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考研时事政治热点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23:2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年考研时事政治热点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年考研时事政治热点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篇:2007年考研时事政治热点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7年考研时事政治热点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术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理论是旗帜,为实践指明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提出以来,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如火如荼,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角度进行研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迅速丰富、完善。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是什么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央之所以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认识这一背景,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

(一)“关键阶段论”。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二)“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三)“问题依据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是要出事的。

(四)“内外依据论”。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五)“阶段性特征论”。认为要准确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一定要从我国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入手。只有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发展处于新的起点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等阶段性特征出发,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什么是“和谐社会

要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和谐社会。这涉及到另一个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社会”具有广泛的、不同层次的含义,因而对和谐社会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大、中、小和谐社会。“大和谐社会”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中和谐社会”涵盖的范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小和谐社会”是指社会领域中社会关系的和谐,主要是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以及微观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建设,比如社区、村镇、企业、学校、家庭的和谐。

(二)广义的和谐社会与狭义的和谐社会。广义的和谐社会相当于前面所讲的大和谐社会,狭义的和谐社会则相当于中和谐社会,它涵盖的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社会领域。

(三)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四)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五)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即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有多种不同类型。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和谐社会部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目前理论界的主要看法有:

(一)主张从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二)认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属性。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既然社会和谐是一种属性,它会渗透或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三)从社会学角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其他类型和谐社会的区别,最集中地体现在其特征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还有不同角度的论述:

(一)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

(二)认为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五是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三)认为现阶段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五个。第一,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第二,改革择时有序,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第三,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得到尊重;第四,确立民主法治,倡导诚信友爱;第五,思想活跃,信仰明确,社会充满活力。

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是什么

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研究又引发了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衡量或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问题,更准确地说,就是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问题。

目前学术理论界已经意识到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但研究还刚刚开始,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不多。

一种观点认为,和谐社会有三个标志。首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任何阶层特别是具有较高社会位置的阶层都不应以任何理由人为地设置障碍,来排斥其他阶层的社会成员进入本阶层,以达到维护本阶层特有利益的目的;其次,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这就必须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再次,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一个社会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标志,方称得上是一个和谐社会。

第二种观点认为,和谐社会至少要有四个条件:一是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三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四是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何在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摆在突出位置,这就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认识,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在执政55年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说它是核心理念,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是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才是社会和谐之道。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问题。社会排斥是说在社会当中,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会剥夺,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是最明显的。这种社会剥夺,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社会断裂,指的是我们社会当中出现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间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难贯彻下去,越到下面越难,甚至会在贯彻的过程中走样。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最不和谐的还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比如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还有垄断性行业,凭借对资源、市场、价格的垄断,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本应该是国家的,但是现在绝大部分却留在了断行业内部,或到个人腰包里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解决我们党的一些主要依靠力量为改革发展所承担的代价与得到的补偿不对等的问题。农民、产业工人曾经为改革发展承担了相当大份额的成本或代价,应当想方设法予以适当的补偿。

还有学者撰文分析了新形势下社会不和谐因素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一是社会不和谐因素中的利益性突出;二是社会不和谐因素触及的矛盾涉及面宽,层次加深;三是社会不和谐因素复杂性加大;四是社会不和谐因素中的矛盾对抗性增强;五是社会不和谐因素开始动摇人们对“社会公平”核心价值理念的信心。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理论来自实践,更要服务实践。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学术理论界研究和谐社会问题的重点。

不同学者的学科背景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的观点和政策建议的角度和重点也很不相同:

(一)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几个重大课题: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推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最迫切的任务是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从社会结构理论来,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使该缩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该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引导培育形成一个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层结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这是我们今后要特别加以重视并做好的任务。

(三)认为社会和谐最重要的是能够具有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社会和谐机制一旦形成,当社会中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机制就能够自发地搜寻、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并发挥调节、矫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使社会结构获得平衡,使社会运行在良性的状态下进行。和谐社会的机制包括以下的内容: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四)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就人际关系方面看要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必须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育。就资源配置方面看,主要是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的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就社会结构方面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例如,构建现代职业体系,使至今尚游离在现代职业体系之外的农民逐步进入现代职业体系,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五)认为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在哪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的工作很多,每个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但一定要准确把握切入点,也就是要抓最主要矛盾或矛盾的最主要方面。

从目前讨论看,理论界有几种主要观点:

(一)认为要把中央文件中提出的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这四个着力点落到实处。这四个着力点也就是切入点。

(二)认为要把社会公平摆在首位,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提升社会公平程度。目前尤其要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认为要把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解决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摆在首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化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只有及时化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各社会利益群体的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各社阶层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

(四)认为切入点是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因为社会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要尽力避免因阶层之间的关系不顺尤其是利益矛盾而影响社会和谐,甚至转化为社会冲突。整合社会阶层关系的目标,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建设中国特色会主义是包括所有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各个社会阶层都应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尽所能”,同时,应该使所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各得其所”,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和谐相处于我们社会这大家庭中。

(五)认为切入点就是又快又好的发展。快,就是要保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对于发展决不能有任何的动摇。而发展必须体现为要有一定的速度,没有一定的速度是不行的。好,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一项更长期的战略任务。

因为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稍有不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也有不同的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从这个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如果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那么逐步消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就是实现这个目标所要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都很明确,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具体署还不是非常明确,有必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期、中期、近期目标和任务以及具体部署作出规范化的表述。以人为本唱响神州

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特征都体现着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其共同点就是“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推进。

回顾这几年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都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带有强烈的以人为本色彩。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作了修改,历史性地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款写入。其他条款的修正,多处涉及公民基本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对私有财产保护问题,宪法明确提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而在指导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编制中,最大的首创、最本质的突破,就是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规划编制的一条红线,在规划编制的出发点上,从偏重于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从免征农业税,到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到出台《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修改《婚姻登记条例》简化婚姻登记手续,到出台突出保护信访人合法权益的新信访条例,这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措施无不一一紧扣以人为本的理念。

各地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蓝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浙江省目前有农民工1200万人,占到全省4700万常驻人口总数的近1/4。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说,要“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稳步推进农民工问题的更好解决”。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要让“农者有其地、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优者有其荣、力者有其乐、外者有其归”。

湖南省在谋划促进经济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同时,注重在方方面面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惠,特别强调要努力实现“少有所学、创有所用、乐有所至、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劳有其岗”。

江苏省则把“富民优先”作为自己的发展思路。省委书记李源潮说,把“富民”置于“强省”之首,不仅仅是一个词序的调整,更标志着江苏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穷生斗,富生安”,不发展、慢发展无以安居乐业,不全面、不协调难有社会和谐。

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引下,构建和谐社会正在逐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理念,推动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高扬民主法治旗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民主法治社会。民主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和手段。

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在加快发展中,我们加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立法速度,加大了用法治调整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力度,在处理社会各种关系、调整社会各种利益、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用和谐社会理念促进立法工作。立法不仅重视调节经济生活的平衡,也开始关注理顺社会关系的平衡,更注重贴近百姓生活,并对以往有悖于“社会和谐”的法律、法规、政策予以调整。如制定和修订《个人所得税法》、《物权法》、《公司法》、《劳动合同法》、《义务教育法》等。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引导民众有序参与,“开门立法”。今年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不到一个月时间,收到14万多条修改意见。前不久,广州市公布了《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这是全国首部规范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工作的地方规章。

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公正和保障人的权利。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35项改革任务全部启动,在保障人权、降低司法服务门槛及加强监督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死刑核准制度和司法鉴定体制改革,解决“打官司难”、“执行难”问题的措施,以及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等,都明确表达着保障人的权利这一理念。

建立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2005年全国公安部门的开门大接访,做到了“人人受到局长接待,件件都要依法处理”。修改后的《信访条例》在保障公民的申诉权利和检举权利,强化政府信访工作的责任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保一方平安成为各级政府重要工作。山东省将“平安山东”建设纳入了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个体系之中。河南省坚持“警力下沉,财力倾斜”,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使命案攻坚、社会治安等多项指标名列全国前茅。

帮助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体更公平地享受到司法资源。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新规,扩大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范围,“五保户”、残疾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见义勇为者等14种情形被纳入其中。司法部门加大了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力度,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2005年全国有43万困难群众得到了法律援助,比2004年增长了48%。各地拨付法律援助经费2.6亿多元,中央财政还首次拨付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如果说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钢筋”,那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水泥”。民主和法治的有机融合,铸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基石。

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集中发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府文告。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重要内容。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让党员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在中央政府带动下,基层政府关于民主表达制度的创新层出不穷。从2006年7月到2007年12月,县乡两级人大将进行换届选举,一次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深刻的实践已拉开序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制定或修订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或村委会选举办法,村民自治的民主化进程向前迈进。重庆开县麻柳乡由乱到治,政通人和,连续5年零上访,创造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的“八步工作法”被称作“麻柳现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上阔步前进。

致力于改善民生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生之本不固,和谐社会大厦就无从建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

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是构建和谐社会最直接的障碍。今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解决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速度过慢,是当务之急。各地陆续提高了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治本之策。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和谐社会不能让出生、地域、行业、特权等因素支配社会分配。部分垄断行业高工资、高福利的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反垄断法》已经加快立法进程。针对因非法致富而引起的不公平问题,政府正在通过法律手段,对违法者进行严厉打击和惩处。

关注民生,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经济困难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公共财政的目标,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托底”机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保障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全部城镇人口,2005年领取低保金的有997万个家庭2232.8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国情,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从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向多种所有制从业人员扩展,参保人数逐年以6%以上的速度增加。到2006年3月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已达1.76亿人。江西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新增财政收入向困难群体倾斜,为他们构建社会保障平台。今年上半年,江西省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5.5%,社会保障救助投入同比增长了45.1%,100多万农村低保户今后每年可以领到人均840元到960元不等的低保金。

完善的健康保障制度可以均衡不同社会成员的疾病风险负担,保障每个成员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5.42亿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补助。到2008年,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将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不少省市正在尝试加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为保障外来从业人员权益,上海市出台了综合保险政策,保险缴费只相当于城保的1/4,并且都是用工单位交纳。河南省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新政策,用人单位若不给农民工办理医保,农民工的医疗费用将由单位“买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群众普遍反映“上学难、上学贵”,教育资源的分布是“富优贫劣、东‘肉’西‘汤’、城足乡缺、公霸民弱”。备受病诟的“择校费”,使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沦为家长间权力和金钱的竞争手段。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义务教育经费受法律保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何部门违法都要被问责。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望完善,未来5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累计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房价很高,口袋里钱少;贵的房子很多,便宜房子太少;年轻时好办,老了怎么办?”住房问题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相关政策。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六项措施调控房地产业,控制住房供应结构,稳定地产价格。一批涉及房地产市场的腐败案子陆续受到查处,“贪官—地产商—银行”这个构成高房价的利益“铁三角”将受重创。

与自然和谐相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写照。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目标追求。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提升到关系民族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度。一系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一系列环保行动集中展开。环保工作由重点带动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历史性转变阶段,成为我国环保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第一次提出约束性指标。“十一五”规划与历次五年计划相比,减少了许多数字指标,唯独把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百分比并列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这些“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必须完成的“硬指标”。

第一次提出“三个转变”。在今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第一次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绿色GDP核算体系综合了经济与环境核算,是一种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试点已在北京等10个城市进行。地方官员的“乌纱帽”从此与绿色GDP联系在一起,环境损失、环境污染、能耗等都会导致业绩“倒扣”。绿色GDP官员业绩考核试点已在内蒙古等3省(区)展开。

第一次实行“环保问责”制。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今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联合发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把环境保护和治理当作考核各级政府官员的指标,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2005年以来,河南省一些县处级干部及其他政府工作人员,因环保“不作为”和污染问题,已有近百人受到了行政责任追究。

第一次掀起强劲的“环保风暴”。2005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叫停了没有进行“环评”的30家特大项目,总值140亿美元,包括火电站和水电站;公开责备了46家没有安装脱硫设备的火电厂。2006年初,环保部门对位于环境敏感区附近总投资4500亿元的127个化工、石化类建设项目进行了风险排查,10个投资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被查处,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问题严重企业被挂牌督办。

第一次出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这是中国环保领域的第一部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用更加具体的制度和更加可行的程序来保证公众对环境事务的有效参与和监督。沈阳市在国内率先出台《沈阳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保障公众参与环保。

中央的一系列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环境保护成为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标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这些重大变化,将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文化引领前行

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是中央第一次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深刻阐述了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的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呈现多样化和不确定性。要形成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必须培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先声和主要内容。刚刚逝去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楷模。他从医56年,挽救了数千患者的生命,从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最令人感动的是,冬天为病人查体时,他总是先搓热双手、焐热听诊器。一位哲人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那就是——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华益慰的道德光芒,像灿烂的星空照耀了人们的心灵。

和谐文化是团结互助、和睦相邻、诚实守信的文化。长沙开展“邻里节”搭建和谐文化舞台。活动期间,社区居民相互走访,共话邻里情,共赞邻里事,制作发放“爱心援助卡”、“睦邻联系卡”。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评选“诚信文明农户”,被评为诚信文明农户的,可以享受12000元以下的无担保贷款,被评为一级诚信文明农户的可享受子女上学加分、优先享受农村项目建设扶持资金等优惠政策。

和谐文化是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充满爱心的文化。福建省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增强农民道德意识和文明理念,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农村的风气和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山东省在创建“文明山东”活动中,培育出热心公益事业、爱心捐赠的社会新风尚,全省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献血。

和谐文化是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文化。“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发扬自立、自强精神,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建成了青藏铁路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是弘扬自立自强文化的一个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自立自强、愈挫愈奋的拼搏奋斗精神。

和谐文化是勇于探索、自主创新的文化。深圳提出了“和谐深圳社会创新工程”,由“一个评价体系”、“五大和谐网络”和“五大创新工程”三个部分组成,生动地诠释了创新文化。2006年5月20日,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在中国三峡全线建成。奇迹的背后是创新。三峡工程共取得了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0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专利几百项,建立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100多项,同时创造了100多项世界纪录。这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金秋十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随着和谐社会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正向我们走来!

川妹子梦萦“五朵金花”

几年前,一心想洗净脚泥当个城里人的成都郊区农民曾华美离开家乡,跑到市里去打工。然而现在,她不但安心地留在村子里当起了“农家乐”的女老板,甚至还从城里引回来一个“上门女婿”。

“当初刚从城里回到村子时,我根本认不出回家的路。”曾华美说,“原来破烂的农房、泥泞的村路全不见了,眼前是一片片的花海,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宽阔的水泥路,来来往往的买花赏花人。谁看了都想留下来。”

曾华美所在的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发生的巨变,只是成都市进行的一场名为“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一个缩影。这场始于2003年的改革使成都660万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锦江区三圣乡党委书记李旭说,三圣乡曾是全区最穷的乡之一,发展转机出现在2003年。当年10月,成都市利用三圣乡红砂村农民种花的习俗,在这里召开了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当时,红砂村一下子涌进来100多万游客,买花的排队、吃饭的排队、上厕所也要排队„„不但有30多家农户赚足了钞票,“就连卖方便面的都发了点小财。”

为了突出特色,锦江区前几年制定了打造“花乡农居”的发展定位,鼓励农民成片种植鲜花。曾华美就是在这个时候回到村子里的。一开始,她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自己没掏一分钱,仅利用政府补贴改造了一下自家房子,办起了简单的“农家乐”。没想到,花博会的第一天就收入600多元。2005年,她投入20万元用于装修、聘请厨师和扩大经营场地。

“所有的这些投资,都是我开农家乐赚来的钱。”曾华美说,“现在,这个农家乐是父母、我和妹妹三个人股份组成的小公司,我负责承包经营。我老公在城里上班,就买了一辆奥拓车每天往返。我们日子过得相当满意。”

分享变迁的当然不止曾华美一个人。2005年底,红砂村已有“农家乐”等各种商业网点98个,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2002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近7000元。

红砂村“花乡农居”的成功,也加快了三圣乡其他村子的改造步伐:幸福村围绕梅花文化,栽植20余万株梅花,其旅游观光项目名为“幸福梅林”;驸马村种植1000余亩菊花,以菊造景将部分民房改造成院落式工坊,引入剪纸、年画等特色民俗,构建工坊艺术村,称“东篱菊园”;万福村里荷塘很多,通过政府规划和引导,集中打造1000余亩超大荷塘,称“荷塘月色”;江家堰村则依托种菜的“老本行”,以江家绿色蔬菜品牌为媒介,通过都市人与菜地农户签订代种协议结对,让城里人体验农事,称之为“江家菜地”。这五个曾经以贫穷闻名的村子,如今各具特色,欣欣向荣,被当地称为“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的成功,每一步都是在实践中“憋”出来的。锦江区委书记白刚说,我们心里始终想着怎么让农民致富,挖掘出每一村、每一户的特点,尽量通过不征地、不拆迁实现农村发展,保证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权(土地承包权)、不失利。

成都“大交通”碾破“二元”坚冰

有的重大改革其实肇始于细小的事情。2006年1月20日,成都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被撤销,重新组建成都市交通委员会总揽负责全市城乡的公路、水路、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等──这项促进“大交通”新格局的机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其启动的契机还要追溯到一条普通公交线路的开通。

2004年2月,成都大学一名身为政协委员的教授提交了一份提案,要求将城市公交线路延伸到已成为都市卫星城的十陵镇。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成都大学已迁至十陵镇,另外还有一所重点中学也将迁至该镇,加上十陵镇原有的8万居民,都面临“进城难”的尴尬。

提案上交后,成都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很快都派人来了解情况,并表示确实应该延伸或新增公交车到十陵镇。主管部门拍了板,问题解决本应指日可待,然而,直到2005年8月,第一班周末增开的公交车才驶进十陵,从决策到落实历时18个月。

不是有关部门不干活,而是有车的建不了站台,有站台的管不了车,协调来、协调去,好事自然也就多磨了。原成都市交通局长、现市交通委员会主任黄平说,按当时的管理体制,市政公用局负责城市公交和出租客运,就是“管城里头的”;交通局负责长途客运和县(区)市之间出租客运,就是“管城外头的”。城里的开不到乡下去,城外的进不到城里来,不仅造成了交通运输资源的浪费,还因管理混乱给群众带来许多麻烦。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许多原来的乡村变成了城市或市郊,那种按以前行政区域划分的城乡交通运输管理范围,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了。

2004年8月,311路公交车第一次开进了郫县安靖镇方碑村站,取代了以前的乡村客运。而从试点开始到2005年11月开通的23条公交线路,已经使人称成都“后花园”的郫县实现了镇镇通公交车。新都斑竹园镇安乐村70多岁的刘桂珍婆婆介绍说,以前出去要坐摩托车,风又大,还不安全。现在好了,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想进城抬脚就走,家里种的菜也随便就能卖到城里接去了。

新型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立,打破了城乡固守多年的“二元”体制,也逐步显现出科学管理的高效率。黄平感慨地说:“体制机制创新也是生产力,最出实效。”

据了解,除了改革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外,成都市还先后撤销了市农牧局、农机局,成立市农业委员会,区(市)县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工作局或农村发展局;成立市水务局,对全市城乡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和管理。从一条公交线路的增设到一个部门的机构改革,这种看似偶然的变化折射出社会发展理念的革新,随着这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一个崭新的城乡一体管理体制架构正在成都逐步形成。

南京为百姓社保织出“宽带网”

“我们为南京市的老百姓编织了一张社会保障网,这张网的网幅宽、网眼小、网绳粗。”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德春这样形象概括道。“网幅宽”指社会保障不但覆盖当地居民,还覆盖了外来民工;“网眼小”是指城镇职工、失地农民、在职的、退休的都能享受社会保障;“网绳粗”是指5个险种的积累已达到了57亿元。

目前,南京市“五险”的覆盖范围均超过了100万人,借助这张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网,南京百姓正逐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依、失有所济、伤有所保、生有所补”。这张“宽带网”不仅托住了城市居民,也托起了失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

2004年出台的《南京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明确土地补偿费的70%用于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基本生活保障;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由被征地农民根据自身要求和经济状况选择具体的参保档次;按照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做到“失土不失保”、“失土不失业”。

今年64岁的王兰英说,按照原来的征地补偿办法发放的安置补助费顶多只够她五六年的生活,但是现在缴纳了一定的保障费后,她每月都可领取240元的征地保障金,而且保障金的标准还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截至今年上半年,南京市已有2.1万名被征地农民进入基本生活保障网,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按月可领取120元~360元的保障金或养老金。

随着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实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从今年7月1日开始,在南京工作的城乡失业人员,将不分居住地和户口性质,一样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处长张士凯介绍,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因病在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的,按其在基本医疗保险规定范围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的50%核报,但最高不得超过其应享受失业保险金的4倍。

为贫困农民擦亮一盏灯火

41年来,47岁的重庆市渝北区张关镇菊花坝村二社农民乐祖灿就靠一条长木凳支撑身体,严重的小儿麻痹甚至让他失去了活动关节等最基本的能力,年过七旬的父母艰难地养活他至今。72岁的父亲乐长续说,儿子自己动不了,干啥都得靠人挪,睡觉、吃饭、大小便都不离开长凳。

渝北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正槐说,特殊人群需要特殊政策,对于这部分缺乏自我脱贫能力的人群,将他们像城市低收入人群一样纳入“低保”救助是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具体困难的最好办法。

2005年初,渝北区为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出全区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共有2万余人。2005年6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每年审批一次,享受时间为当年7月至次年6月。

为确保低保制度的公平有效,渝北区制定了一系列制度:申请审批程序公开透明,组织村民代表讨论通过申请低保的困难户,还要两次由各村张榜公示5天以上;低保款由金融机构每月直接代发到农户手中,避免款项流失和挪用;由区财政拨付保障金,减轻税费改革后支付压力突出的乡镇负担。

乐祖灿每月能领到120元低保金,因长期病痛变形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口齿含混地说:“现在国家每月发钱,我想好好活下去。” 父亲乐长续则说,有了低保,自己即使不在了,也能放心一些了。

渝北区委书记刘光全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低保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人口、农村富裕人口和极贫人口的巨大生活差距,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温暖。

东方讲坛:讲到百姓心坎上的文化盛宴

上海宝山区的孙师傅从厂里退休后,在家里闷得慌。不久,东方讲坛办到了他家附近的宝山区图书馆,久仰盛名的孙师傅连忙带上小板凳赶去听。这一听,听出“瘾”来了,连着听了10多讲。孙师傅说:“咱老百姓太需要这样的文化服务了。”

这边,过道上刚加满坐席;那边,墙壁旁已经站满了人。这是东方讲坛时常遇到的情况。截至2006年7月17日,东方讲坛已经举办各类讲座3650场,直接听众达150万人次。从2004年5月开讲以来,东方讲坛就场场爆满。

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时,突遇停电,满场听众没有一人离席;有一场为海军官兵举办的讲座在舰艇上举行,不料这一天风雨交加,全体官兵仍然坚持齐刷刷站在甲板上听讲,主讲老师深受感动,也不肯落座,站着讲完了这一课„„

2004年,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产品,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推出了这个公共文化项目,通过开坛设讲向公众面对面地传播知识。讲什么东西呢?群众要什么,它就能送什么,当地群众形象地称其为“公共文化产品的配送超市”。从世情、国情、市情到形势政策、社会热点再到人生发展、道德成长,从教育和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到历史文化、艺术鉴赏再到国防知识、健康养生等,人生万象,尽在其中。

举办了这么多讲座,接纳了这么多听众,东方讲坛早已名声在外。然而偌大的一个讲坛却没有一名属于自己的专职讲师,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专用场地。东方讲坛办公室设在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有专职工作人员加起来不超过10个。“东方讲坛没有自己的讲师,但是上海所有的学者都是它的讲师;东方讲坛没有自己的场地,但是上海所有的公共文化场所都是它的场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东方讲坛办公室主任潘世伟自信地说,“上海有多大,东方讲坛就有多大。”

上海是中国的科教文化重地,师资和场地资源不在话下,关键在于整合。而东方讲坛通过讲坛设置序列化、品牌形象标识化、听众组织社会化、师资选聘签约化等一系列运作成功盘活了资源。截至7月17日,东方讲坛的特聘讲师团人数达到1105名,举办点达到237个,覆盖上海所有区县和高校。

连锁超市的特点是标准化,作为“文化超市”的东方讲坛专门设计精致的品牌标识,对于会场布置、台卡摆放、形象广告、会场指示牌图片示范等细节问题也处处严格要求。细节决定了成败。

讲座内容是讲坛的生命,具体讲什么题目从来不是由主办方“自作主张”,讲坛有一整套信息收集机制,准确及时地把准老百姓的思想脉搏。

讲坛的平民视角成为其生命力源泉。东方讲坛与上海交警的成功合作就是这一正确思路的生动注脚。长期以来,警察在部分百姓心中扮演罚款者的角色,为了改变公众形象,交警部门的宣传铺天盖地却收效甚微。看到东方讲坛发展成为百姓信赖的公共平台,上海交警部门宣传负责人特意找来,希望借一臂之力。东方讲坛具体执行人生健红对他们说:“应该让百姓知道,宣传是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不是为了交警的工作。”

“交警与您共筑平安畅通路”──一场别开生面的交通安全宣讲系列活动开始了,如何过马路、为什么酒后不能驾车、一起交通事故将给家庭带来什么后果,一线的交警们用具体的案例讲活了生硬的交通规则。“这些警察同志演讲真有一套!”听众这样称赞,他们不知道讲坛在幕后做足了准备工作,生健红透露:“许多交警精通处理事故,但不一定讲得引人入胜,我们专门组织专家集体备课,对交警部门提供的素材进行了整理。”这一系列讲座共举办了398场,每一场的听众都在280人以上,听满5场的人有4429人。

长三角政府律师助推依法行政

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矛盾更为复杂,政府不得不为提高执政能力全力以赴,而一旦处置不妥则可能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并招致问责。不少干部感叹,“如今这‘官’是越来越难当了!”

有什么“法宝”可以轻松理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吗?长三角一些省市创造性地将律师吸收为党委政府的“高参”,通过律师的监督、提醒、帮助,多次把不稳定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政府与律师群体这一民间力量的良性互动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杭州临安市昌化镇是浙江重点工程杭徽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在征地过程中,当地许多农民认为补偿标准过低,多年来向有关部门多次反映和交涉均无结果,还被某些干部视作“缠访户”。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临安市调研时,他们将心中的委屈一股脑儿向领导倾吐出来。

在接下来的接访过程中,和省领导同坐一排的随访律师邱雪良表现十分显眼。他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就土地征用标准、拆迁安置等问题向上访群众逐一解答,并回答了有关领导的现场法律咨询。有了律师的法律知识支撑,省委书记当场作出批示,要求临安市依据法律,按标准给上访农民补偿。政府按法律办事,群众口服心服,这场持续多年的群体性上访活动就此息访。

浙江省领导带律师下访的制度源于2004年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委员唐国华的建议。从2005年开始,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律师随同制度”,效果良好。在一些涉及企业改制、房屋拆迁的重大群体事件中,动用大量警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律师的参与下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上海、浙江等地政府还普遍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为招商引资、经贸谈判、重大改革提供法律意见的同时,顾问们还协调、化解突发性矛盾纠纷,协助政府领导做好信访接待工作。上海不少政府法律顾问不辱“高参” 使命,成为政府消除矛盾隐患的“排雷专家”。目前,律师参与上海19个区县政府领导每周四的例行接访已成制度,市直属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志愿团成员每周一、三、五轮流参加市委、市政府的信访接待,每年平均接待来访市民3000多批约7000人次。

目前在上海、浙江等地,律师在政府行政过程中以专业法律服务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已渐成风气。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吕红兵说,由于律师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法律专业知识,易于得到上访人的理解和信任,从而缓和了他们和政府的对立情绪,避免了过激行动的出现。法律在化解纠纷过程中充分显示出公平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地方,政府大多是在与群众的矛盾到了无法调和、坐不到一起时才想到律师,而不少矛盾当事人对律师参与政府工作的身份和作用心存疑虑,许多群众依然是“信访不信法”。

接受采访的有关专家认为,要多让律师知晓、参与立法、行政的全过程,听取从律师等渠道传达过来的社会意见,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时尊重法律,而不是领导拍脑袋、暗箱操作。否则,“律师化解老矛盾的进程,远远赶不上政府制造新矛盾的速度”。

房屋拆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上海市“为被拆迁人提供法律服务律师志愿团”成员杨振裕律师说:“我们说是为被拆迁户提供服务,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为拆迁人提供服务,让他们做到规范。大量例证表明,动迁矛盾的责任主要在拆迁一方,如果能够做到规范合法,杜绝暗箱操作,矛盾就不会这么多、这么激烈。”

不少律师反映,律师在矛盾激化后很难在提供法律服务上有所作为,只好充当政府和群众的调停人,当起“调解员”的角色。对于违法行政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事前预防和监督相对于事后亡羊补牢而言完全是事半功倍。

浙江省委党校行政管理学教授吴锦良认为,在律师参与政府工作过程中,要警惕两种倾向:一是这项制度有可能成为地方领导的政绩工程,律师成为信访现场、政府会议的“法律花瓶”,只看不用;二是在制度设计上应尽量选拔优秀的律师参与信访、法律顾问工作,防止有些素质不高的律师借“曾和领导一起工作”的名义,在外招揽生意。

接受采访的律师们认为,有效发挥律师在依法行政中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至少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律师要充分掌握信息、全程介入,不要出现矛盾才想到律师。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徐晓青说,律师要参与高层听证、咨询,政府的预警信息、维权及稳定的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律师。

目前政府与律师的合作机制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律师志愿参加,而要建立律师介入的长效机制,还需要把市场行为和志愿行为结合起来。

六朝故都弹拨“和谐三部曲”

地处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故都的南京市建邺区,近年来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治理社会,在服务流动人口、依法拆迁、新城建设等三大任务中,款款弹奏出一曲曲和谐之音。

让外来人口感受平等与和谐

来自河南的务工青年陈冠群是南京建邺区一名专职的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有固定的收入。来南京已有15年的陈冠群说,他先后当过上新河、兴隆和南苑等派出所的联防队员和流动人口协管员,处理街道、村里的计生工作。平时,他还经常扮演居委会大妈的角色,流动人口哪家有困难了,哪里有矛盾了,他就要出面调解。

南京建邺区目前约有外来人口12万,占全区人口的43%。建邺区确立了“让建邺成为外来人口‘第二故乡’”的理念,从“堵、防、控”式的管理变为“以人为本、周到服务”,从仅为保治安、计划生育的单项目标变为发展区域经济、鼓励勤劳致富的综合目标。为此,区、街两级成立了外来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21个服务站。同时,按400∶1的比例配备了300多名外来人口工作专职协教员。建邺区还积极探索了“以外管外”模式,选配外来人口中威信高、作风正派的人参与管理和协调。

据了解,为切实减轻外来人口的负担,暂住证、外来人口就业证在建邺区都是免费办理。建邺区还在全国首家建立外来工子弟小学,现就读外来工子女已超过5000人。街道和法院设立了外来工维权站和维权热线。“在这里,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平等。”来建邺4年的安徽农民王小标这样说。

让拆迁居民“居者有其屋”

作为南京新城建设的主体部分和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主场馆所在地,自2001年以来,建邺区5年拆迁了2万多亩,拆迁村(居)民1万多户。建邺区区委书记陆志鹏介绍,区里探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拆迁办法:所有的拆迁工作在具体实施上,坚持“三公开一监督”,即拆迁政策、补偿标准、办事程序公开,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在政策执行上,坚持就高不就低、就宽不就严;在拆迁现场,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经济适用房导购、就业安置等多项服务,对“低保”、特困户“一户一议”,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补助,在买房、就业等方面优先照顾。“这一整套办法保证了我们在近些年的依法和谐拆迁中,没有发生一起恶性事件。”

近3年来,建邺区政府下属的拆迁安置办公室先后承担了南京奥体中心配套设施、绿博园、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等多个重大工程。建邺区拆迁办主任聂方俊介绍说:“为保证拆迁工作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拆迁办的所有员工都放弃了节假日,3年的工作量大大超过了前10年的总和。”拆迁办的工作不光是简单的“拆迁+补偿”,还要包括安置、理顺家庭矛盾、帮助就业等不属于拆迁的工作。“特别是碰到家庭条件确实非常困难的拆迁户,我们就要在依法拆迁和有情操作之间寻求平衡,既要保证不违反规定,又要最大程度地对其实施补偿。”聂方俊说。

目前,全市有7744套专供建邺区的中低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正在加紧建设,同时建邺区又拿出了几个地块扩大建设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和公寓,还从开发单位手中盘下部分商品房,低价提供给拆迁群众,从而帮助拆迁居民实现“居者有其屋”。统计数据显示,建邺区已拆迁的村(居)民中,除有实力购置商品房的群众外,已经有一半拆迁户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

让所有人享受新城建设成果

“改造老区,建设新城”,经过5年建设,位于秦淮河以西的河西新城,现已焕然一新。“奥体中心、绿博园、中央商务区,这些固然让人激动,但最让我们百姓满意的还是对以前老社区的改造。”家住建邺区南湖小区的蔡大爷说。2003年,建邺区政府投入1.4亿元,对南湖地区道路、下水管道、小区绿化以及南湖本身进行一系列改造。蔡大爷说:“从前南湖人提到在南湖住,总感觉有点抬不起头,现在语调里则都有种自豪。”

今后5年,新城财政将每年拿出1500万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百姓得实惠,因此,不能光考虑‘面子’,还得要‘里子’。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新城建设的成果。”陆志鹏说。

拆迁户都觉得自己赚了

拆迁总量350余万平方米、拆迁居民25000多户、征地35000多亩、安置农转非人员26000多人。面对如此巨大的拆迁,重庆市南岸区3年力主“和谐拆迁”,基本实现了零上访、零纠纷。重庆市南岸区副书记吴伯生总结说:“一定要解决好拆迁群众最关注的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三大问题。”

上海城9号楼居民温德芝和老伴都退休近十年,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只有1800元,拆迁后他们不花一分钱住进了130平方米的高档商品房,最后结算还补了1万多元。温德芝逢人便说是拆迁提高了她家生活质量。

考虑到部分安置房建设需要一定周期,为了让拆迁群众安心,南岸区把过渡补助费提高到500元/月至800元/月。樊德均和辜维志老两口带着孙子住在租住房内,等待明年3月回迁到文韵江南小区。辜维志说:“只交3000元就能在自家原来地方住进全新小区房,孙子上学也方便,过渡期补助还这么高,我当时第一个签合同,我觉得自己赚了呀!”

涂山镇征地农转非人员田野和刘应忠4月份参加政府免费组织的保安培训班后,6月开始到镇派出所当协勤,月工资550元。今年以来,像田野和刘应忠这样参加“订单”培训后就业的有450余人,通过专门服务拆迁人群的“24小时就业指导服务”找到工作的有3120名,政府还通过发放小额贷款120万元促进了2180名拆迁人群自主创业。长江工业园区征地拆迁事务中心主任李念文介绍说,拆迁户罗应雄家庭困难不愿拆迁,后来安排他参加保安培训班后立即在园区就业,他主动配合拆迁。

南岸区国土分局局长黄红伟说,为解决40岁以上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征地拆迁人员的长期生计问题,南岸区实施了农村储蓄式养老保险安置,目前参保率100%。峡口镇五星村骆子堂社51岁的村民孙尚玉除了每月领取195元养老保险外,还有在村委会工作的450元工资。孙尚玉说,同村82岁村民张桂芬的6个儿子都不养活她,告到法院判决后儿子们还是不管,现在她每个月拿195元养老金也就不去求不孝的儿子了。

一副对联喜乔迁

对四川成都市新津县农民李淑华来说,2005年最高兴的事情是当上了拆迁户。6月18日,全家人搬进9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后,李淑华喜滋滋地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自家的门楣上。上联是“好领导好政策好形势好上加好”,下联是“富国家富集体富村民富了又富”,横批是“新生活”。

看着李淑华贴出来的对联,同为拆迁户的邻居们没一个讥讽她“溜须拍马”的,反而都竖起大拇指说:写得好!

在新津县,曾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工作,现在变成了百姓交口称赞的“民心工程”。仅1个多月时间,新津县就拆除了4个村、近500户农户约16万平方米的房屋,涉及近万人,却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没发生一次拆迁纠纷。

让农民心服口服的是,拆迁安置过程中,新津县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拆迁原则,将规划方案、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全部向社会公开,征求农户意见。对于大家比较敏感的面积问题,则由县财政局、园区管委会,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同组成“拆迁工作组”负责认定,认定后的拆迁房屋丈量情况、赔付标准、安置挑选情况也要公示。在赔偿标准和安置办法上,不为任何一个人搞特殊,全部统一标准,并由纪检、监察部门派专人监督。

据新津县县委书记介绍,为确保失地农民拆迁后有房、离土后有业、年老后有养、生病后有医,新津县坚持在统拆统建、统一安置的过程中搞好综合配套,完善培训机制、就业机制、社保机制等“三种机制”,真正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建立了生存和发展的长效机制。上海第一村,村民变股民

位于上海西南郊的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已经连续两年在上海市特色亿元村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村,村支书吴恩福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村官”。2005年九星村实现净利润1803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8502万元,劳动力人均分配收入3.5万元。

改革开放后,和许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村庄一样,九星村也办过不少村办企业,主要集中在服装、玩具、电线电缆、仓储物流等领域。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集体企业发展乏力,效益低下,债务缠身,干群关系也紧张起来。就在这时候,七宝镇党委及时调整了九星村的党支部班子,在村民中有威望、发展经济有一套办法的吴恩福走马上任村支书。

村党支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把目光投向了第三产业。吴恩福等人注意到,九星村周边正在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区域,周边地区25万人口、8万人家,每户人家10万 装修费,就是80个亿。村里于是开始兴办以建材为主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

19个月后,村里的欠债还清了。1997年,村里形成“北商南工”格局。到2000年,九星村已经是“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门面房,千家万店生意忙”。现在,村里已经形成22个大类专业商品贸易区,面积达到1600亩。

村里富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好起来。去年,九星村福利总开支达到852万,拥军优属、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婚丧喜事村里都有补助。从2000年起,村里相继修建了三座“善事堂”,村里人在这里办喜事免费。

“集体经济表面看人人有份,但产权不明晰、责权利不对等,繁荣不会持续长久。”吴恩福说,从2005年开始,九星村党支部开始进行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造,要让农民在“有工作”、“有保障”之外还要“有股份”。

在整个改制过程中,村支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几经反复、多方核准,在农龄计算、股份分配、资产兑现等一系列敏感问题上避免了失误和争议。党支部坚持不配股、不送股、不奖股,这使得改制进行得风平浪静,干部的威信更高了。改制后的九星村,村民变成了股民,村委会和股份公司实现了“政企分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千名留守儿童有了代理家长

鸣玉中学老师谈自川是留守儿童苏院的“代理家长”。苏院是他从看守所带回来的。孩子最初对人不理不睬,第一学期期末考试350分,是班上第33名。上学期期末,苏院考500分,前进到第13名。“谈老师对我太好了,我真想叫他一声爸爸。”苏院说,“现在想好好读书考大学,将来做一名建筑工程师。”

我国目前约有2200万农村留守儿童。重庆南川市有留守儿童18130人。最早在南川市推出代理家长机制的鸣玉镇党委书记吴意迪介绍说,2005年4月,鸣玉镇启动代理家长关爱机制,让30至50岁的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有识之士,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做他们生活知情人、学习引路人和成长保护人。代理家长须每学期制定帮扶计划书,接受两次心理教育专家的专题培训。目前,鸣玉镇412名无人管护留守儿童都有了代理家长。

鸣玉镇将代理家长履行义务情况纳入干部职工月度、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严格奖惩。鸣玉镇积极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同时,还成立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协调教育、民政、司法、妇联和工会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2005年底,南川市在留守儿童较多的金山镇、南平镇、头度镇等全面推广鸣玉镇经验。目前全市已有1000名留守儿童有了代理家长。

连续两年提交关于留守儿童的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说,代理家长机制是目前国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具体的方案,属于政府倡导的义务监护人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意义。

秸秆技术革命 使临潼告别“狼烟四起”

今年6月21日,“雾”锁京城。当日,北京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之前连续14个达标蓝天的局面被中断。烟雾缘自河北省一些地方秸秆焚烧。与全国不少地方的农民将秸秆付之一炬不同,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农民的秸秆根本舍不得烧,因为每亩秸秆能带来80元的收益。当地一企业研发的秸秆加工和微生物处理技术,可以变秸秆为牛羊爱吃、营养丰富的“绿色面包”。

“收获时节‘狼烟四起’曾经是我们基层干部最头疼的一件事”,临潼区雨金镇党委副书记孙炜说,“群众要烧,干部不让烧,矛盾冲突非常激烈。现在秸秆值了钱,农民舍不得烧了。”前几年,临潼区农民也曾把秸秆一把火烧掉,既浪费了资源,又给地表植被带来毁灭性破坏,严重污染环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甚至曾因烟雾被迫停航。每当此时,地方政府部门只好使出严防死守、严查重罚等应急手段,却如扬汤止沸。每年村民之间焚烧秸秆引发的打架、打官司现象非常普遍,干群关系也十分紧张。

堵不如疏。西安新天地草业公司董事长田英申介绍,他们公司从1997年开始,攻克玉米秸秆加工、贮存、运输难题,将秸秆挤丝揉搓之后,添加微生物处理,再进行袋装贮藏,使之成为可存放2年的优质饲草。2002年秋季,西安咸阳机场周边大量焚烧玉米秸秆,漫天浓烟威胁飞行安全。得知玉米秸秆能转变成优质饲草后,机场周边6个乡镇的40多名干部前来求援。新天地公司拿出10多套玉米秸秆挤丝揉搓机前去加工,以每吨35元的价钱敞开收购玉米秆,机场从此摆脱了浓烟困扰。

临潼区区长任军号说,临潼区目前奶牛养殖数量达到4万多头,奶农增收的希望在于提高饲养水平,增加产奶量,微生物处理过的玉米秸秆饲草为此提供了条件,用微贮草喂牛羊,奶牛日产奶量较喂干麦草增加5公斤左右。

田英申算了一笔账,假如临潼区每年有2万头奶牛食用这种秸秆技术处理过的秸秆饲草,总共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近亿元。临潼区区委书记张雷说,如果把这个增收比例扩大到整个中西部地区,整个玉米产区,其增收的效果将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数字。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分子学院讲稿用)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决议。“和谐社会”一词,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升华。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时期下的我们青年大学生理所担当的历史责任。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提压倒一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创建和谐社会中,更要努力做到创造安定有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我们党之所以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和我们已经具备的各方面条件紧密相联。《决定》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相协调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改革进行自我调节;决定了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绝大多数利益矛盾可以通过民主、协商、调解等方法,在法制的范围内获得解决,这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日益巩固,我们已经具备了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精神条件。

第四,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先进的执政理念。各级

1党委和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当前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说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通过和平的法治的办法加以解决。不能否认,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发生矛盾不可避免。但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第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衷心拥护和充分信任,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和谐。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致力于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和深切关怀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体现到实现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并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行动和作风。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使我国社会充满活力。我们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得到空前发挥。我们党始终高举改革的旗帜,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决定》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这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我国产品的技术壁垒、生态壁垒、安全合作壁垒等呈上升之势,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更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国内来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人民生

活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势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稳定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得到巩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党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社会变革,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长期性根本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集中凸现,此外,还会遭遇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对我们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四、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

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构成了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解决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和谐”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多样性和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出发,强调社会和谐状态是通过发展和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这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论指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也要注意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主要是要解决社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问题,今天我们同时要面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分配不公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实现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今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和不全面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改革初期,我们比较侧重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意发挥市场的资源基础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今天我们还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坚持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的基本要求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设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能够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体制机制,在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中保持社会的基本和谐和快速发展。

五、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不能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以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共产党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切实履行。要在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局面。

要使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首先,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其次,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领域,使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要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第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学们,中国要真正强大,走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身为青年,我们要面对新的挑战,创建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青年的一种责任,更是青年一种肩负的使命,而且任重道远,是青年必须不懈追求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出和谐共存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三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在第三部分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并在第七部分集中阐述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问题,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今天,我就同大家一起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三个来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现在有很多讲法。有的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和崇高理想,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的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协调运作、共同发展的社会。它应该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还有的认为,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和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的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而在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他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诠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著名社会学家,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认为,和谐社会至少达到四个基本条件:第一,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第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第三,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第四,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另外,要达到这四个条件,成为和谐社会,还必须具备六个机制。一是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二是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四是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五是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六是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二、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对于这一论断,应从两个方面来学习和领会。

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也就是说,必须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

第四篇: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公正正义的和谐社会作为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点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irst question is on feet, soli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ach work, and strive to build a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striv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fair justice organizations.Keywords: socialism and harmonious society, points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深化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长期目标和当前重点结合起来,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开拓进取,创新实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1、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紧密相连的。和谐社会构建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2、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日益破坏、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关。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出来,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

应该是互利互惠、共进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我国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

3、努力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是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1、“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20多年来,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等的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20多年的进步和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举世瞩目,全球公认,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种种代价,一些代价还非常沉重。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为背景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主观上必须自觉地树立这样的深层理念,并在行动上自觉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缩社会代价。

2、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符合现代性在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探讨

[2]陈前银 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邓伟志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第五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一、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1、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现阶段阶级斗争早已经“过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以达到和谐平衡。

2、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社会的协调多年以来,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的协调,出现了不少矛盾。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之间明显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社会上呈现了一些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如贫富悬殊问题,失业下岗问题,社会和医疗保障问题,社会公共事业滑坡问题等问题。

3、不少地方和部门都现出“人治”现象,缺乏和谐因素不少地方官员和部门的领导排斥异己,姿意妄为。官员的权力无限澎胀,官员代表政府“乱作为”或不作为,在局部地区搞得民怨沸腾。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教育方面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在农村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2、社会方面监督管理

目前,在社会方面,一个总的形势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信用观念淡漠,因此,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诚信意识也是商业诚信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条件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4、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要逐步扭转国家财政供给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之间工资差异甚大的局面。国家和地方财政要保证政权正常运转的支出,不允许国家全额财政供给的部门进行所谓的“创收”和进行工资外的收入分配。国家公务人员要实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

5、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6、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⑴)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⑵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⑶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⑷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⑸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⑹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党、利国、利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愿望和心声。我们要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光辉的现实。

下载2007年考研时事政治热点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年考研时事政治热点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选]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已经从目标与手段、目的性......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在新世纪、新......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大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课题做了初步探讨。文章在借鉴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模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姓名:岑春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考号:090910100102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