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宝生:把握改革总目标深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陈宝生:把握改革总目标深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作者:陈宝生
文章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日期:
2014-09-01 浏览次数:110 次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9314(2014)04-0004-04本文是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宝生2014年6月5日在国家行政学院第二届科学报告会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修订。
[作者简介]陈宝生,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出了完整的、科学的表述,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提出之后,国内外高度关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国家行政学院第二届科学报告会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邀请院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讨,这个主题定得好,很有意义。
一、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个新”,即新的觉醒、新的长征、新的革命。
关于新的觉醒。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对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验的全面总结。它创新性地回答了共产党执政后干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怎么治理、怎么评价治理效果等重大问题。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个总目标实际上打通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打通了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打通了六十多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打通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打通了中外政治发展史。可以说,改革总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是一次新的伟大觉醒。关于新的长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怎么治理、建立什么样的治理体系、需要什么样的治理能力?应当说,中华民族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有关的优秀思想资源,但是它们还称不上现代。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怎样治理这个古老的国家,各种力量进行过激烈斗争,做过多方面的探索,在多种道路上进行过试错,结果历史选择了一条道路,这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的过程中,对治理体系问题、对制度建设问题,作过自己独特的探索。建国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确立了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制度基础。后来虽然走了一段弯路,包括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但这种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带领人民沿着市场化的取向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沿着民主法制的取向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治理制度、治理体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今天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路走来,可谓波澜壮阔,确实来之不易!路漫漫其修远兮,现在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面临着多方面矛盾和问题。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说又开始了一次新的长征,是非常伟大的壮举!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后半程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总书记关于前后两个半程的论述具有深邃的历史和战略眼光,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表明改革总目标作为一个顶层设计,是管长期的,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任重而道远。
关于新的革命。小平同志讲改革是一场革命。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改革自己亲手建立的制度。在一个人治传统非常浓厚、法治传统比较缺乏的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新的革命。
二、深入开展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开展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改革总目标的认识,是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行政学院是公务员培训的主渠道、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从学院的定位来说,国家层面、行政特色、学府基地,三者共同构成了学院特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国家行政学院的“行政”特色非常吻合,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学院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学院要把贯彻落实改革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教学科研咨询的核心任务、核心目标全面推进,从各方面加大力量,争取多出成果,为实现改革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出力献策。具体来说,要在以下一些问题上加强研究。
1关于治理问题。要深入研究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术界对现代治理这个概念的学术渊源、发展过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社会治理理论、与治理这个概念发展的联系,等等,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现在需要认真研究的是,中国特色治理的内涵是什么?就社会治理理论来讲,一般而言,治理主要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三个子系统。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国情和制度条件下,我们最大的特色是党的领导。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正在大步走向世界,亚洲的问题、全球的问题没有一个能够离开中国,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也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所以,中国特色的治理,就不应该仅仅是一般社会治理理论所说的那些内容了,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区域治理、全球治理,都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的范围。中国特色治理的内涵,有必要好好梳理研究一下。
2关于能力问题。治理能力究竟指什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之后,理论界对执政能力的表述很多,有的提出了若干个组合,形成了不同组合的能力系列。讲到治理能力,关键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论述的三个方面的能力。总书记指出,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这三个能力是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科学系统,涉及到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我们要按照三个能力的要求,研究怎样培训公务员。只有切实提高三个能力,才能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依据。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同时对于新制度学派、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以及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渊源,都要很好地研究和梳理,为深化改革总目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关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其实人类社会一直在研究,过去讲神治,后来讲人治,然后发展到法治。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新制度经济学,超越了制度变迁理论,因为它们只是在市场关系、组织关系的范围里研究制度,我们现在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范围。4关于现代化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现代化理论赋予了新的内容。在中国讲现代化,在我们党的语境内,最早是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讲的,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后来我们长期讲这四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论者认为这是第五个现代化。在当今中国,研究现代化问题特别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的现代化,这可以看作硬件系统的现代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国防,这些原先设定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现在的目标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制度的现代化,这可以看作软件系统的现代化。推进制度现代化的探索,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经典讲话中,深刻指出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作出了深刻论述。自那以后,我们党一直致力于推进制度建设,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终于鲜明提出制度现代化,这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升华。三是执政党的现代化。当今中国,无论什么现代化,离开了执政党的现代化都无从谈起,这一条尤其重要。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三个全面部署”,一个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部署,一个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还有一个,就是对加强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建设目标、思路、措施,实际上就是推进执政党现代化的方略。因此,需要认真研究怎么样推进执政党的现代化。比如,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何从严治党,不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依法执政,使我们党成为一个法治型的党;如何发展党内民主以及社会民主,等等。总之,就是要研究如何把我们党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5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衡量标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坚持实践标准、效率标准。一是要看是否做到了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党和国家各项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很大意义上就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来治理、来推进。二是要看是否充分发挥了党内民主、发挥了社会主义民主。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权力的走向,从哪里流向哪里。民主发挥得好,就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激活社会活力。三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效率,要看制度能否转化为治国的有效工具,实现制度收益最大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根本上就要看这些,最终就是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讲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制度基础。6关于国家治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体系、制度、能力、价值等要素。关于这些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书记作了深刻论述,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关键是要认识到,体系是由制度构成的,制度是由人来执行的,人执行制度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好的制度可以提高人的能力,有能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制度的效率,执行制度的人是有价值判断标准的,价值判断标准决定着体系的方向。搞清楚国家治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对做好教学科研咨询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认真注意和把握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两句话,不是一句话。第一句话是根本,是目的;第二句话是工具,是措施,是手段。这点一定要搞清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必须按照这一要求来深化改革,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在这个问题上,也要说两句话,不改革死路一条,偏离了这个方向进行改革也是死路一条。
第二,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是改革的总开关,离开解放思想改革中的一切问题都无从解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任务非常艰巨,关键要靠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释放物质力量,释放制度活力和释放人的活力,形成强大的改革动力。要支持鼓励创新,善于总结、归纳、升华来自基层的新做法、新经验。从长期以来的改革实践看,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认识上存在着这样一个链条,就是对于中央层面来说,创新往往来自于地方,地方来自于基层,基层来自于群众的创新实践。这是纵向链条,再加上横向的学习借鉴,就构成了改革思想、改革理论、改革方案再生产的过程,多年来的改革其实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理论工作者要很好地关注和研究。
第三,要立足基本国情。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六个超大规模”的显著特点: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大陆型国家,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人口大国,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大国,我国有一个超大规模的执政党,8000多万党员。以上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基本国情,一切都要从这些基本国情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解决问题、推进改革。第四,要善于提炼总结规律。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们党对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化,已经总结了不少规律。但是改革没有止境,认识没有止境,还要不断总结新经验,推动新实践。比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需要鼓励大胆探索、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增强改革协同配合,等等。总结经验,认识规律,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应当积极投身火热的改革一线,贡献智慧和思想,真正发挥好智囊作用。
第五,要树立法治理念。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一条非常重要,我们无论是搞研究,还是做实际工作,都要高度重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有赖于各个领域的法治化,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所有的改革都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国家行政学院要发挥好行政法学等学科优势,加强这方面研究。
总之,概括起来,就是不偏离方向,要注意改革的性质、模式选择和衡量标准;不吊高胃口,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不避重就轻,敢于攻坚克难,抓主要矛盾;不失序失范,要依法推进,于法有据,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命题,需要理论工作者不懈学习、宣传和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积极推进,我们要弘扬求真探源的科学精神,争取多出有价值的原创性的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力量。
第二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丁薛祥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一论断,揭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把握的正确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新时代,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所有这些,都同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密切相关,都需要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回答。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适应新时代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确保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机构建设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抓住维
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个关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治国理政的任务更加艰巨,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立足当前,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保障,而且要求放眼未来,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党的十九大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及其对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与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领域党政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问题凸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领域中央和地方机构职能上下一般粗,权责划分不尽合理;基层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有待完善,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亟待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体制和机构进行调整完善,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正是基于对形势任务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统筹设置党政机构,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地方机构,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认真贯彻《决定》提出的改革思路,才能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顺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目标,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与这一要求相比,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未完全消除,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有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好或管到位,有些该放的权没有下放或放到位,对微观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有的出现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抑制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同时也容易产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损害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威信。这就要求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能、统筹使用编制、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决破除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同时,《决定》还在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等7个方面指出了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方向。这些要求和部署,应当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全面落实。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书记在党的
十九届一中全会
保障人民权益、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同时,《决定》还在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深化群团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等6个方面突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和部署,党和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将得到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得到优化和强化,面向基层、服务民生的力量和资源将得到加强,从而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
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的一切现代化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政治力量领导下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的推进和实现,不仅不能动摇党的领导,而且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各方面各环节,从制度上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党的领导与推进“四个伟大”总体上是协调的,坚持党的领导、支持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捍卫党的领导,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各方面体制机制也总体上为实现党的领导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要看到,由
于一个时期片面理解和执行党政分开,一些领域党的领导弱化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党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不够健全有力,保障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解决这些问题,靠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靠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靠同形形色色的否定、削弱、淡化党的领导的言行作斗争,也靠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决定》还强调:“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同时,《决定》从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5个方面,对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作出具体部署。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和部署,优化党的组织机构,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要的是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必须有利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科学形成、正确贯彻、全面落实。要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找准方向和重点,该加强的加强,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完善,该改进的改进,不能有任何含糊和犹豫。
第三篇:学习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深化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_1
学习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深化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的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保障。
全会强调,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深化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点、以时代发展需求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工作要求,提升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和代表性,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立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改革发展满足时代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要树立问题导向,解决发展建设工程中的障碍和弊端。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调高效为着力点,对照改革推进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对政府机构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明确、细化工作职责,合理设置、调整、改革服务机构和行政机构,建设合理、透明、公正、廉洁、适应发展需求的政府治理体系;以简政放权为抓手,将服务管理工作向基层深入,建设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坚持协调行动,根除“踢皮球”、“推诿扯皮”的弊端,进一步增强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建设服务合力,形成齐抓共管、协调建设的发展大环境。
三是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深化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变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统一思想、锐意进取,确保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国际社会、服务群众的需求;同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既要适应当下,也要建设未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调高效要服务好时代的发展,更要为下一个“百年目标”、下一个伟大梦想打下坚持的基础,为建设发展提供历史性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