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权威解答

时间:2019-05-14 23:5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权威解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权威解答》。

第一篇:《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权威解答

《融资担保公司监管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权威解答

2018年4月2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的通知》(银保监发〔2018〕1号,以下简称《通知》),发布《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融资担保公司资产比例管理办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等四项配套制度。

以下为银保监1号文《融资担保公司监管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深入学习问答:

一、问:为什么要制定四项配套制度?

答:2017年8月2日下发国务院令第683号《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作为行政法规,《条例》主要规定了融资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经营规则、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明确了加大政策扶持的要求。

对于许可证管理、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资产管理和银担合作等经营管理规则,《条例》进行了原则性规定,需要通过制定配套制度进一步细化。

为配合《条例》实施,按照急用先行原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制订了《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融资担保公司资产比例管理办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引》四项配套制度。

二、问:配套制度如何促进融资担保行业更好地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答:为了促进融资担保行业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更好地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的小微企业和农户借款类担保业务,设定了75%的权重;对《条例》规定主要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担保公司放大倍数上限可以提高至15倍的条件进行了细化,明确为对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担保业务在保余额占比50%以上且户数占比80%以上的融资担保公司,放大倍数上限可以提高至15倍,引导融资担保公司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担保业务规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引》提出,银行应当积极改进绩效考核和风险问责机制,在业务风险可控基础上,提高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贷款的风险容忍度;银担合作双方应当采取措施切实降低小微企业和“三

农”融资成本。

解读

明确配套制度对于普惠金融的支持方向。配套措施中对于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仅计提75%担保责任余额。结合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10倍的规定,对于同一担保公司(假如适用净资产10倍规定),其“三农”及小微企业相关担保业务与普通担保业务相比,在净资本需求上节省25%。

如果融资担保公司满足配套制度中,“明确为对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担保业务在保余额占比50%以上且户数占比80%以上”,则其净资本杠杆放大到15倍。一笔普通业务若金额相同,在“15倍”政策下的融资担保公司所需净资本仅是“10倍”政策下融资担保公司的2/3。

三、问:如何降低新的监管规则出台对融资担保公司经营的影响?

答:为减少新的监管规则出台对融资担保公司经营产生影响,在起草配套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公开征求各方意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关键监管指标的测算,确保有关规定科学合理,并使各方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预期。

在《通知》和有关配套制度中,对部分业务的新老划断原则和过渡期安排等事项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

对《条例》施行前发生的保本基金担保业务,存量业务

可不计入融资担保责任余额,但应向监督管理部门单独列示报告;

对于2017年10月1日前发生的发行债券担保业务,集中度指标继续执行原有监管制度有关规定,2017年10月1日后发生的发行债券担保业务,集中度指标按照《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的规定执行;

对于《融资担保公司资产比例管理办法》施行前,融资担保公司自有资金投资比例符合原有监管要求,但未达到《融资担保公司资产比例管理办法》要求的,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给予不同时限的过渡期安排,达标时限不应晚于2019年末。

解读

在2010年《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已经对单个被保险人风险集中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在新的《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沿袭了相同的风险集中度要求。

但是问题在于,在2010年暂行办法中还规定,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而新的规则中取消了前款规定,仅提“出对被担保人主体信用评级AA级以上的发行债券担保,计算前款规定的集中度时,责任余额按在保余额的60%计算。”

此处应注意三点:

对于AA级一下债券,责任担保余额不超过净资产30%的条款被取消了。

对于AA级以上债券在计算风险集中度时按60%计算,转换成原来的比例,相当于AA级以上债券在风险集中度上的要求时不超过净资产的16.67%,对于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风险集中度为25%,依然低于原来30%的要求。

对于AA级以上债券计算责任担保余额时的折扣仅适用于对风险集中度的考核中。在计算责任担保余额与净资产倍数关系时,笔者倾向于认为不适用此折扣。

四、问:对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管理?

答:为规范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管理,根据《条例》有关规定,《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明确了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定义,是指监督管理部门依法颁发的特许融资担保公司经营融资担保业务的法律文件,规定了监督管理部门颁发、换发、吊销、注销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条件和流程,规定了许可证应当载明的内容,对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许可证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解读

这里相对2010年暂行条例而言,有相对大幅度的简化,也是符合简政放权的趋势。具体请参考:逐条解读新规:《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

五、问:融资担保责任余额怎样计量和管理? 答:融资担保责任余额,是指各项融资担保业务在保余额,按照《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规定的对应权重加权之和;对于按比例分担风险的融资担保业务,融资担保责任余额按融资担保公司实际承担的比例计算。

具体计算公式是:

融资担保责任余额=借款类担保责任余额+发行债券担保责任余额+其他融资担保责任余额。

其中,借款类担保责任余额=单户在保余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小微企业借款类担保在保余额×75%+单户在保余额2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农户借款类担保在保余额×75%+其他借款类担保在保余额×100%;

发行债券担保责任余额=被担保人主体信用评级AA级以上的发行债券担保在保余额×80%+其他发行债券担保在保余额×100%;

其他融资担保责任余额=其他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00%。融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融资担保公司净资产(扣除对其他融资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的股权投资)的10倍,对于符合主要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条件的融资担保公司,可以提高至15倍;对同一被担保人、同一被担保人及其关联

方的融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相应的比例。

解读

《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将担保责任余额定义成了一个加权平均的概念。填补了之前法规中担保责任余额定义的空白。这样的加权平均让人容易跟巴塞尔协议中的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联系起来。但仔细比较起来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

巴塞尔协议的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在计算时按风险大小分配权重。风险越大,权重越高,最高为1250%。而《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中给予权重优惠的是小微企业贷款,“三农”贷款。更多的是基于扶持性质的政策利好,而不是客观上的风险计量。对于AA级以上债券的权重优惠还勉强可以算是风险计量的结果。

六、问:对融资担保公司资产比例有哪些监管要求? 答:为引导融资担保公司专注主业、审慎经营,确保融资担保公司保持充足代偿能力,优先保障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融资担保公司资产比例管理办法》将融资担保公司主要资产按照形态分为Ⅰ、Ⅱ、Ⅲ级,对资产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

一是融资担保公司净资产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之和不得低于资产总额的60%。

二是融资担保公司Ⅰ级资产、Ⅱ级资产之和不得低于资产总额扣除应收代偿款后的70%;Ⅰ级资产不得低于资产总

额扣除应收代偿款后的20%;Ⅲ级资产不得高于资产总额扣除应收代偿款后的30%。

另外,融资担保公司受托管理的政府性或财政专项资金在计算Ⅰ级资产、Ⅱ级资产、Ⅲ级资产、资产总额以及资产比例时应予扣除。

解读

对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的计算,笔者认为应参考2010年的暂行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差额提取办法和担保赔偿准备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监管部门另行制定。

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责任风险状况和审慎监管的需要,提出调高担保赔偿准备金比例的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对担保责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准确计量担保责任风险。

七、问:银担合作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为规范银担合作,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促进银担合作健康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引》规定银担合作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自愿原则。银担合作双方应当遵循自愿原则达成合 作意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二是平等原则。银担合作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三是公平诚信原则。银担合作双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损害对方及第三方合法权益。

四是合规审慎经营原则。银担合作双方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建立可持续的、合规审慎经营的合作模式。

解读

担保公司与银行的合作一直存在一定的不平等。银行常常向担保公司“推荐”客户。

此次的新规不但提出了原则性意见,自愿,平等,公平诚信实际上为双方合作划清了框架和底线。合规审慎则是在近两年来强监管环境下的常见用语。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监管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见,此后的金融机构必然运行在传统的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两套监管框架之下。

总体点评

一、对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模式有一定影响

银行给担保公司带来了优质客户,担保公司部分承担了银行的客户发掘工作。从合作关系上看,基本符合此次《银

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中的自愿,平等,公平诚信原则,只是在合规审慎原则上存疑。担保公司的客户来源大概有两类。

第一类是银行引荐客户。

对于这部分客户的服务上,基本上是银行占据了主导权。其担保业务范围取决于银行信贷产品的设计标准。实务中,常见的情况是银行客户由于不能满足银行信贷条件而被银行要求担保。

一般情况下,银行会指定几家与其合作的担保公司,“建议”客户去做担保。而担保公司对于银行带来的客户几乎来者不拒。并且,担保公司内部对于担保资产敞口的风险控制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情况也有其原因,一方面担保公司准备金一般不足,另一方面银行引荐的客户资质在担保公司眼中一般较好。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并没有实质上减少业务风险,反而成为了银行实行信贷配给的工具。

第二类担保公司自我发觉客户。

随着担保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人力成本上升,越来越有激励自己发掘客户。近几年的行业发展来看,小额信贷业务已经普遍被认为是未来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可以像平安那样建立大规模的个贷中心。担保公司下游往往连接地产中介,汽车销售网点,并且拥有大量业务人员。因此在与银行的合作中逐渐承担了部分银行个贷中心的业务,也将符合银行信贷要求的客户发掘并推荐给银行。

同时,由于市面上各家银行信贷政策的差异,担保公司往往与多家银行有合作关系,能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服务客户上具有一定优势。某种程度上担保公司比银行更像“金融超市”。

目前的合作框架中,担保公司和银行双方都有扩大经营的激励。从银行来看,担保公司更像是客户的增信工具。从担保公司角度看,自己是联通银行与客户的掮客,双方都忽略了应有的风险控制流程。在新的担保公司净资本要求实施后,这种盲目扩大经营的态势将有所收敛。

二、对担保公司的其他业务影响较大

市面上大部分的担保公司,并不是仅仅靠担保业务过活。笔者调查北京地区数家担保公司后发现,在担保公司内还存在类银行业务。担保公司一般会自己包装产品,其所销售的产品,一部分直接对接银行贷款相关产品,另一部分是包装成银行产品的以自有资金驱动的产品。

这种自有资金产品,通过设计成P2P的法律结构行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这部分类银行业务由于不受监管,风险由担保公司自行控制。由于设计成P2P模式,还能多做一笔担保业务。实质上是自己放款,自己担保,从客户身上收取了利息

和担保费两重收入。市场上存在担保公司利用这种业务模式扩大经营利润的做法。

从此次《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规定融资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新增的针对融资担保余额的要求将进一步约束担保公司流动性。这对此前依靠类银行业务冲利润的担保公司的影响将更大。

三、担保公司业务偏好改变

《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第六条和第八条规定了三类符合条件的贷款业务在净资产要求上的优惠。具体如下:

第六条 单户在保余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且被担保人为小微企业的借款类担保业务权重为75%。单户在保余额2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且被担保人为农户的借款类担保业务权重为75%。

第八条被担保人主体信用评级AA级以上的发行债券担保业务权重为80%。

可以说政策为中小企业贷款,农村个体融资和债券发行提供了利好。政策制定上考虑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农村个体面临金融排斥的问题。同时对于高评级债券的权重优惠也一定程度上鼓励担保公司为低信用风险债券做担保,体现了防范金融风险的意旨。

第二篇:晋江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暂行规定(201108)

晋江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融资性担保公司行业监督管理,规范担保机构经营行为,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7部委令2010年第3号)、《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试行意见》(泉政文[2010]202号)和《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确认)和变更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闽经贸中小[2010]284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晋江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应范围为在晋江行政区域范围内取得经省经贸委核发的融资性担保业务许可经营证书、并向工商部门登记设立、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经营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省经贸委审核并颁发融资性担保业务许可经营证书的担保公司,一律不得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

第二章

监管机构和职责分工

第三条

成立晋江市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市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召集,成员单位包括市经济贸易局、工商局、财政局、公安局、国税局、地税局、人行晋江支行和银监办等部门。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济贸易局。

市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制订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拟定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督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中的重大问题。

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本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

第四条

经济贸易局作为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主管部门,具体承担市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事务,负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和市场退出等事宜的初审,提出初审意见报泉州市经贸委审核;负责牵头组织融资性担保公司日常监管、风险处置工作;负责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动态信息监测和统计分析系统。

第五条

工商局负责依法做好融资性担保公司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变更和注销登记管理;依法查处融资性担保公司涉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六条

财政局负责指导融资性担保公司认真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办法》等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运作的合规性、合法性;负责落实财政有关扶持政策。

第七条

公安局负责指导、配合做好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处置工作,严厉打击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的金融违法犯罪行为。

第八条

税务部门负责做好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纳税服务工作,落实相关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第九条

人行晋江支行负责把辖区内融资性担保机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系统,做好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信息查询服务工作;负责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工作。

第十条

银监办负责跟踪上报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情况。

第三章

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

第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保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应当配备或聘请具备三年以上从事金融、信贷或经济管理的职业经历、精通担保业务的人员担任企业高管。

第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为其股东及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

第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要严格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办法》等国家统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未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

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融资性担保机构责任风险状况和审慎监管的需要,提出调高担保赔偿准备金比例的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对担保责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准确计量担保责任风险。

第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代偿损失应及时追偿,一年后净资产仍低于注册资本的90%时,各股东应当及时按比例补足或者申请减少注册资本,但减少后的注册资本不得违反泉州市对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

第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加取得相应资质的资信评估中介机构的信用评级。融资性担保公司从业人员要主动参加行业培训和行业相关考试认证,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第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要配合人民银行做好有关信息采集工作。对符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要求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可通过拟受保企业的贷款银行,在征信系统中依法查询拟受保企业的资信情况。

第四章

监管机制

第十七条

建立信息报送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等材料。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于每月10日前报送上月业务统计报表,每季度首月15日前报送资本金投向及银行帐户对帐单;每年7月31日前报送上半年统计调查表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表;每年1月31日前报送经审计后填报的上统计调查表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表;每年4月30日前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审计报告、实收资本专项审计报告、公司经营情况报告以及合法合规报告等。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在24小时内向监管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建立日常巡查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季度最少应组织一次融资性担保公司专项检查,专项检查组成员抽调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单位组成,必要时聘请专业审计人员参加。检查重点内容:

(一)是否存在非法集资。

(二)资本金是否按要求托管,有无抽逃或挪用资本金。

(三)是否按许可经营范围的开展业务。

(四)自有资金投资是否超出投资范围,其他类投资总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20%。

(五)是否存在关联担保和投资。

(六)资金投向安全性情况。

(七)是否按期足额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

(八)发生代偿时相关债权能否得到快速处置。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积极配合开展专项检查,按要求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对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向被查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出整改意见书,并汇总报送联席会议召集人。被查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落实整改工作,并将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报送联席会议召集人、联席会议办公室,并抄送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

第十九条

建立约谈制度。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根据履行职责需要,有权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专项资料,或约见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或进行必要的整改。

第二十条 建立财务抽查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不定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原则上每家企业一年至少抽查一次,对抽查过程中发现存在抽逃资本金、发放贷款、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应形成书面报告,及时上报市联席会议研究处理。

第五章 奖惩措施

第二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法依规经营和遵守有关规定的,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应当积极为其搭建沟通平台,向其推荐优质担保项目,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其加强业务合作,同时积极推荐其参加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等级评定,在风险补助、业务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上尽量给予提供支持帮助,促使其在规范中加速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第二十二条

联席会议召集人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会议,听取联席会议办公室融资性担保公司运营情况报告,协调解决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工作中遇到困难,协调解决融资性担保公司运营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第二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新评估其担保能力,督促其限期整改,并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担保额度或暂时停止与其业务合作:

1、财务状况恶化,现金流不足,明显超出其担保能力的;

2、涉嫌重大法律纠纷,或主要股东发生严重不良记录的;

3、管理层出现重大不利变动,或主要股东及其控股关联企业出现经营危机,资金链面临断裂的;

4、对外担保总额或对单一债务人累计担保金额超出本规定第八条确定额度的;

5、超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盲目对外扩张的

6、对关联方担保比例较高或单笔代偿金额、累计代偿金额较大,可能对保证人保证能力产生实质不利影响的;

7、风险准备金计提及专户管理不到位的;

8、不配合提供相关资料、未按协议约定提供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信息的(包括对外担保总额、担保贷款质量、对外陪付等),或提供虚假信息,有意阻碍检查,隐匿资产的;

9、其他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正常经营或担保能力产生较大不利影响的情形。

第二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有下列行为,由联席会议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处罚;情节严重或拒不改正的,按管理权限上报省经贸委依法取消其融资性担保业务经营资格;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机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放贷、受托投资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活动的;

2、抽逃或变相抽逃资本金的(包括但不仅限于股东及其关联企业长期大量占用资本金);

3、串通被担保人恶意套取银行信用的;

4、串通社会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

5、超范围、超比例对外进行投资活动的;

6、向非股东企业收取担保业务保证金问题未能及时得以纠正的;

7、风险准备金计提及专户管理严重不到位的;

8、其他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正常经营或担保能力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情形。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暂行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第二十六条 本暂行规定由经济贸易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成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监

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成办发〔2011〕69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成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融资性担保业健康持续发展,按照中国银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等部门令2010年第3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府发〔2010〕30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在成都市内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全国性和全省性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成都设立的分支机构。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三条 市金融办是全市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指导和监管部门,负责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和风险处置。

融资性担保公司按属地化原则实施监管,各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直接责任人,负责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应明确由区(市)县金融办、成都高新区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日常监管工作;未设立金融办的,由区(市)县政府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此项工作。

第四条 建立市级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一)市金融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房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有关部门为市级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并邀请四川银监局、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为特别成员单位。市级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负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的政策,协调解决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大问题,指导和督促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市级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

(二)市金融办负责召集市级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牵头建立联合监管机制,统筹协调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日常监管和风险防范及处置;负责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市级审核工作;负责组织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建验收工作;负责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市级审核工作;负责对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并实施考核。

(三)市工商局负责依法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办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以及股权质押、动产抵押登记等工作,并依法开展年检;负责依法查处融资性担保公司抽逃注册资本(金)、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等违法违规行为;负责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工商企业信用档案,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监管。

(四)市国土局、市房管局负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办理土地及房屋抵押登记手续。

(五)市公安局负责依法查处融资性担保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及其他经济犯罪;根据工作需要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业务开展、财务报表、经营业绩进行查询、监控,及时预防和惩处经济犯罪。

(六)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办负责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支持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的扶持政策。

(七)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负责依法贯彻落实有关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

(八)四川银监局指导市政府有关部门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监管,协助地方政府做好金融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

(九)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相关规定,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使用、退出征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并协助市金融办查询融资性担保公司相关信息。

第五条 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职责。

(一)负责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申报材料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

(二)按照省、市融资性担保公司主管部门非现场监管要求,及时收集、审核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报表等有关资料,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业绩、风险管理、合规经营等作出客观评价,及时处理和化解风险。

(三)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和不定期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现场检查。

(四)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宣传资料内容进行审核,重点防范以融资性担保公司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

(五)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违反相关规定的,应视其情节轻重采取风险提示、约见高管人员谈话、责令限期整改等措施,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市金融办。

(六)将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纳入本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考核范畴。

第三章 设立与变更

第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或变更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本(金):在成都市范围内经营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在全省经营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1亿元。互助会员制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

省外融资性担保公司拟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总公司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1亿元。

注册资本(金)应为出资人自有资金,来源真实合法,原则上为实缴货币资金且应一次性全额到位,实物资产出资仅限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营业用动产和不动产,且不得超过注册资本(金)总额的10%。

(二)股东资格:融资性担保公司法人股东应满足最近3个会计连续盈利且无犯罪和不良信用记录等条件;自然人股东应满足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犯罪和不良信用记录等条件。单一出资人出资不得少于人民币100万元。

(三)高管资格: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须符合中国银监会《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0年第6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融资性担保公司公司治理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0〕99号)和川府发〔2010〕30号文等有关文件要求。

(四)经营范围: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及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融资性担保公司可兼营下列部分或全部业务:诉讼保全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以及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再担保和办理债权发行担保业务,应符合中国银监会等部门2010年第3号令和川府发〔2010〕30号文等有关文件规定。

(五)企业名称:融资性担保公司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融资担保”+“企业组织形式”构成。互助会员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名称,应加“互助”字样。

(六)注册地址: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地址应与营业地址一致。

第四章 申报与审批

第七条 设立程序。

(一)申请:由主发起人牵头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以筹备组名义向拟注册地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提出筹建申请。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认真审核后提出初审意见,并经区(市)县政府同意后上报市金融办;市金融办复审申报材料并提出复审意见上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二)筹建: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后,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应在60个工作日内完成工商预核名、验资、资本金托管手续。筹建期间不得开展业务。60个工作日内未完成筹建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要提前10个工作日向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申请延期(延期最长不超过30个工作日),并逐级上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未申请延期或经批准延期到期后仍不能完成筹建的,取消筹建资格。

(三)验收:筹建工作完成后,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应向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提出开业申请,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金融办,市金融办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现场验收合格后,向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出具验收合格文件。

(四)注册: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凭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文件和市金融办验收合格文件,到省政府金融办领取经营许可证,并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五)告知:融资性担保公司开业后,应及时向市金融办、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以及公安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中国银监会分支机构报送相关材料。

第八条 变更程序。

(一)申请:融资性担保公司向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审核后,提出初审意见。

(二)复审:市金融办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对申请材料进行复审并提出意见,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市金融办审批权限内的变更事项,由市金融办审批,并报省政府金融办备案。

(三)变更:融资性担保公司凭省政府金融办(市金融办)的变更批复文件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第九条 市金融办及各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应自收到融资性担保公司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受理的书面决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条 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督管理,进行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融资性担保公司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第十一条 规范经营场所。

(一)须有固定的住所,符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关于安全经营的规定。

(二)须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省政府金融办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和税务部门颁发的税务登记证。

(三)须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业务办理流程、担保所需提供的资料清单以及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自律承诺标示。自律承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不非法集资、不乱收客户保证金、不收取担保费以外的其他费用、不使用非法手段催债等。

(四)须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布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 业务监管内容。

(一)是否存在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

(二)资本金是否足额到位,并按要求托管,有无抽逃或变相抽逃资本金。

(三)是否将因担保业务向客户收取的保证金存入资本金托管账户,按资本金监管,单独核算,未挪作他用。

(四)是否按核定的经营范围开展业务,有无发放贷款、对外融资、受托投资、受托发放贷款等违规行为。

(五)是否按规定收取担保费用。

(六)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30%。

(七)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10倍。

(八)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是否超出投资范围,其他类投资总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20%。

(九)是否按规定足额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并按规定履行到期担保代偿责任。

(十)是否存在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的违规行为,互助会员制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否存在为非股东单位提供担保的违规行为。

(十一)有无其他违规经营行为。第十三条 资本金托管。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自主选择一家或多家经营业绩良好的银行机构签署资本金托管协议(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托管账户)。资本金托管协议应载明协议双方名称、托管账号、托管金额、资本金用途、报备条件、解除条件、报备电话(传真)、签署日期等必要要素。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建期间,应由全体股东授权主发起人与银行签署资本金托管协议,待领取营业执照后,融资性担保公司与托管银行正式签署资本金托管协议,并报送市级及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

(三)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不符合规定用途的支付行为,银行机构有权止付,并报告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在地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协议有效期内融资性担保公司和银行均有权解除协议,但应提前15个工作日告知对方。资本金托管协议的变更或解除需报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在地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同意,同时报市金融办备案。

第十四条 信息披露。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并按月、按季向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报送月度和季度报表,按年报送财务报告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审计报告。月报和季报应于次月10日前报送,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应于次年1月底前报送。此外,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按照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求报送相关资料。

(二)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应在每月末、每季末的次月12日前向市金融办报送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汇总月报和季报,并在次年1月31日前和次年4月30日前向市金融办报送辖区内《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报告》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机构概览》。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及时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报告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的重要决议。

第六章 风险处置

第十五条 对存在经营场所不符合要求、规章制度不健全、宣传资料不规范、信息报送不及时、信息内容不真实完整等问题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向市金融办报告。

第十六条 对存在股东抽逃或变相抽逃资本金、违规增资扩股或转让股权、违规开展贷款业务、违规向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互助会员制融资性担保公司违规向非股东单位提供担保)、未按规定托管资本金等问题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向市金融办报告。

第十七条 对存在股东涉嫌非法集资、集合他人委托资金或借贷资金入股等问题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要依法责令其主发起人限期整改,并按程序报市金融办(同时抄报市公安局),由市金融办上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核后取消违规股东资格。

第十八条 对在经营过程中涉嫌非法集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情节较轻的,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清退,并按程序报市金融办(同时抄报市公安局),由市金融办上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核后取消现任董事长、总经理任职资格,责令董事会重新选举董事长、聘任总经理。若违规资金超过注册资本(金)20%以上的,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要依法按程序组织相关部门拟定资产重组方案,变更融资性担保公司主发起人,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在经营过程中,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不良担保责任余额占资本金的比例超过一定标准时,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不良担保责任余额占资本金比例高于10%不超过20%的,应及时提出风险提示和警告;对不良担保责任余额占资本金比例高于20%不超过50%的,应采取建议公司调整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等措施;对不良担保责任余额占资本金比例高于50%不超过80%的,应适时采取停业整顿等措施;对不良担保责任余额占资本金比例超过80%的,应及时清算或关闭,按程序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后实施。

第二十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在24小时内向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报告,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在收到报告后立即向市金融办上报,同时抄报市公安局;市公安局如查处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嫌经济犯罪的,应在查处后3个工作日内通报市金融办。

第二十一条 对拒不执行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监管决定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要按程序逐级报请省政府金融办取消其经营许可证。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未尽事项按川府发〔2010〕30号文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金融办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第四篇:投资担保公司融资项目提成制度

投资担保公司融资项目提成方案

一、融资期限两个月及以上

1、月息在6%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23%;

2、月息在5%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20%;

3、月息在4%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16%;

4、月息在3.5%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15%;

5、月息在3.0%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13%;

6、月息在2.5%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10%;

提成先支付50%,到期还款之后再提剩余的50%。

二、短拆、融资期限一个月及以下

1、日息在6‰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25%

2、日息在5‰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23%

3、日息在4‰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20%

4、日息在3.5‰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17%

5、日息在3‰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15%

6、日息在2.5‰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12%

7、日息在2‰及以上,提成为担保费收入的10%

第五篇:融资性担保公司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急 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银监发〔2010〕75号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制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

《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制度》已经2010年7月23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监管部门要认真落实《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制度》,高度重视重大风险事件的报告工作。要根据本制度规定和辖内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重大风险事件报告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和问责制度的实施方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各地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和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各地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重大风险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在及时、准确、全面报告重大风险事件的同时,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科学配置资源,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重大风险事件的协调处置机制,妥善处理各类重大风险事件,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坚决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三、请各地监管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融资性担保机构,并做好督导检查工作。

二○一○年九月六日

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制度

第一条 为及时掌握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情况,切实加强对重大风险事件的应急管理,防止重大风险事件对融资性担保业造成冲击,避免单体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风险,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监管部门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负责监督管理本辖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部门。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公司制和公司制以外的担保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第四条 本制度所称重大风险事件是指可能严重危及融资性担保机构正常经营、偿付能力和资信水平,影响地区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第五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和应急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监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和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 监管部门应建立职责关系明确、报告路线清晰、反应及时有效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和问责制度。

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和应急管理工作负责;监管部门应指定专人专岗具体负责重大风险事件的接报、上报和应急管理工作。

第七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后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简要情况,24小时内报告具体情况。融资性担保机构应报告的重大风险事件具体包括以下情形: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引发群体事件的;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的;

(三)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债权到期未获清偿致使其流动性困难,或已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

(四)融资性担保机构主要资产被查封、扣押、冻结的;

(五)融资性担保机构因涉嫌违法违规被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案调查的;

(六)发现融资性担保机构主要出资人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或主要出资人对公司造成其他重大不利影响的;

(七)3个月内,融资性担保机构董事会、监事会或高级管理层中有二分之一以上辞职的;

1(八)融资性担保机构主要负责人失踪、非正常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或被司法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

(九)监管部门要求报告的其他情况。

第八条 监管部门应对本辖区发生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的性质、事态变化和风险程度及时做出判断,对可能影响地区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事件,应在事件发生24小时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联席会议进行报告。监管部门应报告的重大风险事件具体包括以下情形: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引发群体事件的;

(二)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破产、解散或被撤销的;

(三)融资性担保机构发生重大担保诈骗、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可能危及金融秩序或引发系统性风险的;

(四)其他可能危及金融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或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情况。

报告内容包括重大风险事件的简要情况、可能产生的风险、已采取和拟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九条 监管部门应在第八条所列重大风险事件处置完毕的20个工作日内,将事件的整体处置情况报告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联席会议。

第十条 监管部门应依据本制度和当地实际情况建立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监管部门应制定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应急管理预案,明确应急管理岗位及其职责、应急管理措施和应急管理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重大突发风险事件,保护债权人和其他相关利益人合法权益,有效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第十一条 监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的协调处置机制,确保本辖区发生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第十二条 对可能影响地区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事件,监管部门应依照法律、法规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公开重大风险事件的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监管部门应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和应急管理的问责制度,对故意迟报、瞒报、谎报真实情况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四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融资性担保 重大风险事件报告 制度 通知

抄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银监局

内部发送:办公厅、融资担保部(共印110份)

联系人:张 弘联系电话:66278707校 对:张 弘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二○一○年九月六日印发2

下载《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权威解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权威解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