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系母校报桑梓 捐款助学育英才
情系母校报桑梓 捐款助学育英才
毗邻曾子故里的东刘村,感恩氛围浓厚,虽然人口不到一千人,但村民高瞻远瞩、坚持教育发展为先的战略,积极依靠政府支持,多方筹款160万元,一所达到市级标准的教学楼与2006年投入使用,这朵成功的花朵也蕴含着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心血,他们有的献言献策、有的积极筹集资金、有的主动捐款。。。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国家煤炭部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徐法奎同志,学校使用后,他专门从北京赶回来,到家后直奔学校,询问学校还有什么困难、亲切的和师生交谈、作为曾经的东刘学子他仔细的翻阅教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他耐心的询问学校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室的利用情况,当看到教师在炎热的夏天靠风扇避暑,立即联系厂家当天就无私捐款2万多元,为微机室、三个办公室安装上立式空调,为激励学生好学、善于感恩,他投资一万多元为学校安装孔子像一尊,并用朴实的语言题词,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并坚持落款不著自己姓名,而用捐款者一带而过,在社会上频发危害学生事件的时候,徐工程师心系家乡学子,又在百忙之中到校询问学校安全防护情况,当他发现学校大门、教学楼防盗门有点破损,他坚持捐款一万7千元配备高标准的防护门,今年四月份是他的父亲去世三周年,他又抽空到学校,看到学校收获的一个个荣誉,他由衷的感到高兴与欣慰,但他认为美中不足的是学校操场低洼、没有硬化、缺少绿化,他又急上心头,当时他就表态,即使我贷款也要把操场进行整治,五一假期,东刘小学的操场整治工程顺利施工,累计投资10余万元,这一壮举在当地称为一大佳话,尊师重教的氛围愈加浓厚、师生的感恩心情愈加强烈,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为东刘小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情系桑梓爱心助学
情系桑梓,爱心助学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3月19日上午情系桑梓,爱心助学捐赠仪式在南召县小店乡大曹村小学隆重举行。活动由副县长石喆主持,县四大家领导、县教育局、县工商联,以及小店乡党委、中心校主要领导同志出席了此次活动。此次捐赠活动由大曹村籍爱心人士汤孝华先生组织发起。并联合其他几位爱心人士向大曹村小学捐赠了20台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监控设施、电脑桌、电视机等一批教学设施和学生文具等物资,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深山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一项惠及万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这次的捐赠活动意义重大,给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各位爱心人士的义举令人感动,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也来到活动现场,体现了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学校一定要励精图治,严谨办校,把大曹小学办成一所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成才的学校。学校各位老师一定会诲人不倦,把全部心血倾注于三尺讲台,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心怀感恩,长大后用知识与本领把爱心接力棒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行动像长江水黄河浪一样生生不息!
小店乡大曹小学陈运团
第三篇:乡贤情系桑梓,捐资兴教助学
乡贤情系桑梓,捐资兴教助学
笔架山下、南海之滨,矗立着一所年轻的崭新的学校——张静中学,这是由旅港乡贤张静先生捐资1000多万元人民币于2000年改址重建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
校园占地面积859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15300平方米。有教学楼、宿舍楼、综合实验楼、食堂、运动场等;有一流的语音教室,现代化的微机室,书目繁多的图书室,清洁舒适的学生宿舍;有自行车场、篮球场、足球场等,校园环境温馨幽雅,文化气息浓郁,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这是遮浪学子学习成才的摇篮,放飞理想的地方。所有这一切我们要衷心感谢乡贤张静先生情系桑梓,捐资兴教助学。
同时也感谢张静先生一直关心着张静中学的教职员工,每逢春节、中秋或教师节,必会给全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送上400元的购物券或慰问金,百忙之中,只要挤得出时间,更会与全体教职员工共庆教师节,共商发展,温暖、激励着张中的每一位教师。
2016年张静先生更是为了学校的创强,捐资200万元,让学校顺利、圆满通过了创强的验收,同时又大大地改进了教学设备设施。
张静中学到汕遮大道的路,是一条多年来让全校师生苦恼不已的校路:坑洼不平,晴天黄土飞,雨天泥泞陷……今年中考期间,更是让运载赴考学生的车陷住了……又是张静先生出资100万元,于中考后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硬底化大路,全校师生心里由衷地感谢 1 着张静先生。
感谢您的慷慨解囊,捐资兴教助学,为遮浪学子解决了燃眉之急,充分显示出您对教育事业的无尽的关怀和支持,对遮浪学子无比的厚爱和热望。对于您致富不忘家乡教育,心怀家乡教育,情系家乡学子的乡贤来说,更是造福桑梓,功在千秋的行动。您的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家乡教育,让更多家乡学生能够优越的环境中上学,安心求学,将来成为高层次人才,这不仅改变了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而且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福址。我们——张静中学的全体师生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勤教勤学,奋发向上,争创一流。从2008年至今,学校连续10年中考成绩居红海湾区兄弟学校第一名,2017年更是破历史纪录——超汕尾市中考总平均分14.5分,其中语文、数学、化学也超市的平均分……
还欣喜地看到,您的爱心行动的意义远远不只在物质和金钱的捐助上,更重要的还在于精神的鼓励和鞭策。激发出全校师生更大的热情,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懈努力。同时,也激励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学有所成,满怀激情地自觉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造福桑梓,回报社会。
值此良机,张静中学全体师生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恭祝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意兴隆,万事如意!
第四篇:创业成功不忘本,情系桑梓报春晖 ——太平镇在外成功人士杜称华回乡捐款助学记
创业成功不忘本,情系桑梓报春晖
——太平镇在外成功人士杜称华回乡捐款助学记
10月23日上午,广水市太平镇杜家畈在外成功人士杜称华先生到太平镇中心中学举行第四届称华基金发放活动。太平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平、教育局副局长刘旭东、广水市一中副校长余华君、镇党委委员冯先国等领导及该校全体师生一行参加了授奖仪式。
杜称华先生系该镇成功人士的优秀代表,1992年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2002年获暨南大学经济学(金融方向)硕士学位,2012年获武汉大学民商法法学博士学位。先后教过书,当过记者。2015年创办了广东泛美律师事务所,是学有建树,业有专攻的知名律师。
杜先生的事业越做越大,但他时刻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2012年杜先生在母校太平镇中心中学设立称华奖学基金,奖励该校考上一中的莘莘学子,用于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和爱心助学活动。到目前为止已捐款24余万,资助学生80多人。
活动现场,杜先生向29位2015届考上一中的毕业生每人奖励2000元,合计发放5.8万元奖学金。“尊师重教、助学扶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杜称华表示,此次他回乡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既是为了感谢师恩、回报家乡,也是为了浓厚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更多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希望受奖的学子用智慧传递爱心,让爱心传递温暖,用善行回报社会,做一名有孝心、懂感恩、有正义感的人。
教育局副局长刘旭东代表局党委对杜先生乐善好施表示衷心的感谢。太平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平在授奖仪式上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对杜先生回报家乡的善举表示感谢,勉励同学们勤奋学习,茁壮成长,学会感恩,学会做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建设祖国,回报社会。
(太平镇中心中学 陈立富 报道)
第五篇:以人为本育英才 多管齐下促就业(报教育部典型经验高校经验特色材料)
以人为本育英才
多管齐下促就业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2005年9月,进入国家 “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2012年,被列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之一。
我校每年毕业生10000余人,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中央电视台、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贵州日报等都作了采访报道。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学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一、育人与改革
百年传承,育人为本。学校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命运,以贵州建设发展为己任,秉承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兴学育人为根本,立足贵州,服务地方,培养和铸就了20余万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四能”人才。
(一)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明确办学定位,确立培养目标。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制定了《贵州大学“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和《《贵州大学加快建设有特色领军型高水平大学2012~2020年行动计划》》,明确办学定位——努力把贵州大学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服务地方发展的领军型高水平大学,同时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至2020年,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指标明显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提升、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水平更加适应区域发展,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产业结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改革培养模式,落实培养方案。一是推行学分制,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浙江大学实施“1+3”项目,与国(境)外30余所高校开展交换生培养,与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中西部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先后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组织开展“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教学质量监控实现常态化。坚持开展 “两团” 督导和“四专一综” 评估,探索内部质量保障新模式。
校党委姚小泉书记代表学校与耶弗勒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制定《贵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启动“16+2”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每学期18周的课堂教学压缩为16周,腾出2周安排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SRT计划”等各类创新活动。同时,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和大学生创业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优化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建设
学校主动服务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按照“调整结构、提升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总体思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进一步做强优势学科,发展壮大一批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扶持和巩固基础学科,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贵州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学科专业人才支持。
学校坚持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学科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招生与就业硬性挂钩,对就业率较低专业调减招生计划或隔年招生。校领导带队定期到州市及省内外企业调研,以及回访毕业生了解到的就业和社会需求情况等,作为课程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学校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中国白酒研究院、少数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生态城镇化规划研究中心、石漠化改造与生态农业研究中心、东盟研究院、阳明研究院、遵义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等研究 机构。
校长郑强教授到招生就业处调研工作
(三)专注人才培养,教改成效明显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服务教学质量不动摇,坚持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培养不动摇,坚持教科结合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不动摇,坚持关爱学生身心健康不动摇,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不动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色显著,成效突出。
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我校考察时指出:贵州大学是贵州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机制与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从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一)探索工作机制,狠抓制度建设
学校实行“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姚小泉、校长郑强亲自抓就业工作,制定了校领导联系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
学校明确学院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各学院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抓,专职辅导员具体负责,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并全面落实《贵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贵州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
校党委副书记冯晓宪教授布署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学校规定各学院明确1~2名辅导员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教师岗位管理,切实解决一线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问题。2012年我校有就业工作人员86人,就业指导课教师59人。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近三年共组织75人到国内外参加培训、学习和考察。
(三)经费保障到位,硬件设施齐全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逐年增加。2012年列支189万元。率先建立全省高校第一家校内就业市场,校级专用场地近3800㎡。拥有独立多功能室、面试室、咨询室。各项办公设施齐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就业招聘环境。
三、指导与服务 就业是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社会稳定和学校发展,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最后检验。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将毕业生就业工作 “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落到实处,全力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
(一)加强课程建设,就业全程指导
学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校级第二课堂公共必选课。在通识课程中还开设有《现代礼仪》、《创业指导》、《商务谈判》等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与贵州造梦工场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功举办了贵州“造梦之星”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职业素能特训营,进行为期2个月的免费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为大学生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讲座和一对一的大学生职业咨询与就业辅导,有效解决学生职业发展、求职择业中的困惑。2012年我校学生金美玲荣获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贵州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我校学生金美玲荣获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二)规范就业招聘,突出信息服务
学校建立全省首家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 “全国组织机构信息核查系统”确认招聘单位的合法性,保证所发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充分保障毕业生的利益和校园招聘会安全。通过召开专场招聘会、百家企业招聘周、地方政府紧缺人才招聘会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招聘信息。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从校院领导、职能部门、教研室、任课教师都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每年为毕业生举办校招聘会千余场,提供就业岗位达7:1。
贵州大学毕业生百家企业招聘周
毕业生通过贵州大学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完成生源信息核实、求职简历撰写、就业推荐表制作、就业协议书录入。校院管理员可以进行协议书管理,分项统计分析毕业生求职意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三)纳入教师管理,提高专业水平
2012年学校制定《贵州大学辅导员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成立辅导员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委员会,专门负责辅导员职称评聘工作,把具备相应资格证书从事就业工作专职辅导员纳入教师岗位管理。近几年,校领导、专职辅导员都积极参加 “贵州省高校就业工作问题和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建设研究”、“贵州高校毕业生创业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而形成就业理论与实践工作的良性互动,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指导水平。培养了一支能奉献、有爱心、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