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艾滋病疫情报告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通过国家疫情报告系统上报,并及时开展HIV/AIDS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二、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艾滋病疫情报告同时要实行季报和“零”报告制度。即次季度的首月5日前将上一季度的疫情上报省疾控中心。
三、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全县艾滋病疫情。对瞒报、漏报和迟报疫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对艾滋病疫情报告每月要进行核对,与传染病大疫情保持一致。
五、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
六、开展对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
七、严格遵守艾滋病疫情保密制度。
八、上报艾滋病疫情报告表:
1、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及阳性人数统计报表;
2、HIV感染者报告一览表;
3、艾滋病病人报告一览表;
4、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死亡报告一览表;
5、HIV感染/AIDS个案调查表。
第二篇:艾滋病疫情报告内容和做法
艾滋病疫情报告内容和做法
一、疫情的发现
(1)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实验室、采供血机构或者其他进行艾滋病病毒检验的机构检测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结果的标本应当尽快送确认实验室确认。在确认之前,不得通知受检者。
(2)经确认实验室确认的阳性报告,应当按传染病报告制度报告。
二、报告
发现HIV感染者时,医务人员应当及时报告。(一)报告要求
(1)纸质报告卡填写:首次发现符合报告标准的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写报告,同时填写《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报告卡的填写必须使用蓝色或者黑色钢笔或者签字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艾滋病的专项监测或者专题调查如哨点监测、行为监测、自愿咨询检测等,若发现符合报告标准的HIV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必须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
(2)网络直报:由负责疫情网络报告的科室负责收集《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并且对报告卡内容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疫情信息必须及时向填报人核实。核实无误后直报人签名,并于24 h内登陆“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输入《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上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的内容及时核实,负责组织对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及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且填报《艾滋病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
(3)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HIV感染者每半年进行一次随访,对艾滋病病人每季度进行一次随访,并且填写《艾滋病个案随访表》。
(4)各级(类)责任报告单位按月上报《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及阳性人数统计报表》。
(二)报告程序
艾滋病疫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1)接诊医师发现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时,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并且报告所在医疗机构,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上报。
(2)乡(镇)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辖区内艾滋病疫情信息。有条件的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该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报告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上直报。
(3)县(区)级以及以上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实行网络直报。暂时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当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报告给本辖区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上直报。
(4)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主动与辖区内医疗机构以及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部队、武警所属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部门建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信息报告机制,及时收集疫情,实施网络直报。
(三)报告时限
(1)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确定诊断以后,应当在卫生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络报告。
(2)暂时无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确定诊断以后,应当在卫生部规定的时限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及《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
(3)疫情的管理。(4)经确认的阳性结果原则上通知受检者本人及其配偶或者亲属。通知的时机和方式,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在通知的时候,要给予心理咨询并提供预防再传播的技术指导。
(5)各地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组织对本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个人档案,并且按计划进行定期随访。如有可能,应当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档案属于机密资料,要妥善保管、严格保密,并且设立专人负责,明确其职责和任务。
第三篇: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一)目的
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
1、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上报,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乡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卫生所、个体诊所),各负其责,实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组织管理
卫生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卫生院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配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3、负责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
1、卫生院防保科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应分别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与查重。
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通报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该病人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3、卫生院当辖区内发现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包虫病等)暴发、流行时,及时向辖区畜牧站报告(专报),并在疾病流行期间互相通报各有关疫情信息。
4、卫生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每月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有法定传染病监测分析、各类传染病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报告及时性评价和重点提示五大部分。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时限及内容
1、报告程序 防保科接到电话、传真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发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其它乙类及丙类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时,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同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记录表》后,报相关部门。
2、报告内容 主要报告内容有疫情发生基本情况(发生地点、波及范围、波及人数、可能传播途径等),疫情发生简要经过,当地卫生机构对疫情处理措施等。
3、报告时限 从防保科接到疫情,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辖区内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1)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如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2)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3)对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六)调查
卫生院接到甲类传染病、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等的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接到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七)卫生院及有关科室和个人应遵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分配管理规程》(试行)有关规定,分配给科室的疫情信息查询帐号及密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将负责人名单报信息管理科疫情室备案,如发现帐户和密码信息泄露,请立即报告疫情室,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后果自负。
(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疫情资料对外公布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对外泄露疫情资料,如有违反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九)质量控制
卫生院负责责任范围内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应提出工作要求,部署工作任务,承担疫情资料收集、上报和反馈工作。对辖区内个体诊所和下级卫生所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培训、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十)奖惩措施 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2、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流行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4、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各责任报告单位对周末及节假日加班进行疫情报告、监测和分析的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安排补休并给予补贴。
三、计算机管理制度
1、卫生院计算机室应指定专人负责,确保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
2、定期进行系统软件与硬件的维护,定期查毒,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3、禁止安装与工作内容无关的软件,已正常运转的软件不得随意修改程序或相关参数;
4、严禁未经检查的软件或数据文件上机操作或上网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避免病毒感染;
5、妥善保管软硬件设备资料,外借资料应登记并及时收回;
6、增强安全意识,注意机房防火。下班前应注意检查水电开关和门窗安全;
7、保持计算机室整洁与卫生,室内严禁吸烟和和放置。
四、疫情资料管理保密制度
1、做好疫情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疫情资料要存放于资料柜内并由疫情资料管理人员专人保管。
2、未经卫生部和卫生部授权公布的甲类传染病疫情和暴发性大流行的疫情病例数不准在报刊公开报导。
3、任何外单位人员来中心了解、采访有关疫情,需持有来人单位和区卫生局的证明,并经卫生院领导同意,方可进行;任何人不得擅自向新闻传媒机构的记者人员透露疫情。
4、凡未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将疫情资料复制或借出。
5、疫情保密性文件或资料的存档和销毁,应经卫生院领导批准,统一有关规定处理。
6、自觉接受保密检查和监督。
五、网络管理与维护制度
1、卫生院负责网络管理、使用及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对下级机构提供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
2、未经单位同意,不得将有关服务器、工作站上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据资料向外网传递或转录。
3、防保科负责各自的网络帐号、密码管理,并注意保密,不得将帐号和密码转告他人,也不得以他人身份登录网络。
4、网络管理员要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各自的网络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网上信息资源进行严格管理。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卫生信息网或借助其联网计算机发布、传播反动、色情或有害公共道德的信息。
6、严禁向网络上传来历不明或可能引发病毒感染的软件,系统管理员应定期使用公安部门指定的杀毒软件检测病毒。
六、疫情安全管理与保密制度
1、树立保密意识,定期检查各项安全保密措施,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措施;
2、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实行领导负责制,分管领导应负责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计算机安全保密措施,疫情资料要存放于资料柜内并由疫情资料管理人员专人保管,凡未经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将疫情资料复制或借出;
3、网络管理制定访问权限控制,专人负责密码管理,超级密码定期更换;
4、涉密信息须指定专人在专用机上处理,按密级要求采取相应加密措施并妥善处理存储介质的信息痕迹;
5、涉及国家机密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符合国家保密局制定的工作规范和要求。
第四篇: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通过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认真收集相关疫情信息,工作日4次、节假日2次对辖区内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浏览,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对报告不规范、审核不及时的卡片进行核实、订正、审核。
二、每天对网络直报的传染病个案进行病例聚集性分析,发现聚集性病例等异常疫情报告时,立即通知有关县市区疾控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同时报告单位主管领导并通知相关疾控科室。
三、每周、月、年对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发现重大疫情时,应随时进行专题分析。疫情分析结果以简报形式向市政府、市卫生局和省疾控中心报告,向县市区卫生局、疾控机构反馈。
四、认真做好疫情发生时初始、进程、终结各阶段的报告,为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详实的资料。
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和全市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考核。
六、认真做好疫情信息、疫情调查处理等资料的归档整理工作。每年进行汇编,永久保存。
七、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值班期间有疫情报告时,要认真做好疫情记录,并及时向听班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报告。
第五篇: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医院领导组织、设备、人员齐全。要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配备专职疫情管理员及通讯、网络报告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转。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院内及辖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传染病网络报告及管理。
二、所有临床科室规范建立工作日志。门诊建立门诊登记本,病房设立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影像科建立登记本,对所有就诊、住院、检验(查)病人信息进行详实登记。
三、所有临床科室均要配齐传染病登记簿、传染病报告卡,并按照填卡要求规范填报。防保站建立汇总传染病登记本,对辖区内所有报告传染病病例进行登记。各科室使用统一下发的传染病登记簿、报告卡。
四、传染病报告严格实行首诊负责制。首诊医师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规定报告病种),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临床科室每日上午、下午下班前一小时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防保站,疫情报告管理人对卡片进行审核,并在传染病登记簿上登记。
五、防保站负责本院及辖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传染病卡片收集、核对、管理和网络直报工作。对收到的卡片经核对无误后将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他暴发的传染病疫情时,首诊医师要立即报告防保站,疫情报告管理人应立即报告医院领导并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六、医院成立疫情核查小组,负责每旬对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进行核查。对漏报、迟报的卡片要及时补报、订正,对已报卡片信息与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影像登记)核对,信息保持一致。核查记录每月报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报告管理人每旬对网络直报系统中的重卡、订正卡片与原始纸质报告卡片进行核对,保证纸质卡片、汇总传染病登记簿与网络报告卡片信息相符。
七、资料保存与安全管理。防保站对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登记簿保存3年。疫情报告管理人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漏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发现账号、密码已泄漏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并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院外有关部门查询传染病信息资料,应经区卫生局批准。医院内其他科室查询传染病信息资料,应经医院领导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