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的法与情之争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的法
与情之争
深圳某厂女工脑死亡后家属仍坚持治疗但终告不治,要求认定工伤,因超过法定抢救时限遭人社部门拒绝,双方最后对簿公堂家属败诉。按照现行条例,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2017年9月6日《新快报》)
@中国青年报朱昌俊:工伤如何认定,考验的是立法者对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平衡能力。认定标准过松,难免为“骗”工伤行为留下空子,加重企业负担;认定标准过紧,则可能为职工的权益保障蒙上阴影。48小时认定时效可视为一道“硬”标准,确实很难钻空子。但问题在于,它回避了医疗抢救本身的复杂性,比如救治条件不同,死亡时间就会产生较大差异。让死者家属陷入“要赔偿”还是“要命”的两难选择,背后蕴含的伦理风险和道德困境不容小觑。
认定某一伤害算不算工伤,核心问题是判断伤害或死亡的结果是否与工作有关联。如此前有媒体刊文表示,美国的工伤认定主要以判例规则为主,辅之以成文法律规定,在工伤认定标准上坚持“与工作相关”的基本原则,认定标准比较灵活。美国法院一般认为只要雇员因从事和工作存在模糊关系的事务导致伤害,就属于工伤。显然,这种规定虽然较简化为“死亡时间”长短的48小时标准更模糊,但更接近于人们对工伤的实际认知,能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伦理风险。
在实务界,反对“48小时条款”的声音一直存在,该条例曾多次有望得到修改。2013年《南方周末》就报道,“48小时条款”没有被纳入2009年《工伤保险条例》修改,是因为当时恰逢经济危机,立法者考虑到企业困境在修法时更倾向于企业利益。有律师认为:“立法者没有想象到伦理风险会变得那么突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实务经验。”随着时间推移,此一条款的伦理风险不断显现。
于情于法,对“48小时条款”的修改不应该再被搁置。一个引发“家属拼命埋活人,单位拼命救死人”的法律条款是不能保障正义的。在对法律正式修改之前,法院在判决上也应该回到立法的初衷,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判决,而不只是死抠法律文本。
@山东商报何勇海:童先生就是在艰难而残酷的选择面前,选择了尽量抢救亲人的生命。在抢救未到48小时的时间里,医院已告知童先生,程女士基本脑死亡,病情不可逆,没有抢救价值,劝其放弃抢救。只因童先生对妻子依依不舍、心有不甘,幼子也难以接受母亲突然离世,才坚持要求医生继续用药,导致宣告死亡时间超过规定的48小时之限,而无法为妻子认定工伤。对于这种大爱之举,工伤认定应抱以人道之姿。否则,便有暗中鼓励家属在48小时内让患者停止心跳的嫌疑。
从既有事实看,这种伦理风险幷非没有可能。据报道,在48小时限制之下,曾有家属为保住工伤赔偿,不得不拔掉患者的呼吸机,以避免最终“鸡飞蛋打”、人财两空。“48小时生死线”因此被讥讽为“催人早死线”。也有企业为撇清工伤责任,减少工伤赔偿,竟用呼吸机恶意拖延已脑死亡的员工的性命。“48小时生死线”因此被讥讽为“撇清责任线”。还有网友表示,“如果我上班不幸倒下,抢救时间请不要超过48小时”,这也是对不合理规定的批判。
在美国等国家,工伤认定主要看是否与工作相关,只要被认定和工作相关,都可获得工伤保护。我们的工伤认定也应与国际接轨。即使我们不能做到取消工伤认定时间限制,也可将认定工伤的时间范畴扩大,如72小时甚至更长,以避免给老百姓增添“要保命还是要工伤赔偿”的艰难抉择,避免伦理风险出现。至少在目前,法规虽是死的,但执行却是活的,出于人性化考虑,像程女士这样的情形,即使超过48小时,也可认定为工伤,以最大限度保护职工利益。
@华西都市报蒋璟璟: “视同工伤”的制度设计,虽然对人社部门来说省事省心,然而却在无形之间增加了企业的潜在成本。设想,如果所有在岗因病致死的职工,都要求企业按照工亡待遇对待,后者很可能不堪重负。有鉴于此,为了平衡企业方的利益诉求,降低其无限赔付的风险,法律中才有了“48小时内才视同工伤”的限制。这一条款单独来看也许显得有点突兀,可是一旦将之置于连续的法理逻辑内审视,似乎又确有其必要性之所在。
其实,法律还规定,但凡能够证明因病死亡确由工作引起,比如说职业病等等,那么就可以直接认定为是工伤,就不必受制于“视同工伤”的所谓“48小时之限”。就此而言,“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之说幷不准确……当然了,上述种种因素终究只是解读此事的一个参照,我们还应看到的是,视同工伤的48小时之限,的确人为制造了某种伦理困境:若是家属坚持治疗,很可能因“超时”而丧失工亡待遇;若是选择消极治疗,反倒有可能获得可观的补偿。这无异于是在激励家属冷漠处理、放弃亲人,完全有违人伦!
当一条法律条款,造成了显而易见的伦理困境,那么其注定难有道德合法性可言。诚如我们所见,将“抢救时间”作为视同工伤认定的前置条件,难免会造成令人遗憾的人性挣扎与个体悲剧。在见证过太多的沉重个案之后,职能部门是时候寻找替代性的筛选标准,来取代那冰冷的“生死时限”了。@东方网汪昌莲:工伤认定,一直是劳资纠纷的焦点问题。一方面,劳动者意外伤亡,工伤认定,成为疗伤和抚慰家人的一味良药;另一方面,规避工伤认定,成为一些企业,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的一件“法宝”。此前据媒体报道,工伤争议九成以上涉及中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而工伤之争,落败的往往是处在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一方。这时候,劳动仲裁和司法救济挺身而出,显得至关重要。
早在2014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明确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工伤的四种情形。比如,规定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只要是在合理的时间和合理的路线,可认定为工伤,避免了一些无谓的歧义和争端。特别是,下班回家买菜途中出现意外,也应算工伤。试想,连下班回家买菜途中出现意外也算工伤,那么,女工上班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形,岂能不算是工伤?
可见,正因为与工伤认定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合理之处,或概念模糊,特别是脑死亡还游离在法律之外,导致社保、司法部门在执行上出现了偏差;至于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逃避责任,不惜对相关规定进行打折,甚至曲解。最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2月,哈尔滨市香坊区城管局环卫工人张志娟在清扫大街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当张志娟的家属要求单位申报工伤时,香坊区城管局表示,根据规定,人不死不能算工伤。“死了才算工伤”,有关部门字斟句酌的背后,是对社会底层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轻视,更反映出了弱势群体维护自身权益时的无助和无奈。
可见,超48小时死亡不算工伤,有违生命尊严。首先,国家和地方应对工伤认定的相关法规进行修订,删除“超48小时死亡不算工伤”之类的冷血规定,使工伤认定,真正释放出人本情怀。同时,用人单位应以人为本,善待劳动者,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等司法救济挺身而出了,再不情不愿地履行相关责任。再者,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保障机制,应及时撑起一把庇护弱势群体的保护伞,不要让一些劳动者身体受伤,心更受伤。特别是,一旦出现工伤纠纷,司法机关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做出公正裁决,竭力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华图解析:抛开争议不谈,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工伤。工伤,顾名思义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因为工作而受到的身体损害。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关于认定工伤的范围还不仅仅指劳动者工作时发生的意外,还包括了劳动者在上下班的路上遇到的意外伤害。然而,在本案中的当事人骤然倒在工作岗位之上时,家人和亲属为抢救其生命拼尽全力,遗憾的是,生命最终逝去无法挽回。当亲属试图来为逝者争取“工伤”的待遇,遭遇的却是“48小时之内死亡才算工伤”的冷冰冰规定。如此情景,不禁让人感到心痛。
不过,说实话,工伤认定规定“48小时”有其科学性,48小时是整个抢救过程的黄金时间,与此同时,如果工伤保险的时间认定范围过宽,对用人单位不利,如果规定时间过窄,对劳动者又不利,因而以48小时黄金时间作为认定时间,有着各种因素的利益考量。
但是,不得不说,由于48小时的界限化,从而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的绝对化和教条化,最终缩小了认定的范围,对个体权利的保护造成了伤害,让制度之善迅速又转化为执行之恶。所以,希望执行法律的法官应该为弱者尽量争取权益,给陷入困顿的家庭一点光,让无力者有力,这才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
第二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向“超纲教学”说不
【热点概述】
近年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据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有中小学生1.8亿,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37亿人次,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
2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组织中小学生竞赛并与招生挂钩等行为进行查处。专项治理将分三个阶段进行,计划于2018年年底前完成集中整治。
《通知》要求,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要立即停办整改。对无证无照(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机构,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责令其停止办学。对无证有照的,指导其依法依规办证。
《通知》明确,要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模拟命题】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将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语文、数学等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进行查处,计划于2018年年底前完成集中整治。对此,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参考答案】
教育部等四部门出台通知,对超纲教学进行整治整改,能及时刹住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之风,切实减轻青少年的课业负担,也是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的必要举措。【从政府角度,明确观点】
近年以来,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从应试教育、唯分教育的盛行,到现在倡导“素质教育”,背后反映的是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的多元化、科学化。而由于尚未完全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导致应试观念仍然在很多家长中盛行,加之教育资源紧张,家庭间对于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超纲教育”的培训需求火爆也就不难理解。【超纲教育产生的原因】
随着中小学培训市场的迅速增长,一些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而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大量存在题海战术、超前教学、竞赛考证等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的教学行为,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了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在社会上造成了强烈反响。【超纲教学对实际生活中家庭、学生、学校各方面的负面影响,阐述全面】
对该类不良行为进行整治,给中小学生减少了课外负担,从而让青少年有更多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措施对青少年的有利影响】
要想根除“超纲教育”等应试教育下的不良行为。一方面,要切实落实整治要求,通过摸底排查、联合整治全面纠正培训市场乱象,并通过建立黑白名单制度来巩固整治成果。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和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评价标准与考核方式,让教育回归本质,只有这样方能从根本上抑制此类“超纲教育”等不良行为的市场需求,也能让家长和学生树立起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如何治理超纲教育】
第三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渣土车夜间超快
2014阜阳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渣土车夜间超快
随着2014年国家公务员进入面试的名单陆续公布,面试已经迫在眉睫,而最难准备的社会热点新闻类成为了考生们普遍头疼的问题,该如何有效的备考此类面试题型,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特准备热点、模拟及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考生踏上胜利的彼岸。
热点概述
2013年10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北京市渣土车夜间违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南京、南宁、福州、郑州等地,记者调查发现渣土车夜间营运时抢红灯、超速行驶、污损号牌等现象十分普遍。记者还了解到,“不少地方其实不乏规范、严格的渣土车管理规定。据介绍,南京在2012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严格加强渣土运输管理工作的意见》,里面明确规定了南京的渣土车必须3—5辆编队出行,且要有引导车和安全员;一旦发生渣土车引发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承运企业和驾驶员一律清退出南京市场,其中驾驶员终身不得在南京从事营运运输行为。在福州,根据警方规定,渣土车未按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未使用密闭车辆运输渣土、建筑垃圾的,或沿途丢弃、遗撒造成路面污染的,一律暂扣车辆,移交市市容局予以处罚。”10月9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官方微博发起“随手拍疯狂渣土车”活动,也得到网友的积极响应。许多网友晒出身边渣土车违章的图片。尽管各地出台了多项规定去规范渣土车,但市民仍然疾呼“该管管了”。
相关评论
@《多地疯狂渣土车夜间违规普遍 明令严查为何屡禁不止》:规定不可谓不细,投入不可谓不大,“疯狂渣土车”为何屡禁不止?在有些地方,渣土车闯红灯由交警部门管理,渣土抛撒归环卫部门管理,而噪音等问题则由城管部门管理,这种多部门管理的状况往往造成“九龙治水”的困境。此外,渣土车整治还会遇到执法力量不足、取证困难等实际难题。整治违规渣土车,首先在于强化执法,让制定好的政策落到实处。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认为,与酒驾管控的成功相比,渣土车屡禁不止的原因就在于执法不严,整治措施没有长期得到坚持。而违法成本低、法律威慑力不足二者相互影响更是带来了恶性循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钱宇彬告诉记者,对于当前存在的非现场手段取证难的问题,可以借鉴目前在很多客车、水泥搅拌车上运用的行车记录仪。此外,在政府综合治理中,可以从治理渣土车的整体经费中,专门开辟出一部分分配给社会上可以发挥管理作用的企业或组织,激励它们配合政府共同将渣土车管理好。1 @《靠什么遏制渣土车的疯狂可怕?》:市场的问题还需市场来解决,不光要规范渣土运输企业的运输行为,也要确保其合理的经营利润,在责与利之间取得平衡,既要挥大棒,也要给胡萝卜,以运费计算方式的立法来遏制渣土车驾驶员“多拉快跑”心态。多拉快跑’心态的直接成因在于经济因素。可立法规定渣土运输按车次结算运费的规则,通过招投标条件、建设单位义务、渣土车运输企业与驾驶员工资结算方式的设置,在源头遏制驾驶员“多拉快跑”的心态。
目前对渣土车的管理,已经用足了法律的上限。不过,对于这些渣土车司机和公司来说,交通违法成本太低,因此,多部门协助,专门成立渣土办,由城管、交管等部门人员组成。最好是在行政许可的范围内,专门设置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拥有查处渣土车的执法权,这样职责明确,就不会相互扯皮。他山之石,可以借鉴。自2011年开始,扬州市强力推进渣土车公司化运营,规定参加渣土车运输招标必须以公司名义,而且外地牌照的渣土车必须转入扬州户籍。“公司化”后,原本松散的管理变成了有组织的集中管理。现在,扬州市要管的不再是500多辆渣土车,而只要管住21家公司就行。
扬州交巡警部门建成了渣土车管理系统平台,建立诚信考核系统,对排名靠后、违法次数较多的公司,由公安、安监、建设、城管部门联合通报,凡被列入“黑名单”的公司不得参加运输招标,甚至会被逐出扬州。既考核公司,也考核辖区交警大队。每一家公司都有专门的民警负责安全教育与监管,如果渣土车出事,分管民警及大队都要负连带责任。两年下来,扬州渣土车交通违法数和致人死亡事故数均大幅下降,渣土车运输市场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 模拟题
据报道,许多城市渣土车夜间违章行驶现象十分普遍。市民疾呼,“该管管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解析
来源:新华网《多地疯狂渣土车夜间违规普遍 明令严查为何屡禁不止》
来源:中国吉林网《靠什么遏制渣土车的疯狂可怕?》 渣土车在夜间疯狂的行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急速行驶的渣土车甩出来的一颗小石头甚至是可以带来子弹的威力。各地已经出台了许多的措施去规范渣土车超速、闯红灯等违规行为,但公众仍然深受其害。我们需要重新去审视导致渣土车夜间违章行为的原因,并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渣土车违规行驶常出现的情况可能是无牌无证、闯红灯、超速、超载、超高等,还有的占用小型汽车专用道。可是对于交通部门的处罚对于渣土车公司来说威慑力并不大,违法成本相对低,所以单纯依靠罚款的惩罚型机制已经不够用了。渣土车能够肆无忌惮的在夜间频频违章,其原因可以从不同的组织及个人入手。
第一,存在渣土车司机及运营者对交通法规的无知和漠视。尤其是在某些监管不严的地方,许多驾驶者还未意识到夜间违章行驶给市民、路面交通等方面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近年,许多重大交通事故与渣土车有关。一些司机朋友表示,看到渣土车,唯有避而远之。所以,许多媒体爆出渣土车的问题引起公众的关注,也能唤起渣土车司机和运营者的重视。我们的政府也能够借此时机对该问题进行更多的舆论引导,呼吁人们一起来监督。
第二,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许多渣土车驾驶员存在“多拉快跑”等心态。为约束驾驶者的行为,渣土车公司内部的运营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在某些地方已经有措施:司机被交警处罚后,公司内部也会对其处罚。对于对规范运输、管理得较好的公司,行业协会会进行奖励。政府更需要对渣土车检验严格把关,对车的安全性能、GPS、放光标贴等都需要有严格的要求。违者必究!渣土车开车速度快也一直是老百姓最担心的问题。一些城市已经给渣土车装上了GPS定位装置,一旦超速,后台工作人员会有人工提示。可是最根本还是需要驾驶者自己能够被约束。人始终是难以完全做到自律的,所以规章制度的约束一定是关键。对超速的渣土车要严抓,一旦发现,扣分甚至吊销执照都能起到震慑的效果。
其实,政府监管的盲区也可能放纵渣土车继续横行。尤其是夜间行驶的时候,许多地区没办法做到全面的监控,这也给执法人员提出了挑战。一些地方只能增派人手加强管理。这样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约束作用,但不是长久之计。可以借用技术水平对渣土车进行识别,每辆车都有自己的信息资料记录在案,设立诚信系统。诚信系统中记录渣土车的车辆信息、驾驶记录、违规信息等。该诚信系统可以公开,排名靠后的渣土车运营公司予以公示。扬州就采用了该方法,并对排名靠后的列入黑名单甚至逐出扬州。该举措获得显著效果。
最后,不同部门的职能重合也会影响渣土车违章现象的治理。所以权责明确也是各地政府要认真考虑的。交通、城管等应该协商明确各自管理的范围,也可结合各地情况交给某个部门专门负责渣土车的管理。制度完善了,监管也做到了,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还是意识的问题。渣土车驾驶者需要具备责任意识、市民需要有监督意识。这种意识与我国的精神文明思想的建设密不可分。只有每个驾驶者带着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谨慎负责态度行在路上,我们就会慢慢不再惧怕渣土车,这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第四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国歌法》诞生,不可亵渎的民族尊严
面试热点:《国歌法》诞生,不可亵渎的民族尊严
【热点链接】
2017年9月1日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并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在奏唱要求方面,国歌法对国歌奏唱的场合、国歌奏唱的礼仪等作出规定,同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唱国歌、敬国歌、爱国歌。在法律责任方面,国歌法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热点预测】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起到了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作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点拨】
通过热点介绍,我们能够分析出来,国家出台国歌法是很有意义和有必要的,因为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国歌法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尊重国歌、增加爱国情怀,更是维护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尊严,所以我们要给予点赞。我们在开篇提出了国家出台国歌法是具有意义性和必要性的,并且表明了自己态度,这也是我们在答题过程中提出观点的部分。那么在论证观点的时候,我们就要论述“未出台国歌法的现状和问题”、“出台了国歌法的意义和作用”。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在国歌法施行之后,我们打出怎么样的“组合拳”才能将国歌法更好的贯彻落实下去。这就是我们面对综合分析政策理解问题时的答题思路。
未出台国歌法的现状、问题:
一方面,是奏唱国歌不规范和参与者举止不得体。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大型活动的现场,奏唱国歌与活动主题的性质格格不入,有的人在奏唱国歌的时候并未给予重视,过程中并未行注目礼或现场随意走动,还有的人在奏唱国歌时未等礼毕就提前退场。虽然这一举动并不能说明观众不爱国,也可能只是体现了观众淡薄的规矩意识和盲目的从众跟风,但也客观上削弱了仪式性歌唱的意义。
另一方面,是存在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问题。因为这种“娱乐至死”的不良之风已然蔓延到“国字头”、触及了我们的红色底线,所以必须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这不仅让我们个人感觉到不舒服,久而久之则更使我们国家尊严受辱和民族精神受损。
出台了国歌法的意义、作用:
1、增强人民的爱国意识:让我们更多的人意识到国歌的重要性,并以出台国歌法为契机,再次唤起人民心中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更好的唱国歌、敬国歌和爱国歌。
2、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国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尊严的象征,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于本国的国歌都有相关的法律。无论是本国人民还是他国人民,当涉及侵犯到本国形象和尊严的时候,都应该对其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国家民族的尊严。
3、保证国歌严肃规范性:国歌应该如同国徽和国旗一样,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以前在大家的印象里对国歌的重视程度却不及国徽和国旗,所以国歌法的出台把国歌的严肃性再次提升了一个高度,法律条款中也对相应的做法一一加以规范,保证了国歌严肃规范性。
更好的贯彻落实:
1、公民严格遵守国歌法并让自身规范好行为。知法、懂法、守法是我们每个公民应知、应会、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以国歌法的出台为契机,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举止行为,维护我们国家形象和尊严,更好的体现我们大国公民的素质。
2、学校紧抓爱国教育工作让学生养成好意识。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形成,这个时候学校应该担负起除课本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爱国教育工作,日常多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多宣传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让学生从小树立爱国的意识。
3、媒体加强国歌法的宣传让社会营造好氛围。媒介的受众面较为广阔,尤其是当即社会,宣传工作已经将线上和线下相融合。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把国歌法的相关规定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助推全社会形成爱国风,席卷以往的不文明举止行为。
4、政府搭建监督举报渠道让法律得到好执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应该具有十足的威慑力,这样就要求执法部门要执法严明,并搭建多监督举报渠道,切实利用好外部监督作用,借助媒体和群众的力量,让不文明事件和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第五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公路收费如何与优质服务挂钩
【热点背景】
日前,浙江省人民政府对《浙江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修改后规定,收费公路将遵循“优质优价”原则,在省政府批准的收费标准内,实现浮动管理。这意味着,今后浙江省内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将与路况服务质量挂钩:路况好的,收费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路况不好的,将酌情减免收费。浙江省公路管理局高速办负责人表示,此次管理办法的修改,旨在将收费标准浮动管理作为监督收费公路路况服务质量的手段,进一步提升收费公路的服务管理能力。
【命题预测】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对《浙江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修改后规定,收费公路将遵循“优质优价”原则,在省政府批准的收费标准内,实现浮动管理。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教育点拨】
浙江省人民政府对《浙江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这一修改规定明确了公路收费和服务挂钩,路况好的,收费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路况不好的,将酌情减免收费。将收费标准浮动管理作为监督收费公路路况服务质量的手段,进一步提升收费公路的服务管理能力。这一举措非常好,需要我们积极去尝试。
长期以来,收费公路的收费标准如何确定,是否有弹性空间,似乎都是“不可商量”的。民众鲜有发言渠道,通常只能接受固定的标准。遇到路况差、服务不佳之类的情形,驾驶员大都只能抱怨一番,很难对管理方带来实质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优质优价”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事实上,实施公路收费与服务挂钩政策,浙江并非首例。去年,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等3家单位联合印发《四川省高速公路车辆通行收费标准与工程和服务质量挂钩管理办法》,决定从当年4月1日起,根据工程和服务质量评价情况,对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实行浮动管理、调整。其中,服务质量评价包括公路养护、收费服务、服务区服务、运行监测和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五方面内容,并坚持日常评价与年终评价相结合,采取全面自查、日常巡查、随机抽查、集中检查、公众调查等多种方式。这里的重点环节是,评价权重如何分配。再如:四川对收费标准实行“一年一调”,浙江对路况情况每半年通报一次。由此来看,动态调整的幅度有所提高,这自然是好事。但怎样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了。最终的评价结果及相应的价格调整,理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首先,驾驶员作为公路的直接使用者,按理说对于路况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最有说服力。若他们的意见不能得到充分尊重,对路况服务质量打分时所占的权重较低,显然是不太合理的。
其次,评价结果应该保证公开透明。公路收费实现浮动管理,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要“动”起来。这方面是有前车之鉴的。例如,不少地方的收费公路管理办法都提出,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开足收费车道,配足收费人员,避免车辆拥挤、堵塞;因未开足收费车道而造成收费车道待交费车辆严重堵塞的,应当免费放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免费放行”举措到底落实了几分,还有待考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价格浮动管理,意味着收费标准会有高有低,但也得坚持一个原则,即总体的收费标准不能上升,否则就有变相涨价之嫌。
再次,提高高速公路管理方提高管理能力,保障民众的监督权,加强各方监督,追责机制,避免此规定流于形式,让其长久地执行下去。
最后,中公教育辅导专家希望以上分析与论述,可以帮助大家拓展面试思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在面试中发挥超常水平,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