前蹄,身子歪,车子摇晃了几下。赶车人挥鞭抽马,马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又艰难地迈了几步,一不留神跌进了一个大坑,装满煤的车陷了进去。主人更起劲地呵斥鞭打着老马,老马累得马蹄僵直,膝盖弯曲,口鼻中流出的白沫洒满地上,浑身淌着雨水般的白汗,汗多得使马尾都下垂了。身上还被抽出一道道血痕。可车子却纹丝不动,似乎要永远地陷在那里。这时候,伯乐驾着一辆车过来了。伯乐见良马遭此苦难,赶忙停马下车,快步上前,颤巍巍的双手在马身上一遍又一遍抚摸着,禁不住哭了起来。随后,又将自己身上的麻布衣服解了下来,给马披在背上。马含泪看着伯乐,突然,它低头做了个喷鼻的动作,然后仰天一声长鸣,那声音直冲云霄,发出了像金石般的音响。只见它浑身一震,猛地朝前一窜,煤车轰地一下脱出土坑,又上路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它遇到了伯乐这个知己呀!
[感悟]良马遇到了伯乐这个识马的人。比喻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人才得到别人的重用。
7.[成语故事]——披荆斩棘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
[典故]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起兵初期势力单薄,由于当时他的队伍里面生活非常艰苦,有些人因此离他而去。但曾任主簿的冯异却毫不动摇,坚持战斗,从不叫苦,一直追随在他左右。
有一次,刘秀率领一队人马路过饶阳的芜萎亭(今属河北),又饿又冷,军士们都支撑不住。晚上,冯异四处想办法才勉强煮了一大锅豆粥让大家吃,饥寒顿时消除。后来队伍来到南宫县,又遇到大风雨,将士们上上下下的衣服都被雨水淋湿了,大家冻得直打哆嗦。就在众人难以忍受的时候,冯异又设法找来一些柴草,点火让大家烤干衣服,暖和身体;紧接着他又为大家煮了麦饭,填饱肚子。以艰难处境中冯异做的这两件事,给刘秀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公元25年,刘秀登基做了皇帝后,派冯异平定关中,冯异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时有人向刘秀上书,劝他防备冯异权重谋反。刘秀不仅不信,还把所上的书送给冯异看,叫冯异不必疑虑、害怕。公元30年,冯异从长安长途跋涉来到京城洛阳朝见光武帝。光武帝指着他对满朝公卿大臣说:“他便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在过去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现在还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
朝见结束后,光武帝赐给冯异大量金银财宝,还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中说:“我一直记着当年将军在芜萎亭端给我的豆粥,在南宫县递给我的麦饭。这些深情厚谊,我到现在还没有报答呢!”
[运用]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8.[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出处]《晋书·乐广传》
晋代有个人名叫乐广,他天资聪明,见多识广。他有一位朋友,自从到他家里来过一次以后,很久都没有再来了。乐广问他不再来的原因,他的朋友回答说:“前次在你府里,你请我喝酒。我正要喝的时候,发现酒杯里有一条蛇,内心感到十分厌恶,想不喝,又不好意思说,喝了吧,又觉得别扭。但最终还是喝下肚去。回家后,我一直想着杯中的蛇,越想越难受,很快就病倒了。”乐广想为什么杯中会有一条蛇呢?这怎么可能呢?他又仔细考虑了一下,想起前次喝酒是在河南郡的厅事堂上,墙上挂着一张用角装饰的硬弓,弓上用油漆画了一条蛇。乐广想,酒杯中的“蛇”一定是角弓映在酒杯里的影子了。于是乐广又在前次摆酒的地方放上一杯酒,对他的朋友说:“酒杯中还有你前次看到的蛇吗?”他的朋友回答道:“有,你看酒杯里的蛇还在动呢!”乐广不慌不忙地从墙上取下弓,再问朋友:“酒杯里还有蛇吗?”他的朋友一下子明白了怎么回事,心里的疑惑解除了,重病也就好了。
[感悟]不去弄清事实真相,被假象迷惑,疑神疑鬼,只能自寻烦恼。
● 五副对联
◇长空有月明两岸;秋水不波行一舟。
——题福州西湖美景联。
◇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郭沫若为宁波天一阁题写对联。
◇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王禹巧对郡太守。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纪晓岚对乾隆(大佛寺的回文联)。◇品美文若饮甘露;读好书如沐春风。——某社区图书阅览室 泉州开元寺的对联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赵朴初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泉州大坪山郑成功公园牌坊楹联。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有位才女生前满腹珠玑。妙龄时出一联征对招亲,其联曰“烟锁池塘柳”,隐含“金木水火土”的偏旁。来答的人除了平仄要考虑,意思也要对得起巧。可是多年竟然无人能对,所以才女只得独身一人。据说,有“天下第一才子”之称的纪晓岚对的下联是“炮镇海城楼”,被称为最佳。也有人对“桃燃锦江堤”、“灯垂锦槛波”之类的,答案显然不是唯一的。
第五篇:诵读国学经典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素养》课题自2010年8月通过新站区课题组立项以来,在市、区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的研究,现已顺利完成了研究初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现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国学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国学经典文化,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既极富哲理,发人深省,又语言精粹,极富情趣。经常诵读,既利于修身养性,又能使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可以说国学经典文化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学生大量诵读国学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所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双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诵读国学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同时,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风起云涌。为顺应潮流,同时也为打造学校书香特色,我校在全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转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通过熏陶涵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宽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熟背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积累精美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恰当得体地引用所诵读的锦句华章,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以此奠定语文基础,增加经典储备,以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探求如何把学习国学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如何借助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探索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探求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诵读情况,收集学生及家长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资料法
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双文素养的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方案,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语文与弘扬国学经典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对比研究法: 根据实验对象个体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纵向比较,并判断实验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两年(2010、8、——2012、8、),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1)准备阶段(2010、8、----2010、9、)
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②组织课题组成员以及全校教师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10、9、----2012、6、)①确定各学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②探求如何以国学经典为载体,促进学生双文素养的有效策略。③探索国学经典诵读和学科整合的模式。
④开展系列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此推动国学经典活动的深入。⑤撰写阶段性计划、总结。
⑥借助该课题研究的开展,创建书香特色校园。(3)总结阶段(2012、6、----2012、8、)
课题组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总结所积累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六、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1、开展调查,了解诵读状况
确定课题后,为了解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是否支持、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的看法以及孩子在家阅读情况,同时也为了解学生对国学兴趣、国学知识掌握和目前经典诵读情况,我们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从家长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还是非常支持的,都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的。从学生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对国学知识大都不太了解,目前经典诵读数量不多。根据这一调查情况,我们设计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实施中,我们又分别设计了两份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就国学诵读兴趣、诵读时间、诵读习惯、诵读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这两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国学诵读情况有很大的转变。
2、创设条件,造浓阅读氛围
课题实施伊始,我们就着力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我们最大限度地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国学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如我们在校园围墙外绘制了代表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学校走廊张贴着师生共同书写的“文以载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内容的书法作品,楼梯歇脚台处绘制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小故事,此外我们还要求各班教室根据班级特点制作文化墙,建立了班级图书吧,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另外校园广播每天晨会播放国学经典诵读,下午午休后播放新学堂歌,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打造,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确定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口号,倡导学生做到晨间集体诵读、午间休闲诵读、睡前放松诵读,以此培养学生国学诵读习惯。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国学诵读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硬件建设,一是投入资金购买了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国学书籍,以增加经典读本的配备;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鼓励学生网上阅读,广采博闻,开阔视野;三是要求各班建立班级读书吧,开展“存二读百”活动,实现班级学生书籍资源共享。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班级图书吧的建设,为学生广泛而大量地国学诵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
3、推荐读物,选择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学生对国学了解不够,在选择国学读物上,存在很大盲目性。所以根据尽量选择音律谐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作品,使学生易于吟咏诵读的原则,我们一方面向学生推荐包括《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唐宋三百首》等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内诵读;另一方面,针对对国学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则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学会如何选择有益的国学读物在家诵读,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我们把诵读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逐步渗透,不断提升。
一、二年级主要诵读《对子歌》、《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今后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打下了基础。中年级则拓展原有的《三字经》、《弟子规》内容,增加浅显易懂的《论语》中的名句,作为诵读的内容。高年级随着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水平,则重点诵读《论语》,分篇章导读。经过诵读实践和研究,2009年9月、2010年9月,经过学校课题实验小组的努力,我们编写了“传承经典·翰墨树人”系列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论语》、《书法人生》三本,这三本读物汇集了国学经典精华,更凝聚了我校教师的美好愿望。
4、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
许多学生有了经典诵读兴趣,但如何诵读,学生却心中无底。为了更好地将经典诵读落到实处,使经典诵读成为有效的诵读。我们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办法,一是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这节课可以是经典诵读欣赏课、诗文韵律课、诵读游戏课、古诗词游园课等,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引导学生学会诵读;二是每年级每月举办一次诵读交流会,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赛读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好的诵读方法;三是课内带动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国学经典内容,采取年级段不同,经典诵读方法的指导各有侧重的办法。比如低年级段则主要通过游戏等方法让学生了解韵律不同诵读方法不同,中年级段则主要通过“赏——诵——画”的方法来感悟诵读经典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到自己的诵读经典中最后通过画把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高年级则采用“诵读——交流——评析”的方法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交流中诵读经典。品析经典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5、注重整合,激发诵读兴趣
我们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指导诵读经典,还注重国学经典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比如我们把国学经典与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整合,音乐课上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国学经典所描绘的内容理解画一画,通过说、唱、画等形式,学生从经典中感悟到了国学经典语言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于是我们就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部分三至六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地到网上去浏览、搜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知识,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厚他们的国学底蕴。
6、开展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为激发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把“诵读”和“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诵读经典更富吸引力。为努力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开展了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活动。“方寸世界蕴书情”美丽书签设计大赛、“读书明理,成就人生”黑板报专刊展评、“童年不同样”校园故事创作大赛、“徜徉书海,沐浴花香”手抄报展评、“书香妙笔”诗词设计大赛、“腹有诗书气自华”辩论比赛、“快乐就从书中来”课本剧自编自导比赛、“书香画韵”诗画设计比赛等活动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此外我们还举行了全校性的“我读书,我快乐”的大型读书系列活动。实验进行到第二阶段的后期,在以上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开展“大手牵小手,文明礼仪随我行”、高年级网上共读及开通读书博客这些富有创意的读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国学诵读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些国学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国学诵读的乐趣,国学诵读兴趣、国学诵读热情空前高涨。
7、激励评价,获取诵读乐趣
为了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国学诵读层次,激发诵读兴趣,养成正确的诵读习惯,学校着眼于通过发挥激励评价功能,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此外在学生达到某项要求的时候给以相应的等级称号, 各项表现突出的, 授予“书香好少年”称号。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8、亲子诵读,分享诵读快乐
在经典诵读中,不仅有学生、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还真诚地邀请家长加入诵读行列,与孩子们一起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共同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我们提出“亲子诵读,最美丽的休闲”,使家长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达成目标,鼓励家长带孩子逛书店、送书给孩子、和孩子一起诵读,用“童真、童心”营造家庭诵读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我们通过“优秀诵读家庭”的评选来展示成果,以真正实现校家和谐的诵读环境。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两年的课题实验收获,让我们感到欣慰,因为国学诵读已经犹如一条河流在学生们的心田间激起美丽的涟漪,它让学生找到了经典诵读的乐趣。还因为课题研究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兴趣变浓了
通过实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明显增强了。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诵读的欲望和热情,每天课间休息时间、上下学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总是饶有兴趣地互相背诵,有些有创意的学生还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编成拍手歌、谜语诗、接龙游戏等,使得经典诵读学习遍及校园。
2、学生诵读习惯已形成
实验前,学生绝大部分是被动地诵读,现在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诵读的良好习惯。整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诵读的面逐步扩大,诵读的量不断增加,诵读的质大幅度提高,诵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在诵读中,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在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不再仅满足于“看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他们也开始关注人物命运,思索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以自己的眼光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等,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阅读的目的性增强,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3、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的宗旨,我校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即:唱——读——抄——画——赛。唱,即借用韵味相同的歌曲旋律,把古诗词带入其中,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旋律唱着新鲜的古诗词,在轻松娱乐的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读,每天课前2分钟,午会前5分钟,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抄,让高年级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等。画,学生在背诵经典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所描绘的形象通过画展示出来。赛,即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4、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两年来,我们感觉学生的改变真的非常明显:经典诵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经典诵读的感受体验丰富多彩;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文字欣赏能力提高了,而且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开阔了,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经典、用经典的意识增强了,在写作和交流时时不时地引用上几句经典中的句子,使得作文包括网上博文增添了不少文采。学校《启航》校刊上学生的作品让不少家长都感到惊讶。近年来,学生有不少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其中2010年,我校有十多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小学生之友》杂志上,在参加各级作文征文比赛中,我校学生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每年都有十多名学生参加江西省新蕾杯作文比赛、祝福祖国六十华诞征文比赛中获省级奖,六名学生参加全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中获市级奖,2010年在丰城市首届中小学生“美文共赏”朗诵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5、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两年的经典诵读,我们欣喜地看到,“爱国情”、“亲情”、“友情”、“传统美德”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准。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是每周一升旗时,我们能发现学生专注国旗的眼神变得越来越明亮了,二是学生的性情变得温和了、举止文雅了,学校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的好学生。从前娇纵任性的“小公主”、“小皇帝”逐渐变得懂事了,连家长们也直夸“经典诵读”读得好。三是学生的行为改变了。我们发现如今许多好的行为正逐渐替代以前不良的习惯。如以前三翻五次要求学生不许带东西进校,可每天还是有学生吃零食后留下的垃圾,而今这种现象却日渐消失,教室里整洁清新;从前老师要求同学不可在走廊、楼梯口追逐打闹,可每天都看见部分同学在走廊上你追我打,而今,每当同学们迈进校门后,教室里便传来琅琅的书声;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犹如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感受到先辈们先进的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对的,哪些还做不到的,今后应该怎样做。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越来越好。
6、教师教研能力提高了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们的教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特别是我们的一些教师所上的国学研究课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此外,教师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和课例研讨,我们的教师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科研意识正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教师在实践中认真撰写随笔,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与理论水平。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课题组教师所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有多篇发表在省级报刊上,其中课题组组长傅彬撰写的《例谈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博客优势,促进作文教学》分别发表在《江西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陈涛老师撰写的《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发表在《教师博览》杂志上。此外,课题组成员有30多人次获省、市级论文奖,陈涛、陈娇莉老师分别参加省、市级以上阅读指导课获一、二等奖。
7、校园文化特色已形成
随着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我校书香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尽显文化气息的书香走廊,一句句催人奋进、琅琅上口的名人名言,名言配画、图文并茂的校园外墙文化,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一段段蕴含哲理、意味深长的班训感言,匠心独运的读书板报与墙壁文化,一本本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校刊、校本教材和教研之窗,一个个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立项、结项,一张张参加活动的获奖证书,一对对亲子诵读的感人画面,让走进实验小学的人,无不称叹:这真是一个充满书香灵气的校园。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看到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我们倍感欣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经典诵读时间上的矛盾、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层融合、如何解决中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存在的识字困难还是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更多国学诵读资源,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借助国学经典,提高学生双文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两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诵读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下去,课题虽结题,但我们研究国学经典诵读的脚步不会停下,“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